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随笔 > 正文

divergent 《分歧者》(Divergent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7-26 13:58:29 分类:随笔 浏览:115


  《分歧者》(Divergent)系列电影改编自同名系列小说【分歧者】,在2014年推出首部电影,预计跟小说一样分成三部曲拍摄。它与《饥饿游戏》、《移动迷宫》这两部系列作一样,都被视为近年来热门的「反乌托邦」电影,因此也少不了拿来比较。最早上映的《饥饿游戏》被不少观众认为是「反乌托邦」电影中的最佳作品;《移动迷宫》则有特色及亮眼的演员,评价也不低;只有《分歧者》在小说被读者大肆批评,电影又被嫌没有新意及逻辑性欠佳的情况下落得两面不讨好的地步。

  《分歧者》系列电影到了第三集,开头就延续前一集的剧情,经过前两集的努力,主角一行人终于推翻由博学派(Erudite)首领珍宁马修斯所主导的政权,但随即又投下震憾弹表示他们生活的墙外还有人类,而这200年来在芝加哥(Chicago)实行的派别制度其实只是场巨大的实验。这些其实上一集的最后就已经揭露,面对这个新局面,故事还会有什么发展?

  豆瓣评分:5.7

  革命成功后,自然要面对反动后的统治,那些曾经支持又或者曾经反对的人应该要如何处置?在推翻珍宁(Jeanine)后,男主角四号(Four)的母亲伊夫林(Evelyn)成为新的领导人,她曾要求女主角为她站台,但是女主角拒绝。在得知墙外可能尚有世界的情况下,许多人民急欲往墙外世界探索,但原本身为无派别首领的伊夫林(Evelyn)在接手统治后则下令封锁围墙,拒绝人民与墙外的人互动,一方面则对前统治阵营的人进行审判。

  此部份伊夫林(Evelyn)一再强调封锁围墙是对人民最好的方式,后面在面对赤诚者反动势力冲突的情况下表示不得已才会使用「记忆血清」,她是唯一知道如何拯救芝加哥的人民的人,似乎她还知道些什么事但还没有说出来,不过这本来就是《分歧者》这一系列电影惯用的手法。

  在历史上,「革命」的意义多是推翻暴政希望人民能够过更好的生活,类似的剧情刚好也在另一部反乌托邦电影《饥饿游戏》中出现,而这两部电影对于革命后的共同点就是反动之后的体制真的是人民想要的吗?在《饥饿游戏》中推翻原本的独裁总统,迎来的总统则是另一个独裁者;在《分歧者》中则是对曾经的统治阵营进行残酷的清算,此时曾受高压统治的人民在充满愤怒之下轻易被搧动,也让这场政治游戏陷入残酷的循环。然而,在没有更好的配套措施之下,也会有人觉得干脆就恢复旧有的制度不可以吗?这就是本集电影名称 - 「忠诚世界」的真意,他们希望可以恢复派别制度,以保社会的和平,而以前友好派的领导人乔安娜莱斯(Johanna Reyes)首先提出。

  这部电影中「分歧者(Divergent)」的概念其实不断演变,也是此系列电影的一个特色,一件事的原委它绝不会一次告诉你,总是让你存在一些疑问,运气好会给你一些解答,很多问题至今依然没有答案。

  从「反乌托邦」这个中心思想来看,它其实代表人们对于未来生存环境的想象,藉由反对看似和谐的假象来彰显隐藏在社会中的不平等,所以一切对于这类描写中的虚构世界,最有趣的部份是这个「乌托邦(Utopia)」到底长什么样子?《分歧者》从剧情开始之初的五个派别就是为了维持社会的和平而设,在派别制度下人人各司其职以维持社会和谐。乌托邦之所以被反对,就是因为太重视制度和理论,而忽略人性、压抑真实情感,这样的乌托邦看似美好,其实没有存在的必要,「反乌托邦」的思潮才油然而生。

  「分歧者」是派别制度下的不安定因子,从第一集来了解分歧者的与众不同,让统治者视其为破坏社会制度与和谐的假想敌。到第二集分歧者反倒比较贴近一般个性可自由发挥的人,只是他们在社会上被压抑,反之那些所谓在派别世界下非分歧者的正常人才是限制人性发展的畸形产物,而整个社会的氛围是围绕在多数人的共同性之下才叫正常,少数不一样的人叫做反常,那么「分歧者」存在真的是那么大逆不道?

  「分歧者」的概念从第一集到第三集都有进一步的说明。反抗人性压抑与奴役人民的革命已然成功,派别制度几乎崩解,「分歧者」在没有派别的社会失去原先的意义。不过很快的,第三集电影重新定义了「分歧者」,给它赋予新的意义。唯有女主角翠丝(Tris)这种百分之百的分歧者才称得上「纯净者(Purer)」,而其他人则被称为「缺陷者(Damaged)」,也引出其实整个芝加哥只是一场基因实验的场所。但是「缺陷者」真的就完全无法生活于社会上吗?还是当权者可以用自己认定的方法来「导正」这一切?

  女主角无法接受新掌权者的统治,也为了救自己即将被审判的哥哥迦勒(Caleb),于是决定无视禁令到墙外寻找其他世界。墙外的世界带出《分歧者》系列电影更宏大的世界观,原本的派别变成只是一场巨大的实验,其实这一切导因于墙外世界,而负责实验的机构称为「基因改造局」,主导者就是局长戴维(David),也表达为了修正过去因科技发达而在人类身份进行基因改造的后遗症,试图找回人类基因的无缺陷者。

  在基因改造局的眼中,人命的价值被残忍的一分为二,除了基改局的人员之外,来自墙内或边界的人几乎都是所谓的「缺陷者」,以为革命后推翻了派别制度,但却要接受另一种分类方式,实在讽刺。

  女主角来到墙外接触到基改局人员,希望基改局能够有办法帮助墙内的人过更好的生活,一方面墙内在伊夫林(Evelyn)的统治下,对抗渐渐升温,前友好派的首领乔安娜(Johanna)觉得恢复派别制度才可以找回原有的和平,自称为「忠诚世界」。离开墙内的男主角Four也觉得墙外世界不如想象,墙内的人更需要自己的帮助,于是回到墙内解决家园的对抗危机。「派别 vs 非派别」、「墙外的世界 vs 墙内的生活」到底哪个好?

  基因改造局局长戴维是本集新出现的角色,由杰夫丹尼尔(Jeff Daniels)演出。除了本身贪婪的性格之外,还包括其对权力的掌控及高高在上身为救世主的心态,如果以基改局的人皆是「纯净者」的角度来看,「缺陷者」对他们来说并没有用处,为何又要四处抓补小孩,洗去记忆后养在基改局?对芝加哥的掌控最后图的又是什么?他们早就是「纯净者」了。最后局长对芝加哥强行实放「记忆血清」的行为只能解读为他还没玩够,不肯对芝加哥放手,又或者对实验结果不满意想要重新来过。虽然危机暂时解决,但是戴维对芝加哥的控制还没结束,要等到第四集才有后续。

  其实从第一集到目前为止,《分歧者》系列电影最令人诟病的地方在于述事的不完整,总是在剧情中丢出一堆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疑问虽然或多或少成为看下一集的动力,但是这种满肚子疑惑的感觉并不是太好,再加上第三部拆成上下两集上映,又再制造更多问题,如果下一部没有完整交待,只怕《分歧者》系列的评价会更惨。唯一觉得可取的是虽然《分歧者》一共有四部电影,但至少在每一集的最后总是会把该集发生的事情交待到一个段落,让「欲知详情,下回分晓」的无奈感降低许多,也让这集本来会是过场电影的感觉削弱不少,这点倒是值得肯定。

  不同于小说的发展让《分歧者》的剧情有了让人期待的目标(听说小说里女主角死了),在一连串人性化的描写中可以看到正反派的差别其实在于立场的不同而少有所谓真正大奸大恶之人,任何的统治者总是有追随的民众,只是其理念与普世价值的差距是否大到让人难以接受。但是让人好奇的是每一个角色其背后都有些许秘密尚未揭露,这也是让《分歧者》这个系列虽然骂声不断但还有不少观众持续进场的原因。不过缺点就是从头到尾,实在太多问题没有解答,太吊观众胃口,至于最后一集能不能给观众解答,就要看编剧的功力要怎么样自圆其说。

  最后就是《分歧者》的剧情从一开始发展就充斥着其他「反乌托邦」电影的影子,到了这集已经几乎把其他电影的剧情都抄完了,让我实在想问,原著也是这样写吗?从第一集起就觉得很像《饥饿游戏》,只差在芝加哥没有真的举行hungry game。到了第二集末,这是什么超展开的剧情,墙外有人?不就跟《记忆传承人》一样吗?搞半天自己玩自己也是乌龙一场。第三集前半个小时推翻前政权的统治跟《饥饿游戏》如出一彻,后来揭露芝加哥的派别社会只是一场实验,这不是《移动迷宫》的剧情吗?局长抓了那么多小孩,他跟「W.I.C.K.」的差别现在还不明朗,不过接下来还有什么可以抄吗?


标签:分歧电影派别世界系列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