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蒲柳人家全文 蒲柳人家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08 10:26:27 分类:资讯 浏览:142


  蒲柳人家篇1

  系的是挂贼扣儿。

  那一年是一九九八年。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

  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

  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奶奶叫东隔壁的望日莲姑姑给何满子做了一条大红兜肚,兜肚上还用五彩细线

  绣了一大堆花草。人配衣裳马配鞍,何满子穿上这条花红兜肚,一定会在小伙伴们

  中间出人头地。可是,何满子一天也不穿。

  何满子整天在运河滩上野跑,头顶着毒热的阳光,身上再裹起兜肚,一不风凉,

  二又窝汗,穿不了一天,就得起大半身痱子。再有,全村跟他一般大的小姑娘,谁

  的兜肚也没有这么花儿草儿的鲜艳,他穿在身上,男不男,女不女,小姑娘们要用

  手指刮破脸蛋儿,臊得他找个田鼠窝钻进去;小小子儿们也要敲起锣鼓似的叫他小

  丫头儿,管叫他一辈子抬不起头。

  何满子不穿花红兜肚,奶奶气得咬牙切齿地骂他,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还威

  吓要三天不给他饭吃。原来,这条兜肚大有讲究。何满子是个娇哥儿,奶奶老是怕

  阎王爷打发白无常把他勾走;听说阎王爷非常重男轻女,何满子穿上花红兜肚,男

  扮女妆,阎王爷老眼昏花地看不真切,也就起不了勾魂索命的恶念。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

  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

  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

  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

  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

  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

  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

  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

  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

  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

  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

  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

  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

  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

  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

  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抢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

  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

  滩上,紧一口慢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

  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

  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

  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

  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

  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

  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一丈青大娘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她还会扎针、

  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痛脑热,都来找她妙手回

  春;全村三十岁以下的人,都是她那一双粗大的手给接来了人间。

  不过,别看一丈青大娘能镇八方,她可管不了何满子。何家世代单传,辈辈一

  棵苗,何满子的爷爷就是老生儿,他父亲也是在一丈青大娘将近四十岁时才落生的;

  偏是何满子不同凡响,是他母亲头一胎生下来的贵子。一丈青大娘一听见孙子呱呱

  坠地的啼声,喜泪如雨,又烧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许愿。洗三那天,亲手杀了一只

  羊和三只鸡,摆了个小宴;满月那天,更杀了一口猪和六只鸭,大宴乡亲。她又跑

  遍沿河几个村落,挨门挨户乞讨零碎布头儿,给何满子缝了一件五光十色的百家衣;

  百日那天,给何满子穿上,抱出来见客,博得一片彩声。到一周岁生日,还打造了

  一个分量不小的包铜镀金长命锁,金光闪闪,差一点把何满子勒断了气。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这一来,一丈青大

  娘可就跟儿媳妇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何满子的父亲,十三岁到通州城里一家书铺学徒,学的是石印。他学会一笔好

  字,也学会一笔好画,人又长得清秀,性情十分温顺,掌柜的很中意,就把女儿许

  配给他。何满子的爷爷虚荣心强,好攀高枝儿,眉开眼笑地答应了这门亲事。一丈

  青大娘却不大乐意;她不喜欢城里人,想给儿子找个农家或船家姑娘做妻子,能帮

  她干活,也能支撑门户。可是,她拗不过老头子,也怕伤了儿子的心,不乐意也只

  得同意了。何满子的母亲不能算是小姐出身,她家那个小书铺一年也只能赚个温饱;

  可是,她到底是文墨小康之家出身,虽没上过学,却也熏陶得一身书香,识文断字。

  她又长得好看,身子单薄,言谈举止非常斯文,在一丈青大娘的眼里,就是一朵中

  看而无用的纸花,心里不喜爱。何满子的母亲更看不上婆婆的粗野,在乡下又住不

  惯,一住娘家就不想回来。等生下了何满子,何满子的父亲就想在城里另立个家。

  一丈青大娘是个爱面子的人,分家丢脸,可是一家子鸡吵鹅斗,也惹人笑话;老人

  家左右为难,偷偷掉了好几回眼泪。但是,前思后想,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

  席,到了儿点了头。不过,却有个条件,那就是儿媳妇不能把何满子带走。孩子是

  娘身上掉下来的肉,何满子的母亲哭得死去活来。最后,还是请来摆渡船的柳罐斗,

  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三天三夜,婆媳俩才算

  讲定,何满子上学之前,留在奶奶身边;该上学了,再接到城里跟父母团聚。

  何满子在奶奶身边长大,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长到四五岁,

  就像野鸟不入笼,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滩野跑。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

  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老人家提心吊胆,就像丢了魂

  儿,出来进去团团转,扯着一条亮堂嗓门儿,村前村后,河滩野地,喊哑了嗓子。

  何满子却隐匿在柳棵子地里,深藏到芦苇丛中,潜伏在青纱帐内的豆棵下,跟奶奶

  捉迷藏,暗暗发笑。等到天黑回家去,奶奶抄起顶门杠子,要敲碎何满子的光葫芦

  头;何满子一动不动,眼皮眨也不眨,奶奶只得把顶门杠子一扔,叫了声:“小祖

  宗儿!”回到屋里给孙子做好吃的去了。不是煮鸡蛋,就是烙白面饼。

  这一天,何满子的爷爷回来了。一丈青大娘跟老头子叨唠这个,嘟哝那个,老

  头子阴沉着脸,哼哼哈哈,一脑门子官司;一丈青大娘气不打一处来,跟老头子叫

  起了苦,顺口就给何满子告了状。爷爷是个风火性儿,一怒之下,就把何满子拴在

  了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跑不了更飞不了。而且,在他面前扔下一个

  纸盒,盒子里有一百个方块字码,还有一块石板和一支石笔,勒令他在这一个歇晌

  的工夫,把这一百个字写下来。

  这倒难不住何满子。可是,他有生以来头一回失去自由,心里委屈而又憋闷,

  蒲柳人家篇2

  ――刘绍棠

  上面这首诗节选自刘绍棠1976年作的《自题四十岁生日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运河父老乡亲们的深深感激之情,以及新社会新时期的热烈期盼和憧憬。文革时期,刘绍棠被错划为右派,20年如一日坚守在通县儒林村,历尽坎坷的他心里仍旧燃烧着炽烈的青春之火,夜以继日地写作,全力以赴、专心致志地从事乡土文学创作和乡土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1979年,刘绍棠在阔别文坛22年后重新恢复创作权利,开始了文学生涯的黄金时期。他先后创作了7部中篇小说,写的都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京东运河岸上农村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蒲柳人家》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誉为其中篇小说的扛鼎之作,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刘绍棠曾说:“我只是满怀感恩、孝敬,为粗手大脚的爹娘DD哺育、爱护、救助我的乡亲父老画像,《蒲柳人家》是我迈出的第一步……”是的,《蒲柳人家》透过一幅幅风俗画,热情地赞颂了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赞扬了他们的热忱正直、扶危济困等美好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刘绍棠曾说他是在用饱蘸色彩的笔写人、写人情。《蒲柳人家》初读来觉得情节很普通,但咀嚼起来意境甚美DD美的人,美的事,美的乡风水色,美的文学语言。它既是一篇小说,也是一幅幅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情画,更是个性突出、形象鲜明的人物漫画。

  一、至美的风土人情

  《蒲柳人家》虽是小说,却用散文化的笔法,把京东运河沿岸农村的独特地域风貌、民俗风情渲染了出来:

  “这片河滩方圆七八里,一条条河汊纵横交错,一片片水注星罗棋布,一道道沙冈连绵起伏。河汊里流水潺潺,春天只有脚面深,一进雨季,水深也只过膝,宽窄三五尺,也不搭桥,可以一跃而过;河汊两岸生长着浓荫蔽日的大树,枝枝丫丫搭满大大小小的鸟窝。水洼里丛生着芦苇、野麻和蒲草,三三五五的红翅膀蜻蜓,在苇尖、麻叶和草片上歇脚;而隐藏深处的红脖水鸡儿,只有蝴蝶大小,啼唱得婉转迷人,它的窝搭在擦着水皮儿的芦苇半腰上,一听见声响,就从窝里钻进水里,十分难捉。沙冈上散布着郁郁葱葱的柳棵子地,柳荫下沙白如雪,大热天躺在白沙上,身心都感到清凉。”

  “运河滩上遍地开放着五颜六色的野花,顶属死不了的花朵最小,只有蚕豆粒大,血红血红的,洒满在河边、路旁、柳荫下,不怕风吹雨打,不怕曝晒干旱。一连多少日子不下雨,土地龟裂,禾苗枯黄,可是小小的死不了花却更鲜红,更艳丽,叶子也更翠绿。”

  “夏日的傍晚,运河上的风暴像一幅瑰丽的油画。残阳如血,晚霞似火,给田野、村庄。树林、河流、青纱帐镀上了柔和的金色。荷锄而归的农民,打着鞭花的牧童,归来返去的行人,奔走于途,匆匆赶路。村中炊烟袅袅,河上飘荡着薄雾似的水气。鸟入林,鸡上窝,牛羊进圈,骡马回棚,蝈蝈在豆丛下和南瓜花上叫起来。月上柳梢头了。”

  “僻静的河湾,这个河湾被一道沙冈环抱着,长满红皮水柳,水色澄碧,清可见底。”

  “静静的七夕之夜,夜风像淙淙的流水……”

  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大运河的热爱,除了精彩的景物描写,还有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兜肚、长命锁、洗三、百家衣等地方风俗习惯的描写,使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地方色彩、民族气息,散发出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

  二、生动的人物形象

  聪慧顽皮、稚气可爱的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奶奶和爷爷何大学问是小说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如果把对人物和情节的重视程度加以比较的话,便可以发现,刘绍棠向来把人物形象塑造放在第一位。《蒲柳人家》中,作者用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起外号、类型化、漫画化等手法,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望日莲、柳罐斗、花鞋杜四等主要人物,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其特色在于,他并没有把读者带到上个世纪二三十代那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像拍电影特写镜头似的把普通的百姓形象巧妙多趣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形象丰满,令人印象深刻。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

  廖廖数语,就描绘出一个性格豪爽的妇女形象。

  “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年轻的时候,当过义和团,会耍大刀,拳脚上也有两下子……他又好喝酒,脾气大,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

  爷爷何大学问――一个侠肝义胆的赶马跑生意的能人,便跃然纸上。

  写何满子的细节更是叫人过目不忘:

  “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何满子偷瓜,不但胆大,而且心细,他滴溜溜转动着黑亮黑亮的小圆眼睛,先看准了有利地形,再仔仔细细观察,分辨出哪一条瓜垄埋藏着地枪。然后,他趴下来,只靠两只臂肘爬行;临到地边,滋溜一下,像一只泥鳅,钻进了瓜垄。”

  多么聪慧灵秀的孩子啊!何满子这位小小男子汉让我们印象深刻――纯真稚气、聪明伶俐又好动顽劣。

  《蒲柳人家》并无离奇的情节,而是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乡里人家的淳朴实在,全力以赴地讴歌了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身上的真、善、美等优点,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大运河平民英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令人过目不忘。

  三、精彩的语言描写

  我国当代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对刘绍棠的小说作了高度的评价:“阅读、欣赏刘绍棠的小说,就好比坐在各种名贵佳肴样样俱全的盛大宴会的餐桌旁边。每样菜都吸引你吃,使你不知如何下筷子才好。”是的,《蒲柳人家》不仅有独特鲜明人物性格,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泥土气息,而且语言优美,极富诗情画意和音乐性。

  “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何满子等人物的成功塑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描写,以上几处细节描写语言生动活泼,绘声绘色刻画出人物独特的形象,又体现了京味儿十足的“说唱艺术”的特点,节奏鲜明,极具音乐感。

  这些精彩的语言从何而来?其实,是与作者的文学功底息息相关的。刘绍棠十分善于把古典文学与乡土文学结合在一起,他一直牢记就读北京二中时的恩师潘逊皋先生的教诲:“小说写得好,如丁香吐蕾,似槐树飘香。不过,要想文字洗练纯洁,非在古文上狠狠下一番功夫不可……”这就是刘绍棠小说无法改动一字的原因,他在创作过程中惜字如金、用字如凿,是许多语言学家公认的当代文坛上最见语言功力的作家。

  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有对自身的超越力量的。也就是说,它写了一些人、一些事,但表现的却不仅仅是这些人、这些事,而是使我们感受到更多、更大、更普遍的东西。《蒲柳人家》就是如此,小说写的是北运河上一家人的生活,表现的却是北运河所有贫苦人民的生活。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充满苦难和血泪的,而刘绍棠笔下的贫苦农民,生活是贫困的,精神却是富足的;物质是匮乏的,感情却是丰满的。他们那样的坚强不屈、淳厚朴实,在那样的年代,扶危济困、赤诚相见,更显出他们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刘绍棠自己也曾说过,在中国作家中,他有两个独一无二:一是所有作品都写自己的乡土;一是先后在一个小村里生活了30年。在他的小说中,每一处风物和每一位人物都能在故乡通县儒林村找到现实中的原型。细细品味《蒲柳人家》,确凿是处处散发着馨香的泥土气息!这就是差点被我们这代人遗忘的、曾经被称为“大运河之子”的乡土作家――刘绍棠!他坚持用自己的笔书写蒲柳人家的风土人情,他坚持用自己的生命诠释至美的乡村牧歌!

  蒲柳人家篇3

  一、“素”教可以挖掘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意蕴

  阅读教学,从本质上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所要着力培养的主要是学生对文本的参悟能力,而不是记住教学参考用书主导的“分析”结论。怎样去培养呢?执教老师就应该思考培养的策略。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小说往往通过人物描写来表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由于学生经历、修养、兴趣、态度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学生在评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往往也会用自己的阅读经验或根据自己对周围人、事的看法来分析、推理作品的意义。这样,作品中的形象往往被异化而失去艺术的本真。如果能让学生穿越时空,站到作品人物的位置上来看人物的所言所行,品人物形象的所思所感,应该更能找到作品的艺术本身。滥用多媒体,不仅不能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参悟能力,而且还会冲淡了文学作品的文学味:那种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美感,那种贯穿在故事情节里面的情感,还有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意蕴。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冰上运动之雄伟壮阔,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海明威认为作者只需要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阅读让读者去想象填充。“冰山理论”对新课程标准下的经典小说阅读教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去探寻并填充“冰山”的水下部分,让他们驰骋想象,实现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从而使文章从语言材料中挣脱,获得现实生命意义的生成,这样的阅读才是充满魅力的。

  《蒲柳人家》,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里的一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它浓墨重彩描绘了三个主要人物: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小说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在这一单元的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学习本单元,要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因此,这堂课教学重点有两个:体会小说巧妙的语言运用,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两个教学重点,前一个重点就属于阅读范畴。随着读者阅读理论的确立,文本成为一个流动、变异的动态系统,它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阅读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设法缩短作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产生阅读与对话的欲望。同时帮助学生寻找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沟通的渠道和方式,形成自己对作品创造性的阐释,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当阅读深入到文本所描写的特定场景、特定人物的内心世界之中时,我们就能感受到立体复杂的人物形象,就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作者的立场观点了,这样才算真正挖掘出了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意蕴。

  二、“素”教可以品足课文词句的真味

  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它是语言的艺术。细细品味,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可以形成课堂上的亮点。这个亮点并不借助多媒体,完全可以让学生朴素地通过文字符号领会人物性格,建构人物形象,领会文本的内在蕴意。教师不多用其他资料,不滥用多媒体技术,只运用最传统的对话方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对文本做最朴素的解读即可。这种“素”教倡导寻找文学作品中的关键词,探寻这些词语在作者的语言体系中的特殊含义及作用。课文中常会有一些看上去很不起眼,一不留心就溜过去的字词,如果教师引领着学生深入到课文的内容情感中去,带领着学生用生命、心灵去深入品味,体验、感受、思考,其效果果会让学习者感到惊叹。

  《蒲柳人家》的教学就是这么做的。教师引领学生品尝课文《蒲柳人家》词句的味道,精彩不断。如“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移,高一声低一声呻吟。”这句话中的动词用得非常生动传神。“抡圆了”“扇过去”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更写出了她在打人时那动作幅度的大。这样个高脚大、身强体健的女中豪杰以这种动作打人后,结果可想而知。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口鼻出血”可以料想到的。“紧一口慢一口移,高一声低一声呻吟”也足见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的确非同小可。因为被打的纤夫不是年老体弱的人,而是年轻的纤夫。这一巴掌可与《水浒传》中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三拳”相媲美。那个老师要学生感受一下“抡圆”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动作。有个学生的动作表演就很到位,说明学生对这个动作的理解还是透彻的。“抡圆”一词突出她用力,而且动作幅度很大。通过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演这个环节加深对“抡圆”的理解,是比较恰当的。还有,在品味一丈青大娘的语言时,她与几个纤夫开打之前有两个句子:便断喝一声:“站住!”;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她通过让学生摹拟朗读,体会她此时声音的大、生气,体会到这些话语的不可抗拒的威严,有极强的震慑力。可是她对孙子何满子,表现出来的性格就截然不同。那就是这句话:奶奶只得把顶门杠子一扔,叫了声:“小祖宗儿!”回到屋里给孙子做好吃的去了。这位平时打架风风火火,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女中豪杰却对孙子一点都没辙,语气是哀求的,几乎是连带哭腔,心情是无奈的。这些都是十分平常却很有语文真味的语言。如,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这句话体现了何大娘对孙子的看重,何满子在何大娘的心中的不可替代。还有:何满子在奶奶身边长大,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这句话写出了何大娘对何满子的溺爱,能满足的不用说了,连不能满足的像天上的星星等不可能达到的,也会尽量地想方设法地去满足他的要求。可见,一丈青在行动上还要讨好孙子。因为她不能得罪,也不敢得罪。她的性格是多面的,丰富的。执教老师紧紧抓住这些富有语文真味的段、句分角色朗读,并围绕着人物的语气、语势、语态进行点评,让学生走进了何大娘的内心。

  三、“素”教可以让教学渐入佳境

  “素教”可以让教学渐入佳境。《蒲柳人家》的两个重要人物何大奶奶、何大学问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而是鲜明的。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相关词句时,学生能概括出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随着阅读不断深入,人物性格逐渐鲜明,这也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作者运用语言、动作、外号等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壮,种地、撑船、打鱼、扎针、接生样样是行家。性格更是爱憎分明,大胆泼辣,刚直不阿;可是对孙子何满子,则又是一个口苦心甜,溺爱孙子的奶奶。而且还有点迷信。这样一个京东北运河畔的庄稼人的形象鲜活地树立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到真实又真切。何大学问,同样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和一丈青大娘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长得像关公,脾气性格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为朋友两肋插刀。当然,他也有缺点,好说点大话,喜欢戴高帽,虽没有多少钱,却爱讲排场,摆阔气。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何大学问”的外号。而为了和这一外号相称,他还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不禁。执教老师抓住人物的典型语言、动作,对人物的分析、讨论、点评、补充做得恰倒好处。人物形象特点在课堂上自然生成。她着重分析了一丈青大娘形象,弱化了何大学问的形象分析,也可以理解。因为从两个人物的形象性来说,一丈青大娘更为突出,而且从教学角度来说,我们也不必面面俱到。我认为,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两个人物是互相补充、互相映衬的。通过学生的素读,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慢慢地进入了自己设定的佳境。人物的形象慢慢地在学生头脑中丰满、立体、鲜活地站立起来。

  四、“素”教还可以品足课文写作特色,以及写作技巧的真味

  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以艺术家的感受感染广大群众的一种方法。”但要达到这种强大的感染力,必须要有独创性,表现在语言、结构、、手法等方面。《蒲柳人家》充分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行云流水的叙事笔法,不以故事为重构局,而以人物为中心,课文第一部分主要写一丈青大娘,第二部分写何大学问,两部分以何满子为线索贯穿起来。而且把他们放在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京东北运河畔农村这样的典型环境中,写出蒲篱苇舍、瓜田绿柳的运河图景,更写出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无论是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还是一丈青大娘专门为她孙子准备的大红肚兜、长命锁;无论是洗三、百家衣,还是何大学问的走西口,都别具魅力。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通过一幅幅风俗画,热情地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他们热诚正直。

  栩栩如生的形象,鲜明、深刻地留在学生的脑子里。那位老师在教学的时,适时地亮出作者刘绍棠的创作初衷:“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我只是满怀感恩、孝敬,为粗手大脚的爹娘――哺育、爱护、救助我的乡亲父老画像的心情,踏上这条虽然前人早已开端,却又久已荒芜的道路的。”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了北运河奇异的风光里,踏进了何满子的家,呼吸着经典作品的纯洁的空气。

  再来看有些老师设计的ppt课件,我发现完全是为了自己教学的方便而运用的。图片与课本上的插图一模一样,完全可以借课本来完成,为何非要用多媒体来掺和一下,冲淡了整堂课的语文味?哪怕是对作者创作初衷的推介,也可以通过粉笔书写几个关键字来进行,丰富了板书内容,增加了课堂的灵动,何乐而不为呢?运用多媒体,特别是有一位老师还播放了范进中举的视频,更应遭到诟病。文学是讲究想象的,视频只会削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像,会减弱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哪怕是把视频用在导入,也会抑制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度和深度。“噫!好!我中啦!”“噫!好了!我中啦!”这两句话就是冰山“八分之一”部分,而其余“八分之七”部分需要学生、老师挖掘的矿藏啊。它包含了范进多少辛酸、多少苦楚啊。范进中举为什么会发疯?压抑太久。35年漫漫科举路,今天一朝成名。但他来得太慢,不是十年,二十年,而是整整35年,历经的是n次失败……又得来太快,快得让他无法自信,刚取得一个秀才,又连中举人,好事一下成双,来得太快,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毫无思想准备;一次又一次失败,一次又一次被人奚落与嘲讽,一直以来做惯了现世宝,癞蛤蟆,一下成了范老爷,天上人间,不适应,太不适应,反差太大而发疯。范进把三十五年的人生况味用这样两句话来传达,你能用视频一放了之?你不好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句的深深意韵,简单用视频来处理,只能说是糟蹋了文学作品。那是语文老师的莫大过错啦。本来是一堂精彩纷呈的文学作品解读课,就是用了对教学无关紧要的多媒体,反而使整堂课失色不少,很遗憾啊。

  文学作品的教学,尤其是经典小说的教学适宜提倡“素教”,就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可以一手拿一支粉笔,一手拿一本书,凭一张嘴,一块黑板执教。我认为,“素教”不是彻底的回归传统,而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文学作品教学,尤其是经典小说教学的重生。

  参考资料: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第一版。

  [2]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年6月。

  [3]褚树荣《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学语文教学》 2011年2月第4页。

  [4]俞映潮(观察者)《优化小说欣赏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 2011年3月19页。

  [5]魏齐《阅读教学要促进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年4月38页。

  蒲柳人家篇4

  乌申斯基在《劳动的心理与教育意义》中说道:教师“不是教,而只是帮助学”。⑤斯宾塞在《教育论》中也讲道:“应该帮助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⑥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扶手”。其实让学生自己阅读起来、自己思考起来、自己合作探究起来,最后获得知识和方法,使自己的情感和心灵受到熏陶和浸染,才符合语文教学的自然规律。在教学人教版《变色龙》⑦时,学生对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化的作用和效果十分茫然,这个时候我没有像以前一样搬来教参照本宣科,而是提醒他们孔夫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让他们联系一下以前学过的类似的课文。于是经过一阵思考和讨论,王小凤同学一下子想到了九上的课文《故乡》⑦,陈水飞同学想到了《孔乙己》⑦,由此他们想到了“前后对比”这种方法具有的揭露及讽刺的突出作用和效果,同时也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向深刻。同样在教学九下文言文《曹刿论战》⑦时,学生对“公问其故”的“故”有点疑问,因为“故”有好多种解释,于是我让学生们自己翻出初中六册课文,从其他文章中找到类似的句子,讨论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故”有“原因、缘故”、“因此、所以”、“旧的、原来的”、“故意”、“死亡”等5种意思,经过学生自己整理过的知识掌握得也特别牢固,在后来的测试中,对于“故”字的辨析,两个班级几乎满分。以上两个例子中,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自己的学习成为了中心,教师只是一个“扶手”,只是在学生“误入歧途”时,才“出手相助”,让学生“悬崖勒马”。叶圣陶就将教师的这种作用比作教孩子走路:“老师讲,目的是要达到不用讲,好比帮孩子学走路,先牵着他走,扶着他走;进一步让他自己走,在旁边护着他;最后完全可以放心了,就让他自己走,护也不用护了。上课也一样,不能光灌输,要多启发,善引导。”①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②这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帮助角色,也使学生能在自由灵动的课堂里尽情翱翔,既获得知识又体验快乐。

  2.巧做“红娘”

  红娘在中国的婚姻嫁娶中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而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而且只能扮演这种牵线搭桥的“红娘”角色。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③所以要尽可能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发挥好组织串联的作用。在教学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⑦时,我运用了问题教学法。上课伊始,我就在黑板上列出来了一系列问题:第一个问题“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要学生默读思考,这就把教学中的默读方法串联进来了;第二个问题“文中这个淘金者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学生合作讨论,则又把“讨论法”串联进来了;第三个问题“淘金者最后是通过什么战胜了这些困难和挫折,表现了什么东西”,在交流合作后学生领会了“人的意志的坚忍和理性的伟大”。于是就让学生带着情感体验朗读课文中最能表现这种精神品质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片段,这样又把朗读教学法串联进来了。整堂课形式活泼,气氛热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而且层层推进,思路鲜明,既让学生读懂了课文,又领会了文章的精神内涵。由此可见,发挥教师的组织串联作用,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再比如教学刘绍棠先生的《蒲柳人家》⑦时,学生们对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分析得头头是道,他们时而交流合作,时而各抒己见,气氛异常热烈。他们从文章中体会到了“一丈青大娘”的“侠骨柔情、刚柔并济”的中国劳动妇女形象,也认识到了“何大学问”的“行侠仗义、慷慨大方又爱讲排场、爱好面子”的性格两面性,也感受到了何满子聪慧灵秀又活泼调皮的可爱形象。似乎课文读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学生们领会到京东运河畔人们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了,这样文章的理解就稍微浅了点。于是我在黑板上从上到下写了这三个人,然后用线把他们串起来,再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发现了这是一户人家,我又问“这是什么人家“,学生马上就回答是“蒲柳人家”,于是我们共同从注释里了解到蒲柳人家是贫苦农家,然后我又把“贫苦”和“人情美”用线架起一座桥,这样以后学生们就认识到了,这户人家虽然物质和生活是贫苦的,但精神和感情却是富足和美好的,他们依然保持着生命的张力和对生活的热情。接着我又问“难道旧中国京东运河畔只有这一户人家吗”,于是学生马上理解了“蒲柳人家”只是一个缩影,一个旧中国农村农民的缩影,最后全班同学一致认为“中国虽然贫穷落后,但因为有这些可爱的人们存在着,依然充满着无限的希望,是永不会消亡的”。这个主题就非常深刻了,课堂也取得了圆满的效果。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可见教师扮演好“红娘”这个角色非常重要,这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也会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3.妙做“高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说:“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 即创造学习的诱因。”④华罗庚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这就是说教师要一步步的把学生“指”向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不断引发思维碰撞,还要鼓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帮助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给予学生以心理支持,做一个积极的促进者和点拨者。我形象地把这一角色比作“高僧”,教师要做为学生“指点迷津”的人,“普渡众生”,引导学生达到“彼岸极乐世界”。在教学《范进中举》⑦时,学生对“范进”、“胡屠户”、“乡邻”等人物形象的分析风生水起,而且非常深刻,他们揭示出了人性中嫌贫爱富、势利等丑陋的成分,但他们对课文“范进”“疯”态的描写很不理解。这时我适当点拨,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想一下‘疯’的谐音”,于是张羽鑫同学就想到了“疯”者、“讽”也,课文对范进疯态的描写十分尖锐地讽刺了他醉心功名、不知廉耻的丑态。就这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对“范进”的那一个巴掌的作用也顺理成章地解决了,而且对整篇课文的理解也深入到了一个更新的层次,同时整堂课学生心领神会、其乐融融。同样在教学《孔乙己》⑦时,学生对既可气又可怜的孔乙己的形象的把握很准确,但对课后研讨练习中的问题“文章写了很多哄笑,有什么作用”不尽理解。当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时,我让他们先回顾了八年级学过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⑦中以乐衬悲的写作手法,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我这样一点拨,学生们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使得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写悲,更令人悲哀,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文章的意义就更深刻了。”在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以致于后来学习鲁迅的文章大都得心应手。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要巧妙地充当“高僧”的角色,看似云淡风轻,却点石成金,使课堂达到最佳效果。

  无论是善做“扶手”,巧做“红娘”还是妙做“高僧”,就是在学生误入歧途时悬崖勒马,在学生思路散乱时穿针引线,在学生陷入迷茫时指点迷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要求,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收到语文课堂教学最大最好最美的效果。

  参考文献:

  ①《叶圣陶教育论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②《论语》 中华书局 2009年版。

  ③《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④《教学与发展》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⑤《劳动的心理与教育意义》 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

  ⑥《教育论》 商务印书馆 2005年版。

  ⑦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蒲柳人家篇5

  【关键词】提高;初中;阅读能力;策略

  可以说《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教学目标要求,重点是不断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特别是现在参加“国培计划”培训,在阅读能力训练方面李镗老师重新给我的阅读教学注上新的养分和活力。如今,我大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初中生应具备怎样的阅读能力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

  1. 初中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

  (1)什么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指学生语言知识及其经验,重新建构阅读材料意义的能力,它具有外在的表现形式,即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构建的阅读材料的意义,即回答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个,为什么这么写,如何评价,联想了什么等问题。

  (2)初中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体地说,阅读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注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其二、欣赏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其三、区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之间的思考,作出判断。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初中生所应具备的阅读能力。

  (3)阅读能力训练是一个层级系统。阅读能力训练是一个层级系统。其结构基本上是从“阅读理解能力”到“阅读鉴赏评价能力”再到“阅读延伸发散能力”的层级训练过程。其中阅读理解能力又分为获取信息和理解信息两个层面。获取信息又分为:信息检索确认(找出需要的信息,明确该信息是什么)、信息推断(把文章中的隐性信息推断出来并明确意义)。理解信息则分为:信息的解释(解释词语句的意思和作用)、信息的分析概括(对文章事件、人物的认识,对结构、中心、写法的把握)。这样,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分4个点,思路清晰,便于落实。阅读鉴赏评价能力训练也包含两个层面训练:对写法鉴赏评价训练及对内容鉴赏评价训练。阅读延伸发散能力的训练,实际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产生新的感悟训练过程。

  2. 阅读能力训练的策略 认识了初中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能力训练的内容后,接着下来就应是研究阅读能力训练的策略和措施。

  2.1 重点是课内。要使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就必须重点是课内,紧紧依靠每一节语文课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因此,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语言文学的学习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人,老师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指导和点拨,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学会”和“会学”。

  为了使学生在阅读能力训练中符合科学的认识规律,我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里,基本遵循这次“国培计划”培训,李镗老师在“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测评”中所提及到的“莫雷教授把阅读活动分为五个过程”的原则。即从“文章微观理解阅读”到 “文章宏观结构性阅读”,再到“文章宏观信息性阅读”,然后到“文章评价性阅读”,最后到“文章发散性阅读”。为了遵循这个原则和认识规律,在每一篇课文教学前,我总是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比如,我在教学人教课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方案的:

  《蒲柳人家》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刘绍棠及其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2)把握人物语言、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3)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

  (2)把握人物语言,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3)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提起“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及“一丈青”扈三娘,同学们大概都不会陌生,他们都是《水浒》中的人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当代作品《蒲柳人家》。

  (二)作者简介。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出示生字词,疏通文学。

  ①注音。

  痱( ) 唿( ) 咯( ) 烙( ) 臊( )

  ②释义。

  一气呵成 妙手回春 天伦之乐 望眼欲穿

  (2)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①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的?主要人物是谁?

  ②试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③课文第一部分写了“一丈青大娘”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④第二部分写了“何大学问”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⑤试概括小说的主题。

  (四)问题探究。

  ①这两节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而何满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②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人物?

  ③怎样理解小说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五)拓展延伸。

  说说你家乡有哪些风土人情。

  (六)小结提高。

  以上教学方案正是按照“莫雷教授阅读活动五个过程”的原则来设计的,其中的“激情导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问题探究-拓展延伸-小结提高”正是体现了这个过程,也体现了一个由低往高的层级阅读能力训练过程。

  另外,我在具体的课题教学中,还通过重点的语段分析来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中,提高语段阅读中的概括分析能力是训练重点之一。语段中的概括、分析能力训练,主要包括语段大意的概括、作用的分析、层次的划分、以及对语段中关键字词句的含义和运用各种手法的作用的理解等。如《岳阳楼记》最后一段出现关键句,本段从全文看,在结构上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从文章表达的感情看,作者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升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2 重视第二课堂。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成立课外阅读小组。在学校创办书香校园以及市举办的“辉煌共和国”爱国主义读书活动中,学生的收获颇丰,养成了一种“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不仅积累知识、扩大视野,而且丰富精神生活,极大地提高阅读能力。

  2.3 有计划地开展阅读竞赛活动。有计划地分期分段举行如朗读比赛、背诵比赛、演讲比赛、口头作文比赛等等,以奖励先进、树立典型来带动全体,营造良好的阅读训练氛围,从而使学生阅读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蒲柳人家篇6

  一、营造浓厚课内阅读氛围,树立阅读意识

  初中生正处于自控力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在日常教学中树立阅读意识。例如在执教七年级上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时,可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阅读目标,探讨问题:(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说”和“做”的?(2)结合“说”和“做”两方面,你认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学生们各抒己见,从各个不同层面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抓住文中的事例,有的抓住关键的词句。思维的不断碰撞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树立学生初步的阅读意识,在阅读讨论过程中明白作品的描写方式,体会语文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点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的质量。同时,教师可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品味底蕴深厚的Z文,加深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印象。

  二、选择恰当课外阅读素材,丰富阅读积累

  阅读素材的选取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个性特征、整体阅读理解水平,阅读教学目标等多种因素,选择恰当的阅读素材,丰富学生阅读积累,为语文知识的运用奠基。那么究竟推荐些什么书呢?中学生必读书目中有经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灿烂的人生教科书,是教材推荐给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名著之一,我把它推荐给学生们,每周布置恰当的阅读任务,及时跟进学生阅读情况,反馈交流,分享心得体会。同时,我还充分利用微信朋友圈、qq家长群等途径,定期“晒”出一些“值得一看”的书目。我的推荐原则是:题材多元,触动人心。每一期书单的“晒”出都使得学生在阅读中品味文本,体验不同,拓宽眼界……全方位地品味语文、感受语文。此外,教师还可在教室中建立“漂流书屋”,收集学生喜爱的,以及教师自己喜欢看的书籍,通过借阅、传阅的方式,为学生阅读服务,提供多向的选择。

  三、教授实用阅读文本方式,延伸阅读影响

  良好的阅读方式与技巧能够帮助学生节省阅读时间,提升其阅读质量与效率,还有利于学生将阅读知识运用于写作或者日常交际中,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更好条件。如在阅读《蒲柳人家》时,教师可教授学生以下实用的阅读方式:首先,粗略阅读,找出阅读文章的中心人物、事件或者描写对象,学生自读后在文章中寻找描写“何满子”、“一丈青大娘”等人物的语句,品读体会其性格特征;其次,深入研读,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找出文章中的描法,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教师应借助问题式阅读方式,了解学生对“蒲柳人家”的掌握情况:(1)被溺爱的何满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喜欢他么?(2)“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有关系么?通过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习阅读课文;最后,布置恰当的写作作业,延伸阅读教学的影响。运用外号概括人物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教师可让学生运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四、落实良好教学评价机制,培养阅读习惯

  落实良好的教学评价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教师应监督学生按时完成阅读任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组建“阅读小组”,小组成员确定阅读目标和方向,并定时进行读书汇报,评选读书之星,促使学生在阅读交流过程中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不同表现,给予对应的教学评价,对于自制力强的学生,教师可适当提高要求,让学生编写阅读小报,对于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鼓励为主,逐步培养其阅读习惯。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厚积而薄发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努力,要重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阅读意识,要综合考虑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多种因素,更要选择恰当的阅读素材,教授学生实用的阅读方式,落实好教学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语文的茗香,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朱卫强;新课改视阈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刍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年06期

  [2]张静;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J];学周刊;2012年16期

  [3]马家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01期

  蒲柳人家篇7

  一、要创设视听情境

  多媒体FLASH技术声情并茂,可以把以文本为主的教学内容转换为生动、形象、直观的动态画面,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视听情境,如在教学《乡愁》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先播放背景音乐“故乡的云”,用多媒体展示“故乡的山水、和蔼可亲的老爷爷的笑脸、小朋友们踢毽子、跳绳的游戏”等图片。在抒情的背景音乐中教师缓缓地说道:“当我们远离家乡和亲人时,忧伤的思乡心情便会涌上心头。在每一个日落、黄昏和月圆的夜晚,总能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愁,勾起他们对故乡的眷恋。因此,‘思乡’是诗歌永恒不变的主题,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在教师创设的视听情境中,看着四节诗的画面,学生不禁朗读起《乡愁》,不仅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及重点、难点内容,更能深切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二、要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启发学生思考为核心,以让学生获取知识为目的来创设问题情境。另外,教师还要多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欲、拓展学生思维。如:在教学《蒲柳人家》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蒲柳人家》对哪几个人物形象进行重点描写?(对“何满子”、“爷爷”、“奶奶”这三个人物进行重点描写)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被称为“一丈青大娘”?何满子的爷爷为什么被称为“何大学问”?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哪些深层含义?(中国农民质朴的人情美和浓浓的乡土气息)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促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感知文章情感。

  三、要创设表演情境

  中学生正处于天性活泼、爱玩游戏和爱表演的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来满足他们的天性需求。为了使学生真切感知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创设表演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课文内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时,文中莎士比亚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是适合学生表演方面的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夏洛克”、“公爵”、“众绅士”、“安东尼奥”、“巴萨尼奥”、“萨拉里诺”、“萨莱尼奥”等人物。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知文章内容,更能促使他们深刻体会“夏洛克”这一形象的复杂性。创设表演情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而且能够让学生把课文中的文字语言转换成了可见的学习情境,强化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要创设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就是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合,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能促使学生热爱生活的品质。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文章中所写的“母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贴近之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唤起与作者的情感共鸣。首先可以让学生在自学此文章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我的母亲》一文发表读后感,这样就能促使学生理解文章中母亲对孩子百般呵护的情感,学生会明白母亲的爱是世间最伟大的母爱,从而加深他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创设生活情境,不仅利于学生掌握文章语言的精妙所在,更能促使学生深刻领悟作者深层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情”与“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创设视听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表演情境、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乐学语文、学好语文,为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山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蒲柳人家篇8

  林黛玉,我想对你说,我爱慕你!我爱慕你的倾城美貌,连同你的蒲柳之质,那一曲“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我总认为是为你而歌;“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我总认为是为你而作;“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我总认为是为你而言。我爱慕你的绝妙文才,连同你的刻薄话语。千年前,有人感叹“天下文才,曹子建独占八斗”,那么我想说:“棠社诗才,潇湘妃子独占八斗,蘅芜君一斗,他人合一斗。”你是一个超凡脱俗的奇女子。

  林黛玉,我想对你说,我同情你。少失怙恃,寄人篱下,又遇上一痴情公子,便纵有万般心事,无奈无处可诉,无人做主,一腔柔情,只得化作点点相思泪水。

  林黛玉,我想对你说,我讨厌你,讨厌你的清高,你的多愁善感,你的猜疑。

  红楼女子,不乏清绝之人,宝钗、湘云等人,绝非寻常女子。一只鹤与一群鹤一起,却要作鹤立鸡群状,你的清高,不是特立拔卓,而是自命不凡。你的不合群,不会显得你超凡脱俗,只会更加反衬出你的心胸狭隘。何必呢?为什么不放下冷若冰霜的架子,和女伴们尽情玩乐,挥洒青春呢?

  荣宁二府,固然没有你的双亲,可府中之人,尽是你的亲人,那位鬓发如银的老太太,不也把你当作心肝儿肉吗?不也曾为你的命运泪如雨下吗?兄嫂姐妹,多为和善之人,你还愁什么呢?史大小姐不也是寄人篱下吗?她还要受兄嫂的使唤,干活到半夜,而你半年不曾拿针线,整一年做了个香袋,就是这样,老太太还怕劳碌着你。当你自叹命薄时,你可曾扪心自问,自己比起湘云、妙玉、香菱,真的命薄吗?多愁善感,让你日益憔悴,你的早亡,实在情理之中。

  宝玉对你的一往情深,你并非看不见,可你就是要猜疑,就为了一个小物件、一句玩笑、甚至一个眼神。你是多么的可笑啊!自命清高的你此刻怎又如此不自信呢?宝钗待你如同姐妹,可你却怀疑这别有用心,非等到人家送来燕窝汤才承认人家的好,难怪府中上下,连赵姨娘、袭人都偏爱她。这一场爱情的竞争,你还未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林黛玉啊林黛玉,作为一个奇女子,你本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至少不必过早夭亡,可你为什么就那么偏激呢?

  安分守拙,是你所厌恶的,于是你叛逆,你执著,你追求爱与被爱,你以死回应他的“负心”,殊不知,你的尖锐刺伤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标签:学生阅读教学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