当前位置: 首页 > 随笔 > 正文

公共关系学论文 公共关系学论文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01 17:29:47 分类:随笔 浏览:118


  公共关系学论文篇1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廖为建教授开始发表文章介绍公共关系学,当时公共关系学在中国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不但社会不了解,学术界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思考。廖教授在1986年发表了针对企业公共关系的一篇论文《企业公共关系的现状和展望》,探讨了中国企业缺乏真正的公共关系意识,对政府、媒体和消费者的关系建设方面都存在着错误的思维和做法,而面对改革开放的未来,中国企业的这种公共关系的意识显然不够也不能适应形势发展。之后廖教授明显感受到社会和学界仍然缺乏对公共关系的正确理解,于是连续发表多篇论文,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公共关系的范畴和“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这个在当时深受关注的问题。在《“公共关系”范畴之管见》一文中,廖教授认为,“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公众和舆论的支持,公共关系活动就是某个组织机构力图协调各种公众关系,获得良好社会舆论的实践活动”,并详细说明了公共关系活动的5个特征。这在当时来说可谓是对公共关系学的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和介绍,尤其是强调了公共关系的目标是良好的‘公众关系”和“社会舆论”,这个观点即使在现在看来,也无疑是正确和有远见的。新媒体时代让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个时代的公共关系活动的焦点更是聚焦于“公众”和“舆论”了。

  另外一篇发表在核心学术期刊上的《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学》一文,则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学”做了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有争议的“公共关系是否就是搞关系”的观点给予了全面反驳。廖教授指出,公共关系学不是当下“庸俗关系学”,也不是“私人关系学”,而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导向的关系建设和管理,和世俗的“关系学”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之后廖教授的学术研究集中于公共关系学在广东省的发展和推广,他撰文分析了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对公共关系研究和行业的需求,也介绍了香港地区政府公共关系的运营情况和特点。1998年,廖教授发表了两篇论文,其中《公共关系管理的性质和意义》一文对公共关系的学科定位和现实意义有了更明确、更具时代特征的描述和分析。他指出:“公共关系管理即对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目标、资像、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这种管理同样包括了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监督等基本环节。”这段论述表明廖教授已经把管理学的观念引入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中,他认为,公共关系的过程就是一个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信息管理、舆论管理、关系管理和形象管理4个部分。

  1996年,世界著名公共关系学者詹姆斯·格鲁尼格教授来北京参加国际公共关系大会,廖为建教授和郭惠民教授与其进行了会谈,之后还就公共关系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讨论,这个交流的内容在2000年被整理成两篇出来,在当时的中国公共关系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和反响。3位著名共公关学者对该学科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各抒己见,这些内容至今仍然对目前的公共关系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正是在这个时期,廖为建教授明确表明了他的“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管理”的观点,这个观点作为他核心学术观念贯穿其后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他指出:“公共关系实际上是组织管理中有关公众传播沟通的职能,是对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等基本要素的管理简称‘传播管理’。一个组织的管理职能是多方面的,如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行政管理、销售管理,等等。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管理职能有别于上述这些管理领域。它的管理对象不是产品、资金、技术或销售网络等有形的资产而是‘信息一关系’‘舆论’‘形象’这些无形的资产;它的管理手段不是技术、经济、行政或法律的手段,而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传播沟通手段,它的管理目标不是直接地提高产量、促进销量、赚取利润而是调整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组织的生存环境,提升组织无形资产的价值从而使组织的整体资产增值。”这段长长的描述可谓是廖教授当时对公共关系学较为完整的思考和定位了。

  必须提及的还有廖教授在公共关系学著作方面的成就。1986年开始,当中国还没有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公共关系专著的时候,廖教授出版了后来享誉盛名的《公共关系学》一书,这本专著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二届全国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和“全国优秀图书金钥匙奖”等项奖。他的《公共关系简明教程》获国家教委第二届全国优秀教材奖的中青年奖。在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公共关系学概论》也是—本知名全国的读物,成为全国公关自学考生的必读书目。这些专著与他的论文一起,为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00年之后,廖为建教授所任职的中山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扩展成为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依托学院长期、雄厚的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学术成果,也目睹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后社会环境的变化,廖教授在这个时期思考的中心问题是,公共关系学如何在公共管理或社会建设的现实背景中实现在学术上和社会服务上的更大飞跃和贡献。纵观这个时期廖教授的研究内容不难发现,政府公共关系是他学术研究的新定位。这个时期他关注政府公共关系的传播渠道特点,关注广州市城市形象的定位和建设,对政府形象的定位和传播也有专门的论述。2004年,廖教授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政府危机的传播管理研究》,这个重点项目的立项,标志着廖教授的公共关系研究登上了一个新的制高点——公共危机的传播和管理。这个主题下的一系列研究既表明了他对公共关系学研究问题意识的扩展和提升,也表明了一种新的尝试,就是公共关系研究必须结合社会现实的需求和发展才能保持长久的学术增长,而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频发,政府危机管理成为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大众传播媒介在危机传播中发挥了以往想象不到的作用,这些都理应成为新时期公共关系学研究的重要关注点。作为这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廖教授分析了美国现代危机传播的特点和学术脉络;针对2003年的非典危机,从公共信息传播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危机传播机制的问题;还探讨了领导者的媒体形象,政府媒体形象传播模式,以及公共关系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等与当时社会热点密切结合的问题。其中,2005年和2007年廖教授在重要学术杂志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专门探讨“公共关系的公共性”问题,再次对公共关系活动的利益导向这个核心问题进行了定义,他认为,公共关系的导向是为公共利益服务,政府公共关系就是与社会公众“通过平等交流寻求共识,通过双向交流达成和谐”的过程。

  2009年,廖为建教授和其所领导的公共关系专业由于学校对学科的整合调整并入了传播与设计学院,公共关系学专业也由原来所在公共管理学科转移到了新闻传播学科,廖教授是积极赞同学科调整给公共关系学带来的新定位的,因为他看到了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和社交媒体给公共关系领域带来的变化和机会,也看到了新时期专业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需要更新更广阔的视野。进入传播与设计学院后,作为负责本科教学的副院长,廖教授积极主张在学院平台上植入新媒体技术的课程模块,这就是说公共关系学专业的本科生也需要把2~3门新媒体技术类课程作为必修课,以符合时代对公共关系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在公共关系学专业的课程中已经有数门与新媒体有关的课程,如“网络营销”、“新媒体用户研究”和“网络心理学”等。

  在学术研究上,廖教授带领公共关系团队连续获得数个广东省项目、教育部985项目和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都是关注新媒体环境中的公共关系课题,如《新媒体环境中的危机传播和舆论引导》、《检察院危机预警体系建设》、《外贸领域危机管理研究》、《企业社会舆情与公益传播研究》、《风险社会与社会治理》等项目,其中《风险社会与社会治理》课题组在2011年7月召开了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数位全国知名学者到场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将结集出版。而已经出版的学术专著和教材就有《公共危机传播管理》和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的《政府公共关系》。

  总结廖为建教授的学术生涯,可以用“公共性”和“时代性”这两个关键词来概括。“公共性”表明廖教授对公共关系学精准的定位和执著的追求,他对‘公共关系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导向十分坚持,对公共关系行业中的部分“黑公关”行为持坚决批判的态度,对公共危机中忽视公众利益的政府行为也坚决否定。同时,廖教授视公共关系学为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学科,主张公共关系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公共建设,主张在新媒体环境中发展和提升公共关系研究,这样就让他的研究成果聚焦在当下最为关键的几个问题上,如政府公共关系、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危机的传播与管理、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形象塑造等,这些成果既是时代议题,也具有深厚的理论意义。

  公共关系学论文篇2

  公关初印象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以社会公共关系活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边缘性交叉学科。这门学科重点研究一个组织机构如何通过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改善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获得公众的好感,从而顺利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公共关系包括了社会上任何一种组织与公众的关系。除企业外,公共关系还涉及政府、学校、医院等各种组织。正因为其涉及的范围广,现实生活中我们随处都可以见到公关活动,如时装秀、新品会、新闻会、各行业的剪裁仪式、大型晚会、名流宴会、慈善公益活动等。

  千万别认为这个被简称为“公关”的专业是陪人喝喝酒、侃大山的,公共关系学的核心是传播管理,所以具备一种更高级别的管理思维才可能有大的突破。公共关系学的本质是沟通,无论是政府、企事业单位,沟通传播都是组织运转的润滑剂。

  大多数同学高考选专业时都是迷茫的,我也不例外,不过四年大学本科读下来,我觉得我不后悔选择这个专业,这个专业除了给我带来能力的提高,还有许多有趣的课程,如演讲与辩论、社会调查、媒介社会学、广告学、市场营销、整合营销传播等。

  这些课程设置,虽然像“大杂烩”,不过也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多方面选择的机会,因为很多课程都会涉及诸如社会学、传播学、公共管理学、市场营销等领域,在一个学术氛围开放的学校,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向深入研究。

  青春修炼手册

  大一的课程主要是通识课程,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社会科学,因此需要同学们掌握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才有可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进行综合运用。在大一课程安排比较轻松的情况下,很多同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一来可以丰富大学生活、拓展人脉,二来可以接触到一些社会问题,增强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大二的课程包括本专业的必修课程和部分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传播学、公共关系学、新闻学、广告学、市场营销、网络传播、数学媒体导论、社会调查、公关写作、演讲与辩论、市场营销、媒介经营管理等。大二的课程旨在让同学们感受到专业的特色,及早确立自己的学习方向。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有个比较重要的特点,就是多以小组讨论、“实践+论文”的形式来完成作业。课程考核的形式不是冷冰冰的试卷,不同科目的老师会根据执教课程的不同特点,设定一些计划目标或题目让同学们分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运用专业知识来解答问题。比如社会调查的课程,每个小组都需要完成一个具体的调查任务,形成一份调查报告,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做了,才能掌握好老师教的知识。

  大二的课余时间,除参加社团活动外,一些同学开始陆续参加大大小小不同的比赛,可能是策划营销比赛,也可能是社会实践调查,总之都是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公共关系学有个“奥斯卡”级别的全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举办了四届,是公共关系学专业同学操练专业技能、增强综合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到了大三,除要学习一部分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外,主要是学习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危机传播与管理、公共关系伦理与法规、传播学研究方法、公共关系案例与实践、公共关系评估、广告策划与策略等。大三这一年应该说是专业课程最多的阶段。这些课程都是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促使大家产生一些做研究的想法,可以自主地完成一部分学习。到了大四,除了论文,同学们就要思考出路,为读研或求职做准备了。

  虽然文史哲、社会科学类专业多多少少都有点“虚”,毕竟学的不是实实在在的公式计算、材料合成等,但是经过公共关系学专业四年的学习生活,你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走出去能干”的复合型人才。

  就业方向

  第一类是去企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政府等的公关宣传部门工作。会设立公关部的通常都是一些比较大型的企业,例如宝洁、西门子、阿里巴巴等。

  第二类是成为专业的公关人员。较为出名的公关公司有伟达公关、万博宣伟、蓝色光标、奥美咨询、安可顾问、中国环球等。

  第三类是进入传媒行业,如广告公司、出版社、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单位工作。这个方向尤其适合偏向大众传播类方向的学生。

  院校推荐

  公共关系学论文篇3

  【关键词】《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 课程考试 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51-02

  一、问题的提出

  考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导学促教、保证质量的重要作用,考试的科学性、公正性、规范性和权威性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同度和学校的美誉度。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考试模式仍普遍采取传统的“百分制闭卷”模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学生缺乏对相关领域知识的探索欲望和进行创新学习的动力,缺少理论联系实践的锻炼机会。事实上,高职教学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将理论运行到实践中去,让实践指导理论学习。而这样的考试模式和分值比例是无法体现理论的基础作用和实践的主导地位的。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传统的课程考试模式亟需改革。本人于2009~2011年就《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课程考试改革进行了探索。在综合考查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以及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效果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旅游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高职院校中的旅游学专业更是如此。为了能够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效进行教学管理,旅游管理专业基于本专业特点,从满足社会应用型人才、满足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改革的需要入手,以能力考核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系统规划为原则,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措施:①改革考试内容,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体现为考试内容丰富化、不同内容比例合理化,融入综合成绩,全面体现学生能力;②改革考试方法、实施多样性考试机制。

  为了使《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课程考试改革能够取得成效,本人在课程开始讲授时,即向学生谈到了本课程考试改革的一些思路,帮助学生提高对课程考试改革的认识。同时还对课程改革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认识和要求。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赞成课程考试改革。通过研究,我们把此课程考试改革方案确定如下:①课程考查改革的目的。《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课程考试改革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其对旅游公共关系的熟悉程度及旅游礼仪的实践操作能力。因为本课程是旅游公共关系学与旅游礼仪两门学科的综合教程,所以,一方面,旅游公共关系学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了解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在管理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理论性较强,所以对于旅游公共关系学这一部分课程的考查工作主要以学生撰写2000字左右的论文为主,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另一方面,旅游礼仪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旅游从业人员的言行举止、礼仪实践操作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岗位工作不可缺少的专业技术能力,因此,以完成旅游从业人员的言行举止、礼仪实践操作为内容进行模拟演练的考核方式,符合职业教育要增强实践教学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接待顾客过程中需要语言、动作、交流等各项综合素质。②参加考查改革的对象及人数:09旅游班30人。③考查改革的操作方法及成绩评定说明等。

  1.考核要求

  (1)要求上网或到图书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以旅游公共关系为课题的论文撰写工作(论文字数在2000字以上)。

  (2)各小组成员分别结合角色做精练的旅游从业人员言行举止(包括接待语言、坐姿、行姿、站姿、走姿)的模拟表演,评委打分,统计得出每个人的平均分。

  (3)团队合作,小组成员模拟演习后,将4~5人的平均分合计之后再平均就得出小组成员完成这次考核的成绩。即同一个小组成员的期末考核成绩是一样的。

  (4)用实践模拟活动演示工作成果。

  2.考核小组

  各小组提供一人组成考核团,班长、学习委员负责统计分数的工作。

  3.评分办法(100分制)

  (1)论文撰写部分采用专任教师自我评分办法,论文部分得分占本课程考查成绩的50%。

  (2)现场模拟演练考核部分得分占本课程考查成绩的50%,考试评分项目分为三项:语言占10%、坐姿占10%、站姿占10%、走姿占10%、表情和气质占10%。

  (3)本课程的最终分数将结合学生论文撰写部分成绩与模拟演练部分成绩。

  4.时间安排及项目要求

  2009年12月20日:同学自由组合成立礼仪实践模拟演练工作小组,每组4~5人,设定每个人的演练环节和角色,设定小组组长。

  2009年12月21日-2009年1月1日:各小组在本组长的带领下在网上或图书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准备论文撰写工作和礼仪模拟演练工作。

  2010年1月2日-2010年1月20日:各组成员按分配的任务开展筹备工作,完成论文撰写工作。

  2010年1月20日-21日:

  (1)各小组领导人检查督促各项工作的进度并组织讨论、修改,最后形成工作成果。

  (2)学习委员在2010年20日之前收集各小组成员的论文,并上交任课教师。

  (3)学习委员在2010年1月21日组织各组组长抽签决定模拟演练顺序。小组成员的模拟演练顺序由小组组长安排,保证本小组的全程模拟演练工作在20分钟内完成。

  (4)正式汇报前各小组要排练一次(课间可找老师在多辅导练习)。

  2010年1月22日上午8∶00-11∶50,全体同学参加旅游从业人员言行举止礼仪的模拟演练工作。

  2010年1月22日下午,验收上交材料,统计登记成绩,上交成绩册和存档相关材料,模拟演练总结,各小组总结和交流工作经验。

  三、结束语

  《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课程实践探索活动证明,进行考试方式改革,不但能真实和客观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体会到旅游管理专业的行业特色,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较为有效的途径。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对该课程考试改革模式深化完善,为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于险波.关于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5(4)

  公共关系学论文篇4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公共关系学;教学实践

  如何提高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当代大学生课堂上的思考自主性?开放式教学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开放式教学,是指在授课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师生之间“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采取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助、以课堂教学为原点、以思维为辐射”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结合《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探索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在大学课堂中的应用及其该教学模式的功用,并对其提出实践性反思。

  一、《公共关系学》中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必然性

  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公共关系学》中实行的必然性,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1、《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课程,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这一学科的特点表明,它的发展必须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稳定的需要,应当具有迫切的现实人文关怀、思考现实人文社会生活所提出的问题,这门课程应当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2、《公共关系学》的教学目标。《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全面了解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形成现代公关观念,把握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培养学生的公关实务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力求达到:(1)掌握人的心理、行为、公关的基本理论及其逻辑联系,以推进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2)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无论在上行沟通还是下行沟通中避免沟通障碍的出现,掌握消除组织沟通中存在沟通障碍的策略,在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为社会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3)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培养优秀人才所必备的公关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为了实现此目标,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3、《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在《公共关系学》的教学过程中,多年来始终注重学生对静态的公共关系理论及原理的掌握和了解,轻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讲授法,教师满堂灌,从上课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下课夹本离开教室,忽视与学生们的沟通,忽视学生们的信息反馈,结果是教师周而复始地讲,学生们依然搞不清到底什么是公共关系。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互动交流,学生被动地听课,老师拉着学生走,学生没有思考的动力。《公共关系学》的开放式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中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法,通过案例教学、辩论赛、专题讨论、工作情景模拟等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地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二、《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开放式教学实践策略

  结合开放式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教授《公共关系学》课程时,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1、教学方法开放。在公共关系学的教学活动中,笔者运用“案例教学式”、“专题讨论式”、“情景模拟式”等方法,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现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和设想,对公共关系活动的意义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探究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思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地获取知识,又可以开拓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在讲授公共关系礼仪时,利用多媒体穿插进去短片与情景剧,能够更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将公共关系礼仪的注意事项以及礼仪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传递给学生,这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2、教学环境开放。教学环境主要是从教学过程来分析的,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不单纯是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它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等一系列活动。在课前,要求学生运用网络、参考书目以及有关资料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不明白或者是不太理解的地方作下笔记;课中,笔者对学生的纪律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在讲课的过程中,有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随时站起来提出,然后同学们一起讨论,老师再作一下总结,总结也是开放式的,让同学们有思考的空间,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不求统一思想,不求定论,讨论本身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这样通过课前的准备,再加上课堂中深入的讨论,可以达到启发智慧,勤于思考的目的。同时,还经常组织专题,成立讨论小组,以便每个同学都有发言辩论的机会,然后小组之间再进行交流。有时,还结合现实设置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课后,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利用各种机会进行讨论和交流,深化对当代的公共关系的认识。

  3、学生作业与考核开放。在课堂练习或课后思考题方面,笔者鼓励学生答案的开放性,只要是自己思考与体验的结果,都可以作为答案。同时,笔者还布置各种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利用各种关系、资源和和机会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进入企事业单位见习等,从而亲身接触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考核方式上,既有书面的,如课后习题、调查报告、小论文,也有口头的,课堂上的讨论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课后准备PPT,课堂中与同学们分享,从各方面来培养和训练学生。

  4、师生关系开放。在课堂中,笔者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观点,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索和接受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创设出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创新、敢于质疑、敢于问、敢于探讨、敢于发表见解、大胆假设的思考空间。同时,笔者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成败,认真发现别人的优点,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三、《公共关系学》开放式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在《公共关系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开放式教学,笔者认为最终要达到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之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问的探究都需要有兴趣之心。古希腊的名医波克希拉底曾说:“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医生是帮助本能的。”兴趣也是人的本能,老师的天职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之心,至少不应熄灭学生的兴趣之火,带着兴趣之心来学习《公共关系学》,开放式教学才能真正地进行下去,否则还是会演变成填鸭式的教学。

  2、培养学生的礼仪之心。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就是对自己对别人的尊重,只有尊重别人,关系才会顺利展开。在《公共关系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做到礼待学生,以身作则,让学生处处感受到礼的重要,现今的学生,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做不到尊重对方,所以笔者认为,老师在教授《公共关系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礼仪之心。

  3、培养学生的观察之心。公共关系不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这就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眼睛,时时刻刻观察生活,随时随地把学到的理论与现实相联系,随时随地找到公共关系的例证。

  [参考文献]

  [1]俐.开放教学浅析[J].山西教育,2003,(1).

  [2]赵林.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业建设与地方发展协调互动平台创建研究,课题编号:GJ079

  公共关系学论文篇5

  关键词:公共关系教学;行政管理专业;意义;现状;解决方案

  公共关系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说,在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公共关系学本身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管理学。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况,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很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地位还不够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毕竟,如果只谈意义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过于抽象,研究成果也会流于形式,缺乏价值。二是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公共关系学本身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充分地了解现实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案。三是如果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本文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之最终目的。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

  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高校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2]。

  当然,高校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3]。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

  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高校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争取突破。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理论教学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特别是要结合中国行政管理的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配套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公共关系学的示范教材,鼓励教材多样化,不仅采用书本教材,还要采用影音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还要充分注意到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将说教式教育转变成实践式教育[4],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案例讨论,举办学生模拟创业大赛、商务洽谈策划、新闻会等情景模拟[5]。这需要公共关系学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挖掘学科潜力,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多设计、安排课堂技能训练,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重视公共关系学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性成果。国家和学校应对公共关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争取我国的公共关系学研究与国际上接轨和对话。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发挥优势。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中国特色非常强的学科,相对应的公共关系学自然也不例外,公共关系学理论的发展,必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1]杨晓峰。把“公共关系学”课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2]张克非。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1994(4)。

  [3]肖丽萌。改进高校公关教学之我见[J].公关世界。1996(1)。

  [4]阎昭武。中国高等教育公共关系学科建设调查与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5(3)。

  公共关系学论文篇6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 公选课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159-01

  《公共关系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课程,以培养“懂管理、善策划、会传播”的公共关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选修课,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

  《公共关系学》具有其自身的课程特点,形象地说就是培养“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跑出去能干”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并末达到开设公选课的标准,教学质量亟待提升。

  1 高校《公共关系学》公选课教学质量问题分析

  1.1 教学对象方面

  (1)重结果轻过程。学生认为考试采取写论文、做设计、交调查报告等非闭卷方式进行考核,过关容易,因此,对于课程知识无心学习,只求最后通过考核拿到学分即可,学习态度不端,学习兴趣不浓,甚至还出现选而不修的情况。

  (2)重老师轻课程。选修课程有试听过程,在试听阶段不是选择优秀老师进行选课,不是以知识结构理性选择,而是盲目追求“轻松通过、纪律松散”的授课老师进行选择,以便有机会逃课,或是在课堂上学习外语,做其他作业等。

  1.2 授课老师方面

  (1)重知识轻技能。

  公选课教学模式仍旧以传统讲授为主,主要进行理论灌输,《公共关系学》重在公共关系的处理技巧,而枯燥的理论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感觉学而无用。

  (2)重形式轻内容。

  在大力提倡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部分老师在有限的课时中大量使用游戏法、讨论法等教学模式,因为多样的形式耗时较多,看上去学生很轻松愉快地学习,实际真实掌握的知识极其有限。

  (3)重课内轻课外。

  课程多安排的晚上进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汇聚在大教室中上课,很难进行良好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因此老师以上完课为根本,只要站在讲台上讲完课就算完成任务,至于与课程紧密相关的课外实习观摩等活动一概不予以组织,而《公共关系学》需要课内学习课外实践,比如社交礼仪、广告宣传等章节,既需要课堂模拟,也需要课下练习,否则只能出现知而不会、会而不用、用了却出错的结果。

  (4)重传授轻互动。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面对人数在50~120人左右的大课堂,老师进行教学互动相对受到场地与人数的限制,因此,多以讲授法的方式进行教学,师生互动性差,学生没有听课的主动性,因此,课堂最终成为一言堂,本来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变成生硬的填鸭过程。

  (5)重专业轻共性。

  公选课的授课对象来自全校各院系,具有完全不同的知识能力背景。而课程内容必须能基本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这对公选课的课程内容有很高的要求。有的老师照搬专业体系,将专业课简化、缩化,不针对大课进行备课,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知识量供给不足。

  1.3 授课教材方面

  公选课缺乏适合的教材,由于课程目标不明确,加之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教学过程形式多样,公选课教材建设相当薄弱。教材过于专业化,无法适应选修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有的公选课教师用自己制作的课件进行教学,而学生却没有相应的辅助教材或参考书;有的老师上课时所讲内容与实际采用的教材不相符,教材与课程内容脱节,听课学生无所适从;同一门选修课,由不同的教师开设,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考核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学效果差异很大。

  2 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措施

  2.1 准确定位课程目标

  现代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以传授公共关系基本技能的前提下,侧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的培养。课程建设要体现特色建设原则,即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技能的养成。《公共关系学》公选课课程应与社会发展需求,与学生专业特点,与学生学习层次相契合,实现公选课的价值。在公选课中,除了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外,还需要按照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考核办法,帮助学生学会发现与观察“思考与辨析”批判与创新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2.2 因课制宜调整教学方法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课程,除了采取传授的“讲授式”教学法外,还要有以学生探索为主的“发展式”教学法,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的“启发式”“愉悦式”等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灵活运用图片、表格和演示等多种方法和现代化声、光、电教学手段。以课堂为平台,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的能力,学会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形成知识、能力、做人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多样化,才能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锤炼,实现多元化发展。

  2.3 科学创新打造特色教材

  由于教材版本较多,教学中选取的教材并不符合本校专业特色,不能完全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业背景学习需求,因此授课教师应就选择什么样的教材进行教学讨论,或根据公选课的特点进行教材开发,对不合适章节进行重新撰写,把握《公共关系学》公选课的特点,以创新的精神选编高质量的公选课教材或简明讲义,是通过校际间合作编写的方式,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教材,使公选课教材充分适应学生需求。

  2.4 加强考核管理学生

  课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选课观,对于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对个人素养提升的收益点,要在选课前提前告知学生,同时就进行公选课授课的老师进行简介,让学生对师资及教学风格等有所了解,这样就能在试听的同时有比较准确的选择,以防出现选后不认真修、修后又想退的情况。因为公选课期末考评形式多样,所以应对学习过程中的课外实习调研活动加强考评,以掌握实践技能为考评主要目标。

  公共关系学论文篇7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公共关系学;教学实践

  项目化教学是指引导学生真正参与某个指定项目的组织、策划、执行和总结等工作,使学生自己动手,在团队合作中获取各种经验和教训,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达成一定的教学目的。项目化教学提倡以项目为主、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团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团队为中心开展探究式的学习,进而通过完成一个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公关技能、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项目化教学可以把公关理论与公关实践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枢纽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运用公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1]

  一、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公共关系学课程是法学、管理学、广告学等专业的大类基础课程,于大一第一学期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系统掌握现代公关的理论、方法及技巧,从而提升公关能力、沟通水平和综合素质,也使学生今后在从事各种职业时具备基本公共关系素质。公共关系学课程在社会中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仅让学生掌握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架构,同时还要真正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是传统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十分普遍。目前高校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轻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把教师讲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过度看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轻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所以,笔者认为,在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准确做好教学角色定位十分重要,应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其中做好引导和启迪工作,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热爱课堂热爱学习。

  (二)轻视能力训练,重视知识传输

  在传统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把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过分关注理论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而不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那学生将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层面,无法学会自主学习和探究,这样的教学方法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增强,与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创业人才差距很大。

  (三)轻视教学手段的灵活性,重视其规范性

  在公共关系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很少被提倡,相反规范性却占据主要地位,单纯的课堂讲授、抑或是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只会在技术和形式层面提升对学生知识的灌输量,而无法真正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实践技能、综合素质。

  (四)重课堂实践,轻社会实践

  公共关系学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研究,在实践教学这块有一定发展,但就现状来看,这门课的实践教学还是以课堂实践为主。虽然课堂实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公关理念,然而一旦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公关实践时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所以,为了让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够用公关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必要提供学生到企业或媒体参与公关活动的机会,从而学会更好地把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项目化教学的基本步骤

  鉴于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公共关系学课程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探索,确立以实践项目为中心的新课堂教学模式。社会对毕业生的实践技能的要求水涨船高,因而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应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应设定若干个公关实践活动,把项目作为活动的载体,让学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使学生主动参与项目的计划、执行和总结,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公关应变能力等。项目化教学不仅关注项目完成的结果,更为关注的是学生有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所具备的综合能力。[2]项目化教学的基本过程包括以下六个部分:选定项目、创建项目小组、撰写项目方案、项目执行、成果汇报、项目小结。具体教学流程参见图1。

  (一)选定项目

  项目化教学首要的工作是选择并确定好合适的项目。教师在选择时应根据学生水平和兴趣选好适宜的项目。若项目难度太大,会降低学生的学习钻研兴趣;若项目难度过低,则会起不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因而选定项目十分关键。本课程主要选取以下七个项目,每个项目考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有所区别,本课程项目分析表如下:

  (二)创建项目小组

  当教师项目确定以后,需要指导学生创建项目小组。每组的学生人数以4到7人为宜,建议学生在选择组员时以互补为主要原则,应在学习能力、性格气质、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男女比例等各方面予以均衡,以便更好地推行项目。每个项目小组组长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整个项目的开展,做好协调、沟通和落实分工等工作。组长工作做得好,整个项目小组的活动将会有条不紊地开展,整个项目获得成功的概率就更大。接着在项目任务的引领下,各项目小组开展调查研究,组长负责把任务结细化并列出项目步骤,然后根据小组每个成员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分工。通过以上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三)撰写项目方案

  项目小组创建好后,接下来开始撰制项目方案。整个小组应在小组组长的组织下,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地设计适宜的项目方案,力求可行、客观、科学。在学生撰写项目方案之前,按照项目的难易程度和教学计划安排,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时间段,让学生在给定时间内设计好项目方案。项目方案是整个项目的行动指南,因而在撰写过程中务求周密细致,具体来说应包括每个项目步骤开始和结束时间、每个项目步骤的具体负责人等,通过设计完整的项目方案,有助于学生掌握项目方案的撰写方法和格式要求,为实际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项目方案制定过程中,首先小组内部应采用面对面或QQ、微信等方式,进行充足的讨论;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身定位,关键要推动学生尽量凭借自身努力解决在撰写方案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项目执行

  项目执行对整个项目能否成功起到关键作用。项目方案一经制定,小组组长应做好组织协调工作,让每位小组成员知晓自身的工作任务及如何合作,并监督每项任务按计划执行。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每位成员在保持与组内其他成员的良好交流和沟通,齐心协力共同把项目执行好。这一环节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在各小组成员按计划执行方案过程中,教师主要承担的是启发和引导的工作。教师应经常关心项目执行状况,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会,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不偏离教学计划,保障教学目标圆满完成。

  (五)成果汇报

  在项目执行环节完成后,由教师安排好计划,全班统一时间开展成果展示。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下一个项目活动中。成果展示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小组PPT汇报、校园展板和海报宣传、把项目成果形成等等。通过成果展示,学生可以通过与其他组的对比,总结本组的优点和缺点,在对比和鉴别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学生成果展示后,教师应及时给出点评,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更快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六)项目小结

  项目小结是项目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一环节是否做到位,关系到学生能否巩固在项目教学中学到经验教训。通过让学生对项目进行评价和总结,使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得以提升,同时还能对整个项目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在项目教学中自身学到了什么知识,自己哪些能力提高了,又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以后如何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后,教师要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打分。可选择的评价方式有自我评分、组内互评、教师评分等,也可以多种相结合。在打分前应把制定好的评价标准发放给每位同学,评价标准宜详细具体,以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此外,为增加评价的公平性,教师也可以成立一个专家评分小组,为学生打分和点评。项目评价打分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对整个项目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在充分了解学生反馈基础上,对该项目教学进行效果评估,形成文字后要及时归档,以便为下次项目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并不断完善项目化教学。

  三、项目化教学在公共关系学课程中的实施

  公共关系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公共关系的概念和含义、公共关系的历史和发展、公共关系的功能和作用、公共关系工作程序、危机公关、网络公关、公关礼仪、公关专项活动等专题,都涉及实践操作的内容。所开展的项目化教学均匀分布在以上各个专题中。每个专题采用的方式是,先由教师进行理论讲授,然后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项目任务开展具体的项目。下面以危机公关案例分析为例,阐述项目化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如表2。项目化教学运用到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中,不仅丰富了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而且更是公共关系学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的推陈出新。项目化教学在实施中会遇到一些难题,例如学生会因作业数量多而有抵触情绪,教师会因工作量的增加而产生畏难情绪等,但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师一定能在教学探索中克服这些困难。总之,项目化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提升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的公关能力和实践技能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夏慧夷.职业能力导向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2):76.

  [2]J.D.弗雷姆.新项目管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2001:62.

  公共关系学论文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 公共关系 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公共关系是与其他管理职能不同的独特职能,它可以帮助城市发展与公众建立正常的沟通、了解、合作、接受渠道,并且可以及时处理问题与纠纷,将公众意见直接传达到管理部门之中。公共关系反应迅速,可以加强公众利益服务管理责任,也可以作为城市监控预警系统,为管理部门提供帮助,保证在城市发展的阶段中,不会因为问题影响发展速度

  一、公共关系学概念

  公共关系学是近近几年在我国逐渐普及的新兴学科,在国际中仅仅产生了几十年,但是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其独特的功能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评价城市发展水平时,计算机可以代表科技水平,旅游业可以代表生活水平,而公共关系就代表了管理效能,这三大因素也是衡量国家经济水平的基础指标。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源于美国,其中分两大方向:一是公共关系的基本属性为透明性,所有信息不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二是公共关系研究方向十分复杂,是多种关系共同组成。一般描述公共关系学中的关系有两层含义:一是政府与群众相接触的实际情况;二是政府与群众相处时使用到的手段与策略。公共关系的基础是政府与群众,或者以政府或组织为主体,研究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联系,为群众了解公共关系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获得群众对政策的支持,创造适合城市发展建设的环境,加强城市发展速度。

  二、公共关系的内在含义

  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是由城市物质要素通过实践对象表达在空间上的组合与发展,其中主要包括:土地规划使用、城市区域划分、交通网络架构、城市策略实施。公共管理的实质是处理城市不同功能之间、公共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通过规划主体任务来发挥作用,政府或组织在与公众相处中采取的政策、态度、手段、策略,这些关系是一种主观性的公共关系。城市不同的物质功能互相对立,但是又和谐统一、相斥相吸、制约促进,形成不同的规模与结构,使用技术方法将这些关系有机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客观性的关系。城市规划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的主体:政府部门、公众、建筑师,从客观层面来看,城市规划包括多种物质与功能要素,在空间上反映出土地利用、空间组合、交通网络规划。主观性关系直接决定了城市在规划主体中代表了何种的关系,而客观性关系则决定了城市规划中不同客体间存在的关系。

  三、公共关系原理分析

  (一)公共关系原理特点

  主观性关系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由政府部门进行引导,群众作为政府部门规划的协作者,所以在处理主观性关系时,完全可以通过公共关系原理寻找解决方法。客观性关系属于一种抽象的理论性规律,主要反映了政府部门制定了何种平衡城市发展与公共利益的措施。城市规划会制定多种不同类型的政策,由这些不同的政策组成了公共关系基础,城市政府需要优化自我形象,通过公共关系形象激发出城市规划的全部职能,并且通过科学的协调与均衡规划模式,为城市发展制定更加优秀的公共政策。城市规划包括修改、管理、实施等内容,无论何种阶段的内容,都与公共关系运行息息相关。公共关系原理的基础是政府,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形成政府与群众互帮互助的良性关系,促进城市全方位发展。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采取客观性关系,并且在政策上使用主观性关系的原则,可以有效提高政策有效性。

  (二)公共管理原理特点

  公共关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学科,它与普通的城市规划有较大差别,如如城市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这其中的本质性差别就是城市规划的本质是围绕公共关系开展,其中需要以空间关系进行规划,研究不同的公共关系发展、组织、布局、协调等方法与原则,城市规划的核心主体就是城市的空间关系,也是群众对公共关系认知与政府协调工作产生的结果。城市规划必须做到以科学为基础,并且加强城市发展方向的研究,使用相关学科制定出不同的学科研究方案,城市学科研究是处理公共关系的基础要素。所以城市规划的本质就是公共管理,主要操作对象也是以空间关系为载体的公共关系,当代城市规划代表了公共关系原理的实际应用效果。

  (三)公共关系原理内容

  公共关系原理在多种理论定义中都有体现,尤其是有关于公共关系的理论之中,对公共关系进行定义的概况非常多。公共关系的实际内容是一种计划性较强的持续性工作关系,是政府部门与群众进行交流的主要渠道,是保证群众了解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则。公共关系是组织可以实现财富与社会有效联系的关键纽带,也是政府经营的重要职能。公共关系可以做到分析与预测城市发展规律,并且帮助城市规划者制定城市发展方案,政府与工作的行动计划,也为城市规划发展提供支持,营造一种良性的关系氛围。公共关系是内部集中、外部发展的管理经营艺术,通过合理的方法与原则,利用科学的计划,进行持久的努力,改善与协调政府的内部与外部关系,十分重视管理。通过分析公共关系的原理,结合城市规划发展特点,可以得出以下基本内容。

  1.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责

  城市规划的首要目标就是建立城市信息沟通平台,只有快节奏的信息交流渠道,才能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第一时间进行处理。通过科学的方法实现城市财富增值,重视城市运作与经营管理,重视城市风貌的建设,通过优秀的城市规划计划,提高公众对城市发展的了解,通过政策获得群众支持,营造良性的城市发展状态,使城市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2.公共关系的运行手段

  城市发展需要坚持协调原则,加强政府与群众的共同发展,合理运用公共关系原理的理论与方法,加强内部管理研究,积极推动外部管理的研究与分析工作。通过公共传播手段,合理运用新型媒体传播方式,通过媒体的推广来加强公众对政府与城市发展规划的支持,使规划主体的形象更加优秀。运用行为学方法来提高政府形象,体现出规划与实施的艺术效果,通过公共关系原理选择科学的处理方法,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在传播中的应用效果。

  3.城市规划中公共关系的原理

  公共关系的基础原理是保证公众利益,在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加强公众参与力度,协调不同层次的公众利益,通过公众分析方法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效果。

  4.城市规划中公共关系的协调

  城市规划的核心就是通过公共关系协调组织与公众的关系,通过客观性关系进行协调工作,并且由主观性关系完成公众与城市规划的协调。

  结语: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面对新的问题与任务,强调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之中,强调公众与政府的和谐关系,重视城市形象的发展与建设,强调以人为本的战略发展方针,强调城市运作与经营管理,强调全方位持续发展原则。在市场经济运作条件下,城市规划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只有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运用公共关系原理,才能有效完成新任务,解决城市发展出现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建筑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申仲英等.自然辩证法新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3] 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M].中国计划出版社,2012.


标签:公共关系学生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