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妙招 > 正文

唯美主义运动 唯美主义运动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16 09:15:36 分类:妙招 浏览:140


  唯美主义运动篇1

  关键词:王尔德 矛盾性 消费文化 唯美主义 纯艺术

  一、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矛盾性

  王尔德的文艺理论、作品还有他的生活中明显地充斥着自相矛盾的因素。在大力倡导“为艺术而艺术”,艺术无功利性,艺术无关政治、宗教、道德的唯美主义艺术观的同时,王尔德却创作出一部又一部具有道德教益的作品。作为唯美主义运动的主将,王尔德倡导纯艺术,生活艺术化,以此来对抗当时维多利亚的腐朽世俗生活,而他自己却紧跟时代脉搏,毫不落后地追随着当时的商业化发展进程,显示出强烈的商品崇拜。用唯美主义的艺术原则精心地打扮着自己的形象,衣着别致出众,表达着对资产阶级传统生活方式和趣味的蔑视与挑战,但同时他的这一举动也是吸引公众目光,渴望成名的广告式行为。正如他自己所坦言他即使不能成名,也要臭名昭著。的确,矛盾性是王尔德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在王尔德身上体现的是多重性格,多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它们彼此共存,又互相否定,简直是一个多棱镜,万花筒。王尔德甚至刻意表现这种矛盾性,并证明它的合理与真实。

  二、唯美主义运动与商品消费文化的对立

  对于王尔德的矛盾性,批评界历来有着不同的解释。王尔德在牛津时很受罗斯金的器重,也深受佩特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他自己的文艺理论和实践正包括了对两者思想的融汇。我们知道,任何作家和他的创作都离不开他所生活的时代。所以,要考察王尔德的矛盾性,首先要了解唯美主义盛行的那个维多利亚时代。虽然倡导“纯艺术”的唯美主义思想倾向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就已出现,但以“为艺术而艺术”为口号的唯美主义文艺运动是在19世纪下半叶拉开帷幕的。当时西方社会正经历着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商品经济突飞猛进,商品广告铺天盖地。在这个历史的大变革时期,异常敏感的知识分子无法接受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庸俗现实和日渐发展的商品崇拜,对自我和社会的前途感到失望和迷茫。他们努力地维持传统的物质和精神的二元对立,倡导艺术自律、纯艺术、生活艺术化。在王尔德眼里,艺术和现实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现实应受到贬斥,惟有艺术的世界是值得追求的。王尔德正是向他所说的艺术世界里寻求真实,寻求意义,重建对生活的信心, 以此来抵制现实世界对人们的侵蚀和对自我的剥夺。王尔德耗尽毕生精力努力实践着唯美主张。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王尔德是在那个庸人主义、物质主义和中产阶级的道德观盛行的世纪末奋起抗争的艺术领袖。

  三、唯美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平行

  唯美主义运动篇2

  关键词:邵洵美;唯美主义;颓废;享乐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129-02

  邵洵美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坛颇有名望,在文艺界,文化界尤其是出版界拥有显要地位,随着其文学活动的发展变化而衍生叠加着诗人、评论人、翻译、编辑、出版商、文学活动家等多重文化身份。 然而邵洵美初登文坛,引起关注并遭致骂名的却是其作为“唯美”诗人时的事情。或许因为其唯美的诗歌在道德的评价框架中太过耀目和新异,也可能是因为其富家“大少爷”的身份及奢靡生活做派与其唯美诗歌“相互映证”,以致邵洵美长期背负“颓加荡”的流氓诗人头衔。本文力图立足于摈弃文艺上的道德评价思维,从艺术的角度去阐释邵洵美与“唯美主义”的结缘来去。

  唯美主义(Aestheticism),一种追求纯粹美的旨趣和倾向。这种唯美倾向和对“纯艺术”的追求,其实早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即形式”和古罗马晚期诗歌中就已初见端倪,之后在西方仍有不少流派的艺术主张中含有唯美主义的因素。而唯美主义成为一种自觉的运动是19世纪初期由法国起源,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的颇有声势的文艺运动。其先驱人物法国哲学家库辛于 1818 年率先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这一唯美主义的口号,而法国浪漫主义诗人、小说家戈蒂耶最早主张把“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诉诸于创作实践。他标榜文艺脱离社会,文艺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提倡纯粹美。继戈蒂耶后波德莱尔成为法国文坛上唯美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名著《恶之花》的问世把法国唯美主义文学运动推向了高潮。当法国的唯美主义思潮由英国诗人史文朋和美国画家惠斯勒等传到英国后。王尔德成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在王尔德周围聚集了佩特、道生、西蒙斯、叶芝等一批才华横溢的作家、艺术家,还先后创办了《黄面志》(The Yellow Book) 和《萨伏依》(The Savoy),并以这两个刊物为阵地,发表唯美主义文艺作品,传播唯美主义思想,使唯美主义真正成为一个有组织、有口号、有宣言、有刊物、有影响的文艺流派。

  赵小琪在《无目的的目的——20 世纪中国唯美主义文学思潮》一文中曾把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处于鼎盛期的中国唯美主义思潮分为三大类:更多地吸纳了西方唯美主义者纪德、法郎士重视精神美的思想,追求一种自由、超脱、闲适的人生和艺术境界的以周作人为中心的京派文人;更多地与法国唯美主义者戈蒂耶的思想相一致,重视感官享受,追求人生欢乐的海派文人,还有以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为代表的象征派。显然,邵洵美属于海派文人的代表。

  邵洵美与西方“唯美主义”结缘似乎源于其1924年赴欧洲留学之旅,“在意大利的拿波里上了岸,博物院里一张壁画的残片使我惊异于希腊女诗人莎茀的神丽,辗转觅到了一部她的全诗与英译”,继而“从莎茀发见了她的崇拜者史文朋,从史文朋认识了先拉斐尔派的一群,又从他们那里接触到波特莱尔、凡尔伦。”[1]继而便是对西方“唯美主义”这一派的深度接触,乔治·摩尔、佩特、罗塞蒂、高思、高谛蔼……一长串名单。一场看似偶然的邂逅,其实也有着某些理所当然的内里。至少我们可以产生这样的疑惑:在西方文艺思潮一波一波进入中国文人视野的20年代,邵洵美缘何只对“唯美主义”情有独衷?即便在拿波里这个博物院,缘何只青睐于在当时中国几乎未有所闻的莎茀?

  海德格尔认为组成阐释者的认知结构的重要一环是前理解。前理解指人必然要无可选择地出生和生存于某一文化中,此文化成为其规定性和进行理解的先决条件,人从文化中接受了语言、运用语言的方式和语言所赋予的关于自身和世界认识的知识和局限,并由此形成自己的观念、前提和假设。这一切成了历史赋予创作者和阐释者的一种产出性的积极因素。历数英法唯美主义重镇中的重要人物如戈蒂耶、王尔德、波德莱尔等大都是出自有家底渊源甚或贵族之家,这是否与邵洵美钟情唯美主义有某种关联呢?孟德斯鸠在《笔记》中说“没有什么比大繁荣更接近于颓废;同样,在我们的文学共和国中,人们担心繁荣会导致颓废。”[2]而“只有‘颓废的唯美主义’才是真正的唯美主义,而真正的颓废主义也必然会趋于唯美化”[3],在繁荣、颓废、唯美的辨证意义上,邵洵美与唯美主义结缘,有着某种天然的成分。

  邵洵美出身于20世纪初上海的大官宦贵族家庭,其显赫家世从他的三个祖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声明可见一斑:祖父邵友濂官至上海道台,嫡亲外祖父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洋务中坚人物、第一大买办资本家、清邮传部大臣盛宣怀。邵洵美自小就过继给其伯父邵颐做嗣子,邵颐娶李鸿章女李氏,按谱系说来李鸿章就是他的外祖父。当时的邵家花园位于静安寺 124号,而除了邵家外,还有邵洵美外祖父盛宣怀的更大的府地。“静安寺有了这两姓大户人家之后,上海的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人家也相继到这个地段来建宅第,这里渐渐形成了一个‘贵族区’”[4]。

  某种程度上说,也只有在这样的贵族区大家族中才有可能培育出真正意义的唯美主义者,即颓废的唯美主义者。一方面正是这样显赫的家事背景,为邵洵美成为颓荡的唯美主义者提供雄厚的物质金钱资本;另一方面,由于贵族区的相对的封闭自足,自小生活在此的,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长房长子”——邵洵美,年方二十的年轻公子,历史、社会、家庭、责任还未进入他的世界,他不知道大院的外面有着怎样的火热现实,更不知道有什么“新文学运动”, 他与新诗的遭遇其实那么偶然,与唯美主义结缘也显得有点突如其来。此外,贵族区除了物质的富足,也有其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氛围,有一整套相应的娱乐方式配合这种生活方式,譬如传统的、抽鸦片、养姨太太,还有西方现代化产物——电影院、跑马场、舞厅……养尊处优的温柔富贵乡滋生耽世享乐的习气,吃喝玩乐在他们的精心倾注下也能成为一门艺术。邵洵美小说《贵族区》里的人物曾说“志气是什么?所谓有志气,便是有决心去获得一件他所没有的东西。这里不是没有志气,这里是用不到志气。”[5]邵洵美是自小在贵族区生长的人,他不可避免地沾染和承载着贵族区的内容和形式,他有着富家公子猎奇炫异的喜好,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有探求的好奇心。因此,在拿波里博物院,与其说他被唯美主义诗中那些艳丽的字眼、新奇的词句、铿锵的音节所迷惑,不如说,他是被莎茀的惊人美貌及颇具神秘色彩的诗缘传奇,史文朋、徐志摩的潇洒举止所吸引,他爱上了写诗的人,而爱上唯美主义。正当读诗的年龄,遇到了美丽的诗人、拥有了诗般的情愫,于是久而久之,自己便成了诗人。此外,也因着贵族区的底色,他有着天然的享乐观。当他走进唯美主义的世界时自然与戈蒂耶一脉的享乐主义天然契合。他这样激赏凡尔伦的享乐主义:“享乐的他早蔑视了社会的虚伪的一切;他只是尊重他自己,尊重他自己的灵魂。因此社会是决不能使他痛苦的。”[6]“……他知道人生不过是极短时间的寄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决不使你有一秒钟的逗留,那么眼前有的快乐,自当尽量去享受。”[7]此时的邵洵美其实并不太清楚那个“虚伪的社会”究竟是怎么回事。他没有品尝过流离、苦痛、磨难、险阻,他所欣赏的“享乐主义”不过正是他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或者也是当别人垢病他为纨绔子弟时,他为自己寻找的保护伞。

  如果说贵族区文化为邵洵美与唯美主义的相遇提供了可能,那么邵洵美个人因素的复杂性则最终成就了其做为唯美主义诗人的形象。邵洵美虽生在官宦之家,却似乎天生是“拿笔秆子的命”,“抓周”中不抓摆在眼前的象征当官的红顶帽,也不抓闪闪发亮的象征发财的金镯子,硬是要挣出怀抱去要那没为他准备的角落里秃了头的狼毫笔。世间事情甚是奇妙,邵洵美这一生的确与这“笔”渊源不浅。邵洵美五岁开始认字,六岁进私塾读书,且自幼聪颖过人,记性、悟性都特别好。从小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诗教,且对诗有着特殊的爱好和领悟。邵洵美其名本为云龙,后因爱慕盛佩玉,取《诗经·郑风·有女同车》上的“佩玉锵锵,洵美且都”,与“佩玉”对应,将自己名字改为“洵美”。其情趣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在很小的时候,邵洵美便树立起“不爱金钱爱人格;不爱虚荣爱学问;不爱权利爱天真”[8]的理想的人生哲学。一个自小便沉醉于美与诗的世界的人,与现实的残酷性永远隔着一段真空的距离。其闲暇、追求特异的旨趣也使他与很多新诗人具有迥异的艺术趣味。

  总而言之,邵洵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颓加荡的唯美主义诗人”,其上海“贵族区”的成长背景,无论是从财富的保证、人脉的积累、文学趣味以及行为处世方式的养成等方面来看,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正是贵族区的这段成长经历造就了初登文坛,非常个人化、个性化、理想化的邵洵美。他与新诗的偶然契合,对莎茀的青睐都反映出这样的特点。正如他在一篇散文中吐露的:

  周围的一切都以好意待我,我几乎要说那些诅咒人生的没个不是疯子。……曾经有过一次想做官,他(指造物主)说不妨做做;曾经有过一次想做强盗,他说不妨做做;曾经有过一次想做诗人,他说不妨做做;曾经有过一次想做戏子,他说不妨做做;曾经有过一次……想做什么,他总说不妨做做。我现在相信以前不妨做而做过的一切,的确不妨。我现在是个快乐的人,我过去也是个快乐的人,我将来当然仍是个快乐的人。[9]

  他沉浸在自足的个人世界中,且特异的成长背景和独特的“唯美”旨趣使其与一般诗人,一般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隔阂,而此时的他却似乎并不在意这些,他没有所谓文学为人生、文学启蒙大众的思想,他只是一味地依着自己的兴致追随“唯美”的东西,并充分地利用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将其喜好的唯美主义用现实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其在现实的文学生产中占有一席之地。而邵洵美这种个人化特点,也在其早期的文学创作和系列文学活动中暴露无疑。一方面翻译并模仿唯美主义诗歌创作,有《天堂与五月》《一个人的谈话》等诗文集,另一方面将“唯美”做派贯穿在出版刊物、开办书店等文学相关活动中,即便是后来其文学生产生涯发展变化,“唯美主义”诗人的底色也仍未完全抹灭。

  注 释:

  [1][6][7]陈子善.洵美文存[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367-368,67,70.

  [2]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69.

  [3]解志熙.美的偏至——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6.

  [4][8]邵绡红.我的爸爸邵洵美[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6,19.

  [5]邵洵美.贵族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121.

  [9]邵洵美.不能说谎的职业[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9.

  作者简介:

  唯美主义运动篇3

  【关键词】唯美主义;古代文学;魏晋至唐初;思潮

  19世纪后期,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发生了一场组织松散的反社会的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人们称之为唯美主义。唯美主义运动波及广泛,提高了世人对艺术本身价值的追求,但是由于过分追求艺术化,完全否认艺术的工具性,最后难免被历史所淘汰。唯美在中国的古籍中并没有作为一种注重自身审美性的文体描述而存在(中国基本古籍库中查唯美词条,出现16处,重合部分一处,计15处,但都没有包涵文学美的意思,查唯美主义为0条记录)。将唯美主义文学引入古代文学的研究中来,我们需要注意记下几点:

  1、西方唯美主义文学的本型是一种过分追求自身价值和美学的文学样式,在中国古代,与西方一模一样的文学思潮是不存在的。2、本文中所谈到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借用了西方的概念,实际上是在探求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中重视文学自身价值和美的倾向的一种思潮。不能与西方的唯美主义等同,从我国古代文学的实际来看,等同的也是不存在的。3、魏晋至唐初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研究,是一种初探的形式,有待继续完善。下面将分阶段的讲述魏晋至唐初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潮。

  一、魏朝(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开端)

  依照鲁迅先生的说法,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代的开始。究其渊源,魏晋时代是唯美主义思潮的开端,因为从魏晋开始,文学自身价值第一次从汉代以来作为儒家思想的附属中分裂并凸显出来。魏文帝曹丕大张旗鼓的在《典论?论文篇》中第一次将文学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说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同样,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也重视文学本身的价值,他提出了用自己的作品“成一家之言”的主张。在建安七子的作品中,就有很多注重文学自身的价值和美,如“七子之冠冕”的王粲,他的咏史诗就有唯美的成分。

  二、两晋时期(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

  西晋的太康年间,以陆、潘为代表的文学家们在诗歌的具体形式上推动了唯美思潮的发展。在诗歌技巧方面,陆机、潘岳诸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繁缛。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的笔法,是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从文学发展的规律来看,由质朴到华丽,由简单到繁复,是必然的趋势。正如萧统所说:“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文选序》)陆、潘等人对诗歌形式技巧的追求,对诗歌美的重视,饱含着唯美主义的成分。同时,正式开启了中国古代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大门。

  三、南北朝(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高潮)

  南北朝时期,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如火如荼,重视文学的审美性和形式技巧成为作家们的准则。一是大量文学选注和评论著作的出现;二是从声律上深化;三是文学实践上百花齐放。

  1、大量文学选注和评论著作的出现: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文学选注和评论著作,如萧统的《文选》、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萧统在《文选》中提出择篇标准有以下几点:宣传道德的圣贤经书不选;以思辨为核心的诸子哲学著作不选;对于以纪事为主的史书,则只略选其中颇有文学辞藻和风采的论赞部分,其余有关史事因果的描述,都不选入。由此可以看出萧统对文学自身美的重视,拒绝选入与道德、政治等关联太大的文章就可见一斑。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出其形式不是一般的言,而是和“象”与“文”相结合的有“采”之言。刘勰对文学自身美的认识,比萧统更加深刻。钟嵘在《诗品序》里谈到自己对诗的一般看法:“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从这一段话来看,他注重诗的唯美性和自身的价值。

  2、声律上: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齐梁时出现的讲究声律与对偶,不同于古体诗的一种诗体。周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写成了《四声切韵》一书。之后,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弊病必须避免,称为“八病”。并且,沈约等人又积极推动四声八病在诗歌创作上的应用。由于这种新体诗产生于齐武帝萧赜的永明年间(483―493),故称永明体。永明体在声律和对偶上大大推动了诗歌美化的趋势,直接导致我国古代唯美主义的高潮。

  3、文学实践上:南北朝时期,由于文学理论和声律和方面的成熟,唯美主义出现了高潮,主要体现在文学实践上百花齐放。宫体诗就是一个重要的代表,这种诗多写女性和咏物,注重形式的工巧与声律的严整,是我国古代唯美主义高潮在文学实践上的一大表现。另外,在骈文领域也出现了很大的进步。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曾将“六朝之骈语”作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此期的骈文俗称“四六文”,讲究平仄、对偶、用典和辞藻的华丽,是一种典型的唯美主义倾向的文体。同时,辞赋领域也开始重视语言的华丽和声律的运用,如鲍照的《芜城赋》、江淹的《别赋》、《恨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散文方面,也充分重视对偶和辞藻华丽,如郦道元的《水经注》。

  四、唐初(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余波)

  唐初是唯美主义思潮的余波,因为从陈子昂开始提出 “风骨兴寄”,实际上就是对唯美主义文风的抨击和颠覆。盛唐玄宗朝,风骨基本足备,复古思想盛行。因此,唐初可以成为唯美主义思潮的余波和收场。唐太宗喜爱陈代徐陵、庾信的文风,尝作宫体诗,命虞世南和之。世南推辞说:“圣作诚工也,然体非雅正。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臣恐此诗一传,风靡天下,不敢奉诏。”(《唐诗纪事》卷一)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人们虽爱好唯美主义,但是儒家雅正思想又重新抬头,正在扑灭唯美主义文学思潮。不过,余波仍在,到中宗时,沈期、宋之问整理诗律,完成了“律诗”诗体。律诗是在平仄(声律)押韵和对句上具有一定法则的典型诗体,它来源于齐梁以来对诗歌形式的追求,可以说是四声八病向前推进的结果。而其辞若和沈约、庾信相比,则是:“更加靡丽……如成锦绣之文”《唐书?文艺传》。

  五、结语

  本文在分析、归纳和总结魏晋至唐初的文本以及相关的评论和研究成果基础上,主要从介绍西方唯美主义文学并将其引入我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详细阐述魏晋至唐初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等几个方面进行探寻。通过详细的文本解读和背景扩展,从而试图增强我们对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深入把握和理解。唯美主义思潮在我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中,可以理解为注重文学自身的价值和美学的一种思潮。我们应当继续在深挖文本的基础上,尝试用新的眼光和角度去阐释我国古代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潮。脚踏魏晋至唐初文学文本的实地、仰望新的研究角度的星空,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的解读这一阶段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潮。

  【参考文献】

  [1]赵澧,徐京安.唯美主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聂石樵.魏晋南北朝文学史[M].中华书局,2007.

  唯美主义运动篇4

  [关键词]游园惊梦;唯美;主义

  杨凡导演电影《游园惊梦》以唯美的镜头画面表现了一个关于爱情兼涉生命的凄美故事,对这部电影的解释大多从画面唯美式镜头的技术分析角度、与白先勇先生同名小说平行比较的角度展开,而对于电影本身何以唯美,唯美何为体现,唯美式风格体现了怎样的唯美式的情感旨归却少有论述。本论文试回溯唯美主义艺术思潮在十九世纪末西方艺术中的代表观点,进而分析唯美主义在电影《游园惊梦》中的表现及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唯美式情感旨归。

  一、何为唯美主义

  如果我们尝试从唯美主义思潮的角度对电影《游园惊梦》(以下简称《游》)进行解释的话,必须理清何为唯美主义?唯美主义具有哪些主要的观点?这就必须回溯到十九世纪末的欧洲,追溯当时唯美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其对当时艺术界的意义。

  英国《新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十五版)对“唯美主义”是这样解释的,“唯美主义运动于19世纪后期在欧洲兴起,运动主张艺术的目的仅在于艺术本身的美。唯美主义运动是为了反对当时功利主义的社会哲学以及工业时代的丑恶和市侩作风而开始的,它的哲学基础是康德在18世纪提出的不受道德,功利和快乐观念影响的审美标准。”结合19世纪后期欧洲历史的现实,才可以明确唯美主义兴起对当时艺术界的意义。唯美主义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它以肯定艺术独立精神的立场出现,否定了当加顾住⒐利性的社会趣味。正是“出于对现实深深的绝望,逃避现实、追求艺术的美成了唯美主义的精神选择。作为对当时现实的一种拒绝与对出路的探索,应该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从美学角度来看“唯美主义”的意义,它从“唯美”出发并强调“艺术的目的仅在于艺术自身”的审美观,因为“……重视审美的感性特质,强调感悟的主观性和表达的客观性,推崇形式美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审美的范围,拓宽了审美表现的视野……”

  那么在西方19世纪后半个世纪,唯美主义经历了哪些阶段,又呈现出哪些主要的唯美式观点呢?

  第一,为唯美主义的萌芽期,从19世纪30年代早期/中期至19世纪60年代晚期,已经显露对唯美装束等感官美的追逐意味。唯美主义者们(如惠斯勒、史文朋、佩特及王尔德)往往标榜一种唯美趣味,如特别的装束:白色的夹克、宽檐礼帽及闪亮的皮鞋;他们通常被称为“浪荡子”。在他们的“切尔西之家”展示一些极富装饰感与感官美的物件,第二,主要集中在1859―1869年。已经有或可让人诽谤的,情色的,从四分之三侧面描绘,侧重感官美的美丽女子肖像画。正是在此间瓦尔特,佩特发表了那篇有关温克尔曼同性恋文章,就此另一种值得注意的浪潮开始在唯美主义中出现。第三,从19世纪7。年代中期至晚期,唯美主义开始在大众中广为流传,并在贵族圈子中成为一种时尚。皇室(威尔士家族)开始任命莫里斯及其公司(Morris and Co.)用多种原始与英国的物件来装饰他们的家。这段时期,惠斯勒开始创作更多的女子气的与性别模糊的形象(进而发展为唯美圈子心照不宣的同性爱描绘),它们已经开始取代先前罗塞蒂那些可靠的异性恋题材而成为唯美主义的范例。第四,从1880―1890年是唯美主义在英、法发展的辉煌时期。对先前形成的以感官、趣味、想象、形式创新为美。唯美式主张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唯美主义发展的成熟阶段。第五,以1895年唯美主义核心人物王尔德的被拘捕、审判、判刑及关押为标志,唯美主义在公众的谴责中逐渐走向衰落。

  二、《游园惊梦》中的唯美主义表现

  当考察了唯美主义在欧洲产生的具体语境和主要观点之后,再来探讨电影《游》就会体会到导演营造出的唯美主义审美意趣是多么的典型了。本文试图从注重感官美塑造的影片画面语言的形式唯美、对同性爱描述的主题唯美、引用中国古典艺术――昆曲的格调唯美三个方面做以详述。

  首先,《游》导演杨凡非常注重视觉感官美的塑造,这一切都是通过镜头的调度、场景设置、整体色彩的安排等电影形式语言来实现的。

  场景设置的大背景(主要集中于影片的前半部分)在上世纪30年代的封建大家族居住的园林中层开。园林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园林往往是士大夫远离官场的纷扰的一方个人的小天地,其本身就具有在现世追求理想世界的意味,园林有着天然的唯美趣味:其自身具有的曲径、流水、晨露与禽声彼此交映着依然是一个唯美的所在:它象征着茫茫尘世和q想世界中清净世界的判隔,电影的开场以一段如梦似真的昆曲表演带出一个“夜夜笙歌、纸醉金迷”的奢华却又有些腐朽的荣家园林生活场景的总体展示,电影中的服装、道具、场景非常精致秀美,尤其家具、字画的摆设等细微处都是符合了大家族的奢华特点,可谓尽善尽美,浸透了导演的唯美式追求。

  如果说开场时荣兰的一段内心独白――“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沉醉在翠花的香气里,她唱戏时胭脂的香味,大烟的烟雾”――具有一种“语言陈说”带来的由声音、香气等“通感”美的话,那么整部电影在园林中拍摄的莺歌宴饮,让人沉浸的浓浓的暖色调则带有导演强烈的主观拍摄意图。那就是通过一种暖得几乎让人沉醉的红、黄色调,烘托出荣府让人晕眩的“错采镂金”式的感官美。“错彩镂金”是宗白华评介中国美学时提出的一个范畴,它指的是华丽、绚烂而生的审美感受。奢靡的色调与力求唯美的慢推、远拍、虚化等拍摄手法,最终使得前半部分呈现出一种“眩惑”,即将所呈现的美尽归于生活中的人的欲念引起的一种虚幻陷阱。它仅仅“激起鉴赏者的肉感”、情欲和物质享乐,最终将美引入了一种沉溺于声色之美,醉生梦死的感官刺激中。如上种种感官美的描述正是唯美主义在西方本义中的一个显明特征。

  其次,《游》主题上呈现了以同性爱为中心的唯美描述。对西方唯美主义的回溯可以发现,对同性爱的隐晦描述始终是西方唯美主义的一个特征,杨凡曾执导多部“同志电影”,在《游》中荣兰与翠花的同性爱也被淋漓却含蓄地表达着。她们从演唱《牡丹亭》而陷入了一场朦胧的情愫中,在荣府这个大花园中尽享一种柏拉图式的同性爱恋。这种爱恋完全建立在荣兰对翠花深深怜惜的基础上,然而每一次让她们的爱情日渐清新的却是昆曲,在一个原本已经梦幻的桃源(园林)中进入一个更加梦幻美丽的昆曲世界。

  这就有必要讨论影片第三个唯美的环节。即频繁引用的中国古代雅艺术――昆曲,这使电影呈现出唯美的格调。唯美主义在西方的第三个显著特征就是向古典艺术形象的渴求与回归,它有着广泛的内容指涉:中世纪骑士的浪漫故事,古希腊 雕塑内省的精神,古希腊神话中美少年感伤的命运。《游》中对昆曲这一古典艺术的引用也暗合了唯美主义向来对古典艺术的钟爱。古雅的曲调,浪漫的爱情故事,低眉婉转的唱腔,俊美清新的妆容,似水流年的往事,如花美眷(翠花乃至二管家的死)的感伤与早逝,仿似一面水晶镜子,美得让人欲罢不能。翠花嫁到荣府是因为她唱昆曲,翠花与荣兰的同性爱也始于昆曲,精致于昆曲。

  三、结论:《游园惊梦》唯美式的情感旨归

  如果说,《游》仅仅在视觉与叙事上带给观者一种单纯的唯美气息的话,那它就真的陷入了内容空泛、纯形式唯美的关于“唯美表象”的言说。偏巧,《游》在所谓纯形式的唯美镜头下还隐藏着丰富的意味,这是“表象”之外“意”的言说,其中包含着关于现实的许多浪漫情怀,唯美主义在西方也追求着感性表象之下的永恒实质。佩特认为“人类对艺术最隐密的追求本身就包含一种‘病苦’的感觉或某种‘感伤的’形式。”通过对希腊神话中年轻、美貌却脆弱人物形象的研究,他认为这些“注定灭亡的不成熟却闪烁着生命荣光的形象,”除了“人们可以在他们身上发现的潜在的情色意味之外,观赏者还可以获得道德与精神上的崇高力量……”,这似乎又切近了翠花最后的逝去以及电影中荣兰与刑志刚、翠花与二管家之间异性爱情无果而终的悲伤意味。前者,体现了整个电影美的化身翠花生命消逝时死亡所带来的感伤美,进而,感伤美升格为那个时代带给女子的来自社会的悲剧美。后者,纠缠着更复杂的情感因素,两对爱情原本是正常的自然之爱(异性爱),但在翠花与荣兰间(同性爱)已经涉及灵魂的爱情之下,自然之爱也被贬损得没有容身之地。

  唯美主义运动篇5

  关键词:优雅语言 王尔德 文学创作 唯美主义

  引言

  奥斯卡?王尔德不仅是十九世纪末期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同时他也是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文学批评家。他创作了很多的作品,早期作品我们所熟读的有童话故事《快乐王子》,后期的代表作品有诗集《惨痛的呼声》和《累丁狱之歌》。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作品中处处体现着他对于唯美主义的执着追求。虽然奥斯卡?王尔德有着多重的身份,但是他最显著的成就、也是最为诗人所称赞的成就仍然是他在戏剧方面展现出来的天赋和作品,例如戏剧作品《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认真的重要性》等等,正是这些作品展现了他无与伦比的文学水平和对于唯美艺术的追求。

  王尔德经历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他所创作的大部分作品对当时的时代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对于英国的戏剧文化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他的作品中,对当时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和陋习都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抨击,但是也仅限于此,因为并没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将自己过度局限在了追求唯美的框架里,从社会意义的角度看显然是缺乏深度的。不过不能因此就忽视了他的写作中的语言技巧,他的作品单从写作技巧的角度看,构思精巧,用词也是别具一格,在揭示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和陋习的手法上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构成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结局。王尔德的作品大都用词简练、优美而富有幽默感,艺术氛围浓厚,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使得读者沉醉其中。

  二、唯美主义文学的语言观

  十九世纪后半叶,唯美主义运动在英国发起,这一点在资料中都有记载,此次运动的最终目的也只是为了追求唯美的艺术。在世界文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唯美主义文学作品的数量并不是很多,和其他流派的作品比起来,可以说是数量相当少。这主要是由几方面原因导致的:第一,在文学史上,唯美主义流派的处境比较尴尬,因为唯美主义并不是纯美学上的,没有任何一个美学家对这个概念进行过全面的阐述。第二,唯美主义不能完全归属于文学领域。虽然文学史上有不少的文人都对唯美主义推崇过,即便是这些作家曾经以追求唯美主义为目标,但是,不得不说,这一段期间持续太短了,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和其他流派的文学作品来讲,时间的持续性不强。第三,后世作家中没有能够将唯美主义这面旗帜扛下来接着走下去的,在文学发展历史长河中,唯美主义文学只是一闪而逝。或许我们可以说唯美主义是借鉴了美学而后应用于文学创作中的一朵奇葩,而后又逐渐和其他的思想理论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今天我们所讲的唯美主义。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唯美主义不能算作是理论,而只能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追求。

  三、王尔德作品中的语言之美

  根据对唯美主义精髓的探索,可以发现其主要的追求是文艺的美感,正符合王尔德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他的文学作品当中利用精美的语言将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纯净的语言能够完美地体现出作者的精神,契合了当时的流行的文学写作手法。这个理念强调了读者的思想与经历对于文学作品非常重要,强调了作品需要与读者之间建立桥梁才能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著名的文学家哈里斯对王尔德的语言评价为优雅而纯洁,并且从性格方面剖析王尔德的艺术表达手法与优雅的语言措辞。王尔德所处的时代是维多利亚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学潮流比较提倡文字考究,崇尚贵族文学。所以王尔德作品当中流露出许多方面该时代的文化印记与潮流。在维多利亚时代语言往往要求高雅而不是纯洁,这也在当时民众的生活方式当中有很好的体现。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更需要文学作品当中的语句生动形象,体面委婉,特别是针对粗俗的词汇会很少利用,在不得不采用一些诅咒等阴暗的情节时,在维多利亚时代往往都被婉转地表达出来。

  在维多利亚历史背景之下,王尔德将贵族语言运用得灵活多变,对于语言纯洁的苛刻要求近乎偏执,最终成为了唯美主义的著名文学家。语言的美与内心的美关系紧密,王尔德认为语言的美没有具体的界定,是一种仁者见仁的评价。文学家只能利用最优美语句点燃读者,寻求某种与读者共鸣的优雅文字,最终实现美的创作,让读者享受唯美主义著作。语言美感是一种感性的认知产生的,通过语言可以在没有任何场景的条件下,通过读者的想象力,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这就是文学作品感性美的一面,王尔德将这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已经将自己对美的理解完全融合在作品中,成就了唯美主义文学作品。所以文学作品应当将语言美放在首位,是超越语言构架的存在。与此同时,读者的想象力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王尔德的著作当中不能够发现对生物的描写,因为自然是一种具象的事物,会打破感性的意境,是对于美的艺术最大亵渎。

  唯美主义运动篇6

  关键词: 奥斯卡?王尔德 《快乐王子:王尔德童话故事全集》 唯美主义

  一

  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其基本观点可概括为:艺术就是形式,就是美;艺术就是无用,虽无用,但比实用物品更具价值;人应该追求美、艺术,亦即追求享乐、放浪。唯美主义思潮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唯美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上半叶,是对现实主义理论的反动,是19世纪末流行于西欧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它最初起于诗坛,后来渐及小说、戏剧,主要流行于英国。其理论之源为叔本华和康德。康德确立了审美不涉及对象的存在,只涉及对象的形式,因而不涉及利害的命题。叔本华强调直觉而贬低理性,他的悲观主义气息及“超然于对象”、“超然于意志”的观念影响了唯美主义。英国诗人济慈是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他说:“美的东西就是永久的欢乐。”法国作家戈蒂耶反对艺术的功利主义,主张纯艺术,追求形式美,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是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唯美主义运动的形成,具有两大要素:一是比德的快乐主义的批评;二是莫理思的生活艺术化的思想。比德和莫理思的观点,奠定了唯美主义的理论基础。通过英国诗坛中罗塞蒂以及史文朋等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唯美主义运动。

  王尔德是英国戏剧家、小说家,不折不扣的“唯美狂”,唯美主义运动最重要的倡导者实践者,唯美主义的真正代表,促使唯美主义文学理论19世纪末在英国达到高潮。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基本观点“纯艺术”观念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的基本信条,主张艺术的本身就是目的,艺术至上,形式就是一切。“纯艺术”观念体现在以下方面:艺术与时代相对抗,不是时代的产物,现实主义时代艺术不一定是现实的,信仰时代艺术不一定是精神的。艺术有时复活古代的形式,有时走在时代之前。艺术不因远离时代而受损害,由于远离时代更能实现艺术家的愿望。艺术不是对生活和自然的模仿,也不是将它们上升为理想状态。生活和自然有时可以作为艺术的素材,但必须转换成形式。外部自然也模仿艺术,因为艺术为它提供了美的形式。艺术的目的是形式,时代、生活、自然都只是艺术取材的地方。艺术的宗旨是展示艺术本身,艺术有自身的生命,这就是美,就是形式,除此之外,艺术不表现任何东西。艺术与道德无关,无所谓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只有写得好与不好的区分。艺术没有任何功利价值。艺术这面镜子反映的是照镜者,包括作者和读者。艺术的真正目的是撒谎,即虚构想象,“讲述美而不真实的故事”。艺术是想象的产物,想象对艺术创作的作用巨大,艺术家应摆脱现实的纠缠,进入想象的王国,才能塑造出真正的艺术品、真正的形式。形式对于艺术很重要。艺术家的所有经验必须转化成某种形式,才是艺术。

  二

  美是王尔德童话竭力张扬的主题,对美的热爱是王尔德生活的一贯宗旨,无论心灵还是肉体的丑恶都使他感到恐怖和痛苦。王尔德童话里的唯美主义体现在歌颂主人公的美上,其主人公都是美的化身、美的象征载体,然而这些童话人物都有一个自我完善的经历,即心灵净化的过程。唯美主义强调灵肉合一,王尔德的童话里,真正的美是属于心灵的,任何美的事物其最高形式又必然是心灵美。这是一种以善为内容的审美评价,即同情、自我牺牲、博爱、无私的奉献、造福人类的理想、纯真的爱等等。美一旦成为心灵的最高境界的象征,便是“与神的契合”。

  《快乐王子》讲述的是生前不知愁滋味的快乐王子在死后被做成雕像后,看到民间疾苦,让小燕子帮忙把身上的金片和宝石全送给了穷人。最后,快乐王子变得难看,而帮他实现心愿的小燕子也因没有及时飞往南方而冻死在他的脚下。快乐王子活着时,有着外表的美和内心的快乐,死后变成铸像,虽有外表的美丽,内心却是痛苦和忧郁的。救助了穷人后,快乐王子外表美虽破坏了,但心灵却散发出美丽的光芒,因而他和信使燕子为穷人做了好事之后是可以进入天堂的“最珍贵的东西”,在那永远陪伴上帝。

  《夜莺与玫瑰》讲述的是夜莺,为了帮助恋爱中的男大学生找到一朵红玫瑰,不惜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让玫瑰树上的刺穿过自己的心,用自己心头的鲜血为玫瑰染上炫目的红。它默默地为男孩的爱情献出了自己满腔的热血、年轻的生命以及美妙的歌声。大学生拿着玫瑰去心上人那,可女孩已经被王公大臣的侄儿送的漂亮的珠宝迷住了,而背弃承诺。女孩对玫瑰不屑一顾,不了解其美的内涵,男孩不知玫瑰的真正价值,随手丢弃了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的美丽玫瑰,不再相信爱情,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夜莺的牺牲并没有换来男孩与女孩的美丽爱情。夜莺是美的,它歌颂纯洁的爱情,为爱奋不顾身,为爱倾注一切,为爱执著。这种为成全他人爱情的执著与奉献,是心灵美的具体体现。

  《自私的巨人》讲述的是自私的巨人赶走花园中玩耍的孩子,花园从此一直萧索。后来孩子们偷偷回来花园里玩耍,花园里草绿花开。他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由自私变为博爱,伴随他的转变,花园由萧索的冬天变为美丽的春天。巨人改变了自私行为与孩子们同乐以后,上帝也派巨人喜爱的小天使接他进入天堂。他的心灵由丑恶的自私转变为闪光的博爱。

  《忠诚的朋友》讲述了一段虚假的友谊。穷苦的汉斯忠诚无私,助人为乐,但他的朋友大休却阴险狡猾,经常高谈阔论友谊,自喻为汉斯最好的朋友,却一直占汉斯的便宜,以赠给汉斯破板车为名,不断索取汉斯的无私帮助。汉斯一次又一次地帮大休,终于,在一个寒冷的暴风雨夜,汉斯为了帮大休儿子找医生,被淹死在沼泽中。汉斯的忠诚善良无疑是美的代表,大休的自私更加衬托出其心灵之美。

  《神奇的火箭》讲述的是火箭自欺欺人,自吹自擂,认为自己一生光荣无比,想要点燃整个世界,要声威大震,让所有的人在这一年里都不再谈论别的事情,但点燃自己后却平凡地结束一生,连附近的两个孩子都没惊动,静静地落入阴沟。火箭的丑恶骄傲之心讽刺了现实社会中自命不凡、自我吹嘘的伪道德。

  《少年国王》里少年国王因做了三个梦,觉悟到不应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穷人痛苦之上,放弃了之前追求外表美丽的奢侈的生活,穿上朴素的衣服去加冕,得到神灵的加冕和庇佑。他之所以愿意穿上牧羊时穿的粗布衣裳到教堂去加冕,而不愿穿上以他人的生命为代价而制成的漂亮的衣服,是因为他懂得了人的生命最重要,外表美不一定心灵美,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小公主的生日》里小矮人在公主的生日舞会上表演舞蹈,蹒跚着弯曲的双腿,顶着畸形的大脑。可他不知自己的丑陋,因公主的戏弄开心不已,喜欢美丽的公主,幻想和公主一起在森林里坐坐,教她各种逗人的把戏。 直到后来小矮人在宫殿里发现了一面镜子,看到自己怪物模样,知道公主原来并不爱他,而是喜欢看他的丑态,他心碎而死。公主知道后说以后让来陪我玩的人都不要带心了。 小矮人为爱心碎而死与公主的冷漠形成对比。小矮人外表虽丑,但其有火热的美丽的心,对爱追求的破灭以致为爱献身。公主外表虽美,但心灵丑陋冷漠,残酷地戏弄他人为乐。

  《渔夫和他的灵魂》里渔夫爱上了那代表了美、代表了神奇绚丽的异端世界的美人鱼,可是她没有灵魂。如果渔夫想和人鱼生活在一起,就必须放弃自己的灵魂。年轻英俊的渔夫为了和心爱的人常相厮守,用魔法切掉了自己的影子,把自己的灵魂赶出身体。然而灵魂却用智慧、财富、邪恶、善行来诱惑渔夫放弃爱情。渔夫后来发现爱人已逝,心因充满不能承受的爱而破裂。破碎的心衬托出心的升华,悲剧的爱情在毁灭中得到美的升华。

  《星孩》里强调外在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一张美丽的面孔应该意味着一颗美丽的心灵。星孩外形随着心灵的变化而变化,起初漂亮、骄傲、目中无人、欺负和侮辱他人,不肯与乞丐模样的亲母相认,唾弃她,赶走她,后来变得奇丑无比,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没有得到爱和仁慈,也没有人施舍关怀。他逐渐改变,苦苦寻找母亲,宁愿挨打也要帮助一麻风病人,后来发现是他的父亲。他最终获得了谅解,得到自我的救赎。而且对所有的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公正和仁慈,不能容忍任何人虐待鸟兽,用爱、仁慈和宽恕去教育人民。

  三

  《快乐王子:王尔德童话故事全集》中九篇童话故事,篇篇寓意深刻,显露出美的主题,美的存在有时是短暂的,需要珍惜,只有心灵美才是真的美,心灵因爱而美丽。

  基金项目:2013年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3XSZ05)

  参考文献

  [1] 王勋.快乐王子:王尔德童话故事全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赵澧,徐京安.唯美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彭莉.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与童话的契合[M].湖南:吉首大学学报,1999.

  唯美主义运动篇7

  所谓风水轮流转,王尔德在英国的遭遇可以说是悲惨而不公的,但是一到中国竟然就气势陡增,与之前在英国的形象完全“判若两人”。以反封建为己任的中国学者们在“五四”时期不遗余力地挖掘着王尔德作品中全部的叛逆精神,客观上将其作品介绍给了更多的中国人。

  一中国近现代史上关于唯美主义文学翻译介绍的序幕

  19世纪的文艺思潮汹涌澎湃,就时间而言,唯美主义也只能算做盘中珠玉之一,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唯美主义仍然能对社会甚至是时至今日的世界的影响仍在,那必然有其不可取代之处——艺术风格与主张正是其风采所在。唯美主义能够发展起来,其历史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既是特定社会催化的结果,又与历史上诸如此类强调文艺自身规律和艺术至上的学说、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一定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文化传统积淀的共同产物”。19世纪末,欧洲国家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国家之间的殖民地利益盘根错节,时常闹得不可开交。种种内外矛盾因素的迸发,逐渐激起了全社会民众思想上的悸动。而就在这个时候,金钱万能,物质为上的思想和社会风气在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日益膨胀着,那么按照时势造英雄的理论,应该出现的就是希望能够突破这种现状的真正有思想内涵的,携着具有价值的作品走上历史舞台的艺术家。但是,由于怀着对于所谓“科学”、“工业”、“物质化”的因素的厌恶与不信任,这些真正有才华的艺术家心中却生出一股强烈的“末世”情感,再反映到文学美学等领域,就生成了唯美主义的文艺思潮。

  作为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流派的中坚,王尔德对于唯美主义思想自然有着独到的见解以及他人不可模仿之处。他出生在有识之家,在其成长时期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美学思想的耳濡目染之下,其自身的文艺思想火花也被点燃。而“为艺术而艺术”,正是王尔德所推崇备至的唯美主义思想。为了完美,为了追求整个生命中也许转瞬即逝的片刻美好与体验,释放自我最真实和直接的一面,以感性气质为上。

  而中国“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想与唯美主义二者之间是既有共鸣又有矛盾的。由于当时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人们反对旧的提倡新的,反对传统提倡自由,“为艺术而艺术”可谓是一阵及时雨马上席卷了现代作家们的思想。但是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向来是“文以载道”,“道”才是最后要企及的境界,西方的唯美主义却把“艺术”奉为生活之本,不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是生活在模仿着艺术,两者之间的裂隙便隐隐出现了。后来王尔德的文学观被斥为个人主义和孤立的形式主义,也是有原因可循的。

  拥有世间仅有的一颗纯粹的艺术之心的王尔德对于自己的艺术理想的坚持也终于在1895年走到了尽头。在那个时候,没有人会容许他对于传统伦理的那般无礼。叛逆,就要付出代价。唯美主义运动似乎就在他身陷囹圄之后一夜之间颓败得如同雨后残花。不过艺术的生命力总是超乎人们的想象,唯美主义不仅没有就此消亡,而是依然在我们的时空中生长发芽。

  二、“兼收并蓄”的中国对王尔德剧作译介的内在原因

  最初在英国所得到的待遇对于王尔德来讲就应该划为悲剧一类,不知为何似乎自己的作品就是不能得到人们的公正看待。当英国的学者们开始改变态度的时候他已经去世半个多世纪了。在值得纪念的 1995 年,王尔德的纪念碑终于出现在了西敏寺的诗人角,这也意味着他终于真正被写进了历史。

  导论 ................9-11

  第一章 、王尔德戏剧........... 11-25

  一、 唯美主义思潮.............. 11-12

  二、 “兼收并蓄”.............. 12-13

  三、 五四时期...... 13-25

  第二章 、20 世纪 ......25-34

  一、 30 年代前后的王.......... 25-26

  二、 40 年代以后.......... 26-27

  三、 30 年代的......... 27-34

  第三章 、新时期王尔德戏剧翻译 34-46

  一、 对于认识王...........34-35

  二、 现今的中国........ 35-41

  三、 王尔德戏剧......... 41-46

  ................

  结语

  只有在具体的时空与文化环境下,我们再来看王尔德的那些戏剧作品才有意义。对于他的戏剧的翻译介绍以及研究离不开对于历史信息的把握。经过对于其所处的具体语境的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我们才会看到社会生活与文学文化的交织,我们才能明白意识形态上的政治倾向性原来也可以是左右一个作家的文学作品的传播与研究的重要原因。

  本文的第一章主要从王尔德的戏剧在“五四”时期的翻译情况方面着手,看20 世纪初的唯美主义思想进入我国之后产生的影响和反应,思考从“五四”时期及 20 年代的中国对待王尔德戏剧作品的翻译及介绍的内在原因。第二章以 20世纪 30-40 年代王尔德戏剧翻译为对象,从国内对于王尔德译介的第一个高潮兴起再到其退却,分析在不同时期的境遇变迁的社会及文化原因,再结合不同作家对其戏剧作品的部分译本资料,思考其意义与价值。第三章对整个 20 世纪中国的王尔德戏剧作品翻译传播的变迁历程进行分析,借着他的戏剧作品在学界的影响情况的变迁和现今中国文坛对其剧作的翻译来对应出中国的文学领域对于新物的态度,重新认识和定位这位伟大作家。

  唯美主义运动篇8

  关键词:王尔德 《夜莺与玫瑰》为艺术而艺术

  唯美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流行于西欧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它最初起于诗坛,后来渐及小说、戏剧,主要流行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后期。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因此,有时也将唯美主义称为“美的至上主义”。这种思潮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然于生活的所谓纯粹的美,颠倒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一味追求艺术技巧和形式美,反对艺术上的功利主义。唯美主义者认为现实是丑陋的,但是却采取了逃避的态度,而只是讨论人类的情感、生死、命运,追求完美的艺术形式,他们认为只有美才具有用永恒的价值,把人引向纯艺术的世界里去寻求安息。唯美主义宣传所谓的“纯艺术”。这种艺术观点后来在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作品中得到全面的体现。

  一、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观

  在英国唯美主义的真正代表是奥斯卡?王尔德,他是唯美主义创作的实践者。“维多利亚时代文学之所以伟大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以王尔德为首的唯美主义文学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1](p257)通常学术界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结束以奥斯卡?王尔德被捕为标志。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说,王尔德认为,艺术应该超脱现实,游离人生,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现实社会是丑恶的,只有“美”才有永恒的价值。艺术家不应带有功利主义的目的,也不应受道德的约束;艺术家的个性不应受到压抑。

  二、王尔德及其作品简介

  王尔德全名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剧作家、散文家、诗人和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王尔德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家世卓越的家庭,是家中的次子,他的父亲威廉姆?怀尔德爵士是一个外科医生,母亲是一位诗人与作家。王尔德自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毕业后,获得奖学金,于1874年进入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学习。在牛津,王尔德受到了沃尔特?佩特及约翰?拉斯金的审美观念影响,并接触了新黑格尔派哲学、达尔文进化论和拉斐尔前派的作品,这为他之后成为唯美主义先锋作家确立了方向。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读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再加上本身才华出众,很快就在文学上获得了巨大成功。虽然他主要以成人作家而著称,但他的早期作品中有两本童话集:《快乐王子故事集》和《石榴之家》已载入英国儿童文学史册。在王尔德的墓碑上,他被誉为“才子和戏剧家”。的确,他是当之无愧的戏剧家。他写出了维多利亚时期最好的英国舞台剧,如《温德密尔夫人的扇子》、《无足轻重的女人》、《理想的丈夫》等。他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则是一部探讨美与心灵之间关系的重要作品。他的诗充满了隐喻,形象丰富,音律优美,堪称最美的英语作品之一。王尔德的作品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反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让更多的人为之叹服,为之沉醉。他创作的童话虽然数量不多,却使他跻身于世界最优秀童话家之列。

  三、王尔德的童话故事《夜莺与攻瑰》

  《夜莺与攻瑰》出自《快乐王子及其它童话故事》,它讲述了夜莺为了实现一个穷学生的爱情愿望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用自己的鲜血换来冬日里火红的玫瑰,而玫瑰最终为无情学生所弃的故事。故事没有曲折的情节,故事的结尾是学生一边怨叹着“爱情是多么愚蠢的事情,事实上是不切实际的,在当今这个年代,务实就是一切”,[2](p87)一边回到自己的房间,抽出一本满是灰尘的哲学书……

  一个动人却令人心酸的故事!《夜莺与玫瑰》虽然简短,但寓意深刻,文章处处折射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文学观。首先,故事中的玫瑰象征着纯洁的爱情,而纯洁的爱情又是人人所向往的。在这个故事里,玫瑰花最能代表着王尔德一生追求的至高无上的美、至高无上的艺术。而夜莺又与玫瑰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夜莺是追求玫瑰、追求这种纯真的爱情并为之而献身的纯洁天使,这也折射出王尔德是一个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执着追求真正的艺术和真正的美的作家。再次,故事中的其他角色也是作者刻意安排的。蜘蝎、蝴蝶和雏菊都不能理解夜莺的举动并且嘲笑她是多么的可笑。这些动植物无疑代表了那些批评指责和怀疑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的一部分人的思想。

  在王尔德生活的年代,金钱和物质的概念已经渗透了多数人的思想,还有多少人仍在崇尚纯真的爱情和高尚的美呢?只有夜莺,王尔德美学思想的化身,能够理解和懂得其中的真谛。夜莺帮助大学生的决心代表了王尔德追求高尚的美的决心。夜莺在空中往返的历程体现了作者艺术道路上的艰辛。为了宣传和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思想,王尔德不仅在国内奔走演讲,还到美国去宣传去演讲,其中的艰辛只有王尔德体会得到。当然,为了个人的理想而奔走,其中不乏乐趣。王尔德认为艺术的目的只是创造美。他还说这种美是超越的美,升华的美,神秘的美。由这种美所产生的快乐,是游离人生的快乐,是对于美的乐园的神往与沉浸其中的快乐。这是夜莺甘愿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源泉和动力。只是换取这朵玫瑰花需要的代价太大了。当夜莺知道一定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时,脑子里也有过斗争。这里表明,在当时物质利益的驱动下,王尔德那颗追求艺术至上的心也曾犹豫过。当时,他经常遭到人们的批评指责,甚至漫骂,处境非常艰难。但是王尔德并没有放弃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就像故事中夜莺所表现的那样,夜莺终于下了决心,并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那位大学生。虽然这位大学生急于想得到一朵玫瑰去赢得教授女儿的心,但他也和晰蝎、蝴蝶和雏菊一样,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他对夜莺的行为持怀疑的态度。“她的歌唱的是蛮好的。但她真的有感情吗?我恐怕她是没有的。实际上她和大多数艺术家一样,只是表面上的东西,没有真诚。她是不会为别人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3](p86)大学生的这些想法代表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人对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的怀疑态度和看法。当时除了那些持批评和指责态度的人之外,也有一大批人对他的艺术观持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尽管如此,夜莺依然不改变自己的决心,她要让事实为自己说话。夜莺执著的精神正是王尔德追求至高无上的美的精神。夜莺的死象征着王尔德对自己美的信念和艺术的追求。对夜莺的死,大学生没有表现出一丝的同情和悲伤。可怜而又执着的夜莺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的却是一颗不懂得爱情,不懂得美的心。

  故事的结尾更是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教授的女儿受物质利益的诱惑,早己把所谓的爱转移到了富家子弟的身上。对于姑娘的移情,学生异常的气愤,但对于这朵用生命换来的玫瑰花却丝毫没有珍惜,顺势就把它扔到了街上,花滚进了泥沟,一辆马车从花上轧了过去。在当时那种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所固有的传统道德,理想信念以及真和美的爱情统统被物质和金钱第一的观念击垮了。这位大学生想追求理想中的爱情,但最终也屈服了。晰蝎、蝴蝶和雏菊都是大潮中一分子,这些动植物的思想和表现代表了当时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观念。在他们的心目中,既没有真正的爱情,也没有至高无上的美和艺术。对他们来讲,只有物质才是第一的。但是,只有夜莺,只有王尔德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才是崇高的艺术和超功利的美。

  四、结语

  《夜莺与玫瑰》整篇故事寓意深刻,故事的主题体现了反对唯物质论和自然主义及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王尔德说:“艺术的宗旨是展示艺术本身……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当然,由于王尔德过分推崇艺术和美至上的原则,把艺术推向了极端。而且他的理论有些地方是自相矛盾的,因此引起了许多批评和非议。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王尔德这种唯美主义哲学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这种哲学应当说是对当时的物质社会和庸人主义的一种尖锐批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也不完全是超功力和艺术自足的。实际上它也寓含着对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艺术商业化的现象的谴责和鄙视。在当时应当说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思想。总之,在这样一个华丽、梦幻、弥漫着淡淡忧伤气息的童话里,王尔德带给我们的是更深的感触和最美的感动。

  参考文献:

  [1]左金梅,张得玉.英国文学[M].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标签:唯美主义艺术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