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玩乐 > 正文

黄河之水天上来 到量天测地的浑天仪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01-10 15:24:54 分类:玩乐 浏览:86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泛滥着泥沙,从巴颜喀拉山一路浩瀚东流,缔造了黄河流域的灿烂文化

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的华人仍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视黄土地为自己的血脉之根。

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流经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等地,注入渤海。

干流全长5464千米,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千米,流域中既有富饶的河套平原,也有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黄河船歌唱到:“自古黄河九十九道弯,九十九个滩”。

黄河挟泥裹沙,一路奔波,从山东东营流入大海,造就了一片片退海之地,淤积形成了极适宜耕种的黄河滩区。

昔日赤身裸体的黄河纤夫,在这些滩涂上踩下了深邃的印记。

黄河上游有三源,西源玛曲,又称约古宗列渠,源于巴颜喀拉山脉中部的雅拉达泽山东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西南缘;中源卡日曲,又称喀喇渠,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中部的各姿各雅山北麓;南源多曲,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日吉山附近。

在这三条源流中,将玛曲作为黄河正源的说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若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在这三条源流中,以卡日曲最长(190.1千米),它比玛曲(171.5千米)长了18.6千米,因此也有人主张以卡日曲作为黄河正源。

中国水利部及黄河水利委员会仍以玛曲为黄河正源。

黄河因含泥沙多,水浑而色黄得名。

干流可分三段,从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口镇至河南省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以下为下游。

黄河是一条相对年轻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早更新世,如今的黄河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联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

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到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河上的壶口瀑布、羊皮筏子、河畔的纤夫和唢呐声声,都在奏着一曲古老的时光之曲。

壶口是黄河最著名的盛景之一。

滔滔河水从千米河床排山倒海似的涌来,骤然归于二三十米的“龙巢”倾注而下,形成极为壮观的壶口瀑布。

《书 禹贡》曰:“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壶口因此而得名。

远闻声音如熊咆龙吟,震耳欲聋,近看万马奔腾的水柱溅起几人高的水汽,令人觉得危险万状。

春秋季节水清之时,阳光直射在瀑布上,架起一座五色彩虹,颇为动人。

此外,黄河上游岸边还有地理奇观石林——黄河石林,它有黄色和湖相砂岩砾岩经地壳运动、风化、雨蚀等原因形成,色泽金黄,为集中国地质地貌之大成,世界罕见,又为黄河地理史上添了一笔异彩。

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中国文化的发祥地。

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文明便在黄河流域兴起。

之后,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大量的古文化开始在流域内繁衍生息。

这些旧石器时代的古老人类,正是中华民族的元祖。

如今的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

这些古文化遗址,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的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当人们回顾这些古老的人类文明时,既会惊叹于他们的顽强与坚韧,也不得不深深的感谢母亲河为他们所创造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非常适宜于原始人类以及动植物生存,而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疏松的土质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同时,疏松的黄土也很适宜于挖洞聚居,抵御自然的风雨雷电以及猛兽的侵袭,可以说是黄河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独特的条件,没有黄河,也就很难发展起如此繁荣的古文明。

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自称为炎黄子孙,所谓炎黄指的是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内的两位氏族部落领袖,炎帝与黄帝,他们所领导的是当时最强大的两个部落,而最后黄帝取得了盟主的地位,统一了流域内各个部落,逐渐形成了华夏族,这是中华民族的起源。

正因为如此,华夏儿女都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黄河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上艄公的皱纹里,藏了古老的炎黄性格,羊皮筏子载渡的也不仅仅是千万的乘客,而是5000年的中国文明历史。

黄河流域,始终都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

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殷商王朝,在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两岸建立了。

商朝是一个高度发展的种族奴隶制国家,千百万奴隶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更大发展,文化艺术和自然科学也都取得了较高成就。

自此以后,在3000多年的时间内,历代王朝都选择了黄河流域作为自己的建都之所,黄河流域也因此一直牢牢把握着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沿河的安阳、西安、洛阳、开封都在中国七大古都之列。

在3000年的时光内,黄河流域的人民用他们的辛勤劳动与智慧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从远古时代的原始冶铜、冶铁之术,到量天测地的浑天仪、地动仪。

黄河流域文化艺术领域的成就,也足以令世界瞩目,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这些古代雕塑建筑艺术的精华,都充分显示了古代黄河流域的匠师们高超的技术水平和杰出的艺术成就。

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黄河既是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也是大自然惩罚人类的“龙蛇”之鞭。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37.6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平均16亿吨,其中4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内,其余随着河水入海,在黄河口形成三角洲,其顶点在宁海,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

黄河流域西北紧临干旱的戈壁荒漠,流域内大部分地区也属干旱半干旱区,北部有大片沙漠和风沙区,西部是高寒地带,中部是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流入黄河,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灾害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上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每次改道都会给下游平原地区造成巨大的灾难。

有谁能想象在遥远的过去,黄河也曾是条清澈见底的银龙,人类摧毁环境的结果就是如今河岸的泥土仍然不断被冲刷进河水中,一天天被剥蚀的堤岸,不像沿岸的文化那样坚不可摧,生态恶化,毁坏母亲河清洁的同时,也在恶性循环的腐蚀着两岸的生态环境。

素有黄河源头第一县之称的青海省玛多县也被人称作千湖之县,有着扎陵湖、鄂陵湖这对黄河源头最大的姐妹湖,周边孕育了大片的草原,源源不断的为黄河补充着初生的血液。

如今,鄂陵湖已经枯竭,而提供水源的冰川也相继消失。

如果沿岸水土保持不当,黄河也有可能会血脉衰竭,变成一条时断时续的小河,不复能奔腾咆哮,一泻千里。

作为黄河子孙,保护黄河生态已经成为与守护母亲一样重要的事情。


标签:黄河流域文明文化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