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厌学心理 上大学是每个学生的梦想,也是每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15 07:26:13 分类:资讯 浏览:143


  上大学是每个学生的梦想,也是每个父母的期待。然而,据调查显示,类似“大学生迷恋网络、游戏,荒废学业”、“大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逃课、不听课”、“考试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对学习的倦怠情绪。心理学认为,某种特定行为只是个体的外在表现,导致这种行为一定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因此,厌学行为也必定由厌学心理所引起。

  一、大学生厌学问题分析

  (一)精神分析理论对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共同活动的结果。本我指人的本能,欲望,是原始力量源泉,有即刻满足的冲动倾向,处于潜意识的最深层,遵循的享乐原则。人的行为都是从继承来的动物本能和生物驱动中产生的,都是追求本我实现的过程,自我和超我仅仅是试图解决个人需求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因此人的天性可以说就是按“快乐原则”行事,就是追求快乐。因此,如果教师讲课过程中教学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无法激发起其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缺少快乐,就不会真正地热爱学习,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分析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而引起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外部强化。强调对学习的外部控制,认为外部强化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按照该理论,有些大学生之所以产生厌学心理,是因为当前大学生学习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所致。家庭教育具有终生性,家庭教育与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于家庭教育、指导和监督的缺位,部分自控力差又没有远大学习目标的大学生,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游玩、上网、恋爱、吃穿等事情上,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人本主义理论对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分析

  人本主义教育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中的运用,它认为“在教育中应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反对心理学中的人性兽化论和机械论的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对社会的进步有意义的问题。”它强调学习是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教育与教学过程应是促使学习者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发展、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的过程。

  (四)认知学习理论对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分析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整体观,注重人的学习内部心理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内部心理结构、认知结构或图式的建构。如果某些因素导致个体对某项活动产生认知失调,就会厌倦、逃避该项活动。因此,个人原因是大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内因,是大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根本原因。

  当今的大学生,多数在 18 ~25 岁之间,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的认知是动摇的、起伏的,极易因为外界的一些因素而造成认知失调。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称之为“狂风暴雨”期。[ ]因此,有些大学生之所以产生厌学心理,是因为他们对学习活动的认知出现失调,认识不到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人为什么要学习”、“人应该如何学习”、“人应该学习什么”等教育中的根本性问题,教育者很少去思考。

  二、改变大学生厌学的策略

  (一)社会环境方面

  社会是一个大的教育环境,其环境的优劣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社会各界应重视对青少年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加强对其正确的引导,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1.创设关心、重视高等教育的大环境。改变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观念,在全社会创设一个人人关心和重视高等教育的大环境。高等教育要顺应形势变化,不断深化内部教育教学管理,使自已培养的大学生能热爱学习、提高能力,能满足市场、企业的需要,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样,高等教育才能在大教育中找准定位,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观”思想教育,摆正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另外,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用人单位应摒弃“高学历”的择才观念,给有能力的大学生以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学校方面

  1.遵循教育规律,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在大学教育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教育理念,采用正激励方法,对成名、成家、成才要科学评价。让学生接受教育时处在一种愉悦和谐无压抑的状态,激发他们的智慧和想象力;尊重每一位学生,学校和所有教师应为大学生创造设计更为人性化的教育环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改善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转变教学方法。课程的适切性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通过高校课程改革,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方式,努力消除引发大学生厌学的教学内部因素,是解决大学生厌学的有效途径。

  3.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改善他们的学习状况,提高学习兴趣,使其按社会要求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良好学风的建设。

  (三)家庭教育方面

  1.家长首先要树立家庭教育终生性的观念。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重大的影响。不是说考入大学就放手不管孩子,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和引导。家长应不断提升自已的科学文化素质,多了解孩子,多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2.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一个幸福、和睦、重感情、守信用、讲民主、讲礼貌的家庭,能使大学生养成团结、互助、自信、乐观、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

  (四)学生方面。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大学生对专业兴趣的培养可以通过听讲座、看相关专业书籍、参加本专业的讨论等形式去了解自已的专业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当今世界上的发展水平。另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参观专业对口的工厂、企业、研究所、学校等,真切体会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热爱专业,产生学习动力,认真学习。

  参考文献:

  [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M].苏晓离,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2] 高觉敷,叶浩生.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史[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21.


标签:学习大学生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