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 > 正文

泥泥狗 老斋公,慢点走。送您一只“泥泥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7-30 22:33:20 分类:科学 浏览:149


  老斋公,慢点走。送您一只“泥泥狗”――淮阳民谣

  准阳,古称“宛丘”和“陈”,位于河南省东部偏南地域,因居准水之阳,故称“准阳”。《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太吴之墟也。”传说中淮河流域远古氏族部落的先祖太吴伏羲氏即在此“作网罟”,“养六畜”,“以赡民用”。距准阳城北三里之遥的“太吴伏羲陵”占地8 0 O多亩,规模宏大,当地俗称“人祖庙”,所供奉的伏羲、女娲香客们称“人祖爷”和“人祖奶奶”。每年的仲春二月,这里都举办拜庙祭祖盛会,即“二月会”,也叫“人祖古会”,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每天都有上万甚至几十万的伏羲子孙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朝祖进香,求福祈祥,一时间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香火缭绕,场面蔚为壮观。“泥泥狗”是淮阳太吴陵“人祖会”上用以出售、交换、奉送的泥塑玩具,品类多达2000余种,题材广泛,包括九头鸟、人头狗、人面鱼、人祖猴、猴头燕、独角兽、鸟头怪、四不像、虎、狮、鱼、蛙、龟、狗、熊、蟾蜍等等飞禽走兽,形象夸张、怪异,充满虚幻、神秘之感,被庙会上众多斋公、香客视为充满灵性的“神圣之物”,用于保佑祝福、求吉纳瑞。

  关于“泥泥狗”,在淮阳地区流传着许多美好的传说。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很早以前,淮阳经年干旱,有年春天又是久旱不雨,人们心里着急,也就无心去朝香祭祖。一天夜里,狂风大作,阴云密布,只一会功夫便下起瓢泼大雨,人们被雷电惊醒,从门缝、窗台往外看,只见地里黑糊糊一片,全是“泥泥狗子”在地里来回走动,有的拉犁,有的执耙,有的撒种。第二天,人们跑到地里一看,墒气十足,地被翻犁一新,禾苗都长出了尖芽。人们欢呼雀跃,前往太吴陵敬香祭拜,从此,人祖庙的香火就越发旺盛起来,狗也被淮阳人视为图腾神。在淮阳“人祖会”的古老遗俗中,“泥泥狗”作为祭祀伏羲的“神物”,盛传不衰。在这里,“泥泥狗”作为各类禽兽的泛称,成为具有代表意义的守护伏羲陵地的“陵狗”和“灵狗”,成为淮阳人心中美好吉祥的象征,被赋予了浓重的传统文化色彩。

  伏羲和女娲被尊崇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兄妹结亲”又“抟土造人”,并繁衍人类万物。伏羲“执伏牺牲”是狩猎、畜牧时代的象征。女娲则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母性之神,被后人尊为“神媒…高媒”,奉为专司男女交合、繁衍后代的生育始祖。在淮阳“泥泥狗”的众多品类中,最多、最主要且最有代表性的是“人面猴”和“人祖猴”,这些似人非人、似猿非猿的泥塑造像,往往下部绘有夸张的女阴器官,是女性生殖力的一种象征,具有明确的图腾意味。它表明准阳人对人祖伏羲、女娲的祭祀行为,是人类早期生殖崇拜的演化和发展。

  淮阳“泥泥狗”具有久远的历史传承,积淀了丰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是广大劳动者最质朴、最真切的艺术创造。从造型上看,淮阳“泥泥狗”多呈对称形制,形象古拙,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有造型写实的“具象型”,如母子鸟、双头狗,鱼、蛙、蛇、兔、斑鸠、燕子等;有给人以怪异感甚至令人费解的“图腾型”,具有鲜明的原始图腾崇拜遗风,这类作品也是淮阳“泥泥狗”区别于其他地区民间泥塑的主要特征,常见的有人祖猴、水陆怪、牛头怪、四不象、浑饨等。另一类是表现同体、人禽同体、乌兽同体的互渗造型,多运用意象手法表现夸张、抽象的一面。如人头狗、人面猴、猫拉猴、猴头燕、双头鸟等等。近年来,一些民间艺人从现实生活中攫取创作灵感,沿用“泥泥狗”传统的塑形工艺和质朴夸张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又充满生活情趣的新作品,造型生动,为“泥泥狗”融入了新的内容。

  在色彩装饰上,淮阳“泥泥狗”继承了中国古代“五行”思想,运用红、黄,青,白、黑5种传统颜色,通常以黑色为底,再绘以其他四色,既古朴厚重,又对比鲜明,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另外,淮阳“泥泥狗”不作大面积的描绘,只用各种点线作为符号,点画自由奔放,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程式化,基本纹饰如三角纹、花草纹、女阴纹、太阳纹等大都属于生殖崇拜的变异形式,展现出“泥泥狗”艺术独特的地域风格和审美特征。

  准阳“泥泥狗”艺术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与拓展,是具有典型性的民俗文物,堪称研究民族本源文化的“活化石”。

  责 编 王 昆


标签:具有表现造型人们夸张手法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