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 > 正文

德育导师谈话记录 德育导师谈话记录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9-22 20:34:29 分类:科学 浏览:66


  德育导师谈话记录篇1

  德育导师制作为加强和改进职业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在促进每一个发展人和谐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下,把需要更多关心的学生的思想教育任务分解给德育导师,让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让更多的老师关心、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健康和学习,形成全员参与管理的新格局和整体推进学员思想工作的新模式。

  一、德育导师制的含义

  德育导师制是把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任务分配给所有班主任、所有任课教师、所有家长,通过整合多种资源、动员各方力量,以“学生成长为关注焦点”,建立“全员育人、育人全面”的体制。在学校教育方面,使全校教师在育人的同时,既管教又管导,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管理的教师群体,用良好的职业精神、道德风范、业务素质,去影响教育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使家长成为学生的德育第一责任人,关注学生成长。

  二、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思想

  以教育理论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系列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全员育人的新形式、新方法、新特色。遵循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家庭教育背景及思想品行形成的规律,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提高教育性。充分突出“三个需要”与“四个结合”。“三个需要”即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社区文明发展的需要;适应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四结合”即把教育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把教育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的生活化、人文化;把教育和体验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的亲人化、生活化;把教育和自主创造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的创新化、特色化。

  三、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办法

  德育导师制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制度,如导师评价制度、导师考核制度、规范建档制度、谈心与汇报制度、特殊案例会诊制度等,在此基础上具体实行。

  按照“德育导师制”的要求,每名导师带3~5名学生,每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及时与各科教师联系,弄清学生的兴趣爱好、课堂表现、知识结构等。有效地舒缓学生心理压力、预防学生成长和交际中出现的发展性问题,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开发学生潜能。

  形成“结对”程序。受教育的学生名单由各班主任推荐、德育处批准后确立。德育处将每一位学生按照经济困难型、学业困难型、家庭变故型、行为习惯随意型、心理状态失衡型进行分类,并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向学校推荐一位教师担任导师。原则上导师在指导本届学生期间保持相对稳定。

  建立指导学生成长的档案,记录所带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点,对症下药,制订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每月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建立导师工作记录,记录师生活动的全过程。

  健全学生跟踪档案。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每一位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应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状况,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挂靠的作为重点)、父母的文化程度。将家庭的教育方法、父母的工作状况以及学生的表现记录在案,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指导其完成。

  建立“会诊”制。辅导员每月组织本班教师诊断学生,提出问题,找准方法,落实措施。对学生学科上的不平衡、思想上的不稳定、交往上的不恰当等问题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班主任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政教处每月召开导师碰头会了解情况,个别谈话与写信。

  四、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形式

  个别谈话与写信;集体谈话;听课与上课表现;看作业并布置任务。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举行各种活动:比赛、游戏、演讲、辩论会、表演、唱歌等;家访或电访;设立读书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注重学生的德育体验。

  五、德育导师制的保障措施

  1.德育导师履行相关职责,应接受学校师德领导小组的德考核。

  2.德育导师考核既要坚持标准,更要注重其先进性、示范性、指导性。考核结果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3.每学期召开一次德育导师工作会议,交流带教经验。

  六、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意义与前景展望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充分注意到传统德育教育中的弊端,使学生回归到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粹科学的“客观世界”,体验着“活着”的“意义”,并通过“生活”不断揭示“生活世界”的“意义”。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促进了教育的合作。导师们关注到每个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细微变化,并以学生的朋友、顾问身份作为其成长的指导者。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和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合作。导师对学生各方面的严格要求,绝对避免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强制学生服从。倾向于内心的自动的流露,情感的投入,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审美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健全的人格等方面与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实现了全员育人新局面。“德育导师制”充分挖掘了教育群体的潜在力量,改变过去辅导员孤军作战的、单一的德育模式,由于课任教师与家长的加入,扩大了教育者的范围,加大了教育力度,增强了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教师神圣的使命感和无上的荣誉感,使教师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总之,德育导师制承袭和发扬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保证教师真正为人师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圆满完成教育任务,推动学校多出人才、多出名师,谱写德育工作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第3版)[J].心理学系列教材,2004,(10).

  [2]程黎曦.教师与新课程[J].基础教育课程,2004,(1).

  [3]陈伟辉.关于德育导师制的思考.职业时空,2008,(6).

  德育导师谈话记录篇2

  在问及“造成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时,有68.5%的学生回答是“基础差”“智力差”;在回答“是否有信心成为自己所学专业里的行家里手”这一问题时,选择“信心不足”或“毫无信心”的学生竟达74%。这反映出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接纳,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和失落感比较严重。在此学习心态中,不少中职生由厌学而致厌校,对学校没有归属感,在生活习惯上表现为自由散漫,得过且过,有的还染上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早恋的学生也占了一定比例。面对这样的情形,德育导师制更凸显了它的价值:“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实现了全员育人的新局面。充分挖掘了教育群体的潜在力量,改变过去辅导员孤军作战、单一的德育模式,由于课任教师与家长的加入,扩大了教育者的范围,加大了教育力度,增强了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4]

  二、中职学校践行德育导师制的现状

  浙江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全省中小学生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至今已有九年。学校对德育导师制的重视程度不一,效果也有差别。我省德育导师制开展较早的属长兴中学,已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在对长兴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践进行调研后认为:“德育导师制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补充,具体就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作为‘导师’的任课教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理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5]与之不同的是,还有一些学校仍处于尝试阶段,没有作深入实践。笔者所在县的职业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已有三年,积聚了一定的经验,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历经三个阶段:一是筹备阶段。由德育安全处着手准备,先在教职工大会上动员,再由各班主任根据需要列出受导学生的名单,分给各任课老师。原则上受导对象为所谓的“后进生”———学习能力、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每个德育导师负责一至三名学生。二是施导阶段,学校发放德育导师及受导学生的记录表,用于平时交流时填写,学期结束上交学校。三是考核阶段,将平日要求施导教师与受导学生记录的谈话表及相关材料作为考核依据,纳入学期或学年德育考核。实践下来,效果不很理想。据笔者调查,在实施初期,教师“每周与受导学生交流一次”的占45%,“两至三周一次”的为30%;后来就迅速减少,有的甚至一个月不与学生交流一次。学期结束前,有的德育导师一次性填完表格上交即完事,有的干脆没交。在考核方面,学校考核过于笼统,缺乏评价的操作性,缺乏过程性考核制度,大多德育导师由开始的一点“勤”,演变为后来的形式主义。学校整个德育导师制的实践可谓“浅尝辄止”。师生对“德育导师制”总体上满意程度较低。

  三、中职学校在德育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中职学校中推行的“德育导师制”,让更多的教师关心、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健康与学习,有助于形成全员参与管理的新格局。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一)定位不准:应明确自身角色

  角色定位是角色执行的前提,模糊的角色定位只能带来行动上的不自觉,以致效果受损。一些中职学校对德育导师的角色没有形成统一的认同,以致产生了各自为阵、随意施导的现象。有的教师因为教学任务重,就对受导者予以一点学习上的鼓励就算是德育导师施导的全部内容了;有的教师在自己空闲时,叫来受导学生,随意聊一通话,算是尽上导师的职责;有的教师纯粹从经济上关心,受导学生缺乏生活费,慷慨地拿出钱借给对方就算完事。如此种种,都是对德育导师制职责的片面解读。笔者以为,德育导师制首先需要在概念上加以明晰:教师担任学生德育方面的导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职责,其角色应是“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物质上的求助者、心理上的疏导者与学习上的指导者”,其中“,思想上的引导者”与“心理上的疏导者”是主要角色。同时,德育导师制不能代替德育安全处与班主任的职责,中职学校应采用以班主任工作为主、德育导师制为辅的多元德育模式。

  (二)准备不实:应满足培训需要

  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首先就要让德育导师对自身的职责、德育的任务及方法有充分的了解。笔者所在的学校没有实施这个准备阶段,德育导师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仓促地接受“导师”的身份与使命,效果自然就不理想。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开展德育导师制前需要培训的”占95%,说明绝大多数教师需要并希望学校能组织相关的培训,学校或师资培训机构可以把德育导师的培训作为一个新的培训项目。与德育导师制相关的培训主要涉及两大内容。一是开展学校相关工作负责人的培训,学校要预先提供制度保障,如档案制度、学生家访制度、谈心与记录制度、会诊制度等。这些制度需要在“德育导师制”开展前预先设置,否则会直接影响后面的工作成效。二是开展德育导师的培训,以理论学习、专题讨论、模拟实践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技巧。这样的培训可以贯穿在“德育导师制”实行的整个过程中。

  (三)教育不当:应尊重学生心理需求

  德育导师制工作的核心与落脚点是学生的实际需求,包括思想上的矛盾、心理上的困惑、行为习惯上的偏差等。在具体的实践中,教育不当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沿袭旧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德育导师制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把他们看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去呵护、去赞美、去矫正,让学生的生命在发展的过程中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德育不再是板着面孔的说教,而是朋友式的推心置腹,亲人般的亲切自然”[6]。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生命关怀,至少是心理关注,所以应该基于学生的需要去倾听,但在与受导学生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反映最多的是教师的道德优越性,这容易使他们本能地产生抵触情绪。如有个德育导师第一次把受导对象叫来,简略地询问了对方学习生活的情况后,就请学生在“受导学生手册”中填写谈话记录内容。这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里不听话的人”或“有些不良习惯,被人当作另类学生,而且被询问一些隐私”。可见,德育导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心理,特别是对方的隐秘,教育方式不能居高临下地说教,而应以平等的朋友身份与学生相处。二是忽视学生心理层面的需求。相对传统的德育,德育导师制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关注。据调查,笔者所在县的职业学校,有60%的教师认为“德育导师最基本的任务是给予学生心理疏导”。中职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及行为不完全是道德问题,更为主要的可能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的核心不是知识性地说教,而是一种情绪的感染与交流。忽视对方的心理需求是造成“德育导师制”实效低下的重要原因。

  (四)评价不全:应落实德育实效

  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离不开评价,德育导师制也不例外。笔者调查了一所中职学校后发现,在德育导师制推行了一学期后,学校虽然收交了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填的表格,但这些表格只是表层的文字记录,没有形成全面的考核评价材料。如此,对德育导师工作缺乏全面的评价,影响了后续活动的开展。对德育导师制相关工作的考核,除了档案制度、学生家访制度、谈心与记录制度、会诊制度的落实外,还可以采用定期会诊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会诊可以一个月一次,全面检查可以一学期一次。另外,量化的方式可用“导师自评+导师工作领导小组评价+述职评分+班主任、学生评分”的方法。提高评价的实效性,需要在德育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完善德育材料。周亮在《实施“德育导师制”是探索职教的新途径》一文中总结了德育导师制的“双档案”经验,即学生成长的档案与学生跟踪档案。学生成长的档案包括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与不足、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的记录、师生活动的过程;学生跟踪档案包括受导学生家庭状况(家庭结构、文化程度、教育方法、工作状况等)、学生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等。总之,德育导师制以导为主,以管为辅,有助于形成全员德育格局,提高教师德育能力,因而在中职学校有广阔的实践空间。与此同时,其在实施过程中因诸多理念及实践方式的不足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以为,只要在实践中明确职责、充分准备、关注心理、夯实评价,就一定能切实提高德育导师制的实效,享受德育导师制给中职德育带来的实惠。

  德育导师谈话记录篇3

  德育导师制工作模式是一名导师可以同时带5到10名学生,导育过程的要求是每周至少1到2次和被导学生进行交流,导师要及时了解其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变化;要求导师每一次都要有书面的记录并完善学生成长档案袋;要求导师每月至少1到2次与被导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帮助与指导学生家长进行有关的家庭教育;要求导师养成做工作记录的习惯,完善工作记录袋,主要是记录师生活动的全过程。

  德育导师的职责主要包括:关注被导学生在思想、品德以及行为上的动向,帮助受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好的道德品质;关心被导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与健康指导;关心被导学生学业及个性特长上的变化,有效地帮其改进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的效率;经常保持与受导学生家长间的沟通,保证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

  那么,就小学生而言,笔者认为,其提高德育导师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有以下5种。

  一、 坚持因材施导,提高导育目标设计科学性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任务,即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通过模仿,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同样,在德育中也存在着最近发展区。事实证明,导师只有在充分了解被导学生的各项实际情况后,才可以制定出较为合理的导育目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们所制定的目标不应该固定而应是动态的、分阶段的,并且目标的设计要具体且便于检测,不能含糊、笼统、不易操作。

  二、 坚持因材选材,提高导育内容选择正确性

  导育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导育内容选择至关重要。如果导育内容与被导学生实际联系不够紧,必然会影响其导育效果。笔者认为导育内容的因材选材可以概括为三个原则,即:系统性原则、务实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德育要增强系统性,必须在基础理论性内容的系统性、稳定性、连续性上下功夫,以克服教育内容选择的随意性;要增强导育内容的务实性,导师须紧紧抓住被导学生最关心的热点、疑点、焦点、盲点问题进行导育内容选择,防止贪大求全,华而不实;要增强导育内容的创造性,导师对传统的导育内容要大胆地取舍,科学地“加减乘除”,使导育内容的选择具有灵活性、创造性。小学生理解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在选择内容上更应注意,多选取对比性较强的内容作为导师导育的内容。

  三、 坚持因材取法,提高导育方法实施针对性

  方法对于导育结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因此针对小学生选择导育方法就更为重要了。通常在工作中教师们选择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榜样法等。说服教育法是我国目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基本、最广泛的德育方法。它借助语言或者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受教育者,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增进学生的辨析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说服教育的主要形式有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而“身教”法是以导师的人格熏陶对学生进行导育。实践证明,导师在导育过程中不重视自身人格修养,不注重身教,那么其结果必将是失败。合格的导师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笔者认为导师必须要了解与准确判断自己所导对象的特点。同时,对于现有的导育方法我们也可以给予优化与整合。例如,我们在选择方法的同时有意识地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操作技巧运用到我们的导育过程中。

  四、 坚持因材施威,提高导育过程的导师影响力

  所谓威信就是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影响程度,或者说赢得众人的尊敬和信任后形成的一种无可替代的影响。我认为导师树立威信可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德”立威。“德”是指导师的道德、品行、作风。《诗经·小雅》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是品德像高山一样崇高的人,自然有人敬抑,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二是以“识”增威。这里的“识”包括导师广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是衡量一个合格导师的必备条件和起码要求,它直接关系着导师所导内容的优劣。三是以“信”取威。这里的“信”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信任,二是信用。信任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也是体现人格力量的纽带。讲信用,就是不食言、不说空话和大话,信守诺言;对做不到的事情,决不能许诺,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只有这样,导师才能树立较高的威信。四是以“绩”壮威。导师要努力工作,争取获得一定的成绩。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使你所导的学生对你更加敬佩。五是以“情”升威。鲁迅曾经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当代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人期望得到别人,尤其是领导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哪怕是一个主动的招呼、一句亲切的寒喧、一句玩笑话,都会使人感到是对自己的尊重和亲近,从而达到心理相容,感情相通。

  五、 坚持导研联动,提高导育过程的导师技巧

  长期从事导育工作的导师更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对其进行经验梳理,这就是所谓的导育研的联动。例如,案例反思就是促进自身导育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之一。一般导育案例的书写格式主要包括案例背景、问题分析、施导措施、实施效果、案例反思等。这样用文字形式将其记录下来更有利于导师们导育技巧的提升。因此,笔者建议小学的德育导师们要积极地参与导与研。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主要表现为易动情与易重情。因此,小学的德育工作需要导师们做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感人。但是除了这些之外,笔者认为还有必要对几个技巧进行完善。首先是表情技巧。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学生学习的过程并不单纯是一个“纯认识”过程,其接受教育的过程第一环节就是对教师教态表情的接收。因此,导师身着得体、大方的服饰,一副亲切、和蔼的面容以及充满期待的目光,再配以适当的肢体动作,其导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其次是导言技巧。心理咨询研究领域中对于咨询师引导能力要求非常高,德育导师的工作类似于心理咨询师。导师通过语言的引导使学生感官产生兴奋,能强化受导学生的主观感受,从而最终激起学生理智感的发展,促进其快速地进入特定沟通氛围,提高导师的导育效率。最后是导师的评价技巧。评价是德育导师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导育全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环节。评价的有效性将会对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情感达到激励与调节的作用。小学生更需要导师们的评价,因为他们有着较为强烈的心理需要。通常导师可以用“对”、“不对”、“好”、“不好”等简单词语评价普通的学生,但是对于学校所分配的受导学生则要配以表情与手势,多采用启发性、示范性的评价。

  总之,德育导师工作是意义深远且烦琐、复杂的工作,“责任心”是有效完成工作的保障。尽管导师的工作能力有所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对于学生选导师和导师选学生要力争做到双向选择且受导学生名单要具体化,即受导学生名单上除了班级、名字,还应该交代学生的主要问题、受导方向。当然,学校要多宣传与培养德育导师,即使做不到每个教师都担任德育导师,也一定要保证每个老师都很清楚德育导师是怎么一回事。当然,学习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全校教工大会;或者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通过学校网站,要求教师上网学习。当然,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是“德育导师优秀案例”的学习,即看看别人都干了些什么。

  参考文献

  [1] 刘莉.中小学德育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1(34).

  [2] 郭蓉.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教学与管理,2012(18).

  [3] 丁银辉.加强小学德育有效性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2).

  [4] 李本同.中小学德育实效较低的成因分析及消解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28).

  [5] 卢勇,何松毫,杨璐.德育导师制内涵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德育导师谈话记录篇4

  一、构建德育管理体制,落实德育队伍建设

  (一)健全管理机制以“以德修身、以技立业”的办学思想为指导,我们诸暨市职教中心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建立了一套严密而科学的管理制度,实行校长负责领导的三级管理:校长室———学生处、学部———班主任。从校长到职工、从门卫到生活管理老师、从校车司机到食堂管理员,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形成了一种教职员工人人参与、层层落入的工作机制。

  1.全员育人导师制根据“育人至上,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我们实行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其具体办法是:(1)由学部长统一协调,征求班主任意见,各任课教师根据本人任教班级及各班实际,分别选定4-5名学生(2-3名“差生”,1名中等生,1名优生)进行“学习帮扶”、“思想帮扶”、“心理解惑”,做学生的导师。每名导师每周至少与所带学生各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学习方法、心理解惑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和设想。(2)各学部建立导师工作记录袋,记录师生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谈话时间、地点、谈话主题以及谈话人的感受)。德育处通过导师的谈话育人材料,对该导师的评价,以及学生思想状况、学业成绩的变化等项目对导师进行量化考核,教务处把该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工作中去。“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尖学生同样重要”,这是我们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共同认识。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使教师自觉地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接触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受到充分的关注和尊重,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个体健康和谐地发展。

  2.新生军训制学校要求新生入学后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这个军训是融军事训练、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主题班会召开以及教唱革命歌曲、看爱国影片、学做新式体操等为一体的综合教育训练。每期军训结束后,各班要进行成果展示并评奖。这一制度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团体的凝聚力,促进了学生对学校和班级的热爱。

  3.学部责任制学部责任制要求各学部教职员工,在校内外遇上学生权益受侵犯时,或学生违纪违规时,不管你是不是这名学生的班主任,也不管你有没有教过这名学生,都负有处理该事件的责任。否则你的师德考核便会受到影响,而这将直接影响到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各学部的考核。

  4.指导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我校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学校的制度中,有关学生管理的内容,召开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建立了学生干部参与班级卫生和纪律监督的制度,每天由学生干部到各班,对班级纪律、卫生质量和晨读进行检查与督促,并给予考核。

  (二)紧抓师德队伍建设教师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一线,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包含着道德信息。为保证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落到实处,我们学校很重视抓德育队伍的建设,建立了一套切合实际的激励和考核教师师德师风的机制。为了强化过程监督,学校还建立了行政值周领导巡查督查制度,并要求教师自觉接受领导与学生的监督。同时,选拔和鼓励德才兼优、业务过硬、工作热情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学部团支书,并要求班主任、团支书认真上好每一节班会、团会,教务处对教师的教案进行每月检查,教案要体现实效性和针对性,没有教案不能进课堂。除此以外,学校还经常以专题讲座、观看录像等活动为载体,推介高级德育先进个人、家长满意教师等事例,感召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

  二、以校园主阵地为主体、实现环境的德育渗透

  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纯净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他们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巨大的。为此,我们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1.抓住第一课堂,改革教材教法设置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通过学生自我形象设计课程、社会服务课程、组织管理课程、心理辅导课程、理论学习课程的设置,发展他们服务社会与集体的意识与能力,并逐步形成以德育课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改变为龙头,班团队课为主阵地,相关学科德育渗透为补充,每个月的德育主题分解、细化、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德育教育链条。

  2.利用好第二课堂、开辟好第三课堂乃至第四课堂,寓教于乐通过升旗仪式、专题讲座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和谐共处的能力。近年来我们全校性地开展了“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校园巾帼建功”等知识讲座。并充分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主题班会、网络、电影电视等途径进行隐性宣传,拓展活动新途径。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歌曲演唱比赛,陶冶学生的情操,使音乐、舞蹈、体育达到完美的结合,形成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3.净化校园内外文化氛围,营造优良育人环境实施了“校园净化工程”:一是通过主题团队活动,对未成年人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认清不法出版物和不良活动场所对自身成长的巨大危害。二是发挥团队组织的模范作用,动员共青团员、建党积极分子自觉远离有害出版物和不良场所,主动检举和上交不良出版物。与此同时,学校努力赋予校园内部以优美的环境,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学校采取多种筹资渠道,新修了设施一流的学生食堂、实验楼、学生公寓、图书馆。走进校门,规范的校园布局和随处可见的绿色植被使整个校园处处呈现一派洁净舒适、明朗清新、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德修身、以技立业”的校训令人振奋。校园信息厅里的宣传栏、黑板报及时反映着校内外、国内外的新闻大事。班级宣传栏的布置各具特色,内容广泛、主题鲜明、富有情趣,学生能根据班级的特点,自己设想、编辑、组稿。清净、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会无声地对学生们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到熏陶和渗透作用。

  三、构建全覆盖式社会化教育网络

  在思想道德建设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要在职校学生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最适宜的方法就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而要用真理和真情来说服学生、打动学生就必须密切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之间的联系,使之形成一股推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合力。

  (一)家庭教育方面

  1.时刻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的点点滴滴,我们都与家长及时保持联系,请家长来校参与学生的教育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通过创办《家教园地》等形式向家长讲解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育人方法,向家长宣传介绍为人父母应有良好表率作用等,提高了家长管教子女的水平,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创造了较好的家庭环境。

  2.定时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做父母的辛劳,懂得感恩图报。我们定时欢迎家长到校到班进行心得交流,让学生体味父母的疾苦,这已成为我校的常规。通过这些措施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二)社会力量方面

  1.充分利用好学校周边的教育阵地。把“张秋人烈士陵园”作为学生的第二活动课堂。

  2.邀请社会人士对学生进行教育。邀请“关公委”等德才兼备、有责任心的老干部、老教师、老红军、老党员、老专家对未成年人搞讲座,作报告,讲故事,他们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增添了鲜活的内容。此外,我们还聘请城西派出所的副所长担任我们的法制副校长,由他们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方面的知识讲座和相关教育。

  3.重视学生德育的社会体验实践。我们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他们的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双手、大脑,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磨练,练就真正的才干。比如我们充分利用假期这个社会大课堂开展组织青年志愿者到敬老院去看望孤寡老人、给贫困家庭送温暖等社会实践活动。为父母、长辈做一件实事;学习一项生产生活技能或自理自护常识……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接受社会公益教育、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体验亲情等人间温情并接受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总之,在社会力量方面,我们充分调动了一切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源,力争形成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大限度的合力。

  四、德育管理的实践反思

  通过几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我校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但我校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也还有让人忧虑的地方。受生活小家庭、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相对淡薄;亲近新观念、新文化、新时尚,但传统美德相对缺失;个性发展比较丰富,有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但礼让精神、集体精神、协作精神相对较差;浮躁心理比较普遍,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为此,我们的德育工作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遵循科学规律,用科学的发展观育人,避免盲目行事。中职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快,但分辨能力差、自控能力差、理性思维少、易产生冲动等特点,我们要进一步深入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掌握其成长规律,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热点,在保证教育内容健康向上的前提下,使教育的形式新颖活泼,保持对未成年人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2.要进一步创新德育方法和手段。要通过研究、开发有关德育课件,适时编写学校有关德育材料等工作,更为快捷、有效地发挥德育教育作用。进一步重视德育的体验教育,让德育进一步生活化。要帮助学生竭尽心灵的全部道德力量在集体中把自己的形象树立起来,为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而感到自豪。

  德育导师谈话记录篇5

  [关键词]导师;队伍;德育网络

  为了引领学生健康、幸福成长,龙岗初中认真贯彻落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从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入手,整合社会资源,扩容德育队伍,立足全员育人,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支导师队伍,构建了立体化德育教育网络,为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组建全体教职工参加的导师队伍

  学校在实施教师导师制的具体过程中,以班级为落脚点,找准“队伍、制度、会议、活动”四个突破口,实行“队伍建在班上、制度定在班上、会议开到班上、活动搞到班上”四项措施,确保导师育人落到实处。

  1.队伍建在班上。导师队伍分解到各个班级。班主任任各班的导师组长,兼领一个小组;学校领导每人靠一个班级,认领一个小组;每班由任课教师2~3人认领其余的小组;音体美微机等专业教师认领相应社团成员组成的小组;学校保卫、后勤等管理人员认领相关管理岗位学生干部组成的小组。各小组导师与成员基本做到面孔熟、情况摸、底子清,为下一步开展“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业辅导”打下良好基础。

  2.制度定在班上。制度明确规定,导师育人必须深入到班级、深入到学生,将与每名学生的谈话、帮扶时刻“想在心上、说在嘴上、跑到腿上、干在手上、记在本上”,学校主要领导定期通过抽查学生、检查记录、座谈调研等形式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保障了制度的顺利执行。

  3.会议开在班上。学校规定每周一下午班会同时是各班导师团成员集体约谈会,班会不再是班主任的专利。每周一下午,导师团全体成员进入班级,先由班主任总结上周班级情况,然后由包班领导和其他导师团成员依次发言分析各认领小组成员成长进步情况,并指出存在问题。

  4.活动搞到班上。教师为此开展了“四个一”活动:开展“听课评生活动”,通过日常开展的听评课,深入班级,将听课对象从关注教师转移到关注学生身上,课后与相关学生座谈,帮助其改进提高。开展“师生快乐大课间”活动,每位导师按照班级分组与学生同做广播操、打篮球、跳绳,密切师生关系。开展“师生共餐活动”,学校要求每位导师每学期必须和所认领的学生同吃一次饭,更多的教师则是利用周六把学生领到家中,边吃边谈,师生的隔阂随着饭菜的飘香逐渐消失,留下的只有师生无隙的交流。

  二、组建全体家长参与的导师队伍

  由于实行双休和假期时间延长,学生在家的时间能占到一半以上,闲暇时间的学生德育管理成为了家长必须面对的课题。

  1.搞好培训,让家长教导有方。学校主要通过“家长开课”和“电话访谈”两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在课堂上家长与授课老师互动交流,共同探讨研究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向家长阐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电话中,及时通报学生近期在校表现和存在问题,引起家长对孩子问题的关注。每次寒暑假放假前,学校都给学生家长发放《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让他们知道在假期中学生管理的重点,明确家长的义务和责任,取得家长的认可与支持,以实现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监管。

  2.设计活动,实现亲子共成长。开展“与孩子同行”家长学法活动。学校统一印发《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材料发给家长,让家长与学生一起学习,帮助家长明确思想当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家庭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

  开展“引领孩子度青春”活动。学校通过印发生理健康知识明白纸、召开家长座谈会、学生办手抄报等形式,让家长正确引领孩子度过青春期、配合学校解决现在面对的“异性不良交往、网络和垃圾文化、逆反心理”等青春期易发生的问题。

  三、组建由公安、家委会、社会名家组成的导师队伍

  德育导师谈话记录篇6

  关键词:德育导师制 受导生 暗导法 明导法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的素质与普高学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如何提高中职德育教育的成效,是许多职教同行一直探索的问题。四年前,笔者所在学校开始了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旨在动员全体教职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机制。培养操行、学习辅导、生活关爱、心理疏导……帮助受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纠正心理偏差,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学校教职工特别是任课老师“既管教又管导”的良好育人作用,有效形成“德育无死角、全员皆育人”的德育新格局,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步入良性循环。

  一、德育导师的工作原则

  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实践,笔者所在学校德育导师制的工作日臻完善。采用德育导师的工作原则如下:

  1.发展性原则

  德育导师的工作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

  2.个性化原则

  德育导师根据受导学生的个性特点,量身定制教导方案,实行个性化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兼容性原则

  德育导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接受差异,与学生心理相融,真诚理解、关爱受导学生。

  4.渐进性原则

  德育导师根据受导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教育,逐步提高受导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学习能力。

  5.保密性原则

  德育导师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不随意泄露受导学生在思想、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二、德育导师的工作制度

  1.档案制度

  即为每位受导学生建立档案,包括学生详细的家庭情况、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学习情况等。

  2.家校联系制度

  德育导师每月至少与受导学生家长联系一次,每学期家访两次,争取与家长达成共识,使学生在一个协调的氛围中加快进步。

  3.谈心制度

  德育导师不定期与学生谈心互动,方式可因人而异,有面谈、QQ、写信、E-mail、短信、电话等。

  4.个案分析会诊制度

  以年级组为单位,定期召开个案分析会诊会议,让导师交流教导心得,对疑难问题讨论互助。

  还有导师工作记录袋制度,记录师生活动的全过程。

  三、德育导师的工作方法

  在实践中,德育导师的工作方法可由年级主任、班主任牵头,学校政教处采用以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一对一配对的方式,明确强调德育导师拟采取暗导法或明导法开展工作。

  1.暗导法

  所谓暗导法指的是德育导师明确自己的受导学生,而受导学生(被导学生)却并不知道德育导师的隐性教育。暗导法适宜于个性强,在遵守校纪校规方面有困难、道德品质低下、受导学生行为习惯有缺陷,且对老师有强烈抵触心理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以往受老师的批评教育较多,对老师有明显教育意图的谈话或举动心持抵触,甚至会不屑一顾。对这样的学生采用暗导法易使受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老师的帮助,有利于打破问题学生的心理壁垒,德育效果明显。

  笔者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自上初中起就开始经常逃学,上课时常以与老师作对为乐,任课教师看到他在课室里就会头皮紧张,班主任曾因他紧张得神经衰弱而住过院。了解掌握情况之后,学校政教处专门安排了一位25岁喜爱打球的男教师作为他的德育导师,特地在球场与他偶遇,通过经常在一起打球聊天,老师和学生很快变成了朋友,从学生的口中了解到这个学生是因父母离异而产生自卑,继而自暴自弃,学习成绩从原来的班级中上降到全班最差。该德育导师把到脉后便在生活上处处予以关心,耐心倾听他的快乐与烦恼,根据其心理特点适时给予疏导建议,并利用课余打球适时与他谈人生、谈理想,让他真正感受到一种被人重视的幸福与快乐,明确了自己将来要走的路。在德育导师及班主任的持之以恒的沟通配合下,这位学生从当体育委员开始,先后担任纪律委员、副班长,让他体验自己对集体的重要性,感受努力之后的成就感,第二学期还被推选为优秀班干部。德育导师尤如推动学生前进的那对隐形翅膀。

  2.明导法

  所谓明导法指的是师生双方通过填写意愿表,双向选择确定彼此的显性教育。明导法适用于缺乏合作精神,不善于沟通,性格内向的学生;学校中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单亲、重组、贫困等家庭子女;学习困难,家庭教育又不得法,从而不同程度厌学的学生;陷入早恋,情绪波动大的学生。这几类学生普遍有与人交流的渴望,希望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和同学的帮助,但由于自卑不敢主动,这时明导法就能消除学生的顾虑,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心里依靠。学校大多数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的确定都是采用明

  导法。

  四、德育导师制下的新气象

  1.顺利打破问题学生的心理壁垒

  实施德育导师制,通过导师顺利打破问题学生的心理壁垒,纠正他们的心理偏差,使之重新发现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班主任将问题较突出的学生情况及时汇报至政教处,政教处在全校范围内筛选跟受导学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有较好的契合点的德育导师,运用恰当的引导手段和方法,德育效果事半功倍。

  2.受导学生通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主观能动性

  德育导师制的德育导师队伍构成主要是以班主任、任课教师为主,对受导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首先,每位德育导师至少带1名至多带3名学生,分配到的受导学生人数少,会集中精力予以重点关注。通过经常性的谈心和接触,导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帮助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其次,受导学生能经常得到导师一对一的辅导,有利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赶超其他同学,使他们在学习上不断体验成功感,增强学习自信。再次,导师每月与学生家长联系,帮助和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通过家校联手使学生在激励氛围中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有这样一个案例:2008级财会专业班有位女生,平时听课很认真,基础会计的笔记做了一本又一本,但考试成绩却总不理想。班主任在周记中了解到她的苦恼,于是找基础会计的任课教师帮忙并特聘其为该生的德育导师。通过细心观察,德育导师发现该生上课时忙于做笔记,老师分析的重难点、疑点都没听好,听课效率不高,且在课内课外皆不提问。找到问题的结症,该导师指导她如何做笔记以提高听课效率,且要求勤学多问,使学生主动发现自己的知识疑点。此举大大提高了她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她直面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如今,她已考入浙江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

  3.助推学生找到人生的自我定位,增强学生的自重感、责任感,促使学生奋发向上

  中等职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整天无所事事,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是来混文凭的”。当老师为他们浪费自己的大好青春而感到惋惜时,他们却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我很重要”,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的学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将会有怎样的重要影响,更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着怎样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通过德育导师的悉心教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完善了学生的品行评价,形成科学有力的学生品行评价机制

  以往学生的品行鉴定评语由班主任一人完成,难免有失偏颇。在德育导师制下,受导学生的品行鉴定采用以德育导师为主、班主任为辅的方法。由于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入的交流,对受导学生所作的评语会更加准确客观,能更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德行表现,也易被学生和家长所认同。

  5.发挥学校教职工特别是任课老师“既管教又管导”的良好育人作用

  德育导师制充分发挥学校教职工,特别是任课老师“既管教又管导”的良好育人作用,彻底改变了以往任课老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形成“学校德育无死角、全员皆育人”的德育新格局。在德育导师制下,每一位非班主任教师都有了明确的关注对象,教师的德育积极性和责任感大大增强,每一位教师都把怎样才能帮助好自己的受导学生,使之出现实实在在的进步作为自己的首要课题。此外,通过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和家访,不少教师表示以前家长只知道有班主任,现在知道又多了一位德育导师在专门帮助关注自己的孩子,成为孩子的“亲人”、贴心人,家长们纷纷表示由衷的感谢,对学校的教育更满意,也更放心了。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和责任意识,德育导师会将受导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或弟妹去看待并进行教育,有利于受导学生及时向德育导师倾吐心声,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如今,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德育成果,学生违规违纪现象明显减少,促进了校园及社会和谐,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肯定。相信在广大教育同仁的不断探究和努力实践下,一个颇具中等职校特色致力于提高职校生综合素质的德育导师制将会为职业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单振涛.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及其成因分析[J].教育科研与实验,1997(42).

  [2]金一鸣.教育原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德育导师谈话记录篇7

  实施班级德育导师制旨在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代学校处在一个相互影响的世界之中。通信卫星的广泛应用,缩短了全球信息流动的时间。随着全球变成了地球村,学生与外界的交往日趋增多,各种思潮、价值观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干扰学校德育工作。一些学生出现了现代意识增强、传统理念贬值,市场意识增强、师道尊严退化,包容意识增强、是非观念削弱,各种诉求增多、感恩回报式微等等现象。对此,有人提出德育教育是传统时代的工作方式,他们把学校的德育工作虚置一旁,把工作设置和德育师资虚拟化。事实上,学校德育工作现在不仅不能淘汰,而且应该加强和改进,无论在形式还是方法上都要与时俱进。因此,新形势下把德育工作有效贯穿、渗透到其他教学工作中时不我待。

  二、理念认知

  1.意义认知

  学校管理是任务,是纪律,更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因此,学校德育的使命首先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学校德育工作而言,中央有什么精神,上头有什么政策,要传达精神就刷刷大标语,要振奋精神就开一个大会,讲几句话,读读文件,要活跃气氛就办一个歌舞晚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增强其服务功能、示范功能、协调功能、精神激励功能,做到既能顺利地融入世界文明,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又能筑起意识形态的教育根本。

  2.时代精神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致力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在这种形势下,学校心理站推出班主任负责制下的班级德育导师制,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打造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学习型校园,充实了“大德育”大讲堂。这一点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尤为重要。在加快国家建设、提高民族竞争力已成为各国体现其价值和地位的重要标准的背景下,德育只有服务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才能体现其价值。德育工作只有结合学生的成长工作去做,才能发挥更大价值。

  3.愿景认知

  学生只有不断接受导师、班集体以及学校运用的规则、规范的积极影响,才能形成正面的思想态度、知识水平、能力和个性。有关学校根据上述变化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完善了以校长、书记为组长,政教、教务、团队负责人和年级组长为成员的班级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的德育工作。而积极拓展以班主任为核心,课任教师为辅助的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又可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生活、品德、行为和心理等要素,可以让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得到提升,人际关系日益和谐,个性品质日臻完善。

  三、活动机制

  1.活动事宜

  同一文化层次、年龄层次的学生觉悟高低不同,不同的学校文化不同,学生的思想状况差异更大,如果在思想工作中,搞“一刀切”、“齐步走”,一味追求思想教育的先进性,超越现实的历史条件,超越学生的接受程度,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变为空谈,无法引导、教育、动员学生。应以系统教育为主,体现出层次性。所以,要聘任思想政治素养高,职业道德好,有工作经验和奉献精神的德育导师。每位德育导师指导学生2―5名,通过结对与学生交心交友。导师每周与学生个别谈话一次,每半月与家长联系一次,每学期家访一次以上。

  导师平时要教会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还要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消极心态,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2.活动制度

  要充分发挥出德育工作的强大优势,就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现状,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启发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扫清各种思想障碍,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创造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使学生精神饱满,积极向上。建立导师工作手册可以记载得失,记录互动。活动开展期间,德育导师与班主任每周互通情况一次;全校德育导师和班主任每月参加联席会议一次,交流研讨,会诊特例;导师参与对授导学生思想品德考核,每年交一篇个案分析或工作札记。

  3.活动激励

  在听取学生评议的基础上,年级组长、政教处在期中、期末期间各检查一次并把结果反馈给校长室。“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每学期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考核与评价。除了每月向德育导师发放工作补贴外,每年还要评选出25%左右的优秀德育导师。学校评选星级教师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优秀德育导师。

  四、成效反馈

  1. 切实可行

  《导师工作手册》使得学校关于每个学生转变或进步情况的记载更加完整,德育工作更加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我们在全社会提倡的道德,如为人民服务,在对具体不同学生的要求中,应有所区别,对于先进分子应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于中间层次的学生应倡导自身的言行要有益于他人,尽量设身处地替别人考虑;对于后进的学生则应规定一个底线,即最低要做到自己的言行不要损害他人。将广泛性的要求和先进性的要求结合起,将各种层次的学生引导到他们在现实中可能达到的目标,德育工作才能发挥覆盖全社会的引导作用。

  2.教学相长

  学生,家长甚至教师过去习得的认识和经验正在被逐步淘汰,现代社会要求的处理方式和结果可能与以前大相径庭,包括学生和家长在内的思想上的困惑和迷茫将层出不穷。德育工作涉及的问题仅依赖个人的智慧和思维方式,常常百思不得其解,而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和引导又有可能导致恶性思潮的蔓延。导师制的经验形成和机制完善推进了校园教书育人的道德奋进和教学相长的责任承担,赢得了家长的喜爱和同行的尊重。

  3.事半功倍

  上述现代学生思想上的变化既有正面的,诸如现代意识增强,也有负面的,比如是非观念退化等等,这些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讲清楚不那么容易,要真正把学生的思想统一起来更不容易。因此德育工作要从大局出发,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争取做到既能顺利融入世界文明,享受世界文明的现代成果,又能筑起意识形态上的钢铁长城。德育导师的身教和言教加速了未成年人从不自觉和被动向自觉和能动的转变,学生的抱负、信心、动机、思维、情感、意志得到全面升华,班级的德育工作事半功倍。

  总结展望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最可贵的是其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建立新的创新机制。班主任负责制下的班级德育导师制是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可以开启和挖掘学生的正面思维、德育素养、健康人格和公民精神,帮助学校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德育导师谈话记录篇8

  顶层设计,导师育人高瞻远瞩

  《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完善德育工作机制,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体系。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和教书育人‘一岗双责’考核制度。”同时,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到来,“选课走班”就在眼前,行政班管理模式变革势在必行。所以从理论到实践,都要求学校要适应变革需要,全面深入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校在深入审视学校办学传统和现状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实际,广泛征求教师、学生和家长意见,制定并出台了《青岛三中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方案》。方案对导师的职责、工作流程、导师和受导学生的选择、评价奖励机制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每个年级由一名副校长牵头负责年级工作推进,每个班级由班主任牵头负责本班工作开展。

  正人先正己,育人先修身。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导师个人的素质和水平很关键,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和水平,学校投入资金,为每位任课教师都订购了一份(一本)教育教学的杂志或书籍。鼓励老师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每个教研组建立读书角,做到杂志书籍共享。同时,各教研组积极组织开展读书沙龙活动。

  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到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进行专业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全员育人的专业化水平。

  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围绕全员育人导师制召开学科教师专题研讨会,强化学科教师的德育意识,深入挖掘学科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作用,坚决克服只教不育,重教轻育的错误思想,努力提高每一位教师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学校的政治、语文和历史等学科,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科育人模式。

  有序组织,导师育人有章有法

  青岛三中在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首先由各班级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成绩、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家庭情况等因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互搭配分组,每组由一名任课教师担任导师。同时,根据每位导师负责的学生层次搭配和受导学生数量,充分考虑教师个人情况和学科特点,进行合理安排。

  导师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深入地了解所指导学生的兴趣、个性和特长,关注并掌握受导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导师采取整体指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以个别辅导为主的方式,通过座谈会、谈心谈话、网上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受导学生的思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习惯、生活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做到“思想上引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学习上辅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导师工作记录制度。印制《全员育人导师工作手册》,导师在工作过程中对受导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基本情况、导师的施导措施、过程和目标等进行详细的记录,一方面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长轨迹,一方面更好的总结和积累导师育人经验。学校还建立了导师工作督导评价和奖励机制,定期采取学生座谈、导师工作记录检查、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全员育人导师制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每学期开展全员育人优秀导师评选工作,对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奖励。举办全员育人导师工作论坛,进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经验的交流学习,不断提升导师队伍的整体育人能力。

  统筹协调,导师育人多管齐下

  扩大全员育人导师制成果,还需要统筹安排,将多种育人形式相结合。

  首先,学校把全员育人导师制与班教导会制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各班级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班级教导会,由班主任、全体任课教师、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参加。教师、家长、学生就学校工作、班级建设及学生成长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交流。

  其次,学校把全员育人导师制与拜师结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师徒结对一直是学校的老传统,每学年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学校都会精心组织拜师结对活动,为每位新教师安排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老教师担任学科教学师父和班主任师父。让青年教师一踏上工作岗位,就树立起“教书育人,一岗双责”的意识,新教师不仅要学习学科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掌握全面育人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学校还把全员育人导师制与育人沙龙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针对青年教师育人经验不足的问题,学校开展了育人沙龙活动。通过育人经验介绍、案例分析、头脑风暴、专题研讨、读书交流等活动,深入探索全员育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良好的平台。

  最后,学校把全员育人导师制与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全员育人工作,需要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学校每名导师要访遍所有受导学生家庭,日常工作中还要经常性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渠道与家长进行交流,以便全面及时掌握学生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导师工作。

  春风化雨,导师育人硕果累累

  2015级2班的李老师接到了班里小陈的妈妈特意打来的电话,小陈妈妈说孩子在母亲节给自己写了一封信,信虽然不长,但是字字流露真情,读完之后小陈妈妈被感动得流泪了……

  事情缘于之前班里的一次班级教导会之后,学生小陈的妈妈紧紧握着孩子导师李老师的手说:“李老师,真没有想到俺家孩子还会笑,而且居然对老师那么有礼貌。”听到这样的话,李老师有些吃惊地说:“小陈在学校里是一个学习特别认真的孩子,虽然不善于表达自己,但是待人很真诚,您怎么会这样说?”“他在家几乎不跟我们交流,也从来不露个笑脸……”小陈妈妈的话让李老师陷入了思考。这个看起来沉静内敛、才气逼人的男孩在家里与父母的关系居然这样僵,看来这个15岁的男孩子还有点小小的叛逆,不善于与父母沟通和交流,更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在这之后,李老师经常装作不经意地找小陈聊天,聊他喜欢的绘画,聊他们小组的趣事,悄悄地渗透一些为人处事的方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小陈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课间的教室里也总能看到小陈与同学讨论问题的身影,后来,在一次有关母亲节主题的活动中,李老师鼓励小陈给妈妈写了一封信。

  小陈的转变和成长,是青岛三中开展全员育人导师制促进师生发展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例子在青岛三中数不胜数。

  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开展两年来,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增强了,师生的心更近了,家长和老师之间关系更亲了,家长和学校之间理解更深了,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工作机制更完善了。


标签:学生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