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指南 > 正文

事理说明文范文 事理说明文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7-29 16:44:01 分类:指南 浏览:140


  事理说明文篇1

  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的事理,写作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个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

  事理说明文阅读需要遵循三个原则:1.了解事理。2.理清说明顺序。3.明白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另外,同学们要注意事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严密性。

  解题金钥匙

  事理说明文的考试题型一般有以下五种:

  一、辨别说明顺序题。一般采用填空题的形式,如本文采用了

  说明顺序。通常情况下,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一般到特殊,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概括到具体,或由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针对不同的说明对象,我们应该使用不同的说明顺序,但实际上这几种说明顺序常常是综合运用,只是以哪种说明顺序为主罢了。

  二、结构方式题。填空题的形式较多,多为本文采用了 的结构形式。

  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致分为:总―分,如《苏州园林》;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

  2.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递进式结构多用于由现象到本质的事理说明文,如《向沙漠进军》。

  3.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分清说明文结构的方法需要先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是怎样组合的,再确定全文的结构形式。

  三、段落、语句顺序题。题干格式为:文中x段和x段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答题格式一般为:不能调换。理由是: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或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

  四、赏析语言题。其题干格式共分以下几种:

  1.说说用xx词语好在哪里?

  答题模式:xx词语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使文章更具有科学性)。

  2.句中的黑体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句中xx词语意思是……而替换后的词语只有……的意思,换了以后,就与原文内容不相符合,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3.句中的黑体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删掉xx词语,句子的意思变成了……显得绝对化,原来的xx词语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谨性。

  五、说明方法题。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资料。

  答题格式:这一句(段)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起到了……作用。

  模拟训练题

  社交网络里的文化软实力

  彭 侃

  ①近一个月来,韩国歌曲MV《江南style》出人意料地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世界各地的人们原本并不认识MV里的主角――韩国艺人PSY,也听不懂嘻哈风格的歌词,但却都随着片中模仿骑马动作的滑稽舞步,被卷入了一场属于互联网时代的狂欢。

  ②追踪《江南style》流行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社交网络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时至今日,《江南style》已不仅是一个文化产品,如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所评论的,它已变成帮助推销韩国出口商品的渠道,包括饮料、化妆品乃至电器的文化品牌。而对于韩国政府来说,《江南style》则俨然成了其在软实力建构上的标志性成果,验证了其“以文化产品输出带动软实力建构”战略的正确性。

  ④自1990年以来,通过对电视剧、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在海外电视台不遗余力地推广,韩国成功地在亚洲各地掀起了一股“韩流”风暴,如今又借着社交网络的东风,成功推动这股“韩流”涌向西方。

  ⑤在文化的国际交流中,全球性的社交网络平台正在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在没有国界的虚拟空间里,各国人民只要动动键盘和鼠标,便能实现“天涯若比邻”的交流。在社交网络上,人们也能轻易地成为主动的传播者,通过发帖、评论、转发来分享传播自己喜欢的内容,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呈几何级增长。而大量意见领袖的加入,更加强了社交网站的影响力,常常能引爆国际性的话题,正像《江南style》的成功所揭示的那样。

  ⑥对照我们自己,社交网络还未能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尽管中国的社交网站如新浪微博、人人网等也在蓬勃发展,但它们立足国内的发展取向,决定了其影响力难以推及海外。这意味着,尽管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网民,却难以在国际性的社交网站上发出声音,为来自中国的文化产品摇旗呐喊。

  ⑦在加强文化产品输出、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中国目前所依靠的主要是传统通道,比如官方主办的活动、官方主办和扶持的机构。这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仍需开拓新的领域和阵地。

  ⑧因此,我国亟须建立起一种更有亲和力的文化传播通道,而社交网络正是这样一种平台。相较于传统对外传播通道单向化、说教性的刻板形象,社交网络是双向的、互动的,可以让世界各国的人们交流自己的文化;它也是相对平等的、开放的,因而更容易赢得人们的认同感、亲近感。而随着互联网所构筑的虚拟世界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面对世界各国间围绕文化软实力所展开的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国要想获得自己的话语权,推出像《江南style》一样全球成功的文化产品,国际性的社交网络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平台。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10月25日,有改动)

  1.本文是按照 顺序写作说明的。

  2.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写作?

  3.“在文化的国际交流中,全球性的社交网络平台正在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全球性社交网络平台在“文化的国际交流中”发挥了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事理说明文篇2

  事理说明文,即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说明文体。它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方面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在阅读事理说明文时,同学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整体把握事理说明文的中心思想。

  二、阅读事理说明文,抓住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种说明方法之间的关系及作用。

  三、确定事理说明文的叙述结构。通常情况下,说明文的结构由事物的性质所决定。那么,同学们在理顺全文脉络时,一方面可以从说明对象的自身条理性来考虑,一方面可以按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来考虑。

  四、体会事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洁、平实是事理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为什么下雨天睡觉特别香

  壹心理

  明明是勤勉上进的有为青年,为何总在雨天犯困?是你的自制力太差,还是这其中另有缘由?以下内容,或许可以解答你的疑惑。

  白噪声是天然的安眠曲。白噪声是指功率谱密度在整个频域内均匀分布的噪声。不同于其他噪音,白噪声会使人感到平静,更易入睡。人在特别安静与特别嘈杂的环境下都会睡不着,但是在相对舒缓、有规律的声音环境下会很容易入睡,比如雨声、落叶声、转动的电扇声,还有老教授讲课的声音。一些神经衰弱的失眠症患者还会去购买专门的白噪声发生器,以帮助入眠。

  雨天气压低,交感神经不给力。交感神经与兴奋有关。当天气晴朗时,空气的含氧量高,能够为人体充分补充能量,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活动意向更积极;而到了阴雨天,气压降低,空气的含氧量减少,交感神经处于低落状态,人就会出现在雨天犯困的情况。

  褪黑素也参与了捣乱。人体在光线昏暗的情景下会增加褪黑素的分泌,其作用就是让人产生倦意;反之,光线明亮,则褪黑素分泌减少。下雨天,天色暗沉,光照不足,会使人的褪黑素分泌增加,人困马乏也就不足为奇了。

  人类的许多行为都与早期进化有关。比如,人类对草丛“沙沙”的声音特别警觉,这是源自对蛇类的天生恐惧。男子在挑选配偶时以白为美,是因为肤色白的女子更显年轻,也更可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同样,雨天好眠也可能与进化有关。远古时代,人类一般住在山洞或茅草屋里面,晚上睡觉时会非常担心野兽来袭。而在下雨天,野兽一般不会出现,人们也会放松警惕,获得短暂的安全感。经过几千万年的进化,人们沿袭了这种习惯,雨天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意味着“安全”,人们可以在这样的天气里放下戒备,让紧张的神经舒缓下来,做一个甜美的梦。

  看到这儿,你是否想起了童年的某个雨天,自己慵懒地躺在床上听雨声呢?

  (选自《读者》2013年第19期)

  1.文章从哪几方面说明了下雨天睡觉特别香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在文学创作中,以分析事物的成因或规律,介绍科学道理为主要内容的说明文就叫作事理说明文。回答问题时,同学们应找出上下文的相关信息点进行回答。

  2.文章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准确性和生动性是说明文语言的两大特征。要把握文章的说明方法,需掌握说明对象的特点,去相应的段落中找。说明方法的作用可以围绕“准确”“突出”“具体”“生动形象”“有条理”“科学”这几个方面展开。

  3.常言道:“春困,秋乏,夏打盹儿。”这是关于人在不同季节精神状况的三种说法。请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一种说法,分析其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理说明文篇3

  在文学创作中,以分析事物的成因或规律,介绍科学道理为主要内容的说明文就叫做事理说明文。一般情况下,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而在阅读中,事理说明文所要说明的,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体现事物本质的客观规律。

  在大多数情况下,事理说明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因此,同学们在阅读事理说明文时,一定要密切关注事物内部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应注重其语言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征。

  【即学即练】

  那些步步紧逼的入侵生物

  冉 浩

  2012年的7月9日,有媒体报道称,广西柳州一位市民在柳江边给小狗洗澡时,竟被3条凶猛的鱼攻击,其中一条鱼还突然咬住他的手掌不放。据说,这种鱼很可能就是南美洲大名鼎鼎的“食人鱼”!这南美洲的鱼是如何跑到广西柳江水中的呢?

  “食人鱼”入侵

  故事的主角“食人鱼”又叫食人鲳或水虎鱼,学名叫红腹锯鲑脂鲤,不算尾巴,可以达到30厘米长。它的腹部带有些许红色,身体带蓝色,看起来很漂亮。可是,在这漂亮的外表下却隐藏着它凶悍的一面。它们拥有高度发达的听觉和极为锐利的牙齿,喜欢成群活动,猎杀水中的鱼和落水动物,号称“水中狼群”。有传言说,它们能在几分钟内将落水的牛羊啃咬成森森白骨,并能在手术刀上咬出牙印。传言或许带有夸张成分,但毫无疑问,它们确非水中善类。

  可就是这样一种凶猛的鱼,却偏偏有人喜欢它,把它引入国内当宠物来养:一是看上了它漂亮的外表,二是觉得养它很刺激、很“有面子”。早在2004年,国内就因有人饲养食人鲳而引起有关部门注意,还专门针对饲养食人鲳进行过销毁活动。怎奈爱好者散养屡禁不止,现在仍有人饲养它们,使其流入自然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一旦进入水体,它们就可能成为入侵物种,极有可能给河流中的土著鱼类和两栖类动物造成毁灭性打击,也使河流变得不再安全。

  步步紧逼的入侵生物

  尽管“食人鱼”入侵事件存在诸多疑点,但入侵物种肆虐全球却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100种入侵生物已经有半数入侵我国,以它们为首的入侵物种正步步紧逼,我们已经到了背水一战的地步。

  如2004年前后,我国台湾、广东等地就先后发现红火蚁入侵。它原产自美洲,是一种极凶悍的红色小蚂蚁,带毒的尾刺可以蜇伤人和动物,伤处红肿疼痛,一旦过敏还会危及生命。现在,它们正在我国南方快速扩散,说不定你在什么地方就会看到一个个小土丘,上面有密密麻麻的红色小蚂蚁正耀武扬威呢!

  排兵布阵

  面对这些面目狰狞的入侵生物,我们又应当如何应对呢?

  “是人,打破了时空限制,缩短了时空距离,使原来物种千百年才能完成的入侵历程,得以在一夜间完成。”入侵生物的进入几乎都和人类的活动有关,它们通过人类身体、行李旅行,通过贸易货物传播,跟随交通工具周游世界等等。只要存在地区间的交流,生物入侵就难以避免,因此,不能指望速胜,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其实,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并在这种观念下进行建设、工作和生活才是最佳策略。比如引入外来动植物前,首先应进行生态评估,坚决不引入对环境有威胁性的物种。政府还应该尽快完善和明确相关立法,并发动群众,人人参与,从根本上消灭它们。同时,高效的海关检查也可以有效缓解目前的压力。

  (选自《今日文摘》2012年第24期,有删改)

  1.本文主要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解题思路:事理说明文的对象并非指某一具体事物,而是各事物间所存在的客观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事理说明文所用到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等,同学们只需对号入座即可。)

  2.仔细阅读“‘食人鱼’入侵”这一节的内容,你认为“食人鱼”尽管凶猛,却依然被某些养鱼爱好者所青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题思路:回答这类问题时,同学们只需找出上下文的相关信息点进行回答即可。)

  3.文章旨在揭示一个怎样的科学启示?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事理说明文篇4

  1.准确概括出文章所说明的事理。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说明的事理。

  2.准确把握文章(段)内容。一般以表述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3.分析、识别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辨析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如:这段话(或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内容,说说其作用。

  4.品味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一般以赏析题的形式出现,命题者从文中摘录一句话,要求考生品味其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5.正确把握文章结构。一般以填空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说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6.由文章内容联想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进行解释。此考点,迁移能力强,特别能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与应用的能力。

  中考真题在线

  (2013年山东临沂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奇招击退红潮

  丹丘生

  ① 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消除藻类。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就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⑤最近,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利用三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项圈藻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尽管三种频率的超声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频率接近1兆赫的超声波,这个频率刚好是项圈藻中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

  ⑥不同种类的水藻,因为大小不等,它们的共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项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种类的水藻。此外,这种除藻办法不会伤及其他的水生植物,因为其他水生植物的细胞对于超声波来说太致密了,不容易引起共振。

  ⑦由于高频率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很快被吸收,譬如1兆赫的超声波作用范围半径只有20米,所以这项技术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为实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红潮的危害。(3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 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考场得分:2分)

  分析:失分原因在于:基本上摘抄原文内容,缺少概括;语言不简洁,太拖沓。得2分。

  考生答案二:水生植物窒息死亡;人接触后会感染致病。(考场得分:3分)

  分析:准确地把握了关键段落(第①段),抓住了关键句和关键词“窒息死亡”“感染”,概括准确,语言也简洁。得3分。

  参考答案:大量水生植物窒息死亡;人接触红潮会感染致病。

  【名师提醒】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解答时要注意:一要通读全文内容,根据说明对象或所说事理迅速把握文章内容;二要把握段落里的关键词(句),作出有效提炼,准确概括;三是概括的语言要简洁明白。

  2.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作者是怎样按这种顺序进行说明的。(4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方法、原理。(考场得分:2分)

  分析:把握了说明顺序及说明内容。失分原因在于:丢掉了对能击退红潮原因的概括;概括过于笼统,不够细致。只能得2分。

  考生答案二: 逻辑顺序。本文按照这种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原因、方法及科学原理,用超声波消除红潮的优势与不足。(考场得分:4分)

  分析:答案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正确,概括准确,语言也简洁。得4分。

  参考答案:逻辑顺序。本文按照这种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原因、方法及科学原理,用超声波消除红潮的优势与不足。由因到果,由表及里,条理清晰。

  【名师提醒】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把握和说明内容的概括。解答时要注意:通读全文,根据各部分内容迅速断定说明顺序;在此基础上,细读文章,把握基本层次;把握各层次所写内容,作出准确概括。

  3.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藻类浮在水面的原因。(考场得分:2分)

  分析:正确辨析了说明方法,但没有说出该说明方法的作用。

  考生答案二: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藻类依靠气泡的浮力在水面上的特点,形象,便于理解。(考场得分:3分)

  分析:正确辨析出了说明方法,并能结合该段内容准确说出了该说明方法的作用,语言简洁、到位,得3分。

  参考答案: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藻类依靠气泡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名师提醒】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别和说明方法的作用。解答此题需要注意:仔细阅读所指示的段落,找准语句,作出正确识别;抓住所用说明方法的语句,正确理解该句内容,然后结合该段内容,即可准确概括出说明方法的作用。

  4.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凡是红潮繁殖的水域,水生植物都无法生存。

  B.击退红潮的“奇招”就是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来消除藻类。

  C.藻类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

  D.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对漂浮在方圆数千米的大海里的红潮不会起作用。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A。(考场得分:0分)

  分析:选择A或者C、D这三个错误答案,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文章相关语段,不会抓关键语句,从而理解不到位。得0分。

  考生答案二:B。(考场得分:3分)

  分析:选此答案,表明考生读懂了文章内容,并能结合文章内容正确理解、分析选项中的语句。从第①段话中可以看出,A项中多了一个“凡是”,使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原文意思;从第⑤⑥段中可以看出,C项中所说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指的是个别藻类;从第⑦段中可以看出,“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实用,则D项中“不会起作用”表述不准确。所以,正确答案是B。

  参考答案:B。

  事理说明文篇5

  说明文由于其对象的科学性强,而学生接触的生活有限,因此,命题有一定局限:若命制学生熟悉的,如钢笔,又容易被老师压中;命制学生不熟悉的,学生又不好写。故而在高考试题中,说明文作文大作文来写,可能性不大。但作为一种常见、常用、适用的文体,可放在语言运用中考查。也可以作为小作文考查。如重庆市的《筷子》(2005年)。因此,我们不能怀着侥幸的心理,放弃这一块的复习。

  说明文的特征及相关的知识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事理说明文篇6

  在中考现代文阅读测试中,说明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使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文体。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纵观近几年各省市中考试题,说明文阅读考点的设置,在继承和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最显著的一点是,近几年各地语文试卷中说明文阅读选材内容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逐渐增多,这是阅读考查的一个新的动向。选择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章,既能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能力,还能考查学生对与语文相关的本土的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渗透。说明文阅读考点如下。

  基础性考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获取有益信息,简要概括主要内容或要点,把握文章中心。2.明确说明对象,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3.把握文章思路,了解结构类型,正确划分段落层次,准确区分说明顺序。4.能准确识别各种说明方法,理解其作用。5.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理解其表达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开放性考点:1.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2.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3.针对生态环境等情况,拟写警示性的标语、建议或公益广告等。4.针对文章的某个方面或某段内容,自己设计题目并做出回答。5.结合其他学科知识答题。6.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审视与判断。

  【答题点拨】

  做说明文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对象,抓住主要特征

  阅读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阅读事物说明文,要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则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事物说明文标题往往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和结尾的总结句。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时,可以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除了找准说明对象,还要抓住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分析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考生易犯的毛病是不从整个语段或全文着眼,不抓中心句。

  二、仔细辨别,判断说明方法

  对文章所运用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常用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列图表、下定义、引用等。其作用的表述形式为“该说明方法的固有作用+该句的倾向性(主要内容)”。说明方法的固有作用是指该说明方法本身具有的特定作用;倾向性(主要内容)是指体现出的作者对事物、事理作阐述说明时蕴含的思想感情或主要表达的意思。在说明文中,这种倾向性(主要内容)一般就在本段中,很少涉及其他段落,同时还具有“趋前”(一般在说明方法所在句之前)的特征。

  常见说明方法的特定作用介绍如下: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8.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9.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10.引用——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 (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 (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解答辨析说明方法类试题,考生的主要失误有:说明方法与修辞方法混淆;下定义与作诠释混淆;打比方与作比较混淆;综合运用几种说明方法的会漏写;对所用说明方法的作用把握不准。

  三、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

  要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用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具体分为:由主到次、先因后果、从现象到本质、从特征到用途、由一般到特殊、从概括到具体等。

  辨析说明顺序,首先要认清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事物说明文多采用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在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中都可能用到。其次要把握语言标志,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等。

  解答辨析说明顺序类试题,考生的主要失误是将说明顺序与文章结构(常见结构形式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等)混为一谈。

  四、分析语言,体会其准确性

  事理说明文篇7

  【关键词】自主阅读 弄清说明对象 理清说明顺序 分析说明方法 体会说明语言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是初中阶段学习的三大文体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说明文在农业、工业、商业、信息业等行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指导,使学生具备自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按照说明对象不同,说明文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文的阅读比起其他文体的阅读,显得更有规律可循,因而也更容易一些。所以,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只要能围绕说明文文体特点展开,按照说明文几个要素展开阅读、分析,学生是完全能够进行有效的主阅读的。

  一、弄清文章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对象就文章要说明某个事物,解释的某种现象,阐述的某种道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有两种基本类别:一种是具体事物,这类说明文也叫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说明对象是“针鼹”,是事物说明文。还有一种是抽象事理,这类说明文也叫事理说明文,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说明对象是“花儿万紫千红的原因”,是事理说明文。

  弄清楚了说明对象,接下来还要弄清楚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阅读一篇说明文的关键。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准确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准确深入理解说明对象。要想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对课文进行详细阅读,注意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和重点段,尤其要注意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段。说明文说明事物总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说明的,如:《苏州园林》一文中,作者就是抓住了说明对象——苏州园林的“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这个总特征来展开说明的。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呢?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先弄清楚每段说的是什么,然后利用“同类合并”的方法划分文章结构层次,最后分清类别,确定说明对象的特征。

  二是从分析说明方法入手。在说明文中,说明方法总是为解说事物、阐明事理服务的,通过分析说明方法,往往可以有效的捕捉到说明对象的特征。

  三是从文章重点段及关键语句入手。很多说明文都具备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特点。抓住了这个特点,我们在捕捉说明对象的特征时,就要注意重点段的明示作用。在说明文中,总会有一些概括性的语句或总结上文说明的内容,或引出下文说明的要点,阅读中抓住这些语句,往往就等于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二、理清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理清文章结构,可让我们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能更好的理解说明内容,把握说明要点。说明顺序则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逻辑顺序又有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主要到次要、从原因到结果、从现象到本质等多种方式。一般来讲,凡写一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或生产过程的文章,按时间顺序来说明;凡介绍建筑物或其他物体的文章,常按空间顺序来说明;凡介绍事物内部的性质、状态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文章,常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一般情况下,一篇说明文至少采用一种说明顺序,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在有的说明文里面,有时则综合使用两种以上的说明顺序。

  三、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阅读说明文必须要注意分析的一个要点。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作引用、画图表、打比方、摹状貌、作诠释这10种。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看它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用来说明什么对象,起到什么作用。其次要看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这样分析才扎实、透彻。

  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说明文的语言有它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简明、准确。如:《苏州园林》一文的语言就是如此,开头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一句中的“据说”一词就用得很准确,整个句子也很简明。说明文的语言也不排斥形象生动,如:《桥梁远景图》在说明桥梁的构造时,用“一条板凳”打比方,十分形象、贴切。

  事理说明文篇8

  关健词:考点 知识点 考题例析 提升训练

  说明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考阅读考题中常出现的。这就要求每一位毕业班语文教师都必须加强说明文阅读的复习,才能让学生在中考中准确地答题。笔者经过多年毕业班教学的经验总结,摸索出一套极其有效的说明文阅读复习方略──说明文阅读复习“四步曲”,下面笔者就详细阐述这一复习方略。

  第一步:考点梳理

  常见的说明文阅读考点有(1)考查对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2)考查对说明顺序的判断与分析。(3)考查对说明文结构的判断。(4)考查对说明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5)考查对说明文语言风格的判断与分析。(5)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或局部感知。(6)考查对修饰语、关键词的理解。(7)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8)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性试题)。

  第二步:知识点梳理

  1.说明文的概念: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说明文的类别: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被压扁的沙子》等。

  3.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例如又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是按书籍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写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作者在举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特征时,就是采用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如《故宫博物院》。(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如《死海不死》先说明其地理位置、得名的原因及特征,再说明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咸度高)。逻辑顺序有许多的小类: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4.说明文的结构:(1)总分式结构,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的结构。这种结构一般是先概括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再具体说明各个特征;或先具体说明事物的特征,再总括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就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石拱桥的特征,接着再举例说明其特征,最后说明我国在建设石拱桥方面取得的成就。总分,分总,亦属于此种结构(2)并列式的结构,就是并列地介绍被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的物征。如《苏州园林》的中间部分介绍了园林的各个方面的特点。应用此种结构要用到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分类别时,要注意明确分类标准。(3)递进式的结构,多用于事理说明文,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基础,后部分是前一部分的深入。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是采用这种结构。(4)对照式的结构,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把被说明对像的几个方面、前后对照着写,或者将被说明事物与其他事物对比着写,突出其某一方面的征。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中的不少段落都用了对照式的结构。

  5.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下定义,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能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本质有确切的了解。(2)列数字,能准确严密地说明事物或事理。(3)举例子,能使说明内容具体化,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4)打比方,能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5)作比较,通过比较,使被说明对象特征更加突出、更加清楚明白。(6)分类别,能使文章内容清晰明白、条理分明。(7)引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8)摹状貌,能说明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9)作诠释。用通俗的语言对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进行解释说明,使读者容易明白。(10)画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6.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或平实、质朴、准确 ,或 生动、形象、准确。当然,在做说明文阅读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回答,切不可机械地将上面的知识点“默写”出来,否则,要被扣一定的分数。

  第三步:典型考题例析

  找三篇上一学年度的中考说明文阅读题,这三篇文章的阅读题要尽可能地涵盖说明文阅读的所有点考与知识点。下面以说明文考点中的“说明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摹状貌这一说明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及“对修饰语、关键词的理解”(“几乎”一词能否删去的分析)的两个考点为例,来阐明笔者在这一步骤的教学要点。

  1.考题的考点解释。向学生解释每一个考题的考点,解释的样式是这样的:如,“这个考题考查的是考生辩析、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这个考题考查的是考生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能力。”诸如此类,让学生再一次领会说明文考点与题型特点。

  2.失误分析。根据考生的失误情况,或者笔者对考生可能出现的失误情况进行分析。分析性的语言是这样的:如,“此题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考生不能结合文本具体地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很机械地‘默写’说明方法的作用。”“此题的失误原因在于:没有把握这种题型的答题方式,此题的答题方式应该是:不能删去,因为‘××’词起着……的作用;如果删去了,就变成……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答案示例。教师给出相对标准的参考答案,以便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效仿:如,“应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应用这一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林各种各样的姿态。”“不能删去,因为‘几乎’一词在这里起限制作用,表示许多地方都有,但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删去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四步:能力提升训练

  以上的讲解,只是让学生了解考点、知识点,避免错误,准确答题的方法,但这些必竟是“理论”的东西,还属于“纸上谈兵”,要想真正提升阅读说明文的的能力,那非进行能力提升训练不可,这一训练部分分两个步骤进行。

  (1)做上一学年或上两个学年的中考题精选。教师在精选考题时,尽量要全面,从文章的选择来看,既要有事理说明文,又要有事物说明文;既要有传统的说明文,又要有新近的科技小品文;既要有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又要有平实朴素的说明文。总之,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这一途径全面熟悉说明文阅读的考点、题型等等。

  (2)专项训练。根据的学生具体情况,对学生再进行说明文的专项阅读训练。阅读的文本,可以是该学年度模拟试卷中的说明文阅读题;也可以是教师精心选用的文本,并针对学生的薄弱点,精心设计的阅读题。一般来说,专项训练要做六七篇说明文的阅读。


标签:说明事物事理方法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