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 > 正文

美文日志 美文日志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06 05:20:39 分类:科学 浏览:145


  美文日志篇1

  【关键词】 闲暇学习 娱乐生活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118-01

  1 了解基本信息,搭建交流平台

  为了搭建平台,可分两步进行:

  一是了解学生家用电脑的购买及上网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班中同学有70%的家庭购买了电脑,入网率达90%以上。其他同学虽然自己家中暂无电脑,但亲朋好友家的电脑也能满足自己上网学习的需要。

  二是利用课余时间,让班长统计全班同学的QQ号,没有申请的同学也在别人的帮助下申请了自己的QQ号,然后连同我的QQ号一起公示给全班同学,在闲暇时间互相添加对方为好友,至此,一座虚拟的交流平台顺利建成。

  2 开辟专栏,指导学生的闲暇学习

  初建“快乐QQ一点通”,我首先在日志板块中设置了两个专栏:“学习一点通”、“美文欣赏”。

  前者集语文及其他学科学习指导于一体,根据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及时地上传一些方法指导类日志,比如:小学生读书方法指导、小学生读书的好方法、小学生写景(人)作文方法指导、我和学生谈“早读”等文章,还上传了一些学生非常熟悉的书籍的读后感,有时还附上写作方法指导或例文点评。这些日志经常成为学生阅读或转载的热门文章。此外,我还上传自己的原创文章,为学生写作提供借鉴;上传一些典型训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练习。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我还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错例加以整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后,上传到QQ日志中,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方法……

  “美文欣赏”专栏,以上传名家美文为主。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除了上传原文,我还上传了对原文的赏析。这类日志向学生打开了通向文学殿堂的窗口,在他们欣赏美文的同时,自己的阅读、理解、欣赏能力也在一点点地提高着。

  为了丰富浏览空间,我又陆续在日志中添加了“作文园地”、“考考你自己”、“学生作品”、“博闻天地”、“趣味数学园地”等版块,在对前两个版块的内容进行重新归整、补充的同时,结合新版块特点,借助网络资源,精挑细选,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不断充实新内容……由于添加的内容丰富多彩,又顺应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需求,学生的阅读热情高涨,甚至许多家长也被吸引其中,和孩子共同上网浏览、品读、讨论、交流……

  3 轻松对聊,答疑解惑,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QQ聊天,是学生闲暇时间非常喜欢的一种交友方式,我也想借助这个虚拟空间,走进学生的心里。为了规范学生的上网时间,我和大家相约:每天晚上七点半到八点,老师准时上网;双休日可延长至八点半。有了这个约定,每当学生完成当天的作业,总会有人打开QQ找我聊上一会儿,有时一个,有时两个,多则三五个。在对聊中,我不再是他们的老师,而是他们的一个大朋友,在答疑解惑时,也会和他们开一个小小的玩笑;当他们情绪低落时我会真诚地送上安慰;当他们失去信心时我会及时送去鼓励;当他们兴高采烈时我会善意送上提醒;当他们向我倾诉小秘密时我会传达信任;当他们取得成绩时我会表示祝贺……悄悄地,心与心的距离被拉近了。

  4 善意留言,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网络游戏是孩子们的酷爱,无论大人怎样制止,都很难割断他们的“网游情结”,特别是“QQ农场”系列游戏出现以后,许多孩子更是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从学生的QQ空间里,我甚至发现有的学生玩游戏到晚上十一点以后。强行制止,效果适得其反。怎么办呢?我想到了“留言规劝”。每当我发现学生长时间留恋“农场”“牧场”时,我就会送上一句善意的规劝:“农场里成果丰硕,你想不想学习上也来一个大丰收?”“你是一个很有自制力的孩子,请不要让自己过度地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好吗?”……每当我向他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定会有所提高。甚至有的家长也和我说:自从有了“快乐QQ一点通”,他们的孩子在家也知道上网学习了。

  5 构建互助小组,实现资源共享。

  为了让没有电脑的孩子也享用“快乐QQ一点通”中的资源,享受到网上学习的快乐,我遵循“就近组队”原则,让同学们组成了若干个合作小组,为了保证合作落实到位,先与时间相对宽松的几位家长进行了沟通,并让其孩子担任组长,在合作学习、娱乐期间,让家长也成为了这一合作方式的监督者、管理者和参与者。

  美文日志篇2

  “‘博客’作为一种网络交际工具,为现代外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的很多特点与现代外语教学的诉求不谋而合,成为现代外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陈欣如,2007:41)“博客”这种新型的网络日志,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学习交流情景”(刘涛,2010:115)。因此对于“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蒋樟健,2010:47)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本论文将积极探讨博客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首先,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英美文学博客,并把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等内容及时更新于博客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博客内容,提前进行预习工作,就课堂内容对教师进行提问。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回帖解答。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提问的学生本身可见,其他的学生也都可以进行浏览和进一步提问,这些问题的解答则可以供所有阅读博客的学生共同分享。因此博客的此种交流方式将有别于电子邮箱–电子邮箱在很大程度上仅局限于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互动性有限。而博客这种“开放性”特点,不仅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通过阅读教师对其他同学问题的回帖解答来增进学生自身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与提高。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博客在文本与多媒体可交互使用方面的特点,在保证英美文学电子文本材料输入的基础上,结合图片、视频、影视等多媒体辅助手段,一方面可克服纯文本材料枯燥无味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在增强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前提下,极大地增加他们了解相关文学作品及相关背景知识的兴趣。不仅如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及学生的需要,就某一相关内容,在博客中提供某些链接和网址。学生可以依照博客中提供的链接、网址,浏览、阅读相关的内容,并为教师介绍更多的相关链接与网址。而教师则可以进一步根据博客中学生所反馈的信息,不断更新博客中的链接与网址及相关文本、多媒体资料,从而可大大提升学生英美文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次,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英美文学博客,把自己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感受、课堂收获和所遇到的问题如实记录在自己的博客中。这些内容,不仅教师可以进行阅读、回帖解答,而且其他的同学也可以进行阅读和解答。因此学生英美文学博客的开通将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情况及遇到的问题。教师则可以在解决学生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的效果。同样,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介绍自己的阅读方法,在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同时,同学之间的互相鼓励也有助于他们克服英美文学繁重阅读量方面的困难。再次,教师与学生英美文学博客的共同开通,有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教师与学生在课前与课后阅读与英美文学有关的博客内容,可以为英美文学的课堂教学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课前、课后阅读教师的英美文学博客中关于某些作品的选段、作者生平、社会背景知识等信息,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些了解使得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活跃他们的思路并开拓他们自己的视野。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必然会有所提高。而学生通过阅读教师英美文学博客内容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活动的行为,必然会改善过去那种以教师授课为主、沉闷单调的传统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大幅度地增加课堂教学效果。针对英美文学课程阅读量大、强度高的特点,教师可以阅读学生博客所反馈的意见,就学生具体情况提出建议的同时,不断地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通过以上对于博客在英美文学教学应用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教师与学生英美文学博客不能直接应用与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但是博客在课前和课后的使用,“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觉形成语言输入—输出的过程。”(关长青,2010:155)博客把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作为语言输入过程与博客的写作当成语言输出过程,两者能动地结合起来。同时,学生的英美文学博客要面对教师和其他的同学,这可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输出进行监督和完善。”(杨思思,2007:112)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积极性、能动性及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会有大提高。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尝试博客这种新型的网络日志并将其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中去;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正视和解决博客在英美文学教学应用中所可能出现的问题:网络信息量大,其真实性未必完全可靠。网络中的信息也不乏许多未经验证、甚至是错误的信息来源。因此,教师在博客中提供相关网址和链接时,不仅要认真校对、验证网站内信息,而且应多采用官方权威性较高的信息来源,以免因为错误的网站信息而误导学生。博客的推广使用及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依赖于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支持。因此,博客的推广使用应与校园局域网及信息平台建设结合起来。

  美文日志篇3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如今的中学生大多喜欢在微博上写文章,却不喜欢在作业本上写作文,这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要求太高有关。有的教师总强调各种写作技巧,要求学生如何确定文章中心,如何立意深刻,如何选材,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用词等等。在这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定下,学生早已对作文失去了兴趣。

  相反,博文或QQ日志就没有如此严格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抒发自己的感受,自然也就普遍受到学生的青睐了。既然学生喜欢写博文,而日记的写作形式与网络日志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具有比网络日志更便于操作的优势,我们为何不从这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也喜欢上写日记呢?

  日记的写作形式自由,内容可多可少,主题可大可小,既可写国内外大事,也可写自己的衣食住行等小事;既可赞扬真善美,也可鞭挞假恶丑,抒发修身养性之微言。这种不拘一格的表达优势更容易触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的良策。因此,我们可以因势利导,以日记来开启学生的写作之窗。

  其实,用文字把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做到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怎样引导。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诗人的琴弦就会发出美妙的乐声。”部分学生写作能力不强,固然与其未能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法章法有关,然而,思想素质不高,对生活缺乏细心观察,思路不开阔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日记以其取材广泛的优势,更易于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

  事实上,写作能力问题并不单纯是个技巧问题,它跟作者的思想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丰富多彩往往就是思想丰富多彩的反映。因此,从训练学生的思想入手,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不仅可以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还能够提升其写作水平。

  学生日记中的记事、随笔等内容皆是生活海洋中泛起的一朵朵浪花,有针砭时弊的,有感受生活的,有赞颂社会道德新风尚的……这些内容有正确的,也有失之偏颇的。这时,教师的认真审阅,中肯的评语以及热情鼓励都显得十分重要。对学生日记中比较偏激的言论,我们应该注意方法,正确引导。而任何正面的批语都会使学生受到启发,受到教益,燃起写作热情。

  日记除了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得以倾吐心声以外,还是学生积累各种知识的一大宝库。社会即课堂,生活即语文。用心感受生活,善于积累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法国雕刻家罗丹就曾经说过:“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可见,写作的素材是要靠我们自己挖掘并积累的。过去,学生对生活中的素材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直到作文课上才临渴掘井,东拼西凑,乱写一通应付老师。如今,有了写日记的习惯,很多学生都会细心观察生活并从中捕捉闪光点,随即记录下来,作为日后写作的素材。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坚持写日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最佳方法。正如老舍先生所说的:“写日记是学习写作的基本功。”

  目前,学生写作最欠缺的就是语言表述能力,他们的许多习作都是文字表达不清晰的。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切实可行的语言积累训练。

  语言积累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作品,如各类报章杂志以及多媒体资讯,扩大知识面,丰富写作素材。现代生活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生只有多关注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文章言之有物;二是精读名家美文,培养语感,增加文采。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语感也会增强,积累的知识也随之丰富起来,而且,在阅读过程中,及时摘录优美的语句并细细品味,还能够切身感受美文的艺术感染力,这样,自己写起文章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写作是一个不断深化扩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与丰富发展的训练过程。能够让学生喜欢写作,并写出佳作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目标。训练学生坚持日记写作,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写作所带来的喜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行之有效的方法。

  美文日志篇4

  1.就写作技巧的效果展示上,如果利用影片片段的播放,大家讲座的普及,甚至是网络知名的文章赏析等多媒体形式,对同一写作方式进行多角度辨析,就能够使得学生对该方式的效果有深刻的印象,同时加深该方法的应用理解,逐渐潜移默化为自己所学。

  2.就写作技巧的分析讲解上,一般会采取PPT的制作,通过通俗易懂,简洁直观的PPT课件,将审题,拟题,立意,提纲,开头等等写作流程进行反复强调,同时对议论,抒情和记叙等初中生应当掌握的手法进行进一步的讲解,结合优秀的写作实例,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习惯和对写作技巧的有意识的应用。

  3.就写作技巧的课堂训练上,应当充分利用投影仪等信息技术,通过将优秀的学生习作和范文片段进行当场展示和表扬,并针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修改,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的态度,并及时改正一些不正确的写作方法,防止其形成恶性循环。

  二、信息技术在课后写作训练方面的教学应用

  初中语文写作,除了素材的掌握达到有话可说,手法的理解达到条理清晰表达多样之外,日常的写作训练对于增强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和写作的创新性表述非常有利。一般来讲,传统的初中语文写作课后训练都是通过日记的形式,由学生自由拟题,写出所思所想,教师批改后给出相应建议的方式进行的。但是这种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且需要固定的时间,花费较大的精力,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出现流水账一般的作文;同时日记内容往往有一定的隐私性,难以进行分享。因此,提高学生的课后写作兴趣和写作效率,更改训练方法是课后训练的当务之急。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接口,各类日志型社交网站的充分发展给了学生一个新的展示平台。由教师的日志或博客作为核心,提供美文赏析,所思所想,日常评论等不同模块,为学生自然的交流和表达提供新的空间,是较为有效的写作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辨析,选择网络上对学生的写作手法和观察角度都有一定启发的文章,放在美文赏析板块向学生推荐。通过学生的评论和交流,理解学生的看法,从而为纠正其错误观念,培养其人文素养,增强自我感知提供资源。同时鼓励学生对自己眼中的美文进行推荐并给出推荐理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提高阅读兴趣,学会查找阅读资源,并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同时学会将感受进行表达和共享,甚至是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对不同的意见讨论可以延伸到课堂上,从而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习惯。自主性的锻炼是信息技术对学生写作过程中最好的帮助。

  三、结语

  总之,不论是素材的积累,手法的讲解还是日常的训练,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寻找写作材料,通过锻炼掌握技巧,激发学生兴趣,使得写作教学进一步的多元化,高效化。教师应该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方法和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美文日志篇5

  最近几年,电脑热起来了,热进了边陲小镇,热进了校园,也热进了我的办公室。同事们忙碌起来了,网上查资料,空闲时她们还在家“种点地,收获点什么” ,有时她们还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窃窃私语,谈论着什么“网友”。电脑有什么好的,我怀疑,我不解,我排斥。玩什么游戏,我不是每天都和学生们在操场上上游戏课吗?同事们对我耳熏目染,我在一旁则反复吟诵着“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没过多久,我的“阵地”坚守不住了……悄悄开了电脑,浏览一下“大千世界”。这里的字体好多,选一段美文,三号楷体打印出来,细赏一番:假如我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美文就是美文,嘤嘤成韵,真切动人,再读“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读书不为养眼而是为启智的,常驻书香苑囿,清品纸上浮香,感受人生灼灼华光,感悟平凡世界,网上的东西真不错,想要的、想知道的一点就来,以上种种算是我与电脑结缘了吧。

  今年暑假前,办公室里热闹起来了,有人筹划着去俄罗斯旅行,有人规划着送女儿去西安上大学,我也盘算着给儿子找两个培训班,孩子初二了,当妈妈也要努力呀。一份暑期教师新课标网上培训的公文“空降”办公室,严格的考核方案,十周紧张的进度安排,让所有美梦落空。我是称职的小学教师,义务教育阶段的再学习、再培训是我应尽的义务,我思量着,被分配到了小学体育培训班。是的,我的“网培”生活开始了。

  因为家里没有电脑,整个暑假我都要像往常上班一样来到学校,来到办公室。假期的校园没有了往日的喧哗,办公室里静得出奇,剔出浮躁,我让心也慢慢静下来。上网、输入学员号、填密码、登录,新一轮的学习开始了。本次体育科目新课标培训内容还是比较系统,是讲实效的。2011年的体育新课程标准是以案例讲解的形式展示出来,负责讲解案例分析的北京、重庆的几位教育行家不是简单说教,而是娓娓道来,每一个案例都配有教学设计、教案,重点内容还配有部级优质课的视频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让我耳目一新,充实了自己原有的体育理论知识,开阔了眼界。以《多种交接方式迎面接力跑与游戏》的设计思路为例,本案例以交换交接物的迎面接力跑游戏组织小组间对抗比赛,通过统一使用交接物、个人自由选择交接物、小组民主决定使用交接物等多种变换的游戏形式,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参与运动的兴趣,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交接技术和快速奔跑能力,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团队精神,发展了思维水平,提升了探究、合作的品质。体育课原来可以这样上,越聆听越觉得专家讲得精彩,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不足。先前我对体育课的理解太狭隘,在课的设计上畏手畏脚,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现在不“网培”,恐怕将来要落伍,要挨骂了。体育是立体的,是为学生的终生健康服务的,体育教师要做好这个领路人。

  因为前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我的两次作业完成得比较顺利,教学设计还得了优秀,课堂实录被班主任评为良好,距离优秀差两分,看来我的发展空间还大着呢,我不禁匿笑起自己。有时一个人在办公室呆的时间长了,我也开一会儿小差儿,到楼道里走一走,到校园里转一转,看那一颗颗垂柳,叶子已由浅绿变成深绿,叶片上阳光在跳舞,枝条婆娑,时不时飘散出一种柳树的清香,从头到脚每一棵树都散发出成熟雅致的气息。再瞧一瞧那些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万寿菊、矮牵牛、半枝莲,你看她们开得姹紫嫣红,惹人爱怜。眼看着就要立秋了,北方四季分明,秋风一吹恐怕这些小花儿们就要落英缤纷了,只一年就没了花影,实实可惜呀,明年春天学校还要引进一些新的花草植物吧。想到这里我也端出水盆,给花儿们浇浇水。细想起来做教师的也是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要保持新鲜,要有长久的生命力,不充电是不行的,要成长,就要立足现实,扎稳根基,这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才会有突破,才会有发展。

  按“网培”课程规定每位参训教师要写满四个研修日志,就可以得满分,我断断续续的写了七个,有同事告诉我,研修日志一项共十分,每个日志二点五分,多写的部分不加分,给不给分我道不在乎,这些日志都是有感而发的。通过浏览学习网页,我发现不光我一个人“奋战”在第一线,我们体育班的其他同学,我校的同事,全县的同行们,都在努力提高着自己,你看每位教师的学习成绩都在不断上升,成绩排名不断变化,最后一名的姓名总在变换,谁也不甘落后。

  有位成功人士曾说过“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什么人相伴。”是的,站在教育生涯的起跑线上,我走过了困惑,经历了紧张,也曾有过无助,但这些都成为了过去,因为这次“网培” 开启了我的心智,如醍醐灌顶一般,我仿佛有了更广阔的天地与无穷的动力。

  美文日志篇6

  QQ空间是个有趣的地方,有QQ的同学都不陌生。他是个范围广阔的地方,给我增添了不少乐趣。

  QQ空间可以随自己的喜好,随意改变皮肤,把空间装扮的无比美丽。在这个空间,能看见好友们最近在想什么,做什么。能写心情,传纸条。能看见好友动态,知道谁看过我,我看过谁。但最好的非“添加应用”莫属了。“添加应用”不仅能玩游戏,还能学习。这里有能让人娱乐的小游戏,像“QQ农场”,和好友一起种菜、偷菜……“抢车位”,赚钱,买车……“日志”能写日记、作文,让好友们欣赏。或者看到一篇美文,想分享给大家,就可以复制到这里,让更多人看见。“阅读空间”可以随时订阅文章,看书,读故事…。.就是阅读空间让我爱上了读书,爱上了作文,还成了“小河作文库”的会员,经常投稿、阅读文章呢……

  QQ空间让我放松心情,让我爱上阅读,QQ空间真有趣!

  美文日志篇7

  一、博客是学生间沟通与交流的桥梁

  博客技术的引入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知识传授方式,突出强调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有助于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通过日志的书写形成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生态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博客日志是以超级链接为内容特点,以阅读理解为书写要求的,学生在博客书写日志的过程中要链接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同时通过理解阅读发表自己的主张或看法。其中一名学生非常爱好机器人,并把机器人的相关知识写在日志上,不料班级中有许多同学阅读了他的博客后纷纷留言,发表评论,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对这名学生来讲,和有共同爱好的人建立了一种博客关系,在相互分享各自的经验、思想的过程中,自身对某一个方面的学习兴趣已渐渐浓厚,并能实现知识的提升及发展。

  2.通过网络互动学习交流,促进教学评价及教学反思

  博客多以师生共建博客课程的形式,老师提供详细教学计划、课程讲义、学习资源、习题和答案,而学生则在这里提出疑问、完成习题、提交作业,实现了作业提交与批改的无纸化,同时优秀的作业可以作为样板展示,使学生之间更多地互相借鉴与学习。一些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通过网络参与评价,给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更加丰富、更加全面的建议,从而帮助师生从他人的角度全面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提高教与学的技能。

  3.通过参与群体交流,增强网络学习的协作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用博客就所学课题内容或师生对共同感兴趣的知识层面,展开群体学习。并动员学生从网上搜集整理资料,通过老师对知识信息过滤,归纳整理形成有效的博客共享学习资源。学生利用这些博客共享学习资源,灵活多样地吸收知识材料,整理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了这些共享博客资源,老师和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很容易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二、博客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1.记录学生学习的电子档案

  博客常用于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协作、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的汇报、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资源收集整理,学生社团的兴趣爱好活动的合作空间。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和家长更容易了解和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

  2.自我管理得到加强

  学生通过建立自己的学习博客,可以记录学习、思考的片段,可以不断进行自我对话、自我传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思考。博客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发展的思想,为自己未来的学习制订计划、指明方向。

  3.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

  学生可以是博客的主人,也可以是博客里的主角,他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节奏,可以通过博客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并和老师平等对话。优秀的博客也可以使学生受到夸奖,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博客成为训练写作语言的场地

  1.利用博客积累经典名篇、名句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文化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经典名篇,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经典名篇应有尽有。上有《诗经》《楚辞》《论语》;中有《三国演义》《西游记》;近有《水浒传》《红楼梦》。为了让诵读达到最佳效果,我们做了适时引导,并将自己摘录的经典段落和名言名句写进自己的博客,作为自己日后写作的第一手资料。

  2.让博客成为激发学生阅读中篇和长篇美文的志趣

  当短篇美文渐渐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胃口后,我们教师便引导学生涉足中篇和长篇,每个同学都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著中最吸引人、感动人的故事情节挂进博客,这样,学生的阅读欲望就会越来越强,读书的习惯也就形成了。

  3.博客评论提升学生写作语言的能力

  博客评论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悟,很多时候体现了学生的思想与心态,同时学生也会发现自己言不达意的情况,这是好的现象,它不仅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与锤炼语言的兴趣,还激发了他们学习语言文字的志趣。在评论中还开发了学生的大脑,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学生张扬个性的最好的天地。

  总之,博客是个新生事物,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利用好它,要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完善它、管理它,让它真正成为中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

  美文日志篇8

  关键词: 网络日志文学;接受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5-0062-05

  网络日志主要包括:QQ空间日志、博客日志、人人网(原校内网)日志、社区空间日志。这些网络日志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依靠性,网络日志的和依存都需要凭借一定的网络平台,如QQ空间或博客;私人性,日志通常以私人话语为主,进行私人生活与情感的表达;自由随意性,日志可以随写随发,写的内容范围也很广,只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不危害国家和他人的利益均是允许的,可以有文学性,也可以全是娱乐;即时性,一般发在个人空间的日志不需要特别的审查,只要发表就能被朋友看到,及时被他人阅读与评论,也可以随时删除。此外,还具有屏幕化、图像化、页面化等特点,他人一般需要借助网络等进行阅读。

  由于网络日志抒写的自由性、随意性和无规定性,网络日志的内容庞杂各异,并不是所有网络日志都能划入网络日志文学的范围。一般而言,网络日志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创文章,一类是转载或分享文章。

  所谓原创网络日志文学,是指作者以自己经历、心情为主要内容,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媒介,其中渗透着一定意识形态、文化精神等,以网络中一些平台为基础,发表在空间或主页的日志。它具有非盈利性、无功利性等特征。读者主要通过屏幕进行阅读,并且可以进行一定的互动。原创类文章在网络日志文学中所占比重很大,可以更强地展现着网络日志文学各方面特性,也更需要读者的反馈与互动,是严格意义上的网络日志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原创类文章更体现了日志文学写作者的最初动机,或者是低吟给自己,或者是诉说给别人,但是当事件与情感通过了语言文字的媒介,过滤了情绪的喷发,增加了一定控制和修饰,产生了文学性,以文章的形式展现在屏幕外的读者面前时,网络日志文学的主体构成就产生了。

  转载或分享的文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哲理美文,通常是一些名家的优美散文,也有记叙性、议论性的文章。这些文章一方面语言优美,读来怡然舒畅,值得他人鉴赏、学习,另一方面具有某些人生哲理性,给人以启迪,传送主流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一些是别人整理的名人讲演稿、报告稿,具有一定启发性,能激励人前行。另一种是佳句汇总,或者富含哲理,或者言语优美,与第一种的区别主要在于它多是一些篇章的节选,甚至只是某篇中一个句子。整篇文章是由一个个独立分散的句子直接汇总而成,不是配合起来表达某一集中的思想与理念,每一个小部分都是浓缩的精华。

  网络日志文学具有网络日志的特点,但其更重要的特点是文学性。网络日志文学是文学为适应图像化时代、网络时代而产生的。网络日志文学消解了传统文学的严肃性,降低了文学的姿态,拉近了与人们的距离,使文学更好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所具有的开放性,又使得与读者的互动性更强。

  目前,有一些评论者就博客文学发表过相关研究文章,但网络日志文学与博客文学并不是等同的,它们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而它们在很多方面有共同的特点。在众多探讨博客文学的文章中,有对博客文学发展的梳理,有对其特征的归纳,还有对其私人话语、狂欢精神的分析。笔者试从接受美学这个角度对其进行探究。

  二、接受美学视野下网络日志文学的特征

  接受美学是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康士坦茨学派的重要理论成果。他们的主要理论观点有走向读者,重视读者对作品的意义,强调本文的召唤结构、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等等。正是因为网络日志文学更具有与读者互动的特性,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才有其合理性。

  1.网络日志文学的接受主体

  网络日志文学的接受主体也即阅读者具有自由性,表现在接受主体本身、接受时间与地点、接受方式等方面,因而主体自由具有多面性。接受期待不再是严肃、崇高的,而是非崇高的。具体表现为关心朋友、猎奇心理、娱乐放松和知识功利,这些形成网络日志文学的接受期待。

  主体自由的多面性。接受主体本身具有自由性。接受者可以根据自己意愿,或者主动成为某篇网络日志文学的接受主体,或者拒绝欣赏该网络日志文学,接受者具有自主性、可选择性。在自由选择成为接受主体之后,在时间和地点上,也是自由的。由于网络日志文学内容广泛,不似传统文学的严肃与高深,接受主体可以在任何自己愿意的时间、地点接受网络日志。或者在上班途中的公交车上,或在工作期间短暂的休息时间,或在工作结束后安逸的家中。另外,接受主体的接受方式也是自由随意的,可以通过电脑上网、手机阅读及其他可联网的电子产品。

  接受期待的非崇高性。 尽管主体在接受网络日志文学时具有很大的自由性,但事实上,更多的时候读者是带着一定的期待视界进入网络日志文学的接受过程的。“所谓‘期待视界’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1]13一方面接受者在接受网络日志文学前大多已经具备一定的欣赏水平,另一方面也带着某种接受动机、或者审美期待。这种期待是非崇高的,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关心朋友。很多接受主体选择对网络日志文学的接受是为了关注朋友动态,了解朋友生活。由于网络日志文学的内容多是写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接受主体对网络日志接受,可以实现关心朋友的目的。电话、Email等固然也有这样的作用,但有些心情与体会以文字形式展现又有不同的味道,接受者读了既了解关心了朋友,又可能会引发接受者对自我的思考与反省。

  猎奇心理。不排除这样的一些接受主体,可能他们与网络日志的写作者关系也不是十分密切,也并非出于关心朋友而只是好奇某些人在某段时间做过什么、有什么心理与情绪的起伏。他们是以这样一种猎奇心理去接受某些网络日志的。人天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于别人的快乐要探究出是否值得快乐和张扬,对于别人的痛苦也要细细咀嚼并且主动给予同情与怜悯,而且还会对别人的快乐和痛苦好奇地寻找根源。通常人们会更好奇名人或成功者的人生,好奇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而网络日志文学恰恰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猎奇心理。

  娱乐放松。人在现实生活中通常为了生存、生活而忙碌、奔波,工作之余更希望得到娱乐与放松。带着娱乐的期待性,因而更会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文章进行阅读。而网络日志文学中自然有这样的文章,或是搞笑的生活经历,或是转载的幽默故事。还有一些网络日志文学以图片与视频的方式呈现,有的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娱乐性,成为带有娱乐期待接受者的选择内容。

  知识功利。也不乏接受者是带着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与欲望而接受网络日志文学的。他们希望开“卷”有益,希望在任何的阅读与接受中收获知识与见识,丰富自己。带有这类期待心理的接受者往往接受那些本身就是以知识内容为主体的实用性文章或技巧性文章,以及能从生活经历中得到人生领悟、人生知识的文章。

  正因为网络日志文学会有这些相关的内容,才使得接受者在接受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某种期待视界,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2.网络日志文学的接受过程

  在网络日志文学的接受过程中,接受本身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一方面是页面干扰的复杂性,其中网络日志页面的背景与结构、点击与评论、平台与高度都会对网络日志文学的接受造成一定干扰;另一方面是网络日志接受的召唤性,网络日志文学本身形成一种召唤结构,分为两种情形:说与不说造成的空白召唤接受者参与,说了未必能懂造成的不确定性召唤接受者参与。

  背景与结构。由于网络日志文学是依靠一定的网络平台,或QQ空间,或个人主页,因而网络日志文学的接受也受到这些空间设置的影响。主人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用不同的主题、背景、模块。空间的布局、日志的位置会影响网络日志的接受,日志中的背景色调、空间中的音乐或者日志本身插入的音乐会影响网络日志接受者的心情。这是网络日志文学的一大特点。文字在这里远不像纸质文学那样单纯。这样的一种页面构成方式对于接受主体而言,会在不知不觉中筛选一部分空间中的日志文学进行接受,就会使接受过程形成一定的阅读心境与氛围,对接受过程形成一种干扰作用。

  点击与评论。在网络日志列表中,无论是在QQ空间,还是博客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日志的点击量与评论量。这无疑会对新的网络日志接受者造成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阅读欲望。点击量多,一定程度上说明日志很火,会有值得接受之处;评论量多,说明日志本身要么有争议性,要么能引起很多人共鸣。这样使得一些日志越火,点击量越高,但并不是点击量越高就真的价值就越高,越值得看,总有一些点击量是因为跟风所造成的,也有一些好文章因此被湮没。因此,点击量与评论量的多少会在接受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干扰性。

  平台与高度。网络日志文学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既可以放在自己的小空间里,由别人主动点击进入,也可以自己把一些日志文章置于公众视野之中,并且网络中有各种这样的平台方便网络日志文学的公众实现。比如QQ空间中,可以把日志文章自己推荐到腾讯空间首页。但是能否通过审核,要看文章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这个标准则是由腾讯内部相关工作人员制定。在博客中,有圈子、广场。一些有共同喜好的人聚集成一个小组成为一个圈子。圈子本身是一个小的公共平台。只有圈主进行选送并且通过广场负责人的认可才能使一篇日志出现在广场之中。这些平台的出现既丰富了网络日志文学的接受过程,又给接受过程带来干扰与影响。

  在平台与高度方面还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文章的评判与权力问题。网络日志文学的评判标准没有固定的条文,也不需要像传统文学要经历时代的淘洗。网络日志文学表面上的评判标准就是点击量或评论量高低。然而要实现这样的结果,可能需要有一个足够吸引人的文章题目,甚至一个不俗的网名或ID,亦或者有一帮爱顶你文章的圈友,也可以是作者与圈主关系很好。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文章确实特别好,好到让所有点开的人赞不绝口。但事实就是,在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人们在接受网络日志文学的过程中往往是一种自由的状态、放松的心境,接受期待是非崇高的。这将意味着较少的人会真正在乎文章的艺术性,或者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性。这使得网络日志文学的评判标准也是非崇高的、非严肃的,这一点是与传统文学所不同的。

  当然也有权力问题。一篇网络日志文章能否被圈子认可,被广场接收,是与圈主、副圈主有很大关系的,他们的地位有点像杂志的主编之类。由此可见,网络日志文学在接受过程中同样也面临着网络权力的限制与影响。网络中的日志文学也只是相对的自由和平等。

  日志接受的召唤性 。文学作品结构具有一种效应,“它产生种种不确定性与空白以召唤读者参与创造。”[1]127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网络日志文学也具有这样一种召唤结构,或者是写作主体说与不说的摇摆心态造成空白召唤接受者参与补充与填充的结构;或者是写作者即使说了但接受者未必能懂所造成的接受的不确定性结构。

  所谓说与不说,是指网络日志的写作者在写日志时往往有这样一种复杂心态。一方面在情绪与感性的推动下,有一种强烈要说的欲望,想要把自己的故事、情感通过文字等表述出来,得到朋友的关心。另一方面又不太愿意把自己过于隐私的一面展露无遗,想要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在这样一种近乎矛盾的心态之中形成了说与不说的对抗,因而在网络日志中形成了一定的空白。这空白自然会引发接受者的参与热情。作为一个网络日志的接受者,他希望探寻到更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绪与内容。越是含混不清,越是表达含蓄,反倒越使得接受者好奇,造成更大的吸引力。我们看到,一些私密性的文章因涉及个人情感,或者坎坷的遭遇,有明显欲说还休的味道,点击量和评论量都很高。这就是因为网络日志造成的空白召唤了更多接受者共同参与。

  所谓说了未必能懂,多是由个体的审美经验差异所造成。网络日志文学中的“空白”与“空缺”是需要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而即使在面对同一个空白时,不同接受者会产生不同的填补与连接,这是审美经验差异的结果。大部分网络日志文学并非是思想深邃难以理解和阅读的专著作品,而更多的是通俗易懂甚至不费多大力气就可读懂的文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简单地做到与创作者的感同身受,也就是所谓的说了也未必能懂的状态。同样是疼,到底程度几何,恐怕只有当事人才清楚。由于网络日志文学多是写自我经验与人生体悟,很多东西是作者亲身体会才有所感触,而接受者的读者只能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尝试、去想象,如果没有类似的经历,这样的填补与连接显然会因人而异。

  这样的不确定性吸引接受者的同时也造成了同一篇网络日志接受过程的不确定。这种不确定,一方面表现在同一个人对某作者在不同时间的文章产生不同的情感与回应,另一方面表现在同一文章在不同的接受者的接受过程中成为不同涵义的文本。

  3.网络日志文学的接受效果

  网络日志文学经过接受过程之后,总会产生一定的接受效果。其中比较普遍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经验期待的重组性,既有心理上的不平衡,又有行为上的鞭策和模仿;另一方面是阅读评论的反馈性,在这里也是召唤的完成,接受者的评论使创作主体获得精神支持,也在一定情况下使一些创作主体对网络日志原文进行修改,完善日志的意义实现。

  经验期待的重组性。 从文学效果论的角度看,文学的接受效果通常是对接受者视界的影响与改变。“我认为,作品凡能真正激发起读者情感的,就在实际上已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读者的审美经验期待视界。”[1]271网络日志文学也有这样的一种功能与效果。阅读网络日志文学反而更容易引起人心灵上波动,或者被其中的故事与情感所打动,或者因为别人的故事引发对自身的反思。这些都是外在的他人的价值观与自我价值体系的冲撞,从而引发心灵的震动。尽管这震动可能持续时间并不特别长,改变也并非是根本性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不及一些传统文学作品,但是在广泛性上却是要大于传统文学作品的。

  文学接受高潮的延留。文学接受的高潮通常是指我们所说的共鸣。我们认为网络日志文学接受的高潮就是如上所论及的心灵上的震动或心理上的不平衡。这种高潮的延留则表现为一种鞭策和模仿。作为一个接受者,在阅读到让自己心灵震动的作品之后会比照自己的情况,通过别人的故事与经历给予自己鞭策。这往往也是很多接受者所期望达到的接受结果,即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让自己少走弯路,变得更好。对于那些优秀于自己的行为则会产生模仿的举动,一方面想要通过模仿让自己尝试进一步的提升,另一方面想要知道模仿的结果是否与他人一致,是否能收到预期效果。这样就比心理上的不平衡与情感波澜更进了一步,造成一种对接受者行为的影响与改变。

  阅读评论的反馈性。阅读评论的反馈性在这里同时也是召唤的完成。通常网络日志文学的接受者在接受过程的最后会以评论的方式,完成网络日志本身的召唤,以评论的形式对其中的空白与空缺进行填补与连接。评论既可以是匿名的,以陌生人或不登录的状态,也可以是登录的评论。在这里,网络日志的写作者还可以与登录的评论者在此平台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与交流。

  接受者的评论一般会给创作主体造成两种较普遍的影响。一种是对创作主体的精神上的支持,使创作主体得到一种被关怀感与满足感。就比如在QQ空间或者人人网中,一个评论很多的日志会被他人认为是一个有人气的日志。创作主体要么才华横溢,要么人缘特别好,能让如此多的人留下评论,因而也是一件值得自豪和炫耀的事情。另一种情形则是会使创作主体对网络日志原文进行一定的修改,以满足接受者的心理诉求或解除某些误会。比如,某个女孩沉寂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更新一篇日志,在日志中写了和男友的很多幸福故事,有接受者在评论中写到想要了解一下男孩,于是女孩在日志中增加了一部分内容来描述男友的基本情况或者直接加上一张照片,以此来满足接受者的诉求。再比如创作者在某篇网络日志中提到自己生日快到了,刚好在日志中插入了一张巧克力的照片,一些接受者会误以为日志写作的当天就是作者的生日,类似的评论会使作者对原文进行修改,告之礼物并非因生日而收到,解除误会。有些接受者对文章的理解并非是作者的本意,这时候作者或者单独说明情况,或者在文章中做出一定的修改。这样的一种及时反馈的结果是传统文学难以企及的。这种接受的反馈性,更多的是侧重对创作主体和作品本身的影响。这个过程也正是网络日志文学本身召唤意义的实现,召唤结构得以完成。

  网络日志文学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从媒介上讲它区别于传统文学,主要依靠网络平台,因而网络日志文学是新媒体时代文学发展的一种形态;从接受方式上它主要通过屏幕(电脑或手机)阅读。在这样两个前提下,网络日志文学本身早已不是传统文学的严肃、宏大主题抒写,而是一种自我世界的狂欢,是公开的私人话语,“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超越,是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消解,是后现代精神的一种张扬。”[2]135网络日志文学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满足了现代人忙碌生活中对文学的另一种需求。

  参考文献:

  [1]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标签:日志学生文学网络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