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解惑 > 正文

致我们终将逝去 摘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26 14:07:58 分类:解惑 浏览:137


  摘 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2013年中国大陆青春爱情校园题材的电影,改编自辛夷坞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奔驰的岁月里那些关于成长、关于爱情、关于梦想的事。那些往事看起来平淡寻常,却在这熟悉鲜活的生活印记里有你有我有她的影子,一寸一寸地打开了读者共同的记忆,对其心灵产生了强大的冲决力量。该影片自上映以来在观众中取得了广泛的影响,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就该影片的表现手法、叙述方式和青春主题三个方面解读该影片取得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表现手法;叙述方式;青春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15-02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赵薇导演的处女作,真实地展现了一代人的青春感情和青春蜕变,主创的随性跳跃尽显青春的自由与动感之美,寓意青春伊始的肆无忌惮;影片画面颜色素雅至极,暗示青春的物品也是支离破碎并伴随着主人公飘浮的身体随风远去,充分展示出青春的残酷及其逝去后的无可奈何,同时该影片带有浓厚的怀旧情结。尽管如此,共同的青春感悟却能够“通吃”各个年龄段的观众。电影中不按常理出牌的“青春逻辑”随处可见:面对郑微穷追不舍的爱情攻势,冷面的陈孝正出人意料地以“你神经病啊”回复之。该五字金句与剧中情绪形成强烈反差,不但让身置电影院内的观众捧腹大笑,也为大家送上了久违的青春鲜活之气。影片中看似不合逻辑的情绪更能让大家在观看结束后长久地怀念青春的可贵。该影片之所以能够在广大观众中取得共鸣和强烈的反响,不仅因为本身的剧情能够迎合观众,更因为影片的表现手法和叙述方式让观众回味无穷,同时影片所表达的青春主题更是值得我们深思。

  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表现手法

  严格地说,《致青春》是两个人的作品。导演赵薇的乐观、活泼以及小小的恶作剧心理,造就了影片的青春戏;编剧李樯的细腻和敏锐,成全了影片的心理戏。今天已经高度社会化的大学校园,过早地培养出了不少“成熟”的学生。但在20世纪90年代,校园之墙还是一堵防卫线。《致青春》花了不少的篇幅来呈现出走后的坍塌感,然而青春还有余烬之热,在催促着人们奔向理想。

  看完电影后半部分的最大感受是,青春时期是最适合狂热表达感情的时候,而有过这种激情燃烧之后,就再也不会心生涟漪――看看郑微后来是怎么对待重新回来找她的陈孝正,看看韩庚饰演的林静如何对待他的追求者。

  赵又廷与韩庚,一个为出身贫贱而自卑,另一个因看到父亲爱上郑微的妈妈蒙上心理阴影。在青春的两头,前面是童年不能承受之重,后面是中年无法面对之尴尬。唯有青春,唯有那段没心没肺、敢爱敢恨的青春,才是生命中最热情的岁月。但青春却如篝火,燃烧得越旺盛,成为灰烬的速度就越快。所以,形容青春用“终将逝去”这样的描述再合适不过。

  按照目前电影市场最流行的喜剧元素来看,《致青春》一个也不少,甚至在年代感的营造、戏剧冲突的设置、角色表现完成度等方面,均体现出不错的水平。如果想在影院获取一场欢笑,《致青春》不会令人失望。赵又廷饰演的陈孝正呆板、严肃的外表与其孩子气的言行,制造了差异感很强的“笑果”;客串午夜电台主持人的韩红是令人笑到胃疼的“彩蛋”;男生宿舍里的糗事令人心领神会……

  《致青春》完全可以采取《泰■》式的喜剧狂欢,把搞笑进行到底,最后来个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这样似乎更符合观众的期待。但这部电影还是试图把社会的切面呈现出来。在后来的情节里,《致青春》放弃了继续让观众笑,转而去思索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以及情感之于人的重要性。郑微以啤酒祭奠阮莞,陈孝正以回归救赎内心,林静以努力想换回爱的能力,朱小北以遗忘告别过去……他们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无法用成败来形容。生活的真相就是这样,于残忍之中奢侈地品尝点滴甜蜜。

  《致青春》对于沉重部分的把握,不会影响到只想来影院找乐的观众的心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内心充满欢愉者,会通过这部电影得到欢愉;内心曾有荆棘者,也会得到些许安慰。影片在角色的情感过渡方面,有操之过急之处。在角色戏份分配方面,后半部分也有些吝于删减。

  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叙述方式

  两条“青春”线,关乎爱情和成长。

  A:主线――人物:郑微、陈孝正、林静

  这是段“三角恋”,莫名其妙开始,悄无声息结束,以至于这条线显得支离破碎。

  郑微是女一号,在她身上你可以找到你自己或身边任何一位女性朋友的影子:直率、任性、有点小冲动,可以为了爱情厚着脸皮倒追男生。郑微的扮演者杨子姗有几分赵薇当年的影子,尤其是她与人争执的戏码,似乎重现当年闹腾的“小燕子”,而且在表演上更为夸张。

  赵又廷饰演性格古板的工科男,也有太多的吐槽点。每当他念台词的时候,硬邦邦的语调总能让人出戏,“你神经病啊”之类的大吼也颇有“咆哮帝”的潜质。而他与郑微生情的情节很是突兀,虽说“女追男隔层纱”,但哪有被缠两次就爱上的道理?相比赵又廷,由韩庚扮演的林静至少每次亮相都自然流畅,只是他的戏份不多,差点沦为酱油党。

  B:副线――人物:阮莞、赵世永、张开

  有人看完《致青春》说,阮莞将是内地新一代宅男心目中的女神――长发飘飘、模样可人、善解人意,她可以不在乎同校有多少男生追求自己,心中只有男友赵世永,哪怕后者胆小怕事、出轨背叛。哪怕最后阮莞选择和只见过6次面的男人结婚,但她终究还是一个对爱情有念想的女人,最后一次与赵世永见面竟成诀别,永远停留在“青春不朽”。

  张开送阮莞的满天星花束,是全片最抢眼的亮点,最后一束是放在了阮莞的墓碑前。看到这一幕,你会发现这个活跃在郑微、阮莞、陈孝正、许开阳身边的“配角”,才是衬托这部青春戏的“主角”,包贝尔的演出有喜感也有伤感,一场无奈没有结果的暗恋足以让观众唏嘘不已。或许,这条线才能真正诠释什么是残酷的青春。

  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青春主题

  《致青春》是一部成长电影,它有很多细节让70和80后的观众感觉很亲切。电影前半部分阳光复古,充满青春的朝气。特别是郑微对陈孝正的追求让人们忆起往昔,曾经也有过一个骚年。

  青春里有几个词:大胆,叛逆,脆弱,单纯,梦想。郑微无疑是大胆的,对待爱情敢爱敢恨;小北是叛逆又脆弱的,为了大人们蔑视的小小自尊心,她会不顾后果地反击;阮莞是单纯的,她可以为了理想中的爱情付出一切;黎维娟是有梦想的,她跟陈孝正一样渴望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她们身上的这些放在青春里,显得那么的理所当然。

  青春是一个人成长的永恒主题,它是爱情与梦想的记忆。与青春有关的故事,在个体成长中带有普遍意义,最容易触碰人的思想悸动,引起共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单从片名上就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致我们”带有鲜明的指向性,很容易让观众找寻到自己的影子,在“镜子式”的映照下,观众以一种主动积极的姿态走进故事,设身处地地跟随人物的情绪发展悲喜惆怅。而“终将逝去”又为影片奠定了感伤的基调,那些关于成长、关于爱情和梦想的故事,看似寻常,却在鲜活的生活记忆里打上了你我的影子,对观众产生了巨大的心灵冲击。

  在当今时代,人们备受物质挤压,价值体系贫弱而精神逐渐流于空虚。虽然现实很骨感,美好的憧憬可能被岁月所蹂躏,纯真的心灵或许被物欲所遮蔽,但人们其实急切渴望获得一种精神依托,使情绪得到宣泄排解,使心灵得到慰藉、净化和升华。而影片中的生命永远昂扬着一种自由的意志,他们的生命也张扬着一种理想的精神。使接受者在观看和欣赏中从现实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将自我理想化。从而在幻想世界中重新获取失落已久的自我价值,使接受者以一种更为合乎人性的宽大视角,以主体意识对现实进行一次洗礼和透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认识了互动关系。

  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导演对青春通透深刻的思考,契合观众的精神渴求,无形中“承担了大众艺术重要的焦虑、缓释、导愚、娱乐和教化的功能”。当主人公郑微在十八岁准备向林静表白时说:“我是谁,我是天下无敌的玉面小飞龙,有什么我得不到?”那只属于青春的勇敢和张扬,那只属于年少的轻狂与执着,细腻贴切地传达出主人公和观众共同的主观感受和精神体验。当郑微实践着“俘虏陈孝正终极行动攻略”,认定“任他恼我、气我、躲我和烦我,我自缠他、追他、黏他和不放过他”,百折不挠、如影随形地靠近她爱的男孩时,那似曾相识的心情,那刻骨铭心的记忆,谁不为之动容?优美流畅的语言,细致入微地描摹出那段时光里每个人都有过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脆弱和轻狂并举,悲伤与甜蜜同在。

  四、结束语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从女主角进入学校,认识友人、追男生、陷入三角恋、欺骗被甩,再到小妮子毕业后同两位男友久别重逢,过程充满着老式言情剧的各种俗套,但胜在过程够丰富、够曲折和够精彩。剧本将“青春”继续生活化,但里面发生的每一件事,我们或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而且细节铺垫很隐蔽。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落幕了,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对青春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它教会了我们怎样成长,怎样面对挫折。青春是用来怀念的,在青春的光影里,爱情、友情和亲情,三情并立。多年后再回忆,一定是“道是无晴却有晴”。我们感叹一遇杨过终身误,也感叹擦肩而过即一生。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爱情,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孙桂荣.自我表达的激情与焦虑[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马季.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郭敬明.爱与痛的边缘[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8.

  [5]辛夷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珍藏版)[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6]赵小琪.当代中国台港澳小说在内地的传播与接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标签:青春我们观众终将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