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妙招 > 正文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欧洲在十四到十七世纪出现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21 12:20:58 分类:妙招 浏览:127


  摘 要:欧洲在十四到十七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借助古代文化精神摧毁以“神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一时期的文学领域中,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以及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作为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他们是如此的不同,然而,他们的性格都是矛盾的集合体,集合着许多丰富的元素。这两个不朽的文学典型同时也是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两幅悲剧缩影,反应了同一时代悲剧的两个艺术典型。他们的形象有着深刻的可比性。

  关键词:莎士比亚 哈姆莱特 堂吉诃德 人物性格 形成原因 形象比较

  一、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的人物性格研究背景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主要写主人公堂吉诃德因沉迷于骑士小说,决定外出历险,做一名行侠仗义的骑士的故事。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这两个典型人物既是矛盾的综合体,在他们身上有着许多共同点,又有着鲜明的个性特性。

  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一方面,他们都是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形象,都对现实中恶的一面做出了激烈反映。其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怀有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起初他是一位“快乐的王子”,但是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一夜间精神颓废,痛苦与忧郁使他成了一位“忧郁的王子”。另一方面,他们都忠于自己的理想,具有疯狂、特立独行的一面,他们的行为常常与现实格格不入,并且不被人理解。其中,哈姆莱特极端的乐观思想导致他疯狂地认为,父亲是一位十全十美的君王,但现实的写照却不是如此,进而导致了他无法接受父死母嫁的现状,使他逐步走向忧郁。因为这两方面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成为了悲剧人物,他们真正的的理想也并未实现,因此他们的命运都具有悲剧性。

  二、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的思想性格及形成原因

  哈姆雷特:认为人和世界都是完美的,遇到变故就不知如何应对。“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在面对巨大的挫折时,他善思、忧郁、延迟;是人文主义者怀抱理想的乐观主义者。又是一个“忧郁的王子”。

  哈姆莱特的悲剧或性格形成的根源:一方面,反动势力强大,哈姆莱特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与克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为实现美好理想与社会恶势力所进行斗争。另一方面: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思想本身的局限性:①人文主义所追求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②细想局限性更表现在脱离群众,孤军奋战。

  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是一个复杂矛盾的形象,人们一般把他概括为:A可笑的济世者、B可爱的伪骑士、C可敬的人文主义者、D可悲的幻想主义者、E顽强的理想主义者。

  救困扶危却四处碰壁、身处现实却沉浸幻想、行为荒唐但动机善良、做尽好事却适得其反 、“最讲道德、最有理性的疯子” 坚持正义,富于理想勇于斗争,决不退缩

  三、比较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相似点分析

  1.两人身上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光辉,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征。

  尽管堂吉诃德游侠冒险行径是可笑的,然而他对的仇恨和对被压迫者的同情与保卫,他对真理的不可动摇的信念,他那随时准备为理想而牺牲的精神和品质,具有人文主义特色的反封建要求,都是十分崇高而伟大的。

  哈姆雷特认为人类是一种伟大的生灵,是善良的、有德行的,是应该有所作为的

  2.两个人物疯癫的根源:理想与现实的悬殊导致了疯癫。

  堂吉诃德受骑士小说的毒害,虚幻的想象,导致与残酷的现实格格不入,但他有强烈的变革社会的愿望,他希望符合他理想的“未来马上在目前出现”。这些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西班牙人民的反封建要求,是符合人民的愿望的。但他所认为的他的骑士精神是与现实严重脱节的。

  年轻的哈姆雷特,坦率、正直,怀揣着美好的理想回到祖国,叔父篡夺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他心目中圣洁的母亲在他父亲逝世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嫁了人。此外,在朝廷中像波洛涅斯这样善于奉承的人奸佞当朝,以前无话不谈的朋友罗森格那斯和吉尔吉斯特向国王那边倾斜,就连自己最心爱的奥菲利娅也成为国王与波洛涅斯摆布的棋子,哈姆雷特却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必须装疯来保住自己的性命以及筹划自己的复仇计划。因此,哈姆雷特的疯癫可以说是现实的残酷所导致的。

  3.二者都是孤独的,命运都具有悲剧性

  哈姆雷特是孤独的。他有挚爱的母亲,但他已无法同母亲沟通,因为母亲背叛了父王;他有恋爱中的奥菲利娅,但天真的她不过是父亲争权夺利的一枚棋子;围绕他身边有许多的朝臣和称作朋友的人,但他们都忙着在宫廷斗争中看风使舵,难有真心。霍瑞修是唯一能够交谈的朋友,但却不能交心。

  堂吉诃德的孤独似乎更可悲。哈姆雷特的活动中心在宫廷,围绕他的是敌人多于朋友。而堂吉诃德生活在平静的乡村,他身边的人无论是唠叨的管家婆和外甥女,还是好心的神父、参孙学士、尼古拉斯理发师等,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理解堂吉诃德的追求,他们是一群活在世俗世界的人。连最贴身的侍从桑丘,尽管与堂吉诃德朝夕相处,也无法在理想生活的问题上稍触及堂吉诃德的思想高度,无法在生活中给予他精神上的慰藉和鼓励。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在当时的处境。

  4.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都在疯狂中找到了自己从前缺失的一面

  哈姆雷特不再裹足不前,堂吉诃德终于思考过错。他们超越了自我,完善了自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自己心中向往的巨人。

  总结:综上所述,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是相对立的,堂吉诃德有明确的目标且坚定不移,而哈姆雷特则犹豫彷徨,但他们又是这一时期两个反映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现实矛盾冲突的形象。所以,无论是堂吉诃德还是哈姆雷特他们性格特征上的矛盾冲突是作者糅合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与认识,结合自己的主观意志等因素成功塑造出来的两个世界经典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见,性格上的匠心设置和矛盾差异是作者进行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性因素,没有他们性格上的矛盾和差异也就没有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的反映同时也就没有了这两部著作的经典之处。

  参考文献

  [1]钟兴颖.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安徽文学.2008(8)

  [2]李梦桃等译.莎士比亚戏剧精解.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

  [3]米格尔.德?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


标签:主义人文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