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妙招 > 正文

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31 17:56:47 分类:妙招 浏览:113


  社会责任篇1

  【关键词】责任 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内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所强调的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实生活中的责任缺失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厘清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将会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把握当前一些负面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源,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责任的内涵

  责任的内涵相当丰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责任有这样两层涵义:一为“份内应做的事”;二为“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①由此可见,责任属于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关系。对于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即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这就要求人在社会活动中,在考虑自身物质精神需要的满足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社会、集体、他人的物质精神需要的满足。对人而言,责任不是先天产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责任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们在从事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产生的。

  生活实践是责任产生的前提。生活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正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才结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离开了实践,这些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担负着不同的职责。要想使人类的实践活动能够正常完成,实践活动中的每一个人就必须各司其职。在实践活动中,人的生理机能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人的意识水平不断得以提高,这种意识水平的提高要求实践者自身以及实践对象的权利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得到保障和维护,以此来保障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这种规则会使人意识到自身责任的存在,责任也就随之产生。因此,生活实践是责任产生的前提。

  社会关系的存在是责任产生的客观基础。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③这里的使命和任务就是指人们所肩负的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个体的人无论是否意识到自身的责任,责任都是现实地存在的,并且它是由于个体自身的需要以及个体与世界的关系―社会关系的存在而产生的。而人的需要则是通过社会得到满足的,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活动中得到他人(社会)的认可才能够获得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即人的需要也是通过社会关系得以实现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社会关系的存在是人满足自身需要的前提,即社会关系的存在是责任产生的客观基础。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责任产生的主观条件。自我意识是生命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之一。原始社会的个体并没有自我的概念。但是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这时人们开始意识到自我与非我的区别和联系,才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会使人意识到集体中自我和他人的利益关系,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自我和他人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调解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愿望,这时,责任便随之产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自我意识也不断发展,责任也就会随之更加复杂化、多元化,因此,自我意识的发展是责任产生的主观条件。

  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责任感则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在调整人与人类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体现着个体的人格品质和心理倾向。责任感包括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它是知、情、意、行的一个有机统一体,只有将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以责任行为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真正体现出责任主体的责任感,否则,责任主体的责任感是无从体现的。

  责任是人的责任,它可以划分为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相应地,责任感也就可以划分为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自我责任感是个体对自身的一种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是个体对自身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一种认知。从狭义上来说,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我之外的他人以及其他社会群体的责任感;从广义上来说,社会责任感则是指对包括个体自我在内的以及对他人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责任感。本文认为应该从广义角度定义社会责任感。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个体自身本来就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一个不具有自我责任感的人是不可能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个人只有具备自我责任感才有可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更加符合社会的要求,进而逐步地表现出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④由此可知,广义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应当包括自我责任感,还应当包括对自然的责任感。除此以外,由于集体和社会都是由个人构成的,因此,应当将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合并为广义的对他人的责任感。而家庭是一个特殊的集体,是由与个体有血缘或姻缘关系的个人构成的集合,不同于广义的“他人”,应将其单独设为对家庭的责任感。总之,社会责任感是责任感的最高形态,它主要由对自我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对他人的责任感、对自然的责任感等四部分构成。

  对自我的责任感。对自我的责任感是指个体在处理自我身心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体现着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自我责任感是个体能够正确评价自己,明确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以及实现人生目标的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身体健康,情绪稳定,能够自我愉悦,对待社会事物和现象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能够客观辩证地待人处事,并能够勇于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敢于担当的一种心理体验。自我责任感是个体社会责任感的核心。个体自我责任感状况的好坏,往往决定了对家庭责任感、对他人责任感以及对自然责任感的状况。

  对家庭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是指个体在处理个人和家庭成员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体现着个体在对待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或者姻缘关系的亲属的一种责任心理。包括对待家庭长辈时所具有的赡养扶助,并使之精神愉悦的责任意识;对待夫妻关系的另一方时所具有的福祸与共,不离不弃的责任意识;对待子女等晚辈时所具有的抚养监护,教育引导的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感是在自我责任感的基础上建立的,只有在对自己家人负责任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能推己及人,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

  对他人的责任感。对他人的责任感是指个体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体现着个体对他人、集体、国家、社会的一种责任品质和心理倾向。对他人的责任感中的“他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个体的人,也包括个体所处的集体、国家以及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指个体在与朋友、同事以及其他社会人员交往时能够正确地对待冲突与矛盾,认识到个人和他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生存事实,进而能够用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交往原则进行交流、沟通的责任意识和行为;另一方面,是指个体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在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兼顾个人利益,并在此基础上自觉地承担起对国家的守护疆土、维护稳定、改革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意识和行为。

  对自然的责任感。人是社会中的一员,同时更是大自然中的一员,自然应该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对自然的责任感是指个体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体现着个体对与人类同处于一个星球上的其他生命体的一种责任品质和心理倾向。对自然的责任感要求个体在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中怀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能够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能够善待自然界的其他生命体,节约使用自然界给予我们的物质资源,自觉践行节约低碳的生活理念,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作者分别为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导,齐齐哈尔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副研究员;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YJC710055)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574页。

  ②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5页,第15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29页。

  社会责任感篇2

  〔关键词〕 社会责任感,成熟“社会人”, 核心要素,大学生,必然要求,制约因素,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2-0056-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大学生接续奋斗,并号召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党和国家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能否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关键在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和维持。因为,社会责任感乃是大学生在贡献社会中扮演独特社会角色、发挥特有社会功能的精神动力所在。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也将在这种贡献社会的自我价值实现中逐渐成长、成熟为被社会所接纳与认可的“社会人”。

  一、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培育成熟“社会人”的必然要求

  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作为对社会有所归属的“社会人”。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 (P60 )“社会人”不仅有其经济利益需求,更有其社会需求。这种社会需求是社会行为主体出于社会责任感,在对社会的贡献中,逐渐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认可而得到满足的。这种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内容的社会需求的满足,在一定条件下比经济利益回报更具社会行为导向力。可见,获得社会认可是成熟为“社会人”的关键之一。一般而言,社会个体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条件在于社会责任的成功履行。因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 〔2 〕 (P329 )履行社会责任。

  从当前我国大学生招生方式和培养模式的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群体在整体上还未成长为成熟的“社会人”。作为未来社会的知识精英,大学生的角色身份决定了其在引领国家、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国家前途命运方面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的履行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受一定的心理动机驱动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具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大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受这些心理需求的刺激与控制,社会行为主体将采取行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这些需求。作为“社会人”的大学生,其社会行为也受社会心理需求的支配,其需求动机便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不断满足。而这种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相对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而言,则可具体化为其对社会责任的强烈自觉意识和崇高情感,以及对自身社会权利与义务的自觉认识,亦即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内驱力。由此可见,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人”所必须获取的核心要素。

  “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大学生成为成熟“社会人”的必然要求,而要保持“社会人”属性,则要求大学生将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人”的类本质内化为自身的核心元素。“诚然,饮食男女等等也是真正的人类机能” 〔3 〕 (P94 ),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性动物,如果只是保证这种“自然人”生理需求的满足,并将这种生理需求视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这种毫无社会责任感的人的异化,将导致人的个性片面、畸形发展,最终成为反社会的异己力量,而为人自身赖以生存的社会所不容,并最终导致自身的消亡。处于成长为成熟“社会人”关键期的大学生亦是如此。如果不能坚守作为基本道德规范的社会责任感,在得到社会认可之后就只求单纯“经济人”理性,而放弃了对社会责任感的“自省”,其结果将因其对“社会人”的类本质的背离,而失去“社会人”资格。因为“别人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了需要,他作为个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 〔4 〕 (P80 )。正如歌德所指出的那样,“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社会在通过各种方式提醒每一个人对社会所应有的责任。爱因斯坦指出,“人也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从而获得保持成熟“社会人”的类本质。

  大学生通过成为“社会人”、保持“社会人”的根本属性,“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致削弱允许他生活于其中的那种组织(社会)”,才能称为实际意义上的成熟“社会人”。其中,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生作为成熟“社会人”的素质结构中则处于核心地位。

  二、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制约因素

  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不是遵循机械进化论规则的自然养成,而是在借助有效载体的基础上,在主客观因素互动过程中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质变。这里的主观因素主要是指大学生作为行为主体的核心价值信仰选择。积极的核心价值会使行为主体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将社会责任感转化为行动,并不断强化这种自我实现的需求,通过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实现赋予人生永恒的意义。而客观因素则指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影响。主客观因素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至关重要,但是二者只有以实践为纽带才能实现有机统一,从而相辅相成。所以,良好的载体乃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必要条件。但是,从主客观及载体因素这三个方面来看,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核心价值信仰的错位、不良社会思潮的泛滥、社会责任实践不力是制约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主要因素。

  (一)核心价值信仰的缺失与错位是社会责任感养成的主观制约因素。任何社会都具有其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经历了一个社会变迁过程:经过“五四”运动东西文化的碰撞和“文化大革命”的阵痛,中国的传统道德资源流失严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导致了人们核心价值体系信仰缺失。“劳动产品一旦成为商品来生产,就带着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5 〕 (P89 ),因此,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使得拜金主义有了萌芽的土壤。拜金主义作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副产品”,在中国也大行其道,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核心价值信仰“空白”,并被一部分人奉为圭臬,其对青年大学生群体影响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专业选择上,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就业前景光明的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满为患”。二是在知识创造上,社会效益被忽视,有短期经济价值的科研项目一拥而上,具有长期社会价值但回报率低的课题一轰而散。三是在学业认定上,只重其表不重其里,论文专著多者为胜,海归名校者为先,其结果,校园中“”横行,“学历造假门”层出不穷,也就不足为怪了。拜金主义被追捧,社会责任感被“沉淀”,大学生在为自己的“知识”“寻租”。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终极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错位成为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主观性制约因素。

  (二)充斥不良社会思潮的社会环境是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客观制约因素。“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在大多数情形中,都是由环境培养出来的。” 〔6 〕 (P167 )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培养皿”,其作用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科技一同以“捆绑式”引入国门的还有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尤其是拜金主义逐渐泛化,在中国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急功近利、推崇自利的价值观取向,“一切向钱看”成为拜金主义者的最高行为准则,并导致了消极后果:社会责任失范,服务意识淡化,缺乏奉献精神,在其位不谋其政,“一切向前看,就是一切向钱看,向钱看就是向前看”,“前途前途,有钱才图”,“理想理想,有利才想”,“钱多抢着干,钱少不想干,没钱无人干”等等,更有甚者置社会公共利益于不顾,受贿索贿,以权谋私,贪赃枉法。

  高校作为曾经的一方社会“净土”也未能“免疫”,被拜金主义铜臭所“传染”。某些高校重金“包装”热门专业以赢得市场“青睐”,着力打造“套餐”课程以迎合效益“口味”,联合攻关“时髦”课题以博得经济“喝彩”。不仅如此,大学教育内容功利化更反映在“经济人”身上。本来是“传道”、“ 授业”、“解惑”的师生关系被庸俗化为“老板”与“打工仔”的市场雇工关系。更有丧失了学术道德底线和基本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为了高官厚禄,甘为权贵豢养的“御用文人”,为“既得利益者”鸣锣开道,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高等学校社会责任感沦丧的这些不良现象,也间接注解了社会的一部分精神生产浸淫在功利主义的观念之中,如此环境培养出的大学生可能会成为物质上的富翁,但难以逃脱精神乞丐的厄运。充斥不良社会思潮的社会环境,是制约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客观因素。

  (三)社会责任实践不力是社会责任感养成的载体制约因素。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精英,这一群体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理性认识普遍高于社会其他群体。但是,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的效果却并不理想,除去核心价值信仰错位和充斥不良社会思潮的社会环境的主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关键载体制约性因素——社会责任角色扮演实践不力。社会责任感不仅是一个认识范畴,还是一个实践范畴。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需要强有力的实践为载体,才能保证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尽如人意。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践载体被知识教育所替代。单调枯燥的封闭式课堂学习消解了丰富多彩的开放式行为体验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效,束缚于书本教条“苦海”中的大学生被逐渐磨灭了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社会责任感洗礼的勇气。在社会责任感的灌输中,大学生难以找到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的契合点,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不能并轨,社会责任不能内化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学校灌输的所谓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大学生而言永远是外在性的,因而难以实现大学生健康社会化和科学融入社会,成长为成熟“社会人”更加无从谈起。所以,社会责任实践不力已经成为除了核心价值信仰错位和充斥不良社会思潮社会环境的主客观因素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必须突破的又一制约因素。

  三、克服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制约因素,培育成熟“社会人” 的基本思路

  物欲“本我”与社会责任感“超我”的博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拜金主义对社会意识形态主阵地的争夺,伴随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这一过程的始终。对影响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主观制约因素——拜金主义挑战的回应,对客观制约性因素——充斥不良思潮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社会实践载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具有紧迫性。

  (一)确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经济人”假设理念下的拜金主义作为市场经济的内生物,已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无法治愈的社会顽疾。当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成为拜金主义的“天然抗体”,而使“社会人”的核心元素——社会责任感获得“免疫”。 价值体系本来就是社会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这其中就已经隐含了社会责任感的要求。

  对大学生而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在社会现实层面表现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不断用先进文化丰富其精神世界,满足其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他们在价值观的碰撞中感受核心价值体系的魅力,从而作出理性选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一面旗帜,不断凝聚大学生群体力量,充分调动积极因素、激发活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奉献社会的精神纽带;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斗志。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爱国主义情结在青年一代身上尤为凸显,应将其与改革创新为内核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唤起大学生群体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他们做民族精神的实践者,充分凸显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本质;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群体发展,为其判断行为好坏、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设定不可动摇的新坐标。

  (二)营造培育成熟“社会人”的良好社会环境。“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7 〕 (P359 )采取“自我隔离”的方式来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潮的浸淫并非良策,只有在改革开放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与不良社会思潮的冲突与交锋中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从而为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就社会大环境而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道德规范和制度安排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体现社会责任意识与具体工作的统一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弘扬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扶贫救弱、公平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自由、公正、竞争、效率的和谐精神,民主、科学、法制的理性精神,增强全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让大学生在从众心理作用下,先进带动后进,最终形成齐头并进的良好社会环境。就校园小环境而言,高校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压力,合理的经济利益诉求无可厚非,但是单纯工具理性价值取向下追名逐利的弊端不言而喻。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高校教育应在价值理性的规范下,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肩挑”来完成培育“社会人”的任务。严谨创新学术氛围的营造,教学相长师生关系的搭建,博大厚重人文底蕴的积淀,才是促进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理想环境。这也就达到了弗洛姆所说的:“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使个人具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起到应起的作用的资格,也就是说,把他的个人个性塑造得极为接近社会个性,使他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如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仰的确立看作大学生成为成熟“社会人”的标志,那么良好的社会环境则是大学生群体保持其“社会人”本质的“防腐剂”。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过程是对人性本质苦苦求索的过程,其道路的确崎岖难行。作为大学生群体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勤于本职工作,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甘于默默耕耘和奉献,从而为大学生健康地成长为成熟“社会人”提供重要保障。

  (三)充分发挥实践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载体作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认识过程、意志行为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而知、情、行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是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认识引导中,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而使大学生在这种为社会认可的社会责任实践中获得愉快体验而更乐于采取类似的行为,最终内化为社会责任感。

  因此,要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必须充分发挥实践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载体作用,促进知、行、情的相互转化。具体而言,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为大学生多提供实践机会,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通过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磨炼意志、砥砺品格,从而加深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理解,使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发生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质的飞跃。当然,充分发挥实践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载体作用也并不等于鼓励大学生漫无目的的随机行为活动,而是用科学的目标、合理的内容、完善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践载体作用最大化。例如,可以产学研基地、创业实训基地等为平台,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艰苦创业教育;使大学生在主题鲜明的社会责任实践中,寻找到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落脚点,并在二者的统一中成长为成熟“社会人”。总而言之,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责任感受和责任适应,最终将责任感内化的有效载体。因此,在保证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实践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载体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社会责任感篇3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在《病起书怀》中的一句“位卑未敢忘忧国”激励了无数后人的爱国情怀;范仲淹老先生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诠释了无数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怀。在顾炎武先生的人生态度中,我们读懂了什么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谭嗣同先生“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凛然正气里,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因为这些仁人志士、知识分子对国家、对社会拥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们才名垂青史、激励后人。

  一、社会责任感的含义及其意义

  1. 社会责任感的含义。“对于普高学生而言,社会责任感则是指高中生认识到自己作为国家的未来建设的生力军,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使命感,并承担起国家发展、民族崛起应负的责任。具体表现在平时“孝顺父母、尊师爱友、乐于助人、积极进取努力成才”等优秀品质。

  2. 社会责任感的意义。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对于普高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其健康成人成才,实现个人价值,造福自身、家庭、国家,乃至社会。

  二、普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1. 普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问题。现在的学校教育有一系列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传统教育、人格教育、人文主义情怀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学校大多通过平时的爱国主义教育,如升国旗、唱国歌、了解国家历史等教育活动,使大多数学生到高中阶段已经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比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并且立志于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但少数高中生存在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象,他们不愿付出,只愿享受,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更多的是抗拒、被动,没有集体荣誉感,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于家庭、国家、社会所应尽的责任或义务。这样的高中生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使能力突出,也很难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2. 部分高中生社会责任感淡薄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社会风气。社会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滋生,这些错误观念和不良风气对于尚处在青春期、思想意志薄弱的高中生来说容易冲击他们的正确价值观,不利于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2)学校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让教师学生都只重分数、轻素质。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学生的升学率是衡量学校是否优秀的标准。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分数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许多学校以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为主,学生的素质教育存在严重不足,致使一些学生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明显不足。

  (3)家庭教育的缺失。现今大多数高中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度溺爱致使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缺乏集体责任感。同时,家长对孩子成绩的过度关注往往导致其忽视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把孩子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是非常困难的。

  (4)学生自身的不足。现今,高中生的生活都比较单纯,与社会接触的较少,没有足够了解社会的光明面与阴暗面,对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并不能够很好的接受。他们缺乏分析选择能力,无法正确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样一来,他们很难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因而缺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社会实践是提升普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途径

  实践证明,社会实践可以让高中生走出校园生活,走进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增进对社会的认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加强社会实践对于提升普高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1. 社会实践能够提升高中生的责任认知。一定要让高中生走出校园,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高中生了解国情民情,关注社会热点,让其明白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认知。

  2. 社会实践能够丰富高中生的责任情感。“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情感,情感往往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和感染性。”高中生在社会实践中所体会到的不同人们的疾苦,容易使其产生相似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丰富他们的责任情感。

  3. 社会实践能够锻炼高中生的责任意志。“责任意志是指个体从思想到实际实现的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责任行为。”通过在社会实践中的各种磨炼,高中生的主人翁意识会不断增强,对责任感的信念会越来越坚定,最终会转换为顽强的责任意志,表现出持续的责任行为。

  四、如何在社会实践中提升普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是提升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而如何运用好这一途径则又是重中之重。下面本文将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这些方面中运用社会实践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 营造社会精神氛围。社会精神氛围的形成有待多方面的参与,而媒体和企业在这其中又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将其于高中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呢?首先可以通过报刊、电视台、广播台等媒体,报道宣传正能量事迹,同时通过校园媒体加以转播,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并加以讨论写下观后感等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可通过校企结合,组织学生参观优秀企业,感受优秀企业文化,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服务社会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2. 营造学校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借助多种多样的载体,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身心。学校可以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将社会责任感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中。通过让学生参与校园语境设计,如学校的标语、橱窗、升旗仪式、校报(刊)、广播、网站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感觉到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就在践行社会责任感,进而培养并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3. 营造家庭教育氛围。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把孩子的道德发展作为核心目标,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首先,家长要树立好的榜样,从自己做起,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其次,可以多带领孩子参加各种社区活动,丰富孩子的校外生活。社会实践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还能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感情。再者,家长应多于学校交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同时,学校也应多重视引导家长,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为契机,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开展感恩教育。在社会实践中让孩子体会社会责任感。

  4. 营造自主锻炼氛围。一个人成才受多方面的影响,但最终最为重要的是自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好的教育者必然是教给学生好的思维方式、道德标准,而不是教条主义。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自己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给他们充足的自由和空间,适时予以提示和总结。想必这样的锻炼比在课堂上本本主义来得更为生动、深刻。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锻炼氛围,对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都是有益的。

  五、结语

  托尔斯泰说过:“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与失败。”责任心或者说社会责任感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是其健康成人成才的关键。社会实践是培养高中生社会责任感最好的途径,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都应对其引起重视,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以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兰萍.论大学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作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11(6):60-62.

  [2]朱尚华.论责任感的形成与教育机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15(5):69-71.

  [3]郑旭东.变革时代的教育技术创新和发展:唐纳德.伊利教育技术学思想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2).

  [4]蒋明和.从“电子书包”到数字化学习[J].中国教育报,2012,12,7.

  [5]田爱奎,杨瑛霞,夏天,张际平.数字化游戏学习的发展和展望[J].电化教育研究,2006.1.

  [6]刘维良.教师心理卫生[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1999.206.

  [7]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19(1):62-64.

  社会责任感篇4

  8月16日,雷克萨斯在中国推出了旗下最为豪华的旗舰车型LS600hL,与同级别豪华品牌相比,这款车的最大亮点就是混合动力系统的采用。

  作为丰田在北美的豪华品牌,雷克萨斯一直希望可以和奔驰、宝马的顶级车型―较高下。通过多年的经营,它确实在豪华车市场上占据了不小的份额。但品牌形象方面的地位,却是无法通过配置豪华设备或者优秀的售后服务就能确立起来的。所以,雷克萨斯尝试了在其他方面进行突破。混合动力系统的使用,就是其最为成功的尝试,而这款LS600hL,更是让所有人对于混合动力豪华车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最强大的混合动力系统

  LS600hL是世界上第一款采用V8混合动力系统和全轮驱动(AWD)系统的车型。这套系统将一款5.0LV8汽油发动机和两个大功率输出的电动机及新设计的大容量电池组相结合,这种结合使得LS600hL拥有无可匹敌的平衡性,环境效益和强劲的性能。

  这套系统所提供的动力和性能可与其它车型的6.0L发动机相媲美,最大混合输出功率为327kW,可以使车辆在6.3s内毫不费力地将时速从零提高到100km/h。与大功率相伴随的是9.3L/100km的低油耗(厂家基于欧盟标准的测试数据)。系统的尾气排放远低于传统车型,符合全球最严苛的排放标准,包括美国的SULEV、欧洲的Euro IV和日本的J-SULEV。

  全时全轮驱动

  全时全轮驱动系统具有出众的操作性和牵引控制,为LS600hL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该尖端系统适用于任何路面,无论是加速、高速行驶还是转弯,都可以使车辆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同时还有后轮驱动所特有的自然驾驶感。

  系统配备了新的托森(Tcisen?)限滑差速器(LSD),与原来的托森系统相比,体积和重量都减少了30%。在正常直线行驶时,LSD会产生40~60的前后轮扭矩分配。同时为使驱动力达到最佳,扭矩分配会在50~50到30~70之间调节。该系统还会自动即时地探测到前后轮打滑情况,然后通过给附着力更大的轮胎分配更多的扭矩来限制打滑。

  考究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配置的丰富和奢华一直是雷克萨斯的拿手好戏,作为豪华旗舰车型,LS600hL在这个方面绝对是不落人后。它配有DVD导航系统还附有语音导航功能、倒车影像监视系统。在娱乐方面,拥有标准19扬声器450瓦特的马克列文森(Mark Levinson?)环绕声音响系统使得汽车音响系统更上层楼。

  为了提供无与伦比的豪华享受汽车的后部配备了可倾斜和可调节温度的豪华电动躺椅(右后座),具备独特的按摩功效(设计这个的家伙实在是太会享受了),人体温度感应空调系统和后座娱乐系统,包括DVD播放器和可折叠的高至车顶的9寸VGA高画质可收放液晶屏幕。此外,还有共有19个播放器的7.1家庭影院MarkLevinson?立体声系统。

  奢华驾御的平凡感受

  雷克萨斯LS600hL是否能够归入到由宝马760、奔驰600及奥迪A8等德系车把持的顶级豪华车俱乐部,还有许多未知数。但它确实不属于注重操控的硬派德系车之列,作为混合动力顶级旗舰车型,其选择的非传统技术发展路线会有怎样的驾驶感受呢?我们很想知道。在全身心照顾后排老板奢华乘坐享受的同时,驾驶者是否也会沾光呢?

  8月24日,记者在北京金港汽车公园的赛道上试驾了这款搭载世界上首款V8油电混合动力发动机的雷克萨斯LS600hL。

  坐进LS600hL的驾驶席,虽然非常舒服,但却是全车4个座位中身份最低的座位的身份感如此之分明让人心里有些不平衡。举目望去充满质感的真皮仪表台,异常精致又令人眼花的各种操作键及开关,对驾驶者的“关照”也是体贴入微,多少还是沾了奢华的光。

  调节好电动座椅及方向盘,电子感应式车钥匙已经自动打开电路,但车内很安静感觉不到发动机在运转,轻踏下油门踏板,车身开始无声地滑动起来,而此时发动机并未启动,靠的是蓄电池一电机驱动噪音极低,排放为零。通过中控台上方的中央显示屏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发动机和电动机一蓄电池的工作转换状态。在金港并不太长,但被“缩水”的长直道上,我尝试短暂地深踩油门将车速提到超过120km/h。在全力加速的情况下,LS600hL兼用V8发动机和电动机,平稳、顺畅而敏捷。

  在金港多弯的赛道上设置S形穿桩,是强迫LS600hL去体验极限操作,当然速度要足够快。在左右急打方向时感觉举重若轻,底盘悬架显示出足够的韧性,2吨多重的车身并没有显示出笨拙,车头的随动性和车身的稳定性异常优异,多连杆机构配合智能空气悬架功不可没。我总体上觉得LS600hL虽然操控感不如德系车分明而硬朗,但是行驶的舒适性却非常见功力,不在德系车之下。

  高速紧急变线,躲避障碍物的极限动作在驾驶中非常实用,长而宽大的车身左冲右突在与轮胎不情愿的异响中极力抗争着VSA及时而细致地介入,维持着车身的侧倾角度和姿态。此刻,你可以不必顾及右后座这位给你开工资的人的感受,安全最重要,也许他还会奖励你!

  我在整个赛道的急加速过程中几乎感觉不到换挡的间歇性,连续而流畅。小型超静CVT变速箱拥有8速顺序式换挡模式。换挡杆处于“S”模式时,该模式被启动8个不同的挡位区间,对应不同的加速响应和发动机制动。当挡位升高时发动机转速由选择的范围控制,提供快速反应。当挡位降低时,制动力增加。

  LS600hL给人的感觉好象脱胎于我们曾试驾过的LS460,至少前后排的许多舒适性奢华配置如出一辙,而刹车的感觉似乎与LS460有异踏板初段踩下发虚而深踩又点头的现象在LS600hL上似乎得到了改进,这大概与其驱动方式的不同有关。

  不论高科技为L$600hL设置了多少种驾驶模式说到底都是为右后排一个人的舒适服务。雷克萨斯LS600hL并不属于赛道,而是应该出现在更优雅,更体面,更奢华的场所。

  “作为雷克萨斯品牌的最高端旗舰车型,LS600hL提供的是无与伦比的尖端技术、驾驶性能,安全保障和豪华享受”,丰田汽车(中国)投资公司的副总经理曾林堂先生说,“它既传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传统方面,通过遵循雷克萨斯的制造工序,在工艺大师手中实现了独一无二的完美质量,创新方面完成了多项尖端的工程创新。通过这种新旧结合,LS600hL提升了品质,有望跻身于业界技术最尖端的车型行列。”

  社会责任感篇5

  关健词:培养 中学生 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继存的基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淡漠甚至遗弃社会责任意识之风悄然滋长。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当代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甚至淡化了,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已成为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应该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利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成了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主战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始终将社会责任感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应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通过知识点的教学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经济现象,思考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初步树立社会责任感。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政治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寓教育于教学的全过程,在各种学科教学中多角度、多方向的一点点渗透。比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社会责任感教育就可以充分利用好课程要素,善于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挖掘出社会责任感与教材及热点的结合点、切入点,如:选举问题,权力监督问题,权利与义务,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等等。

  二、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家庭作为中学生成长的摇篮,担负着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任。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家庭是人们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内在素质、人格、价值观、道德观、日常行为,无不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之中,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和人格成长。家长要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在家庭生活中,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培养子女遵守家庭道德,成为一名好子女,培养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教会他们遵守学校道德规范,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尊敬师长的品质;要教会子女遵守社会公德,成为一名优秀青少年,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让孩子深切体会到自我对于他人的意义和责任。通过道德实践教育,使子女懂得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自己做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不断提高道德素质,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比如,可以通过家务劳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体贴父母,更加热爱劳动,力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事主

  动做,不会做的学着做,做饭、烧菜、洗衣服、打扫房间让他们各尽其能。学生分享了劳动的成果,体验了劳动的快乐,内心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便会越发增强。

  三、进行社区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区服务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他认为: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舞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让他们在丰富多采的社会活动中去体验,锤炼,打造,从而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乐于为社会、他人奉献爱心。通过社区服务的活动,使学生熟悉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继而萌生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环境、保护它们;使学生经常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问题,并能学会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加以解决,从而掌握基本的服务社区的本领,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人民服务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如:让学生自己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选择和决定活动的主题。把活动的主动权交于学生,让他们发挥主人翁的精神,让他们当家作主。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区主题,如《90后中学生的消费观》、《我眼中的泰州》、《为了我们的碧海蓝天》等,这些都是学生自己经过讨论研究而确定的社区实践主题。这些主题都能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要整合。这样的社区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篇6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11日

  90后大学生作为中国高校的新生力量,已经成为大学生中的主体,是社会培养的高级人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能否树立牢固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到个人理想信念的实现,更与国家繁荣和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加强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使其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整体上是良好的,思想观念也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调查发现,当前很多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明显缺失,他们没有正确的人生目标与追求,这与他们具有经济独立意识差,爱奢侈消费,心态开放,心理脆弱,内心空虚,信仰缺失,盲目自大,又易于接受新事物、渴望成功等鲜明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正是由于受这种特点及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处于令人担忧的境地。

  一、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原因分析

  (一)自我意识强烈,价值取向存在偏差。90后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现代病”,如网瘾、厌学、脆弱、暴力、物质、冷漠等个性特点,做事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忽视他人,他们渴望寻求捷径,又希望被别人理解,但他们更注重自我价值和自我意识。这本身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也符合社会的进步,但现实生活中,国家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家庭的一员,如果每个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不会强大,更不会进步,就会深深的陷入危机中,自身的利益也终将无法实现。

  (二)心理意志相对脆弱,难以承担社会责任。90后大学生由于生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一方面由于受家庭环境及种种便利的优越条件影响,不断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极度空虚,内心承受能力相对脆弱。他们成长的道路很少遇到困难,即使遇到挫折,父母也会替他们消除成长道路上的困难,有的会选择上网聊天、打游戏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他们很少与家人沟通内心真实的感受。他们在渴望成功的同时,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持奋斗的勇气,不愿承担自己的责任。

  (三)家庭环境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们的生活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的解放,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物质上的不断满足,有求必应,使他们在渐渐被满足的同时,学会了以自我为中心,不用努力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在这种环境下,这会使他们不懂得感恩,更不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关心父母,报答社会。

  (四)教育机制本身的因素。一方面学生为了考上大学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但考上后,没人告诉他们,上大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他们应该怎样面对以后的社会。于是大学校园里男女成对的谈恋爱,三五成群的玩网络游戏,一大群人围在一起打牌早已司空见惯;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就没有接受到正确的教育,学校的教育重点都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上面,而忽略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老师做的也仅是“授业”罢了。学校对学生不负责任,学生对自己不负责任,最终他们都是对社会不负责任。这是学校社会责任感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双重缺失。如此以往,恶性循环,无论对学生自身还是社会发展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通过以上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加强对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学校和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燃起大学生对家人、对生活和社会的热情,特别是培养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构建积极向上的大学氛围,帮助他们克服不良的思想,为以后他们走出校园融入到社会,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责任,有着深远的意义,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

  二、培养90后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一)加强学校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基地和来源,老师作为大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他们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当密切关注90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他们的生活实际,制定出符合90后大学生特征的教育模式,改变以往单一的教育途径和陈旧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育模式。

  1、通过课堂教育,开设传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理论知识,采用科学的、人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强化社会责任感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的意识,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2、通过开展以社会责任感为主体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将责任意识切实融入到大学生的心灵深处。

  3、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问题已经对学校的教育工作形成了重要的影响,要帮助学生改变以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陈旧观念,积极塑造一种关心“国家大事”、关心“身边小事”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让他们时刻感受到社会对自己的关心与影响。

  (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积累社会责任感意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否真正得到提高,关键还得靠大学生自身作用的发挥。

  1、思想上。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大学生应当使自己的思想、行为、情感逐渐地成熟起来,正确认识和客观的评价自己,敞开心扉真诚地和家人、老师及同学交流,积极地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勇于面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2、行动上。从自身做起,不管大事还是小事,都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做。由于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影响,90后大学生在不经意间已被打上“负面”形象的标签,因此90后大学生更应自强自立,奋发图强,满怀信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团队精神,迎难而上,负起肩头的责任和重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负责,为社会负责,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属于自己的发展平台。

  (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能力。在这个不断进步的时代,90后大学生更应紧跟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在学习中不断注入新的思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多去尝试接触不同的新鲜人和事,丰富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将自己置身于社会中,而不是局限在一所大学里。

  1、90后大学生应积极地走出去,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与社会接轨。勇于锻炼自己的才干,经得起社会的考验,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而且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

  2、高校更应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资金、技术、场地等各种活动支持,为大学生提高社会责任能力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帮助大学生学习如何做人处事,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将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

  三、结语

  新的时代,新的征程,为扬帆启程的新一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积极培养90后大学生高度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带着一种责任意识、一种负责精神、一种道德情感,对自己的国家、集体和他人担当起社会生活重任的能力,指引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信90后大学生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社会、学校、老师及多方面的理解和帮助下,一定会对生活满怀希望和激情,用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未来的社会,为祖国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幸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兴奎,张大均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心发展特点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

  [2]马家安.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调查与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08.3.

  社会责任感篇7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8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到:“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笔者仅以高职学生为对象,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角度出发,对中国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研究进行梳理归纳,这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特点和现状,提升高校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方向,也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责任感的界定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的社会里,或者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为了建立和谐社会而承担的各种责任、履行相应义务的自觉意识与情感体验[1]。高职学生不仅仅是单个个体,他们与这个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社会中立体化存在的人。因此社会责任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是社会责任感是高职学生对社会产生的一种道德情感;二是社会责任感是一种自律意识,是个人内化而成;三是社会责任感形成与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相关,并对所处的社会产生认同感,在自愿的基础下承担社会所赋予的责任。

  二、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现状

  1.理论性研究成果较少。社会责任问题源于20世纪欧美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导下,责任教育引入到高等教育体系。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不乏责任教育的相关内容,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实施责任教育的实践却落后于国际社会。近些年来,中国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相关研究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成果相比显得较少,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高职”、“社会责任感”为关键词,要求精确匹配的文献检索中相关文章却不多,近十年期间相关的期刊文献和学位论文,共39篇,完全符合查询条件的文章22篇,学位论文两篇,其中核心期刊上无相关文章。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是很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2.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区分度不高。随着高职生源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关于提高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专家、学者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进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成果,但在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对社会责任感本质区别分析不足,学者们在研究中把高职学生等同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对高职学生在心理、思维、意识发展等方面所独具的特点以及责任感认同度涉及不多,或者一笔带过。因而在在增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途径时,其培养角度、方式、措施等与高等教育区别不明显,脱离了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特色和特点,缺乏特殊性的研究。

  三、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因素分析的研究

  1.社会责任感的认知程度不高。当代高职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易于接受新事物,可塑性较强,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学生功利化思想较重,对家庭的责任感意识弱化、对社会责任感和群体责任感存在缺失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尽管来自于高寒贫困地区,父母对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可是学生认为父母的所作所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在生活中一味向父母索取而没有考虑到回报,同时互相攀比、追求享受的现象十分突出[2]。高职学生对自身的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群体责任感等认知度偏弱,甚至对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或“当然之事”漠然处置。

  2.社会角色定位不清晰。高职学生社会角色定位直接影响到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社会角色的定位受到社会需要的影响。当代高职学生家庭责任感不强,对爱情、婚姻、工作、他人责任意识比较淡薄,集体责任观念淡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自身角色定位模糊造成的。还有高职院院校人才培养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此种培养模式使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局限于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而忽略了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这样容易造成其社会责任感的缺陷。当高职学生有了正确的社会角色定位,才会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信念,才能够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责任感的结构失衡。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在社会接触和交往中,参加各种组织和社会活动,并且在主观及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下,慢慢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在出生后,便在家庭中与亲人接触,在此关系下,产生一定的家庭责任意识。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对子女过分溺爱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子女家庭责任感教育培养逐步减少或弱化,很难使家庭责任升华为内心崇高的社会责任感,高职学生也不例外。另外,高职院校过多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突出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分集中于专业技能的操作,重视职业素质培养而忽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四、增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的研究

  1.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的作用,明确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内容,如生命责任、行为负责、成长成才、感恩回馈、生态保护等教育,转变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观念,增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进行分析,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职业责任和家庭责任等,使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归属感;通过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渗透,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3.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资源进行分析,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高职院校责任意识培育上的协同机制,整合三方资源,三方积极配合,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宽容和发展空间,教导他们尽量多考虑别人,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社会角度及相应的社会责任[3]。有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会责任感体现在重个人轻社会,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大学生应从个人、别人、家庭、集体、国家和人类等七个方面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4]。即为从加强高职学生个人修养和自我责任起,逐步延伸到人类,多种渠道促进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提高。

  五、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的发展趋势

  1.注重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理论性的研究。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研究应结合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德育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多学科知识交叉进行。目前,针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主要囿于微观和中观层面,仅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很少跨学科、多领域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只限于现状、对策等方面的探究,而对社会责任感本质的探讨极少,这就导致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先天不足”。另外,大多数研究文章只是小范围、小领域、子层面的小打小闹,很难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说以及关于责任与自由的哲学理论,是理解和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论基础[5]。此外,还要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当中来。

  2.增强对高职学生自身特殊性的研究。高职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除了在招生中比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入学分数稍低外,仍有其他的特殊性。在对高职学生的心理、认知、人才定位、学业发展、就业政策、教育制度等和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今后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应结合自身的特殊性,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内化和外化相结合的原则,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进行深入分析,探索一套适合于高职学生心理、思维、意识发展的途径、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3.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权责体系。众所周知,“破窗理论”在心理学、犯罪学等研究中常被运用,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一旦犹如“破窗理论”一样,那么这个社会责任意识更加淡薄。在此增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结合当今时展相结合,根据时展的特点,把新媒体、新载体运用到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中来,建立以个人社会责任意识为根本,家庭责任教育、学校责任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通力协作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权责体系。以“学生为本”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促进高职学生内心对社会的认可,对社会产生一种归属感,理念上成为“不假思索、条件反射式”的责任习惯,深化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涵,利用多媒体等渠道传递社会责任担当的正能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构建相对系统化、客观性、全方位的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郑琪.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1.

  [2]杨淑菊.如何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社会感[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11).

  [3]吴雪芬.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路径[J].教育观察,2013,(5).

  [4]陈强.高职学院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

  [5]杨茹,丁云,阚和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1).

  收稿日期:2014-04-09

  社会责任感篇8

  关键词:低碳生活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途径

  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它是通过社会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内化而形成的,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对其相应社会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责任感是对自己职责的感知,也是促进个人道德行为完善的动力。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分为对自我责任感与对家庭、他人、社会群体和环境的责任感,由责任认识、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行为等四部分要素构成,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促进责任感的形成。责任认识是前提,责任情感是基础,责任意志是关键,责任行为是体现。如何适时地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是摆在教育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发现组织大学生开展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和良好平台。因为组织大学生开展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情感,强化社会责任意志,最后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转化为自觉的责任意识行动,从而达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内化于心,固化于意,外化于形的目的。

  一、南华大学低碳生活协会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概况

  为响应“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社会潮流和号召,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南华大学于2010年6月成立“低碳生活协会”。南华大学低碳生活协会成立以来,200多名大学生环保青年志愿者,他们自筹经费3万余元,制作宣传画册、板报和调查问卷等,利用寒暑假、双休日、节假日,走上街头和广场,走进街道和社区,深入厂矿和农村,进行环保常识、低碳生活常识宣传,发放宣传资料,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大气监测和母亲河湘江水质及农村水井水质监测。3年共举行大型活动20余次,展出宣传展板50余块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0余份,进行环保意识调查300余人次。对母亲河――湘江进行水质监测8次,为乡村老百姓进行水井水质监测20余次,为3个工厂,4个社区,两个乡镇进行大气监测50余次。他们为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建设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被人们誉为“环保卫士”。他们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南华大学低碳生活协会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低碳生活”理念的传播与发展,同时引导大学学生养成低碳生活习惯,树立节能环保意识,生态伦理意识、低碳生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和人类做出大学生应有的贡献。受到了中国共青团网、红网、衡阳日报等10多家媒体报道,爱到省厅和团省委的表彰。

  二、低碳生活协会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1.青年志愿者活动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新时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体现了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参加志愿者服务,能够使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关注社会的主人翁责任感。青年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体现的是一种责任,一种理想,一种合作,一种实践。大学生选择做青年志愿者的过程,既是一种抉择的过程,更是一种升华的过程。青年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把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与民族振兴结合起来,既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追求,又体现了奉献精神。因此,青年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本身体现的就是一种社会责任。

  2.低碳生活本身是一个社会性问题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倡导低碳生活,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成为21世纪全人类的共识。一方面,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森林被大量砍伐,河流和海洋被肆意地污染,野生动物被无情地杀戮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在环境中扩散、迁移、积累和转化。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也被皮打破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臭氧层被破坏,酸雨污染、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城市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倡导和谐社会的同时,“低碳”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低碳生活是目前全世界环保主义者倡导的、保护地球、保护生存环境的健康生活方式。每个人的节能环保的行为都对国家和社会志着重要作用。低碳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加入到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中来,是每个人应负的社会责任。

  3.宣传普及低碳生活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最近几年,地球上由于环境遭受破坏而引起的自然灾害和自然隐患越来越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已显得刻不容缓。低碳环保也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已成为全球性的一大热点话题。当代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为了国家能够更好地可持续的发展,为了美丽中国的建设,为了生态文明的建设,而担当起普及低碳环保概念的责任。通过低碳生活协会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一方面组织开展低碳生活知识竞赛、低碳生活理念的宣传教育讲座、低碳生活的征文比赛、低碳生活问卷调查和低碳生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学术报告等各类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增强大学生低碳生活理念和环境意识。同时,组织大学生深入社区、街道、农村积极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如“倡导低碳生活、呵护生态家园”“争做低碳环保捍卫者,从身边小事做起”“构建文明社区,共创低碳生活”等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向全社会进行低碳环保的宣传普及,这本身就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三、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作用

  1.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动有助于深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

  责任认知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开始,是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通过参加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动,深入街道社区、厂矿企业、学校农村。接触社会,亲眼目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亲耳聆听普通老百姓对他们的殷切期望。亲身感受人生百态。通过参观、听讲座、座谈和学习原著,青年志愿者们认真了解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深刻体会到革命来之不易,胜利来之不易,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任重道远。同时也了解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能增强大学生亲身的感受和体验,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解民意,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增加了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中国梦的实现而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动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

  责任情感是指大学生对自己履行责任状况进行评价时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与愿望,它根源于个体的良心和对利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属于“90后”,在家里多是独生子女,被长辈宠爱,对老百姓的疾苦很少知道和体验,很难产生相应的情感。在参加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动过程中,青年志愿者走进农村、厂矿和社区,走进农民群体、工人群体、农民工群体,真正走进老百姓当中,与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人群进行面与面的交流,开展低碳环保生活专题调查,向老百姓宣传普及低碳生活理念和常识,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感受老百姓的疾苦。许多青年大学生对那些欠发达的地区和那些生活还不富裕的老百姓产生了诸多复杂的情感。面对贫困的人们,一方面,他们感到了辛酸;另一方面,也意识到作为一名有良心和正义感的大学生肩上责任的重大。这种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对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3.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动有助于磨练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志

  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更重要的是要磨练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社会责任意志,再外化为社会责任具体行为上。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动中,青年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双休日、节假日,走上街头和广场,走进街道和社区,深入厂矿和农村,进行环保常识、低碳生活常识宣传,发放宣传资料,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大气监测和湘江水质及农村水井水质监测。经常会遇到许多困难,遇到许多问题。如深入偏僻农村,由于交通不便,有时走村串户,要克服长途跋涉,十分劳累疲惫和老百姓的不配合等困难。志愿服务指导老师经常鼓励和帮助大学生,以坚强的毅力克服各种困难,学会解决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责任信念不断深化。他们能够将外在的责任要求内化为自我需要,自觉抵制各种不负责的观念和心理问题的出现。这样循环往复,大学生由坚定的责任信念最终会转化为顽强的责任意志,表现出持续的责任行为。

  4.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转化为自觉的责任意识行为

  当大学生在青年志愿者活动中获得了社会责任的认知,并激发了责任情感,磨练了责任意志,使责任意识内化于心。责任感内化于心后,最关键的是要外化于行,要进行养成教育。大学生主体责任意识的养成教育,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把责任意识行为的训练纳入到各种活动之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行为不断得到反复表现和发挥,并形成行为惯性,从而使不自觉的责任行为逐步转化为自觉的责任意识行为。南华大学低碳生活就是通过组织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不断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地接受任务,克服新困难,完成任务。在这种反复志愿服务中,大学生责任意识行为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并形成行为惯性,从而使不自觉的责任行为逐步转化为自觉的责任意识行为。

  参考文献:

  [1]熊裕华.低碳概念渐入高原居民生活[N].西藏日报,2010-04-26.

  [2]王颖慧.尽我一点力还地球一份绿――主题班会设计案例之四[J].广西教育,2011,(2):40-41.

  [3]金培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性思考[J].文教资料,2007,(6):43-44.

  [4]潘姗姗.浅议大学生如何正确树立社会责任感[J].赤峰学院学报,2010,(8):189-190.

  [5]杜凯.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6):36-37.

  [6]唐锋.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4):66-68.

  [7]蒋平.承担人生责任,实现意义人生――论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111-112.


标签: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责任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