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道德经多少字老子这是在告诫人们 懂得“曲”才能“全”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2-03 10:22:58 分类:生活 浏览:76


(唐) 周昉 《老子玩琴图》(明人摹本)

人最应该认识的是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了解他人,是聪明,了解自己,是智慧。

战胜别人,只说明他有力气,战胜自己,才是真的

强大。

知道满足的人才会富有,坚持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

居住在适合自己之地的人才能长久生存,死后名声不泯灭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本质是底层思维和心态的不同。

同样都是面对困难,有人会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想方设法挺过去,有人却会视为无法逾越的鸿沟,总有借口或临阵脱逃,或一蹶不振;

同样是被人批评,有人当做是金玉良言,有人当做是别人的刻意针对;

同样是一年又一年,有人不断复盘,力争越来越好;有人年复一年,原地踏步;

……

命运的确不公,但“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能清醒认识自己、战胜自己,一生为某些目标坚持不懈,这才是最聪明也最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的顶级自律是有始有终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无为无败

普通人做事,常常功败垂成。

如果快要结束时,能像刚开始一样小心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

,无论做什么都要慎终如始,否则会功败垂成。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的确,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因为种一棵树只需要一天,可是养一棵树却需要很多年。

你真的能长期坚持吗?

老子也是看透了这个人性的弱点,于是提出“慎终如始”。

追求的目标越远大,就越要付出一如既往的长期努力,而且越是接近终点,就越需要格外的热情和耐性。

这就是我们常常忽略的:有始有终。

清醒的人都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

不固执己见,所以反倒更清醒;不自以为是,所以声名自然显扬;不自我夸耀,所以反倒有功;不自大,所以居于高位。

这正是老子的智慧。

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向来都善于听从别人的建议——聆听他人之意见,但保留自己之判断。

只有广纳良言为己用,才能博采众长于一身。

现如今,很多行业都巨变连连,如果我们仍然固守成规,凭借以往经验沾沾自喜,那么迟早会被时代抛弃。

善于学习,保持清醒,保持谦虚才是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当你见识得越多,就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而善于发现自己“无知”的人,则更善于打开“潘多拉”的大门,看到另一个世界。

一个聪明的人,从来不会好高骛远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出自《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正言若反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能击垮坚强之物的东西也没有能超过水的,因此没有什么可以替代水。

柔弱胜过刚强,这个道理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但是却很少有人能执行。

老子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其一,即便是少量柔弱的水,也可凭坚持不懈之功滴水穿石。

其二,多数人都能看到弱水实强,但却看到归看到,很少有人因此受教,因此成功。

大多数人首先没有滴水穿石的韧性和决心,其次没有知行合一的觉悟和勇气。

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不少人的通病。

要知道,任何质的飞跃都需要量的积累,而量化的前提是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

晚清名臣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说的是天下间看似最笨最拙的东西,能够胜过天下最聪明最巧妙的东西。

一个聪明的人,从来不会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

委曲自己就会保全自己,弯曲了才能再伸直,低洼了就会盈满,破旧了就会出新,占有的少就会得到更多,知道的多了就会迷惑不解。

所以圣人坚守大道,把它作为天下万事万物的法式。

所谓“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一代圣人王阳明在官场春风得意时因为得罪了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后,又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

那时的龙场犹如人间地狱,九死一生,可他却并未因为受到莫大委屈而自怨自艾,一蹶不振,而是通过“龙场悟道”不仅保全了性命,从此“圣人之道坦如大路”,还进而开启了一门流传至今的阳明学思潮。

刘震云曾说,世上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哪一件都藏着委屈。

可一个人的格局,就是被委屈撑大的。

那些你曾经受的委屈、吃的苦,总有一天会变成生命里绽放的灿烂烟花。

懂得“曲”才能“全”。

与其终日惶恐,不如接受改变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狂风刮不了一整天,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

是谁制造了狂风暴雨呢?是天地。

天地尚且不能长久维持风和雨,更何况人呢?

在《道德经》中,这段内容老子是想告诉统治者,天地尚有力所不能及的时候,何况是人。

因此不必总下达一些疾风骤雨般的政令,横加干涉百姓生计。

而借鉴到今天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里,这句话也充满现实意义和启发性。

飞速变化的年代里,唯有接受现实,正视变化,保持进步,才能既有能力以不变应万变,也有能力以万变应万变。

既然无法控制风雨,那么不如控制自己。

不争,不是不作为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

因为不与天下人争夺,所以天下没有人争得过他。

老子向来崇尚“不争”。

可他说的不争,不是不作为,而是应该按照自然规律有所为;在作为的过程中,也可以一时“无为”。

因为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在遇到困难时,老子告诫人们,不妨以退为进,静观以待变,然后再择机采取行动。

凡事不强求,万事不将就。

以我之力尽我所能,尽力之后仍不可为,坦然放下。

简朴的文字,博大的视野,精深的道理,千古不悖的智慧,区区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可谓一个蕴藏人类精神文明源头的大宝库,它言言玄机,字字精义,给一代又一代人点拨、教化,被一代又一代人诵念、传承,是每一个中国人无法绕过的经典。

清代思想家魏源说: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鲁迅也说,不读老子的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号称“万经之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愿你的舒展、安宁与智慧,从深深体悟这7句箴言、从翻开《道德经》开始。

推荐阅读

道德经 经典直读本 左边文言文右边白话文 ?直观流畅一目了然? 精装插图版 全本全译全注全解

京东

月销量1000

好评率99%

无理由退换

京东配送

¥19.8

购买

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老子》,共五千余言,分上、下两篇,前三十七章为上篇,以“道”开头,称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以“德”开头,称为《德经》。

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有学者认为它与《论语》一起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正如鲁迅说:“不读《老子》,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标签:道德经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