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 > 正文

中医阴阳五行 【摘要】“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04 10:20:44 分类:科学 浏览:122


  【摘要】“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学说,这个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发展昌盛,一直到现在都在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发挥着指导作用。尤其在中医理论方面,“阴阳五行”学说更是其建立和发展的基石。本文就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相关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阴阳五行;中医;探析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是古人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并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始终,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一对范畴,它主要源自《易经》和《黄帝内经》。大约而言,阴阳是指一个事物整体中两个相辅相成的主要方面,二者相对独立又可相互联系,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阳一般代表光明、昼、春夏、暖热、火、向外、升起、动、兴奋、亢进等;阴一般代表晦暗、夜、秋冬、冷凉、水、向内、降下、静、抑郁、消极等。阴阳两者在中医学中的内容主要包括:

  1.1 阴阳的对立与转化 阴阳的对立制约,又称为阴阳相反,如阴阳分别代表的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性质相反,而性质相反的食物可以相互抵消相互制约,这是保证自然与人体各自和相互平衡的基本条件。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分别达到最鼎盛时会相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物极必反。《灵枢?论疾诊尺》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些均说明古人是十分注重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而在中医临床上有些阴阳转化的病例,如中毒性肺炎可以从高热而突然厥冷,脉像由洪大数滑转为沉细迟小。而有些中毒性痢疾患者最初的症状可能是腹胀寒战、四肢厥冷,但经治疗后可能会转为高热。这些临床中实际的病例均为阴阳转化的代表。

  1.2 阴阳互生与消长 阴阳互生又称为阴阳互根,阴阳虽为对立的矛盾,但同时又未矛盾的统一体。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阴阳在相互对立中不断转化,才能够维持自然界的平衡;而在阴阳不断转化中阴阳也是互相依赖的,脱离了任何一方彼此都不会存在,这也是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中最为具有辩证特色的地方。如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由气血组成的,气为阳、血为阴,气旺则损阴,血旺则耗气,这是阴阳的对立;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统帅血的流行,血能承载气的运化,一旦气血其中一方出现耗竭,则会发生阴阳离决,导致死亡。阴阳相互消长是说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消长就如自然界的四季更替,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秋冬四季轮替即为阳消阴长;而秋冬春夏四季轮替即为阴消阳长。例如阳虚病人给予热药治疗,则阴气消散而阳气升达,谓之阴消阳长;温病病人给予辛凉益阴药物治疗,则阳气消散而阴气孕育,谓之阳消阴长。

  2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一样,也属于我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其对中医理论的指导发挥着重大作用。五行学说是朴素的基础物质论,认为自然界是由五种不同性质的物质所构成,即木、火、土、金、水,任何事物均归属于不同的五行属性,而不同的事物之间可以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发生联系变化。

  2.1 五行各自特点 木曰曲直,象征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在五脏中肝归属于木,肝主疏泻,味酸,主生长、升发、条达。因此,临床凡遇情志不舒、气机郁结之象皆从肝治。火曰炎上,象征燃烧、热烈、旺盛等特性,在五脏中心归属于火,心主血脉,味苦,临床凡遇到血溢外出、口苦、火盛等症状均从心治。土曰稼樯,象征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五脏中脾归属于土,脾主运化,受纳饮食等,其味甘。临床凡遇饮食不佳、运化不利等症状均从脾治。金曰从革,象征清洁、肃降、收敛等特性,在五脏中肺归属于金,肺主肃降,味辛,主收敛、肃降、清洁。在临床凡遇收敛过甚、阳气生发过甚等症状皆从肺治。水曰润下,象征滋润、濡润、下行等特性,在五脏中肾归属于水,肾主二便、生殖,味咸。因此,临床凡遇二便不利、生殖障碍症状皆从肾治。

  2.2 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与阴阳转化一样,并不是静止不动,而是相互作用运动着的。这也就促进了事物的发展。五行理论以生克乘侮对五行之间的相关作用进行表示,来通过生克乘侮说明事物之间的相关变化。相生为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如木生火、火生土等;相克为一行对另一行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作用,如木克土,土克水等;相乘是指一行对另一行过度的克制,导致五行相克的不正常运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发生反向克制,也是五行相克的不正常运行。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在中医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肝病可以导致脾病,即木乘土;肺病可以导致心病,即金侮火等。

  参考文献

  [1] 彭坚,从中医临床角度解读阴阳五行学说[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5(7):124―125

  [2] 金亨运,潘秋平,阴阳五行与四时关系考[J],中医研究,2010,23(4):78―79

  [3] 高秀昌,试论阴阳五行说的意象思维特征[J],中州学刊,2009,12(6):246―248


标签:阴阳中医学说临床转化相互归属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