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 > 正文

胡琏将军 胡琏(1907.10.1—19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30 15:58:57 分类:科学 浏览:124


  胡琏(1907.10.1—1977.6.22),字伯玉,出生在陕西省华县赤水镇会同坊北会村的贫寒农家,1925年考取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属于黄埔四期步兵科,与他同一期的日后则成为共产党的高级将领。毕业后历任国军第十一师、第十八军主官,抗日战争时以第十一师师长,于鄂西保卫战中死守石牌要塞,留下的家书表现了誓死战斗的决心,最后成功阻止日军自长江三峡进窥重庆的举动,荣获了青天白日勋章。内战中,曾在中原战场上挫败共产党军队。退到台湾后,他曾守卫金门,在古宁头战役中打败,也在八二三炮战中担任防卫司令。1964年出使南越,八年后返回台湾,后晋升陆军一级上将,1977年因心脏病去世。

  说起胡琏将军,大陆朋友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评价他的话:“十八军胡琏,狡如狐,猛如虎。”国共内战时期,在中原战场上,、吃足了胡琏的苦头,其中山东的南麻战役,更是让的华东野战军大败而去。导致不得不亲笔电告部队“宜趋避之,以保势力,待机取胜”。在淮海战役(称徐蚌会战)之前,不曾再与胡琏部队正面交手。这是在内战当中,为数不多的胜仗之一。胡琏因此在军队中爆得大名,赢得了“战狐”、“武灵”的名号。此后,军队兵败如山倒,胡琏也随着到了台湾。在大陆的历史叙述语境中,大多数军将领的故事都是以“随着逃到台湾”而结尾,而实际上,他们的生活仍在台湾继续,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着。笔者有幸结识了胡琏将军的孙子胡敏越先生,其父胡之光是胡琏将军的长子。他出生在1964年10月,当时胡琏将军正准备出使南越,闻此喜讯,亲自给这个孙子取名为“越”。他对于这个孙子也很偏爱,从越南回来后,8岁的胡敏越一直陪伴胡琏到12岁,胡琏将军因心脏病逝世于1977年。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家里人中间,算是胡敏越相伴最多。藉由胡敏越先生,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眼中的胡琏将军。

  一、一个儿童的观察与记忆

  “我8岁的时候,祖父从越南(指南越)回来,结束了他的大使生涯。我们家从新北市新店区搬到台北住,祖父仍旧住在新店。每到周末的时候,我都回新店,与祖父一起住。四年期间跟他出去玩过两次,一次是去日月潭;另一次是1974年的10月份,跟他去金门岛,大概有四天三夜的时间”。

  “他生活得很规律,有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平时,喜欢看史书、下棋、作对联、高尔夫球也打得很好,得了很多奖杯;他因为有心脏病,戒烟戒酒,饮食是与我们分开的,低盐低糖。在饮食方面,喜欢吃水饺,而且吃水饺一定要加蒜。中午一般吃面食,晚上才会吃米饭。他一直坚持写日记,有他做榜样,我也开始写日记。他讲话喜欢咬文嚼字,出口成章,有时候我根本听不懂”。

  “他喜欢在小事情上面给我人生启发。比如说他每天早起做八段锦。我也跟他一起做,他一边做还一边念口诀——‘吸气’、‘吐气’、‘这个动作能使你的脾脏’怎么怎么样。走到了后院,看到了玫瑰花,他就会问我:‘小越,你看这个玫瑰花为何总是向上长?’我回答不出来,他就说:‘小越,你看连植物都要力争上游’。长大之后,我才知道那是因为植物的向光性。我们一直走到后院的墙壁处,将肩膀贴到了墙壁,立正、吐气,才算做完,这叫有始有终。他又对我说:‘小越啊,人走九十九步容易,这最后一步最难走,很多人都是最后一步放弃了’。你看,他会在这样的小事情上,讲一些人生的道理”。

  “他身高有一米八,身材魁梧,是北方人的体格,性格很好,我没有见过他发怒,但他又是一个蛮严肃的人,很有威严。跟郝伯村一样,他的眼睛也是三角眼,不笑。我印象中,父亲和他讲话的时候,都是祖父坐着,父亲站着。祖父不说让他坐下,他是不敢坐的。连我进祖父的书房都要敲门,跟他握手。然后他就说——‘你可以到我房间里面去拿一瓶可口可乐了!’我就跑过去拿了一瓶,两个人分着喝,一人喝一杯。这样注重礼节,跟他做了八年的外交官有关。他晚年其实不太喜欢别人称他为‘胡将军’,喜欢人家叫他‘胡大使’。我个人觉得,可能是因为,将军有很多个,而既是将军又是外交官的很少,所以他喜欢别人叫他‘大使’”。

  二、两蒋用之却不荣誉之

  “对于祖父不喜欢别人称他为‘胡将军’这个事情,在我看来,没有当上陆军总司令,可能是他的一个遗憾。两蒋对他是压制的,他的部下一个个都当过陆军总司令,按照资历与战功,他早就够格当总司令了。这跟内部的派系之争有关系。他晚年的心情很复杂,我记得他书房里面有一副对联‘一笑一少,一怒一老’。他跟所谓的台湾政治核心远离了,住在新店靠近碧潭的地方,就是为了远离两蒋官邸所在的士林阳明山,这样一南一北,找他也不太容易”。

  “内战时期,他不怎么想打,蒋先生给他写了字条,说你若怎样,就是不忠,你若怎样,就是不孝。淮海战役的时候,他正在上海看病,有人说是奔丧,那是不对的,我家在陕西,去上海奔什么丧?看将军晚年的照片,你会发现他脸上有两个很大的酒窝,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一颗子弹穿透了脸颊,牙齿都打碎了。内战时牙龈发炎才去上海看牙的。蒋一看黄维他们守不住了,立马派人找到胡琏,用小飞机空投到战场,连降落伞都没有,就是用棉被一包,低空往下投,叫‘人肉包’。丢下去摔不摔得死,也不知道。一路战一路败,只有胡琏将军打胜仗,来到台湾后,他又守卫了台湾,古宁头大捷,他应该晋升陆军总司令的,大家都知道他受委屈”。

  “防守金门的时期,为了解决物资匮乏的问题,胡琏将军找了船队与商队直接从香港进口物资,这导致了台湾的权力核心眼红,听我母亲说,关于胡琏将军的小报告,就有一大摞。在战争时期,胡琏将军打赢很多大仗,声势如日中天,蒋经国把事情压制下来。到了后来,才将胡琏将军外放到南越。所以,虽然为立了很大的功劳,老先生在晚年是被打压的。他性格耿直,又不善逢迎,常常给我们讲——北方人,是一根肠子通到底,为人没有心机。做人要正直真诚”。

  三、很少跟家人提到战争

  “他比较佩服哪一位将领?同时代的,没有听他讲过。他喜欢读历史,从历史中寻找可效法的榜样,比如说岳飞。他很少跟我们提到战争,抗日战争不提,内战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他更不会提。战争是残忍的,他不喜欢杀戮。他去过日本旅游,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反而很佩服,对大奶奶说——‘你也应该去日本走一走,看一看’。可见他不是一个迂腐的人,可以接受新观念”。

  “他是北方人,乡音蛮重。听父母讲,他出使南越的时候需要学英语,家里请了英语家教老师,把他的英汉字典翻出来,会发现他用功到每一本字典里面都被红色笔画过。在他的办公室里面,墙上贴的全部是英语,全部墙壁都被贴满了。到了最后,他是少数可以直接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对话的大使之一。在他那个年纪,学英语,真的很不容易”。

  “在他晚年的时候,回顾国共两党争斗和退居台湾的历史,很想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来寻求政权的地位。于是他进入台大历史系修宋史,他的论文都已经写成三分之二了,手稿都还在”。

  四、为人低调,不愿留名

  “我们现在看到的他的一本书叫《出使越南记》,他当时有投稿在中央日报社,写专栏,名字叫《越南见闻》。报社就有人告诉他,你这文章名字听起来像是谁都能写的游记一样,还是改名叫《出使越南记》吧。他这个人还是蛮谦卑的。人都希望留名,这是人性。胡将军在金门八年,都没有留名。莒光楼也不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勿忘在莒’是蒋中正写下的。‘伯玉路’也是他过世后,郝柏村把‘中央公路’改名,以纪念他。郝伯村说他最佩服的将军之一便是胡琏”。

  “他在金门的时候,是真心实意为金门人着想,金门历任那么多司令长官,老百姓都说‘那是台湾的司令官,只有胡琏是我们的司令官’。他在建设金门的时候,开办了很多小学,都是以他的爱将的名字命名,例如柏村小学等,没有一所小学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他还在金门种树、修路,甚至还鼓励当地人酿造高粱酒,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高粱酒,金门县成为台湾唯一的一个不向政府要钱,还一直纳税的县。他们感激我的祖父,称我祖父为现代‘恩主公’(之所以为现代“恩主公”,是因为金门人有一个古代恩主公陈渊),在金门酒厂下面成立了‘胡琏文化艺术基金会’,请我出任董事,还要为他建一个庙。鉴于老将军生前不想为自己留名,我们婉拒了百姓的好意”。

  五、难以释怀的乡愁

  胡琏将军在大陆有一个哥哥,在陕西华县的农村。

  “两岸发生炮战的时候,他哥哥还被弄到厦门向金门喊话,大意是‘我们在家乡过得很好,希望你们回来’。我们的宣传都是说大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胡琏将军他们听了喊话,还蛮吃惊的,因为我们家是农民嘛。去年,我跟金酒的基金会,去了一趟华县。那里是种玉米,正是收获的季节,跟台湾比,那里的农村还比较穷,农民也很辛苦”。

  “在祖父书房里面,有一个岳武穆的卷轴像。他好像把岳飞当成自己的精神偶像了,每天提醒自己要反攻回去。他很想大陆,书房里有很多巨型的油画,长江啊万里长城啊华山啊,你都不知道他多想家。可是回不去了”。

  “1976年端午节,我们全家正在吃饭。他不跟我们一起吃饭的,他先吃完自己的饭,然后跑到我们的大客厅,与我们交流,享受天伦之乐。他叫我:‘小越,去我的书房把我的笔与纸拿来。’他就在纸上画了一个地图,‘陕西省华县赤水镇汇头房村(现在的名字叫北会村)第二户’,他指着地图说:‘小越,你们第三代一定能回去的’。其实到了第二代——我爸爸就回去了,我爸爸我哥哥都回去了。我带着我的女儿——胡家第四代也回去了。我们胡家本来就是同一个文化、同一个生命、同一个源头,是内战让我们分开了,政治因素把一个家分成了两个家。虽然我出生、长大在台湾,但是一个人不可能不认祖归宗啊。胡家被毁掉的祠堂,我们还要修建起来,家谱也要编下去”。

  “我站在祖父晚年的心情与立场来讲——他坚持认为中国只有一个,他是想回去的。他认为不能在台湾偏安一辈子。他是一个有学养的、宏观的人,在这个小圈圈里还受到排挤。中国人讲究盖棺论定,他对于国民政府的贡献,该怎样评价,历史学界也在讲。我在《联合报》工作过,有人知道我是胡琏的孙子后,马上说:‘胡琏将军没话讲,是一个有风骨的人,两袖清风’。他不贪个人的名利,是一个完全牺牲奉献的人。

  六、胡家子孙——低调处事,

  远离政治

  胡琏将军有两位妻子,是亲姐妹。“这个事情台湾人都知道的。她们都是在江西乡下,内战的时候,姐姐的身体很弱,与妹妹达成协议,让妹妹去前线照顾将军。姐姐生的都是儿子,妹妹生的都是女儿,共有八个子女”。

  “我的父亲胡之光是胡家的长子,而我的母亲杨心仪是杨锦昱的女儿。他也是黄埔毕业生,在大陆的时候当过武昌市市长。杨家情况比较复杂,我母亲是家中最小的女儿,上面有一个哥哥与姐姐,哥哥是共产党员,已经在大陆成了家。杨锦昱离开大陆的时候,只带了我母亲,先是去了海南岛,又到了香港、澳门等地,母亲在香港完成了高中学业。据母亲说有个从大陆来台湾的汉口市市长,被当做匪谍枪毙了。外祖父与母亲根本不敢来台湾。后来,外祖父在中央党部有一个朋友叫马纪壮,力保外祖父,说‘杨锦昱人格没问题、品德没问题,不会变节’。1954年,外祖父才带着母亲来到了台湾”。

  “作为一个地方父母官,你不能抛下自己的百姓先跑掉,走得晚的,又被怀疑是‘匪谍’,想要通共。怎么讲都说不清楚,两头不讨好。外祖父在台湾也不如意,虽然给他一个官做,但是心思忧愁,得了帕金森症,在我记忆中他一直都在病床上。在黄埔军校的时候,他是洋派的,英文很好,跟我祖父关系也很好。他想回报家乡,就从了政,与我祖父踏上不同的人生旅途”。

  “我母亲英文很好,本可以到美军顾问团和其他机构里面当秘书或者翻译的,但是祖父在这方面思想比较传统保守,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她是长媳,不应当在外面抛头露面。母亲于是就呆在了家里,学习国画。胡家的后代居住在美国的比较多,但都是远离政治,我的父亲胡之光是在教育界,而我是在宗教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胡琏将军的一个做事做人风格。他的正直、传统、注重家庭伦理影响到了我们”。

  “祖父送给我的座右铭是‘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这对我后来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有影响。我是去美国念的大学,专业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讲究的是‘选育留用’,而我现在所做的事情是‘生养教建’,跟人力资源的目的是差不多的。我专心侍奉主之后,一路坚持到现在,中间也有很多挫折,但一想到祖父,便觉得从他那里得到了力量。我觉得他虽然没有信主,但是他的言行举止都有着宗教人的情怀与节操。他的书房里面有《沙漠甘泉》,那是蒋中正要他读的,还要写报告,我看了他的报告,不是他的笔迹,应该是别人的。所以,我觉得有可能是,他内心已经信了,但是只是因为蒋要他信,他不愿意承认自己信了”。

  “台湾有个纪录片导演叫唐振瑜,拍了一部纪录片《战酒》,因为胡将军被称为‘战神’,纪录片就是讲将军与金门的故事的。我在里面扮演我的父亲,在祖父的葬礼上,将骨灰撒入大海(巧合的是,当年与胡琏对战的大陆将军叶飞也选择了海葬)。他的身体上覆盖着‘国旗’与党旗,哀荣而庄严。真实的葬礼中,我那个时候年纪还小,只记得蒋经国与俞大猷先生哭得最伤心了”。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标签:将军祖父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