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玩乐 > 正文

负面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哪怕是没有房子和车子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2-01 14:16:00 分类:玩乐 浏览:67


经济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物质异常充沛的时代下,变得再密切不过;今天一个人的烦恼和负面情绪,多半都是来自于金钱收入和对未来的压力。

而这些社会现象的频繁发生,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年轻人心目中的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大多都是因为就业、收入上的差异化,让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乃至当下捉襟见肘。

具体到行为上,这几年愈发流行的不结婚、不生娃,乃至下降的结婚率和生育率,已经越来越能够说明这些问题。

虽然生育限制早已经放开,但国内人口尤其是新生儿出生人口却不增反减,这究竟是年轻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还是因为近几年收入跟不上支出造成的压力太大?

从数据来看,国内人口生育率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每位女性生育2.6个孩子,到2022年的1.19个孩子,女性生育率大幅下降,早已经不足人口迭代生育标准。

按照这个速度蔓延下去,不出百年,我们可能就会回到几亿人口的现状当中,届时老龄比率可能会超过40%,这对整个社会的养老支出和经济增长,乃至人均收入的增长,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女性终身无孩率也在快速上升,2015年这个数字只有6.1%,到了2020年已经接近10%,这意味着平均每十个女性中,就有一个女性终身没有孩子。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结婚和生娃,我们的出生率或许在未来数年内,还会持续下降,这是年轻人在以一种最直接,也最为无奈的方式,去选择自己今后的人生。

从家庭结构来看,目前我国的年轻一代生育主体依然是80后、90后和00后为主,其中也有不少是“计划生育”时代下的产物,有太多的独生子女。

而根据调研来看,相比独生子女,有兄弟姐妹的年轻人一代反而更有生育意愿。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独生子女的养老负担重,考虑到今后结婚生娃加上赡养老人的负担,对独生子女而言,结婚的压力也就更大。

,独生子女也更容易从小受到诸多关注,一旦踏入社会面临较大的挫折,这种挫败感也更容易导致独生子女倾向于不结婚不生娃。

年轻人之所以不愿生娃和结婚,其主要面临着生育成本高,住房压力大,就业压力等问题,就生育成本来看,我国是世界上养育孩子成本第二高的国家,仅次于韩国。

就住房压力来看,以房价收入比来衡量,我国在这一块也几乎是名列前茅,加上失衡的地区经济之间的差异,这就导致普通年轻人要想在大城市买房,所花费的时间更久,不吃不喝买套房的时间更久。

而就业压力,则源自于35岁危机以及对劳工权益的轻视,这让许多上班族自身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从这三个角度来看,这些压力都客观存在,且以我们的收入去换算的话,在全球范围内,都几乎是名列前茅的。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如果年轻人群体中的负面情绪进一步蔓延,那么极有可能让我们陷入到比日本、韩国更严重的社会危机之中去,年轻人在事业中无法被认可,在信仰中又缺乏宗教支撑,没有信仰、事业一般,渴望寻求认同感,但又找不到意义,长期下来,可能会酿成更大的危机。

而之所以说我们的问题比日本韩国更严重,原因就在于年轻人口多,数量庞杂,且覆盖范围广,加之地域之间的经济失衡,因此这些问题也就更难以被解决。

当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也正在尝试做出一些改变。

今年5月份,计划生育协会在全国20多个城市启动了试点项目,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提供住房、税收和教育方面的补贴,具体补贴的力度有多大,效果如何我们目前还看不到。

但相信今明两年的出生人口数据,或许能够为我们说明该补贴措施对刺激生育的有效性提供一些答案。

10年前,内卷和躺平还不是互联网上的流行用语,当时流行的网络用语有囧、神马都是浮云、out、杯具、雷人。

10年前,一共有1350万对夫妇登记结婚,但这个数字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下降了一半,2012年约有680万夫妇登记结婚,这是自1986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

从实际的收入状况来看,国内大多数人的月薪还普遍处于几千元,上万的收入相对较少,但对许多年轻人而言,迈入婚姻的前提条件通常都是有房以及有车,这一般被视作中产的标配,但文化上的压力,令人不得不标配房子和汽车,这也就导致了,许多年轻人在经济上的压力巨大,自然对婚姻也就产生了恐惧。

而房子和汽车,恰恰都是过去支撑国内消费品市场蓬勃向上的力量,作为两个大宗商品,房子和汽车的金额大、消费周期也长,过去的婚姻观念,让这两个大宗商品一路狂飙,今天随着年轻人用身体力行开始做出不同的选择,汽车销售和房地产销售也开始陷入了疲软。

从叙事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房子和车子显然被当作了婚姻道路上必备的公共叙事,且这一叙事在过去乃至今天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支撑着国内家庭父母掏空数个钱包贷款30年,来为子女买房、买车,筹备彩礼和置办婚礼。

这种通过“透支未来”的方式,强行把国内许多家庭和年轻人拔高到了中产标准,他们有车也有房,看似享受着不错的生活,但最大的缺点,就是无法承受风险。

随着宏观经济增长的放缓,就业压力的不断涌现,内卷和躺平呈现出了完全极端的两个方向,也几乎标志着国内年轻人截然不同的态度。

即使是“中产”,也有可能在一夜之间返贫,更何况是用透支未来方式换来的伪中产。

严格意义上说,哪怕是没有房子和车子,年轻人依然可以结婚生子养娃,但由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单一,这就导致了许多人骨子里缺乏安全感,而房子和车子,则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资产象征,或者是财务保障。

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对人的高度压榨,在经济增速高的时候,大家都能够得利,人们的居住条件更好了,出行工具更好了,辛苦一点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但今天,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高压之下的经济模式没有改变,于是年轻人的结婚率和出生率自然严重下滑。

这看似是一个社会问题,其实背后又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问题。

过去年轻人不结婚,父母会催婚;但在未来十年里,我们可能会看到,不仅仅是父母催婚,可能整个社会叙事,包括宏观上的一切,都会催促年轻人赶紧结婚。

但结婚这件几乎是人生中最重大决定的事情,可能仅仅是催婚,还没有太大的效果。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社会学教授王锋的分析显示,年龄在25到29岁的国内城市女性中,从未结过婚的比例已经从2000年的8.6%上升到了2020年的40.6%,20年时间里,这个数字翻了5倍。

个体对未来的悲观预期,最终一定会反映到宏观经济数据上来;例如我们看到了目前国内总储蓄已经超过了130万亿人民币,这个数字比2022年一年的GDP总值还要多,如此庞大的存款总额,却依然达不到超额储蓄的标准。

在这130万亿的总储蓄中,有超过一半都是存的定期,而不是活期,这也意味着,这些人是如何看待未来的,他们的保守消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未来的个人评估。

悲观预期和负面情绪,共同构筑了今天宏观经济的基调,大宗消费品市场的低迷,车子和房子的销量下滑,很大程度上也在反映,一个消费降级的时代正在到来。

信心是很重要的东西,未来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如何让年轻人变得“正能量”起来,而是要用真正的行动,去改善或者解决今天年轻人所面临的困境。

不生娃这件事,对一个经济体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硬伤,一个14亿人口基数的经济体,每年如果新生儿连一千万都没有,如何可持续发展呢?

而这,才是未来最要命的事情。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

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社会#


标签:年轻人结婚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