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 > 正文

穗花老师 穗花老师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9-29 20:47:57 分类:科学 浏览:51


  穗花老师篇1

  由面到点,这个写作术语可能每个中学生都熟悉。可是,真正掌握这个写作技巧、理解这个写作技巧重要作用的学生,可能不多。而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老师可能也没有针对这个技巧做深入的专项训练。由面到点这个技巧,是把作文写具体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技法之一。用这种方法,可以写出层次分明、内容具体的句子、段落和篇章。这里说的“面”,是事物的整体:“点”,是事物的局部。由面到点,就是由事物的整体特点,写到事物的局部特点。

  1 用由面到点的技法。写出层次分明的句子。

  先看下面的例子: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这句话先写矮松的整体特点“越发的青黑”,再写“树尖上”的特点:“顶着一髻儿白花”。这样在一句话里,由面到点,由整体到部分。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小雪中松树的样子。特别是对“树尖上”那一抹白的描写,淡淡一笔,传神地写出了“小雪”的特点,句子显得具体充实。再看下面的句子: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老舍《济南的冬天》)

  这个句子也是两层意思:前一层写山坡上的“小村庄”,是写面,写整体:后一层是写“小村庄的房顶上”,是写点,写局部。两层意思由面到点,生动地写出了小雪中村庄的特点,清新优雅。

  2 用由面到点的技法,写出层次分明的段落。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莫怀戚《散步》)

  这一小段有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写面,写“初春的田野”的整体特点:第二个分句写点,写田野的局部――田野上的树的特点:第三个分句也是写点,写田野的局部――田野里的冬水的特点。这样,作者围绕着“初春”这个中心词,由面及点,生动地写出了田野上的景象,层次分明,内容充实具体。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都德《最后一课》)

  这一段话由面及点地写课堂中喧闹的场面。“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这是写面,写整体。然后接下面来写点、写局部,先写学生们的声音――“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再写老师的声音――“还有老师拿着大铁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内容层次分明,生动具体。如果只有第一句的面,没有后两句的点,内容就不生动了。

  无论是描绘景物,说明物件,还是写事件的场面,生发议论,这种由面及点的构段方式,都是很有用的。熟练掌握它,不愁文章不具体不生动。

  3 用由面到点的技法。写出层次分明的篇章。

  由面及点这种方法,有时甚至可以用来搭建文章的结构,组织文章的整体框架。我们不妨复习一下宗璞的名篇《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虽短,细读却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让文章出彩的技法。其中,由面到点的谋篇技巧,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中两处对紫藤萝的描写,构成了文章的核心内容。这两处内容,也体现了作者的谋篇思路。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2)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显然,作者在写《紫藤萝瀑布》时,是按照由面及点的顺序构思写作的。你看,第(1)段是写“一片”,是写面,写整体;第(2)段写“每一穗”、“每一朵”,是写点,写局部。由“片”,到片中的“穗”,再到穗中的“朵”。写作的视点逐步缩小,非常生动具体,层次感极强。不仅这两段之间有面和点的关系,其实。每一段内部,也是按由面及点的顺序写的。第(1)段中,前两句先写“一片辉煌的淡紫色”,这是写面、写整体;后两句再写“点点银光”,这是写点、写局部。第(2)段中,前两句先写“花穗”的样子,这是写面、写整体;后两句再写花穗上“花朵”的样子,这又是由面到点写局部了。如果《紫藤萝瀑布》中只有面的勾勒。没有点的细描,它就不那么出色了。

  穗花老师篇2

  记起在《读者》上读过的一篇短文,说在南美洲安第斯高原上有一种美丽的普雅花。这种花绽放的时候,花穗高达十多米,每个花穗上缀有上万朵花儿,远远看去,整个花穗像是一座金光闪烁的宝塔,巨大而壮观。只是谁也不会想到,为了两个月的花期,它竟然要静静地等待百年。历经一个世纪的坚守之后,普雅花才能以坚挺的姿势,让惊天一色呈现在世人眼前。一株花,为我们竖起了生命的标杆,让我们看到了坚守的美丽。

  同样写坚守,考生想到的是安第斯高原上的普雅花,别开生面;同样解读素材,文章远离了生涩枯燥的语言,令人耳目一新。一篇文章里,能够出现几个这样的精彩片段,美感也就出来了。

  二、让形象呈现丰满之美。高考评卷专家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细节,可以救活一篇文章”。考场之上,如果选择写作记叙文,细节出彩堪称充实内容的最佳法宝。稍加回顾,你会发现精彩细节在语文课本里比比皆是。阿Q头顶上的破帽,孔乙己身上的长衫,祥林嫂的眼睛,别里科夫的套子,哪个不让我们刻骨铭心!写人也好,绘景也罢,总是离不开各种表达方式的。在一篇记叙文里,除了要有言行举止的刻画,还得有生活环境的衬托;除了有细腻的直接描写,还得有侧面的烘托渲染。如此一来,人物会更加栩栩如生,景物也自然会跃然纸上。佳作《洞庭湖上有叶小舟》里的这个细节,读来便有令人怦然心动的效果:

  码头寂静冷清,月光冰冷地泻在芦苇丛上,夜晚的湖水冲刷着岸边的青石板,真是让人心神不宁。突然,我发现对面岸边亮起微弱的光,那光点愈来愈近,愈来愈亮,最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那个人被灯光照亮的脸庞。他捋了捋乱发,跳下船来,声音低哑地对母亲说:“对不住啊,我刚躺在床上就想起白天有个客可能没赶回来……”母亲激动得差点掉泪,紧紧握着他的手连声说:“师傅,真感谢你!”

  作者挥笔泼墨,寥寥几句便将寂静冷清的码头、泻满月光的芦苇丛、冲刷着青石板的湖水,雕琢得动静交融、美如画卷;继而人物一“捋”一“跳”等动作,细腻逼真,让人宛如目睹。这样一来,母亲“激动得差点掉泪”的内心感受也便格外真挚了。一篇文章,能有几个如此饱满的细节,不给高分都不好意思了。

  穗花老师篇3

  ――题记

  漫漫长夜,若能安静地守候,可一睹“寂寂昙花半夜开, 月下美人婀娜来”的人间胜景;三九寒冬,若能安静地守候,可欣赏到“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自然画卷。

  正如伏尔泰所言:“生活就像海洋,坚守方可到达彼岸。”

  记起在《读者》上读过的一篇短文,说在南美洲安第斯高原上有一种美丽的普雅花。这种花绽放的时候,花穗高达十多米,每个花穗上缀有上万朵花儿,远远看上去,整个花穗就像是一座金光闪烁的宝塔,巨大而壮观。只是谁也不会想到,为了两个月的花期,它竟然要静静地等待一百年。历经一个世纪的坚守之后,普雅花才能以坚挺而庄严的姿势,让惊天一色呈现在世人眼前。一株花,为我们竖起了生命的标杆,让我们看到了坚守的美丽。

  齐白石晚年成名之后,有人问他,如何从一个木匠华丽转身成一位巨匠?他答:“作画是静守之道,涵养静气,懂得坚守,事业可成。”他十载关门,最终在绝望中孕育出了生命的希望。人生就是这样,没有哪一种学问能从杯盏交错中获得,更不会让你一蹴而就;前行的道路不可能一马平川,总会有太多的不顺心,甚至会遭遇无数的挫折。只有像普雅花那样,在风雨中坚守与积蓄,才有可能站到生命的巅峰。

  翻过史册,那股静美从指尖直击灵魂。姜子牙八十岁遇文王,直钩待鱼几十载,默默等待,一朝被重用,封侯拜相,伐暴诛纣,终成一番伟业。苏轼历经坎坷,从黄州到惠州,从惠州到澹州,一贬再贬,这位曾经在朝廷上才情四溢的才子,命运不可谓不惨,可现实的泥潭哪里挡得住他的万丈豪情?听风赏月,写诗作画,他静静地坚守着人生的信念,没有悲观,没有放弃,有的是“竹杖芒鞋轻似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情怀。蓦然回首,我们会发现,他的人生一样精彩。

  深水静流,静有所悟。国学大师陈寅恪在信中写道:“坚守,可称是我最好的朋友与老师。”遗憾的是,在当今时代,快节奏的时代脚步逼得人人自危,手指因微信与QQ而忙碌,脑海中塞满的是股票与明星。心都静不下来,何谈坚守?

  你若问:“你行吗?”我笑答:“静心坚守,风景

  自成!”

  【点评】

  穗花老师篇4

  ②只是在这个普通的清晨,我的眼里却多出了一份独特的景致――那一片紫藤无声地盛开在清晨的寂寂然里,如同不喜矫饰的小女子,绝无半点儿张扬地躲在东墙一隅。或许已经开了有些时日了吧,否则怎会有这般勃勃生机?

  ③这一瞥见让我惊异万分,生活了这么久,只道楼前那几株榆钱年年绿了又黄淡了几多年华,谁料这紫色的小仙子一直都流连在春来秋往的岁月中。

  ④轻轻靠近那一丛静默的紫藤,我的呼吸也倏忽变得纤弱而略呈浅紫,无法言说的喜欢悄悄在心底升腾、弥散。【 A 】仰望去,只见那虬曲交错、还未长出多少新叶的苍灰色的藤蔓间,挂满了一串串小小的紫色花儿,看上去如此小巧玲珑,惹人生怜。每一穗花儿都是自上而下次第盛开,谁也不兀自乱了先后顺序。开在最上面的笑靥灿然,那颊上略施一点点淡淡的紫粉,两片娇嫩的花瓣柔滑如缎,怎么看都像是一只只停歇的紫蝶;中间的那几朵半开半合,欲说还羞,点点娇媚令人心旌摇曳;而那缀在最下面的呢,还花容紧闭,紧紧咬合在一起的花瓣状如松子,那紫也愈显浓酽。也有几串全然未放的花雏儿,紧紧地挤在半透明状的萼片里,她们孤单地夹在那一片快乐的紫色里,不焦躁、不艳羡,许是只为了静静地等待着下一个恣意绽放的清晨。

  ⑤【 B 】也有几穗心高气傲的,似乎并不满足于花廊低矮的高度,她们努力地向上攀爬,俏皮地倚在雪松魁伟的臂弯,美目生辉,巧笑顾盼,不由得让我突然想到宗璞笔下那道紫色的瀑布来――凌空而下、流光飞泻,那又是何等壮观!或许明年的这个时候,那一树深青的背景里,点缀的就远不只稀疏的三两串,而是紫色的一大片。

  ⑥【 C 】眼里只有密密匝匝遍及了整个花廊的紫藤,那淡淡的紫浸染了我,也迷离了我的视线,一如紫色的云朵在我的头顶缓缓流泻。我终未能忍住轻轻地去抚弄她一番,那轻柔的云片便随风婀娜舞动,欢笑着、雀跃着滑过我的发梢,流过我的指尖,点缀了我纯白的衣衫,恍惚间我也成了紫色的云。【 D 】

  ⑦几个七八岁的孩子跑过来,好奇地询问:“老师,你在看什么呢?”

  ⑧我含笑回眸,似是对他们,也是对自己呢喃:“这是紫藤,美丽的紫藤!”

  ⑨那些可爱的小东西歪着脑袋,似懂非懂地看看我又望望那几树盛开的紫藤,然后便嬉笑追逐着踏上满地紫色的落英。

  ⑩于是我惊喜地发现,他们欢快的身影也成了一朵朵紫色的流云……

  【且读且思】

  1.阅读全文,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每一穗花儿都是自上而下次第盛开,谁也不兀自乱了先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们孤单地夹在那一片快乐的紫色里,不焦躁、不艳羡,许是只为了静静地等待着下一个恣意绽放的清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这样静静地徜徉在花廊中,让自己融化在淡淡的芬芳里”是从文中抽取出的一个句子,它应该在原文的____处。(选A、B、C、D)

  4.作者在文末呢喃:“这是紫藤,美丽的紫藤!”你觉得作者心目中紫藤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甲、乙两个片段,都写到了紫藤萝,请从写作的内容和手法的角度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甲】那些可爱的小东西歪着脑袋,似懂非懂地看看我又望望那几树盛开的紫藤,然后便嬉笑追逐着踏上满地紫色的落英。

  于是我惊喜地发现,他们欢快的身影也成了一朵朵紫色的流云……

  (选自邹敏《紫色的流云》)

  【乙】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选自宗璞《紫藤萝瀑布》)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穗花老师篇5

  我沿着麦田慢慢地走,眼前的蓝天白云,碧绿的田野,是那么开阔,感觉是那么舒服。大约走了200米,眼前又变了一番景象,两块麦田间出现了一条银白色的带子。走近了才知道这里有一条小沟渠,沟渠两边长满了茅草,原来那白色的是成熟了的茅草穗。它连成一片,像冬天纯洁无瑕的雪,在阳光的照射下,明亮耀眼。细细看来,穗中还夹着红褐色芝麻粒大小的种子。微风吹来,草穗好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在摇头晃动,别有一番情趣。

  小沟渠里的水很清,长满了细细的芦苇,水里一群群小鱼游来游去。听爷爷说,这些芦苇将来可以做盖房子用的材料,用不上的还可以用来生火煮饭。

  最引人注目的是沟渠边上那些颜色鲜艳的野花,有喇叭花、苦菜花、野芝麻花……红的、白的、紫的、黄的……品种繁多,颜色各异。它们争奇斗艳,拼凑成一条亮丽、奇特的风景线。看,上面还飞舞着花色的蝴蝶呢!这一切,又给田间小景增添无比的风采。我走近看,越看越喜欢,真想摘几朵,可又不忍心破坏这美丽的大自然风光。

  继续往前走,前面有个土坡,上面的大树长得非常茂盛。树冠很大,翠绿翠绿的。走到沟渠尽头,登上土坡,才看见那棵大树又长出了一尺来长的新枝。新枝的叶子浅绿浅绿的,使人非常喜爱。

  站在土坡上,目之所及:一望无边的麦田,银白色的茅草穗,各色各样的野花,一边唱一边飞的小燕子,勤劳的农民伯伯……整幅田间小景画卷展现在眼前。啊!大自然,你真美!真美!

  穗花老师篇6

  今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格外迟,天气也忽冷忽热,而洋槐花酝酿了一冬的锐气却在这时抽出了一穗穗花苞。

  洋槐花苞鼓鼓的,象一只只洁白的棉手套挂在凉衣绳上。它的花萼是绿色的,象刚被小鸡破壳后的一半小蛋壳,又象一顶小帽子稳稳地扣在花苞的脑袋上。花梗又细又长又嫩,深绿中透着一点血般的红。

  几日后,花苞笑得裂开了口,花瓣雪白雪白的,像一个个饱满的玉米花,散发出一阵阵清香,使人陶醉。没有蜂围蝶阵,却引来了一些贪吃的小孩子。他们嘻嘻哈哈地爬上洋槐树,轻轻松松地,农家的孩子嘛,这些小伎俩算得了什么?说到这里,不得不为城市的孩子可惜了,这样甜的东西吃不到,就像金色的童年少了一道风景。农家的孩子可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顾体面何在,大把大把地往嘴里塞着被爸爸妈妈说成“不干不净”的洋槐花。而我们初中女生只能望“洋”兴叹了。

  当洋槐花开满枝头,与绿色交相辉映时,一场春雨打破了这静悄悄的和谐,又是风吹,又是雨打。雨后,杨槐花瓣飘落了一地,而那些残留在枝头的白色也已变成了茶色,酷似被人咬后的苹果果肉的颜色。红颜薄命啊,又有人不由得惜香怜玉了。

  指导老师:刘一飞

  穗花老师篇7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舞蹈采风;杨丽萍

  “萦索苍山洱海云,清波入梦洗樱唇。天生大理金花女,三塔篦梳玉美人。”在春花灿烂的四月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中心的邀请,有幸参加了“七彩云南舞蹈采风活动”。一路走过大理、瑞丽、缅甸、楚雄、昆明。每一处都是那么的美!

  一、大理浓浓“三月街”

  走进大理古城,首先感受到的是浓浓的节日气息。大理是白族自治州。我们去时正赶上白族一年一度的节日“三月街”。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气氛如同我们汉族人的“过春节”。古城的街面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摊位:有卖服装的、小家电的、乐器的、还有各种风味的小吃。正如白族音乐家李燮羲《竹枝词》中描述的:昔日繁盛几春秋,百万金钱似水流。川广苏杭精巧货,买卖商场冠亚洲。街上的人摩肩接踵,个个眼里荡漾着兴奋,特别打眼的是许多老人与小孩都穿着白底起红花的白族民族服装,头戴穗儿飘飘的帽子。“三月街”有许多的演出,我们选择了一场歌舞演出。观看演出前,带领我们采风的舞蹈专家满苏荣教授跟我们讲了一些基本的采风注意事项:

  (1)采风是文化的学习,我们把他分为两种:一种是看得见实物的,叫有形文化,比如像建筑、服装呀;另一种是看不见实物的,叫无形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层面上的,像思想信仰。

  (2)采风时一定要尊重当地的风俗。比如少数民族往往是不能摸人家的脑袋的;进门不能踩门槛。

  我们非常幸运,本来看演出时,因为听不懂当地的方言,有些曲目都不知道演员在唱什么。后来和旁边的当地观众聊了聊,没想到旁边坐了位“文艺爱好者”。老乡很热情,充当了义务讲解员,娓娓道来白族的点点滴滴:白族服装上绣的是山茶花;白族的帽子上绣有“风,花,雪,月”;没结婚的女孩,帽子上的穗长,结了婚的,帽子上的穗短;白族女孩跳舞手上拿的是霸王鞭,男孩手上拿的是八角鼓;白族弹得琴是三弦琴。台上我们听不懂的曲目是当地有名的民族曲目《大本曲》,讲得都是白族的一些历史故事。

  我们观看的演出是由白族自治州歌舞团表演的。用当地老乡的话说是“专业演出团体”表演的。演出服装很美,色彩鲜艳,道具运用挺多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有一定的编排。音乐地方特色很浓郁。

  看了演出后,我们去吃了当地的特色风味“黄焖鸡”,很好吃。配料丰富,口味浓郁!饮食也是种“文化”呀!

  二、昆明初见杨丽萍,《云南映像》印象

  终于要见到杨丽萍老师了。心情非常激动。脑海里浮现的是那只纯洁、灵动的“孔雀”。她向我们走来――“传说中的孔雀公主”:花衣,红裙,高挑身材,高雅的气质。是的,就是杨丽萍。

  杨老师言语不多,偶尔露出淡淡的笑容,同她身上色彩绚丽的服装形成巨大的反差。杨老师随身携带了一个竹篮。偷偷瞅了一眼,里面放了些水果和小点心,还有些修指甲的小工具,挺有意思的。

  在云南艺术剧院,我们观看了杨丽萍老师《云南映像》的排练。听着杨老师说着家乡话和台上的演员们交流着。她亲切的叫着他们的名字,看来杨老师非常熟悉演员们。演员们都非常投入,身上散发着自信的光芒。《云南映像》的演员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而且据说都是杨老师从田间地头找来的民间艺人。看着他们在舞台上的良好状态,真的是由衷的佩服杨丽萍老师的“慧眼”呀!

  晚上观看了《云南映像》,实在是太棒了,绝对是一顿视觉和听觉的大餐。杨丽萍的作品像中国的水墨画:浓墨,淡出,有深,有浅,意味幽长。对传统的继承不流于某种形式,传统文化的精神是其继承的核心。讲究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杨丽萍的作品又像西方的油彩画,用色是那么的大胆,色彩是那么的耀眼,无论是舞台的背景还是演员的服装,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实在养眼,呈现给我们是一幅立体的画卷。杨丽萍的作品可以说既有形似,更有神似!

  三、我眼中的杨丽萍

  买了整套杨丽萍老师的书。每一本都请杨老师签了名。真是不虚此行!杨老师的签名非常艺术,线条很丰富,一气呵成!细细翻阅着老师的书,心中特别满足。杨老师的书,准确的说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欣赏”的。书的每一页都被精心设计,印刷非常精美,彩图艳丽。书的材料和色彩绝对是一流的,光看书面都赏心悦目。

  静下心来,仔细回忆着和杨老师有关的点点滴滴,杨丽萍在我眼中呈现出来。她是淡定的:台下的杨老师,没有过多的语言,眼神淡淡的;表情淡淡的;友好的方式也是淡淡的微笑。她是热情的:舞台上的杨丽萍绝对是一团热情的火焰。从她纤细的身体里迸发出的热情足以把你燃烧起来。她是超俗的:没有人像杨丽萍那样超然脱俗,“疑是仙女下凡来,回眸一笑胜星华。”她是真实的:我们看得到《云南映像》的美轮美奂;我们听得到《云南的响声》的美妙绝伦。她在我们身边,她在我们眼前。我们可以看得到;听得到;摸得着。她是智慧的:我们听听杨丽萍对智慧的理解吧:“在大自然里很纯净、很单纯、很宁静的时候,你的智慧才会觉醒,你就会感受到它。我们看待所有的事物不能只用普通的眼光,而要用心灵的眼睛―智慧。这样你看到的才是事物的真相”只有智慧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理解。她是民族的:不容置疑,杨丽萍是民族的。无论是她的服饰,她的作品,还是她的思想。她每天都在做与民族有关的事情。她是世界的:她的思想永远不落后。世界有多大,杨丽萍的视野就有多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抓住民族的根,她永远是世界一流的!

  作为一名舞蹈教育者,我欣赏杨丽萍,我崇拜杨丽萍。也许我永远不会有杨丽萍老师那样的成就,但我不遗憾。我会认真的去向我的学生们介绍杨丽萍,传播她的舞;她的美;她的精神。让我的学生们了解更多像杨丽萍这样的民族艺术家。我的学生也会像我一样向她们的学生介绍像杨丽萍这样的民族艺术家。这就是传承吧。让我们的子子孙孙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的文化;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美丽的云南;美丽的白族;美丽的傣族;美丽的彝族,更有美丽的杨丽萍。虽然云南采风结束了,但我的心留念在了那里。苍山洱海边;欢舞的火把场;《云南映像》的舞台上。

  云南“再见!”一定会“再见”云南!

  作者简介:

  穗花老师篇8

  十分遗憾,他们想得到的信息没有得到。他们精心设计的关于“红色中国闹学潮”的系列报道只能告吹。

  不过,如果他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我国的新闻机关却不乏关于大学生的报道。

  新华社消息:河北省委书记邢崇智来到河北大学,同300多名学生进行关于形势和政策问题的交流……福建省委

  书记项南到福州大学回答1800多学生提出的83个问题……

  《人民日报》消息:中央顾问委员会把首都16所院校的120多名学生请进中南海怀仁堂座谈……

  10月14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用爱的犁铧在学生的心田上辛勤耕耘,政治辅导员李彬被誉为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李彬这个鲜为人知的年轻人,就在这样的时候,成了引人注目的新闻人物。

  作者简介:一个抗联战士后代的命运

  哈尔滨。马迭尔宾馆309房间。李彬坐在我们对面的床上,微笑着,眼睛眯成一条缝。他穿着灰色西装,没系领带,瘦高个,脸象刀削似的,留着向前梳的学生头,看不出一点教师的样子。

  这个32岁年轻人的经历,颇有些戏剧性。他的父亲曾是位抗联战士,当过李兆麟将军的警卫员,在白山黑水之间浴血奋战,几次死里逃生。这位老战士在“文革”中却遭了厄运,被打成特务,从监狱出来已是奄奄一息。李彬挎着小筐跑遍哈尔滨附近各县为父亲买鸡蛋、鲜鱼。父亲神奇地恢复了健康。李彬却离家远去。北大荒的土地印下他这名小知识青年的足迹。在农场,他学会了怎样顶着“大烟炮”用弯把 锯放倒参天大树;又怎样用细嫩的肩头把一抱粗的大松树抬上拖拉机。也许是他血管里奔涌着老军人热血的缘故,他参了军。他的顽强让人吃惊:拉练路上双脚磨烂,他竟一声不吭;劳动时昏倒地头,爬起来接着干……可惜,他刚刚当上班长(迈出元帅之路的第一个台阶),却因严重的胃病退伍了。值得宽慰的是他的复员证上记录着两次三等奖和五次嘉奖。更大的“战功”是他征服了一位少女的心。他在黄陂住院时,结识了这位楚楚动人的卫生员。

  说到这儿,他脸红了。“她叫穗穗,是广州出生的,她的父亲是位战功卓著的老军长。”

  “将军的女儿为什么会爱上你这个小兵?”

  “她心中的偶像是保尔,大概我的瘦削和不屈有点象保尔吧?”

  “你爱她什么呢?”

  “她美丽、单纯、开朗、爱笑、爱看书。我们以书为媒,她给我借书,我看完她看,就这样,谈上了。”

  说着,他笑了。好了,就此打住吧,否则我们这篇报道就会成为浪漫的爱情故事了。

  第一论题:关于爱的主体与客体

  “没想到,我当辅导员,第一个反对我的竟是穗穗。”

  李彬深深吸了一口烟,吐出一缕缕白雾。

  1980年他以优异成绩在哈尔滨建工学院机电系毕业了。他爱自己的专业,急切地要投入火热的生活。可是学院决定他留校,并让他当机电系团总支书记兼80班辅导员。这是他不情愿的,可他是党员,又当过军人,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穗穗来信了,寄自东海之滨的军医大学。“你怎么能当辅导员?我们的队长(相当于你们的辅导员)的面孔最难看,象个教父,我们谁也不喜欢他。我可不希望你当教父。你应该考研究生,考上了调南京也容易。我知道,你有股牛劲,只要下功夫,一定能考上。”说也怪,穗穗的来信不但没有说服他,反而激发了他,“我就不信,辅导员给人的印象这么不好,我非要干出个样子来!”

  新生入学了,他跑前跑后,帮着同学们搬行李安排宿舍。他把北京姑娘朱首明的行李扛到宿舍,她坐在床上看着空荡荡的屋子竟捂着脸哭了。李彬问她为啥哭,她说:“想家!”李彬心里一阵翻腾,是呀,他们还是孩子,我当兵的第一天夜里不也趴在被窝里哭过鼻子吗?我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温暖。不过,几天后,他又翻脸了。这些学生太不象话了!下午三点了,他发现有三个同学蒙头大睡;在另一个寝室,三个同学在打扑克,脸上贴着纸条。真让人又可气,又可笑。李彬把他们狠狠地训了一顿。别以为你们是凭分数考上的“时代宠儿”,我就是要狠狠地管你们。他面色铁青,言辞尖刻。

  时间很快过去了,尽管李彬起早贪黑,可班级的工作不见起色,同学们对他敬而远之。他想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

  337教室寂静无声。李彬站在讲台前有些烦躁,十分钟过去了,竟无人发言。他用手敲了敲桌子,提高了嗓门:“你们是不是建机80班学生?对班级一点意见也没有吗?”自然是沉默。

  “老师,我给你提一条意见!”终于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给我?”李彬一愣,但很快镇定下来,“好,你提吧!”

  “你太严厉了,批评人太狠……”

  “你开会讲话空洞乏味,走形式……”

  “你偏向班干部,处理问题不公……”

  意见提完了,班会结束了。李彬坐在办公室里一根接一根地抽烟,他清醒了许多,似乎今天才认识了自己的学生。他佩服这些孩子的率直,虽然有些偏激,可他们说的是心里话。敢想、敢说,不掩饰自己的观点,这大概是八十年代青年的一个特点。这说明了他和学习之间还有一堵墙,他把学生当成了管教对象,而学生把他当成了可畏的教官。尽管他心里燃着一团火,可在学生看来他脸上挂着一层霜。理解,理解!他和学生之间多么需要相互的理解!

  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到来了。李彬向同学们建议搞一个以吃饺子为内容的晚会。月上中天的时候,建机80班教室里热气蒸腾,煤气炉跳动着淡蓝的火苗,钢精锅里水花翻滚,男生在擀饺子皮,女生在包饺子。不知谁的脸上蹭上了面粉,引起同学们一阵哄笑。这时门开了,李彬提着满满一兜苹果,气喘吁吁地走进来。“同学们,祝你们节日快乐!我也来尝尝你们的饺子!”“乌拉!”同学们一阵欢呼。北京姑娘朱首明竟高兴得跳了起来。


标签:老师我们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