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 > 正文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04 10:26:12 分类:科学 浏览:56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篇1

  关键词:非生物专业;生命科学导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73-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强调教育必须是完整的教育,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培养更多具有完善知识结构、满足科学创新、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1]。生命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2005年教育部高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非生物学类专业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议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生物学普及教育的核心课程为《生命科学导论》课程[2]。但是,生命科学的研究内容涉及面宽,对教与学都是一种挑战,如何在教学组织、教学体系优化和教学过程综合化等方面开展《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是目前教育领域内面临的主要难点。因此,作者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生命科学素质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结合几年来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进行《生命科学导论》讲授的体会和感受,谈几点认识。

  一、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重要性

  《生命科学导论》是面向高校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一门综合性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大学生不断提高对现代生命科技的认识,激起对生命科学热点问题的兴趣,加深对科学交叉、渗透、融合的理解,激发探索和创造激情,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开设是非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逐步改变着高校基础教学的结构体系。2002年国家教育部专门发文件积极促进非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生物教学的实施,要求具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必须面对全校非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以培养交叉学科的研究人才,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生命科学知识结合,产生新思路,开拓新领域,也为了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健康与环保意识[3,4]。所以,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前,全国很多院校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相关的生物学素质教育课程[3,5-7],课程性质多样化,在教学计划实施中充分体现了非生物类专业教学的特色。我校结合实际情况也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制订了具体的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常识、了解该学科的主要领域和进展,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生命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鉴于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基础层次参差不齐,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需求也不尽相同[4,8,9],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选、整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内容。面向文科学生时,采用讲座形式组织教学内容,主要以生命科学的热点问题和发展方向为主,结合介绍基础知识,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新发展及其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趋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生命科学观,参与社会发展的决策。面向理工科学生时,教学内容侧重学科交叉意识的培养,采用系统讲授、部分自学的教学方式,以生命科学系统知识为主线,同时介绍生命科学领域内的最新进展,使学生理解、认识一些生命现象和过程,启迪学生的跨学科创新思维。

  另外,学生对部分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如分类、形态、结构等生物学专业知识,因此提倡一些“开放性”内容由学生自学,激发学生思考与自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如组织学生参观生物标本馆、生物园地等基地,以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其他高校相关方面的经验,编写了适合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教材《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新陈代谢、细胞与细胞工程、生物体内的信号和传递、人体的防御系统、遗传及其分子基础、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与伦理问题等内容,从不同角度对生命科学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考虑到非生物学类专业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较浅,内容编排由浅入深,力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可启发学生思维,开阔思路。(2)从适合非生物专业文、理工类学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出发,选择以生命基本特征为主线,以生命活动的重要方面为主题,综合性地介绍生命本质,同时以生命科学的热点理论、应用和问题为切入点,采取专题综述、论证、探究等多种形式,在不同层次上启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和开展深入思考。(3)在各章节内容后附上思考练习题,便于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四、多元化的考试方式

  考试是测评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必要手段之一,好的考试方式不仅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且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增加了过程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等多元化学生成绩评定方法,以利于促使学生注重自身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2]。通常采用平时考核(如专题演讲报告、课堂讨论和考勤等)、撰写课程论文和期末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不但评价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完成作业的质量,又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多元化的考试方式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的思想压力,且避免了少数学生平时不学习,通过考前突击准备获得较高分数,导致课程成绩不合理的情况发生[10]。

  总之,为了提高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在非生物类专业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在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基础上,建立了本校非生物类专业《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体系,以期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发现学科间的交叉点,为今后的跨学科学习、研究奠定基础,从而促进科学研究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明,杨艳燕.公共生命科学教育与教学课程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3,(2):84-87.

  [2]宋怡玲,杨军.“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6,(6):37-39.

  [3]张万海.高师院校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课程的思考与实践[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5):72-74.

  [4]王玉芳.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0-21.

  [5]李弘剑.浅谈非生物类专业的生物学基础教育[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23):104-107.

  [6]王国强,吴敏,丁鸣.非生物类专业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0):116-119.

  [7]朱振元.现代生物学导论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07,(2):56-57.

  [8]向波,龙德清,王锋尖.关于我校《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67-68.

  [9]段红英,丁笑生.高校非生物类专业开设生物学课程的现状及主要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2,(45):121-122.

  [10]蒋永荣.谈高等院校“生物工程概论”公选课的开设思路[J].高教论坛,2006,(5):120-122.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篇2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程;生命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47-02

  生命科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本质是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既可以是组成生命现象的生物大分子,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本身,甚至可以是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建设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目前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人口膨胀、食物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及疾病危害,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因此生命科学被誉为21世纪最活跃的学科之一,自然科学的前沿学科[2]。生命科学素养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3]。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为全校的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生物类的课程,包括世界一流的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就将生物导论等生物学基础课程开放给全校[2]。通过在大学课程中普及生命科学知识,增强生命科学素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科学素质的手段之一。《生命科学导论》是高等院校面向全校各类专业,尤其是非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由于生命科学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而且发展十分迅速,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同时学生的专业差异均进一步加大了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难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已成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热点[4]。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PowerPoint、动画、视频等多种多媒体形式和生命科学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结合。将原先大量复杂的知识更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具有图文并茂,便于讲解和记忆的优点,可以更大程度地的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教学发展。

  一、多媒体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中的应用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涉及了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及现代、生物技术等众多的学科和内容,涵盖的信息容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综合性强[3]。作为一门全校通识类的选修课程,《生命科学导论》所面向的是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学生对生物学的知识具有不同的实际需求,教学过程中需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性,因此在授课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深度的教学内容。目前的多媒体教学的最主要方式体现在PPT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PPT具有图文并茂,便于讲解和记忆的优点,对于生物专业知识接触较少的工科和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非专业知识时也可以节省很多精力[5]。采用PPT进行授课,可以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听课而非记笔记上,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方便学生在后期随时进行查阅和回忆之前的课程内容。对于有一定生物基础知识的农科和理科学生,具有一定生命科学相关基础的学生,应当适当地增加一些知识的深度,需要对基础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的基础上引入一些新的技术和研究,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科学领域进一步进行探索和了解的欲望。然而,PPT的平面图像对于一些较为抽象和复杂的技术原理无法很好的进行展现,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丧失学习兴趣。教学动画在国外生物方面的课程中已有不错的发展,许多优秀的教材中附带有大量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同时一些研究者也渐渐开始在论文中利用动画或者影像来更为直观地表述自己的结论,或是将制作的动画或影像连接到自身的主页上,帮助其他研究者进行了解[4]。在常规的平面图像中,筛选、引用和制作生命科学导论相关的教学动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吸纳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此外,目前国内外媒体制作了许多精美的纪录片,比如中央电视台制作发行的《森林之歌》系列、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生命》系列、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制作的《自然》系列等,这些纪录片或介绍了自然生态的伟大,或展现了生命的神奇,或介绍了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均可以与专题内容相结合。通过观看纪录片,学生可以更直观地去了解新的研究进展,提升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多媒体的应用在《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课堂脱离了原先的板书模式,授课模式逐渐由文字化走向图像化,而图像化也开始脱离原先静态的模式,走向动态。例如,在进行动物免疫系统的介绍时,仅用文字配合图片的讲解的时候,对于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学生来说或许较易于接受,但是对于一些文科类的学生,较多专业信息的涌入和单一的过程示意图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如果将各类免疫细胞,如T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用卡通的形象描述出来,表述成为人体内的士兵,将免疫细胞对病原体进行防御的过程用动画表述出来。短短的几分钟的动画就可以将原先枯燥乏味的原理化虚为实,帮助学生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鲁迅先生曾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在《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纪录片的应用也是如此,特别是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介绍中,由于课堂的局限性,许多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接触仅仅限制在了书本上的介绍,在对“生命多样性”一章进行讲解之时,文字和数据大段地标示出了目前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严重威胁,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很难感受到这些数据的冲击性。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许多国家都制作了精美的纪录片向公众展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适当地引入这些纪录片比单纯的罗列数字更能够让他们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例如《最孤独的动物》这部纪录片,表述了包括孤独乔治在内的若干种已灭绝或濒临灭绝的生物的困境,这些生物的日常生活、生存环境以及那些为保护他们而努力的生物学家的工作都通过摄像机直观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引发他们的思考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此外,生命科学作为21世纪的领军学科之一,其发展日新月异,通过书本进行知识传播的更新频率有限,学生无法通过书本的学习了解到新兴研究的发展。多媒体则不同,新的信息影响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视平台进行传播,将其适当地引入到课堂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扩展了教学内容。

  三、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的弊端

  虽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明显,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幻灯片、动画等影像的使用,其原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精力集中在听课而非记笔记上面,但是也会导致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在课堂上不去记录笔记和听课,下课后直接拷贝课件,这反而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过多地引入动画和视频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相较于文字,影像固然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学生会存在抓不住重点,难以对影片中的专业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的状况。导致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质量反而下降的情况[4]。同时,引入影像进行教学有可能会使学生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6]。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吸纳新的知识信息,多媒体作为一个辅助工具,应该起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是并不应该取代教师的作用。若是教师过于依赖于多媒体的帮助,反而会丧失了其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导致无法正常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致使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进行《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多媒体形式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生命科学知识以及熟悉生命科学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板书模式,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需接受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然而,凡事有利则有弊,过多地引入多媒体动画、影像等资源则容易使学生失掉重点,在学习理解上存在偏差。而教师如果过度地依赖于多媒体,则会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丧失其在课堂上原有的主导地位,多媒体的应用反而会带来负面的效果。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适度原则,教师应当及时地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娜,毛永强.“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教学改革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120-1.

  [2]李遂焰,吴坚,李萍.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4,(29):94-5.

  [3]陈阿琴,陶贤继,刘其根,等.关于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06):42-3.

  [4]厉建中,胡振林,邱磊,等.多媒体在专业课《基因工程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0):333.

  [5]高勇,陈建民,王汉林.多媒体动画在基因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15,25(2).

  [6]穆灵敏,武俊芳,王文锋,等.基因工程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12):971-2.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篇3

  [关键词]公选课 生命科学概论 非生物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143-03

  21世纪被公认为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掌握一定的生命科学知识是21世纪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1]《生命科学概论》是高校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一门跨学科公共选修课。中国民航大学从2006年开始对非生物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生命科学概论》公共选修课,本文就民航院校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公选课的教学进行探讨。

  一、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公选课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社会期待的大学毕业生应该是在一定的专业训练的基础上,具有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更为积极的应付挑战的能力以及向多个方向发展的潜力。[2]目前大学生中所存在的问题已经暴露学校在人才培养结构上的缺陷或不足,专业细分化,过于强调专业化培养,使学生知识面过窄,已经很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创造性、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3]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将“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4]21世纪被公认为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能源开发、人类健康、生态平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近年来生命科学成为科学大系统里最有竞争力的带头学科,引领着世界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发展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作为基本国策。21世纪世界各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争夺和竞争,在这一历史时期,高校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课程是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如果不懂得一点生物学的知识,成为所谓的“生物盲”,将无法适应以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为特征的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要求。加强生命科学教育,普及生命科学知识,有利于个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健康观念,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稳定。[6]因此,在民航院校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对民航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应该是在更高层次上的以整体素质教育为主,有一定专业方向的高层次整体素质教育。《生命科学概论》是一门融合基础知识与前沿进展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是当今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世界著名大学,如哈佛、剑桥和斯坦福等,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全校开设类似生物学课程,1995年以来,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重点理工科大学也陆续把《生命科学概论》列为非生物类专业的限选或必修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近年来也面向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导论》的公修课。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生命科学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发挥航空器整个系统的效率,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利用生命科学技术开展航空人因工程研究,开展在航空环境下飞行员的行为及作业工效研究,弄清飞行员与航空器在航空飞行环境下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提出航空器飞行器的适人性设计要求、安全救生与防护措施、评价方法以及人员的选拔与训练方法等,使人、航空器及其所处的飞行环境有机协调与配合,探讨航空环境对航空人员健康的影响机制及对抗措施,为航空工程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这些将大大促进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

  因此,在民航院校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增加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了解,尤其是对人体自身的了解,将有利于学生发展仿生的设计思路,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来更好地为民航服务。

  二、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公选课的教学内容

  中国民航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集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行业院校,在校学生均为非生物专业。学校利用航空医学研究所的师资力量从2006年开始给全校本科生开设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生命科学概论》,深受学生欢迎,每学年选课人数达到800人。向非生物学专业学生开设《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定位于“基础性、系统性、趣味性和学科交叉性”,从介绍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物质基础入门,衍射到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从细胞到细胞工程;从生物物质代谢深入到生物遗传的本质——基因,从基因到基因工程,直至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分子水平上阐述生物的奥秘;同时还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的生物类群上描述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科学性、趣味性、学科交叉性和贴近生活性的内容介绍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与我们人类自身生存和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得到提高。讲授内容在注重系统性的基础上包含了最新的科技前沿、最广泛运用的生物学技术手段、最热点的人类疾病、最新的交叉学科等等。我们密切关注科技最新动态,把其中反映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最新进展的内容及时移植到我们的教学中去。例如:在“遗传”部分介绍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现代慢性疾病在遗传方面的研究近况;在“病毒”部分介绍SARS、H7N9等疾病的致病机理、防治途径和治疗方法;在“免疫系统”介绍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及预防;在“环境”部分介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等。这些“时尚”新内容很受学生欢迎,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三、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公选课的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生命科学概论》教学内容庞杂、信息量大、知识难点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直观的东西更易于接受、理解和记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组合方式讲授课程,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不仅增加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7]另外,可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生物学相关影像资料,给学生更为直接的视觉感受。例如播放科教片《人类消失之后》,让学生充分理解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开展课堂主题演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了解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我们组织开展了课堂专题演讲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初步确定当前生命科学重要前沿问题的题目,如生物芯片、基因工程、干细胞、生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转基因食品等,把学生按5~6人一组分组,每组确定一个主题,学生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小组讨论写成小论文,并做成幻灯片在班上交流演讲。这样增强了同学之间以及同学与老师的沟通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检索利用、团队协作、论文写作和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辩论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生物高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舒适快乐,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困惑甚至危机。人们在开发利用生物技术时,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生物技术的误用以及生物技术的非道德应用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8]这些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综合性,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的探讨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科学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他们捕捉信息、分析事物的能力。首先,教师初步确定当前生命科学具有争议性的热点社会问题,如食品添加剂的利与弊、克隆人的利与弊、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垃圾焚烧的利与弊、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等。学生通过分组每10个人一组,每2组自由选择一个辩论主题作为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每个班级推举一名主持人来主持辩论赛。通过辩论赛,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竞争、进取的意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展现自我的平台,并让学生对科学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学生的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其计算方式为:最终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开卷考试成绩(占70%),其中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由课堂出勤(占10%)、课后作业(占10%)以及课堂小论文(占10%)三部分内容构成,期末考试成绩采用撰写课程论文和期末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这种多元化考核方式不但评价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完成作业的质量,又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多元化的考试方式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的思想压力,且避免了少数学生平时不学习,通过考前突击准备获得较高分数,导致课程成绩不合理的情况发生。[9]

  四、思考与建议

  目前我校开出《生命科学概论》公选课以来,已有7年的教学实践,选课人数每学年达到了800人,每个班级限200人。由于选课人数多,且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管理起来难度较大。部分学生是为满足学分而选课,因此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加上不同专业基础知识差异较大,课程内容多但课时少,难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日星月异地发展,生命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现有教材也很难满足课程的需要。

  通过对《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探索,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强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加强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娜,毛永强.“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教学改革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120-121.

  [2] 蔡克勇.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培养创新人才[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4):1-7.

  [3] 宋怡玲,杨军.“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6(6):37-39.

  [4] 郑丽沙,李德玉,荣龙等.面向非生物专业本科生的“生命科学导论教学改革初步探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112-114.

  [5] 黄国琼,罗长坤.生命科学前沿的特征与意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1):1-4.

  [6] 晏琼,何金生,侯玲玲,等.研究型生命科学教学在非生物专业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83-85.

  [7] 王伟章,郑敏.生命科学前沿公共选修课教学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2):131-132.

  [8] 徐明.论生命科技的挑战与立法应对[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5):106-109.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篇4

  一、选择《生命科学导论》研究型教学方法

  《生命科学导论》涉及基础生物学、生物科学史、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现代生物技术与伦理学等多学科内容,知识面广博、热点问题颇多、综合性较强、更新速度快;而我院非生物专业的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生物知识结构不完整,因此,选择研究型教学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在教学中,我们将《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专题的形式结合学生的基础和专业进行展示,即“生命系统与生物科学史”、“生物与营养健康”、“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与环境”、“细胞与细胞工程”、“基因与基因工程”、“生物信息与生物芯片”、“仿生学与生物材料”、“生命科学伦理”。以专题形式将教材内容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提炼和概括,结合学科发展的全过程动态,把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最前沿的东西展示给学生。每个专题都有一条线索,以这条线索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探究、讨论来学习掌握这一线索穿起的生命科学的理论知识及相对应的生物技术。这样不仅可以照顾到各个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将不同学科融会贯通、交叉渗透,容易形成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利用网络资源辅助研究型教学

  研究型教学改变了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平台。随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为让学生更好、更多地了解和掌握生命科学前沿和热点问题,便捷的互联网便成了研究型教学的好帮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知国内外生物学最新科研成果,关注生物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可结合容易引起学生关注的有关课程知识点(战胜癌症、学习和记忆、基因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命伦理学等)设立专题,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然后由授课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综述和汇报查阅的结果。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研究思路,锻炼了学生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思考和归纳能力。在课后,授课教师还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所讲专题与相关网站进行链接,或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精美的图片、FLASH和3D动画等方式展示,与学生继续进行讨论,交换信息,从而取长补短,促进研究型教学的深入开展。四、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多层次考核研究型教学的考核制度要体现研究型教学的过程,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以往《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以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在平常上课时间不组织任何形式的考核,考查结果只能体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这样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实施研究型教学后考核制度实行多样综合性的评价,考核评价包括两部分:平时考查成绩(50%)和期末考查成绩(50%)。平时考查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态度(20%平时考勤和上课纪律)、课堂表现(30%回答问题、上课讨论及提出问题)和平时作业(50%写小论文、课程设计、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总结报告);期末考查以闭卷形式考核学生基础知识、素质能力和情感价值观。考查结果不仅能体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也促进和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考核结束后,教师在学生中可以进行访谈或者问卷调查,查缺补漏,不断反思,从而摸索出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及考核模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不仅能真正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也是有效的评价,这样,不仅调动了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研究型教学正常有序地深入开展。实践证明《生命科学导论》课程采用研究型教学,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但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授课教师不仅要对该学科具有深刻的理解和宏观的调控,而且对学生的基础必须进行准确地把握,才能与学生真正进行交流,并能很好地掌握课堂上生成性的问题,做到真正启发、引导、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因此,研究型教学的实施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应不断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并总结经验教训,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研究型教学水平。

  作者:武林芝 单位:太原大学教育学院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篇5

  1.1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引出知识点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及加深印象,在教学过程中,先从当前社会热点入手,更会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例如讲解蛋白质的元素构成这一章节,从之前沸沸扬扬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入手,因为三聚氰胺是一种含有大量氮元素的化工原料,被一些不良厂家添加在食品中提高检测食品中蛋白质检测数值。这样学生对蛋白质中含有氮元素并且可以通过检测氮元素含量来确定蛋白质含量这一知识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例如近段时间的H7N9禽流感病毒让人们谈鸡色变,借用这一事件,引入对病毒特征的讲解。

  1.2以著名实验为例子加深印象

  《生命科学导论》是一门选修课,没有开设实验课,这就导致学生只能单一的接受课本和老师讲授的知识,如果适当的介绍一些著名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激发兴趣。例如介绍胃液的分泌时,介绍了一个“假饲”实验,这是巴普诺夫用于验证胃液的头期分泌的实验,学生们记住了那只“吃不饱”的可怜狗。在讲到条件反射的建立时,当提到了巴普诺夫,学生们立刻反应:“那只可怜狗这次又为科学做出怎样的牺牲呢?”这时见学生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兴趣一下被激发了。

  1.3变知识为常识

  常识是日常的见识或普通的见识,它是日常生活(日常思维和日常行动)赖以进行的知识源泉。[2]它是最普遍的知识。有时候被记住的常识性的东西往往比被动接受的知识要更深刻。在讲解了蛋白质变性这一特点后,我告诉学生们:沾有血渍或者牛奶的衣服不易用热水洗净,这是因为蛋白质遇热会发生变性。学生们这时频频点头,看得出他们接受了这一信息。我相信同学们以后在清洗沾有血渍或者牛奶的衣服的时候,会记住我所讲的这句话的。

  2素质教育贯穿教学之中

  2.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品质

  作为一门对非生物专业学生开设的公选课,其目标并不在于培养学生精深的专业技能,而在于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课。而作为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公选课,能够把素质教育融入其中,更能够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课程里经常会讲到各种疾病以及疾病的治疗方法,借此激发学生的关爱之心,对患者不能歧视和嘲笑,要多一些理解和关爱,在能力范围内伸出援手,人们的理解和帮助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2.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除了关爱他人,也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了如何自我保护,才能去保护他人,这一点我时常在授课过程中提到。例如讲解艾滋病时,除了病因我还侧重预防方面的讲解,目的在于提醒学生珍视生命。讲到遗传病方面的知识,我也重点提出了近亲结婚的危害,引起学生的重视。

  2.3提升社会责任感

  当今社会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有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淡化,有重才轻德的倾向,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势在必行。基于这种现状,我会不定期开展课堂讨论,比如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克隆人等问题。学生们开始觉得事不关己的问题,在查阅文献资料,并在课堂上发言倾听之后,觉得其实只要自己认识上和行动上的一点点改变对社会都是有帮助的。

  3考评方法的改革

  多种形式的考评方法代替传统的期末一次书面考试。课堂讨论、作业、课程论文和考勤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评方法更能全面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及重视程度。[3]为了杜绝作业和课程论文相互抄袭的现象,采取同班同学之间作业和论文的办法,重复率高的便相应扣除一定分数。这种方法有效的杜绝了抄袭现象,让学生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4教学改革实践的效果及思考

  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改革初显成效。《生命科学导论》不再是学生们思想里可有可无或者为了凑足学分才选的选修课,而成为他们每星期都期待上的一门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课程。学生们的热情也成为推动改革前行动力,这门课程涉及到生命科学的方方面面,仅凭一位老师无法做到课程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能深入的讲授,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个问题还需加强探讨。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篇6

  21世纪被公认为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能源开发、人类健康、生态平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生命科学成为科学大系统里最有竞争力的带头学科,引领着世界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发展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作为基本国策。21世纪世界各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争夺和竞争,在这一历史时期,高校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课程是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如果不懂得一点生物学的知识,成为所谓的“生物盲”,将无法适应以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为特征的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要求。加强生命科学教育,普及生命科学知识,有利于个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健康观念,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因此,在民航院校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对民航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应该是在更高层次上的以整体素质教育为主,有一定专业方向的高层次整体素质教育。《生命科学概论》是一门融合基础知识与前沿进展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是当今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世界著名大学,如哈佛、剑桥和斯坦福等,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全校开设类似生物学课程,1995年以来,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重点理工科大学也陆续把《生命科学概论》列为非生物类专业的限选或必修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近年来也面向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导论》的公修课。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生命科学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发挥航空器整个系统的效率,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利用生命科学技术开展航空人因工程研究,开展在航空环境下飞行员的行为及作业工效研究,弄清飞行员与航空器在航空飞行环境下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提出航空器飞行器的适人性设计要求、安全救生与防护措施、评价方法以及人员的选拔与训练方法等,使人、航空器及其所处的飞行环境有机协调与配合,探讨航空环境对航空人员健康的影响机制及对抗措施,为航空工程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这些将大大促进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民航院校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增加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了解,尤其是对人体自身的了解,将有利于学生发展仿生的设计思路,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来更好地为民航服务。

  二、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公选课的教学内容

  中国民航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集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行业院校,在校学生均为非生物专业。学校利用航空医学研究所的师资力量从2006年开始给全校本科生开设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生命科学概论》,深受学生欢迎,每学年选课人数达到800人。向非生物学专业学生开设《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定位于“基础性、系统性、趣味性和学科交叉性”,从介绍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物质基础入门,衍射到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从细胞到细胞工程;从生物物质代谢深入到生物遗传的本质———基因,从基因到基因工程,直至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分子水平上阐述生物的奥秘;同时还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的生物类群上描述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科学性、趣味性、学科交叉性和贴近生活性的内容介绍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与我们人类自身生存和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得到提高。讲授内容在注重系统性的基础上包含了最新的科技前沿、最广泛运用的生物学技术手段、最热点的人类疾病、最新的交叉学科等等。我们密切关注科技最新动态,把其中反映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最新进展的内容及时移植到我们的教学中去。例如:在“遗传”部分介绍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现代慢性疾病在遗传方面的研究近况;在“病毒”部分介绍SARS、H7N9等疾病的致病机理、防治途径和治疗方法;在“免疫系统”介绍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及预防;在“环境”部分介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等。这些“时尚”新内容很受学生欢迎,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三、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公选课的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生命科学概论》教学内容庞杂、信息量大、知识难点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直观的东西更易于接受、理解和记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组合方式讲授课程,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不仅增加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另外,可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生物学相关影像资料,给学生更为直接的视觉感受。例如播放科教片《人类消失之后》,让学生充分理解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开展课堂主题演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了解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我们组织开展了课堂专题演讲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初步确定当前生命科学重要前沿问题的题目,如生物芯片、基因工程、干细胞、生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转基因食品等,把学生按5~6人一组分组,每组确定一个主题,学生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小组讨论写成小论文,并做成幻灯片在班上交流演讲。这样增强了同学之间以及同学与老师的沟通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检索利用、团队协作、论文写作和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辩论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生物高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舒适快乐,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困惑甚至危机。人们在开发利用生物技术时,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生物技术的误用以及生物技术的非道德应用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这些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综合性,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的探讨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科学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他们捕捉信息、分析事物的能力。首先,教师初步确定当前生命科学具有争议性的热点社会问题,如食品添加剂的利与弊、克隆人的利与弊、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垃圾焚烧的利与弊、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等。学生通过分组每10个人一组,每2组自由选择一个辩论主题作为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每个班级推举一名主持人来主持辩论赛。通过辩论赛,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竞争、进取的意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展现自我的平台,并让学生对科学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学生的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其计算方式为:最终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开卷考试成绩(占70%),其中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由课堂出勤(占10%)、课后作业(占10%)以及课堂小论文(占10%)三部分内容构成,期末考试成绩采用撰写课程论文和期末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这种多元化考核方式不但评价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完成作业的质量,又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多元化的考试方式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的思想压力,且避免了少数学生平时不学习,通过考前突击准备获得较高分数,导致课程成绩不合理的情况发生。

  四、思考与建议

  目前我校开出《生命科学概论》公选课以来,已有7年的教学实践,选课人数每学年达到了800人,每个班级限200人。由于选课人数多,且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管理起来难度较大。部分学生是为满足学分而选课,因此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加上不同专业基础知识差异较大,课程内容多但课时少,难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日星月异地发展,生命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现有教材也很难满足课程的需要。通过对《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探索,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强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加强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篇7

  为迎接更全面的生命科学的发展,提高生物科学专业学生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的能力,我们学院专门开设了针对生物科学专业的限选课程――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本课程在介绍蛋白质化学基本内容的同时,兼顾学科发展动态,使学生掌握蛋白质组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主要研究方法和生物信息学在蛋白质组学及蛋白质工程方面的应用及典型的研究实例,力求增长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及今后从事生命科学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课程开课几年来,笔者及同教研室课题组对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方式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一 教师本身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的授课对象是生物科学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面临毕业论文设计及准备考研两大难题,对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养成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实验设计水平,培养其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以往理论课单向授课的方式,要认识到此时的教学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在精心准备教案讲义,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应当思索如何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改革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认真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所必需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科研经验、熟练的实验操作水平是引导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二 教学理念要转变,教学方式要灵活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这一理念近年来备受教师关注和学生欢迎[2]。这一理念强调由教师引导,确定教学目标,学生为中心和主导,根据教学目标,主动收集整理资料,自主探究相关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总结,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这样,教师与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自完成教学任务,效率和认知度远超过以往单向的教授方式。

  由于该门课程为限选课,选课学生维持在25~40人左右,因此,教师从备课开始就应以灵活的方式与学生去沟通。在课堂上,我们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兴趣点与理解程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对于端正学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经之路。因此,笔者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兴趣点,经常开展各种课间讨论,促进学生深刻并灵活地掌握知识。笔者常采用以下方式:首先,生命科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科学,与医学、社会学等学科有交叉,且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灵活地举例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北京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是我国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实行总部,目前该中心已成功鉴定人类肝脏蛋白质13000余种,并绘制了高可信度的肝脏蛋白质互作图谱,发现了58种潜在的肝脏疾病候选基因等。像常见的脂肪肝、肝炎病毒感染、肝癌癌变及转移等标志蛋白质陆续被发现,为今后肝脏相关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举例,既能够增强学生对蛋白质组学的认可度,且因为该项目为我国自主研究项目,能够为学生提供今后科研的方向,也能增强学生的科研信心。其次,安排学生参加教学实验或科研实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会科研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让学生参与笔者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了解科研实验的实施过程,在此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再次,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科研设计,培养其科研能力。例如,让学生根据需解决的科研问题和掌握的实验方法等,指导其通过参考文献等方法进行初步的实验设计及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近年来,笔者已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课题研究报告多项,并获学校及学院立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信心和兴趣。此外,为了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所在学院开设了开放实验课程,我们鼓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实验设计,习得相应的实验技能。

  三 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评价方法要改进

  高校的选修课程普遍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以往的课程其平时成绩部分通常以出勤率或者答题的方式为参考,对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适用,而期末成绩仅凭一张理论考试试卷也难以评价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能力。生命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蛋白质组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在考核方式上,也应当实施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能力。考试方式主要由平时成绩、综述写作及期末理论考试成绩组成。以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重点在于灵活地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平时,我们让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自由地进行发挥。如,进行课题设计,讨论实验思路,撰写研究论文,演讲PPT及答辩等方式进行评分,借此改变单独理论考试的单一形式,建立更科学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此外,综述的写作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某一科研领域的综合认识,期末理论考试主要考核蛋白质组学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同时结合实验分析题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对某些重要蛋白质组学技术的掌握程度。

  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这门课程作为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限选课程,在国内院校开得并不多,该课程在我校已开设多年,以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要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肯定。对于需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和今后即将进入医院或科研机构的生命科学专业学生来讲,这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初步形成了科研思维,并且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对于今后进入实验室有着较好的铺垫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老师也普遍认为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知识较全面,因此也充分显示了该课程教改的优势和效果。

  四 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科研探索是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在此过程中,需要对每次的实验结果进行多次论证,力求结果的真实及科学性。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自身良好的教学态度和科研精神起到了楷模示范的作用。由于学生理论及实验水平有限,在课外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或论文撰写时,教师必须直接参与并监督实验的实施与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一丝不苟,严谨求真,坚韧不拔,同时,也应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对实验结果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杜绝造假及人为疏忽。

  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一定要真诚平等,这一点十分重要。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师生关系融洽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保证。教师如能自律,一丝不苟,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么学生也会以真诚的态度对待课程,如此才会有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把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探究式教学方式贯穿课程的教学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或相互合作,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了其主观能动性,因而直接提升了教学质量,对于面对即将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即将考研或即将实习的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而言,受益匪浅。

  当然,该门课程属于新开课程,碰到许多难题。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选择很久,教育部没有正式出版的专门针对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的规划教材,因此,我们选择何华勤主编的《简明蛋白质组学》作为授课教材,该书内容全面且简明扼要,并以利布莱尔主编的《蛋白质组学导论――生物学的新工具》、Wilkins主编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概念、技术及应用》为参考书要求学生阅读。第二,学生前两年以修学分为主,理论课程较多,实践时间较少,因此对本课程很多稍微复杂点的实验内容,如亲和柱层析、DIGE等缺乏深刻理解;此外,课程中讲解到的各种实验仪器,如双向电泳系统、质谱仪等由于价值不菲,对本科生的开放程度有限,因此,学生即使掌握理论,但无法形成深刻认识;最后,生物信息学内容专业复杂,学生的认知度与课程要求有落差,限制了教学的效果。但是笔者与同课题组成员课余开放本研究所现有的双向电泳平台,力求为学生创造条件。

  生命科学学科发展日新月异,高校人才培养观念和体系也要不断与时俱进,教师需要不断修正教学方案,及时总结教学规律,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努力而有效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生命科学学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尹稳,伏旭,李平.蛋白质组学的应用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4(1):32-38.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篇8

  关键词:食品科学;工程专业;专业导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35-02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今天,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在各方面的差异也越来越大。高中时代学习模式结束后,新生将面临新的管理模式、学习和生活环境,如何抓好新生入学后的“早期教育”,让其尽快了解所学专业性质,建立所学专业基本概念,宏观了解专业历史沿革、发展前沿、学术及社会价值,主动、自觉地进入学习生活中,找到个人发展的正确方向,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挑战[1,2]。

  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是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的课程,旨在帮助新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的核心思想、基本要素、理论基础、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早期教育”手段[3]。增设该门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工程中一项极具创新性的改革措施,近年来已在部分高校悄然施行,并渐已引起关注。当前全国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有219所,但将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的学校不是很多,仅有如华南理工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1,2]。这些学校该门课程的开设,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食品工程并非一个基础性的专业,而是一个应用型的专业,不仅需要我们拥有最基础的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实验和实践,食品工程的内容牵涉到食品的加工、综合利用及保存,另还有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目前我省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校尚未开设该门课程。该课程就目前而言在江西省仍属建设中的尚未成型的课程。

  我校食品学院从2014年起,针对大一新生开始开设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些问题。本文将结合实践,谈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在我校开展的情况。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内容设置

  根据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规划,并参考其他教学单位的专业导论课程的内容、学时和学分等方面的安排,制定了本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大纲。该课程校内安排16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2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校外安排工厂实习1次。

  该课程理论教学采用“名师讲座”的教学法,由食品学院院长亲自授课。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本专业概况介绍;本专业培养体系与学习目标讲解;本专业的学习方法介绍;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前景;大学生活规划指导[4,5]。

  (一)专业概况介绍

  从国内食品工业现状开始学习,结合国外食品工业现状,使学生在了解食品工业的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进入本专业情况的学习。首先介绍本专业的概念、发展历史,与相关专业的区别与联系,专业地位、意义及专业特点等。其次,介绍了本学校和本学院的基本概况和专业设置情况,让学生对本校本专业发展的历史、特色、发展前景有较深的了解。

  (二)专业培养体系与学习目标

  首先提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然后,详细介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了解大学四年中每个学期所学课程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内涵;最后,介绍基础课、专业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并对学生选修课的正确选择进行指导。

  (三)学习方法

  介绍本专业知识获取的途径和方法,如通过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等。重点介绍与本专业相关的网站,如食品伙伴网、小木虫学术论坛等。

  (四)就业指导

  首先,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明确学习的目标。介绍我校学院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实习基地。然后,向学生介绍历届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如去了哪些地方、哪些企业、目前现状等。对杰出校友做重点介绍和推荐。最后,分析食品行业的社会需求,提前让学生感知本专业发展方向,了解食品行业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

  (五)大学生活安排

  在如何规划大学学习和生活、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如何合理掌控大学的时间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大学阶段目标的制定与学习的规划。

  由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验学科。该门课程由校内、校外两部分构成。其中校内实践部分,安排参观学院中心实验室,让学生了解学院的实验条件,认识本专业的学科性质,培养学生动手参与的兴趣。校外实践部分,如安排参观阳光乳业公司,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实验室参观的基础上,实地考察工厂的生产情况,提前感受工作后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

  本课程属于专业方向引导课程,在讲授该课程时,应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及经济发展的需求,选取教材中重点、热点及关键、前沿的课程内容进行详细地讲解,以理论教学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专题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展开课程内容讲解。专题具有针对性,能使学生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训练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较短的时期内,加大了重点资料的信息量。学生也可以在重点学习中接触前沿,触类旁通,并能举一反三地构建知识体系及学科系统。

  本课程结束时,采取让学生撰写与课程相应的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论文评定成绩后,结合前面的平时成绩,评定最终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含上课出勤、平时作业、上课发言等)。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

  对于在本校食品学院首次开设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良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内涵;国内外相关领域专业发展、生产和科研概括;本专业内各学科的关系、教学计划及知识体系的安排;以及本专业的发展方向等。大部分同学在学习完该门课程后,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理性的认识和规划。

  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展望

  由于该课程在本校食品学院是首次开设,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新生还没有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他们对课程中的一些概念不理解,对一些知识点较陌生,以专业案例法展开教学时,会使学生理解得不清晰。本次课程由1名教师授课,带给学生的知识面等较为单调。在校内实践教学部分,仅仅采取的形式是参观实验室,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全身心投入,参观效果较差。

  总之,通过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的实践,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我们准备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推广,针对在课程开设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逐步将其完善,比如,在直接案例教学之前,可以安排1个课时作为专业概念、专业热点的普及;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面,采取多元化的形式,让更多有经验的名师参与其中;在校内实践部分,可以安排一个综合入门实验,在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同时,也动手感受一下实验的技能。希望在不远的将来,食品专业导论课在我校食品学院能越开越好,在江西省开设食品专业的高校中能普及。

  参考文献:

  [1]姜松,崔恒林,朱帜,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8(181):84-87.

  [2]冯向阳,邝兆明.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设置“专业导论课”意义和方法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8,24(12):1191-1194.

  [3]王斌,周亚平.《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建议[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1):85-88.

  [4]苗艳凤,关惠元.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体系设置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5):62-65


标签:学生科学生命教学课程专业生物学习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