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指南 > 正文

东北乔四的故事 东北乔四的故事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9-25 16:31:10 分类:指南 浏览:135


  东北乔四的故事篇1

  编剧是文化的传播者,而决定一个社会与民族未来走向的不是物质,恰恰是它的文化精髓。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兴亡与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改变国家命运的核心所在。“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可见,文化之于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做为文化传播者的编剧,其自身的悲悯情怀成为主宰作品的重要元素之一,一个没有正直之心和悲悯情怀的编剧,不可能创作出贴近生活、具有社会意义与正确引导普通大众价值的作品,因此说,编剧的悲悯情怀决定着作品的人文价值。

  无论世界怎么变,人们宣扬人性之善的宗旨不会变,尤其一个优秀的剧本,不管你的切入点是什么,不管你通过何种手段,最终要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使观众的心灵受到震撼,将观众引向正途,使人世间充满人心向善的正气,这也是编剧的责任与担当,编剧具备最起码的悲悯情怀才会贬时弊,褒正义,使观众在作品中受到启迪与教益,净化世风,推动社会向文明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我在创作话剧《雪花飞舞》的时候,就是带着这样一种悲悯情怀去诠释一段孽恋如何走上不归路,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孩儿古梦,在一次法律学习的过程中结识了精明强干又深沉内敛极具男人味儿的检察官谭孝,两人很快陷入一段无法自拔的婚外恋,起初只想与谭孝在一起并不在乎名分的古梦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自己已离不开谭孝,她想永远得到谭孝,于是开始用种种手段逼迫谭孝离婚,以达到完全得到谭孝的目的,事业蒸蒸日上的谭孝不想家庭破裂使升职受到影响,便找种种借口搪塞古梦,眼见谭孝离婚无望,无奈之下,古梦痛下杀手,以揭发谭孝贪污受贿相要挟,迫使谭孝就范,谭孝一面假意应允,一面拖延时间,最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欲置古梦于死地,古梦虽侥幸逃脱,两人却从此陌路。而东窗事发后,谭孝锒铛入狱,一段孽恋以如此惨烈结局收场,不得不令人唏嘘哀叹,使观众在震撼之余,更引起深深的思索,整场戏都是以悲悯情怀在诠释一段孽恋,使人们受到警醒与良知的拷问,应该说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

  我在创作《白色月光》的时候,更是将悲悯情怀贯穿始终,《白色月光》讲述了一个悬念丛生的故事:结婚四周年的纪念日,大学讲师沈皓天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但妻子金晓玉回家后,却莫名暴亡在自家的沙发上……随着案情的发展,权倾一方的交通局长邢度时浮出水面,在为情人购买的房子里数次寻找秘密未果后,离奇地死在郊外;妖娆妩媚的酒吧女老板主动领罪,却被刑警队长刘放无罪释放,斯文懦弱的大学讲师沈皓天,言行举止诡秘莫测,谜团在环环相扣的情节中,被一一揭开……

  这个故事看上去很匪夷所思,但谜底揭穿后,观众也很容易从中发现贯穿始终的悲悯情怀,它实际上通过一系列让人看不透的故事,揭示出现代人金钱与情感的矛盾冲突,拜金主义所带来的必然恶果,通过金晓玉和沈皓天及邢度时的情感与利益纠葛,展现出当下时代的极功近利与浮躁心态,也是一种悲悯情怀在掌控大局,貌似一起普通的凶杀案,实际又是一场误杀,而在这误杀背后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与悲凉?隐藏着多少社会问题?观众看后,亦会从中受到教益与启发,这个故事以悲悯情怀告诉人们,在人世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一味拜金不但会毁灭人的尊严,更会引起一系列悲剧,一切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

  编剧的悲悯情怀应该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生涯,无论你讲述什么,传播什么,都是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人性之善恶美丑,而俯瞰大地苍生,当用悲悯情怀去关注去体会,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厚重作品。

  我在创作《老乔家的那些事儿》的时候,悲悯情怀更是不言而喻,这部年代戏,从七十年代东北一个普通人家三代人的情感与社会变迁一直写到今天,中间跨越三十几年,每一个人物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烙印,70年代,在牡丹江,乔师傅家相当有名。身为全国劳模的乔师傅的小女儿乔小娇却未婚先孕,在老乔家及整个磨具厂甚至牡丹江引起轩然大波。乔师傅把其锁在楼下小棚子里欲冻死,不想乔小娇竟被对象朱大军救了出去且私奔。大儿子乔志文禀性仁义厚道,却被天性放荡的弟弟乔志武抢走了未婚妻许丽丽,原本乖巧的大女儿乔小莲竟被公安局长初显民的儿子初自强始乱终弃……一时间,在牡丹江,在磨具厂都有着极高威名的乔家,因为几个孩子的悖逆而声名狼藉。

  乔志文因为某种不为人知的原因与挚爱的大学同学方云娜分手而与厂劳资科长的女儿杨秀梅成婚。因为没有弟弟的油滑,在仕途上始终不顺,乔志武却顺利地坐上了厂长的宝座。乔小娇跟着精明的朱大军从投机倒把开始,一步步创造了财富神话,成为了南下第一批成功的商人,而乔小莲则一个人孤苦地带着因病治聋的儿子艰难度日……

  九十年代,乔志武见国企大势已去,扔下磨具厂这个烂摊子先一步下海经商,结识了名媛交际花苏婉,将许丽丽母子抛弃,与苏婉共赴上海创业。而志文却力排众议在此时接过了磨具厂这一烫手的山芋,经过多年打拼,终赢天下。就在此时,方云娜竟以投资方总监的身份再次出现在乔志文的生活里,多年未解谜团也将解开,而其妻杨秀梅因始终得不到他的心,跳楼自尽。

  随着事业的越做越大,朱大军也在不断膨胀,对不孕的小娇也产生了逆反,内心的空虚更是趁隙而入,与小娇的矛盾争执不断,终于在一次与小娇激烈的争吵后,朱大军出轨了,乔小娇发誓,永远都不原谅朱大军。

  小莲历尽艰辛把小宝培养成了优秀的画家,小娇为小莲介绍了一个曾在东北当过知青在广州做文化产业的男人――关静堂,关静堂由于经营画廊多年,对推出小宝的画作有着一系列的设想,并在逐步实施,苦尽甘来的小莲原本以为生活就此改变,不料,由于关静堂的父亲从祖辈那里就开始做画廊等系列文化产业,在广州已形成关氏家族的产业化集团,作为关家长子的关静堂在业界有着良好的口碑和威望,已八十一岁高龄的关老爷子打算将关氏产业交由关静堂继承,关静堂因此成了其侄儿关纵横的心腹之患,为了争夺家产,关纵横开车将关静堂与小宝一同撞死!小莲疯了!

  在公司集团化之后,小娇争取到了百分之五十一的股权,将朱大军驾空。

  志武在上海遭到苏婉背靠的大山――高官孟慎行的追杀,显些丧命,而苏婉在看出志武放荡的品性后也与其分崩离析,一无所有的志武又回到了牡丹江,同时也深刻领悟到什么才是真爱。

  深深忏悔的朱大军在乔师傅八十大寿之际回到牡丹江,打算在这牡丹江这方热土上创业,他为小娇营造出了当年在宁安窝棚时如童话般意境的小屋,小娇热泪盈眶,两人破镜重圆,志文也与方云娜走到了一起。

  历经坎坷与磨难的乔家,终于迎来了他们人生中最温情的岁月……

  东北乔四的故事篇2

  导演:乔杰

  主演:李振芳、刘丛嘉、贾新光、傅超凡

  1947年冬,山爷领着他惟一的孙女山妹躲进了深山老林里的磨盘溝,准备在那里过年。磨盘溝是一条外人进得来出不去的夹溝,山爷在山林里钻了一辈子坚信没人能进得来,更何况有那漫天飞舞的大雪。年三十了,祖孙俩分头准备,哪里想到山爷朝天放的两枪,招来了不可能走进磨盘溝的外人。

  首先闯进来的外人,是两个迷路的国民党士兵。他们循着枪声,带着一脸的惊恐和侥幸闯进山爷家,领头的叫王长锁,另一个怯生生的,是新兵蛋子李富贵。王长锁和李富贵闯进来不多会儿,就在山爷的几句话中放松了警惕,脸上也没有了刚闯进门来时的惊恐。俩人在炕上烤火、吃肉、喝酒,王长锁的眼睛还不时在山妹身上扫来扫去。

  王长锁和李富贵刚缓过来,两名解放军战士押着一个国民党俘虏找到了山爷的门外。王长锁和李富贵的枪让山妹给藏起来了,解放军战士押着俘虏进来那一刻,两军剑拔弩张差点动起手来,最后还是山爷一句“大年三十聚一块不容易,放下枪先认识认识”,平息了一场狭路相逢的战斗。

  解放军班长顾大喜、新兵耿四娃,为了山妹的安全先放下枪,两军五人进得屋内,顾大喜给国民党白参谋治伤,山妹帮耿四娃捂冻伤的脚,山爷拿出袍子肉,山妹烫好老酒,招呼两军五人坐下来。饺子端上了桌,王长锁、李富贵、顾大喜、耿四娃几乎同时想起了家乡的亲人,那一刻好像战争已经结束。

  白参谋的脚刚能下地,就借出门撒尿的机会,动员王长锁寻机干掉顾大喜和耿四娃,事成之后不仅能得到山妹,还要给他邀功请赏。顾大喜和耿四娃也没放松警惕,王长锁和李富贵最终也没按照白参谋的命令办。年三十儿相安无事,正月初一一大早,两军五人出门上路时,一场意外发生了。

  白参谋忘恩负义,持刀劫持山妹,山爷家的狗让白参谋一刀捅死,山爷也让参谋开枪打死。已经放下枪的顾大喜和耿四娃身陷危难,王长锁开枪打死自己的长官,与顾大喜化干戈为玉帛。两军四人将山爷和狗分葬,在再道别上路,山妹和李富贵投奔了解放军,王长锁回去我弟弟,准备回家伺候老娘,皑皑雪地上背道留下五串脚印。

  数字电影《狭路年三十儿》是一部轻喜剧剧情片,有点侠气又不乏东北韵味,影片以主人公独白的表现形式,将观众带回到战争即将胜利的1947年春节,采用倒叙手法讲述了一段发生在漫天飞雪的夹皮溝里十几个小时中的故事。深居东北某深山的猎户老山爷和孙女山妹遇上了两名解放军战士、两名国民党士兵、一个国民党参谋。本应处于敌对的7个人,在并不丰盛的年夜饭桌上,相互拜年道贺。在千钧一发之际,老山爷的那句“都是中国人,打啥呀”,使国民党老兵王长锁毅然选择了正义。影片除了狭路相逢的敌对,更多的是人性中善良的光辉,让人很容易想到“人间正道是沧桑”。

  东北乔四的故事篇3

  父亲是密歇根州东北部的一个乡村邮差,每天要给邮路上的200多住户送寄信件。通信是20世纪60年代前美国乡村亲人、朋友之间最重要的联络方式,邮差也因此被看成是传递信息的神圣“使者”。

  但在乔比看来,为人和善、乐于助人的父亲一点都不“神圣”,而是一匹永不停歇、任人骑驱的“老好马”。

  乔比清晰地记得,有一次下班回来的父亲,竟然带回了一竹筐叽叽喳喳的雏鸡。原来是邮路上有一家人在镇上订了一窝刚孵化出来的小鸡,让父亲第二天在送信时顺带捎回来,父亲满口答应了。可第二天那家却没人,父亲只好将小鸡带了回来。

  当天晚上,父亲给雏鸡又是喂食,又是喂水,夜里还起来了好几次,生怕雏鸡出了意外……

  不知是谁将父亲帮人捎带、照料雏鸡的事情给传了出去,很快,又有人来让父亲帮他们从镇上捎小猪、小狗,甚至后来是化肥、种子、镰刀、铁锹……父亲二话不说,全都爽快地答应了,却不愿收取一分钱的酬劳,常常因此累得满头大汗。每次,乔比都觉得父亲很傻,不务正业,不懂得拒绝他们,直到有一天,他跟父亲送了一次信――每到一家,主人们都会热情地、像亲人般迎接父亲,并把家里最好的食物拿出来招待他,这时,乔比才知道了父亲和住户们之间的情谊。

  父亲当了30多年的邮差,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邮路上。

  接到父亲突然去世的消息,乔比立即赶了回来。葬礼上有很多人,邮路上的每家每户都自发来了人,他们流着泪和父亲告别,回忆着关于父亲帮助他们的点滴故事。

  仪式结束后,父亲生前工作的邮局局长,也是他的老友汉斯,在与乔比道别时随口说道:“愁死了,今年圣诞节的信,真不知道怎么回。好几百封啊!”

  “回什么圣诞节的信?”乔比有些吃惊地问道。

  “难道你不记得街头的那两个红邮箱吗?其中一个大的上面写着:‘寄往北极圣诞老人的信,请在此投递。’”汉斯叔叔说道,“每年圣诞节前夕,孩子们都会朝那里面投信呀!”

  乔比一下子记起来了:“可不是嘛,每年的圣诞节,大家最期待的便是圣诞老人的回信,那些信总是那么温暖,善解人意,给人以力量。”

  “以前,那些信都是你父亲回的!”汉斯叔叔有些伤感地回应道,“今年该由谁来回呢?”

  乔比惊呆了,原来,父亲就是那个圣诞老人!怪不得儿时很多小伙伴都跟他说,圣诞老人太神奇、太伟大了,对他们每个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杰克期末考试考了多少分,爱丽丝的头发是卷的还是直的,汤姆摔伤的脚有没有好起来……

  乔比的眼睛止不住地湿润了,他仿佛看到父亲在送完信和其他捎带物,劳累了一天后,晚上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强打精神,一封封地看孩子们写给圣诞老人的信,然后认认真真地回复每一封,回答孩子们千奇百怪的问题,鼓励他们向善、向上……而父亲做了那么多年的“分外之事”,当了那么多年的“圣诞老人”,自己竟然一点都不知道。

  父亲真的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邮差,但绝对是一个称职的邮差。

  (选自2015年第1期《晚报文萃》,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是啊!《“不务正业”的邮差》中,父亲在做好邮差工作的前提下,还尽义务帮助人们捎带东西,并且假扮圣诞老人鼓励孩子们成长,表现了他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文章通过乔比的视角讲述父亲的事迹,这种近距离的观察显得真实可信,突出了父亲不张扬的做事风格,表现了父亲的伟大。文章的语言朴实动人,清新而富有韵味,真是“平中见奇”。例如,标题中的“不务正业”既一下子抓住了读者,又很巧妙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在品质。

  读有所思

  1.尝试用几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文中父亲的优秀品质。(“鉴赏空间”中已列出的除外)

  东北乔四的故事篇4

  导演:这不是抗战喜剧

  从《我的兄弟叫顺溜》的浪漫主义到《远去的飞鹰》的英雄情怀,花箐导演一直在寻求一种能表述自己艺术诉求的故事类型,作为“抗战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上阵父子兵》讲究真实至上,导演对9?18事变之后东北军作战史实做了深入研究。“这不是一部战争喜剧,更不是什么抗日传奇剧、武侠剧。”正是遵循这一理念,摄影出身的花箐将“纪录式”拍摄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现场四台机器同时开机,不告知演员具体机位,让演员从头到脚全身心投入每一个镜头,这样拍摄导致素材量极多,大大增加了剪辑的工作量,花箐却不以为意,他认为这样出来的效果更真实,“演员不需要考虑对着哪个镜头去演,我的摄影机全都能捕捉到。”

  范伟:啥枪都摸过了

  长白山脚下的柴河堡村里有位豆腐匠叫乔日成,做得一手“肉不换”的好豆腐,人称“乔豆腐”的他性格也像豆腐,绵软懦弱,胆小怕事。该剧一开篇就是“乔豆腐”召集了乡亲们在自家炕头上开讲水浒三国,唾沫横飞,手舞足蹈。这也是范伟的第一场,擅长出演小人物的他拿捏起来自然毫不费力。在范伟眼里,这样一个草根英雄的成长最吸引他。“他一开始胆小如鼠,有自己的小九九,爱吹牛、爱喝酒,不过很幽默、很机灵,心底还是有情怀。他成为英雄,也就比较可信。这很打动我。”同时,他身上也有着可爱的闪光点,他脑子转得快,嘴巴跟得紧,有着左右逢源的小聪明。范伟坦言,乔日成这个角色更像是那个年代绝大多数父亲的一个代表,平平安安、儿孙满堂就是他最大的理想,而关于国家危难,他选择性地不去考虑,在两个儿子都牺牲前线后,他极力反对小儿子也去“送死”。

  范伟表示,这是自己首次穿上军装,而且有很多武戏。“盒子枪、歪把子、步枪……除了开炮,我什么枪都摸了,很过瘾。就是太累,因为有大量的战争戏,经常要跟着他们奔跑,打仗嘛,所以对我体力是最大的挑战。”

  聊到剧中的“儿子”张桐(《亮剑》魏和尚扮演者),范伟表示,他俩在一起搭戏很舒服,“乔群是个很莽撞的人,他像好斗的大公鸡一样,整天压着个膀子,在院子里跟这个斗跟那个斗,特有血性;而我则像个刺猬,平时一直收拢着刺,像个肉球,在被逼到绝境时,会突然张开。两个人相互间,见面了就吵,分开就想对方,就是这样一种亲切的、欢喜冤家式的父子关系。”

  张桐:不怕范伟

  从《亮剑》的“魏和尚”走人大众的视野,到《铁梨花》、《红槐花》等剧的日趋成熟,张桐的成长有目共睹。此番在《上阵父子兵》中他饰演的乔群从一介武夫转变为有勇有谋的革命军人。乔群生性顽劣,从小喜爱舞刀弄剑,爱好打抱不平,是村里人眼中“没正形儿”的代表人物,甚至在自己父亲眼中也不过如此,所以他迫切地希望能做出些成就来得到别人的肯定。起初的他行事鲁莽,有勇无谋,随着军队的磨砺和战争的历练,他变得顾全大局,谋略有加,最终得到组织认可加入中国共产党。

  东北乔四的故事篇5

  乔家大院地处美丽而富饶的山西晋中盆地,位于祁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乔家堡村,距省会太原50公里,为商业资本家乔致庸所建。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由6幢大院19个小院共313间房屋组成。从高处俯瞰,整体为双“喜”字型布局,城堡式建筑。四周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水磨砖墙内,院与院相衔,屋与屋相接,鳞次栉比的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及平面顶上,都有通道与堞墙相连。全院以一条平直甬道将6幢大院分隔两旁,院中有院,院内有园。四合院、穿心院、偏心院、角道院、套院,其门窗、橡檐、阶石、栏杆等,无不造型精巧、匠心独具。院内砖雕,俯仰可观,脊雕、壁雕、屏雕、栏雕……以人物典故、花卉鸟兽、琴棋书画为题材,各具风采。这里还是祁县民俗博物馆,以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婚丧礼仪、农商活动为主题的42个展室,2000余件展品,较系统地反映了明清时期山西晋中一带的民间风俗。旅游界素有“旅游不到乔家院,枉来山西走一遍”之说,而考察建筑工艺,又有“皇家看故宫,民宅数乔家”的说法。这里已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次,有50多部电影、电视剧来大院拍摄、选景。

  渠家大院位于祁县城内,距乔家大院5公里,原为清代著名商业金融资本家渠本翘的宅院。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就是以渠家为原型创作拍摄的。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占地5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为五进式穿堂院落,共有3个大院,19个小院,240间房屋,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组合,典雅精巧。内有晋商文化博物馆一座,采用原状陈列和系列展出相结合的办法,运用实物、图片、模型、雕塑等手法,配以声、光、电等现代化科技手段,揭示晋商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曹家大院坐落在素有“金太谷”之称的太古县北光村,是晋商巨富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建筑风格独特,是我国北方近代民居建筑的珍品。从远处看,这座宅院呈现“寿”字型,外面雄伟高大,形似城堡,在周围低矮民居建筑中格外醒目,整座院落,院中有院,院院相连,布局严谨,其间有精湛的雕工绘画艺术,非常精美。曹家大院不仅以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名闻遐迩,而且有无数珍品深藏院中。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静升村北端黄土丘上。建筑规模宏大,有东大院、西大院、孝义祠三部分,总面积达34450平方米,相当于乔家大院的4倍。为晋中地区最大的村庄,村内除“九汉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长街一条。王家大院不仅是一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布局构思独特,结构合理,艺术精湛。院内,随处可见木雕、砖雕、石雕作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兽吻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构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独具匠心。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与此同时,绘画、书法、诗文熔于一炉,人物、花卉、禽兽汇于一体,姿态秀美,是晋中民居中的一处奇葩。

  何家大院位于祁县何家,在县城南街路东,明末清初名人戴廷式曾在大院内建有丹枫阁,除珍藏书、版、字画外,又是傅山、阎若璩、顾炎武、阎尔梅等反清志士和学者聚会的地方。院门为砖木结构挑角门楼,下置八仙石砖,里施木雕垂花门。进院门由西向东是条百米长的青石甬道,甬道南是车马大院,甬道北是两座楼院。东面的明楼院是里十外三的双进四合院,院中部以过厅分隔。里院中又筑花栏,分隔为二庭院,东西约6米,用方砖铺地。北楼为主楼,二层楼房。前有出檐设廊,砖砌窗户外圆内方,七架木结构房顶,木构件上都雕有吉祥花纹,建筑工艺十分精湛。西面的称筒楼院,拱形大门,入门庭院中有戏台一座,平时可作住房。进院便是里五外三的四合院筒楼院。有筒楼5间,为砖木结构建筑,单坡顶、门窗均为砖砌拱形,也是晋中住宅的典型建筑之一。

  常家大院位于榆次车辋常家,不仅规模宏大,气势宏伟,还是木雕、砖雕和书画等艺术门类荟萃的场所。《常氏家乘》记述,榆次常氏于清光绪初年,在车辋村大兴土木,占地200余亩,建住宅1500余间,形成了常家大院建筑群。村西南隅,兴建了6个大院相连的石头巷,与乔家大院相似。村北建成毗连的20多个庭院,人称车辋后街。在后街的东北隅,建有北祠堂,庄严肃穆,门庭外环以石廊,仅此即耗银两万两。当年,晋中一带有“乔家一条巷,常家两条街”的说法。

  东北乔四的故事篇6

  《石敢当》首演神话剧,酷暑拍重场戏为好状态饿一天

  《石敢当之雄峙天东》是贺刚第一次出演神话剧,除了想尝试新类型之外,和他的山东情结也分不开,“我的父亲在铁路部门工作,单位的总部就在山东济南,所以我跟山东特别有渊源,小学就是在山东的一个城市上的,上大学又去了济南,泰山不知道爬过多少次,我算是半个山东人。”

  拍摄这部戏是在2014年的夏天,和剧中打来打去的神仙妖怪相比,贺刚是最舒服的―个。“戏里所有人都在打,吊在摄影棚里拍,吊在树上拍,吊在河边拍,而我没有任何打戏,只负责演绎跟凡女、仙女、妖女的三段感情。”虽然不用拍打戏,但是贺刚仍然经历了另一种辛苦,“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在棚里拍的,灵儿被关在奎刚的地府里,为他死去的碧游化为泡影跟他见面,我和演碧游的关悦有一段对话。那天等到快凌晨才开拍,因为棚里不通风,加上各种灯,温度在40℃以上,为了保持一个好的状态和清醒的头脑,我几乎一天没怎么吃饭。那场戏大概拍了两三个小时,几乎是一气呵成,一大段情感戏,一大段对白,一个长镜头下来,特别顺利,演得特别爽。”

  在拍摄这部戏的过程中,贺刚还有了一个剧外的收获――见到了心目中的“男神”六小龄童。“剧中我演玉帝的转世,和六小龄童老师演的玉帝,一个在人间,一个在天上,没有对手戏,但是在泰山开会的时候我见到了他,真的是特别激动,因为我们80后几乎都是看他演的《西游记》长大的。他说自己每天都练金箍棒,连去外地也随身带着。老艺术家这种艺不离手的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飞虎队》和张子健再续前缘,冬天在山沟拍夜戏四根手指冻脱皮

  《石敢当之雄峙天东》中,张子健饰演的石敢当是乔灵儿的守护神,这也是贺刚和张子健的第一次合作。拍完这部戏之后,两人又合作了一部抗战剧《飞虎队》,张子健饰演飞虎队队长,贺刚饰演政委。如果说《石敢当》让贺刚经历的是热的考验,《飞虎队》则让他体会了一把冷的折磨。“这部戏从去年11月一直拍到今年2月初,拍摄地在山东枣庄,讲述的是铁遭游击队的故事。剧中的飞虎队要在夜间敌人休息的时候行动,所以我们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戏是夜戏,经常从下午五六点拍到第二天早上六七点。冬天的枣庄特别冷,平均每天都在零下7℃-10℃,而且夜戏全在户外,山沟里、树林里、草堆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拍完这部戏,我右手除了大拇指以外的四根手指全被冻伤了,杀青近20天我的右手都没有太多知觉,手指上的皮脱了两层,过完年才慢慢长好。”

  《飞虎队》是贺刚第一次尝试战争戏,虽然很受罪,但他觉得很值得。“那段故事是真实的,就发生在山东枣庄,拍摄时当地真实的人物原型都来了,给我们讲了很多他们当年的故事。这部剧应该会在今年8月在山东卫视播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希望观众能够看到我叱咤战场的热血新形象。”

  《大村官》挑战农村戏,过生日感受到东北人的热情

  3月8日,贺刚主演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大村官之放飞梦想》在黑龙江卫视、河北卫视开播。剧中,贺刚变身大学生村官孙浩然,上演了一出“乡村爱情轻喜剧”。“之前我们拍过一部《大村官》,去年已经播出了,这次的《大村官之放飞梦想》是第二部。这两部的导演都是《乡村爱情》中饰演刘大脑袋的刘流。当初他来找我演村官,我都觉得不可思议,他说就是要有突破,所有的农村戏都往土了走,而孙浩然是从城里来的,可以是穿T恤、牛仔的时尚青年,他觉得我的身上还有着一种学生的气质。他的话给了我很多信心和空间,那一刻我就找到感觉了。”

  对于自己的第一部农村戏,贺刚投入了很多心血,而拍戏时东北人的热情也让他深有感触。“那部戏只有我和王力可不是东北人,要到一个陌生的地域,和陌生的人合作,我心里也没底。但是等到了那儿,我发现东北人真是热情。拍《大村官1》的时候正赶上我的生日,我没打算告诉大家,就想着收工后请剧组吃顿饭。没想到生日那天早上,我刚起床就收到一条剧组同事发来的短信:刚刚,生日快乐,我们很爱你。有二三十个人都接连发来祝福短信。等到了现场,我发现剧组已经为我准备好了蛋糕,知道我爱吃西瓜又去买了西瓜。那一年的生日我觉得特别开心、特别温暖。”

  《北京青年》后在“沉默”中积聚力量,最期待《华胥引》

  很多人最早知道贺刚是因为他长得像刘德华,因此他于2005年主演了赵宝刚监制的《梅艳芳菲》,从此和赵导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路走来,赵导是我的伯乐,也是恩人。记得2010年我刚进公司的时候拍了一部戏《中国远征军》,演一个日本留学回来的医生。从没去过日本,也没演过医生,我完全拿捏不准,就向赵导请教。当时他在忙着,电话里聊了几句就挂了,说过两天再说。我以为他把这事忘了,没想到在我出发去剧组的前一天晚上他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谈这个角色谈了十多分钟,我的泪都快下来了,特别感动,他这么忙,还记得我这么小的一件事。我觉得他是真正去关心你的一个人。”

  2011年一部《北京青年》火遍全国,让贺刚的演艺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北京青年》之后,贺刚似乎沉寂了,其实这种沉默正是为爆发积聚力量。“《北京青年》播出时我参加了很多活动,一个多月拍了几十个杂志,很多不同的机会找我,突然觉得自己是不是火了。赵宝刚导演说别着急,你们几个演员都不会因为这个戏火成什么样,但是你们的片酬会涨,粉丝会增加,认识关注你们的观众会多,这就行了,把心态放平。这三年我一直没闲着,不停地给自己充电,跟不同的导演、不同的演员合作,尝试不同类型的角色。”

  在贺刚的不断充电中,最满意的是自己在电视剧《华胥引》中饰演的容浔,这部被粉丝们翘首企盼的古装大戏应该会在今年下半年登陆胡南卫视。“说实话这是我三年之内拍得最好的一部戏,很多人都以为贺刚只能演阳光小青年,而这次我演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腹黑角色,演起来特别过瘾。因为对粘假发套的胶过敏,做完造型的第二天我的半边额头全烂了,剧组为了我停机近两天,最后不得不换了―个头系绑带的新造型。全剧制作完成后,电视台方面对容浔这个角色评价非常高,我也很期待。”

  东北乔四的故事篇7

  [关键词] 东北; 黑帮; 微电影; 文化成因; 文化思考

  2010年中国第一部微电影《一触即发》的诞生,标志着网络电影时代的序幕正式开启。微电影以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等有别于传统电影的绝对优势备受电影爱好者的青睐。一个小创意、一个小剧本、一部DV,一个网络平台即可完成一部微电影的制作;同时,微电影短小灵活、贴近大众的表现形式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在互联网中风靡盛行。一时间,题材、风格迥异的微电影层出不穷。随着东北乡村剧的热播,反映东北面貌、展现东北生活的微电影也陆续进入网友的视野。其中,以东北黑帮题材的微电影数量为最,而究其兴起原因,可从文化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东北黑帮题材微电影兴起的文化外因

  (一)受东北乡村题材电视剧的影响

  近几年,随着《刘老根》《马大帅》《圣水湖畔》《乡村爱情》系列等东北乡村题材电视剧在中央及地方电视台的热播,东北农村的生活状态、东北农民的性格特点通过朴实、幽默的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东北新农村被给予了极大的文化关切,并构建起了城市对农村的文化认同,使得东北人的说话方式和行为动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模仿。在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下,成为文化热点的东北乡村题材,自然是东北微电影人创作的重心所在。但针对东北乡村题材已被广泛应用的现状,微电影创作者只得另辟蹊径,选择一种另类的表现东北乡村生活的题材――东北乡村黑帮题材,并出现了《东北往事之黑道风云20年》系列、《东北森林故事》系列、《四平青年》《小金刚》《现世五福星》等一系列的以黑帮作为叙事切入点,反映东北乡村生活的微电影。

  (二)受黑帮题材电影的影响

  黑帮电影由警匪动作电影变化而来,20世纪30年代在好莱坞逐渐兴起,各国电影人也随之广泛演绎,主要表现在贫富极其不均的社会背景下,黑帮争斗、犯罪的影片,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类型电影。黑帮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对黑帮人物的个体生存状态的探讨、对黑帮家族权力和组织体系的深入思考以及把黑帮元素以一种道具的形式进行多元化的运用,并开始探索类型特征方面的逐渐融合。

  在黑帮电影进入到第三阶段的当下,东北黑帮题材的微电影中,只有根据孔二狗的网络长篇小说《东北往事之黑道风云二十年》改编的同名微电影系列,是对黑帮的争斗、犯罪进行真正反思性的探讨,讲述了以赵红兵为首的一群东北青年由复员军人一步步成为黑帮组织的惊心动魄、病态残酷的演变过程。而其他的东北黑帮题材微电影绝大多数还是把黑帮作为道具来使用,只是架构一个黑帮的背景,或是故事中有黑帮分子的介入,更确切地说是一些小混混的参与,在这样的环境中展开的东北人的乡村生活。如《四平青年》就讲述了一个名为“二龙湖浩哥”的四平青年为了一个舞女,与几个兄弟糊里糊涂地卷入一场不太上档次的黑社会打斗中的搞笑故事。

  二、东北黑帮题材微电影兴起的文化内因

  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来说,应具有独特的、打上个人印记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而这些特性从本质来说是由该形象接触并接受的文化所决定的。电影是载体,文化是核心,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共同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构建。因此,微电影人以东北地区的黑帮作为主要题材进行创作和拍摄,必有其深层的地域文化内因。

  (一)东北地理环境决定体貌特征和生活习惯

  东北地区环山临水,寒冷干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同于江南水乡的纤细柔弱,大多身材高大魁梧;同时,为了能够跋山涉水、保存体力体温、足以抵御严寒,东北人多以肉类食物为主,并伴有饮酒的习惯。所以,东北人的体形特征多给人以剽悍、蛮横、不好惹的感觉,加之其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光膀子、狠抽烟的生活习惯,完全符合黑帮人物的身份设定。因此,在东北黑帮题材的微电影中,酒、肉、烟、光膀子成为其必不可少的叙事元素。可见,东北地域的自然文化影响着东北黑帮题材微电影的兴起。

  (二)东北狩猎文化和农耕文化塑造人物性格

  由于地理气候环境的限制,远古的东北地区以狩猎、游牧生产为主。游走于白山黑水间的东北人民逐渐形成了粗犷、豪爽、尚武、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随着汉族人民的不断涌入,在东北平原上,农耕生产逐渐成为东北人民的主要生产方式,这又使得东北人民具有质朴、忠厚、乐观的性格特点;另外东北地广人稀,土地肥沃,东北人一年有半年时间处于农闲状态,这就造成其懒惰、偷奸耍滑的一些陋习。东北人的这些性格特点,正为黑帮电影诠释惜情、重义、背叛、暴力、残忍等情感性格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同时,电影也通过人物所说的鲜活的东北方言将这些性格特点充分展现出来。如叫陌生人“大妹子”“大妈”等称谓,这是东北人热情好客、忠厚乐观的体现;“啥”“咋”“整”“造”“贼”等方言词语的广泛应用则展现了东北人豪爽、朴实的特点;时不时地爆粗口则反映了东北人尚武、不拘小节的性格。

  (三)东北二人转习俗确定了丑角艺术的运用

  东北二人是东北地区传统的艺术形式。演出形式以“丑”“旦”为主。丑角在二人转里调节气氛,制造笑料,说口非常生活化,从而形成了东北二人转中特有的幽默风格。而东北乡村电视剧中将这种幽默形式搬上了电视荧屏,大量的运用二人转中的丑角元素,营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喜剧效果。

  东北黑帮题材微电影自然也承袭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演员通过对扮相丑、语言丑、动作丑等丑角艺术的运用,以幽默、夸张、滑稽的表演形式,塑造出东北混混、东北农民等形形色色的喜剧人物。如《东北往事之黑道风云》中两个黑帮成员孙大伟和黄老邪分别引用《小马过河》《乌鸦喝水》《小山羊》和《小猫钓鱼》等小学一年级课文来进行谈判,并决出了胜负。他们一本正经的引“经”据“典”,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表情,滑稽搞笑;再如《东北森林故事》中大癞子雷锋帽加墨镜的扮相令人忍俊不禁;《四平青年》中浩哥因看一漂亮女孩,直接把摩托车开到玉米地里,他一连串的动作更让人捧腹大笑。

  三、东北黑帮题材微电影兴起的文化思考

  微电影的产生,打破了传统电影的神秘感和封闭性,给了大众更多展现自己才华和想法的机会。它使得电影的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更具开放性和互动性,体现的文化也更加多元化。

  (一)反映了东北地区文化

  相同地域的不同题材,虽侧重点不同,但殊途同归,它们最终体现的都是这方水土的文化魅力。东北乡村题材的电视剧,生动自然、贴近生活,展现了新时代东北农村的生活状态和东北农民的精神世界。东北黑帮微电影仍然以东北作为审美对象、表现对象,大多沿用乡村电视剧的表现手法,东北人原汁原味的本色演出,具有东北风土特色的人物造型,幽默滑稽的地方语言,使得东北黑帮微电影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东北人的豪爽、尚武、重义的性格特点,以及狡黠、利己的小农意识。红砖房、柴草垛、玉米地、热炕头、大棉袄、狗皮帽子随处可见,“大妹子”“咋整”“干啥”等东北方言贯穿始终,人物形象及动作行为的丑化呈现,为观众们展现了快意恩仇下的东北文化。

  (二)体现了平民草根文化

  微电影让传统意义上的受众群体――观众,有机会成为电影的制片人、导演、摄像、演员等。他们以平民的视角关注民生,体现平民的草根文化,从而也更容易引起普通大众的共鸣,受到人们的追捧。东北黑帮微电影把黑帮以道具的形式嵌入到叙事之中,将平凡的主人公在遭遇黑帮后,发生的一连串匪夷所思的搞笑经历浅显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并通过网络平台开放地、即时地与观众进行互动,实现了影视艺术的真正平民化。如《小金刚》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东北农村小伙儿为救心爱女孩而被卷入到一场黑帮的夺宝战中的搞笑故事,主人公最终不仅练就了神功,还掳获了美人芳心,为我们上演了一场完满的乡村“草根秀”。

  可见,东北黑帮题材与微电影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互联网大范围地展现了独特的东北地域文化,同时也成就了电影平民化的转变,增强了影视艺术开放性与互动性。但随着东北黑帮题材微电影的兴起,微电影的低门槛与黑帮题材的暴力性也逐渐将其缺点和弊端暴露出来。

  1.非专业人员创作的微电影质量普遍不高

  虽说微电影的核心就在于原创,但没有受过影视专业训练的非职业导演、非职业演员拍摄完成的影片质量确实有待提高。拍摄机器过简导致画面模糊、粗糙;拍摄人员的非专业化致使画面抖动、布局不和谐,故事逻辑性差,叙事凌乱拖沓,缺少后期的调色与修改等。

  2.黑帮题材影响对东北文化的认识

  电影的拍摄一方面迎合着观众的需求与喜好,一方面又用影像中行为和观念影响着观众的价值取向。黑帮电影中渲染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让人混淆虚构世界和现实生活;黑帮成员的兄弟情义、凶狠好斗、叛逆不羁也容易误导人们的行为评判;特别是对心智并未成熟的青少年影响更为巨大。在东北黑帮微电影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爆粗口已经成为东北黑帮题材的必备元素,似乎不骂人,不说几个脏字就不算东北人,就不算黑帮分子。另外,犯罪、暴力、背叛等内容也常混杂在影片之中。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造成观众的错误认知。如《现世五福星》中五个异姓兄弟,为兄弟情舍弃了爱情,并在最后的与黑帮厮杀中大获全胜。其主旨在体现狭义的重情重义、肝胆相照的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文化上的缺失。

  东北人体形上的高大魁梧,性格中的粗犷尚武,本就容易使人心生畏惧;20世纪末轰动全国的东北两大黑帮头目――乔四、刘涌被捕案,让人闻东北色变;加之2009年网络小说《东北往事之黑道风云二十年》的叫好热卖,东北黑帮题材微电影的大肆盛行,“东北”在外乡人看来几乎就是黑社会的代名词。当输入“东北人”时,网络提供的网民搜索频率较高的几项为:东北人都是黑社会、东北人打架、东北人怎么样、东北人为什么名声不好等。可见网民们对东北人的印象大多停留在野蛮暴力的层面上,对东北人存在着很深的误解。互联网上还流行着一首名为《东北人不是黑社会》的网络歌曲,歌手用黑色幽默的方式道出了东北人的无奈。而改变这种现状除了地域间的接触交流外,还需要大众媒体的协力支持,写黑道小说,拍摄黑帮题材微电影的目的不是让人成为黑帮分子,而是劝人向善,远离黑帮。

  [参考文献]

  [1] 王娟.中国微电影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2] 杜永康.好莱坞黑手党题材电影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3] 黄文君.东北乡村剧的价值文化[J].芒种,2012(08).

  [4] 曾一果.重建乡村社会的希望与危机――由《乡村爱情》系列故事谈起[J].中国电视,2012(07).

  东北乔四的故事篇8

  当他走进菜市场,小商小贩们就会像触电般大呼小叫起来:有喊乔老爷的,有喊老乡的,有喊小老头的,还有唱着他的歌和他开玩笑的,嘻嘻哈哈,亲如老友。尽管他有很多头衔:词坛泰斗、艺术家、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等等,但在街坊眼里,他就是一个如邻家老大爷般让人亲近的普通“老头”。他就是乔羽,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听着他写的《刘三姐》《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长大。这些歌词的背后,那是乔羽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母亲传下的音乐“种子”

  乔羽出生于山东济宁,尽管他离开故乡已经60多年,但一口乡音未变。是故乡养育了乔羽,浸泡出他的喜怒哀乐,积淀着他的文化乡愁,他和故乡建立起最直接情感联系的是血脉亲情,这种独特的亲情,常常让乔羽梦回故乡,泪湿衾枕。

  1946年刚过春节,18岁的乔羽踌躇满志想出去闯荡人生,不久机会来了,他被告知可以到共产党办的北方大学免费读书,于是他将自己的名字乔庆宝改为乔羽,准备离家。当时国共两党内战即将开始,时局不安,一切均需保密,即便是对自己的母亲他也决定暂不告诉。那日,枪炮声在城外响起,乔羽偎着恐惧不安的母亲坐了一个通宵,第二天乔羽说要出去“办点小事”,就这样离开了家乡,数年后他才将母亲接到北京的家中。

  乔羽14岁就失去了父亲,而他的二哥乔庆瑞为了革命于14岁时离开家庭,接着乔羽又离开了母亲。母亲显得形单影只,她只能靠自己的勤劳聪慧编织着家庭里的“童话”和“神话”。她明白不能倒下,因为一旦孩子们回来了见不到娘,那该有多么痛苦!

  乔羽曾以专门的篇幅怀念他非同凡响的母亲,他写道:“我的母亲是一个不识字的农家女,但会唱很多民歌,会说很多民谣和谜语。当然我最爱的是她讲的那些民间故事。”乔羽的母亲不识字,她把大量的精力用来搜集传说、故事、风俗和谜语。她生活在故事中,一个个故事又丰富了她的生活,她也把这些故事作为母亲的最大礼物献给了她的孩子们。可以说乔羽许多作品都来自他母亲提供的素材。后来从事艺术工作的乔羽总是“根植于民间”,这是母亲的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母亲去世后乔羽并没有用太多煽情的语言来怀念母亲,但在他的心中母亲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当他站在母亲的遗像前追思母亲的一生,他心中澎湃着的深沉的爱与痛,外人是不能读懂的。

  夫人是家里的“超级女声”

  “她声音很高,老在家里训我,是我们家的‘超级女声’。”日前在回答笔者采访时,乔老爷子幽默地给自己的夫人佟琦起了一个“超级女声”的爱称。乔羽夫妇从1954年结婚以来,大到人生坎坷甚至于灾难、小到锅碗瓢盆日常琐事始终相依相伴,相濡以沫,这里面有什么经营爱情的秘诀呢?乔老爷又不无幽默地回答:“我也没觉出金婚有什么不容易,谁知道它怎么就金婚了呢?我只有一条体会,那就是你这一辈子别中途换人,你一换人就很难金婚了。”

  乔羽出身贫寒,他的夫人佟琦却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是东北有名的将军,母亲是清朝的皇亲。佟琦一辈子爱清洁,一辈子口快心直,一辈子眼里揉不得沙子。尽管乔羽与佟琦也不乏平民百姓中的“烟火气”,磕磕碰碰一辈子,两个人在许多方面都差异极大的人,却拥有甜蜜的幸福感。

  1954年的夏天,正当乔羽创作《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时候,月下老人向27岁的乔羽和17岁的佟琦抛去了一根“红线”。从此,他们在爱情上荡起了双桨。

  乔羽爱喝酒,佟琦爱唱歌;佟琦爱干净,可乔羽又怕麻烦;乔羽爱读书看报,可佟琦有时又以唠叨为乐。乔羽的处理办法是:对酒当歌,以哼哼哈哈对付她的唠叨。有一天,乔羽拎回一只鸡,一再强调它“非常嫩”,可是佟琦把鸡下锅后发觉它老得只能熬汤。于是老两口一边喝汤一边谈论这只鸡,一个说这鸡太老了,一个则坚持说这鸡本来是很嫩的,是你把它煮老了!争来议去,乔羽还是以他独有的幽默收场,他说:“你是贵族,我是平民。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习惯嘛!”有次乔羽在黄山丹霞宾馆的餐桌上,有人问:“乔老爷,这次为何不带夫人来?”他呵呵一乐:“她来了,我端起杯子她就在桌子底下踩我,这岂不要败坏词家们斗酒诗百篇的兴致?”夫人不在身边时,乔羽喝酒抽烟都是放得开的,而夫人在身边时,他总是低眉顺眼。赫赫名家怕老婆,怕得常常让朋友们匪夷所思!

  1994年6月19日,是乔羽、佟琦夫妇的结婚40周年纪念日。庆祝会上,老两口相偎相依地端着酒杯劝酒。一个青年朋友突然发问:“你们经历40年沧桑岁月,是怎么过的呢?”乔羽把玩着自己的酒杯开腔道:“如果让我实话实说,我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忍’。”还没等大家醒过神来,佟琦又赶紧补了一句:“我有四个字,那就是‘一忍再忍’!”顿时,大厅内掌声大作,笑声不绝。一次有位朋友带来了家乡酒,乔老一时喝得兴起,不知不觉半斤多下肚。正当他拿起酒瓶再斟时;佟琦大声地说:“老乔,已经超量了,不许再喝了。”乔老便知错般地笑了笑:“好的好的,我听话,不喝了,不喝了……”

  与平民百姓打成一片

  偶尔,乔老爷子也会以嘉宾身份出现在CCTV举办的大型演艺活动中,令人们感到惊讶的是,无论是词坛名家、著名歌唱家还是当红的年轻艺人,大家都一口一声“乔老爷”向他打招呼,有的甚至就直呼他为“老爷”,乔羽都答应得那么自然和开心,他说:“这个称呼可谓历史悠久,那还是60年代电影《乔老爷上轿》轰动影坛的时候,一群圈内人发现我的音容笑貌很像剧中的乔老爷,再加上我正好也姓乔,于是就赐给我‘乔老爷’的称号,一传十、十传百,时间一长大家就这么叫起来了。”

  乔老爷住在北京方庄时与附近的小商小贩都很熟,现在搬家了,住在北京郊区,还是愿意和农民来往,他喜欢下层的热闹。一次笔者和乔老爷进菜市场,小商小贩就像触电般地大呼小叫起来,有喊乔老爷的,有喊老乡的,有喊小老头的,有唱着他的歌跟他开玩笑的,嘻嘻哈哈,一手交钱,一手买菜,最后老爷子在小商贩们各种各样的送别声中欢天喜地离去。

  乔羽时常光顾吃不饱的国宴、美不胜收的豪华酒店,他痛饮茅台和五粮液,但他最放得开的时候却是在小饭馆时尽情地喝二锅头、吃花生米。笔者在北京采访他期间,大都在小饭馆里和老爷子共餐,几两“二锅头”下肚,乔羽往往兴奋得像个孩子:“嗨,这小二锅头!”接着,他便滔滔不绝地开讲起来。


标签:东北电影黑帮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