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妙招 > 正文

探索集结号 《集结号》的成功有目共睹,票房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7-28 17:55:41 分类:妙招 浏览:60


  《集结号》的成功有目共睹,票房与口碑的双赢,业内专家与普通观众的交口称赞,定格了中国电影世纪之交以来大片探索的一个既来之不易,倒也算水到渠成的高峰。而就作为个案的冯小刚导演而言,更是进一步确立了他在中国电影票房的当之无愧的执牛耳者的地位,也证明了他作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能把电影的商业性、娱乐性、人文性、艺术性等要素处理得恰到好处的优秀电影导演的实力和潜力。

  今年刚好是以冯小刚为首创的贺岁电影十年,回顾冯小刚的电影历程,从《甲方乙方》开始,他就是稳扎稳打,不变中求变,变中又有不变,形成了自己较为稳态的风格,凝聚了较为稳定的观众群,取得了可以与好莱坞进口大片抗衡,至少在中国本土相当傲人的票房成绩。虽然从《手机》开始,历经《天下无贼》到《夜宴》,其求新求变的雄心显而易见,于是从以往影片娱乐化、平面化和市场化消费性的追求到人文深度的逐渐增加和文化诉求的日益多元化,从温情机智、幽默谐趣的轻喜剧风格到偏于正剧抑或悲剧的风格等等,但《夜宴》一直都是引发观众对其求变方向是否正确,冯小刚的潜力和功力是否充足之争议的聚焦点。无论如何,置于中国的大片热中,《夜宴》哪怕也不无自己的独特性,其票房也承续了冯小刚所发出的“我的电影从来没有让投资方亏过”的神话,但其强弩之末的态势终究无法逆转。毋庸讳言,在中国影坛庞然大物多年的中国式的古装武侠大片,已经走到了夕阳无限好的窘境。然而,好在我们终于在2007和2008的岁月之交,看到了力挽颓势的《集结号》,看到了中式大片的绝地逢生和柳暗花明。

  影片《集结号》呈现了多方面的突破,上演了中国电影的多维度突围,更凸显了冯小刚导演之多维多元多向度的自我突破。

  实际上,《集结号》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绝不深奥。说到底,这只是一部好看的商业电影,不一定在艺术上要求太高,甚至影片中漏洞也不少(比如很多人说的“两张皮”的问题,更不用说战场细节)。但这一切,都不妨碍我们对之作某种艺术与票房的“成功学”分析。而我对之“成功学”的分析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也是一部“简单”的作品。所以简而言之则是如下几个方面:好的画面,好的故事,好的人物与人物群像,多面讨巧的文化诉求和核心性当下性的主流价值观归趋。

  对《集结号》的评价,不能离开两个背景,一是所谓军事题材战争电影的定位,一是以冯小刚为旗帜和代表的“贺岁电影”序列。

  中国一向是军事战争题材影片大国。据统计,从1949年到1999年的500部故事影片中,以战争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影片大约有300多部,占近三分之二强。正如论者指出,“50年来,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迁,经济文化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战争片始终坚守着中国电影的主要阵地,在每一个有电影生产的年份,几乎都有战争题材影片问世,战争片以其时间持续之长、范围之广、精品之多,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作为一个影片类型它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在世界电影史也是极为罕见的。”

  但到《集结号》的出来,我们可以说,不同于传统战争军事电影的,不是“军事战争说我”而是“我说军事战争”的另类战争军事电影出现了。“重要的是话语讲述的年代”,在这部影片中,重要的也不是战争真的如何如何,而是冯小刚在当下立场和冯氏眼光胸怀中如何说。

  《集结号》对战争场面的视听效果的营造可谓不惜工本。光凭画面、摄影机运动和音效,我们就可以说《集结号》有重大突破,甚至跻身于世界优秀战争电影的前列也并不逊色了。影片开始时的巷战,简直是二战题材的美国大片。其实若是按军事史专家的眼光来看,里面可能也会有不少所谓的真实性的问题,像巷战中的打手势语,像过于先进的武器装备,像那种坦克大战,像一些对美国战争大片如《拯救大兵瑞恩》等的模仿的痕迹等等。颇值得称道的是与画面造型相应的摄影,经常出现颇有气势的大俯大仰的运动镜头,片头第一个和片末最后一个仪式性的大远景俯拍镜头都是颇有气势也颇为流畅的以升降摇臂拍出的大俯拍镜头,有时感到自己在影院里作升降运动。这些镜头的构图和运动都营造渲染出一种悲怆、凝重而肃穆的氛围。

  但我们说《集结号》是中国军事战争题材电影的突破,绝不仅仅指影片在战争场景的画面视觉造型和声效冲击力上的前所未有、惊心动魄和奇观化。如果仅仅是画面和音响,仅仅是烟、火、土、血这些构成战争片基本视觉特征的要素,有人会说,视听觉冲击是7000万制作费堆出来的,是做成《太极旗飘飘》那样的音画效果的韩国人帮助做的。

  毫无疑问,《集结号》之于传统深厚悠久的中国军事战争题材电影之更重要的突破在于,《集结号》是一个普通军人谷子地亲历亲为的个人战争史,是军事战争映射到个体心灵的个人心灵史。

  新时期以来,不少第四代、第五代导演的战争题材影片都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致力于军事战争题材影片的创新。《喋血黑谷》、《一个与八个》、《三毛从军记》等都颇具此种突围向度。到新世纪,《我的长征》对此有突破,其重要的突破也是从一个新的视角看长征,看战争,进而使得战争中的伟人、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等都有了一种陌生化的表现。

  影片是从谷子地的视角去看这场战争的。谷子地这个名字就隐喻了这一形象来自底层的草根性。而谷子地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重兄弟情谊,对牺牲的兄弟抱有歉疚的,一诺千金的,有军人职业道德的,自律的、讲诚信的人。在他那儿,胜败的重要性可能还不如战友的生命以及生命是否得到应有的善待和评价(给一个说法),是否多给亲属发点粮食更为重要。战争的记忆也远没有比他从一个人的角度对战争的感性经历所留下的记忆更沉重、压抑和窒息。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他失掉了军阶,甚至自己的身份都失去了,一切从零开始,从无数次徒然辩诬他的所谓战俘或老兵油子的身份开始,但他宠辱不惊,泰然处之,因为相对于47个牺牲的兄弟,他是惟一的幸存者!

  《集结号》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突破,还应置于冯小刚的贺岁片序列中去衡定。与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序列中的人物形象相比,谷子地与他们并非完全没有共性:那种来自底层、民间的草根性,那种透着平民智慧的自我解嘲和冷幽默,还是不难时不时让观众发出他乡遇故知般的会心微笑。谷子地甚至把那种带有明显的冯小刚标记的京味幽默带到了朝鲜战场,让咱中国平民也无往而不胜地忽悠美国大兵一把。

  谷子地这一形象显然与冯小刚以往贺岁片中驾轻就熟的形象。与那个活得自在、轻松、潇洒、实用理性而又机智幽默的市民“顽主”形象有很大的不同,似乎不见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影片中那种无往而不胜的“玩性”,更不同于《手机》中作为个体媒介知识分子的主持人严守一个体意识觉醒的焦虑症表现,而是洋溢着一股悲怆,老迈、苍凉、沉郁、“浓得化不开”的历史悲情,战争与生命的二律背反,历史、战争对个人、人性的 压抑让他承受了过多的道义和责任的负载。就像作为普通人的哈姆莱特要以“羸弱的肩膀”肩负起“扭转乾坤的重任”,因而造就了哈姆莱特的忧郁、彷徨的复杂性格魅力,也正是谷子地这样的几乎无名的普通人所义不容辞承受(也可以说是无可选择地被强加的)的历史与道义的重负所形成的巨大张力,造就了此一形象的魅力和亲和力。

  《集结号》着力塑造了像谷子地这样的爱憎分明,重情讲义,一诺千金,讲求良心和诚信,在以往中国军事题材影片中颇有点另类特性的平民英雄形象,还塑造了各种性格鲜明的普通士兵的群像。这些人物群像的演员都不太著名,观众也不太熟悉,这既是把影片的军人群像平民化、普通化,符合当下平民、民主社会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心理,从艺术接受的角度讲则又别有一种陌生化效果(按我们的接受惯例和思维定势我们几乎很难想象葛优出演谷子地)。

  归根结底,如果说谷子地等人还是英雄的话,那也是一种平民英雄、无名英雄。是符合今天观众之期待视野的真英雄。

  正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老兵,谷子地才会在时过境迁之后,甚至质问团长命令不吹集结号的合法性(确切地说应该是“合情性”)。毫无疑问,就是我这样的军事外行也知道。军令如山倒,“一将功成万骨枯”,“官大一级压死人”,指挥员在战场上是否给下级下达撤退命令,只要是根据战况而定,无论下与不下都无可厚非。而按照当时的战斗情景,团长没让号兵吹集结号并非没有道理。牺牲小部队掩护和保存大部队的实力在中国军事战争题材影片中也比比皆是。这就使得谷子地的质问经不起推敲。在战争年代,一个部队下属对上级进行这样的质问简直是荒唐的。但有意思的是,经过冯小刚的层层铺垫(比如非常智慧地让团长与他关系非比寻常,那种老战友的、近乎兄弟的关系压倒了上下级关系,比如使观众与首先作为普通人的谷子地达成了认同,观众似乎忘掉他还是个连长,简直就是一个普通老兵)――如此一来,竟然使得这场戏虽不合军情却成为合情合理合民心的全片高潮戏。

  这或恐可称之为冯小刚的有悖军事常识常理的“庶民的胜利”!

  这样的普通人的视角,恰恰是冯小刚电影最可贵的特色。这与冯小刚贺岁电影的平民精神、人本主义思想和通俗易懂的平民化艺术风格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集结号》可以理解为冯小刚贺岁片在某些不变的精神内核和冯氏标记(如幽默和语言)之外,在题材、影像风格、主题深度、人文情怀等方面的重大自我突破。它所传达的冯小刚一以贯之的平民情怀和民生意识,是当下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表达,符合普通大众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现实。在磕磕绊绊的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像《集结号》这样的票房与口碑、视听效果与人文精神均达成较为合适和谐的张力的作品,唤回了中国电影观众,重振了中国电影业界的自信心。


标签:战争电影中国集结影片一个军事谷子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