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屋 > 正文

袁崇焕墓北京便门户大开 在袁崇焕的带领下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2-07 12:01:14 分类:书屋 浏览:69


中国封建王朝的交替是具有周期性的,大致包括了农民起义、外部势力入侵的方面,一旦旧王朝覆灭,新的王朝就会接踵而至。

明清交替之际,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不断侵扰明朝辽东地区,严重威胁辽东地区的安全。

为了守卫辽东地区,明熹宗朱由校派遣袁崇焕率领明军驻守山海关。

而后,明军与后金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袁崇焕亲自指挥宁远之战以及宁锦之战,明军大获全胜。

为了更好的抵御后金军,袁崇焕建立了关宁锦防线,而他本人更是被誉为“明朝最后的防线”。

然而崇祯皇帝却将他凌迟处死,他死后北京城内的百姓竟然将他的尸体瓜分殆尽,只剩下一颗头颅,这颗头颅更是被崇祯皇帝挂在墙上示众。

直到1966年,袁崇焕墓被挖开,考古专家第一时间抵达了现场对袁崇焕墓做进一步调查。

调查之初,他们一直深信袁崇焕的墓中有一颗金头颅,然而随着调查结果浮出水面后,他们发现自己竟然被骗了三百年。

袁崇焕临危受命

就如同明朝大多数官员一样,袁崇焕同样也是通过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开启了仕途之路。

袁崇焕是一位酷爱兵法之人,经常与士卒谈论兵法,尤其是边境的退伍士卒。

在向他们询问边疆的军事情况后,袁崇焕都会产生戍守边疆的想法。

公元1622年广宁战役爆发,广宁巡抚王化贞率领的明军被后金军击败,随后,后金军迅速占领广宁后,又相继占领锦州等重要城池。

而后金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山海关,一旦山海关被攻陷,无险可守。

广宁战役的失败,使得明朝政府惊慌失措,就在群臣一筹莫展之际,袁崇焕站了出来并说道:“只要给我足够的粮食与兵马,我一人足矣镇守山海关”。

胆识过人的袁崇焕受到了群臣的赞赏,而明熹宗也准许他负责镇守山海关,并允许他招募士兵。

而袁崇焕之所以信心满满,是因为他在得知了广宁战役战败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就前往山海关考察地形,并根据山海关的地形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袁崇焕抵达山海关后成为了王在晋的下属,然而二人很快就在战略部署上产生了分歧。

皇帝近臣兵部尚书孙承宗支持袁崇焕的提议,并向明熹宗上书请求罢免王在晋的职务,而后袁崇焕亲自带兵坐镇辽东地区。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亲率后金军队直逼宁远城。

袁崇焕誓死保卫宁远城,写下血书以表决心,此举极大的鼓舞了城中士兵的士气。

经过接连几天的交战,努尔哈赤被宁远城上的红衣大炮所伤,再加上当时天气异常寒冷,非常不利于作战,后金军只能撤退,宁远之战明军大获全胜。

此前明军在与后金军的作战中屡战屡败,宁远之战打破了后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的鼓舞了明军的士气,努尔哈赤也在此战过后突发疾病去世,他的儿子皇太极即位。

宁远之战胜利后,在袁崇焕的带领下,击退了皇太极率领的军队,即为宁锦大捷,两次战争的胜利,足以证明了袁崇焕过人的军事才能。

袁崇焕之死

1627年是明朝风云莫测的一年。

这一年,袁崇焕受到魏忠贤的影响,只能被迫衣锦还乡,放弃了镇守边疆的职务,也是在这一年,明熹宗驾崩,他的弟弟崇祯皇帝即位。

崇祯皇帝即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诛杀魏忠贤,重新夺回属于皇帝的权力,次年更是在群臣的建议下,再次启用袁崇焕。

重新返回官场的袁崇焕被崇祯皇帝提拔为兵部尚书,总管辽东以及周围地区的军务,而袁崇焕也向崇祯皇帝提出了“五年复辽”的计划。

听到袁崇焕的计划,崇祯皇帝大喜,便赐予他尚方宝剑。

尚方宝剑是明朝皇帝御用宝剑,他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持有尚方宝剑的臣子有着先斩后奏的权力,可见这时的崇祯皇帝是非常信任袁崇焕的。

然而,袁崇焕却用这把尚方宝剑诛杀了毛文龙,这种错误的处理方式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当时,毛文龙所率领的明军屡战屡败,便驻扎在皮岛上。

皮岛是战略要地,尤其是当明军接连失去几座重要的城池后,皮岛的价值更为重要,能有效的制约着皇太极,因此皮岛以及毛文龙一直被皇太极视为眼中钉。

毛文龙驻扎皮岛后,将皮岛的所有官员换成自己的亲朋好友,并且谎报军队数量,征收过往船只税收,更是多次抵制袁崇焕的建议。

袁崇焕得知了毛文龙在皮岛上的所作所为后,认为如果不能被自己所用,就要将他铲除。

为此袁崇焕罗列了毛文龙在皮岛的罪行后,将他处死在皮岛,而处死毛文龙如此重要的事情,袁崇焕并没有向崇祯皇帝禀报。

当崇祯皇帝得知袁崇焕处死了朝廷重臣后,为了不影响袁崇焕的“五年复辽”的计划,他只能赞许袁崇焕的做法,也就是在这时,崇祯皇帝与袁崇焕的君臣关系出现了裂缝。

毛文龙的死,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皇太极,拔出眼中钉后,皇太极的下一个目标便是,直取关内,绕过那些防御重镇,夺取那些没有防御工事的城池。

随后,皇太极亲率八万士卒从蒙古地区攻入,直逼北京城,同时采用离间计,散布谣言声称袁崇焕投降了皇太极。

当皇太极即将兵临城下的时候,袁崇焕才发觉不对劲,快马加鞭回援北京城。

此时的北京城内非常混乱,人心惶惶,而崇祯皇帝对袁崇焕投降皇太极的谣言将信将疑。

就当袁崇焕抵达北京,为了更好的守住北京城向崇祯皇帝请求自己率领军队入城,而崇祯皇帝却认为袁崇焕不击退前来进犯的敌人,却想着进城,认为他居心叵测,便拒绝了他的请求。

当时,崇祯皇帝为了大局着想,还是召见了在北京城外的袁崇焕,此时的袁崇焕还不清楚自己已经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并且自己怎么也没有想到皇太极会兵临城下。

为此,袁崇焕向崇祯皇帝做出了解释,他认为是因为皇太极非常的强大,希望崇祯皇帝可以与皇太极议和,此举更是加重了崇祯皇帝的疑心。

几天后,崇祯皇帝再次召见了袁崇焕,开门见山的询问袁崇焕是否投降了皇太极,袁崇焕根本不知道这件事,因此没有回答崇祯皇帝。

见袁崇焕没有说话,便认为袁崇焕默认了,他无法接受自己的臣子欺骗自己,随即将他以诛杀毛文龙,投降皇太极的罪名凌迟处死。

真相水落石出

公元1630年,袁崇焕被押赴刑场准备凌迟处死,当时北京城的所有百姓都认为是袁崇焕通敌卖国,对其恨之入骨,纷纷来到袁崇焕的凌迟处死现场,在百姓的咒骂声中,袁崇焕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袁崇焕去世后,他的尸体被百姓疯狂的抢夺,甚至不惜花大价钱买他身上的肉,只为消除心中对其的愤恨。

他的头颅更是被崇祯皇帝挂在城墙上示众,最终不知去向,还有甚者认为在其墓中有颗金头颅,直到他的墓穴被打开真相才得以公布于众。

在袁崇焕去世后,无人继续镇守辽东,他苦心经营的辽东防线轰然倒塌,而后李自成农民起义,崇祯皇帝自缢在煤山,1644年清军入关宣告着明朝统治的结束。

时间回到1966年,当考古专家进一步调查袁崇焕的墓穴时,并没有发现头颅,更何况是金头颅。

而后专家翻阅史书发现,原来当时在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的当天,有位姓佘的义士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袁崇焕的头颅,避免被旁人发现,义士只能将他的头颅藏在他处,而后又为袁崇焕立碑,以此悼念袁崇焕。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袁崇焕的贴身护卫,只有他知道袁崇焕的为人,只有他知道袁崇焕是被冤枉的,为了世代守护袁崇焕的墓,这位姓佘的义士在临终前留下了祖训,告诫后世子孙可以读书,但是不能做官,要世世代代守护这个秘密。

而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在袁崇焕的墓穴中没有发现头颅的原因,而金头颅的传说也就不攻自破了。

随后,考古专家联络到了佘家的守墓人佘幼芝,根据这位守墓人的介绍,专家得知她是第十七代守墓人,而当她出生的那天起,身上就背负着守墓的责任,这是身为佘家人的使命。

佘幼芝回忆道,自从她记事起,她的父亲就经常讲述袁崇焕的故事,她深知袁崇焕不是卖国贼,而是民族英雄。

为此,她下定决心,要永远守护袁崇焕的墓,守护他最后的清白。

佘幼芝是历代守墓人中唯一的女性,这是因为佘幼芝的堂哥因为一些变故,不得已放弃了守墓人的身份,还曾劝说佘幼芝一同离去,却被佘幼芝拒绝了。

佘幼芝九岁那年,其父因病去世,临终之际他的父亲握着佘幼芝的手不断的强调,要守护好袁崇焕将军的墓,回忆到这里佘幼芝不禁潸然泪下。

佘幼芝守墓的过程可谓是非常艰辛的,1966年袁崇焕的墓被挖开后,便再也无人问津,只留下破烂不堪的墓穴,就连墓园也成为了学校的操场。

为了遵守祖训,自1978年伊始,佘幼芝开始东奔西走讲述自己守墓人的故事,呼吁社会可以帮助修复袁崇焕的墓。

随着时间的推移,佘幼芝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1990年袁崇焕将军的墓碑被重新立起来,她不会忘记社会对她的帮助,为此她用本记下了捐款人以及支出的每一笔金额。

两年后,佘幼芝的事迹被更多人知晓,无不倾佩佘幼芝义薄云天的品质,这件事情更是被北京市文物部门所重视,甚至要雇请专门扫墓的人为袁崇焕扫墓。

佘幼芝深知为袁崇焕守墓是她的使命,不想再给文物部门增添麻烦的她谢绝了北京市文物部门的好意。

2020年,佘幼芝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她的女儿焦颖继承了母亲的使命,继续守护着袁崇焕的墓,这是佘家人新的传承。

平凡的人总是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情,佘幼芝守护的不仅仅是袁崇焕的墓,更是一种爱国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儿女为祖国更好的发展不懈奋斗,是纽带、是传承。


标签:皇帝崇祯太极头颅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