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韩培印 给自己留150元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2-04 12:42:28 分类:生活 浏览:123


近来,有幸看到一部纪录片。

它记录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一位伟大的父亲

以及一个出身农村贫困大学生对残酷现实的种种无奈。

《父亲》

影片拍摄于十年前,导演李军虎。

纪录片的主角,是一对农村父子。

父亲韩培印与儿子胜利

2002年,儿子胜利被西安一所大学录取。

那天的韩培印,是全村最骄傲的一个人。

毕竟在村里人看来,「大学生」那可不就是过去的状元郎!

不过和大多数悲情故事一样,韩培印一家在面对通知单上六七千块的学费时发起了愁。

家里有四亩地,也就能维持他们一年的吃食,哪还指望落下什么富余。

胜利说,“我不上大学了,我去打工!”

父亲当然没同意。

卖了粮,又卖了牛,还背了外债,这才勉强凑足了所有学费。

学费有了着落,但生活费又犯了难。

于是为了儿子能够好好上大学,韩培印当即决定,和儿子一起儿去西安。

儿子上学,他当苦力。

做苦力一个月能挣五六百元,给自己留150元,再给儿子200元。

剩下的钱攒下来当做来年的学费。

当然,如果还能剩下的话。

事实是老韩不仅没攒下钱,还经常到处借别人钱。

身边的人几乎都被他借遍了。

五十一百不嫌多,十块三十不嫌少。

不要怀疑,老韩的确已经穷到了这种地步。

虽然和儿子同在一座城市,可他往往三四个月才去看望一次儿子。

因为两块钱的公交费太贵了。

折返一趟下来,就是他一天的饭钱。

连老韩吃的馍都是大老远从家里背过来的,因为店里卖的贵。

偶尔,他会省下一口饭,然后去不远处的话吧,花几毛钱给儿子拨个电话。

问问儿子最近的情况,钱是不是还够用,不够用就给爸说。

自己无论是加工加点去挣,还是讪讪地恬着脸去找同乡借,该给孩子的他绝不含糊。

但有时,他也会叮嘱孩子“资料少买点”“不要吃的过好”。

听上去好像有点匪夷所思,世间还会有这样的父亲?

可惜,这就是现实。

而比这现实更现实的是,胜利不像《知音》《故事会》里的贫困孩子那般优秀。

他的大学不太好,成绩也并不优秀。

连大学生最基本的四级英语考试,对他而言也十分困难。

你瞧,这又是现实,不是每个贫困生都能拿得到奖学金。

导演李军虎说,胜利是个内向,很乖的孩子。

在学校,他早餐1块钱,午餐2块钱,隔两天犒劳自己一次,吃顿荤腥。

课余的时间,胜利会在校园里游来荡去。

为了捡塑料瓶。

“同学,你的瓶子还要吗?”

“你看有水没,没水你就拿去”

“谢谢”

一个塑料瓶1毛钱,一个啤酒瓶2毛钱。

这1毛2毛攒下来,也能向父亲少要不少钱。

作为一个大学生,在校园里做出“捡破烂”这种事,不要尊严的吗?

哈,他哪里还有什么尊严。

“有时捡的时候也有人看,我就全当别人没看见一样。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觉得,掩耳盗铃这种事竟也会带着一丝落寞。

导演问起胜利,为什么不出去做兼职。

他说,父亲不让。

多乖。

父子两就这样,一年捱过一年,终于盼来了胜利的毕业。

在老韩看来,儿子毕业了,自己应该就享福了吧?

终于熬出头了,村里人可不得羡慕地眼睛都直了。

我家胜利就像毛主席说的,和燕子一样,要起飞了。

飞起来了吗?没有。

还跌了个大马趴。

招聘会那天,胜利在会场内来回寻摸了两个小时,一句话也没有说。

他的这种表现,用当地方言的一个字可以形容——“怂”。

导演有点看不下去,“你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吗?!”

“不太说话,性格比较内向一点”

这不能全怪他。

据他的同学回忆,胜利不是一个合群的人。

一位同班女生甚至想不起来两人是否说过话。

同宿舍的其他五位室友有5部手机、3台电脑,还有mp3。

而来到城市之前,胜利连这些东西见都没见过。

他唯一拥有的,就是宿舍里那部没人用得着的座机电话。

从大数据上来说,家庭条件艰苦的孩子的确大多都会有些内向,不喜与人交集。

贫穷,有时逼着你不得不独行。

找工作四处碰壁的胜利,渐渐地开始自我放弃,想去做导购、做服务员、做保安。

“你觉得你这样你父亲能接受吗?”

“接受不了他也得接受,他也必须面对现实,因为现实就是这个样子。

不知道老韩听到儿子说这番话什么感受,总之,我挺失落的。

老韩是个特别崇尚知识的人。

节日他会经常写些对联,拿出来和周围人鉴赏。

平时村里哪家闹了矛盾,都会拉他去做调解人。

因为大家认为他有“文化”。

老韩还有个小本子。

从知道儿子要上大学那天起,他就时常在上面写点什么,多是些美好希望的东西。

“今天的付出是为了明天的回报,如果不是为了明天的回报,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付出,这是一个道理。

这样的老韩,若是知道孩子出来做了即使不读书也能干的工作,该多寒心。

幸好,老韩是个乐观的人。

他感觉儿子日后会越来越好。

现在一个月六七百没关系,没有自己一个农民工赚得多也没关系,

因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一年后,胜利前往青海装宽带,每个月六百块。

而老韩,则是回到老家开了超市。

带着憧憬,盼着未来,等着愿望实现的那一天,然后乐呵地活着。

“明利(大女儿) 胜利 父亲一定要在2013年前后,也就是在父亲的六十岁前后,一定要和你妈 全家到北京去,那时候我们大家都有钱,一定要好好玩几天。

纪录片到这里,便戛然而止。

,但似乎未来光明满满。

我们总是应该盼着点好的不是吗。

可惜现实,却总是叫人寒冷。

有人问起现在胜利怎么样了,还有人询问导演是否会拍续集,

导演说,不拍了,太残忍了。

在青海工作3年后,胜利辞职,在西安重新找了份工作,工资1500元。

这个数字,依旧让人皱起眉头。

当导演之后再来到老韩家,拿出照相机想拍张照片时,

原本会对着镜头微笑的母亲突然崩溃,她大叫着让放下照相机:

“这么丢人的事情,有什么好拍的!”

至于老韩则很沉默,他甚至已经很久没有再打开他的小本子。

他开始怀疑,念书写字并不是一件值得嘉许的事情。

连他那个中学毕业、在深圳打工的女儿,一个月也能挣三四千元,足足是儿子的两倍。

有人问老韩,“以后孙子、孙女,还会让他们上大学吗?”

“不知道,我看读书是没用的。

过去那个崇尚知识,积极乐观的老韩再也不见了。

该致以讽刺还是以悲哀。

现实的结局与纪录片的结局相比,的确如导演所说,太残忍了。

短短48分钟的纪录片,却让人感觉有两个世纪那么长。

有时你会为父爱的伟大而感动,有时你会为儿子不争气而愤慨,还有时你会为大学生毕业竞争的激烈而无奈,

但起码在影片结束时,我们还留存着点希望。

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可如今看到胜利的现状,

太多想说的话到了嘴边也只剩下无言。

鲁迅先生当初劝诫青年们说,

“走上人生的旅途吧。

前途很远,也很暗。

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多想先生能活到今天,看一看现在这些气魄被社会践踏、棱角被生活磨平的青年们,

也让这些明明对着镜子却回忆不起自己是谁的迷惘者们,能对着先生虔诚地问一句:

先生,我们的路,到底在哪?


标签:胜利儿子一个父亲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