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 > 正文

钱风雷 Hb明显升高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2-04 12:46:25 分类:笔记 浏览:126


  【摘 要】应用文献资料的方法探讨了不同项目运动员机体在高原训练环境下会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的变化。研究表明,高原训练期间血液常规指标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RCT)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特别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每次训练课后会大幅度升高,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有明显升高趋势。

  【关键词】高原训练;血象指标;升高趋势

  一、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机体RBC、Hb、RCT的影响

  在高原环境下人体可以产生缺氧性机体适应,而在高原上同时进行运动训练,对提高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和运动成绩特别是耐力运动项目成绩具有良好的效果。游泳运动员的“RBC、Hb、RCT在高原训练期间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与上高原训练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提高,在高原训练后期,Hb提高更为显著;下高原后,RBC基本保持不变,RCT略有下降,Hb下降到上高原训练前水平” 。自行车运动员的“RBC、Hb、RCT三个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是在进入高原后升高,到第4、5周达到峰值后趋于稳定,呈现出和高原前比较显著性差异;高原训练结束后下降,直到低于高原训练前水平后回归,第5周左右达到高原训练前水平”。 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时,“尽管随训练负荷的变化血红蛋白浓度时高时低,但是整体变化趋势相对平稳且走高,表现在,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相比于上高原前升高具有显著意义”。高原训练运动员血象指标的变化,在返回平原后又有一定的变化规律。“RBC、Hb、RCT三项指标,返回平原第3天至14天是逐渐下降的过程,最低点出现在返回平原的14天,高点在第28天,第35天又出现下降趋势。呈现一个波浪型变化”。说明从高原返回平原后,人体对于低海拔的平原也有一个适应及调整过程,人体机能在一段时期内有所下降,当适应一段时间后,则机能恢复到最佳状态。

  二、高原训练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的影响

  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增加,并导致红细胞增生。EPO作为一种糖蛋白激素,能够提高耐力运动员的成绩,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EPO能够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及时有效地增加红细胞的数量,从而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另一方面,EPO能够增强机体对氧的结合、运输和供应能力,有利于在高强度竞技时,改善缺氧状态,促进肌肉中氧生成,从而使肌肉更加有力、工作时间更长。尤其对于从事自行车运动的这种耐力型运动员来说,其骨骼肌纤维类型中慢肌纤维比例较大,骨骼肌工作主要依靠有氧代谢方式供给能量,供氧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骨骼肌的工作效率,因而如果使用EPO来提高骨骼肌的工作效率,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而它对一个耐力项目运动员提高成绩更具有明显的效果。较高的EPO水平刺激骨髓红系细胞的分化、增殖;调节和诱导Hb的合成增加,Hb明显升高;加速网织红细胞向外周血的释放。RBC和Hb的显著增加,使机体的运氧能力明显提高,从而改善了机体的缺氧状态。大量的生理研究证明,“在高原训练期间,由于训练和低氧的双重刺激,血氧饱和度降低,导致机体组织缺氧,直接刺激组织细胞产生大量EPO,EPO对RBC的生成有特异性刺激作用,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加速分化为RBC”。此外EPO也能使单个RBC内Hb合成增加,以维持血液中RBC数量和Hb水平。但是,高原训练期间RBC数量增加和Hb浓度升高与EPO的关系还存在争议。

  三、高原训练对红细胞2,3-DPG的影响

  “红细胞中的2,3-DPG与脱氧血红蛋白结合,使脱氧血红蛋白的空间构象稳定,从而降低血红蛋白对O2的亲合力,促使O2和血红蛋白解离。尤其当血液通过组织时,红细胞中2,3-DPG的存在就能显著增加O2的释放以供组织需要”。另外,“当正常人在短时间内由海平面上升至高海拔处或高空时,可通过红细胞中2,3-DPG浓度的改变来调节组织获O2量”。2,3-DPG是调节血红蛋白运氧功能的重要因素,可与血红蛋白结合。高原训练可增加红细胞的生成,从而“提高红细胞的更新率,使幼稚红细胞的数量稳定,由于幼稚红细胞更易变性,运输氧到工作肌肉的效率要比老细胞更高,所以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就会提高,这部分可以归因于2,3-DPG的浓度在幼稚红细胞中较高”。所以,高原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红细胞中2,3-DPG的浓度,以弥补红细胞被破坏而对运动能力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四、结语

  高原低氧环境下,运动员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大量高原训练的实验证明,运动员的血液指标大致呈现三个时期的变化,即升高期,保持期和回复期。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血红蛋白的变化有一个或两个峰值,提示下高原后一段时间运动能力高峰期的存在。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机体EPO水平会大幅度上升,红细胞中2,3-DPG也有明显的升高趋势,缺氧时2,3-DPG 使氧离曲线右移是否有利还值得怀疑,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不同个体对高原―平原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不同,以及高原训练的项目不同、训练负荷也不同,在高原期间和下高原后产生的高原训练效果的持续时间也不一致,希望能引起注意,区别对待。

  作者简介:宋淑华(1971― )女,副教授,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熊志强.高原训练对生理生化机能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31):499―500.

  [2]钱风雷.高原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血液成分、血乳酸和运动能力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4(11):58.

  [3]邹飞,刘振宇.高原训练对优秀自行车运动员WBC、RBC、HGB、和RCT影响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12):109.


标签:高原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