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 > 正文

隐蔽战线虽然只是一个闲职 这些地下情报人员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2-02 17:10:15 分类:笔记 浏览:94


1949年4月,南京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逼近上海

为了不让在上海的民主人士归顺共产党,蒋介石开始动用军统力量,绑架威胁民主人士,要么同去台湾,要不死路一条。

一时之间,风雨飘摇中的上海,到处杀气腾腾,人心惶惶。

很快,在共产党人截获的一份暗杀名单中,连我国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近八十岁高龄,德高望重的张澜老先生也赫然在列。

和他一同出现在暗杀名单中的,还有同为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的罗隆基先生。

得到这一重要情报的的周恩来、李克农等人,立即指示当时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吴克坚,要不惜一切代价将这些民主爱国人士安全救出来。

当时正在上海虹桥医院接受治疗的张澜和罗隆基,实际上已被军统特务秘密监视,软禁在此。

图 | 左起罗隆基、张澜

而此时,接到蒋介石命令的毛人凤,已经秘密制定了刺杀张澜、罗隆基等人的计划,并将这一计划交给上海警备司令部稽查处队长聂琮执行。

形势已经万分危急,接到任务的吴克坚迅速制定了营救计划。

在此次营救计划中,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看能否顺利策反杨虎。

杨虎时任国民政府监察委员,可是身为上海青帮老大的他,早年曾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期间,对共产党人大开杀戒,为蒋介石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后来以上海土皇帝自居的他,又对蒋介石予他闲官的独裁统治心生不满,逐渐与蒋介石貌合神离。

当时的吴克坚正是看到了杨虎对蒋介石的不满怨恨,遂决定以杨虎为突破口,用他在上海独有的身份、人脉和能力,来顺利实施他们的营救计划。

在当时的上海,杨虎是青帮老大,他的女婿周力行更是上海警备处副司令,所以拿下杨虎,一切难题便都迎刃而解。

为了成功策反杨虎,吴克坚可是下足了工夫。

杨虎有一宠爱的如夫人,名叫田淑君。

田淑君有一闺中密友名叫董竹君,而身为锦江饭店老板的董竹君,同样是吴克坚秘密发展的地下情报人员之一。

于是,通过董竹君和田淑君,吴克坚顺利登门拜访了杨虎,对他晓以民族国家大义,并将周恩来下达的“务必全力营救,可请杨虎助一臂之力”的指示当面转达给杨虎。

深感知遇之恩、相托之重的杨虎,经过一番慎重考虑后,最终答应出手相救。

很快,杨虎就选定了营救人选,一个是他的女婿周力行,一个是稽查处副队长阎锦文。

这阎锦文是当年杨虎一手带出来的帮会老大,所以对杨虎言听计从。

并且杨虎推测,最终执行暗杀计划的一定是上海警备司令部稽查处的人。

图 | 吴克坚

1949年5月24日,上海的巷战已经开始。

自知大势已去的蒋介石,密令上海警备司令部聂琮于当天深夜十点,将张澜、罗隆基秘密送往十六铺码头,然后沉尸黄浦江。

得到这一重要消息的阎锦文于这晚九点,全副武装,驾着上海警备司令部的吉普车,一路畅通无阻向虹桥医院飞奔而去。

来到医院,迅速登楼,匆忙进入病房的阎锦文,故意拔出左轮手枪,大喝一声:

“张澜、罗隆基快些上车,我们是奉命移解,不得延误!”

就这样,顺利接上张澜、罗隆基后,阎锦文火速驾车向田淑君所在的杨虎公馆疾驶而去。

眼见即将到达杨虎公馆时,通过后视镜,阎锦文突然发现警备司令部的人已经追踪而至。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阎锦文迅速弃车,又命令随从背起张澜、罗隆基,穿墙度院,一路狂奔至杨虎公馆。

而此时,早已化装为便衣人员的解放军,已接到命令,在杨虎公馆等候多时了。

所以,当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时,长髯飘飘的张澜出现在天安门城楼毛主席身边时,很多人都大吃一惊,因为大家都以为他一定如当年的李公朴、闻一多一样,早已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光荣牺牲了。

而在这背后,以吴克坚为代表的一大批忠肝义胆之士,用他们的胆识、正义和智慧,为党和人民又一次默默做出了重大贡献。

而对于数十年从事党的情报工作的吴克坚来说,这一次出色圆满的完成营救任务,不过是他情报生涯中的亮点之一罢了。

他长年从事地下情报工作,在风起云涌、诡谲多变、险象环生的民国时代,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有太多成功案例和传奇故事。

吴克坚1900年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一个贫苦工人家庭,五四运动时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洗礼。

他1924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组织参与过1925年平江煤油案反帝爱国运动。

1926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他曾向毛主席当面汇报过湖南工农运动发展情况,1927年更是在武汉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2年至1936年,他在苏联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时,还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所以说,从一开始,吴克坚就是中国共产党根红苗正的先进代表。

如果说36岁之前的吴克坚,都是处于“学习+工作”的半蛰伏状态,那么,自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应周恩来电召“立即回国,共赴国难”的吴克坚,才真正迎来了自己人生大放异彩的辉煌战斗时代。

回国后,吴克坚于1938年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副秘书长,同年4月,又调任《新华日报》任总编辑。

在担任《新华日报》总编辑期间,吴克坚以《新华日报》为主阵地,利用手中的笔作刀枪,从1938年到1943年间,他先后在《新华日报》、《群众周刊》上发表各类社论、评论、理论文章近100篇,为全民族抗战发出了强有力的呐喊。

当时的《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发行的党报,但是因为国民党严密的审查制度,很多重要文章和敏感信息都不让发表。

为了揭露国民党新闻封锁的真实面目,吴克坚提出不让公布发表就以“开天窗”的版面形式,来揭露国民政府的反动嘴脸。

1941年1月17日,皖南事变爆发后,为了突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吴克坚先把被检扣后空出的两块地方用别的消息补上,印好几张报纸送检。

然后在送走新闻检查官后,吴克坚立刻将周恩来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和“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的题词,迅速填补到事先预留好的空白处,再安排制版印刷。

报纸印好后,他又立即组织发行人员,抢在次日各大报发行之前送到读者手中。

第二日,当国民党当局发觉刊印有周恩来“皖南事变”两幅著名题词的大量《新华日报》,已冲破国民党军警宪特的封锁,传遍山城大街小巷时,早已悔之晚矣。

就连远在延安的毛泽东看到当日印发的《新华日报》后,也立即致电周恩来称,“报纸题字亦看到,为之神往。

图 | 吴克坚一家

而这一切,都是吴克坚与国民党斗智斗勇打出的漂亮战例。

这都是明面上的战斗,暗地里的较量,同样开展得有声有色。

当时的吴克坚,已经与打入国民党中央党部机要处,担任蒋介石速记员的沈安娜,还有打入军委会参事室与CC系特种经济调查处的史永取得了单线联系。

从他们那里得到的重要情报,先由沈安娜的丈夫华明之把写有情报的纸条装在香烟盒或者火柴盒里,然后华明之再与情报人员在约定的街头擦肩而过时,声色不露般将情报迅速传出,最后再由吴克坚将情报第一时间传到延安。

在情报搜集传送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吴克坚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平安过关,顺利完成上级交付的各种任务,是因为他有自己的一套独门绝技。

一是职业掩护。

早在1930年,中共党组织在上海租下一间房屋,设置秘密电台,当时负责电台经费和政治工作的吴克坚,就直接把自己扮成二房东,以商人身份作掩护,还让大家都叫他账房先生。

他还要求其他同志,每个人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作为掩护,以确保开展情报工作时万无一失。

并且,等情报人员完成特定任务后,吴克坚还要求他们继续从事原先选定的职业。

这样,这些地下情报人员,当没有接到新的任务时,他们就与当时的普通民众毫无区别,没有人知道他们还有一个隐秘的身份与职业。

二是纪律严苛。

吴克坚明确要求情报工作人员必须把文件保密工作放在首位,所有发报的底稿、电报电文和电报码,用后必须立即烧毁。

同时,按照吴克坚的要求,电台负责人、报务员、机要员都属于核心涉密人员,严禁与外围人员接触。

尽量少上街、少出门,同时严禁看电影、逛公园,碰到熟人,必须装作不认识,以免节外生枝。

正是得益于近乎严苛的纪律和制度要求,吴克坚和他的情报工作团队才能在生命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屡立奇功,书写了情报史上的一段段不败传奇。

三是狡兔三窟。

“一个经常发出大量讯号的无线电台不宜在一处久留。

”这是吴克坚的名言。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对于情报人员来说,遭遇地下电台搜查、突击入户检查、随意拦路搜身,都是家常便饭,敌人还常常开着装有测向仪的汽车满大街侦察信号。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吴克坚和他的情报团队的应对方法就是,将同一部电台,先后更换多个掩护地点,分别隐蔽在阁楼、地下室、亭子间等不同地方,然后再安排多组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

这种“狡兔三窟”式的秘密工作方法,使得同一部电台呼号多、台址多、波长乱,敌人常常被搞得头晕脑胀、疲于奔命,近乎抓狂,最后还侦察不到电台的确切位置。

正是得益于这三大制胜法宝,吴克坚和他的团队才能在遍布白色恐怖的严酷环境中始终屹立不倒。

图 | 右一吴克坚

抗日战争胜利后,从1946年到1949年间,吴克坚的情报系统又以上海为据点,秘密打入敌特内部,获取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政治军事情报。

除了情报搜集工作,吴克坚和他的团队还积极投身策反工作,同样成绩斐然。

湖南程潜、陈明仁起义;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林遵起义;上海提篮桥监狱,以及“两航”起义,都是吴克坚的情报系统组织参与的成功之作。

当时的“两航”,是指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它们是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仅有的两家航空公司,共有飞机近百架。

1949年春,“两航”的大量资金设备、技术人员都被转移至香港。

这年6月,在吴克坚情报系统的秘密沟通、积极协助下, 最终在11月9日,“两航”员工在香港宣布起义。

后来,这100多名爱国员工,从香港返回大陆,最终成为新中国民航建设中一支重要力量,直接撑起了新中国民航的天空。

“无一位同志被捕,数部秘密电台无一被敌特侦破。

这是1949年5月,中共中央情报部致吴克坚情报系统嘉奖电报的电文。

短短两句话,却写尽了对吴克坚数十年如一日开展情报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最深敬佩和最高礼赞。

这样的赞誉,他受之无愧。

图 | 吴克坚左一

自解放战争开始的1946年,这年夏天,吴克坚到达上海后,在外滩租了一个写字间,不久就先后建立了代号为岭台、崎台、昆台、岚台4个秘密电台。

而从此之后,自1947年1月到1949年6月间,短短两年时间,吴克坚在上海的这4部秘密电台就发出电报多达977份。

而自1936年在法国巴黎秘密创办《救国时报》开始,在漫长的情报生涯中,吴克坚一手组建成立的情报团队,曾秘密覆盖包括南京、上海、杭州在内的南方广大地区。

如此庞大的情报通讯网,发展情报关系人员最多时达到1500余人,可是竟能做到无一人被捕,无一个电台被侦破,又是何其艰难!

所以,吴克坚才被誉为中国共产党情报史上“不败的红色特工”,在隐蔽战线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红色传奇。

文 | 午梦堂主


标签:情报上海秘密电台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