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 > 正文

轻松筹 奈何明月照沟渠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2-01 14:39:35 分类:笔记 浏览:125


本想筹钱治病,救命钱却被瓜分80%?

最近,就有这样一条新闻,引起轩然大波——

陈先生在轻松筹平台上为白血病儿子筹款一万元,可钱没到手,就被筹款顾问李某索要8000元。

还美其名曰:手续费。

可是,明明在轻松筹平台标注着“零手续费”,那么这8000元,又是怎么来的?

陈先生百思不得其解。

随后,有记者问李某:“百分之八十的救命钱被你拿去做推广,你觉得合适吗?”

他反而十分坦然:“现在人工费多贵,他也得到了帮助。

轻飘飘的一句话,揭露了筹款平台乱象丛生的现状。

最终,在警方的协调下,陈先生成功追回了六千块钱。

虽然轻松筹官博发布道歉声明并澄清:轻松筹从未收取任何费用,任何收费推广都是诈骗!

始作俑者李某,也被立刻开除。

但随着舆论的曝光,这些灰色产业链,彻底暴露在公众面前。

陈先生的事看似已经解决,却有个细思极恐的点——

既然轻松筹严禁私下收取管理费与代理费,又为何会有线下筹款顾问这一职位,改成线上咨询等,不是更方便快捷?

据陈先生回忆,当时是李某主动到医院找到的他,提出为他筹款。

李某甚至在微信中大放厥词:“只有我能救你儿子。

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我们经常能够在传销组织中听到类似的话:“只有我能带你们做大做强。

而这样的话却出现在一个慈善机构的筹款顾问嘴中,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难不成现在的慈善机构,钱多得已经要到自己到医院里寻找求助人了吗?

当深究下去,会发现事实根本就不是这样。

早在2019年,央视曾报道水滴筹派出大量的地推人员,潜伏在各个医院的每个角落。

他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那些不会网络,又急于需要钱的病人。

为了能够找到合适的人,这些地推人员会守在手术室的门前,医生一旦下了诊断,那边便开始头破血流地争抢病人。

在他们眼中,那些在手术室躺着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业绩。

甚至有的工作人员说:“我一个月完不成35单,会被开除的!”

2020年,河北某医院内,就曾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水滴筹员工因为扫楼时劝病人立项,打扰到病人被举报。

随后,水滴筹员工在医院里揪住了他们怀疑的“举报者”殴打。

在爆出来的视频画面显示,多名男子围在一名穿蓝色上衣、倒在地上的男子旁,其中打人者的姿态用拳打脚踢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而随后紧接着就被爆出,“举报者”就是轻松筹的员工。

这个结果简直令人大跌眼镜:原本以为是路见不平,谁知道竟然是为了钱大打出手。

当慈善成为生意,那么人命又值多少钱?

平台初创之期,有所疏漏尚可以理解,现在的轻松筹早已上市,规模数十亿。

这笔钱哪来的?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反映。

在轻松筹的网络页面,每捐献一笔善款,平均就会收取三元的手续费。

这笔钱花在了哪?是继续用于病人救助,还是就此成为了企业财产?

答案我们不得而知。

慈善大平台尚且如此,那些假借慈善之名揽财的更是大有人在。

例如近几年刚刚兴起的短视频平台中,就有很多主播假借慈善之名,大肆吸粉敛财,直播带货。

今年初,一名主播在短视频上发布自己前往大凉山资助老人家3000元,很快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

随后却被爆出,在拍完短视频以后,博主竟然将钱收回了,只留下200元辛苦费。

而且这样的事情早在2016年,同样在大凉山,同样的手段早就有人用过了。

在2016年,两名男子带领网友先后多次到布拖县境内的山区,用同样的手段在短短的一两个月内,竟然获取了将近50万的不当得利。

当然,最后的结果也大快人心,他们因诈骗罪被判处入狱。

不过令人难过的是,他们虽然被抓了,但是网友被寒了的心却无法再回温了。

那些被骗怕了的网友,再看到网上的慈善举动,可能在心中出现的就只有两个字:骗子。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道义,早已变成了生意。

众筹平台背后的运营方式到底是怎样的?

真相让人心惊:人前爱心一片,人后甚至比营销公司还要更“商业化”。

首先是针对类似于上文中的“筹款顾问”的“绩效激励”。

什么是“筹款顾问”?

其实在业内大家都叫“地推”,而他们对外都称自己是“志愿者”。

虽然名号叫得好听,但他们的工作却处处充斥着考核。

早前就有水滴筹的员工透露,“地推”进入公司后就会接受绩效培训,除了3000元的底薪以外,其他的工资全部根据你单量提成来算。

订单越多,提成越高。

如果你完成5单,每单80元;完成6-10单,每单100元;最高甚至能够到150元每单。

工资除了跟完成的单量有关,也跟你的订单金额有关。

总而言之,金额越大额外的提成也会越高。

为了能够更加激励工作人员“拓展业务”,他们还会给到员工明确的订单要求:

每个月必须完成35单以上,不然会遭受“末位淘汰”。

在这样的高佣金的诱惑,和高竞争的压力之下,地推们往往会为了冲业绩,无所不用其极。

前文提到的李某,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这位员工还透露,他们的工作其实都是有固定的流程的。

首先,会去医院重症病房地推扫楼,介绍自己的平台和具体情况;

然后,会向患者和家人口头咨询家庭经济情况、治疗费用等问题;

再根据公司的固有“文案模板”来撰写筹款故事;

最后,要求患者群发以及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

在这样一个交易中,地推人员拿到了绩效奖励,患者拿到了意外之财,而受伤的只有不明就里的爱心观众。

但是只要信息属实,这样的募捐好像也并没有违背最初的众筹治病的初衷。

不过令人胆寒的是,平台不仅家庭经济情况上不加以审核,甚至连病例都能够造假!

在某电商网络上,搜搜“病例”大把的成交记录。

甚至有客服直言,“700元可以做全套,水滴筹、轻松筹包过!”

如果病例作假,家庭情况造假,那这就不仅仅是一场披着慈善外衣的生意了,这就是一场诈骗。

除了打着爱心筹款的幌子筹集善款抽取佣金意外,众筹平台还试图通过更多的方向变现。

一个是信息流变现,最主要的就是癌症保险。

在用户为癌症病人捐献了爱心款项以后,平台就会顺便推出癌症保险。

平台内部人员称,在刚刚看完癌症病人的惨状以后,癌症保险的成交率会大大的提高。

还有在接触患者的时候,员工也会给患者家属推荐癌症保险,这种情况之下,成交几率都会大大提升。

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变现渠道——获得利息。

我不需要你的钱,但是我需要帮你保管一段时间。

即使一个用户筹款10万,只要有1000个病人就能够让机构得到1个亿的流动资金,这笔钱不管是放在哪一个金融机构都会有一笔可观的收入。

而现实是,仅一个城市甚至是仅一个全国重点医院中都不止1000个用户,这背后的利益可想而知。

这样巨大的诱惑下,不管是“地推扫楼”还是“绩效激励”“末位淘汰”看起来似乎都情有可原了,金钱从来都是考验人性的利器。

众筹平台一边大肆宣扬自己的慈善性质,一边却在实际操作中忘却自身的公益目的。

这让人想起了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癌症共享厨房事件。

最开始是坚持9年的郑州“抗癌共享厨房”因为经营困难,宣布可能关停。

随后引起大批网友关注,纷纷捐钱捐物,甚至有网友前往捐款20万,留下钱就走头也不回。

本来是一场为爱的双向奔赴,可是紧接着就有市民爆出店主家里有豪宅豪车,故意卖惨诈捐,这下网友就坐不住了,纷纷要求公布捐赠钱款和物资去向。

最后不得已官方火速成立“联合调查组”下场调查。

经查,“共享厨房”合伙人张某某家庭名下有90.2平方米小产权房一套、40.52平方米小公寓一套,分期付款购买白色马自达3轿车一辆。

社会爱心人士赠予款额579888.25元,款项保存在银行卡、微信及支付宝中,均未支出。

目前,店家也已经停止了接受各类社会赠予,对社会爱心人士赠予的款物使用情况,将依法依规进行监督监管。

本是一次善良的接力,最后还是因为信息的不透明,让善举得不到善终,这样的例子其实生活中不胜枚举。

知乎上曾有人问:“你还会捐款吗?”

:“不会,钱攒起来买点东西,不香吗?”

确实,这些年,每每出现诈捐骗捐的新闻,都会让人心寒不已。

纵观过往,失去了公信力的慈善都将会成为过街的老鼠,大众也不会再将爱心源源不断的贡献在其中。

众筹平台原本是众多困难家庭的曙光,但是大众对于平台一次次的失望,是会将他们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销毁。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善良,是经不起挥霍的。

也难怪很多网友都纷纷表示,不捐了。

也捐不动了,毕竟没有谁的善款是大风刮来的。

可是,我还是想说可是:监管真的这么难吗?

严格的审核机制、详细的监管细则、透明的运营方式其实想要落实并非是难事,但是为何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暴雷”而不改善呢?

是不是就是因为这是一场,患者、顾问、平台三方的“共赢”,所以视而不见呢?

我们再次回归陈先生这件事,轻松筹发表声明,以李某被开除的结果而草草了结。

那么事情真的结束了吗?远远没有。

因为在这条灰色产业链上,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近几年,慈善平台翻车的消息,从来没有脱离过大众的视线:

2022年8月,水滴筹筹款中介抽成达70%;

同年九月,捐赠人给广东省肇庆市自闭症互助协会捐赠2000元图书,最后却以65折卖了出去。

……

而他们的解决方法如出一辙,便是把所有的锅都甩给“个别线下人员”。

而平台本身,却从没有过思考与反思。

但是,他们却忽略了,这些事情产生的连锁效应,远不会定格到个人。

如果有一天,当大家都不再相信慈善,不再相信平台,不再相信那些急需帮助的人和事。

所有人,都无法独善其身。


标签:平台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