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 又是适应环境的过程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2-05 10:44:50 分类:生活 浏览:147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

1859年11月24日,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出版了生物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论通过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或生存斗争中最适者生存》(一般简称为《物种起源》)。

,达尔文提出了一种生物进化理论。

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由于物种间的遗传变异能够增加个体的竞争、生存和繁衍能力,因此,所有的生物物种都是通过对细微遗传变异的自然选择而产生进而发展的。

▲达尔文与进化论

什么是自然选择呢?

达尔文认为,生物界存在着极为巨大的繁殖力和大量的变种,但是只有那些在生存斗争中有适应能力的变种才能存活下来,并得以有更多的后代,其余的变种将逐渐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的过程。

在生物界的历史进程中,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即便是微小的变异也能通过积累而形成显著的变异,由此也可能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和发展。

,达尔文印证了大量生物在人工培养下的进化现象,并将其与自然条件下的多样性分布、生物化石所呈现的时间上的物种历史发展,以证明自然选择作用下的物种进化理论。

例如,家养物种起源于少数几种野生物种,但是由于人类介入了自然选择,因此家养物种就沿着对人类越来越有用的方向进化。

此外,脖子更长的长颈鹿,由于脖子长度而吃到更多的树叶,更易存活并繁衍后代,因此“脖子变长”这一遗传变异因素在其物种内的生物竞争中使它们能够保持优势。

▲达尔文

那么,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进化论一经发表,达尔文便陷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批评之中。

来自科学界的批评主要认为,进化论缺乏足够的化石证据解释不同物种之间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被提及中的过渡物种都没有找到完整化石,包括与人类祖先关系密切的南猿和古猿及古类人猿和直立行走的猿人之间的完整过渡化石。

而来自宗教界的批评则更广泛而持久。

基督教教会,包括天主教和宗教改革产生的宗派,相信人是神按自己的形象创造的,因此人是至为尊贵的。

在达尔文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并非自然界的一部分,而是超越了自然。

而达尔文提出,人类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偶然产物,是大自然的产物。

进化论不但推翻了人类自以为与众不同的地位,更进一步提出人类和猿猴分享同一个祖先,这是当时的人很难接受的观点。

▲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猴子审判现场

由于进化论违反了《圣经》中的创世论,所以自问世以来,一直是宗教争论的焦点。

西方国家一些宗教团体认为进化论与创世理论有冲突,一些地区的学校甚至不开设进化论的课程。

1925年3月,美国田纳西州甚至颁布法令,禁止在课堂上讲授“进化论”,这一因进化论引起的审判便是轰动整个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性事件:猴子审判。

相比之下,中国和日本对于进化论则有更开放的态度。

中国人传统上认为天人合一,包括人在内的万物都是从原始状态逐步发展来的,具有一定程度朴素的生物转化、变化、进化思想,如《庄子》中《寓言》和《至乐》篇章中谈到不同生物的转化。

▲胡适

胡适更是利用了进化论,奠定了白话文学正宗的合法地位。

他强调:白话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工具,是文言的进化,必定优于文言;白话文学替代文言文学是文学的必然进化。

日本的神道教认为大自然本身就具备神格,世上的一切都是神创神造,自然会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进化过程。

而进化论与神道教并没有冲突:人的先祖和猿的先祖都来自于神代的神祇,接受“人猿同祖”的生物进化理论是合情合理的。

▲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

其实,进化论并不是一蹴而就、横空出世的理论,它的发展和完善是经历了几个阶段的。

首先,在古代历史中便有了进化理论的雏形。

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认为生命最初由海中软泥产生,原始的水生生物经过蜕变而变为陆地生物。

他推测,人最初是由另一种动物产生的,因为别的动物都很快就能自己觅食,只有人需要很长一段哺乳时期。

如果人在起初就是像现代人这种样子,那这个物种是不能存留下来的。

他的观点中,人是由鱼产生的,这可能是古人从观察人的胚胎和幼鱼有某种相似而得出的结论。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志》中说,“自然界由无生物进展到动物是一个积微渐进的过程,因而由于其连续性,我们难以觉察这些事物间的界限及中间物隶属于哪一边。

在无生物之后首先是植物类……从这类事物变为动物的过程是连续的……”。

在《论植物》中说,“这个世界是一个完整而连续的整体,它一刻也不停顿地创造出动物、植物和一切其他的种类”。

亚里士多德认为生命的演化应该是这样的途径:非生命→植物→动物(这被后人称之为“伟大的存在之链”),这也大致符合基于现代科学的认知。

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微小变异的连续累积似乎也与亚里士多德的积微渐进的生命演化观如出一辙。

▲《物种起源》

此外,在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以前,生物进化论思想也存在并发展着。

第二阶段开始于18世纪下半叶,康德的天体论首先在不变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随后,转变论的自然观就在自然科学各领域中逐渐形成。

法国博物学家布丰是首位提出进化学说的博物学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之后两代的博物学家,包括达尔文和拉马克。

他在《自然史》中提出,生物是可变的、渐变的,生物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物变化的方向也可为退化,动物所处的环境会引起整体的物种变化。

布丰注意到不同地区相似环境中生物种群可以有不同特征,被认为最早引入了生物地理学的概念和原理。

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是第一个提出系统生物进化论的学者。

1809年,他发表的《动物哲学》提出,生物变化是逐渐的,所有物种都通过不断累积,从微小的差别和不同的特性,最后到整个物种的改变。

其理论的基础是“获得性遗传”和“用进废退说”,拉马克认为这既是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又是适应环境的过程。

但是,进化论和遗传论两者的核心差异是:进化论认为,对生命来说,客观的环境外因和主观的生命内因的选择是互相影响的;拉马克的遗传论则否定生命存在内因选择,是为避开进化论洪流而构建的另一种命由天定论。

▲《地质学原理》节选

最后,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英国地质学家查尔斯·赖尔在他的著作《地质学原理》中,率先阐明了自然界是渐变的,并从地质例证中获得了渐变的证据,提出生物和地质状态都有自己的历史。

地质渐变的观点使达尔文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同时赖尔的研究方法也使达尔文深受启发,达尔文在小猎犬号旅行时就携带了此书。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发表之后,即便是遭到了科学界和宗教界长久的质疑,但也有大量的支持者,献身于进化论的完善和发展。

20世纪20到30年代,首先由费希尔、赖特和霍尔丹等人将生物统计学与孟德尔的颗粒遗传理论相结合,重新解释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形成了群体遗传学。

以后赫胥黎、斯宾塞等人又根据染色体遗传学说、群体遗传学、物种的概念以及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许多学科知识,发展了达尔文学说。

此外,社会达尔文主义被认为可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纳粹德国的领土扩张和种族灭绝政策有重要影响。

1860年4月,英国生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创造了“达尔文主义”一词,被用来描述演化概念,包括早期的概念,诸如马尔萨斯主义和斯宾塞主义。

到了19世纪晚期,它开始代表“自然选择是唯一的演化机制”这个概念。


标签:生物进化论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