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解惑 > 正文

情诗散文 情诗散文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26 15:25:58 分类:解惑 浏览:128


  情诗散文篇1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认识了刚刚投笔从戎的苗族青年诗人杨添盛。那时,他在主攻新诗,直到1995年10月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他的第一本诗集《黑色恋歌》,我才知道他也写散文诗。2000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他的第二本诗集《绿色恋歌》,其中也只收录了一辑《花之恋》。可是在这两本诗集收录的散文诗里,却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爱情的。如《黑色恋歌》里的《菊韵》、《问菊》,《绿色恋歌》里的《给洁》、《给萍》、《留住声音》等等。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分散文诗,就是诗人上述诗情不断延伸的结晶。

  杨添盛的情诗大多以苗乡风情为载体,因而鲜明地体现了诗人浓郁的民族爱情美。从军后,诗人虽然一直居住在省城贵阳,但他毕竟自小生活在高高的乌蒙山麓,成长于世代居住的大山深处的苗族家庭。苗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沙一石,都成了他寄托爱情的特殊具象。无论是“涨出渔火,梦,披着长发”的红枫湖,“百花竞相开放,美丽爬上了岸。湖邀着火把,爱,情绪高涨”的百花湖,“草在海中,海在草中”的草海,还是“纸云飘飘,纸烟袅袅,纸水流淌,纸马飘香”的香纸沟,“你要导演我往何处走”的白云,“坡高路远,情深意绵,一群苗女,家驻白云”的高坡,诗人信手拈来,剪成诗画。通过这些亦真亦幻的具象,诗人以飞扬的情思、细腻的笔触,深情而灵动地向读者讲述着“我”与苗乡山水、西部风物“剪不断,理还乱”的生命情缘。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情缘,诗人总是摄取苗乡风物中的高洁亮点,巧妙地寓于美丽的爱情,并使之达到“形与神合,化工天成”的美学境界。于是,一章章靓丽动人的散文诗便从诗人的笔底白云般飘出,把我们带进奇姿灵韵、溢彩流光的西部苗乡佳境。透过这美不胜收的佳境,我们便会情不自禁地与诗人一起放飞着久蓄内心的民族之恋,至爱之情。美丽的恋情之所以飘逸在这些散文诗中,这与诗人生在苗乡,长在高原,走进城市,向往纯洁爱情不无关系。在诗人笔下,无论是苗山皓月,还是湖中微澜,都和谐地构成了诗人强烈而浓郁的爱情磁场,使诗人的散文诗呈现出一种纯正、浪漫,甚至有些唯美的艺术向度。如《望山的人》,通篇感觉灵动,想象奇妙,不仅写活了西部高原大山的风姿、声响与气韵,而且升华了西部高原所孕育的爱情写意。同样,在《弯木梳》等篇什里,诗人由生命里的苗乡事物情结说开去,自然链接现代人的爱情视角,然后紧扣弯木梳具像进行心灵抒发。于是,一种坚韧而高洁的爱情向往便沛然而生:“当迎春花开放,谁将一束花儿,插在蒙多彩的木梳上?青春闪亮,阳光灿烂。”“把零乱梳出整洁,把沉默梳出呼唤。太阳之下,一个民族就这样带在头上。”如果说以上作品主要是对苗乡爱情之美的采撷,那么,渴望的《相思河》则是对城市爱情之美的礼赞了:“相思太久,谁已无法走近你的路口,泪流太长,谁已无法逮住你的手。你的一个眼神,让太阳醉了三千年。我站在你赤裸的沙滩上,相思的潮水,正在我的内心疯长……相思河啊,你要让我相思多久?”诗人通过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将艺术的视角对准我们常见的“相思河”,凸现了心灵深处那份因爱而生的光彩和美丽,温馨与期待。

  诗人的情诗特别注重营造优美的艺术意境提升爱情的格调和增强画面的美感。如在《吹箫的人》里,诗人一开始便把我们领进了白居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绝妙意境:“同竹站在一起,同夜站在一起,同梦站在一起,吹箫的人,你的身边是多么的安静!没有风、没有雨、没有云,只有你一个人独自站成了一帧风景……”箫声里的小溪、竹林和星光等等,同诗人笔下的纯真爱情与鲜活的感受交相辉映,让人产生“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回味与遐想。相比之下,《持烛的人》创造的意境更见新颖和奇特。诗作开头就为我们推出了一个特定的空间:“风提着雨,走进了《红楼梦》。夜已经来临,持烛寻梦的人,身背星星,走进了夜的深沉。”接下来,是诗人对“持烛的人”孤独内心的体验:“把往事撬开,瞬间,一只火鸟突然起飞……一路的风一路的雨,打不湿你的行程。”难怪“岁月都改变了梦的色彩,沧桑的山河又凸现出了一捆爱的诗情,持烛寻梦的人,我知道你离婚姻很远,你离爱情很近。”这时,“持烛的人”对爱情的诗意追求同诗人营造的特殊意境已经水乳交融,彼此生发,相互补充,从而把高尚的爱情追求表现得形神兼备,“直教人以身相许”。我们知道,散文诗的散文追求和诗性表达,最终将通过叙述过程的积极修辞而加以具象化。在这方面,那一首首以苗乡风物为载体的爱情诗篇尤为动人。比如《走进苗寨》:“阳光下的蒙多彩,在刺绣着蓝天白云、花香花朵,一阵风徐徐而来,蝴蝶纷飞,桃花开放。”在诗人笔下,美丽的苗族姑娘在阳光下刺绣着蓝天白云,花香花朵。而在徐徐吹来的阵风中,这花朵里竟“蝴蝶纷飞,桃花开放”,美丽苗女纯真的爱情便跃然纸上,令人击节。

  含蓄而不晦涩,明朗而不真露,是杨添盛情诗的又一美学特征。凡是恋爱过的男女都知道,闪光持久的爱情需要认真培育与扶持。而一旦“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心目中的纯真爱情烟消云散后,大多数当事人几乎是不能自拔的。但在诗人杨添盛笔下,纯美的爱情却能够“不怨而怨,怨而不怒,行间言外,时或遏之”(沈德潜语)。苗乡常见的跳芦笙、吹木叶等事象,一旦其蕴含的爱情之美、生活之真被诗人发现,便会得到最大的开掘和利用,使染上审美主体感情色彩的爱情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和独特个性的艺术特征。如在《吹竹箫》里,面对难以追到的爱情,诗人的渴望表现得十分巧妙:“用一腔抒情,意想打动苗女的痴情?明月之上,那无尽的呼唤,滴落在张望的门缝上,明月之下,期待苗女会从我的视线中走来……孤苦的日子,谁让我终生只能在你的窗下游弋……”口琴本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必不可少的传情工具,在这里也成了诗人表达爱情的特定具象:“是谁的琴音吟咏着昨晚月光下飘飞的思绪?是谁的琴音呼唤着昨晚被爱情咬伤的痛处?……在时光宰割时光的梦里,声声口琴,唤不回昨晚缤纷的梦呓。想再次入梦,召回你的靓丽,可是谁让我无法入睡?我只好将口琴,挂在月光里,任风吹出零乱的音韵。为这些,我已经用力很久,只是力不随心啊!为这些,我已经被风咬得伤痕累累,只是我的口琴喊不回你的美丽。抚摸口琴,我心冰冷。”如果不是有深刻的感受和长期的生活积累,即使是著名诗人,也是难以写出这样凄美含蓄的情诗的。

  每个诗人的文化心理都或多或少伴有个人因素在内,杨添盛的爱情散文诗也不例外。诗中每一个神形兼备的具象都是经过诗人情感陶冶过的一道美丽风景,而这些美丽风景又恰到好处地凸显了诗人“思与境合”的情感价值,因而诗中灵感的激荡和情感的关怀总是水乳交融,不经意间就给读者带来蔚蓝的审美空间和美学张力。就凭这一点,笔者有理由相信,曾经获得贵州省人民政府民族文学二等奖的苗族青年诗人杨添盛,只要在散发着三月泥土芬芳的散文诗里不断辛勤耕耘,就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情诗散文篇2

  首先,在诗歌的本质特点上,周作人认为,“诗是人情迸发的声音”[1],这可以说是周作人对诗的本质最基本的认识。周作人十分看重感情的真实,他指出,“所谓真实,并不单是非虚伪,还须有迫切的情思才行,否则只是谈话而非诗歌了。”[2]针对封建卫道士胡梦华对汪静之的《蕙的风》的攻击,周作人提出,情诗是理所当然存的,认为在静之的诗里有很多佳句,誉之为“诗坛解放的一种呼声”,批评胡梦华的大惊小怪为“眼光未免太短”。这一切都是基于“人情”,强调感情的真,可见周作人对诗的本质的把握是十分到位的。在他自己的诗集《过去的生命》中,周作人有四首诗是写到男女情感的,分别是《她们》、《高楼》、《饮酒》、《花》,甚至在《花》这首诗中,他加注,“仿某调,学作情诗”,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情诗的支持。《花》的确有情诗的味道,“我爱这蔷薇花,/爱她那酽酒似的滋味,/我便埋头在她中间,/让我就此死吧。”其感情真挚热烈,文字直接大胆,这对于扫除诗坛的不良风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立场出发,认为必须在批判封建基础上才能确立诗歌正确地位,为此他强调个性的表现和创作的自由,他说:“努力去写出预定的概念,却没有真实地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其结果当然是一个单调。”[3]他的意见是,“最好任各人自由去做他们自己的诗,即使不然,让各人抒发情思,满足自己的要求也是很好的事情。”[4]在《过去的生命》中,周作人写了一些很平和冲淡的小诗,如《儿歌》、《慈姑的盆》,了了数行,信手拈来,却透着清隽幽雅,近似于他的散文。1921年周作人在北京西山养病时,曾写过一组《山居杂诗》,其七首,分别写了藤萝、石榴、核桃、苍蝇等,应该说这些短诗全都打上了周作人的烙印,与他在三十年代提倡的小品文一样,都具有鲜明的周作人的特点。“一丛繁茂的藤萝,/绿沉沉的压在弯曲的老树枯株上,/又伸着两三枝粗藤”,这样的诗句抒发情思,满足自己的一时之感,正体现了周作人的诗歌主张。

  其次,周作人明确地指出新诗的诗体是自由体。他在《论小诗》一文中说,“做诗的人要做怎样的诗,什么形式,什么内容,什么方法,只能听他自己完全的自由”。[5]他认为,新诗采用自由体便于自由地抒写真情实感。在《过去的生命》序言中,他指出他的新诗是“别种的散文小品,我相信能够表现出当时的情意,……与我所写的普通散文没有什么不同。”

  正像周作人所说的那样,《过去的生命》确实具有以上特点。试举一例,开篇《两个扫雪的人》中写到,“我清早起,在雪地里行走,不得不谢谢你”。这跟我们现在的日常用语非常接近,但却真实地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情感――对于普通劳动者的感激之情。这样的白话入诗,可谓自由,周作人甚至不把它们分开,就让它们像散文一样排成一行,不禁让我们想起胡适的自由体诗论(显然,周作人是受了胡适的影响的)。《过去的生命》实践了他的自由诗体论,解放了诗体,并且如实地传达出了诗人的真实情感,与他的诗论达成了统一。周作人对波特莱尔的作品最看重的是散文诗,并且他在“译日本俳句同希腊古诗,也全用散文去处置”。[6]可见周作人对自由诗体一直是比较推崇的,他曾指出,“白话诗的两条路,一是不必押韵的新体诗,一是押韵的‘白话唐诗’以至小调”。[7] 前者指的就是如《过去的生命》中的自由体新诗。周作人继胡适之后进一步强调解放诗体,对于新诗大众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存在着诗文不分的缺陷,并且感情颇多,显得深度不够。这在《过去的生命》中也有体现。但相比于他的进步意义,这些是次要的。

  最后,在诗的风格上,周作人主张含蓄蕴藉,这一主张是对胡适诗论的超越。周作人指出,“诗的效用本来不在明说而在暗言。”他曾在《旧梦》中说刘大白创作的新诗对旧诗词的情趣摆脱的太多,诗味清淡。在《序》中说,新诗像玻璃球一样晶莹透澈,缺少朦胧和余香与回味,这都是在提倡新诗应有含蓄蕴藉的风格。《过去的生命》虽然形似散文,然而风格上还是同周作人提倡的一样,含蓄蕴藉的。如《爱与憎》一诗,诗人把几组矛盾放在一起,蔷薇、稻苗、飞蝗、蝴蝶等等,其中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关系,但所有的关系都指向一句话,“我虽然不全憎,也不能尽爱”,这是整首诗的诗眼。周作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原因,但通过这几组关系,我们会明了诗人这样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周作人曾援引蔼理斯的《随感录》中的观点表示对诗歌的晦涩不能一概否定,并指出新诗应力戒空泛浮燥的毛病,要有诗味。1921年,周作人写下了《梦想者的悲哀》,表达了他矛盾彷徨的心态。他一方面感叹,“我的梦太多了”,询问“曙光在哪里呢”,悲哀于“我的力真太小了,/我怕要在黑夜里发了狂呢”,并乞求“穿于室内的寒风,/不要吹动我的火罢”。但接下来,诗人来了一个转折,“灯火吹熄了,/心里的微焰却是不灭”,这就传神地描绘出了他当时的心境。我们看到,周作人的风格论是受到中国传统诗论的影响的,储蓄蕴藉本身就是从旧诗词那儿得来,并且他主张诗歌要采用传统诗论的影响的,含蕴蓄藉本身就是从旧诗词那儿得来。强调含蓄蕴藉,对克服新诗因解放诗体而导致的粗糙毛躁、诗味寡淡等缺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中国传统诗论的借鉴和外国诗歌的影响,使周作人的风格论具有了前人没有的高度。

  周作人诗论当然不只包括上述的三个方面,他对诗歌的多个领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关于诗的地方性、民族性与个性的关系,关于诗人的梦想和诗歌语言的简练,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外国的态度等等,可以说周作人是形成了自己完整的诗论系统的。难能可贵的是,周作人将他的诗论与诗歌创作有机结合起来,用他的新诗实践了他的新诗理论,用理论指导了新诗创作。《过去的生命》在今天看来显得有些散文化,然而在当时却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诗中象征性的含蓄的意蕴,回荡的情思,自然的音节和完全散文化的质朴委婉的语言,在早期白话诗中是罕见的。诗论与诗歌的完美结合使周作人对五四时期新诗和诗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周作人.情诗[A].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47.

  [2][4]周作人.论小诗[A].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40.47.

  [3]周作人.地方与文艺[A].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124.

  [5]周作人.周作人文类编:本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720.369.

  [6]沈从文.沈从文文集:11[M].广州: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1984.132.

  [7]周作人.周作人文类编:本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718.

  情诗散文篇3

  关键词:荷塘月色;情诗;乐景;哀情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87-1

  一、知人论世读经典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参加过“五四”爱国运动的朱自清先生,经历过段祺瑞执政府杀害请愿群众的“三·一八”惨案,看见过张作霖枪杀著名报人邵飘萍,听闻过张作霖以宣传“赤化”罪名逮捕并绞死著名学者、北大教授李大钊。面对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但他不能认清蒋介石背叛革命的真实面目,又不能正确理解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真正意义,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自由世界,因而整个人被一种苦闷、彷徨的痛苦情绪笼罩着,所以“心里颇不宁静”。

  带着淡淡的忧愁,朱自清先生带我们走进夜晚的荷塘。路是幽僻、寂寞的,月和云是淡淡、朦胧的,树影是参差、斑驳的,树色是阴阴的,远山是隐隐约约的……如此空灵飘逸的美景,却让作者产生阴森森的压抑之感。尤其是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像那些为反动政府摇旗呐喊的御用文人般鼓噪,便莫名产生一种厌烦情绪。这是因为作者本身便是个极其复杂的感情载体,他的感情必然影响、左右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那些本来空灵的美景到他眼里便都成了苦闷心情的体现,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哀情,原是古典诗词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反衬的表现手法,用到散文、小说的创作当中,也是适得其所。就像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技巧,用于散文小说的创作,同样无可厚非。

  如朱自清先生这样的散文大家,他不会去堆砌那些“悲伤”“痛苦”之类虚张声势的字眼,而只是把引起感情波澜的缘由与经过按照当时的情景描述出来,情感表达与景物描写高度融合在一起,“有景语,有情语,一切景语皆情语”,完全是自然的流露和表现。从情到景,复归于情,整个结构的安排都是服务于写景和表情的需要。这种质朴的抒情方式才是最高明的抒情技巧,更能打动人心,更能优美隽永、耐人寻味。

  二、采莲乐景表哀情

  月下荷塘的美景驱不走朱自清先生心中的阴霾,倍感压抑的他心里充满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便“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接着便写到南朝梁元帝萧绎的《采莲赋》:“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蠲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行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夏始春余,莲娇叶嫩,大好春光中,看那爽朗少年玉树凌风,美貌少女秋波送媚,他们是“唱着艳歌去的”,自由嬉闹,欢快传情,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属于自己的自由世界。小小的爱情简单明朗,就在来回荡漾的船只之间,在交相传递的酒杯之中,让人心醉。

  一句“无福消受”,满含着不能欣赏采莲美景的遗憾之情,杜丽娘面对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发出的“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感喟便是这般情境。作者移情入景,以乐景来写哀情,用让人心情愉悦的采莲美景来反衬内心的苦闷彷徨,利用景物与情感的矛盾,对抒发“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感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而一句“无福消受”,又将作者硬生生地拉回黑暗的现实,无奈至极,“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巧妙一转,引出了南朝乐府《西洲曲》。

  《西洲曲》描写的是一个青年女子在秋天的南塘采莲的情景:“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往往会借助一些特定的意象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如送别时折柳相赠,只因“柳”“留”同音,表达一种希望对方留下来的惜别之情,这便是巧用谐音来传情达意。《西洲曲》中的“莲”即“怜”字,“清”即“情”字,而“子”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它同样巧用谐音双关,借“莲子”的意象鲜明地表达了“我对你的爱就像水一样深”的情感。年青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在字里行间娓娓道来,既爱且怜。又因为新鲜莲子内有一嫩芽,尝之微苦,因而“莲子”这个意象又表达了青年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是甜蜜中带着苦涩。

  朱自清先生引用《西洲曲》也是为了表达对情人的思念,但他的情人并不是一个具象,而是作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不到的“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追寻自由而不得的朱自清先生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虽然“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但没有丝毫活泼的“流水的影子”。不能说想说的话,不能做想做的事,甚至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这样残酷的现实“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江南荡舟采莲的热闹,现实的白色恐怖,在这样强烈的对比中,作者内心的苦闷彷徨才凸现得更为清晰,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三、结合全文明主题

  细细品读《采莲赋》和《西洲曲》这两首情诗,再联系前文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一句,便觉得它们不仅在行文结构上紧密相承,在情感表达上也是遥相呼应,既表达了对江南采莲那种坦荡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抒发了作者当时对国民党政府口是心非,出尔反尔,用武力解散工会、农会,屠杀工人,镇压农民等反动行径的强烈不满,“心中似一团乱麻”般的不安与失望,“似一团火”般的烦闷、焦急。

  情诗散文篇4

  1.北方文学(哈尔滨):2004年1期《静夜音流》(入选作家出版社《当代散文大观》)、2004年6期《无奈之痛》(同时刊于2004年3月15日山东《作家报》,并配发推介文章容量巨大的《无奈之痛》。)还刊于2006年6期武汉《真情》。

  2.中国文艺(北京):2004年1-2期《武陵春?摘黄瓜》等二首;2004年3-4期《我的另类老师》(同时刊于贵州2004年2期《当代教育》,并有评介文章《遇庸师如遇磨难》、《对比的背后是较量》等同时刊发,同时收入《当代诗歌散文精选》并被多家网刊转载);2004年7期《巨树的丰碑》、《天上的街市,你在哪里》;2005年3期《贫穷》及评论《的警示性》、《感激》;2005年2-4期《一位教育家的隐痛》;2005年6-8期《思亲曲》、《家乡摊上特大冰雹》及评论《情深与意笃》、《病灶究竟在何处》;2005年11期《乡情诗十一首》。

  3.人民教师(北京):2004年8期《另类全裸》;2005年8期《他,不失为良师》。

  4.教育艺术(北京):2004年12期《他,不失为良师》;2005年2期《泪盈重逢时》;2006年7期《落榜》。

  5.扬子江诗刊(南京):2004年5期《武陵春?远归》等三首;2005年4期《乡情》三首;2006年1期《青玉案?铭感恩师》。

  6.作家报(山东):2005年1月20日《巨树的丰碑》及评论《的穿透力》;随笔《诗意与生存》。

  7.当代教育(贵州):2005年1期《家乡的湿地》(后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当代散文大观》)及评介文章《珠圆玉润,条分缕析》、《跟着心灵的体验走》等。

  8.《中国诗》《新国风文学》(北京):2004年10期《天趣诗词六首》;2005年8期《南京大屠杀警笛再次拉响》、《致兄弟》、《他去了》、《后学与先贤》等;2006年2期《故居老树》、《追怀诗词》等五首;2006年4期《晚步》等三首。

  9.稻香湖诗刊《北京》:2006年5期《返故里》六首。

  10.大风筝诗刊(山东):2006年春卷《海山“仙”居》十二首。

  11.盘锦诗词(辽宁):2006年1-2期《登临海高峰》三首。

  12.绿风诗刊(新疆):2006年2期《故居二首》。

  13.海门日报(江苏):2004年10期《追怀诗十首》。

  14.鹤岗日报(黑龙江):2004年11月《乡情诗十首》。

  15.《阳关》(甘肃)2006年第六期《疏雨》等二首。

  另有散文《解读良师》(获中华纵横征文一等奖)《思亲曲》等入选《当代散文大观》、《当代散文精选》等;有诗词入选《中华诗词通鉴》、《中国公益诗词盛典》等。此外,还有多文(诗)获得各种奖励若干。

  同时,还写出《聆听犬吠》、《篱笆外边那株黑悠悠》等散文,《乡村四季》、《家乡的原野》、《老玉米》、《望》、《种子》等自由体诗,待发。

  情诗散文篇5

  对徐志摩诗的研究,最早的是胡文在1923发表的《徐志摩君的。在徐志摩的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出版后,其诗新鲜的艺术形式,思想内容的独特表达,立刻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1931年徐志摩不幸催难以后,悼念诗人、评论其诗文的文章更是大量集中涌现,《诗刊》出版了《志摩纪念号》,《晨报?学园》刊出《哀悼志摩专号》,其它的报刊和杂志也相继发表了很多文章,在文坛掀起了一场评徐热潮。1936年以后,徐志摩研究渐趋冷落,专门研究的文章仅有高穆的《徐志摩论》(1944),赵景深的《徐志摩》(1946)等寥寥几篇。1948年陈从周的《徐志摩年谱》是第一部有关诗人生平创作资料的专著,提供了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成为后人研究不可或缺的依据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政治标准席卷了整个文学研究领域,这一时期徐的研究偶有散见的文章,也是政治大批判,少有鲜论。只有陈梦家所作的《谈谈徐志摩的诗》,提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看法,对其诗的思想意义和优美形式做出了肯定。

  自从1980年后,经过了漫长的停滞和文革的空白,徐志摩研究开始焕发出光彩。这一时期的著述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大大超越了前人,拓展了徐志摩的研究领域,而且涉猎了诗人的各个方面,并且有了一定的理论深度。

  徐志摩的爱情诗在其诗中过半,但在50年代前,对徐的爱情诗论只是散见于各种评论文章中,论者只是将爱情诗作为文章的一个部分,或者作为印证某个观点支撑。朱湘在《评徐君》中,对徐志摩的爱情诗给以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徐志摩的“本色当行”是情诗,并对其情诗营造的氛围有着精彩的描绘:“(情诗的)街上有挂满了美丽的幻妙的小灯笼的灯笼铺,有雕金门面浅蓝招牌的茶叶店,有喷出晚香玉的芬芳的花厂,并且从堆了红边的黑漆的酸梅汤店里飘出一片清脆的敲铜片的声音,朱湘的看法是中肯的,从总体上对徐志摩的爱情诗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产生深远影响的当属写于诗人去世一年左右的茅盾的《徐志摩论》,茅盾的评论现在还不断的被人们引用,“我以为志摩许多披着恋爱外衣的诗不能够把它来当作单纯的情诗看的,透过他那恋爱的外衣,有他那个对于人生的单纯信仰,”徐志摩的爱情诗和自身的理想联系了起来。徐志摩的爱情诗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自身理想的影子,这一看法已被广为认同。张露薇1932年在《大公报?文学副刊》第2期发表的《论诗人徐志摩》一文,认为几部诗集中,《翡冷翠的一夜》是最成功的,尤其诗人的情诗成就最高,但又认为其爱情诗一味沉浸于个人的缠绵之中,不注重社会的复杂和自己的思想,因而有脱离现实人生的轻浮之嫌。’

  新中国成立后的徐志摩的爱情诗研究,全盘否定的居多。1957巴人在《也谈徐志摩的诗》中写道:“徐志摩是那样一种诗人:自我以外没有世界,生活的天地是很小的。因之,人也就像动物似的,性爱成为他惟一的泉源,这是谈不到什么个性解放的。”仁饭963年吴宏聪撰文((资产阶级诗歌的堕落一评徐志摩的诗》,以((鲤跳》为例,认为他的爱情诗更多是轻桃放荡的痴情话,“充满着一种纯粹属于纵垮子弟寻欢作乐的迷醉,充满着有闲阶级的青春的戏谑。调子是柔和的,轻盈的,也是淫靡的。”这一时期徐诗的研究可以说是被打入了冷宫,对爱情诗的批判更是上纲上线,学术上的收获几乎没有。

  1979年第9期的诗刊上,卞之琳的《徐志摩诗重读志感》为徐正名,拨乱反正,给徐志摩诗歌以较公允的评价。卞文说,不应仅凭《秋虫》、《西窗》极个别的诗作,而否定徐诗的积极思想意义,并认为徐的《志摩的诗》继《女神》以来巩固了新诗阵地,肯定了徐诗的价值和地位,在当时可以说是开启了徐诗研究的大门,遂引起了徐志摩热。1980年2月陆耀东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表《评徐志摩的诗》一文,肯定了徐诗歌颂美好爱情所具有的反封建意义,并分析评价徐诗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

  对徐的爱情诗研究,在80年代后有了长足的发展。虽依然有一些论者坚持吴宏聪的否定批判的眼光,如胡炳光就指出:“徐志摩写过不少恋爱诗,在《志摩的诗》以后,这些恋爱诗不仅反映了他对爱情的沉迷,而且更有对肉欲的追求,”并且说他是把肉麻当有趣,这主要是指徐诗中历来备受争议的几首性爱诗《别拧我,疼》、《春的投生》、《两地相思》等。

  不过持肯定意见的论者还是居多,如张大雷认为,徐的爱情诗“热烈细腻地表现了所有真挚爱情的那些永远征服人心的美好品质。当这些美好品质正被沿袭数千年的封建势力和传统观念所摧残的时候,这发自诗人灵魂深处的心声即使没有什么很高的意义,也未始不是‘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具有不可忽视的伦理和道德价值,给人以健康的力量和美感。”〔幻文木、郁华对几首有争议的诗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别拧我,疼》“可以说,这只不过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情诗,它只是比较细腻具体地摹写了欢爱时女方的表情、声调和眼神。既非浪声秽语,又无性的描写,决不是黄色作品。”

  对于《春的投生》,他们认为是诗人以写实和夸张结合的手法写成的,用象征性的比拟和暗喻来描写展示男女欢爱过程中的灵与肉的和谐,愉悦欢畅和美妙,表现了一种生命力,一种春的投生的盎然生机和对生命的渴求与呼唤。徐志摩的爱情诗有一定真实生活成分,是人之常情的正常流露,因此对个别诗作应以开放的眼光做出中肯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徐志摩.徐志摩诗全编[M].顾永棣编.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

  [2]徐志摩.徐志摩全集[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情诗散文篇6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此诗是韩愈被唐宪宗贬后在前往潮州赴任途中,行至蓝田关(今陕西蓝田县)时,写给侄孙韩湘的一首抒情诗。

  这是一首思想深刻的政治抒情诗,全诗以“无罪被贬”为核心,反复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和谴责,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至死不渝的决心,真可谓“历尽苦难,痴心不改”!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首联直叙被贬的原因与情景。“朝奏”、“夕贬”表明获罪之迅速,曲折地批评了最高统治者的昏庸专横;“路八千”点出所贬之地遥远,表明获罪之重,受冤之深。既含蓄地表明了封建官场“伴君如伴虎”的险恶,也为下文抒情言志做了铺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颔联直抒胸臆。韩愈一生以反对佛教、宣传儒家思想为己任,对君主腐败的做法加以劝谏。这是因忠而遭贬,无罪而远谪,愤慨之情溢于言表。但诗人并不因受挫而改变自己忠君爱国的立场,以及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决心。这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令人敬佩。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颈联借景抒情。阴云笼罩的秦岭遮蔽了遥望家乡的目光,蓝田关大雪蜂拥而来,使人马都难以前行。“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既实写了被贬谪后赴任途中环境险恶,道路难行,也暗写了自己仕途不顺,前途茫茫;“家何在”、“马不前”则反映了作者为国事不顾自己的一切,却被贬谪潮州的悲伤和自己陷入困境、进退两难的悲苦与无奈。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尾联照应题目“示侄孙湘”,向远道而来的侄孙韩湘交代后事,从容镇定,沉痛稳重,进一步表达了凄苦难言的激愤之情。

  情诗散文篇7

  关键词:边城;小说散文化;跨文体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029-01

  一、 文体自觉与创新:小说散文化界定

  “小说文体是20世纪中国小说的一大问题”,小说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散文化”文体“合流”倾向存在的“合法性”争论即是问题之一。现代小说文体规范长期视西方“三元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范型为正宗,直到20世纪80年代,汪国曾《小说的散文化》中“小说散文化”才真正寻得现代小说家族的“合法性”存在。小说散文化是文体的自觉与创新,散文化小说淡化故事情节,强化自然环境,重视意境营造与语言的诗意锤炼,不再刻意追求情节的连续性、完整性,“糅小说故事散文游记而为一的试验以外,自成一个新的形式。”

  二、文体多元化与现代性诉求:《边城》散文化缘由

  (一)传统文艺观

  “王瑶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中明确指出:鲁迅小说多中国‘抒情诗’传统的自觉继承,开辟了中国小说与古典文学取得联系,从而获得民族特色的一条重要途径。”传统文艺观促成了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养分的现在小说家强化小说语言的抒情性,追求小说情调及意境。

  (二)西洋文艺观

  “西学东渐”以来,特别是“五四”时期,中国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论,西方小说不仅可以叙事写景,还可以议论抒情,小说不再是单一的叙述体,而是多种文体的“合流”。“受西方近代文学的影响,五四作家模糊文体界限,追求小说的诗趣”。

  (三)创作理念

  作家自身对小说创作的价值认同直接影响其作品的书写方式。沈从文就曾努力糅游记、散文和小说为一体,“用屠格涅夫写《猎人日记》的方法,糅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这么写无疑将成为现代中国小说一格,且在这格中还可望有些珠玉发现。”

  三、“田园牧歌式”湘西画卷:《边城》散文化表征

  (一)“形散而神不散”的乡土情结还魂:散文化结构

  《边城》以“吊脚楼、竹篁、端午节”等景致精心建构一幅“田园牧歌式”的湘西精美画卷,作者从‘人与自然的契合’的泛神论思想出发,淡化情节,以精美的散文笔调抒写自然美。

  小说开头三章集中笔力勾勒湘西山水风俗画,而没有进入情节叙述。纯美人文画卷的渲染、清新意境的营造,共同推动《边城》完成圆熟静穆、完美和谐的审美意境的建构,于“形散”间蕴集“神力”抒写作者“田园牧歌式”乡土情结的还魂。

  (二)典雅清新的语言风格:散文化语言

  “我的文字风格,假若还有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只因为我记的水上人的语言太多了。”沈从文的生活履历让其接触了大量的“水上语言”,因而《边城》融入了大量传统湘西口头民间文学特别是民谣:

  福禄绵绵是神恩,

  和风和雨神好心,

  好酒好饭当前陈,

  肥猪肥羊火上烹,

  ……

  《边城》蕴含音乐美和意象美,“翠翠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白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将动态意象与生命情感体验 “情景交融”,建构了宏大的虚实结合的审美空间,无须雕琢辞藻,朴实本色一如湘西生活本身,把一些虚实相生的意象陈列于画面之上,文字和语言获得了本真的形象感和力量美,营造出了典雅、清新的诗意美。

  (三)虚化人物与强化环境:散文化意境

  在小说文体“合流”的整体意境关照下,人物在散文化小说中被弱化,散文化小说不再刻意追求人物形象的典型,《边城》中的翠翠与《三三》中三三的人物性格近乎相同,都是自然纯朴的湘西民风哺育出的健康善良之化身。翠翠与老船夫身后,还有一个虚化人物翠翠的母亲,这一人物从侧面强化了湘西“爱”的天然之美,强化了小说之意境。《边城》对自然环境大手笔描绘,以一种浓烈的“散文化”意境倾诉作者的生命体验,建构出一个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艺术世界。

  四、结语

  “《边城》是一首祈求未来,原生命开花的抒情诗。”其散文化的倾向曾被人所诟病,但一切伟大的作家和作品都是敢于创新求变的,“一切作品都需要个性,都必浸透作者人格和感情,想到这个目的,写作时要独断,要彻底地独断!”或许正是这种敢于“独断”的创作人格,致力于表达“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才使得这位“文字的魔术师”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者。

  参考文献:

  情诗散文篇8

  1)学生根据下面分设的专业选择一个,作为毕业论文的专业方向

  2)在所选择的专业方向里面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自拟论文题目,开始论文写作流程。参考论文选题附后(学生论文选题不宜相同):

  (二)专业类别:

  1.文艺学

  文学概论文化诗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语文教学法美学概论

  2.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

  明清小说研究唐诗宋词研究红楼梦专题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元杂剧研究《史记》研究

  古典文献学

  3.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小说研究儿童文学台港及海外华人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潮

  青少年儿童文学概论影视文学

  4.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民俗学民间文学概论比较文学概论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外国文学史(欧美)外国文学史(东方)

  (三)参考选题:

  1.文艺学:

  1.形象——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

  2.“自我表现”与“摹仿现实”

  3.说“艨胧”——对语言艺术的特点的新认识

  4.面向生活——当前文艺创作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5.艺术,需要呕心沥血的创造

  6.“性文学’是文学表现人性的必然趋向吗?

  7.试论文学的不朽魅力

  8.艺术典型化的要求过时了吗?

  9.“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试论文艺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

  10.化丑为美——典型化在塑造反面形象上的魔力

  11.对实践派美学理论的历史考察

  12.试论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

  13.简论“自然人化”与自然美

  14.试论自然美的根源与本质

  15.艺术美与现实美关系之我见

  16.“意象”与“意境”的比较研究

  17.试论艺术美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18.试论艺术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辩证关系

  19.社会美与自然美特点的比较研究

  20.试论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

  2.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

  1.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

  2.论《诗经》中的爱情诗

  3.论《离骚》抒情主人公的悲剧形象

  4.论《韩非子》的寓言艺术成就

  5.论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的进步倾向

  6.被压迫者的心声——汉乐府中的人民自由精神

  7.《孔雀东南飞》与中国叙事诗传统

  8.试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及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9.论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

  10.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1.试论三曹诗歌的艺术差异

  12.试论阮籍《咏怀》诗

  13.关于唐诗分期的思考

  14.试论陈子昂的诗歌主张

  15.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16.试论杜甫《北征》

  17.李杜诗歌艺术的比较

  18.试论王维的山水诗

  19.试论唐人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20.试论温庭筠词的艺术创新

  21.试论温、韦词风的异同

  22.北宋政治改革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23.从欧阳修诗歌创作看宋诗的艺术特色

  24.柳永的[八声甘州]和[雨霖铃]

  25.论张先的词

  26.苏轼诗歌的理趣

  27.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

  28.《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杂剧比较

  29.关汉卿的历史剧

  30.《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31.《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32.《三国演义》和三国戏

  33.论《水浒传》的招安结局

  34.《西游记》与道教

  35.“三言”中所反映的明代商业活动

  36.论杜丽娘

  37.清代小说中所反映的科举制度

  38.《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

  39.《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40.薜宝钗论

  3.中国现当代文学:

  1.论《青春之歌》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

  2.《创业史》的艺术特色再分析

  3.论《百合花》的艺术风格

  4.“伤痕文学’的历史意义

  5.贾平凹的“商州系列’

  6.论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

  7.论“新边塞”诗

  8.论高行健的戏剧创作

  9.论苏叔阳的欢剧创作

  10.论新时期十年文学的主潮

  4.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阿基琉斯的愤怒与荷马史诗的结构艺术

  2.席勒《阴谋与爱情》人物形象分析

  3.论浪漫主义思潮的思想根源

  4.从文学传统看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

  5.论批判现实主义与过去时代现实主义的关系

  6.从《美国的悲剧》看德莱塞的现实主义

  7.《美国的悲剧》的艺术成就

  8.优秀的俄罗斯贵族妇女的典型一达吉雅娜的形象

  9.《母亲》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10.《源氏物语》的主题思想及其意义。

  11.《一千零一夜》中表现商人和航海家生活的故事及其特点

  12.《为党生活的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5.语言学:

  1.简论汉字的性质

  2.古汉字形义释与文献阅读

  3.简论古汉语词汇的性质

  4.古今义异词概析

  5.试论对动用法

  6.“唯十宾十之(是)十动”式析

  7.xx方言的声母特点

  8.茅盾《子夜》的修辞特色

  9.相声与戏剧语言比较

  10.巴金锤炼词句举要

  中国当代文学

  谈中国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试谈文学的民族化问题

  论毛泽东诗词的思想艺术特色

  试论杨朔散文的诗意创造

  刘白羽、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巴金《随想录》漫评

  试论郭小川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

  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特色

  试谈闻捷的爱情诗

  试论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

  试论《创业史》的思想艺术成就

  李瑛诗作艺术片论

  试论艾青新时期诗歌创作特色

  试论《林海雪原》的传奇色彩

  试谈舒婷的爱情诗

  舒婷诗歌的含蓄美散论

  《茶馆》的艺术结构及其语言特色

  试谈朦胧诗

  试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主要特质

  阿城小说论

  试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将军吟》、《东方》、《冬天里的春天》、《钟鼓楼》、《平凡的世界》、《都市风流》的创作特色

  试谈《李自成》的得失

  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特色

  试谈蒋子龙的小说创作

  试论《沉重的翅膀》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试论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创作

  试论“知青文学”

  漫评王安忆、铁凝的小说创作

  试论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试论马烽、王汶石的小说创作

  峻青、王愿坚创作特色比较

  试谈陆文夫、高晓声的小说创作

  谌容《人到中年》漫评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特色

  贾平凹小说创作论

  张贤亮创作论

  试谈新潮小说

  试谈“新生代”诗歌创作

  沙叶新《陈毅市长》的开拓意义

  试谈当前儿童文学创作

  论邓拓杂文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

  试谈田汉的《关汉卿》

  港台文学浅论

  试谈顾城的诗

  池莉的小说创作

  大墙文学初探

  中国当代文学流派综论

  新时期小说观点演变的思考

  女性文学试论

  试谈新时期新历史剧的当代意识

  小小说漫评

  寻根小说的意义及其不足

  试谈邓小平的文艺思想

  浅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审美价值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简析周炳形象的社会意义

  周立波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刘绍棠小说的民族风格

  张承志小说散论

  试论通俗文学创作

  陕西文学创作综论

  试论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

  试析《白鹿原》的审美追求

  简析白嘉轩

  试论《白鹿原》的艺术特色

  浅谈新写实小说的得与失

  试论金庸的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

  论中国近代文学改良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

  论“五四”文学革命

  新文学统一战线形成与分裂原因新探

  李大钊的新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意义

  重评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左联的功绩与缺点综析

  论文艺大众化运动

  论“新月派”

  重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重评“论语派”

  “两个口号论争”得失谈

  “孤岛文学”运动的历史功绩

  论《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伟大意义

  鲁迅早期“改造国民性”思想新探

  论鲁迅的进化论和个性主义思想

  《呐喊》《彷徨》比较谈

  论鲁迅杂文的艺术价值

  《朝花夕拾》简论

  论《野草》的象征主义特色

  论《故事新篇》的艺术风格

  试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

  祥林嫂形象浅析

  论《伤逝》

  郭沫若早期思想中泛神论的影响

  论《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抒情性

  论郭沫若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论胡适的白话新诗创作

  论冰心作品中的泛爱思想

  论王统照的文学思想和创作

  论叶绍钧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

  《倪焕之》论

  许地山作品中的宗教色彩透视

  鲁彦小说与“乡土文学”

  试析庐隐小说中的感伤色彩

  郁达夫《沉沦》创作特色

  郁达夫小说观初探

  蒋光慈诗歌创作的思想特点和意义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

  周作人散文艺术论

  刘半农、刘大白新诗的民歌风格论

  论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

  论“湖畔”四诗人的爱情诗

  徐志摩爱情诗作简论

  叶紫小说怕悲壮色彩

  萧红创作魅力探源

  《蚀》中的“时代女性”综论

  《子夜》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家》简论

  论沙汀小说的幽默和冷峻风格

  《南行记》中的传奇色彩和边塞风情

  论张天翼小说的创作风格

  殷夫的“红色鼓动诗”简论

  蒲风诗作的“火”的风格

  戴望舒诗作风格的嬗变

  论臧克家诗作的乡土风格

  论何其芳诗歌、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

  论瞿秋白杂文的战斗特色

  “画笔——芦笛——号角”——艾青诗作风格简论

  “时代的鼓手”——田间诗歌创作论

  论柔石的《二月》

  论莎菲形象的塑造

  “血的战斗”和“铁的人物”——萧军小说创作论

  李吉力人小说创作论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寒夜》简论

  《四世同堂》中的钱默吟形象综论

  说《围城》的讽刺特色

  《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比较论

  《王贵与李香香》和“信天游”

  诗的漫画,漫画的诗——论袁水拍的政治讽刺诗

  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色

  《荷花淀》的诗意美

  论田汉剧作的抒情风格

  论《雷雨》的艺术成就

  论《日出》的结构艺术

  论夏衍的戏剧创作风格

  为什么说《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

  欧美文学

  荷马史诗研究

  论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对戏剧艺术的贡献

  欧洲文艺复兴与人文精神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妇女形象

  巴尔扎克小说中暴发户形象

  论雨果的《悲惨世界》(或《巴黎圣母院》)

  无产阶级革命的颂歌——论巴黎公社文学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思想性和局限性

  易卜生的“问题剧”对我国戏剧发展的借鉴作用

  《玩偶之家》中的妇女问题

  试论外国现代主义文学与消极浪漫主义的关系

  谈外国当代文学中的“荒诞派”

  普希金短篇抒情诗中的浪漫主义

  别林斯基论

  屠格涅夫的讽刺艺术

  列宁论托尔斯泰

  契诃夫小说论

  论高尔基的诗歌创作

  马雅克夫斯基的戏剧创作

  法捷耶夫小说中的革命者

  东方文学

  《万叶集》研究

  《源氏物语》的艺术结构

  印度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比较研究

  《圣经》文学研究

  《一千零一夜》的东方艺术特色

  泰戈尔《吉檀迦利》地思想和艺术

  “川端文学”研究

  古代汉语

  浅论《说文解字》一书的历史价值

  形声字声符说略

  形声字义符说略

  古注说略

  “右文说”说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义符表义与声符表义异同论

  说会意

  说假借

  通假字的成因初探

  浅论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浅论词的古义和今义

  探求本义的方法种种

  古无轻唇音例证

  古无舌上音例证

  说宾语前置

  论古汉语的词序

  说“孰与”

  “所”和“所”字结构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成因初探

  意动和使动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别


标签:文学小说散文爱情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