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正文

网络恶搞 这种视频多种多样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2-01 15:14:41 分类:娱乐 浏览:146


  网络恶搞文化在嬉笑怒骂、浅层化、娱乐化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话语机制。网络恶搞文化本身没有什么深邃的文化内涵,精英阶层对它褒贬不一,有时还笔伐有加。网络恶搞文化有着什么样的特性?它的流行和大众心理以及技术发展有什么关系?它对于网络文化又带来了哪些影响?如何规范化发展?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所在。

  一、网络恶搞文化的特点

  “恶搞”一词来自日语的KUSO,是一种经典的网上次文化,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台湾,成为了台湾BBS网络上一种特殊的文化。这种新文化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和我国内地。光明网举办的一次专家活动曾对“恶搞”进行了如下的定义:恶搞是指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是、文化虚无主义思潮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恶搞文化在网上流行,很少受到主流社会的关注,所以形成了一种网络亚文化。笔者把网络恶搞文化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网络搞笑视频

  网络搞笑视频是指在网络流行的以取笑为主的影像形式。在网络中,这种视频多种多样,是一种短小的娱乐形式。搞笑视频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和《春运帝国》为代表的对影视作品进行解构和重组后所形成的与原文本完全不同含义的新作品,在此前这类形式的短片也有,主要以《大史记》为代表。二是以《后舍男生》、《宿舍新闻联播》为代表的网友们自拍的作品。这种作品主要以其新颖的搞笑方式和技巧而取胜。三是搞怪人物的搞怪视频。搞怪人物主要以芙蓉姐姐、天仙妹妹、陆风哥哥等新一代靠网络走红的人物为代表,他们以出位的行为方式和装扮来引起大众的关注。

  2.网络搞笑图片

  网络搞笑图片是把现有的图片经过一定技术的涂改而生成一个新的带有戏谑性的图片。包括普通市民被恶搞和主流作品、人物被恶搞。

  3.文字类网络恶搞

  文字类网络恶搞是以网络为载体,以文学著作、名人、名著中的主人翁等为主要对象,以带有一种现实距离感的文字为表现形式的爆笑作品。

  4.音乐或声音类网络恶搞

  音乐类网络恶搞是以网络为载体,以经典音乐、流行音乐为主要对象,以改变原音乐作品歌词、演唱风格来表现的恶搞作品。

  5.游戏类网络恶搞

  游戏类网络恶搞是以网络为载体,以娱乐、爆笑、刺激、发泄等为目标来制作游戏。这类的恶搞对象比较广泛,名人、动画片、甚至是游戏本身都可能成为网络恶搞的对象。

  二、网络恶搞流行的受众心理分析

  网络恶搞文化作为当下流行的文化,其流行因素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满足了大众的心理需求,这种满足助长了网络恶搞文化的流行。

  1.自由意识的宣泄

  网络恶搞文化体现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心理需求。人们在恶搞的过程中抹平了一切人为的“尊尊亲亲长长”的界限,所有在网络上的人都为了狂欢而揭去了平日的身份面具,在瞬间使自己还原为一个所谓“本真”的自我状态,还原为一个或多或少地体现着“原始状态”的人,达到一种彻底的自由和平等。大众为能够获得这种“自由”而欢呼鼓舞,拍手雀跃,乐此不疲地恶搞着。

  2.猎奇刺激的满足

  人们都有一种好奇的心理或者可以称之为猎奇的追求,特别是对于“差别”都有一种迷恋的心态。这就意味着,人们都希望了解或者目睹别人与自己的不同点。网络恶搞文化正好验证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欲望。图像的“易得性”使得艺术在本质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品与观众的互动通过媒介技术实现,作品处于不断的“延异”状态,对神化不断进行消解,展示出完全另类的恶搞作品,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这对普通的个体而言,既是感官的刺激,又是精神上的慰藉。

  3.自我价值的张扬

  大众在进行网络恶搞文化的创作实际体现了实现自我、肯定自我的一种心理需求。每个人作为一种存在都希望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获得他人的认同。网络的自由性使恶搞的大众们获得最大的心理安全,他们不被世俗的框架所束缚,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作出在自己思想价值体系内认为乐趣无穷的作品。在网络恶搞中,大众虽然容易出现“没有目标、目的和身份”的状态,但正是这种状态本身在当下的价值体系下获得了群体的认同。这种认同感的获得对于创作者而言实现了自我价值,张扬了自己的个性。

  三、技术的演进对恶搞文化的影响

  DV和网络的迅猛普及使恶搞的种类多种多样,包括视频、音频、图片等等。作为网络恶搞的技术基础,制作软件在其制作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1.掌握一定的视频音频处理技术

  掌握一定的视频音频处理技术就能够利用现有的影片素材或者自行拍摄素材,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重新剪辑进行后期的合成制作。数字影片剪辑是制作视频短片经常用到的,也就是透过数字化的影片资料,剪辑者可以在电脑上利用各种软件来编辑影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把影片《无极》作为素材,创作者重新利用影片的片断拼贴出与原作完全不同的故事;并套用《法治在线》的形式,讲述了新故事的发展和结局。《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还配有19种不同的音乐,并加上字幕,这都是数字视频剪辑技术的功劳。

  2.掌握一定的图像处理技术

  网络上有很多恶搞图片,比如小胖系列、福娃系列、开国大典等等,这些图片是在原作的基础上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对其进行修改,以达到娱乐颠覆的效果。在早期最有名的恶搞图像是杜尚对《蒙娜丽莎》的篡改,杜尚在原作上加了两撇山羊胡,从而引起艺术界的轩然大波。相比于那个年代,现在的恶搞图像更普遍也更开放,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图像处理技术软件方面的操作,恶搞作品就诞生了,最简单到在原作上加几个充满戏谑味道的字就可以了。

  3.掌握FLAS操作

  掌握FLAS操作也可以制作出恶搞的内容,比如《我不想说我是鸡》、芙蓉姐姐系列FLASH。FLASH是一种省时、省力、省钱的创作方式,长度比较短小,趣味性更强。作品充分表现了作者个人的随意性,画面以夸张、直观和话语的调侃性来吸引观众。所以通过制作FLAS来模仿原作进行恶搞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方式。

  制作技术的发展为恶搞增添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技术的操作简单易学使恶搞更加平民化、大众化,人人都能参与到恶搞的大潮中来。随着制作软件的进一步普及化,网络恶搞的形式会更加多样化,这是技术进步的必然。

  四、网络恶搞对文化的影响及规范措施

  网络恶搞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一种子文化,其所包含的独特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势必对网络文化产生冲击,更需要引起我们警惕的是,网络恶搞会对大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必须不断提升网民媒介素养,自觉抵制低俗文化,提升对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的追求。

  1.恶搞文化促使网络文化更加多元化

  从形式上看,从网络到电视,从图片到声音,从视频到文本,可以说,恶搞文化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从内容上来看,恶搞的对象也涉及文化的各个层面,既有名篇名著,也有文体明星,当然也还有处于广大平民百姓现实生活中的家长里短。这种由于地域、阶层、群体、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决定了恶搞文化表达方式、思想主旨、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走向,也势必促使网络文化走向多元化。

  2.恶搞文化助长了网络文化的商业化倾向

  我国网络企业是在相对较小的市场前提下生存,为了保障盈利自然难于强调长远规划,往往是利用网民的猎奇心理,乐此不疲地推介新的恶搞作品,为恶搞文化提供舞台。这样一是扩大了自身的影响,提高了点击率;二是流量增加能直接促进经济效益提升;三是进一步助长了恶搞之风的盛行。黄健翔因世界杯上的“惊世一吼”,很快成了恶搞高手的宠儿,恶搞黄健翔解说的宝宝版、嗲女版、说唱版、摇滚版、夜宴版等诸多版本的彩铃,一时成为网上最火的彩铃,不少手机用户纷纷下载,为网站创造了近百万元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恶搞文化与商业利益的挂钩,也必将进一步助长网络文化的商业化倾向。

  3.恶搞文化加剧了道德失范倾向

  当下恶搞文化最令人关注的是其道德失范倾向愈演愈烈,一些恶搞作品,对英雄壮举、理想、信念、诚实守信、良知善心等进行肆意扭曲,充斥不少低级的或是具有人格污蔑的内容,突破了公众的道德底线,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如孔融让梨,本是宣扬谦让美德,却被人恶搞成孔融是因为害怕其哥哥打他才让梨;“胡倒戈”制作的视频短片《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中,小英雄潘冬子成了整日做明星梦的富家子弟,胡汉三则成了一名叫“老贼”的评委……对传统美德、对英雄人物、对红色经典的扭曲,其实是道德失范倾向的显现,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亵渎。不仅伤害了公众的感情,让本就处于多元价值观漩涡中的网民感到更加迷惘,也给网络文化环境造成了污染,容易对社会,尤其青少年群体造成价值观和审美观是非颠倒、混淆。

  对于网络恶搞,应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正确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要加强法制意识,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大力倡导网民自觉遵守网络文化规范和行为准则。要强化道德建设,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尤其要加大对青少年的红色经典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力度,激发网民的民族自豪感,又要与时俱进,创作更多的适合网络特点的民族优秀作品,特别是要与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创造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流行时尚文化,构建自律和谐的网络道德文化体系。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标签:网络文化作品视频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