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屋 > 正文

长孙无忌并用“当断不断 长孙无忌认为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2-01 14:14:30 分类:书屋 浏览:125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李世民皇后长孙氏的同母兄长、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第四子,其母为北齐皇室,是神武帝高欢堂侄乐安王高劢之女,长孙无忌生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

长孙氏,原本是北魏皇族,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伯祖父拓跋嵩因为是拓跋氏长孙,所以他的后代改姓为“长孙氏”。

拓跋嵩的后代,大多是北魏、北周、隋朝的军事贵族,属于士族高门。

关陇军事贵族。

拓跋嵩第十一世长孙晟,在隋朝出仕为仪同三司、左勋卫骠骑将军、左领军将军、右骁卫将军。

因为长孙晟多谋略,文武双全,又数度出使突厥,以高超外交手段降服突厥各部,被突厥贵族尊称为“落雕都督”所以极得隋文帝、隋炀帝两代帝王的重用和信任。

长孙无忌的高祖父长孙稚是北魏太师、大丞相、上党王,曾祖父长孙裕是西魏卫尉卿、平原郡公,祖父长孙兕是北周开府仪同三司、平原县公,父亲也是隋朝的仪同三司,因此,长孙无忌家族属于统治西魏、北周、隋三代王朝的最高军事贵族集团——关陇集团的成员。

虽然长孙氏不属于关陇集团的最顶级成员——“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之一,但依旧在关陇集团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长孙晟在世时,其家族威势不坠。

大业五年(609年),长孙晟去世,其前妻所生嫡子长孙安业将继母高氏及幼弟长孙无忌并幼妹长孙氏赶出了家门,幸得舅父高士廉(高氏之兄、高劢长子,日后的大唐宰相)施以援手,将寡妹及外甥、外甥女接到自己家中抚养,待长孙无忌兄妹情义深厚,恩同父子。

长孙无忌在舅舅家以布衣身份结识了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其舅父高士廉以为李世民志非常人,才华出众,便于大业九年(613年)将外甥女长孙氏嫁于李世民。

长孙无忌从此跟随于李世民,成为李世民的好友、心腹、助手、姻亲。

大业十三年(617年),唐国公李渊起兵攻克长安,长孙无忌随军出征,授渭北道行军典签,辅佐敦煌公李世民一同征伐,为李世民的第一心腹,后来迁授比部郎中,上党县公。

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受禅建唐,长子李建成封皇太子,次子李世民封秦王,四子李元吉封齐王。

高祖三子此后为争夺大权明争暗斗,相互倾轧不已。

秦王李世民因东征西讨、功勋卓著,获授“天策上将”,高祖许可其建“天策上将府”,并自置官属,长孙无忌也成为天策府重要成员。

高祖建唐前后,经数年的征战,已经将其他举兵的地方豪强、义军、原前隋官僚、皇族、乃至关陇集团中其他顶级成员一一剿灭,旧的权力掌握者——关陇贵族集团在此大乱中元气大伤,诸多高高在上的旧贵族都遭遇了倾覆之祸,再也不能对朝廷、对地方施加控制力和影响力。

新的权力集团正在迅速成长,其中就包括长孙无忌所在的长孙氏家族。

至武德九年(626年),皇太子、齐王于秦王之间的夺权斗争已趋向白热化。

天策府谋士、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与长孙无忌合力谋划,力劝秦王“行周公之事”,并向秦王晓以利害,主张先发制人,诛杀皇太子、齐王,消除威胁。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秦王在长孙无忌等人的支持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逼迫高祖立自己为皇太子。

九月,高祖禅位给皇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因此登基即皇帝位,即唐太宗。

长孙无忌以拥立大功授太子左庶子,进位左武侯大将军。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评定创业功臣,左武侯大将军长孙无忌被定为第一名,封齐国公,授尚书右仆射、吏部尚书,食实封一千三百户。

至此,长孙无忌将功臣、勋贵、外戚身份集于一身,进入了大唐最高权力中心。

而他也凭借着为李唐皇室鞍前马后、尽心效力的功劳,将长孙氏在朝堂中地位迅速提升,代替了原先的关陇集团中的顶级贵族,成为了掌握大唐最高权力的新一代关陇贵族集团中的重要成员。

贞观十一年(637年),长孙无忌授世袭赵州刺史,封赵国公,贞观十六年(642年)再授司徒,达到了臣子所能达到的巅峰,此后掌握大唐三省相权二十余年,门生故吏遍及全天下。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皇太子李承乾(长孙皇后长子)谋反事发,太宗命皇太子的亲舅舅长孙无忌会同房玄龄、萧瑀、李勣,领大理寺、中书门下,审讯皇太子。

此时,长孙无忌已经浸淫权力中心数十年,是不折不扣的顶级成熟官僚,相对于亲情而言,他更看重大唐下一代继承人对自己利益方面的得失。

而皇太子和长孙无忌关系疏远、感情淡薄,长孙无忌自认为皇太子日后登基,对自己的权力巩固没有助力。

因此,在皇太子谋反之事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他力主废皇太子李承乾,另立嫡子。

而长孙皇后剩余的两个嫡子、自己另外两个外甥,长孙无忌考虑魏王泰从小聪明绝伦,文学佳,喜好经籍、舆地之学,并置文学馆,士人纷投其门下,政治势力早就养成,不会过多依仗于自己这个舅舅。

而且魏王恃才不恭,对舅舅也只是虚加应付,如果魏王日后继位,必定重用自己的党羽,绝不是舅父。

而晋王治,素来柔弱斯文,仁孝听话,对自己这个母舅十分依赖和尊重,并且年纪尚幼,没有私人的政治势力可以依靠,将来继位后,只有靠舅父支持。

长孙无忌认为,这样一个仁孝、懦弱的皇帝,才是自己的最后选择。

于是,长孙无忌促使太宗废黜了皇太子,同时又剥夺了魏王继位资格,确立晋王为新太子,亲手提携自己的小外甥登上皇太子之位,由此获得了皇太子的感激涕零。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太宗于翠微宫含风殿驾崩,皇太子继位,即唐高宗。

高宗对于拥立自己继位的舅舅长孙无忌感恩戴德、尊崇不已,封舅舅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为朝堂第一重臣、“定策顾命元勋”。

长孙元忌辞知尚书省事,只保留了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两职,以此主持朝政。

从贞观后期就任司徒开始,到永徽六年(655年)任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为止,赵国公长孙无忌实际上已经是大唐皇帝之下、朝堂第一人。

长孙无忌长期辅佐太宗、高宗两代帝王,在权力最高层浸淫了数十年,牢牢地掌握着朝政大权、和朝堂上的发言权,并成为掌握大唐权力的新关陇集团中的首席代表人物。

永徽初年,立于大唐朝堂已三十年之久的长孙无忌,早就化身为新关陇贵族集团的首脑,并代表这个集团对逐渐形成气候的寒门士大夫团体进行了无情的打击,以维护关陇集团所掌握的权力、财富、地位。

另外,长孙无忌又以皇帝元舅、朝堂贵戚、元勋功臣的多重身份,以辅佐高宗的名义牢牢掌握着朝廷大权,并通过“荆王李元景谋反案”、“驸马房遗爱谋反案”等故意挑起的冤案,打击威胁自己的政敌,排除朝堂上的异己。

高祖第六子荆王李元景,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第六子蜀王李愔,太宗堂弟江夏王李道宗,太宗第七女巴陵公主,第十七女高阳公主,高祖第三女平阳公主之子、太宗之婿柴令武,高祖之婿执失思力、薛万彻,太宗之婿,房玄龄之子房遗爱等等宗室贵族、外戚,都在长孙无忌的无情打击中受到牵连,或处斩,或赐死,或流放,代表着寒门士大夫集团地位的前宰相房玄龄身后待遇也被取消,关陇新旧贵族的血腥争斗,达到了顶点。

吴王恪在临死前,曾悲愤地诅咒说:“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陷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在长孙无忌的主持和指挥下,新关陇集团对于旧贵族、皇族、新兴平民地主阶级的打击和压制行为达到了顶峰,并在表面上取得了极大的优势。

但此时,长孙无忌集团对朝廷的控制和对皇室的威胁在不知不觉间缓慢壮大、并无限膨胀,已经到了即将严重危害(甚至已经在危害 )皇权的地步了。

而长孙无忌依旧沉浸在消灭政敌、独掌大权的“成功”中,毫不自知。

自认为已消灭所有政敌、权力膨胀到极点的太尉赵国公长孙无忌,没有想到恰恰是自己一直关爱有加,忠心辅佐的外甥皇帝,在自己无情清除皇族、独揽大权的时候,已经开始对自己的操控、摆布隐隐生出了不满及戒心,皇权至高无上的强烈排他性和权力欲望之下,即使是至亲也会因此反目。

为了反击以舅舅长孙无忌为首的新关陇贵族集团对皇权的危害和侵蚀,原本是谦谦君子、文弱书生的高宗不得不另辟蹊径、加快对舅舅的进攻脚步,用“册立武氏为昭仪”(武氏家族,属于新兴庶族地主,和旧贵族不是一路人)作为号角,向天下表达了自己将倚重普通士族乃至寒门士大夫的态度,然后继续抬高武氏的地位,预备立其为皇后,向广大寒门官员和山东士族伸出招揽之意,

原本,长孙无忌对于高宗要改立武氏为皇后坚决发对,并不惜发动党羽重重阻挠, 最后,高宗依靠着山东士族代表李勣的“陛下家世、何须更问外人”一句话,将新关陇贵族的代表皇后王氏(出身太原王氏、母家河东柳氏,都是长孙无忌新关陇贵族集团重要成员)废黜,改立庶族士大夫阶级的代表武氏,并通过改立皇后之举,沉重地打击了新关陇贵族的幕后首脑、高宗的亲舅舅长孙无忌。

从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册立武氏为新皇后之事为标志,原本在朝廷上没有什么地位和权力的寒门士子被大量揽入朝堂,高宗和武皇后重用他们,让他们编撰书籍,参决政事,以分割相权,长孙无忌为代表的新关陇贵族集团手中的权力也渐渐被以皇帝为代表的新兴士族势力收回,平民和庶族子弟们开始参与朝政,新关陇贵族中的高级成员们在不动声色间被武皇后(以及她背后的高宗)一一清除出朝堂(褚遂良、来济等人),长孙无忌的权势因此大减。

显庆四年(659年),执政已经三十余年的赵国公长孙无忌,在外甥媳妇武皇后以及外甥皇帝高宗的不断打击和挖墙脚之下,再也不复之前气焰嚣张、擅权专政的不可一世状态,而是羽翼尽去、威风不再、孤寂落寞。

也就在这一年,高宗和武皇后授意他们的心腹重臣、平民和寒门士子的代表、侍中兼中书令许敬宗出面揭发监察御史李巢勾结太尉赵国公长孙无忌图谋造反,然后顺水推舟,命许敬宗主持审理长孙无忌谋反一案。

许敬宗早就揣摩到了高宗和武皇后想要就此一举扳倒擅权三十年的“舅舅”长孙无忌的心思,于是主动向高宗进言,并举例当年汉文帝诛杀舅父薄昭的旧事,反受其乱”的例子谏言高宗,使得高宗终下定了决心,将对皇权存在极大威胁、并且党羽依旧众多、很有可能死灰复燃的舅舅长孙无忌彻底打垮,并把他背后的新关陇贵族集团一并铲除。

于是。

高宗没有过多查验许敬宗的“审查证据”,在得到了舅舅谋反案的第一次审查结果后,便迫不及待地宣布舅舅长孙无忌谋反一案全部属实,但又假装不忍心处死“劳苦功高、定策元勋”的舅舅,所以格外法外施恩、“罪减一等”,免除了长孙无忌的死罪,在把长孙无忌的官职、封邑、勋号、荣誉全部削去后,高宗将舅舅以庶人的身份流徙到黔州安置,凡属于长孙无忌一党的官员和贵族,统统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遇赦不赦。

显庆四年(659年)七月,高宗又让李勣、许敬宗等人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

许敬宗领会高宗之意,立即让中书舍人袁公瑜赶往黔州,去再次审讯刚刚到达流放地的长孙无忌。

此时,被外甥打得一败涂地、身丧名裂的长孙无忌在黔州流放地已经万念俱灰、绝望悲戚,不愿再受袁公瑜的羞辱,于是,在袁公瑜的出言讽刺下,六十六岁的长孙无忌自缢于黔州,让皇帝外甥彻底放心。

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追复了舅舅长孙无忌的官爵、勋号、荣誉,命其孙长孙元翼承袭赵国公爵位,但长孙无忌作为一个能够左右王朝命运的顶级世袭贵族,已经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中,物是人非,再也掀不起风云浪花了。


标签:贵族集团太子舅舅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