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玩乐 > 正文

送行今日短亭中 再加上文人墨客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2-07 12:04:15 分类:玩乐 浏览:50


在李叔同先生还没有成为弘一大师之前,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送别》,“长亭外,古道边”。

这个亭子,似乎自古就成了文人墨客送别之处。

即便是梁祝李面也有长亭相送的经典桥段。

那么古时候亭子的由来和用途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古代亭就是停的意思,单人旁一个亭,就算人到了这里要休息的地方

亭子起源因该实在秦朝,秦汉时每十里设置一亭,以后每五里有一短亭,供行人何处,亲友远行常在此话别。

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是,在秦汉时期,交通并不方便,人民走五里路十里路,不像现在,轻轻松松平平坦坦,而且携带东西,也比较沉重。

但是那个时候,到处建设都差不多,很不方便,于是就修建了亭子,就是到这里可以停止休息一下的意思。

直到宋朝前,还可以读写停止。

这个恐怕是最早的中国政府的便民设施了。

有了这样的亭子,在路途中的人们就有了歇脚喘气的地方,实在不错。

后来亭子有设置了驿站功能,设立了亭长,所以可以在这里进行送别和相会,也成了一种标识。

《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宋代苏轼有诗《东坡诗.卷二十一.送孔郎中赴陕郊》:"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

"后五里就有亭,称为短亭,十里为长亭。

根据以上的情况,亭子确实源于便民服务的公共设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亭长慢慢没有了,亭长的便民功能一直还在,但是慢慢进入了园林点缀,沿路风景等作用。

人们开始更注重亭子的美观性和赏玩性。

这个时候鲁班的后世弟子们就更有用武之地了。

再加上文人墨客,很多送别相聚的作品,都跟亭子相关,这里也成了大家传播自己情绪的一个地方。

我想起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虽然一路送别,但是沿途的亭子,才是诗人再三劝酒的地方,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使得他更加不舍离别。

以至后来长亭、杨柳、美酒、南浦等字眼在古人送别诗词中是经常出现的,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都是送别诗词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文字符号。

"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乃是古人送别的经典场面。

江淹《别赋》中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南浦遂为送别之地。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中也有"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之句,饮酒亦为送行时常见场面。

而柳永在《雨霖铃》中描写的送别场面,则即有长亭,也有杨柳,还有美酒,实为送别诗词之佳作名篇。

中国的亭子也会走入私人的宅院,那就更多是自己和家人相聚的地方,亭子进了家和公园,更多了一分亲情和爱情的眷顾。

但是只有在郊外的亭子,才有古意,如今很多城市都在进行生态进化,园林城市的发展,古代的亭台楼阁,自然而然的重新进入我们城市的景观,不管在哪里,亭子都是不可或缺的。

无论用你搭建的是木亭,石亭,竹亭,它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具代表意义的一种典范。

它见证了我们人类最美好的情谊,也一同体验着我们历朝历代的人们的离别与相聚,在这方面没有一个建筑物能跟亭子相比。


标签:亭子送别地方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