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随笔 > 正文

善待他人的事例 善待他人的事例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9-23 19:15:40 分类:随笔 浏览:123


  善待他人的事例篇1

  郑振铎翻译并出版了泰戈尔的《飞鸟集》后,反响不错,但梁实秋不以为然,他写了一篇文章――《读郑振铎的<飞鸟集>》,指出“仅前十首译诗就有四处误译”。此外,《飞鸟集》共有326首诗,而郑振铎只译了其中的250多首,梁实秋认为:“一本诗集是一个完整的东西,不该因为译者的兴趣和能力的关系,便被东割西裂”,“我们可以说这位选译家不忠于原集,因为他译出来的只是一堆七零八落的东西,不是原著诗集之本来面目” 。

  郑振铎有何反应呢?晚年的梁实秋写有《旧笺拾零》一文,引用了郑振铎给他的几封信,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实秋先生:十一月五日的来信,已经拜读了。我非常感谢你的这种忠实的态度。我的朋友虽多,但大都是很粗心的,很少有时间去校读我的稿子的,只有你常常赐教,这是我永不能忘记你的好意的。我愿意以你为平生第一个益友!……我向你认罪,当你的评《飞鸟集》译文出来时,我以为你是故意挑战的一个敌人。但我的性情是愤怒只在一时的,无论什么人的责备,当初听时是很生气的,细想了一下,便心平气和,常常的自责了……不管你当时做此文的动机如何,然而我已受你的益处不少,至少已对于许多读者,更正了好些错误。实秋,我是如何的感谢你啊!”

  郑振铎比梁实秋大两岁,但他能拉得下面子。听到批评,不但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及时迅速地反躬自省。其实,这跟君子之风无关,完全是出于对学问的敬畏。后来,郑振铎的《文学大纲》要出单行本,还约请梁实秋给自己校阅部分稿子,同时向梁实秋约稿,让他为自己主办的《小说月报》撰稿。梁实秋对他的批评,语言刻不刻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确推动了郑振铎的进步。

  【素材解析】

  这是一则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经典素材。素材的核心是郑振铎如何对待梁实秋的批评。在运用时,可以从郑振铎与梁实秋两个角度挖掘其丰富的内涵。

  从郑振铎角度切入素材我们可以作如下解读:从其对待梁实秋批评的反应,可以确立“要善待他人的批评”“感谢批评,才会有更大的进步”等观点;从其根据批评更正自己的错误的角度,可以得出“要善于反躬自省”的观点;从其能够善待梁实秋批评的原因看,可以确定“胸怀”“修养”等写作话题;从其以梁实秋为第一益友的角度看,可以得出“交友”的写作主题;从其能拉下面子听比自己小两岁的梁实秋的批评这一角度看,我们可以分析“什么才是有面子”这一主题,从而确立“他人诚恳的批评不会让自己丢脸,善待批评才会更有面子”的观点。

  从梁实秋角度切入素材我们可以作如下解读:从其给郑振铎翻译的《飞鸟集》提批评意见的行为看,可以确立“人要敢于讲真话”的观点;从其批评郑振铎的原因看,可以确立“要有勇气”“敬畏学问”等观点;从其批评郑振铎而得到感谢的角度看,此素材可以论证“如何给他人提意见”“如何批评”等话题,可以确立“提意见要真诚”“批评要有理有据”等观点。

  【缘材说法】

  事实胜于雄辩,例证法是我们写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要将一则素材转化为事实论据,关键要学会引述事例。“据观点以定向,择要点而叙例”,要求我们在引述事例时要做到:

  一要有目标方向性。一则内涵丰富的材料,论证不同的观点,引述事例就要根据不同的论点适时做到“定向”,即转述的重心要向既定的论点积极靠拢倾斜。

  二要有选择性。就是引述事例时要选择与论点有关系的要点。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概括性,在引述事例时,我们不能够面面俱到,而应该选择那些与观点联系紧密的细节,加以整合运用,以突出论证的重点。

  那么,如何在叙例中体现“方向性”与“选择性”呢?下面我们结合语段分析:

  段落一:论证“做人要有宽厚胸怀”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唯有大胸怀,方能有大学问、大境界、大人生。面对梁实秋对他反响不错的译作《飞鸟集》尖锐的批评,郑振铎没有一味视梁实秋为向自己挑战的敌人,而是将其引以为平生的第一益友;没有视梁实秋为自己的对手,而是约请其做自己《文学大纲》单行本的校阅;更没有对梁实秋打击报复,而是让梁实秋为自己主办的《小说月报》撰稿。这是怎样的一种胸襟?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气度?古人云:惟宽可容人,惟厚可载物。郑振铎用行动向我们昭示:人要有宽厚的胸怀,方能创造出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人生事业。

  段落二:论证“要有勇气讲真话”

  索尔仁尼琴说:“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由此可见,要说一句真话,非有百倍的勇气不可。面对比自己大两岁的郑振铎,面对大家都叫好的郑振铎的译作,梁实秋没有犹豫,没有退缩,而是尖锐地指出译作错误百出,指出译作脱离了原著的本来面目,指出译作只是一堆七零八落的东西。我敬佩梁实秋对学问的求实精神,但我更敬佩他敢于将真话说出的勇气。在这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明哲保身哲学大肆流行的时代,这种敢说真话的精神尤为珍贵,这种讲真话的勇气更值得我们学习。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有勇气讲真话,我相信,社会风气必将为之一变,社会必定弊绝风清。

  段落三:论证“要善待他人的批评”

  真正的勇士并不只能直面人生的挫折与黑暗,更应该能够直面他人的批评,从批评中汲取自己成长的力量。郑振铎就是这样的一位勇士。面对梁实秋对自己的译作《飞鸟集》“只是一堆七零八落的东西”、“仅前十首译诗就有四处误译”的批评指责,他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反躬自省,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修改,并真诚感谢梁实秋。郑振铎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研究方面的诸多建树,难道不是因为他这种善待批评、勇于自改的人生态度吗?善待批评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他人的话语中获得进步的力量,才能将他人的批评化作自己通往成功的便桥。

  这三个段落都是对前面所呈现的素材的灵活化用,分析其中叙例部分,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引述事例的方法:

  ⒈要适当变换表述的对象。一则素材有多个人物,也就有多个立论的角度。观点涉及到哪个人物,在叙例时,表述的主体就应该是这个人物的言行。如段落一中赞扬的是郑振铎的宽厚胸襟,叙例时就以郑振铎为主语;同样,段落二中我们赞扬的是梁实秋敢于讲真话的勇气,叙述的主体就是梁实秋。这样就能保证事例的集中性,确保论证的针对性。

  ⒉要适当变化表述的侧重点。如段落一与段落三事例表述主体都是郑振铎的事例,但是因为论证的观点不一样,在事例相近的情况下,为了切近观点,叙例侧重点是有所区别的。段落一论证的观点是“做人要有宽厚胸怀”,叙例的侧重点就是郑振铎如何对待给自己提意见的梁实秋,重在体现郑振铎宽厚待人的态度;段落三论证的观点是“要善待他人的批评”,叙例的侧重点在郑振铎如何对待他人批评这件事,重在体现郑振铎对批评这件事的态度。

  ⒊要适当镶嵌关键词句。在叙述事例时,运用一些能够暗示论点、揭示话题的词句。如段落一中为体现郑振铎的宽厚胸怀用的三个“没有”句,段落二中为体现梁实秋的勇气用的两个“面对”与“没有犹豫,没有退缩”两个“没有”,段落三中的“没有暴跳如雷”与“感谢”等。这些词句的运用,体现了写作者的主观情感,暗扣了观点,使事例更切合观点,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根据论点确定叙例的方向,根据论点选择事例的侧重点,在写作时灵活机智,巧妙调整,那么一则意蕴丰富的素材就可以论证多个不同的论点,可以运用到多篇文章之中,我们就能达到素材积累运用的效益最大化。

  【素材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运用上面所讲的方法,根据提示,任选一个观点叙述事例。

  高尔基是当年苏联文学的泰斗,跨越新旧时代的传奇人物,走到哪儿都是被人拥围。他操办了苏联的作家协会,又是文学创作第一人,威望大得不得了。他主要是写小说,但是深深爱诗。我们可能没有看到过高尔基的诗,只看过他的一个故事,这与诗有关。原来这个老头在家里写了好多的诗,只是不好意思拿给人看。有一次忍不住,就交给当年正在诗坛走红的马雅可夫斯基,就是那个写阶梯诗的、很狂妄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看着看着,就忘了面前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人物,竟然气不打一处来,斥责说,这个句子怎么能这样写?这写的是什么东西!不行!不行!话说得不留余地,批评得毫不留情。

  马雅可夫斯基说着,对方一点声音都没有,抬头一看,这才发现高尔基正用大拇指抹着眼泪。老人呜呜地哭了,绝望了。这是羞愧的眼泪,绝望的眼泪,是“命里八尺,难求一丈”的眼泪。

  【素材解析】这则素材内涵丰富,从高尔基与马雅可夫斯基两个人物角度切入解读,我们可以提取出 “羞愧”“面对他人的批评”“长处与短处”“面对权威泰斗”“敢于说真话”“痴迷”等其适用的论证话题。

  【语段示例】

  ⒈痴迷忘我,才会有所成就

  “痴于艺者技必良,痴于书者文必工。”蒲松龄的话告诉我们,人要有所成就,就要有痴迷忘我的精神。痴迷,是热爱的极致,是态度专一的顶点。苏联的马雅可夫斯基阅读高尔基创作的诗歌,一下子沉浸到诗歌创作的世界中去了,忘记了面前的高尔基是文学泰斗,忘记了高尔基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传奇人物,竟然毫不留情面地将高尔基的诗批评得一无是处,直至高尔基呜呜地哭了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真淳的“忘记”啊!这不正是马雅可夫斯基对诗歌痴迷的写照吗?难道不正是因为这种痴迷,才让马雅可夫斯基步着阶梯诗走向苏联文学的顶峰的吗?

  善待他人的事例篇2

  文本NO.3

  【考题再现】

  命题作文:做一个“行者”

  (浙江省温州市2010年中考作文题,详见本刊第9期)

  我们不要小看个人的力量,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动作可以映出一个人的品质与人格。不做空头思想家,做一个实干的“行者”,会尽显个人的内涵和修养。

  人们都不会忘记美国著名女影星奥黛丽?赫本,她在给女儿的遗嘱里说:“如果你想更美丽动人,请微笑面对每一个人;如果你想尽显身姿的美,你要学会给别人让路;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手更美,你要学会伸出手帮助别人……”赫本做到了从自身做起,成了一个身体力行的“行者”,即使她已逝去,仍有无数人像仰望星星一样仰望她、赞美她。

  把做一个“行者”的理念贯穿在生活中,善待他人,你就拥有了一份美丽。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与奥巴马并驾齐驱的美国前总统夫人希拉里?克林顿举手投足间都显示出一种人格魅力。她成为总统候选人后,出版了一本有关自己政治经历的书。这种有关政治的书向来不受读者的青睐,一位著名的电台主持人讥讽她说:“如果希拉里的这本书可以卖掉500万册,我就去吃鞋子!”可上天偏偏爱跟说绝对性话的人开玩笑,希拉里的这本书不到一周就销售了500万册。面对别人要吃鞋子的尴尬,希拉里请人订做了一只鞋形蛋糕送给那位讥讽她的电台主持人。订蛋糕的确是个小小的举动,但这体现出希拉里宽容的品质,善待他人的人格魅力。可能是因为希拉里亲历身为的“行者”举动,她的人气一路上升。

  我们脚踏实地地做一个“行者”,善待他人,你就拥有了一份人气。雪灾过去了,不可预知的地震又惊醒了沉睡中的人们,家园被毁,数万人丧失生命。然而援助从四面八方赶来。温总理说:“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很小;一个很小的帮助,乘以13亿就汇成一片海洋。”只要每个人都切实地做一个“行者”,都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雪冻了家园,冻不了人们的心;地震破坏了我们的家园,破坏不了一片团结的情。

  做一个“行者”,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做起,你就拥有了一份自豪。做一个“行者”,美丽在发芽,人气在开花,智慧在结果。做一个“行者”,善待他人,让自己拥有一份高尚的人格魅力。

  满分亮点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考场作文,它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选材新颖,让人耳目一新。这篇文章在论述材料的选择上,考生避免了大家熟悉的事例,赫本的遗嘱、希拉里送鞋蛋糕、温总理的话,材料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论证同一个观点,多角度的论据,使论证更有力。二是语言优美,抒情性强。这篇文章作者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出发,抒写自己的心胸,抒写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感情真挚,读来我们不禁深受感染。文章结尾综合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这不仅回应了标题,升华了主旨,而且使语言更富哲理与气势,给人回味无穷之感。

  善待他人的事例篇3

  一、走出教室,观察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进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书本上的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教育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在学习“认识四季”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森林公园里、田野里去观察,并给他们布置任务,如让他们在课堂上说出春天的样子、画一幅关于春天的画。学生明确了任务,就会细心观察、感受春天的变化,同时了解大自然,养成善于学习和观察的好习惯。

  二、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对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较少。如对日常生活中待人的礼节、生活自理的能力、紧急情况下求助和自救的能力、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等有所欠缺。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笔者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体验生活的目的。

  如教学“善待他人”,在“如何善待他人”环节上,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进而设计一些场景,让他们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随机进行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善待他人应该是以爱为出发点,去欣赏他人的优点,用平和的心态去发现他人的长处。

  三、模拟表演,再现生活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模拟”生活,让生活中的情景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从而获得新的生活体验。品德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师在引入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后,还要挖掘情景中蕴涵着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和探究中获得价值判断。如教学“家庭安全不能少”时,可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事例,制作问题情景让学生辨析对错,同时巧妙地把本班一些学生的名字编入示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很快调动起来,并积极完成教学目标。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在与教材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使学生对“家庭安全靠预防,遇到灾难适时机智自救”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换言之,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近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善待他人的事例篇4

  一、善待自己

  融人文精神于外语教学,就是要适时地利用课堂主渠道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学会尊重、学会爱、学会感恩、学“做人”,让学生自觉地不断自我完善。同时,还要联系日常的外语教学引导学生既恰当地估价自我,又养成积极进取的科学态度。平时我在教学中每周会发给学生自己收集的诗歌,让他们欣赏和诵读,既从听力上让学生感受英语诗的韵律、节奏之美,又可以让学生反复吟诵,体味其中诗人的情感。

  【案例一】

  I Am Different

  I am different from my head to my toes.

  I am different from my eyes to my nose.

  I come from a place that is far and wide,

  A place where we all smile instead of cry.

  I am very different as you can see,

  But I still have a lot of love in me!

  这是一首教会学生认识自己的小诗,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体味诗歌的音律美,从而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达到认识自己、善待自己的人文目的。

  二、善待他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和跨文化交际与日俱增的今天,我们应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理解、学会关心、学会合作,这是极其重要的人文素质。“尊重他人,虚心向每个人学习”,毕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唤醒沉睡的爱,让爱的种子发芽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谁不会爱,谁就不能理解生活。母亲是孩子未来命运的创造者,要让孩子长大以后爱祖国、爱人民、爱人类,就必须让孩子对母亲爱的种子早日发芽、成长、开花、结果。”为了唤起学生对父母的爱,在教学诗歌时,可设计优美的诗歌配乐朗读,同时向学生介绍如何赏析经典文学作品。此外,也为诗歌赏析提供契机。以下便是我课外让学生诵读的童谣:

  【案例二】

  What does the bee do?

  What does the bee do?

  Bring home honey.

  And what does Father do?

  Bring home money.

  And what does Mother do?

  Lay out the money.

  And what does baby do?

  Eat up the honey.

  通过诗歌的诵读,让学生体味父母那份无私的爱,那份儿女都早已因为习惯而麻木甚至是已经忘却,而父母仍然在默默无私地奉献的爱;同时让学生学会包容、学会感恩,并学会感受人间的一切真爱,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2.唤起冷漠的心灵, 让学生学会感恩

  教会学生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人。我经常引用古今中外的感恩事例,时时发现社会上、学校里、家庭里感恩的故事,一有机会就讲给学生听。这样,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懂得感恩,让他们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的,除了自身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常怀感恩之心,便会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

  三、善待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对自然的认识与利用,通常是以人为出发点,最终还回到人身上的。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关爱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自觉增强环保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案例三】

  Animals, Animals

  Animals, animals, animals, animals

  Animals are big, animals are small,

  Animals can walk and fly and swim and crawl,

  Animals are special, unique and colorful,

  Animals of every kind are all so wonderful

  Animals, animals, I love animals.

  关爱自然、关爱动物、关爱地球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这是一首教会学生认识动物的小诗,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可以体味诗歌的音律美,从而触动情感之弦。

  总之,怎样才能切实地把人文素养的培养贯彻到新课程中去,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学习英语不仅是要掌握一种交流的语言,它还是人类思想的载体,是人文传播、塑造灵魂、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把小学英语教学作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助于为未来社会培养出合格、和谐的世界公民,同时也是改进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

  善待他人的事例篇5

  暖暖的,甜甜的,洒向了人间。

  空气中,满是善意的甜香,一点一点,钻进了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曾经看过一个事例,主人公对躺在巷子中间的一个乞丐说:“请让让道!”乞丐却对主人公说:“多谢!”眼里满是慈祥的光泽,没有了往日的戒备,警惕和冷漠。“你给我让道,该多谢你!”“你没有骂我挡道,该多谢你!”

  因为善意,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拉进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才能做到善待他人,荡开的胸襟足以容纳所有的闲言碎语,蜚短流长。纵然有人不懂善意,不信善意,且容不下别人的善意,你的宽容依然能让善意闪耀它那圣洁的光辉。

  有一个小女孩,看到别人要对草坪里的花拍照,拼命地阻止住他。后来,别人问小女孩原因,小女孩笑着说:“我看见花朵上有一只蝴蝶,我怕拍照会吓坏它。”

  因为善意,小女孩呵护了那只蝴蝶,也让人们感觉到了爱的光芒。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都是清澈的,每个人的心里一定也曾经或正在闪耀着善意的光芒,无论怎么样,那比太阳还要温暖的真情,所有人都有,不要吝啬,放它出来,温暖人间,你会收获更多。

  人生如画,有了善意的画卷便添了亮丽的色彩;

  人生如酒,有了善意的美酒便飘着诱人的醇香;

  人生如歌,有了善意的歌声便多了动人的旋律;

  善待他人的事例篇6

  关注学生的发展,就要班主任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促进学生在认知度、情感、人生态度与生存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形成"合格+特长"的特色发展。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为办事宗旨;要把爱均匀地洒在每个学生身上,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们着想,尽可能的向他们提供最合适的教育,使具有个性之间的差异的学生得到最充实的发展,真正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人们常说"习惯决定命运",换句话说便是习惯决定生命。因此,老师要具有为学生负责的态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并且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上,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示范,做一个成功的播种者。在班级管理中开展生命教育,不但能提升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刺激引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并且也能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意志熔铸在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而且能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开放性环境中的应对本领。

  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生命

  自身生命与他人的生命都是同等的,在生命伦理学语境中,尊重生命就是指尊重人的生命形式,并且主要是指尊重人类每一个个体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存在和健康利益。尊重他人生命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可重温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事例。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在生死关头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的英雄,他们以生命作支撑,摆出了尊重生命最后的姿势。他们的行动足以感动每一个人,也提醒许多人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深刻地感悟出生命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必须做到和睦相处,既要善待自身生命,也要善待他人生命。

  要教育学生爱护大自然的生命系统

  尊重生命还包括对非人的生命给予一定程度的尊重。大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环境,如果不注意对她的保护,人类将失去立足之地。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不能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去肆意破坏大自然。要培养学生以生态文明的生存观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生态文明的生存观强调尊重生命体,认为世界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有他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以尊重他人、尊重自然为基本的出发点,以保护自然而感到自豪。生态系统运行给人类最大的启迪是:发展必须实现良性循环。

  生态文明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倡"双赢"和"多赢",崇尚"和为贵",大大提升了人类的生命智慧。事实证明,人类只有尊重自然,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才能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之中。因此,每个学生必须增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命意识。

  善待他人的事例篇7

  【1】国际宽容日国旗下讲话稿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学会宽容、善待他人!

  什么是宽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跟上,这就是宽容。

  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胆小无能,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中国历史上有个叫蔺相如的大臣,相信高年级同学都听说过他吧,他由于护驾有功,所以官职一路上升,这引起了大将廉颇的忌妒与不满,便处处与蔺相如作对。但是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只是笑而避之,廉颇对于蔺相如如此宽宏大量,深感惭愧,于是负荆请罪,从此两人联手,一起为赵国效命。所以说,学会宽容,于人于已都有益处。

  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大海因为汇集大大小小的百川溪流而成就了海洋的博大和宽广无垠,美丽的天空由于接纳世间万物而风清云淡,生命的汪洋则在于人的宽容胸怀,缘于包容人世间深深浅浅的缘份。在生命的广阔天地里,学会宽容,意味着你学会了尊重;学会宽容,意味着你学会了善待别人和你自己。

  我一直觉得同学们在一起读书是一种缘分;在一起游戏是一种快乐;在一起生活是一种幸福。人生中最纯真的友谊往往是在校园结下的,人生中最诚挚的朋友也往往是自己的同学。同学情谊值得我们用心去珍惜,同学之间难免有一些磕磕碰碰,自己的牙齿还有咬到舌头的时候呢,怎么办?学会宽容,培养起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心胸:当别人不小心踩到你,你应该摆摆手,说声没关系;当别人弄坏了你的东西,向你道歉时,你也应该宽容地付之一笑。都说时间宝贵,我们又何必把每天的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无谓的摩擦之中呢?学会宽容,人与人之间便会多几分理解,多几分感激;学会宽容,人世间便会多几分温暖,多几分关爱。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个人都会有不顺心的时候,无论你面临怎样的困难,遇到怎样的摩擦,请别忘了:学会宽容、善待他人。最后,请让我用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的讲话,同时也把这首小诗送给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

  土地宽容了种子,便拥有了收获;

  大海宽容了江河,便拥有了浩瀚;

  天空宽容了云霞,便拥有了神采;

  人生宽容了遗憾,便拥有了未来。

  【2】国际宽容日国旗下讲话稿

  老师们,同学们,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学会宽容。

  11月16日,也就是今天,是世界宽容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国际宽容日的目的在于强调在多元化社会里,应通过普及宽容方面的教育,使人们和谐、和平地生活在一起。也许你会认为宽容待人非常简单。宽容一词,说起来容易,其实想要实行真的很难。

  与人交往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生活中,不管是同学,朋友,亲人,交往时难免会遇上矛盾。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原谅对方的过错。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理发师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时,总理突然咳嗽了一声,刀子立即把脸给刮破了。理发师非常紧张,不知所措,但令他惊讶的是,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对他说:这并不怪你,我咳嗽之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件事虽然小,却折射出了周总理宽容他人的美德。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公交车上,你被别人不小心踩到了脚,你会怎么样?是立刻怪罪他人吗?但如果你那样做的话,也许原本简简单单的碰擦将会被复杂化。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些纠纷,多数是由于不明白宽容,不懂得原谅他人造成的。我们亦是如此,在学校里总是难免会有一些小摩擦,如果你斤斤计较,不懂得宽容,那么原本的小事可能最终就会伤害到同学之情了。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忽然看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道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可以想象,小和尚在老禅师的宽容之下,受到了一次永生难忘的教育。其实有的时候,无言的宽容比有声的说教更管用,对一个人的人生影响更大。

  宽容别人,等于善待自己。我们应该懂得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一个不宽容的人,一辈子都将生活在耿耿于怀的仇恨当中,毫无幸福可言;处处宽容别人,决不是软弱,决不是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在短暂的生命中,学会宽容,意味着你的人生更加快乐。

  我希望每一位同学,包括老师们,都能在今天,以及今后的每一天里,都能以一颗宽容之心,去原谅他人无心犯下的过错。愿每个人的心里都盛开一朵宽容之花,你们的人生将会因此而变得更加温暖和幸福。

  【3】国际宽容日国旗下讲话稿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经常听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和寓意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意思是大海宽广,可以容纳众多河流,比喻人的心胸应该像大海一样宽广,要能够包容一切。

  在学习和生活中,小伙伴之间经常会发生小摩擦,出现各种磕磕绊绊。面对这些,我们是怀恨在心还是用一颗宽容的心积极化解呢?我们当然要选择后者。一句善意的道歉,一个真诚的笑脸,一份贴心的小礼物,有时候就可以让那些磕绊烟消云散,让那些不愉快随风而去。

  一个人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宽容。宽容是一种大度,是高尚情操的表现。在宽容之心的下面,蕴含着的是做人的谦虚和真诚,是对他人的友善和尊重。

  做人如此,治国也可以借鉴。同学们,你们听过《将相和》的故事吗?战国时期,蔺相如对廉颇傲慢无礼的宽容忍让,最终感化了廉颇负荆请罪,留下了千古美谈将相和。古代如此,当代亦如此。在世界各国都在突飞猛进发展的时候,一个国家只有能接纳不同的思想、经济、文化等等,才能在各个领域都兴旺发达,才能实现真正的富强。

  善待他人的事例篇8

  人文教育是一种对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的教育,科学求真,道德求善,生活求美是其基本内涵。自爱和爱人是人文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自爱”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爱人”的真谛是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善待他人。英语教学同样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关键词:

  英语教学;人文教育;“自爱”;“爱人”

  人文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界热议的话题。那么,什么是人文教育?它有哪些重要内容?我们为什么要加强人文教育?英语教育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这些问题,对于从事基础英语教学工作的广大教师来说,也许并不清楚。有人认为人文教育就是文科教育,像语文、历史、外语、哲学等都是人文教育;还有人认为人文教育就是有关人文知识的教育,等等。其实这些说法并不准确。?从逻辑分类看,广义的人文教育是与科学教育对应的概念,尽管这二者有交叉。科学教育中的实事求是、求真精神就是属于人文教育的内容;人文教育也要讲求科学性,其很多内容必须经得起科学实践的检验,如历史教育就必须尊重史实,利用考古科学的最新进展取得的成果,等等。从狭义上分析,人文教育与政治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技术教育、劳动教育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人文教育包含人文知识的教育但不等于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教育并不仅仅是文史哲等知识的讲授,如果这种教育与当下的文化和社会问题严重脱节,无法回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就会使人文教育变成一种无关现实生活的东西,变成一种专业课程之外的“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至于学生仍然可以用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态度和方法来学习。[1]有些人如果只是熟知人文知识,但却缺乏最基本的人性和最起码的道德,其人文教育就不能说已经合格,人文学科中有些教授、博导、博士中有关人文知识的掌握不可谓不多,但有些人却抄袭剽窃甚至违法犯罪,这就说明人文教育与人文知识还不是一回事。人文教育与文科有关但并不局限于文科,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义务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因为人文教育是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使学生保持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有专家认为应该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很有见地的。[2]

  我们认为,人文教育是一种对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的教育,科学求真,道德求善,生活求美是其基本内涵。如果说科学技术教育遵循的是一种改造世界的工具理性的话,那么人文教育着重培养的是改造人自身并使之更健康的价值理性;如果说科学技术教育是一种教人如何做事的教育的话,那么人文教育就是一种教人如何做人的教育。我们认为,人文教育的基本维度是“自爱”和“爱人”,或者说,自爱和爱人是人文教育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自爱”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自爱”是指要热爱自己的生命。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一个人的出生是以牺牲无数其他个体的出生为代价的结果,每一个人都无权不善待自己的生命;一个人基因的独特性决定了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是任何其他生命无从替代的;此外,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牵涉着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一个生命的辉煌可以造福社会,惠及一切与自己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他人,一个生命的逝去则会对社会、对他人产生自己无法预料的影响。其次,“自爱”是指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人格。人一出生,就面临着无数的选择,在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如何选择的问题。正像存在主义哲学揭示的那样,人永远是未完成的、不确定的存在,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和诱惑,个人必须由自己作出最后的决定,必须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那专属他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人格塑造和人格培养的问题。在这一点上,社会的教化和他人的关爱都只是自己选择的条件,学生们必须学会自己决定如何独立地完善自己,教师们则应该在学生们的成长道路上给予启发和指导。第三,“自爱”包括对自己才能的珍视。凡是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如果一个人总是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就会越比越气馁,越比越自卑。“天生我才必有用”,要相信自己的特长和能力,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一定可以赶上别人甚至超过别人。只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并有意识地完善、增长自己的才干,才会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才可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爱人”的实质是热爱他人,热爱同类。具体而言,就是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就是承认他人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同样宝贵,承认他人和自己一样都有自身的人格尊严,承认他人的权利和自己的权利一样不受非法侵犯;理解他人,就是要正确认识他人和自己一样有自己的利益,和自己一样有七情六欲,和自己一样有各种弱点和缺点,和自己一样会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错误,因而不苛求他人完美无缺;宽容他人,就是面对他人的利益、欲望、弱点、缺点和错误,要有宽宏大度的胸怀,如果不涉及原则问题,不必以牙还牙,针锋相对,涉及原则问题也应该通过正当程序加以解决;善待他人,就是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时候,哪怕对方有缺点错误,只要不是敌对双方的矛盾冲突,应该以人为善,给他人以自我完善的机会,给他人以认识、改正错误缺点的机会,不必争得你死我活,拼个鱼死网破,即使是敌对双方的根本矛盾,也应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自爱”和“爱人”就像是一个钱币的两面,对于人文教育缺一不可:只有“自爱”而不“爱人”,那就是极端自私自利的人,就不可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和善待他人,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后的结果是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不利于自己的全面发展,“自爱”就变成了“自害”;只“爱人”而不“自爱”,先不说它由于要求太高而使一般人难以达到因而难以接受难以实践,光是这种要求本身就是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的,教育的目的是鼓励每一个学生“自尊”、“自立”、“自强”,使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因此,只有“自爱”,才能更好地“爱人”“爱家”、“爱国”、“爱生活”;只有“爱人”,才能为自己找到建功立业的目标和成就事业的基地,才能有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为自己的全面发展提供实现的可能。片面强调“自爱”而忽视“爱人”,培养的是鼠目寸光、胸无大志的极端利己的动物;片面地强调“爱人”而忽视“自爱”,则容易走上片面的强调“工具教育”而贬低“目的教育”的歧路。这两者都不是在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因而是应该加以克服的。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呼吁很多[4][5][6],甚至在数学、化学、计算机、生物、艺术等领域也有人提出要加强人文教育的倡议。基础英语教学中是否应该进行人文教育?对此意见不一。有人会认为中小学生年龄太小,对其进行人文教育为时过早。但这是站不住脚的。中国古代的启蒙教育中就有大量人文教育的内容,而这时的大多数学生年龄肯定在“儿童”之列。我国有学者提出要在幼儿阶段加强人文教育[7],说明年龄不是问题。有人会觉得在汉语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顺理成章,因为我们有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但在英语中进行人文教育有困难,因为文化习惯不同。对此也应该客观看待和理解。基础英语中可能没有基础汉语中那样有大量人文教育的内容,但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基础英语教材中同样有许多关于“自爱”与“爱人”的内容,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尽管“普世价值”、“全球伦理”的提法有争议,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今的人类已经融为一个大家庭,共同住在一个地球村,各国人民的利益、兴趣和爱好是相通的。既然如此,那么在人文教育方面各国的教材也就有共通之处。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第一要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教育文化资源,挖掘中国历史文化中与人文教育有关的内容。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具备一定的古文基础和历史知识,当需要讲述中国文化传统时便可以运用自如。第二要熟悉基础英语教材中有哪些课文、事例、人物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重点进行哪些人文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实际,选择那些有现实针对性的材料,必要时可以准备挂图、视频、幻灯等教学器材加以辅助。第三要注意立足长远,长期教育。人文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立即收到功效,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人文教育时处处做有心人,长期坚持。第四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做“自爱”与“爱人”的表率。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自尊、自爱、自强方面现身说法,在关爱老人、关爱学生、关爱残疾人等方面率先垂范。既要做有心人,又要“润物细无声”。那么,在英语教育中如何具体进行人文教育?由于各地的教材差别很大,并无统一的做法,在此我们也无法列出具体的篇章。我们认为,只要是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内容都可以充分利用。例如:教育学生科学求真,那么就应该尽可能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考试舞弊,因为英语的答案大多是客观性试题,舞弊相对容易,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不偷看不抄袭,依靠自己的能力考出真实的成绩;教育学生道德求善,就要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社会公德,艰苦朴素,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为英语学习有时难免枯燥无味,记忆单词、背诵课文、完成作业等都需要有不怕苦不畏难的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克服懒惰诱惑,自觉吃苦,自我提升,自我完善;教育学生生活求美,就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和大自然的美,要教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学生一起去欣赏美,这方面新课标和新教材都做得很好,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赞美大自然、讴歌生命的美丽、热爱生活的篇章,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学生发现不同的语言美、文化美、民俗美和异域美,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自觉领略课文展示的美好境界,实现美的升华。如果结合课外阅读,介绍海伦?凯勒、莎士比亚、海明威、狄更斯、马克思、张海迪等人的名人名篇,效果可能会更好。

  作者:黄姣玲 朱莹 李荣超 单位: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廖梦园.大学人文教育的现代性困境[J].教育学术月刊,2010,(10).

  [2]谢维营,郑莲香.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N].中国教育报,2006-01-17.

  [3][德]米厦埃尔?兰德曼(张乐天译).哲学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02.

  [4]谢平.大学人文教育[J].前进论坛,1998,(4).

  [5]李维武.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与复兴[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6]祖苇,赵冬.科学家视域中的大学人文教育[J].山西师大学报,2010,(3).


标签:教育学生他人人文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