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妙招 > 正文

工程力学论文 工程力学论文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13 09:18:26 分类:妙招 浏览:53


  工程力学论文篇1

  由于工业设计专业是一个偏向产品和外观设计的专业,对于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美术、色彩、人机工程等相关的设计类课程。《工程力学》作为为数不多的理工课程存在于教学大纲中。钱学森先生曾说:“力学+计算机将成为21世纪工业设计的主要手段。”这句话从根本上说出了力学在工业设计的地位。设计产品的外观,从某种意义来讲属于艺术设计范畴,工业设计指通过合理规划(外形、功能、色彩、装饰等)设计符合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工业产品的过程。为了实现设计产品的目标,从业者需要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对材料和结构的掌握程度进行设计而不是凭空想象。

  2.《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思考

  2.1鼓励为主,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由于工业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尽量在工业产品设计过程中引入力学概念,如自行车设计中的车轮设计引入运动、座椅的设计中引入拉压弯扭等材料力学概念,等等。将工业设计中的某个细节放大化,从力学角度进行讲述。让学生觉得产品设计和力学息息相关,对力学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2.2合理调整学习内容,适当降低学习难度

  2.2合理调整学习内容,适当降低学习难度

  由于力学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并且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多数是在力学模型基础之上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应当对学习内容进行调整。

  2.2.1调整学习大纲,减少对理论性研究性内容的学习。从课程设置来讲这些属于必须要求掌握的内容,但是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部分内容是多余的。工业设计主要是培养一部分产品设计人员,产品设计人员大多指产品的方案设计,而具体结构设计将交付给结构设计人员进行具体设计。产品设计人员只需要在对产品整体功能和人体工程学很好地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功能设计和产品材料选择即可。对材料力学部分的强度理论、能量法等研究性内容的学习进行简单地讲解即可,重点强化拉伸压缩弯曲扭转和压杆稳定的内容学习。2.2.2强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适当减少计算作业量。

  3.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工程力学》教学内容的调整

  包含刚体静力学(受力分析、力系简化、平衡方程、摩擦)、材料力学中的拉压弯剪扭及组合变性条件下的内力计算及强度校核的方法、一般内力图的绘制、稳定分析即可。因为在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的条件下即可进行常规设计,并且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学校课程设置合理的前提下,可以适当介绍一些和工业设计相关的力学计算软件,尽管软件学习增加了学习难度,但是学好这些软件对于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及今后产品设计都将是一种助力。

  4.结语

  本文从工业设计专业角度分析了《工程力学》课程的设置合理性,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对课程的设置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重点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针对性地降低学习难度两个层次进行了论证,并对降低学习难度的方法提出了可行的指导方案。最后从教学大纲角度给出了修改意见,为以后工业工程专业的教材选择、教学大纲调整做出指导。

  工程力学论文篇2

  1.1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接受和消化知识产生困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和自我的控制能力差。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更看重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数学和力学基础的要求较高,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复杂,学生在学习工程力学课程时,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浓,对知识的接受和消化存在困难。

  1.2学习过程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由于工程力学课程所包含的理论力学部分和材料力学部分所涉及到的内容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也包含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而且工程力学课程一般开设在第2、第3学期,这个阶段学生很少接触具体的工程问题,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学习中往往无法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出现似乎能听懂,但不知道怎么去用、用到何处的问题,这与学生所感兴趣的实际工程向去甚远,使得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增加了学习难度。此外工程力学课程的概念多,理论性、逻辑性强。理论力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多样;材料力学内容庞杂,实践性强。如果教师不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教学,则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3高校教师一职多能,教学过程无法形成有效的PDCA循环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完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测量、教学评价等等。在教学过程中使用PDCA循环:P-确定教学目标;D-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C-教学效果评价;A-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每个部分的完成都离不开教师,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教师一职多能的特点,导致无法有效对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在PDCA循环中缺失环节,导致无法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

  2工程力学课程改革的研究

  工程力学课程的定位,决定了课程的重要性,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来说需要熟练掌握。所以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以供参考。

  2.1教学内容的改革工程力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是连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与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砌体结构设计等课程的桥梁,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由基础教育向工程实践教育的重要转折点,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力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力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工程力学的任务是学会如何对力学问题建模、如何将模糊的问题和想法用数学来描述,并培养提出、分析、设计以及解决科学和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运用力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应从教学内容上加以优化。一是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更新,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如工程力学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新概念、新实验以及国内外土木工程等领域的实际问题。二是为了使学生对力学课程产生兴趣,在绪论课程中应引入经典力学的发展史。目前,在教材编写中,由于“少而精”的要求,绪论中更多的是介绍课程的研究内容、研究任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而弱化了力学发展史的介绍。从古代墨子“力,形之所以奋也”到牛顿力学《自然哲学原理》的编写,再到哈密顿《一个动力学普遍方程》的发表,经典力学的发展经历的漫长的时间,期间出现了很多促使力学发展的科学家,如牛顿、麦克斯韦、达朗伯、拉格朗日、哈密顿等等。这些历史及历史人物的介绍,可以达到唤醒、激励、鼓舞学生的目的。三是强调概念性和实践性内容的重要性,适当减少计算性内容。工程力学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安排中,一方面弱化理论推导过程,另一方面应适量增加一些具有实践性或趣味性的教学素材;例题中,应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力学模型建立过程的描述,在课后习题中引入基于力学分析的工程实践的综合运用实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用力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教学方法的改革工程力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可以通过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现有的课件和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板书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将原来用在黑板上推导完成的公式,放到了多媒体课件中加以展示。这样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达不到吸引学生的目的,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考虑到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会用到大量的力学简图和实验结论,如果可以将这些力学简图和试验项目(如在理论力学课程运动学篇中出现的连杆机构,材料力学课程中杆件的各种变形等等)用类似flash动画的直观方式表现出来,就可以丰富课件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引入课堂试验。力学课程中的基本原理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但目前力学的教学中,由于条件所限,工程力学课程中的实验部分主要集中在材料力学的一些验证试验中,如金属材料的拉伸压缩试验、梁的弯曲正应力试验、扭转试验等等。这些试验的开设,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但要达到力学教学的目的,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大学经典力学的教学方法,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中会会通过随堂实验的方式,验证本堂课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和原理,尽管这些实验的结果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此外还可以采用离开教室的现场教学。土木工程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应该在在学期中,安排2-4个学时将教学从教室搬到现场,通过利用现场的工程实物,教会学生如何对实际工程问题模型化,并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2.3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起主导作用。由于高校教师一职多能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稍显不足。鉴于这种情况,应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以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应以班级为基础建立4-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进行研讨式教学。研讨课教学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教学相长,师生互动,通过专题研讨使学生主动建构和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针对课程重难点问题,设置相关专题讨论课。教师通过引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通过互动交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也可以设置一些与学科前沿相关的内容及热点,学生通过课后查阅文献,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板书、图片、多媒体、实物模型等灵活的形式展示,并由教师与其他同学进行提问、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此外,在作业形式中也应该改变传统以课后习题为主的作业模式,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布置一些研究型的题目,通过查阅文献,以论文的形式的完成。比如通过材料力学课程中梁的合理设计问题,可以提出钢筋混凝土梁的合理设计问题、钢梁的合理设计问题等等,然后将这些题目布置下去,让学生查阅资料,并完成相关论文。总之,要以这种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3结论和总结

  工程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教学和研究体会,针对目前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精力不够和兴趣不浓的问题,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力学应用能力,改进工程力学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达到培养合格工程人才的目的。

  工程力学论文篇3

  在理工科院校专业教育中,工程力学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与许多后续课程内容息息相关,是关键性的课程.其理论课程偏重理论推导,通过很强的逻辑数学关系进行公式证明和推导,对于初学者会感到枯燥.如果结合工程的实例,使教学内容生动,在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同时,理解知识,既有针对性又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2案例教学的教学特点

  在案例教学的授课中,并不是以教师传授课程内容为主,而是把主导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之间对教学案例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对解决问题需要应用的理论知识进行引入解释,让学生主动思维,接受新的理论内容,并掌握在实际中引用知识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案例教学中,学生占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制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案例,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出课堂讨论方案,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结束后进行归纳总结.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的案例形式多样,难度也大不相同,有些案例涉及内容广泛、难度较大,可以提前将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可以采取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循序渐进.例如:在某桥梁设计的工程问题案例教学中,可以对桥梁结构进行讨论,然后针对桥梁结构中的不同材料选择进行分析,同时联系结构和选择材料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课前对工程材料做一些了解,在课堂上根据结构进行材料选择.教学中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教师鼓励学生针对不同方案和观点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产生创造性的观点和方案.课堂讨论之后,教师对案例讨论中的不同观点进行总结,针对发言中存在的问题做点评,加深学生对案例的认识.做好总结是案例教学关键的步骤,能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深化.

  3工程力学在案例选择上应遵循的原则

  与传统教学举例不同,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典型性.因为案例教学的方法是通过策划和引导,使学生针对案例的实践环境,去分析讨论;案例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开展讨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需要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工程力学教学案例的内容要符合客观实际,引用数据要真实、准确,来源于真实事件实例.例如:针对工程中常见的约束类型,可以选择工程上出现的选择约束连接不适当而出现的事故,查找现场的图片、文字资料,进行合理推断,再进行正确方案设计,这样就将约束的特点和应用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和掌握.

  工程力学论文篇4

  课堂教学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一个有超前性、计划性和创造性的课堂设计是知识传承和能力培养的实用而有效的途径。如何学好“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42学时的课堂教学是关键,因而必须针对少学时多内容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设计,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理论学习效率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效果。

  1.1引导学生积极动脑

  先提出有关教学问题,创设一个工程应用环境。如讲扭转时,可以先将汽车传动轴的实例提出,让学生回答如何对轴的强度及大小进行校核计算,从材料选择到空实心轴的计算说起。然后,由教师总结,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将结构形状和构件的相互关系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再对轴进行受力分析、理论推导和计算。针对重要的概念和公式,布置课外作业加深。这样可使教学客观化,晦涩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书本理论与工程联系应用化,增强了工程实践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

  1.2推动学生积极动口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形成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现代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一切教学措施的安排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从第一次课开始,就指导学生带着2-3个工程实际问题,先预习教材,力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次课回到课堂讨论。课堂上接近一半的时间为学生发言讨论,余下时间教师总结。总结内容:概念清晰化、结构明朗化、公式深刻化。方式以推动学生口述为主。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就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1.3鼓励学生勤于动手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对重点知识讲解,重要公式的应用举一反三,给学生留有自学和思考的余地,给学生发现和提出各种各样问题的空间。通过创设学生自身知识的不足和学习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动性,鼓励学生深层次探索。如:轮系课完毕,就布置学生课外作业:设计一个轮系,用最少的齿轮实现同轴反转,且速比i=2。在讲完理论力学时,课外作业为:设计一个最简单廉价的200L油桶平地搬运工具(完全人工作业)。充分相信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以鼓励引导。回到课堂师生点评,确定ABCD最佳方案。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任务驱动和自我探索,学生不仅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提升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

  2积极引导课外学习与实践

  课外学习与实践能较快地拓展学生相关知识结构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课外作业,引导学生课外学习与实践,一是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二是节约有限的课堂时间,充实课堂内容,时间用在刀刃上。

  2.1引导学生文献检索开阔视野

  通过文献检索,归纳总结,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是工科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结合课程理论知识,由教师选题,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写出文献小节报告。例如,轴承课结束,布置课外作业:无油润滑轴承技术现状、大推力滑动轴承技术进展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分类整理,最后通过分析文献,提出自己的设想或建议。通过对课程所涉及的文献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理解,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新水平、新动态、新发现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写出500~1000字的文献小节。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和训练,课堂知识得到了提炼,相关的学科知识及应用得到了拓展。

  2.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习兴趣

  实践出真知,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悟性的有效环节,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途径。例如,减速器拆装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减速器各部分的结构,考虑好拆装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碳钢材料的拉伸应力应变实验,可以使学生对应力形成过程、材料的比例极限σp、屈服极限σs、抗拉强度σb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掌握许用应力基本概念及使用方法,加深对杆拉伸状态下基本几何尺寸的计算。通过实践环节的学习,培养了学生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3增加探索性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作业是以课后作业为主,都是些常规练习,内容简单,答案唯一。这样虽有利于“基本功”的训练,但“多学少悟”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针对工程问题的复杂性,实际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在课外作业中,适当地增加一些探索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应力时,对裂纹的危害及防护措施进行举例说明。通过查文献,独立思考,学生对力学分支———断裂力学有了一定的理解,意识到工程上的许多灾难是由裂纹引起的。这样的主动探索反过来提高了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一个学期进行几次这样的作业后,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明显的帮助,增强了学生对工程概念的感悟。

  3改革课程考评方式的实践

  传统的考评方式多为闭卷考试,由于本课程内容多、实践性强的特殊性,仅凭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此,对考核内容进行了改革实践。改革前,只采用期末考试作为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改革后采用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成绩考评内容,一是考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呈现。二是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平时课堂讨论、课外作业成绩体现。改革后,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

  4结论

  针对非机械类工科三本学生,“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短学时,而内容不减的实际问题,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课外作业和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任务驱动等多种授课方式,引入文献检索、工程实践问题讨论、课外自学与探索等教学辅助手段,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和目标。

  工程力学论文篇5

本文在阐述信息化背景下考核模式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工程力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现状。结合工程力学课程的特点和信息化背景下教学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信息化背景下工程力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施模式和方法,以及实施目的。

  关键词:工程力学 信息化 考核评价

  一、信息化背景下考核模式改革必要性

  随着教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更新,传统以闭卷笔试主的课程考核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是难以适应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要特征,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职业素养,能够服务地方行业,具备较强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工程力学”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等多个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程逻辑性强,推导计算部分较多,而且有些理论深度。力学课程软件辅助分析模式与工程力学问题结合,作为一种新型考试模式引入教学中,发挥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特点,简化繁琐计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很重要意义。

  二、工程力学课程考核评价现状

  受传统教育观念、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当前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简单,以期末考试为主,其功能仅关注学生的卷面成绩,没能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一直都是一种应试教育,忽视形成性评价,注重总结性评价,老师为了考而教,学生为了考而学,进而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评价体系,考查的是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人脑运用知识的能力。尤其是目前工程应用型课程考试,如工程力学,过分注重总结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不仅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如下:

  (1) 考试模式单一。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知识覆盖面窄,考察代表性差,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

  (2) 考试内容僵化。目前课程考核的内容一般为书本上和教师课件上的现成内容,学生死记硬背即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挥空间很小或基本没有,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

  以然是目前很多高分学生的一个普遍问题。这种考核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主动性,影响对学生掌握应用本专业系统 知识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评价主体局限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对课程考核的评价主体仅为本课程任课教师,教师自我把关,形成教、考、评一体化,这样很难保证考试的公开、公平、公正,欠缺科学性和全面性。

  三、 信息化背景下工程力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施

  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改革工程力学考试评价体系,从哪些方面入手,一直是教育教学工作研究的新课题。信息化背景的教学考试评价,应注重人的情感,尊重人的个性发展水平;应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应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应动、静态有机结合,科学规范。结合其它一些考核方式,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使考试优点得到发挥。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采用计算机网络考核、大作业考查、课程总结、撰写小论文和实验教学四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1) 笔试考核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力学理论、基本力学规律和初步的力学分析计算能力。该部分权重设为0.5 左右。试题应体现以下要求:保证“三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反映三度—梯度、深度、广度;包含三点—重点、难点、疑点;处理好主观题和客观题比例关系,设计好考试时间。

  2) 以大作业考查方式考核。能够考查学生应用ADAMS、ANSYS 等力学分析计算软件在计算机进行简单力学工程问题分析、计算的能力。这一部分的权重宜设为0.3 左右。通过大作业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工程力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并融会贯通各部分内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三基”的能力,会用计算机计算、求解工程力学各种数学问题。大作业训练题目必须具有综合性, 能够反映课程前后知识联系,选择题目最好具有工程背景,体现工程力学课程特点的问题。

  3) 课程总结、小论文考查形式。用于考查学生对所学的力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这一部分的权重设立为0.1 左右。

  4)实验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引导、监督学生平时的学习。该部分权重设为0.1 左右。该课程很多理论可直接运用到生产实践,并解决一些简单工程问题。加强实践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实验方法,对后续专业课学习有重要影响。

  此外,要把平时考勤纳入课程考核,这样可以有效地引导和监督学生平时学习,增强学生学习自觉性。

  四、结束语

  将改革原有“一考成定败”的总结性考试模式,构建工程力学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小测验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通过测验获取教学信息,指导教学更好的开展,通过本体系去评价学生的智能水平、创新能力、进取精神和人格品质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生。学科基本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分别考的新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可以通过开展软件辅助上机考试方式增强学生应用软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基金项目] 院级教改项目(2010JGY04)

  参考文献:

  [1]邹春伟,郭少华.谈力学教学模式的改革[J].力学与实践,2003(5)

  [2]谢仲贤.工程力学实训课中“题目引导法”教学法应用[J].力学与实践,2004(2)

  工程力学论文篇6

  关键词工程力学毕业论文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3.8文献标识码:A

  Engineering Mechanics Thesis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nd Its Mode of Operation

  ZHANG Duoxin, BAI Xinli, ZHOU Juan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He'nan 450011)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 existed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thesis, build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from the target system, organizational system, institutional system and scoring system four aspects, and explains its running mode. So as to have a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 and quality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thesis.

  Key wordsengineering mechanics; thesis; quality assurance

  0 引言

  分析近几年的毕业论文工作,存在以下问题:学生方面,对毕业论文题目兴趣不浓;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高;实践技能欠佳;考研复试和就业形势的冲击。教师方面,指导毕业论文的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敬业精神和精力投入不够;对毕业论文所做的前提工作有待加强;缺乏老中青结合的业务梯队。①管理方面:教学基本文件有待完善;物质条件有待加强;管理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参差不齐;毕业论文过程的规范检查未完全到位。根据目前毕业论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考虑到学生、教师、及校、系和室三级管理的具体情况,构建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保证体系。②

  1 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1.1 目标体系

  根据我院办学特色,工程力学专业有结构静动力分析和复杂结构优化设计两个培养方向。两个方向共有八个以上子题,按照教育部和学院有关文件精神制定这两个方向和多个子题的目标体系,对毕业论文的深度、图纸和计算书的工作量、格式、进度要求等做明确的规定。使学生和教师明确整体和各设计阶段的目标。

  1.2 组织体系

  每次论文前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确定严密的组织体系,成立毕业论文教师核心组、学生毕业论文小组、毕业答辩委员会、答辩小组、使每项工作都有人落实,有人管理。③

  1.3 制度体系

  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制定一套有导向、有制约作用的规章制度,如《关于毕业论文工作暂行规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守则》、《毕业答辩程序及答辩成员职责》、《关于毕业论文督对工作条列》、《本科生毕业论文实施细则》等,完善各项审批制度和检查、评定体系,使每步工作有章可循。

  1.4 评分体系

  表1

  为了充分发挥评分体系的导向作用,保证评分的公正性,制定了《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细则》。分阶段评分保证了个阶段设计的均衡进行,总分由指导教师、核心小组、答辩小组多方决定,保证评分的公正性。在必答题部分采用计算机抽题,保证抽题的科学性。论文的评定和答辩评价可按表1进行。

  2 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方式

  本文根据目前毕业论文的现状和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提出了计划-实施-督导-总结的循环管理模式(见图1),它反映了质量保证体系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图1

  2.1 计划阶段

  在毕业论文进行的前一学期安排并落实如下事宜:(1)进行毕业论文基础条件分析,主要分析内容是毕业论文的趋势、指导教师情况、应届毕业生情况和设计的物质条件。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发挥这些条件中的优势,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确定毕业论文目标体系,制定毕业论文计划,包括确定组织机构、时间进度、工作要求和内容等。在提出具体要求时特别要注意上级文件的精神和设计工作最新手段了,使毕业生适应时代的要求。(3)拟定设计题目的范围,是学生在寒假和生产实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发现自己毕业论文的切入点和创新点,为毕业论文题目的优选打下良好的基础。(4)修订有关毕业论文的各种文件,使毕业论文有系统的规章制度保证。

  2.2 实施阶段

  (1)安排指导教师进行设计前的准备工作。编写设计任务书 指导书 教学日历,准备有关材料,初选生产实习的场所和单位,使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和实习中应注意的事项。

  (2)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介绍学科的最新动态,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寻求毕业论文的切入点和侧重点。生产实习完成后,做好实习总结或实习答辩,每个同学阐述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确立的毕业论文的切入点和创新点,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召开指导教师组的总结会议,分析每个学生的设计心态和侧重点,根据实际情况,优选设计题目,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为设计顺利实施提供原动力。

  (3)根据学生的设计心态和兴趣,分配设计题目和设计任务,学生结合实习总结写实习报告,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

  (4)在毕业论文中后期,院系和教研室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和预答辩,学生总结前期工作,教师检查论文的进度和质量,对进度慢和质量差的论文,要求指导教师进一步加大指导力度,明确整改措施,并就中期检查或预答辩的成绩计入毕业论文成绩。

  (5)对在中期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进行修改,指导教师落实修正情况,各系部以组织毕业答辩。

  2.3 督导阶段

  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包括学生和教师的考勤 进度检查 分阶段打分,各阶段的信息反馈,最终成绩评定等。

  2.4 总结阶段

  进行毕业论文总结,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总结经验和教训。做出下届毕业论文的指导意见。

  工程力学的毕业论文事关我院新增专业的生命力,是一种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全体师生都应充分认识搞好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共同努力,抓好毕业论文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注释

  ①瘳志凌,邵学军,刘贤兴等.高等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

  ②宋守许,刘志峰,夏链等.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调查及其结果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全科学版),2004(4).

  工程力学论文篇7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工程力学实验;装备建设;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120-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项面向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教改项目,要顺利推进该项目,就必须构建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的新体系[1]。实验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这些正是卓越工程师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基础力学的实验教学涉及的工科专业多,影响面也较广,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与此不相协调的现实是目前基础力学的实验教学在很多高校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实验教学长期处于从属地位,教学内容以验证理论课的基本知识点为主,陈旧而缺乏更新,且教学手段单一;不能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空间等;在教学模式上往往是教师机械地灌输实验内容,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依葫芦画瓢,这样根本不能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极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局限性和心理惰性,难以满足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的需要[2]。

  上述弊病直接导致学生对实验兴趣索然,甚至敷衍了事,教学效果根本无从保障。在国家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笔者所在学校有多个专业被列入培养计划。为使基础力学的实验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将原有的基础力学实验整合成一门工程力学实验课程,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同时从评价模式、装备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 重构教学体系 培养创新能力

  1.1 实验独立设课,拓展教学自主权和改革空间

  要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环节要尽可能地独立开设实验课[3]。实验独立设课,不仅有利于实验教学的改革,还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便于对实验进行科学管理,有利于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4]。为此,对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课内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和扩充,开设工程力学实验课程。围绕如何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遵循既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原则重新构建工程力学实验教学体系;并将实验课程安排在材料力学课程之后,教学内容上以理论课所授知识为基础,在保障基本实验的同时,着力更新和开发提高型、研究型实验项目。

  工程力学实验独立设课后,明确了该课程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中的任务和作用,也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组织运行模式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同时,实验学时也大大增加,这为改造传统实验、增加新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由于实验课程与学分挂钩,学生也更加重视。近年的实践证明,独立设课对增强工程力学实验的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1.2 设置选修实验项目,促进实验项目更新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近年来基础力学课程学时大幅减少的现实,在工程力学实验中安排了2学时的选修实验。针对这2学时的选修实验,开设13个实验项目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由选择。这些实验项目有的来自科研或教研项目,有的来自工程实践,但都和基本的力学知识点紧密相关,如复杂零件的转动惯量测试、焊缝残余应力测试、基于振动法的索力测试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其一。这种课内的选修实验虽然学时占比小,但对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其创新精神有着很大作用,它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提升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既能帮助他们巩固力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又能拓展其视野,激发其动手实践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同时再以这些课内选修实验为基点,拓展开发出相关研究型的课外开放选修实验项目,向学有余力或对力学问题兴趣浓厚的学生开放,学生在完成实验并通过考核后可获得技术类选修课学分。这类选修实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课内选修实验项目很好地解决了实验项目更新和相对固定的教学时数之间的矛盾。在保留必要的基础实验和经典的提高型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选修实验项目,使得实验项目的开发和更新不必受课程学时的制约,能促进实验项目的更新,而学生也获得更大的自主空间。同时,将受学生欢迎且教学效果良好的选修实验项目在适当的时候变更为必修实验,而效果差的则予以淘汰。这种方式为实验项目的更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能切实保障实验教学的质量,且效果显著。

  1.3 改革评价模式,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潜力

  科学的评价模式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教学效果,同时也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导向。此外,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5]。为此,将工程力学实验的考核设计成“平时实验、操作考核及期末笔试”三个部分,以加权求和的方式给出总评成绩。平时实验包含预习报告(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50%;实验操作考核的内容从提高型实验中选取,占20%;期末笔试则以实验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案设计为主要内容,占总成绩的30%。这种评价模式既能反映学生的平时实验情况,又能考查其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更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此基础上,尝试将笔试环节改为课程论文的撰写和知识点的面考。教师给出论文指南,学生则可以在给定范围内自由命题,并按照科技论文的规范写作并提交论文。而把实验相关的知识点放到操作考核环节以面对面提问的方式考核。从实践结果看,操作考核中插入面对面的问答是可行的,可以较客观地评价学生对实验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课程论文的情况则要复杂一些,分化较严重:约55%的学生能认真对待但论文质量一般,有约20%的学生能写出自己的新观点和新创意,内容包括实验现象的再分析、实验项目的改造、实验装置的改进、设计等,其中一些论文还变成了自命题课外开放选修实验;而还有约25%的论文有不同程度的抄袭痕迹。通过尝试得出结论:课程论文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相对笔试也更受大多数学生欢迎;同时,通过论文撰写,学生的文献检索、信息加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其科研能力也得到培养。笔者相信,经过日后不断的摸索和改进,此种评价模式的优点将进一步显现。

  2 树立生本理念,引导学生思考与实践,实现教学相长

  在实验教学中,既要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又要让学生保持对实验的浓厚兴趣。这就要求明确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6]。所以应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绝对摒弃灌输式教学方式,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检索查阅资料,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成为实验的主人。教师要积极发挥指导作用,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与大胆实践;当学生实验不顺利时,要科学分析,加强交流,帮助其找到问题的症结,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心,促使学生克服困难并最终获得成功。这样不但融洽了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教师得到学习和进步,做到教学相长。

  3 合理规划装备建设,改善实验教学效果

  加大对实验教学设备的投入,降低实验分组人数,是增加学生实践机会的有效途径,这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而言尤为重要;而现状是在普通高等工科院校,教学设备不足、部分实验设备陈旧是通病[7],与之对应的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基础力学装备建设上的投入相对来说较少。这就要求基础力学实验室在装备的投入上要科学规划,兼顾科研教学的需要,优先解决基础教学装备的建设。特别是一些基础的、小型的实验装置和设备,投入较少的经费就可以明显提升实验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此类装备应优先建设。

  以矩形梁纯弯曲实验为例,以前实验室只有10套实验装置能满足该实验的教学,实验时每组学生数为2~3人;经过近两年的建设,现有同类实验装置40套,实现了一人一组;学生单独实验,独立分析和总结实验现象和规律,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有效遏制同组学生间的实验报告抄袭现象,增强了实验教学效果。此外,还应重视自制实验设备的工作,利用自制仪器设备的专业性、直观性、超前性、及时性等特点[8],开发更多的实验项目来充实实验教学内容,促进实验项目的改进和更新,同时也让教师在设备开发中得到锻炼,提升业务水平。

  4 重新阐释实验教师的定义,形成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中坚力量

  实验队伍的稳定与提高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和实验室建设水平的关键[9],所以必须抓好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但当前很多高校实验师资队伍存在较大问题:实验师资队伍的总量不足,实验师资队伍人员构成和结构不合理,实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实验师资队伍不稳定[10],等等。笔者所在学校从体制和氛围上给予实验教师和理论课教师同等地位,在待遇、课题申报、评奖评优等方面一视同仁,激励和增强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对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给予有力支持。

  在学校的制度框架下,笔者所在工程力学实验室的一些做法对促进实验师资队伍建设也起到很好的效果,具体有:1)积极引进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充实到专职实验教师队伍中,同时鼓励在岗的实验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进修,提高学历层次;2)做好培训和交流计划,以轮流的方式保证每个实验教师每年都有参加培训或学术交流的机会;3)在与其他教师联合申报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把需要实验支撑的项目引进实验室,给予实验教师更多参与科研课题的机会,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4)打破理论课教师和实验教师的传统分工模式,建立理论课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实验教师承担一定的理论授课任务的制度,两者在分工上既有侧重又相互交叉,相辅相成;5)将在读研究生引入实验室,以助管身份来参与实验教学和管理的辅助性工作,并给予津贴。通过这些措施,重新阐释实验教师的定义,优化实验教师队伍的结构,稳定了一支业务素质优良、充满朝气的实验教师队伍,使实验室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也使实验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5 结语

  工程力学实验是一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基础课程,对造就高素质的理工科人才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时,提高该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对教学理念、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以及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出新的挑战。教学实践表明,对工程力学实验的教学改革是有效的,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完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必须切实增强实验教学效果,做好与实验教学相关的软件和硬件的配套工作;同时这也是一个动态的改革过程,必须紧随时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刘国繁,曾永卫.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21):25-26.

  [2]孙建国.关于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J].力学与实践,2004,24(3):88-89.

  [3]郑春龙.实验室层次开放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79-80,102.

  [4]王运娣,李十寒.独立开设电工实验课的探索及构想[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0(1):45-46.

  [5]宋朝晖,翟桂红.加强实践教学考核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S1):157-159.

  [6]周明侠.面向问题的小组课题工作: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J].现代大学教育,2004(5):95-98.

  [7]孙洪军,赵丽红.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139-140.

  [8]应安明,王桂玲,刘桂涛.自制实验仪器设备在教学中的使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1):20-21.

  [9]黄柳宾,王殿生,等.开放式物理实验教学的规范化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93-94.

  工程力学论文篇8

  【关键词】工程力学;教学方法改革

  工程力学是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能直接用于工程实际的技术学科,特别是对机械类专业来讲,是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在工程设计中也具有很强的直接应用性。而且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它是一门介于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技术基础课程,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与工程和生产实践联系密切,在工程意识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该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且具有力学概念抽象,内容繁杂,分析研究对象多,解决问题方法灵活多变等特点,加之新的教学内容扩展与教学学时的减少形成明显反差,给教学带来困难。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力学知识与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程以及工程技术实际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专业技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地提高《工程力学》的教学质量。

  一、工程力学教学现状

  目前,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课时大幅度减少,而用人单位对人才应用能力的要求却大幅提高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工程力学教学中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工程力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中职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仅仅靠初中阶段的一点物理基本知识,可以说他们几乎是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学习工程力学的,所以学起来的困难时可想而知的。而且他们空间想象能力不是很强,再加上很多学生对工程力学这门逻辑性和前后连贯性非常强的课程缺乏兴趣。这些情况都给工程力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其次,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一直是黑板+粉笔的单调形式。不论是什么专业,都讲刚体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本内容,都没有真正让学生有动手实验或参观、实训等内容。导致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脱离,遇到实际问题很难学以致用。

  二、引导学生认知力学

  工程力学: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强,而且与专业课、工程实际紧密联系,是科学、合理选择或设计结构(或构件)的尺寸、形状、强度校核的理论依据。在教学中,我们往往称之为“一座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就是说,学好工程力学,为后续专业课的应用和拓展奠定了很强的理论基础。所以,如何让学生认知工程力学,真正了解和喜欢学习这么课程呢?通过带领学生到实训车间或工地认识一些结构物及其制造工艺,向他们简略介绍工程力学知识在其中的运用。教师还可以将那些由于构件强度不够而导致工程结构或设备破坏所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刚度不够所生产出的废品、稳定性不够而导致的重大人身伤亡事故等等制成电视片安排学生观看,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必然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与工程实践、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力学实例,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例如:汽车是怎样开动的?是不是发动机一转,汽车就能跑起来?杂技演员表演用手劈砖,为什么在砖的两边垫上物块比不垫物块易断?体操运动员在吊环上做十字时,双臂在根部受什么样的力的作用?等等。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都可以引导学生对力学的进一步的认识。

  三、科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的通俗性

  工程力学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且具有力学概念抽象,内容繁杂,分析研究对象多,解决问题方法灵活多变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尽量使用教学模型和实物进行教学演示,如讲解“工程中常见的几种典型约束”时,让学生看固定铰链联接的模型;讲解 “空间力系”时,看直角平行六面体;讲解“齿轮的受力分析”时,让学生看斜齿圆柱齿轮和圆锥齿轮。通过工程实际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工程实物与力学模型相对照,既可使学生增加有关工程和机械方面的感性认识又能促进理性认识,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行发展。

  在对力学概念进行解释时,用通俗极端的例子易懂且好记忆,学起来也不会说教而乏味。例如强度是指材料抵抗破坏的能力,我以地震对房屋为例,房屋在地震中倒塌是因为强度不够,所以现在的房屋建筑强调增加抗震强度、抗剪强度,以减少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再以钢材和木材在受相同外力作用下的破坏程度,说明强度与材料有关。另一概念是应力集中,应力集中是由于受力构件几何形状、外形尺寸发生突变而引起局部范围内应力骤然增大的现象。应力集中对构件强度的影响随材料的不同而不同,举例,一块中间有孔结构的大理石,在孔结构处受力处会产生裂纹,裂纹会逐渐扩展而使大理石断裂;再换一种金属材料,做成相同结构受同样大小力的作用,却不会有裂纹产生,以此说明应力集中对脆性材料的危害比塑形材料的严重的多。

  如今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为力学的教学形式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融为一体,展现在课堂上,将学生从被动接受型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这种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情景式教学环境,使传统教学中枯燥抽象、用单一语言文字和图形难以讲清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令学生耳目一新,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如将工程力学教材与课件相结合,可将材料力学的原理性研究,揭示刚体运动特性和运动关系;书本上静止不动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传动等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采用工程力学课件辅助教学可以突破粉笔、黑板、模型、挂图等传统教学媒体的限制;通过演示三维彩色仿真动画、动态教具和工程实例图片,可以拓展学生工程视野,激发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四、优化课程内容,因材施教,增强课程的实践性

  工程力学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岗位需求,彻底改变原有课程内容体系,以解决实际工程力学问题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根据专业、学习形式不同对内容作大幅度取舍,组织有丰富工程经验并担任过多年教学工作的教师编写适于该学科的校本教材,教师在编写教材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学时少的情况,为了学以致用,在内容编排上,注意引入联系工程实际且有代表性的例题、习题和思考题,并把一些典型工程案例中的工程力学问题编人其中,删除已经过时或对人才培养价值不大的内容。针对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思维方式的特点,着重讲好如何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探索、研究转变,以便打好学习力学的良好基础。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积累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典型案例,结合工程实际和新的标准、规范,适时更新补充教材,注意教学内容的难易和深浅。

  工程力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基础上的一门学科。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提高其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以前的实验内容是以观察和验证为主,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其内容一般是验证课堂教学理论内容,作用在于验证理论,巩固知识,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为此我们要在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设实验平台。教师在指导实验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整理和评价实验结果,学会科学地分析和整理实验数据;又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体会。教学效果证明,工程力学综合实验,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注意力、观察力、动手能力、独立和协作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有着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教师的语言应当语速适中、抑扬顿挫、诙谐有趣,以利于学生乐于听讲和思考;语气应简明、清晰,在解释、论述的同时适时穿插必要的提问、设问、反问及讨论,不断提高学生思考与参与的兴趣;在语音上,应讲好普通话,吐字清楚;在用词上,应严谨、准确;在音量上,应该声音洪亮,讲课富有激情和感染力。除此之外,教师的表情、眼神及协调的肢体动作语言也很重要,这些都是搞好教学的有力助手。

  五、总结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园丁,教师要多探索、多创新一些实践高效和科学的教学环境、方法和模式,要始终本着引导、激励的原则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一切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他们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工程力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澄清.关于工程力学教学的探讨.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

  [2]解念锁.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刃.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

  [3]论文“高职高专《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探讨”《考试周刊》,2010年24期

  [4]论文《浅议如何提高工程力学课堂实践性》.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5]蒋持平.《材料力学教学中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力学与实践

  作者简介:


标签:学生教学力学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