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玩乐 > 正文

陈正阳 还有开学典礼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2-01 14:37:12 分类:玩乐 浏览:137


“人们把沉浸式虚拟空间叫‘元宇宙(Metaverse)’,打开这本册子,也仿佛打开了一个‘复旦宇宙(Fudanverse)’。

希望大家未来四年用好‘文化校历’,充分领悟和培养复旦人‘卓越而有趣’的特质。

”8月31日下午,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给本科新生开学的第一堂思政课上,裘新向四千余名2023级复旦本科新生介绍了新生礼物《文化校历》。

“第一堂思政课”现场。

本文图片均为 复旦大学 供图从开学典礼到“学科周”、博士生论坛,从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到毕业典礼,复旦一年近四百场学术和文化活动尽在这本《文化校历》中,以月份为编排、以校历为载体,是复旦人的文化索引,精神沃土。

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玉刚表示:“这本《文化校历》只是1.0版,后面还会再推出2.0、3.0版,会根据大家的意见再进一步做修改完善。

”后续,《文化校历》将持续更新,提供电子终端服务,最终形成一个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集成式服务平台和开放性工作体系。

本科新生在翻阅《文化校历》。

文化育人的初心 “复旦的文化赋予了复旦人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在给新生第一堂思政课上,裘新以两个1%阐述这样的气质:一个是理想主义,一个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拥有这样的气质,使得复旦人在人群中一眼就被辨别出来。

“大学它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育人,培养人,校园的文化环境也会给生活在校园当中的每一个人打下深深的烙印。

”陈玉刚说。

这是工作专班想做《文化校历》的初心,他认为大学育人不仅在专业课堂上,更在校园文化环境里。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辉回忆道,他的导师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曾用“泡酱缸”的比喻形容育人。

他认为学生培养,特别是研究生培养。

“好的研究生需要在酱缸里泡出来的,而不是定点培养捏出来的。

”李辉转述道。

“酱缸在哪里?酱缸里面怎么作料?《文化校历》就是一本菜单,把各种丰富的文化活动放入复旦这个‘大酱缸里’。

” 李辉道,“真正培养灵魂就是要用这样的方式。

你没办法期待,没办法定指标、没办法定路线,但是我们在这个美好的充满了美味的调料的大酱缸里泡出来的,一定是‘卓越而有趣’的灵魂。

今年5月,复旦大学延续陈望道老校长倡导的“学术校庆”传统,将原有的校庆学术文化周,延展为校庆学术文化月,连续举办31场学术盛宴。

“大学校庆就应该是学术的校庆、文化的校庆,我们熟悉的复旦又回来了!”不少师生对此反响热烈。

为此,今年六月,学校党委决定启动《文化校历》建设,把文化活动常态化、机制化,着力打造新时代高校特色文化品牌。

《文化校历》内页《文化校历》作为“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复旦版的示范性引领性项目,通过守正创新,传承和弘扬复旦精神和大学文化,培养复旦人的独特气质。

“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复旦大学20字育人理念,写入《文化校历》,也成为贯穿其中的一根主线。

同时,陈玉刚也强调,这本《文化校历》只是1.0版,学校将引入“赛马机制”,根据当年活动的质量对校历进行动态调整,后面还会再推出2.0、3.0版。

串珠成线的设计

自《文化校历》建设启动以来,工作专班面向复旦大学各单位、各部门征集了2023-2024学年608项活动,最终筛选保留下近400个规模较大、影响力较深、覆盖面较广的活动,体现复旦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厚重。

这也是复旦首次通过文化校历的形式集成全校各种文化活动。

目前纳入《文化校历》的主要有以下四类活动:一是复旦大学重大仪式性活动、年度重要系列活动,如烈士纪念日向复旦英烈敬献花篮,清明缅怀致敬复旦先贤,还有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升旗仪式、“一二·九”歌会等;二是致敬大师的活动,有影响力的院士、一级教授、学科创始人等逢十诞辰;三是学术活动,包括重要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高端论坛、重大学术赛事等;四是文化体育活动。

通过文化这根红线,《文化校历》串起散落在校园里的珍珠——串起学校、院系和附属医院的活动,串起学术、文艺、体育活动,系统集成,促进跨学科交流。

《文化校历》里,学术活动、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分别占比60%、40%,向师生、校友全面开放,有兴趣就可以参与。

《文化校历》按月编排,结合当月的重点活动、重要节日等设计每月主题。

每月内容又分为每月推荐、学科周、学术撷英、文化生活四个板块。

其中“学科周”是《文化校历》中的亮点项目,共有29个学科(其中包括20个一流建设学科)承办,选取与本学科相关的重要纪念日、年度重大活动等时间节点举行,通过一周的集中讲座论坛、学科推广活动、学术文化节等,展示学科发展和育人特色。

2012年,杨振宁在复旦大学光华楼开设讲座。

2023年,莫言在复旦大学相辉堂。

湛蓝天空下,水彩手绘的“相辉堂”庄严矗立,这是首册《文化校历》的封面。

“相辉堂是百年复旦文脉的象征,是复旦人的精神家园,蓝天象征了学术的天空、文化的天空。

”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晓清说。

二十年前的“答案”

作为二十多年的“复旦人”,李辉在1996年进入复旦大学念本科时,就希望有这样一本册子,能够记录复旦的活动。

“我读本科的时候觉得复旦的活动那么多,校园生活那么精彩,我到底要去做什么,有很多信息是很难获取的。

这本《文化校历》是我一直期盼着能够出来的东西。

”李辉回忆起那时的复旦校歌,有一句话是“你是复旦人,我是复旦人。

”他一直在想,“复旦人到底是什么样?要做到什么程度才是复旦人?”

8月31日的思政课上,裘新给出了一个答案——我们要做“卓越而有趣”的复旦人。

“卓越而有趣”又来源于何处?李辉认为,答案就在校训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所谓“博学”,一定要在专业课程之外去获取知识。

这本《文化校历》就是获取知识的索引。

《文化校历》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3级博士生陈正阳在翻阅《文化校历》时,看见了过去四年他参与的诸多红色传承活动的身影。

作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陈正阳所在的“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主要任务就是宣讲老校长陈望道一生的故事,传承红色文化。

四年前,陈正阳刚刚踏入复旦校门,对复旦的第一个红色印象恰恰就是“望道”。

他观赏了复旦大学推出的大师剧《陈望道》,第一次完整了解陈望道的生平和功绩。

受到望道精神的感召,唤起了他的信念感、使命感,让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红色的薪火传播到更遥远的地方,讲给更多的人听。

从去年十月至今,陈正阳已在“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做了十个多月的志愿者。

他对去海南三亚研究院的行程印象尤为深刻,他向他们讲述了望道的故事,也聆听了对方关于深海科技的发展规划和主题党课。

“星火红和深海蓝在海南这片土地上面向大海就有一个交错,能够携手共行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进行发展。

不同颜色、不同色块的交错在‘文化校历’上也是比比皆是,折叠着来自天涯海角的行迹与脚印,也折叠着更多元、更多层次的空间。

”陈正阳说。

2023级新闻学院本科新生舒昕怡在聆听完裘新的“第一堂思政课”后,对“卓越而有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她看来,“卓越”是向外求,指一个人要拥有广博的见识,却是通过不断向内探索,不断突破自己来完成的;“有趣”是向内求,是掌握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吸引和影响身边的人,浸润进培养自己的环境。

内外交融圆通,就是一位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复旦人。

她回忆起自己七月收到的“一纸千年”录取通知书——以“复活”开化纸为载体,邀请名家与师生共同书写,呈现“科学、人文、艺术”的有机结合。

“不管是《文化校历》,还是录取通知书,都提醒着每个复旦人世界田野如此之大,要从不同的领域审视自己,也审视世界。

”舒昕怡道。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标签:文化大学活动学术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