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随笔 > 正文

玉文化 【摘要】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03 12:28:17 分类:随笔 浏览:91


  【摘 要】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文学作为人的精神活动,是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都受到文化很深的影响。玉,作为中国文化中有特殊意义的部分,自古为文人所喜爱,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涉及,可以说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学是息息相关的。本文就浅谈下中国传统玉文化与文学的关系。

  【关键词】 传统文化;文学;玉文化

  玉石,作为一种比金银更具美意的尊崇物品,它一直是文人骚客表达情结的载体之一,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常在玉上寄托了自己美好的愿望和祝福,同时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哲理等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人常用玉作比喻,使许多人、物、事、景为之增辉生色。玉、玉文化给予中国文学以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我们不妨来简单梳理下中国文学中与玉有关的文学作品。

  一.中国诗词歌赋中的玉文化

  从历代的诗词歌赋来看。首先,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涉及到玉器或与玉有关的名句名篇。如《秦风小戎》中“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意为:想起那心上人,气质温文儒雅就如美玉一般)。《郑风》:“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我知道你要来,就把由几种玉组成的佩玉送给你)。屈原可以说是我国在诗赋中撰写玉最早的诗人,他在《离骚》、《天问》、《九歌》中都有关于玉的描述。他在《楚辞?离骚》中描述到:“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岂J美之能当”,这里的“J”就是一种美玉。在《楚辞?九歌》中他有着更为丰富的玉石审美感受,如在《大司命》中:“便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这里诗人写出了玉饰品七彩杂踏“光怪陆离”的审美感受。还有屈原在《九章?涉江》中云:“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登上昆仑山品尝玉之精华,可与天地一样长寿,像日月一般光辉。)这些都是早期诗歌中脍炙人口的绝唱。

  其次,在随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就有更多的与“玉”有关的句子或诗题,也有很多涉及“玉”的故事情节。如在唐诗中,有很多诗歌是吟咏“玉”的,如唐李白的《赠瑕丘王少府》:“我隐屠钓下,尔当玉石分”;李贺的《老夫采玉歌》前半部分所描写的“采玉采玉需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兰溪水气无清白。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该诗以玉文主题,阐释了一位老夫冒着饥寒死伤来采玉的苦难生活)。王昌龄七绝《芙蓉楼送辛渐》中著名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借玉来表达自己高洁清白的品格)。在宋词中,更有不少有关玉的名句,如:李清照《孤雁儿》“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还有脍炙人口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玉”不仅出现在文人高雅的诗词歌赋中,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由于长期的玉文化熏陶,或与玉器相伴的生活,普通百姓也总结出了很多与玉相关的词语或成语。通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看出“玉”的确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中国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了。如我们常常用“冰清玉洁,花容玉貌,亭亭玉立,小家碧玉”等等来夸赞女孩子的美貌;用“金玉良缘”来称赞一段美满的姻缘,用“温润如玉”来称呼一个人的良好品行,用“琼浆玉液,玉食”等等来阐释美酒佳肴;还有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还规劝别人好好读书,努力奋进。

  二.玉文化寄予的内涵与情结

  纵观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鲜明的看出,中国人对“玉”有着解不开的情结,人们逐渐对玉赋予了社会文化理念,使得玉成为道德习俗情感等的象征。人们不仅从浅层次的赞美人的外貌如玉一般美丽,更是在深层次上用玉来评介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

  玉,因为玉色纯净,具备了人类所向往的所有的美好的品性,、温文、宁静、含蓄、纯净、坚贞和正气。自从商、周的甲骨文、金文中开始出现与玉相关的文字以后,在“以玉为美”观念的影响,人们把一切美好的东西以玉喻之,玉几乎可以用来形容、比喻任何美好的事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文学中,玉文化常常具备“玉美”“玉德”之意蕴。中国人还把玉看作诗民族的精魂。人们常说“君子比德于玉”,这是中国人的一句古训,是中国人与玉一见倾心的真情流泻。中国人活着,像玉一样,去世了,最神圣的悼念,也是“生刍一束,其人如玉”。玉最让人称道的品质还在于玉永远的不折不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玉最让中国人感动的品性。玉即使碎了,但还是玉。所以,中国人身上有着玉的精神,面对屈辱面对外侵,中国人体现出的是不折不挠的精神。文学作品中出现如此之多与玉有关的内容,也许这正是文人们对玉气质欣赏的最高境界。

  三.《红楼梦》与玉

  以上都是简单的梳理“玉”与中国文学的一些关系,但是提及“玉”文化与中国文学之结合最经典的,不得不提及《红楼梦》。

  众所周知,《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又名《金玉缘》,故事的内容就是从一块通灵宝玉开始的,在小说中,连篇累牍地出现了无数与玉及玉文化有关的字眼,诗句,可以说整部小说就是中国玉文化的高度浓缩。据专家、学者统计,全书总计用“玉”字约5700个,贾宝玉的“玉”字全书出现最多,为3600多处,其次为黛玉,全书出现1300多处,人名用玉字全书总计为5300多处。

  在《红楼梦》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玉文化与玉的素材,在小说结构,立意,情节等的运用上,已经达到了天衣无缝,出神入化的地步。

  首先,从小说主人公们佩戴的饰品来看,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是大如雀卵,灿如明霞,莹润如酥,它的正面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背面则有“一除邪祟,二疗实疾,三知祸福”。贾宝玉是贾府代表人物,“通灵宝玉”为主人的命根子,它可谓与贾宝玉形成了“人一体”,贾宝玉一生的福祸都与这块宝玉有关。后来,当宝玉失灵,贾府也败落,作者曹雪芹就是借着玉文化与文学进行巧妙地结合。

  其次,从小说中“玉”寄予的内涵来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美玉所寄予的往往都是美好和有德行的事物,所以在《红楼梦》中,“以玉为美”的传统处处可见。如在比喻人物方面,描写贾宝玉的是:“美玉无瑕”,描写林黛玉的是:“亭亭玉树临风立”, 形容妙玉则是“好一似, 无瑕白玉遭泥陷”,在写英莲貌美,用的是“粉妆玉琢”,描写北静王:“面如美玉,目似明星,好秀丽人物”。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在玉上寄予了太多美好的感情,用玉来形容作品中人物面貌到内心美,从肌体到气质的美。

  曹雪芹不仅在人物形象上通过玉来寄托美好的意向,在一些自然万象之上,同样寄托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理想。如为了形容警幻仙子住处的华丽洁静,光彩夺目,用了“雪照琼窗玉作宫”一句。在香菱的《咏月诗》中用“试看晴空护玉盘”,借玉盘来比喻月亮的形状,形容抬头看晴朗的夜空,护托着一轮像玉盘一样的明月;在自然景色描写中,用“青溪泻玉”,形容溪水碧绿、清澈如玉流泻;在林黛玉《题帕诗》中的“抛珠滚玉只偷潸”,用珍珠玉粒比喻泪水,形容如珠似玉的泪水悄流满面;描述品酒的“玉液浓斟琥珀杯”,用玉液来比喻美酒;在场景描写中,有“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真是十分热闹”,用玉动珠摇来形容厅中欢快的热闹场面,生动传情 ;描写贾府时,用“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来比喻贾府的豪华富贵,官高爵显。如此描述,在《红楼梦》中不胜枚举。

  最后,在《红楼梦》中,是用玉文化来滋润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宝玉、黛玉,还是其他以“玉”字命名甄宝玉、玉柱、红玉、玉钏儿、蒋玉函、玉官、玉爱等等。还有贾府中以“玉”字偏旁的字命名的,比如:贾环、贾琏、贾瑞、贾琮、贾琉、贾珩、贾砒、贾琛、贾璜、贾琼等。作者在这些人物身上都寄予了深厚的玉文化内涵。纵观这些,我们可以说《红楼梦》就是一部玉文化巨著。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玉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华民族可以说是世界上唯一用玉,知玉,崇玉,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玉文化的民族。玉文化与中国文学的完美结合,使得中国灿烂的文化得以继续长存下去。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2]张卫中.小说的流变与中国传统文化[M].学林出版社,2000.


标签:文化中国文学宝玉中国人红楼梦形容有关我们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