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指南 > 正文

诚恳劝告的话 诚恳劝告的话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09 08:34:57 分类:指南 浏览:137


  诚恳劝告的话篇1

  在如今的社会中,常常可以看到,我们明明想要对人说一些诚恳劝告的话语,但最后却让听者觉得心里很不舒服,不愿意接受。这对于听者和说话者都是不愿意看到的一种消极的效果。然而,为什么会这样呢?本文将从合作原则的角度来具体分析“忠言”如何变成了“逆耳”的结果。

  二、对忠言逆耳的认识

  “忠言逆耳”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诚恳劝告的话,往往让人听起来不舒服。该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毒中矣。”后来人们将之阐发为:“毒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交际的过程中,表达主体的交际目标是积极的,善意的,都是为了对接受主体进行诚恳的劝告,但由于表达主体的言语在内容或方式上存在这样那样的偏差,导致接受主体难以接受,因而造成了消极的交际效果。我们就从语用学的角度,具体地分析言语主体存在的失误。

  三、忠言逆耳与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WilliamJames讲座上提出的,其部分内容以“Logicandconversation”和“Furthernotesonlogicandconversation”为题,先后发表于1975年和1978年。在格赖斯认为,所有的语言交际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为此,人们需要遵守一些诸如真实、充分、关联、清楚等原则和准则。这就是所谓的“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包含四个准则:(1)量的准则;(2)质的准则;(3)关联准则;(4)方式准则。

  格赖斯认为,交际的双方必须要遵从以上所提及的这些准则才能配合默契,交际才能顺利、和谐的进行。否则,如果双方违反了这些准则,就可能会因此而产生误解。那我们就一起从几个事例来看看,忠言是如何违反了合作原则,而导致了“逆耳”的结果。

  1.违反了量的准则

  量的准则是指表达主体发出的信息量应当适度,即一方面要求话语应包含交流所需的必要的信息,另一方面话语信息需要达到必要的量。因此,说话者所说的话语的多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忠言之所以逆耳,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话语的内容超过了所需要的“量”,如:

  (1)甲:你觉得哪一件衣服比较好看?

  乙:我觉得这两件衣服都很好看啊!但是吧,你的身材属于上胖下瘦的类型,更适合穿泡泡型的衣服。这样的话会显得你的身材更完美。你觉得呢?

  上例中,说话者甲只是单纯的想要知道在两者之中,哪一个更好看。而乙本着帮助甲追求最好着装效果的交际目标,增加了甲身材更适合“泡泡型”衣服的信息,虽然表达主体乙说的是发自内心的“忠言”,但因涉及到甲“上胖下瘦”的劣势,而让人听起来很不顺耳,造成“逆耳”的效果。乙只需要针对甲所问及的内容,回答两件都挺不错的即可。素以话语的表达主体发出的信息量应当适度,违反了“量”的准则,自然就会忠言逆耳。

  2.违反了质的准则

  质的准则是指,表达主体既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又要确保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述话语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自己话语的真实性,无论是“自欺”还是“欺人”,很显然都不符合准则的要求。如:

  (1)小明的学习成绩不好,经常是位于班级的中下水平,为此他的妈妈很是着急,所以就把小明盯的很紧,一个劲的想要小明好好的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可是小明喜欢运动,尤其是喜欢打篮球。所以小明经常背着他妈妈自己偷偷去打篮球。今天回到家的时候,他妈妈看见他满身的汗,知道小明肯定又去打球了。于是,他妈妈说到:“你说说你,能不能把打球的一半精力用在学习上啊?哪怕你用一半,我也就不用担心你的学习了。你呀你,一天到晚就知道打球。你看看人家楼下的王学,人家天天在家用功学习,你见过人家和你一样出去玩过吗?唉,难怪你学习成绩这样了。”小明的妈妈在说完之后,小明“砰”的一声关了自己的房门,并说了一句――“什么都不知道,就知道瞎说。”

  在上例中,小明对他妈妈所说的话相当的反感,不仅很快结束了彼此的交流,而且露出明显的反抗情绪。事实是,小明下午是和王学一起打球的。在上例中,表达主体小明妈妈本着想刺激小明好好学习的交际目标,虚构了王学同学一直在学习,从未出去玩的信息。虽然表达主体是发自内心的“忠言”,但因涉及到虚假的信息,且被话语的接受者小明知晓,便造成了“逆耳”的效果。其实,小明妈妈以身边真实可信的事例进行劝说即可。所以说,话语的表达主体发出的信息应当保证其信息的真实性,违反了“质”的准则,自然就会忠言逆耳了。

  3.违反了关联准则

  关联准则指的是,要求说话者需要说与特定语境中与话题有关的内容。这也就是说,要求所说的话要具有贴切性。但我们往往在话语交际的过程中说了一些与话题无关的内容,例如:

  (1)莉莉最近老喜欢看电视剧,不专注学习,所以莉莉的妈妈很是着急,想要对莉莉进行劝说,希望莉莉能够减少看电视剧的时间,多花时间在学习上。莉莉的妈妈是这样说的:“你看你,老看这些电视剧,这些能够教给你怎样去学习吗?这些电视剧有什么用呢?人家隔壁的那个智障的孩子点点,已经考了班级第五了,难道你连智障的孩子都不如吗?”

  在上例中,言语交际的表达主体莉莉的妈妈本着希望莉莉能减少看电视的时间,尽量多的花时间在学习上的交际目标,虽然,“电视剧不能教人如何去学习”是话语的表达主体发自内心的“忠言”,但关于“智障的孩子点点”的叙述则是与此话题无关的,而且“难道你连智障的孩子都不如吗”,太过于打击人,难免让人听起来很不顺耳,造成了“逆耳”的效果。所以说,话语的表达主体发出的信息,应当与特定语境中与话题有关,如果违反“关联”准则,就必然会导致忠言逆耳。

  4.违反了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指的是,要求话语的表达主体所表达的内容要清楚明白,即要避免表达晦涩,要避免歧义,要简洁,避免赘述,要有条理。所以违反方式准则就是用语隐晦,有悖常理,而且不符合逻辑。如:

  (1)A和B是好朋友,但A长得不是很漂亮,但大家都说她――“很有特点”,因为她的肤色很黑,而且脸上有很多的斑。但A想知道真实的答案,边向最好的朋友B问道:“我是不是长得很丑啊?”B说:“说实话,你确实挺难看的,皮肤黑,而且还有那么多的斑。”

  上例中,话语的表达主体B本着想要告诉A真实情况的交际目标,对A直接说出了,“你确实挺难看的,皮肤黑,而且还有那么多的斑”的话语。这种过于直接的表达方式,虽然是发自B内心的“忠言”,难免让A觉得“逆耳”。所以说,话语的表达主体所表达的内容要清楚明白,即要避免表达晦涩,要避免歧义,避免过于直接的表达方式,要简洁,避免赘述,要有条理,否则违反了“方式”准则,就会导致忠言逆耳。

  总的说来,合作原则主要强调的是话语的内容方面,即需要话语者针对自己所说的话要进行有效的筛选,使自己的话语紧紧围绕话语双方的话题有效的展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说什么”的概念。因而,在合作原则的指导下,能够使双方保证交际内容的有效传输。“忠言逆耳”的语用分析

  戴红岩

  徽省宿州市萧县祖楼镇中心小学 安徽 宿州 235200

  一、引言

  在如今的社会中,常常可以看到,我们明明想要对人说一些诚恳劝告的话语,但最后却让听者觉得心里很不舒服,不愿意接受。这对于听者和说话者都是不愿意看到的一种消极的效果。然而,为什么会这样呢?本文将从合作原则的角度来具体分析“忠言”如何变成了“逆耳”的结果。

  二、对忠言逆耳的认识

  “忠言逆耳”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诚恳劝告的话,往往让人听起来不舒服。该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毒中矣。”后来人们将之阐发为:“毒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交际的过程中,表达主体的交际目标是积极的,善意的,都是为了对接受主体进行诚恳的劝告,但由于表达主体的言语在内容或方式上存在这样那样的偏差,导致接受主体难以接受,因而造成了消极的交际效果。我们就从语用学的角度,具体地分析言语主体存在的失误。

  三、忠言逆耳与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WilliamJames讲座上提出的,其部分内容以“Logicandconversation”和“Furthernotesonlogicandconversation”为题,先后发表于1975年和1978年。在格赖斯认为,所有的语言交际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为此,人们需要遵守一些诸如真实、充分、关联、清楚等原则和准则。这就是所谓的“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包含四个准则:(1)量的准则;(2)质的准则;(3)关联准则;(4)方式准则。

  格赖斯认为,交际的双方必须要遵从以上所提及的这些准则才能配合默契,交际才能顺利、和谐的进行。否则,如果双方违反了这些准则,就可能会因此而产生误解。那我们就一起从几个事例来看看,忠言是如何违反了合作原则,而导致了“逆耳”的结果。

  1.违反了量的准则

  量的准则是指表达主体发出的信息量应当适度,即一方面要求话语应包含交流所需的必要的信息,另一方面话语信息需要达到必要的量。因此,说话者所说的话语的多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忠言之所以逆耳,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话语的内容超过了所需要的“量”,如:

  (1)甲:你觉得哪一件衣服比较好看?

  乙:我觉得这两件衣服都很好看啊!但是吧,你的身材属于上胖下瘦的类型,更适合穿泡泡型的衣服。这样的话会显得你的身材更完美。你觉得呢?

  上例中,说话者甲只是单纯的想要知道在两者之中,哪一个更好看。而乙本着帮助甲追求最好着装效果的交际目标,增加了甲身材更适合“泡泡型”衣服的信息,虽然表达主体乙说的是发自内心的“忠言”,但因涉及到甲“上胖下瘦”的劣势,而让人听起来很不顺耳,造成“逆耳”的效果。乙只需要针对甲所问及的内容,回答两件都挺不错的即可。素以话语的表达主体发出的信息量应当适度,违反了“量”的准则,自然就会忠言逆耳。

  2.违反了质的准则

  质的准则是指,表达主体既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又要确保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述话语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自己话语的真实性,无论是“自欺”还是“欺人”,很显然都不符合准则的要求。如:

  (1)小明的学习成绩不好,经常是位于班级的中下水平,为此他的妈妈很是着急,所以就把小明盯的很紧,一个劲的想要小明好好的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可是小明喜欢运动,尤其是喜欢打篮球。所以小明经常背着他妈妈自己偷偷去打篮球。今天回到家的时候,他妈妈看见他满身的汗,知道小明肯定又去打球了。于是,他妈妈说到:“你说说你,能不能把打球的一半精力用在学习上啊?哪怕你用一半,我也就不用担心你的学习了。你呀你,一天到晚就知道打球。你看看人家楼下的王学,人家天天在家用功学习,你见过人家和你一样出去玩过吗?唉,难怪你学习成绩这样了。”小明的妈妈在说完之后,小明“砰”的一声关了自己的房门,并说了一句――“什么都不知道,就知道瞎说。”

  在上例中,小明对他妈妈所说的话相当的反感,不仅很快结束了彼此的交流,而且露出明显的反抗情绪。事实是,小明下午是和王学一起打球的。在上例中,表达主体小明妈妈本着想刺激小明好好学习的交际目标,虚构了王学同学一直在学习,从未出去玩的信息。虽然表达主体是发自内心的“忠言”,但因涉及到虚假的信息,且被话语的接受者小明知晓,便造成了“逆耳”的效果。其实,小明妈妈以身边真实可信的事例进行劝说即可。所以说,话语的表达主体发出的信息应当保证其信息的真实性,违反了“质”的准则,自然就会忠言逆耳了。

  3.违反了关联准则

  关联准则指的是,要求说话者需要说与特定语境中与话题有关的内容。这也就是说,要求所说的话要具有贴切性。但我们往往在话语交际的过程中说了一些与话题无关的内容,例如:

  (1)莉莉最近老喜欢看电视剧,不专注学习,所以莉莉的妈妈很是着急,想要对莉莉进行劝说,希望莉莉能够减少看电视剧的时间,多花时间在学习上。莉莉的妈妈是这样说的:“你看你,老看这些电视剧,这些能够教给你怎样去学习吗?这些电视剧有什么用呢?人家隔壁的那个智障的孩子点点,已经考了班级第五了,难道你连智障的孩子都不如吗?”

  在上例中,言语交际的表达主体莉莉的妈妈本着希望莉莉能减少看电视的时间,尽量多的花时间在学习上的交际目标,虽然,“电视剧不能教人如何去学习”是话语的表达主体发自内心的“忠言”,但关于“智障的孩子点点”的叙述则是与此话题无关的,而且“难道你连智障的孩子都不如吗”,太过于打击人,难免让人听起来很不顺耳,造成了“逆耳”的效果。所以说,话语的表达主体发出的信息,应当与特定语境中与话题有关,如果违反“关联”准则,就必然会导致忠言逆耳。

  4.违反了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指的是,要求话语的表达主体所表达的内容要清楚明白,即要避免表达晦涩,要避免歧义,要简洁,避免赘述,要有条理。所以违反方式准则就是用语隐晦,有悖常理,而且不符合逻辑。如:

  (1)A和B是好朋友,但A长得不是很漂亮,但大家都说她――“很有特点”,因为她的肤色很黑,而且脸上有很多的斑。但A想知道真实的答案,边向最好的朋友B问道:“我是不是长得很丑啊?”B说:“说实话,你确实挺难看的,皮肤黑,而且还有那么多的斑。”

  上例中,话语的表达主体B本着想要告诉A真实情况的交际目标,对A直接说出了,“你确实挺难看的,皮肤黑,而且还有那么多的斑”的话语。这种过于直接的表达方式,虽然是发自B内心的“忠言”,难免让A觉得“逆耳”。所以说,话语的表达主体所表达的内容要清楚明白,即要避免表达晦涩,要避免歧义,避免过于直接的表达方式,要简洁,避免赘述,要有条理,否则违反了“方式”准则,就会导致忠言逆耳。

  诚恳劝告的话篇2

  第一则:亡羊补牢

  一、激趣导入,回顾“寓言”

  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阅读期待,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埋下伏笔,可以这样设计“导入”环节:同学们听说过“魔袋”吗?你头脑中的“魔袋”是什么样的呢?(畅谈“魔袋”的神奇。)教师接着引导:有人说寓言就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谁能从这“魔袋”里取出更多的东西。(板书课题:寓言两则)继而追问:“两则”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哪些寓言?(学生回忆曾学过的寓言和自己课外阅读所知道的寓言。)这些寓言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学寓言要学些什么呢?(弄懂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的寓意。)

  二、初读故事,了解情节

  先由教师叙述:“有这么一个养羊人,曾经遭受了两次丢羊的损失,此时的他后悔不已。这是为什么呢?”这样一下子把故事的高潮托出来,学生的心被紧紧抓住,他们势必要思考:那个人为什么丢了羊?为什么丢了一次还会丢第二次?他后悔什么呢?接下来他会做些什么?结果会怎样呢?强烈的好奇心必将驱使学生急于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时教师安排学生自读《亡羊补牢》这个故事,读后交流自己解决了哪些疑问,说说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让学生查字典找一找“亡”和“补”有哪些义项,在“亡羊补牢”这个故事中分别应该选择哪一项,再说说“亡羊补牢”是什么意思。

  三、理解内容,认识形象

  在学生大致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应抓住关键词句仔细品味,让他们感悟到故事内容的丰富,同时获得对人物形象的清晰印象。可抓住与“亡羊”和“补牢”相关的词句咀嚼品味。

  1?郾寻“亡羊”之因。“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这句话点出了第一次丢羊的原因。“原来”告诉我们养羊人终于找到了丢失羊的原因。理解“窟窿”可以让学生用手势比画其大小(够一只狼或羊出入)。理解“钻”可以引导学生琢磨和想象狼看到窟窿时的惊喜与急切进入羊圈的心理。这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狼想吃羊啊想得疯狂,叼走一只羊是狼梦寐以求的渴望,这个窟窿成就了狼的梦想,一只可怜的羊成了狼的美餐。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一组对话揭示了第二次丢羊的原因。“赶快”一词表现了街坊对养羊人的关心,对他遭受丢羊损失的同情,诚恳劝他修补羊圈已经刻不容缓。“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反映出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满不在乎,不以为然。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街坊的诚恳态度和养羊人的满不在乎。

  2?郾思“亡羊”之痛。虽然遭受了一次丢羊的损失,养羊人却满不在乎。享受了美味佳肴的狼更加惦记着那个窟窿,惦记着羊圈里那一只只肥美的羊。窟窿依旧在,狼如愿以偿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养羊人出乎预料地重复了昨天的损失。此时,“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后悔什么呢?“后悔”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养羊人为自己没有虚心听取邻居劝告,没有采纳邻居的意见及时修补羊圈而自责,为又一次丢失一只心爱的羊而痛心、后悔。此时此刻,他承受的不仅仅是丢羊之痛,更令他难受的是,自己没有把街坊的劝告当回事,没有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导致再次遭受损失。)沉浸在“亡羊”之痛中的养羊人渐渐清醒过来,他意识到:如果不马上修补羊圈,第二天、第三天……羊会一只只丢失,后果不堪设想,得赶紧修补羊圈,每延迟一天都会给自己带来新的损失。

  3?郾悟“补牢”之切。引导学生抓住“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这个句子深入理解这层意思。“赶快”一词让我们体会到养羊人意识到修补羊圈已经刻不容缓,只要窟窿存在一天,丢羊的悲剧就会再次上演,他当机立断,及时修补羊圈。“结结实实”让我们看到养羊人决不给狼可乘之机的决心和修补窟窿的精益求精。他把羊圈修得牢不可破,足以让狼望“羊”兴叹。

  4?郾看“补牢”之果。养羊人倾尽心力补的羊圈能否如他所愿呢?故事中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补牢的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从此”在这里是指羊圈修好以后。“再也没丢过”指羊圈修好以后养羊人就不再遭受丢羊的损失。这说明:修补羊圈还算及时;修补羊圈所作出的努力没有白费。上文的“结结实实”在这里得到了验证,结结实实的羊圈彻底泯灭了狼的梦想与希望,有效地阻止了狼去接近羊,保住了更多的羊。

  四、深入思考,领悟道理

  通过对故事的深入研读,故事内容变得丰富了,养羊人的形象也明晰起来。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并想象:①如果养羊人在第一次丢羊时就听取邻居的劝告,接受邻居的建议,及时修补羊圈,结果会怎样?②如果养羊人丢了第二只羊后还不修补羊圈,结果又会怎样?然后让学生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养羊人说说心里话:赞扬他知错后能及时改错,彻底改错,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告诉他发现错误要及时改正,改错越早,损失就越小……接着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讲讲类似的事情,谈谈感想,说说这些事情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用自己的话阐述内心感悟。)

  第二则:南辕北辙

  一、画图解题,发现问题

  先让学生查字典,弄清“辕”和“辙”的意思,教师再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南辕”与“北辙”。然后让学生仔细看图,看看能发现什么。(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二、初读故事,整体感知

  学生发现了问题,自然会因兴奋而津津乐道,有的甚至会手舞足蹈地为坐车人指点迷津。教师可以顺势引导:老师看到了你们的善良与热心,但是,坐车人会领你们的这份情吗?我们读一读故事,看看他的表现。读完故事后让学生谈一谈坐车人给自己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固执,不听朋友的劝告。)然后给这个坐车人起一个合适的名字(老顽固……)或一个简单的评价。(自以为是、一意孤行……)

  三、细读深思,感受形象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多读、细读,读好故事中人物的问话和答话,或两三人一组分角色读,读后用自己的话试讲故事,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坐车人的性格特点。

  1?郾诚心提醒,不以为然。“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①你能想象朋友提醒他时是怎么想的吗?(奇了,怪了!楚国在南边,我的朋友不该往北边走啊!他一定是弄错了。不行,我得赶紧提醒!)②你从这组对话中体会到什么?(坐车人的举动让朋友大吃一惊,怀着对老朋友关心的满腔热情,朋友诚恳地提醒他走错方向了。坐车人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自恃有一匹快马,认为一切都不在话下。)

  2?郾耐心劝说,得意洋洋。“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①联系上下文读这组对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看到坐车人置朋友的好意提醒于不顾,固执己见,朋友显得有些着急了。坐车人却得意洋洋,他认为自己不仅有好马,还有好车夫,以自己快马加鞭的绝对优势,再远的路程也不用怕。)②此时此刻,朋友心里会怎么想?(这家伙真是越来越糊涂了!一个好车夫驾一匹快马往反方向走去,结果不是越走越远了吗?)

  3?郾无可奈何,一意孤行。“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他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①“摇摇头”让你体会到什么?(带的钱越多,不就折腾得越远了吗?坐车人愚蠢的举动、荒谬的狂言让朋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不敢相信自己的朋友竟然会变得如此顽固。面对眼前这个一意孤行的“老顽固”,他已经无可奈何了,渐渐丧失继续劝说的信心。)②此刻,他最想说点什么?(由他去吧!我看这个顽固不化的家伙是不撞南墙不死心了。)

  四、联系实际,领悟道理

  一匹好马,一个好车夫和足够多的钱确实是行路的三个有利条件。故事中的坐车人拥有了这三个条件,他却到不了楚国。你能告诉他是为什么吗?(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他的马越好,赶车人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说到底,就是他的行为与目的相反了。这样的做法就叫做“南辕北辙”。生活中南辕北辙的例子还真不少,你能举出一些来吗?你想对这些人说点什么呢?(告诉他做什么事都要保持行为与目标一致,要听从别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

  作者单位

  诚恳劝告的话篇3

  ①前排坐位能为乘员提供充足的空间。

  ②南侧一号场为主场地,共设坐位1.2万个。

  ③哪能买到坐位票啊?

  ④这是一种只在站立或坐位时导致血压增高,而在平卧位时血压却恢复正常的现象。

  ⑤慢慢把宝宝从仰卧位拉起成坐位。

  ⑥鼻腔冲洗:患者取坐位,上身微向前倾。

  ①②③例指的是供人坐的位子,④⑤⑥例指的是坐着的姿势。“坐”是一个动词语素,指把臀部平放在物体上以支持身体的一种动作。“坐”也曾用作名词,指停坐的地方,此义后写作“座”。因此,“座”是一个名词,专指停坐之处,例如“入座、座次、座席、座无虚席”等都写作“座”。

  它们与“位”构词时,“座位”表示入座的位子,也表示坐具;“坐位”也表示坐的位子,即座位。这样,“座位”和“坐位”成了异形词。但是,“坐位”是一个歧义的名词,因为构词语素“位”还可以表示体位,而“坐”是人体的一种姿势,所以“坐位”在这时表示安坐的一种姿势。

  根据上述分析,反观前例,①②③例我们建议用“座位”,这样可以避免“坐位”可能出现的多义矛盾;而④⑤⑥例则仍取原形“坐位”,表示人体的一种安坐的体位。

  “淋漓尽致”的误用

  “淋漓尽致”有两个意思,第一,形容渗透了水或湿淋淋往下滴的样子。例如袁华《侨民泪》:“时适大雨,衣履沾濡,不觉淋漓尽致,同行者悲声又起。”第二、形容事情做得十分畅快或文章、讲话表达得详尽、透彻。例如:①《品花宝鉴》:“在京耽搁不过一年半载,选到了就要出京,不闹个淋漓尽致,也叫人看不起。”②清代无名氏《杜诗言志?草堂》:“然吾观其前一段叙乱处,叙得何等简洁,便是史公绝妙笔法;中一段描写乱人情景,何等淋漓尽致,便是《三百》惩戒法旨。”③大概是因为通过这些故事,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扬州一带的世态人情,说出一些人心中想说的话。

  “淋漓尽致”往往被误用,如:“这篇文章把敌人的反动论点批驳得淋漓尽致。”要形容文章揭露得彻底,原话可以改作“这篇文章把敌人论点的反动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要形容批驳的效果,可以改作“这篇文章把敌人的反动论点批驳得体无完肤”。

  嘱咐不用“苦口婆心”

  “苦口婆心”原指用老婆婆一样慈爱的心肠,不辞辛劳地劝导。《儿女英雄传》:“这种人若不得个贤父兄、良师友,苦口婆心地成全他,唤醒他,可惜那至性奇才,终归名隳身败。”现泛指怀着好心,再三诚恳地劝告。一般用于劝告那些不能很快认识缺点、错误的人。例如:①人民警察苦口婆心化解两家积怨。②经妻子苦口婆心地劝说,他终于戒了烟。③苦口婆心地劝说,可是面对的却是木头。

  诚恳劝告的话篇4

  生:我准备把面包拾起来,交给校长。

  生:我准备写篇稿子,提出批评。

  生:我会告诉这们同学,农民种粮食很辛苦,不应该浪费。

  师:你打算当面劝告,是吗?——请大家接着说。

  生:我将把这件事告诉校长,并请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告诉大家要爱惜粮食。

  师:浪费粮食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人都要爱惜粮食,是吗?以上的同学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错的,还有部分同学不举手,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小诚,你准备怎样处理?

  生:(站起来)我……

  师:(鼓励地)说心里话,没关系。

  生:我不敢问……(笑声)

  师:小诚不是不想问,而是不敢问,胆子小。要锻炼自己的胆量和口才。[评:在言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于老师不光给优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而且还兼顾到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讲话的孩子。其实后者是最容易“被遗忘的角落”,而于老师却没有遗忘他们,这是很值得效法的]——同学们,刚才大家说了不少处理意见。你们认为哪种办法比较妥当?

  生:(齐答)劝告。

  师:这件事,当面劝告一下比较好,当然,写稿子,报告老师或校长也不失为好办法。不过,当面劝告,(板书:劝告)不能耍态度,要以理服人。(板书:以理服人)[评:怎么劝告人?必须以理服人。以理服人是这次训练的核心内容。要做到说理充分,娓娓动听,使人怦然心动,这不光是个说话技巧的问题,关涉到一个人的思辩能力。由此看来,语文课中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思维训练是不能离开语言训练孤立进行的。]如果请你去劝告,你准备讲哪些道理?对了,有人告诉我,这位扔面包的同学姓李。咱们就叫他晓理吧。(板书:晓理)你准备讲什么,先列个提纲。这叫发言提纲。(生写,师巡视。)师:哪们同学说说你列的提纲。

  生:我先请晓理背古诗——《锄禾》,再根据古诗教育他粮食来之不易。

  师:你们是同学关系,“教育”这个词换成什么更合适?——请你自己考虑。

  生:把“教育”换成“告诉”。

  师:对了。[评: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教师随时指出其用词不当之处,并通过推敲,帮助他们选用准确的词语,这是最切实际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形式之一。]——这是第一条。还要告诉他,把粮食加工成面粉到做成面包,不知道要经过多少道工序,不知有多少人做……

  师: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手。

  生:第二条,告诉晓理,粮食的用途很大,谁能离开粮食?粮食是宝中宝。

  师:很好。(板书:2、粮食的用途)民以食为天,这是至理名言。除了供人们吃,还能干什么?知道吗?

  生:做点心……

  师:粮食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做糕点、酿酒,还有,你们知道吗?好多药品都是用粮食做的。我们吃的味精也是从粮食中提炼出来的。总之,没有粮食,人类就无法生存。

  生:我请晓理算一笔帐,每个同学每天扔掉一块面包,那全国将浪费多少粮食?浪费是一种可耻行为。

  师:这笔帐算得好!这真是一个天文数字!(板书:3、算帐)诸葛亮曾告诫他的儿子:“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简朴,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美德。浪费是可耻的。[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话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俗语:厚积而薄发。教师平时有了丰厚的积累,教学时便可随手拈来,为我所用。此即一例。不是现用现学,而是学了备用。谁知道哪块云彩会落雨呢!]

  生:虽然我国现在经济发展较快,但还有很多人吃不饱。

  师:有些贫困地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一点也放在第三个方面说说。这也是一笔帐。

  生:我给他讲一个革命故事,红军长征时……

  师: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讲;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提示一下:你不是学巡“马背上的小红军”吗?那位小红军就是因为没有粮食吃而饿死的!还记得他干粮袋里那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吗?这可以算第四条。(板书:4、记住过去)

  生:面包是用爸爸、妈妈挣来的钱买的,爸爸、妈妈挣钱很不容易。

  师:这一点补充很好,可以把它放在第三条。大家想得很周到,讲得很有道理。我如果是晓理,听了以后,一定会心服口服的。大家谈了这么多,集中起来大体分四个方面。我们当面劝告晓理的时候,就从这四个方面讲。现在,请看看板书,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讲的内容。待会儿,我扮演晓理,请你们来劝告我。(生笑)(生熟记黑板上板书的内容)

  师:现在我当晓理。谁借条红领巾给我戴戴?(师戴红领巾)我是谁?

  生:(齐答:晓理)

  师:是于晓理。懂得道理。(板书:于晓理。众笑。)劝的时候,千万别说“于老师您不应该扔面包”。(生大笑)现在,我请一个同学到前边来劝说晓理,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允许插话,都要参与,看谁有口有心,能说会道。[评: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允许插话,都要参与”,较好地处理了点与面的关系,提高了训练的效益。]——于婧,请你到前边来。(婧摇头)

  师:我不喜欢摇头,我喜欢听“让我来试试”。(婧勇敢地走上讲台。老师鼓励她大胆一点。)[评:既教书,又育人。这不只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遇事不胆怯,不退缩的心理品质。]

  生:于晓理同学,这是你扔的面包吗?

  师: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众笑)(一生站起来插话:小同学,请问你是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

  师:我是四(1)班的,叫于晓理。

  生:晓理同学,你扔面包是不对的。

  师:我扔面包关你什么事!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众笑。婧一时语塞。师指出:对别人做的事发表意见,应从自己这个角度说,坚持“我”的说法,而且态度要诚恳,要这样说:晓理同学,你把面包扔了我感到太可惜了。如果直接指责对方,就会顶牛,激发矛盾。)

  生:于晓理同学,我觉得把好好的面包扔了太可惜了。(师插话:这样说,对方就不至于抬扛了。)[评:劝说别人是一种语言艺术。要想取得比较好的效果,除了态度诚恳外,还要说得委婉,让人容易接受,于老师的这一点拨得非常重要的。]你想想,你妈妈在工厂里辛辛苦苦地工作,一分一分地挣钱,你妈妈知道了会怎么想?

  师:妈妈知道了会生气,会狠狠地批评我。(

  众笑)(这时于老师立即提醒于婧:看看黑板上的提纲,应该先讲什么?)

  生:于晓理同学,你知道吗,粮食可来之不易呀!农民辛辛苦苦地耕地,播种,施肥,浇水,……收割,(师插话:脱粒,晒干。)付出了多少汗水呀!咱们上一年级学过一首古诗——《锄禾》,你还记得吗?

  师:记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姐姐,我错了,我不该浪费粮食。(众笑。一生插话:把粮食加工成面包,不知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经过多少人的手!)

  生:粮食的作用可大了。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粮食除了可以吃,还可以酿酒,做点心,制造药品呢。(一生站起来补充:还有提炼味精。粮食是宝中宝。)我们生活虽然好了,但也不能忘记过去。还记得咱们学过的《马背上的小红军》吗?(一生插话:如果我们一人扔一块面包,全国会浪费多少面包呀!)

  师:(拿起桌子上的面包)小姐姐,同学们,谢谢你们的帮助,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我错了。(说完低下了头。笑声。)

  师:(取下红领巾)我现在不是于晓理了。(笑声)于婧态度好,讲得好,同学插话补充得也好。

  师:同学们,浪费粮食的现象较普遍,不光是晓理一个人。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有的同学想写篇稿子,对这种现象提出批评,我认为很有必要。这样吧,咱们给全校同学写一封公开信,让每个人都认识到粮食来之不易,认识粮食的作用,都能珍惜粮食,怎么样?

  生:(齐答)好!

  师:我刚才说了,咱们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来着?

  生:让全校同学认识粮食来之不易,粮食是宝中宝,(师插话:粮食的作用)都来爱惜粮食。

  师: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在信中就必须将粮食来之不易、粮食的作用写清楚,这是重点。格式和一般书信一样,为了区别于其它书信,第一行可写上“给全校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生:以谁的名义写?

  师:以个人名义写吧,写的时候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随时提出来。请抓紧时间写草稿。

  生:于老师,我给市长写封信行吗?

  师:可以。让市长在“世界粮食日”那天发表电视讲话,呼吁全市人民爱惜粮食。

  (生写草稿,师巡视,个别辅导。多数学生写好之后,教师当面评改了两篇草稿,下面是评改其中耿臻一篇的实录。)

  生:(读草稿)给全校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师插话:“这是个题目。”)亲爱的同学们:上星期上午,我校四年级的晓理同学把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扔了。(师插话:“在公开信里不要点同学的名。”)五年级一班的于婧同学见了,挺身而出,进行劝告。(师插话:虽然制止这种不良行为需要有点勇气,但还不是和坏人作斗争,用“挺身而出”不合适。可以改为“诚恳地提出了批评”。)[评:这又是帮助学生推敲词语的一个精彩的例子。用词贵在恰如其分,不到位不行,过了头也不行。]其实,这种浪费现象很普遍。在我们学校的垃圾箱里经常可以看到发霉的馒头、包子、点心……我们应该大声疾呼:不要浪费粮食!同学们,粮食是宝中宝。“民以食为天”。我们一天三顿饭,哪一顿能少了粮食!再说,粮食来之不易呀!它是用农民的血汗换来的。(师插话:你没有把粮食的作用讲全,它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做饲料呢!读完后补充上去。)咱们一年级就学过一首古诗,(师插话:“这一句应这样说:‘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的那首流传千百年的古诗吗?’”)诗中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收下来再加工成面包,又不知要经过多少人的手!同学们,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是有了提高,可是还应当勤俭节约。小学生行为规范里讲得很清楚,要爱惜粮食。(师插话:“这里加上一句:‘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不多,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一部分粮食。’”)现在一些贫困地区还没解决温饱问题。还有,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曾经报道过世界难民缺乏粮食的问题。当看到一幅幅骨瘦如柴的和我们同龄的孩子托着饭碗向别人乞讨的时候,(师插话:“前面有‘一幅幅’,后面就该加上‘画面’二字。要不,就把前面的‘一幅幅’画去掉。”)浪费粮食的同学难道不为之震动?(师插话:“有些电视节目应当看,耿臻同学看了,不仅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作文中用上了,很有说服力。”)同学们,也许有人会说,馒头我是用自己的钱买的,我扔了与别人没有关系。不对!父母挣钱容易吗?我们也应当珍惜父母的血汗呀!同学们让我们都来节约粮食,爱惜粮食吧!此致敬礼。五年级一班耿臻,1995年3月16日。师:耿臻的信一是道理讲得较全面,较深刻;二是措词恳切,有力,感情真挚,有说服力。其他同学再看看自己写的,看看有没有疏漏的地方,修改好了,再抄在作文薄上。[评:于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这种随机面批的方式。学生当众读,教师随机改,受益面大,效率较高。由于是随机改,这就要求教师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敏锐的语感。但也不是高不可攀,只要我们勤学苦练,不断实践,就能够不断提高我们的随机面批水平。]为了达到让全校同学都爱惜粮食的目的,除了写信,还可以把刚才于婧劝晓理不要扔面包这件事写下来,写一篇记叙文。同学们看了同样会受到教育,下次作文课咱们就以《劝告》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有空儿,你们先写好草稿。

  [总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怎么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呢?我以为,于老师的“一块面包”说写训练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一是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说写训练材料。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谈薄了,尤其是乱扔面包等食品的现象时有发生,抓住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很有现实意义和典型意义的。二是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让小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三是教师不光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还注意抓学生非智力因素,以形成其良好的心理品质。

  换个做法和说法

  于永正

  一年春节,我到一位朋友家拜年。吃饭的时候,朋友的孩子一失手,碗掉在地上,“哗啦”一声,碎了。

  朋友生气了,说:“看你!做什么事都是冒冒失失的,连个碗也端不住……”

  孩子不安极了,要哭。

  孩子的奶奶却笑着说:“碎(岁)碎(岁)平安!碎(岁)碎(岁)平安!再找个碗来!”

  一句话,说得大家都高兴起来。家里立刻又洋溢着节日的祥和气氛。

  我佩服朋友母亲的说话艺术。一句“碎(岁)碎(岁)平安”,把由孩子打碎碗而带来的“晦气”,转化为吉祥。我们当老师的,每天不知要讲多少话,处理多少事,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是不是也应该“换个说法”、“换种做法”?

  一天,我到一所小学听二年级的一位老师教《我的爸爸》。我坐在教室的后面。和我同桌的是一位小男孩。

  “是你一个人一张桌子,还是你的同桌今天没来?”我轻声问。

  “自己。”他说,语言的简洁说明的不是他的表达能力强,而是局促和羞怯。二年级的孩子还不会认识到“事以简为止,言以简为当”。

  我明白了,他在班里肯定是“好动分子”,是个“不受欢迎的人”。

  老师开始讲课。当她讲到李大钊教育

  女儿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那一段时,瞅了我的“同桌”一眼,说:“咱们班有个别小朋友,学习就不能一心一意,而是三心二意。”

  老师的本意显然是好的。她是想:“联系实际”,教育这位小朋友。是呀,讲到这里,提醒学生改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况且老师的语气又是极柔和的,没有半点儿严厉。

  可是,事与愿违。小男孩一句“回敬”的话,宣告了老师教育的失败。只见我的“同桌”,脸一红,头一歪,嘟囔了一句:“谁三心二意了?”

  这使我记起一位教育家说过的话: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种说教往往是失败的。

  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做:请这位学习不用心的男孩读读李大钊教育女儿的这一段话。如果读得尚可,及时予以肯定;如果读得不令人满意,及时纠正、指导,直到读得较好时。不妨说一句:“这次你读得真好。只要用心,什么事都会做好的。”这样效果可能会好得多。“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这些古训,我们是万万忘不得的。

  还有一天,我到一所学校听一位老师教《金色的细雨》,生字学完了,老师请一位学生读生字卡。一个“柁”字挡住了去路。

  “谁来告诉他?”老师问。

  一位学生站起来,把正确的读音告诉了处境尴尬的同伴。随即,老师让他连读三遍。

  “记住了吗?”

  “记住了。”

  接着写生字。生字写完了,临下课前,这位老师又把“柁”的卡片举起来,请开始读错了的那位学生读。多么负责的老师啊!但我也担心,生怕他忘记了读音,经不住老师的“突然袭击”,再次陷入尴尬境地。学生读对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可是,没想到老师却沉着脸儿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学习一定要用心。”

  这位学生灰溜溜地坐下了。

  开始读错了,经同学的帮助而终于记住了,应该表扬嘛!可是得到的却是老师带教训语气的话!老师假如这样说;“你的记性很好。”或者说:“我为你终于牢牢记住了这个字而高兴。”那,该生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什么表情啊!

  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我们的确应该换一个说法、换一个做法。

   新转到我班的刘合金,是名副其实的“合金”,硬得很。教数学的刘主任问他上课为什么随便说话,他说:“谁讲了?都是同位的先惹的我嘛。”刘主任问他作业怎么又乱又脏,他说:“那是因为钢笔‘拉肚子’,写着写着就滴水,我不是故意乱画的。”刘主任的鼻子差一点被气歪,说:“你呀,是瞎子盖被——反正都是里(理)儿!”这句歇后语虽然不大文明,用在这里却十分恰切。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到一个星期,全校老师都知道刘合金是个作业潦草、且又不讲理的角儿。

  可刘合金倒无所谓,走路依旧昂着头,脸上依旧带着恬然的笑。一副“什么千里不千里的”表情。

  我决定唱一回儿“白脸儿”。

  “听说你的钢笔闹肚子?”一天,上语文课的时候我问他。“我是修理钢笔的专家,能不能让我看看?”

  他难为情地从文具盒里取出来。我一看,笔帽上的卡子没有了,笔舌头也少了一块。

  我说:“原来你的钢笑是位‘残疾人’啊!我这个专家也无能为力了。我不会‘断肢再植术’。这样吧,把我的钢笔借你用。哎,我的笔可是名牌哟!笔尖和你一样,也是‘合金’的。据说,有百分之五十的黄金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好笔,怎么能写好作业呢?”

  他死活不要我的钢笔。我用命令的口吻说:“你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借期一个学期,放寒假时还我。”

  不久,科任老师都说他的作业变干净了。虽然字写得还不尽如人意。

  一个学期下来,不但我的钢笔完好无损,而且他的文具盒里再也找不到“残疾”的文具了,看不到脏兮兮的橡皮了。

  我望着他那淡淡的眉毛下一双细细的、聪明而又淘气的眼睛,在心里说:“白脸儿”,我唱对了。

  但是,这决不是说“唱白脸儿”优于“唱红脸儿”。该唱什么“脸儿”,要视学生、视情况而定。唱红脸儿不行,则唱白脸儿;唱白脸儿不行,则改唱红脸儿。这都叫“换个做法”。

  一天,我路过教室门口,发现刘云站在教室门口,头低着,鼻涕从鼻孔里探出头来,一个大书包拎在手里。

  “是迟到了,还是犯错误被老师撵出来了?”

  “迟到了。”他轻吸了一下鼻子。

  我推开门,对正在上数学课的侯老师说:“迟到了,敢进校门,敢在教室门外喊一声‘报告’,需要多大的勇气!就凭这一点,我看是不是让刘云进教室听课?”侯老师点头同意。

  我对全班学生说:“我小的时候,有一天,迟到了,连校门也不敢进;在大门口转悠了半天,又背着书包回家了,我不如刘云。”

  刘云把鼻涕迅速擦掉,偷偷地笑了。

  一句话,化“窘迫”为“轻松”。而且,在我的记忆中,刘云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

  这样的事例很多。记得有一次我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默字。其中一个学生把“尤其”写成“由其”。同学看了“哧哧”地笑。我没有批评他把“尤”字写错了,而是对这位学生说:“你成心想考考于老师,看我会不会写‘尤其’的‘尤’字,是不是?“他先是一怔,然后对着“由”字看,片刻之后,恍然明白了,连忙将“由”字擦掉,改成“尤”字。

  我抚摸着他的头说:“我知道,你是会写这个字的。”

  一次我到新沂市新安小学上课。我请一位学生读课文。有一个句子她一连读了三遍都没读正确,把其中一个“破”字丢掉了。同学们笑了,她却莫名其妙。我说:“由于你太紧张了,丢了一个‘破’字。再来遍。第四遍万一还读不好也不要紧,因为还有第五遍!”

  她认真把这个句子看了看,又读了一遍。这一遍读得既正确,又流利,声音还响亮。

  我说:“请你介绍介绍你取得成功的经验好不好?”

  她腼腆地说:“把字看准,多读几遍。”

  张庆老师评论说:“明明该批评,却变成表扬。这个细节耐人寻味。”

  1997年教师节前夕,1975年毕业的六年级二班的学生在大马路小学聚会。来自北京、太原、石家庄、常州、连云港以及徐州本地的30名学生相聚母校,坐在22年前他们读过书的教室里,自然是感慨系之。他们中,有的22年未曾见面,有人已经叫不出名字来了。一个魁梧的小伙子紧握着我的手问:“于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怎么不记得?你叫李明,咱们班的小画家嘛!”

  学生告诉我,李明现在是大画家了,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通过自学,他已拿到美术大专文凭,学业有成,事业也有成。

  李明说:“上小学时,我常常为数学考不及格而烦恼。于老师,您还记得吗?有一次,我正对着没考及格的数学卷子落泪,您拿着我的美术作业——对教数学的老师和全班同学说:‘李明李明,画画真行!’我听了,心里不知有多么感动!从那时起,您经常要我为班做黑板报插图。您站在黑板报旁边夸我的时候,是我腰杆挺得最直的时候。从此,我便天天画。没有您的那句话,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啊。”

  我说:“人不可能什么都好,也不大可能什么都不好。有长处,发展长处,就会对社会有用。发展,主要靠自己。如果你不奋发,不孜孜以求,才不会有今天呢。我呢,只不过在关键时候,鼓励鼓励你罢了。”

  李明说:“要知道,您是老师啊!同样的话,出自老师之口和出自旁人之口份量不一样啊!说内心话,我们现在见到您的心情还和上小学时见到您一样!”

  没想到,在他失败、伤心

  的时候,我换了一个角度,换了一个话题,说了一句“李明李明,画画真行”,就使他鼓起生活的风帆,而且鼓出了出息。

  诚恳劝告的话篇5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6分)

  琳琅( )( ) 载誉( )( ) ( )( )如生

  ( )( )虚传 滔滔( )( ) ( )( )释手

  语无( )( ) 息息( )( ) 挥汗( )( )

  ( )( )不舍 ( )( )妙想 ( )( )在目

  (四)给下面句子选择合适的词语,并打“√”。(5分)

  1.孙杨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声誉)。

  2.我(多么 那么)(向慕 向往)外面那(明媚 明亮)的春光啊!

  3.少年的眼睛里(流露 显露)出一丝(遗憾 遗落)的神情。

  4.我(拿 捧)着象墩,仔细(观赏 观看),爱不释手。

  5.它的身子很脏,眼睛里(充满 充足)(哀怨 哀伤)。

  (五)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2分)

  1.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

  A.比喻像纱或者线交叉穿过。 B.指织布的女子。 C.指织女星。

  2.莫西奥尼亚瀑布真是名不虚传。 ()

  A.突然,白白地。 B.空着。 C.虚假。

  二、句子集结营。(21分)

  (一)给下面的句子治治病。(8分)

  1.我估计这件好事大概是班长做的。

  2.长沙的六月是个美丽的地方。

  3.我们班取得了竞赛第一名,大家的心里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4.老师要求同学们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

  (二)照样子,写句子。(9分)

  例:西边天上的朵朵白云,变成了红彤彤的晚霞。

  1. ,变成了。

  例: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

  2. , 无影无踪。

  例: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看他们扬起欢乐的微笑……

  3.一天中做了多少好事: ,

  ; , ……

  (三)巧变句子。(4分)

  爷爷干干净净 庭院把打扫得

  1.整理成一句通顺的话。

  2.改成“被”字句。

  白羽箭一支 李广 了 射出去

  3.整理成一句通顺的话。

  4.改成“把”字句。

  三、拓展与积累。(8分)

  (一)读古诗,连线。(4分)

  海内存知己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千里送鹅毛 他乡遇故知 邢俊臣

  海上生明月 礼轻情意重 汪洙

  久旱逢甘雨 天涯若比邻 王勃

  (二)你问我答。(4分)

  生前留下的话叫( )言;宣誓所说的话叫( )言。

  不满抱怨的话叫( )言;临走写下的话叫( )言。

  应允别人的话叫( )言;表示吉祥的话叫( )言。

  诚恳劝告的话叫( )言;撒谎骗人的话叫( )言。

  四、阅读欢乐岛。(15分)

  美丽的理想

  小雁要飞越大海,

  还想到塞外的草原,

  去实现心中的夙(sù)愿,

  让伙伴们羡慕地夸赞。

  妈妈叮咛又鼓励:

  “锻炼是对意志的考验,

  练出一双坚硬的翅膀,

  不畏风暴飞往天边。”

  小雁在蓝天

  ――欢快地盘旋上升,

  悠闲地休息滑翔,

  把学本领看作易如反掌。

  “孩子,风雨中再去闯闯,

  捕捉食物不要等天空晴朗……”

  “妈妈,絮絮叨叨叫人烦,

  看!飞行计划都练完。”

  雁群展翅出征,

  小雁饿着肚子后边行,

  终于掉队飞不动,

  美丽的理想成为泡影。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3分)

  羡慕――( ) 夸赞――( ) 鼓励――( )

  悠闲――( ) 上升――( ) 理想――( )

  2.小雁的理想是什么?(2分)

  3.妈妈对小雁的叮咛和鼓励是什么?在诗歌中用横线画出来。(2分)

  4.小雁是怎样练习本领的?阅读诗歌,用自己的话简洁地表达。(2分)

  5.小雁的理想实现了吗?为什么?(3分)

  6.小雁怎样才能实现理想?(3分)

  五、小诗人。(30分)

  认真阅读上文《美丽的理想》,并结合所学诗歌,以“时间”为题,写一首小诗。

  诚恳劝告的话篇6

  1.多用敬语、谦语、雅语,不用粗言滥语。

  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常用的敬词:

  请——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

  请问——请求对方解答问题

  赐教——请人给予指教

  高见——高明的见解

  高寿——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

  拜访——访问

  拜望——探望

  拜托——托人办事

  敬请——恭敬地请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临——请客人到来

  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用奉字:

  奉陪——陪伴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告——告诉

  奉劝——劝告

  奉养——侍奉和赡养(尊亲)

  恭喜——祝贺人的喜事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和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时表示请人指教

  常用的客气话:

  恕——请求别人不要计较

  有劳——用于拜托或答谢某人帮助

  难为——感谢某人帮助做事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久违—叫艮久未见

  劳驾——用于请某人做某事

  借光——请人给予方便

  包涵——请人宽容或原谅

  指教——请人对自己的工作或作品提出批评,指出错误

  多谢——很感谢

  失敬——向对方致歉

  失陪——表示因故不能陪伴别人

  上述这些礼貌用语只是代表了言语谦恭的一部分,明白了意思,内心一定要有同样的观念,否则虽然说的是敬语,但语气语调不诚恳,一样没有效果。

  1.说话时学会在不同场合控制自己的仪态,切忌有失仪行为。如:大哭大笑、大吵大闹、窃窃私语、指手画脚、怒目圆睁,或者左顾右盼、哈欠连连、萎靡不振、拉拉扯扯等都是失态的行为。在和老师同学说话的过程中,不但要仪态保持端庄,还要和颜悦色专注他人,不论讲话的环境、情绪怎样,都能做到心定神至,条理分明,温文儒雅,这是谦谦君子、温顺淑女必须要具备的良好仪态。

  2.不要探测他人隐私。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隐私权的重视逐年提高,同学们在学校或在校外与人相处,切记以下话题是必须避免的:

  问他人年龄,尤其是女性的年龄。

  问他人的薪水或探询财产以及薪水的分配和财产的价值。

  好奇地问他人身体的残障或缺陷。

  人家赠送礼品,冒失地问价钱多少。

  别总和朋友说自己的不幸,因为大多数人不是非常愿意和一个总是诉苦的人在一起。

  有什么可以吹嘘的成绩,不必见人就提,正如不要吹嘘自己的金钱、财产一样。

  对别人有意见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去表达,不要在公共场合对别人说三道四,这样反而露出你的短处。将道听途说的闲话在同学之间散布,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也会让你的形象大打折扣。

  对老师或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干部,可以尊重,但不必用毕恭毕敬的语气说奉承话,对一般同学或有缺陷的同学,更不能用轻视、冷淡的口吻说话。

  谈话间要留意对方的反应,如果发现对方心不在焉,就应中断自己的话,即使你觉得所讲的非常重要或对方必定会感兴趣,因为对方可能此刻并不愿意耐心倾听你的话。

  不要过分关心关于别人自身的其他问题,即使是别人真想让你提供参考意见。因为如果你的意见他(她)采纳后的结果不理想,那么你恐怕就得受些委屈了。

  语言是人类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交谈是人际交往中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方式,因此必须十分重视交谈中的礼仪。

  交谈的礼仪原则,在任何社交场合,诚恳与热情都是交谈的基础,只有坦诚相见的谈话才能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气氛才能融洽和谐。

  诚恳劝告的话篇7

  从理智上说,没有多少人不懂得“人无完人”得道理,也没有多少人不知道对待批评应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平时,我们不难听到或看到人家使用“欢迎批评”一类的词语,甚至自己也使用过。但实际上,一旦有人果真提出批评时,受批评者往往就会像遭到电击一样立即缩回,采取拒绝、逃避的形式为自己辩护。这种经历的体验,你、我、他大概都不陌生吧?面对批评,脑子里想到的多半不是自己的过错。而是“大家和我差不多,为什么单找我的麻烦”,“我哪里得罪了你,何必这样”,“你无情,别怪我无义”等一类的反应。因此,对待批评你会耿耿于怀、在工作中消极抵抗。然而,不幸的是,拒绝批评并非意味着可以免受批评,而且还会失去许多忠言善意的劝告,以至断送他人对你的信任和支持。因此要走出这一误区,单靠笼统地告诫自己下次要虚心接受是缺乏约束力的,应该分三步来具体解决。

  第一步,要耐心倾听批评,应该保持自然大方的表情和姿势,认真而耐心地听完对方的批评。不要急于反驳、辩解,也不要嬉皮笑脸、满不在乎或漫不经心、假装糊涂。在工作中我们难免要接受批评,领导诚恳、善意的批评利于受批评者改正缺点和错误,更有利于工作质量的提高。

  第二步,要学会接受批评,我们对待缺点和错误也许会有无所谓的感觉,一旦产生了问题受到了批评,我们就不要拒绝它。不必担忧接受批评便矮人一等,拿出勇气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你下次就不会再出现类似的差错了。

  第三步,要有接受批评的智慧,要是对你批评得有道理,但方式、方法不对,你可以把它改为自己可以接受得方式、方法来理解。如果批评错了,你也宜先表示谢意,然后再做必要得解释。

  诚恳劝告的话篇8

  新课程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有很多创新和突破,利于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本篇课文在教学时,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教学中展示直观的图片,形象生动的字幕和动画,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画面的感知和观察让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自主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顾“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以“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质疑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中看出来,因此,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课文中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弄清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和陈述句不同的语气。

  4、培养学生能善于接受别人正确的建议和劝告,在不同的环境中懂得采纳良好的意见。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乐于并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画面和图片,弄清课文内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几种句式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懂得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任何事物之间都存有内在的联系。

  设计流程

  一、激趣导入,课题质疑

  【出示图片】

  师:大家看看,图片上的葫芦,你喜欢哪一个?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葫芦可以用来食用,还能做成乐器和工艺品。在生活中,这种可爱的植物让很多人喜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我要的是葫芦》。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产生疑问:最后种葫芦的人是不是得到葫芦了?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对新生事物产生联想和猜测,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动脑看图的能力。

  二、初步阅读,解答疑问

  【出示图片】观察两幅插图,并作对比。

  1、学生自己观察第1、2幅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教师指导学生发现两幅图的不同。

  葫芦长势不同:一是长长的藤上长满绿绿的叶子,一是叶子枯黄,且有好多小孔。

  葫芦不同:一是可爱的,挂在藤上;一是干瘪的,掉在地上。

  人的表情不同:一是面带微笑,很满意的样子;一是满脸惊讶,很奇怪的样子。

  设计意图:两幅插图的画面对比鲜明,能够帮助学生感知故事、理解课文,所以,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细致观察图片后,给学生提供了质疑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

  三、品析课文,明白事理

  1、学习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一点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盼它长大。

  2、让学生想象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然后练习读一读。

  指导学生理解: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只要葫芦能长大就行了。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几个虫子不在乎的语气,对小葫芦喜爱的语气。感知感叹句与陈述句不同的语气。

  设计意图:学生们结合生活体验,而后教师再加以补充。让学生通过观察、朗读、思考得出结论:葫芦叶子与果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叶子上生了很多蚜虫不治就会死掉,葫芦自然也就保不住了。

  3、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边读边体会邻居和种葫芦的不同看法。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邻居的话要读出诚恳的语气,提出自己的建议:不要先盯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要快治。感知反问句与陈述句不同的语气。

  4、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那人不但错在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还错在不听邻居的劝告,有错不改。

  四、拓展想象,训练口语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标签:学生同学粮食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