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 > 正文

颠簸的航行三是用3条船拖航 但舱室还是灌满了海水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2-01 13:56:58 分类:笔记 浏览:96


导语:1979年11月25日,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局的石油钻井船“渤海一2”号在渤海湾翻沉,死亡72人,仅2人生还。

这次事件最终定性为“严重违章指挥的重大责任事故”,海洋石油勘探局4位领导因渎职罪被判刑,石油部长被解职,主管石油工业的副总理受到记大过处分。

一、来被采纳的建议

1979年11月24日,渤海湾风萧水寒。

上午10时44分,“渤海一2”号钻井船在“滨海282”号8000马力拖轮的牵引下,向112海里以外的作业地进发。

“渤海一2”号原名“富二”号,由日本三菱公司制造,是1973年4月引进我国的。

自引进到事发6年来,它共钻井19口,总进尺5.4万多米,其中有4口井获得油液。

颠簸的航行中,“渤海一2”号钻井队长,40岁的共产党员刘学站在甲板上,清瘦的长方形脸盘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忧虑。

远方,海浪似万匹脱缰的野马奔腾跳跃。

早晨,他听过广播,天津、河北、山东3省市的气象台报道,最近两天有6级~7级大风,局部阵风达到10级。

十几天前,海洋勘探局根据石油部的指示,打破夏季打井,冬季抢修的“框框”,提出了“石油工人无冬天”的口号,接受了再打一口深井的任务。

11月20日和21日,他从“渤海—2”号停泊处向局里发回两封电报,陈述“渤海—2”号的现状提出了有关拖航移井的建议。

这两封电报的内容:一是“渤海—2”号钻井平台上的3号潜水泵可能掉在浮力舱上,请求派潜水员打捞潜水泵;二是拖航前要卸载,8000马力的拖轮主拖。

11月22日上午7时30分,局副总调度长李平在局碰头会上读了刘学的电报。

遗憾的是,这一条条从实际出发的合理建议,一条也没有被领导所采纳。

由副总调度长主持召开的拖航会议决定:“渤海—2”号不在原井位卸载。

不打捞掉在浮力舱上的潜水泵。

只用一条船拖航。

就是这个决定,把“渤海—2”号送上了死亡之路。

24日早晨,津、冀、鲁3省市气象台均发布了大风警报。

早上7点30分,副总调度长李平又向局领导碰头会作了汇报,但没有任何反应。

这就是说“渤海—2”号必须按原定日期出航。

只要是神经健全的人大概都懂得,狂风巨浪容易翻船。

局领导就是凭直觉恐怕也该懂得,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出海是冒险的。

发生在局机关里的这一切,刘学也许不甚清楚,但凭着多年来在海上工作的经验,他预料到这次出航是凶多吉少。

然而,拖航的命令既已下达,作为一名党员和钻井船队的队长,只有无条件执行。

二、惊涛骇浪生死斗

11月24日,“渤海一2”号升起深插海底的粗大桩腿,由拖轮缓缓拖向新井位。

临拖航前,为防止甲板上的物品在风浪颠簸中掉进海里,工人们把钻井船上所有东西捆绑结实,其中包括救生筏。

大海像一只偌大的摇篮,掀起一阵阵巨浪,浪头高达四五米。

“渤海一2”号在“滨海282”号的牵引下,以每小时2.5海里的速度,走向那一望无际的大海深处。

湛蓝的海水渐渐变成深黛色。

夜幕降临了。

晚上20点以后,风力逐渐增强。

零点以后,海上刮起了八九级大风,阵风达到11级。

顿时,呼啸的狂风卷起一座座山峰般的巨浪,4000多吨的船体被推得摇摇晃晃。

十来丈高的浪头涌上甲板,将平台上的器材设备冲得咣咣作响,船身晃得越来越厉害。

突然,泵房配电盘上面的甲板舱盖因焊缝有沙眼而渗水,海水滴在配电盘上,引起短路起火。

警铃就因火警而响起。

真是七处冒火,八处生烟,刘学飞快地赶过去,指挥大家扑灭了火焰。

火虽然被扑灭,但留下一个致命后患:配电盘烧坏了,泥浆泵不能启动,灌进船舱内的海水再也排不出去,而且全船陷入一片漆黑。

海上依然风急浪高,恐怖笼罩着全船。

“渤海一2”号在波峰浪谷中颠簸,船体在剧烈颤抖,发出吱吱嘎嘎的呻吟,就像人的骨头在被拧断。

“渤海一2”号船上的人们已经疲惫不堪了,“老石油”们心里明白,更大的风浪、更艰巨的战斗还在后面,因为“渤海一2”号离目的地还相当遥远,他们只有前进。

然而,无情的大海毫不留情,它用十倍的疯狂、百倍的力量来显示它的威力。

25日凌晨2时50分,一座山巅般的巨浪,将通风筒连根截断。

汹涌的海水从直径80厘米的洞口冲进舱室,船体开始倾斜。

生命攸关的时刻到了。

刘学冲上甲板,甲板上已是一片汪洋,他趟着齐腰身的水,踉踉跄跄地奔到通风筒处。

湍急的海水,在这里形成一个强大的漩涡。

或许是在这刺骨的海水里泡得太久了,刘学感到浑身打颤,从心里往外发冷。

此刻,他的心情极为复杂。

他悔恨自己没能阻止上级的决定,或者说没能冒险顶住他们的决定。

如果那样,全国人民节衣缩食花了4000万外汇进口的这艘钻井船,就决不会遇到今天这种局面,船上74人也决不会遇到今天这样的风险。

人难胜天,一切都无济于事。

海水太猛了,湍流太强了。

那旋转着的漩涡像一只猛兽张开的血盆大口,像一个无底的深渊,堵在上面的东西瞬间被它吞噬了……

堵漏失败了,人们在肆虐的风浪面前已经无能为力。

三、逃生时间——5分钟

舱内的积水越来越多,船体开始下沉,这时,人们唯一的希望是船体均匀下沉,“渤海一2”号所处海域水深不到20米,如果船体能平衡沉到海底,72米高的4个粗桩腿,43米高的井架,以及21米高的直升飞机降落平台,都将露出海面。

于是,刘学命令大家立刻跑回宿舍,穿上救生衣,先撤到直升飞机平台上。

但是船体并非均匀平稳地下沉,当时船体不是各部位同时进水。

在人们跑回宿舍穿上救生衣后,船体已经倾斜,直升飞机平台变成一个倾斜度越来越大的滑板,人们只能死死抓住一边的栏杆。

刘学试图解开救生筏,但出航前已被捆得结结实实,在漆黑的海面上要解开绳扣,谈何容易。

凌晨3点30分,尽管“渤海一2”号的人们用尽了气力,但舱室还是灌满了海水,船体倾斜到五六十度,没顶之灾迫在眉睫。

“渤海一2”号电台向“滨海282”号报警:“我船开始下沉,赶快解缆救人!”

甲板上,人们仍然围在那湍急的漩涡周围,怀着一线希望,在奔忙堵漏。

刘学已知到了最后时刻,他果断地指挥大家:“穿上救生衣,向飞机平台撤退!”飞机平台是钻井船最高的平台,也是他们最后的退路了。

人们穿上橙红色的救生衣,纷纷爬上飞机甲台,眼看着甲板转瞬间被海水淹没了。

这时,有人发现,飞机平台上没有队长刘学的踪影。

他们大声呼喊:“刘队长——”从下面的二层平台上传来刘学急促而嘶哑地喊声:“快撤!上飞机平台……”

原来,还有几名工人不愿离开自己的岗位,他们不相信几千吨重的钻井船会翻掉。

如果能翻船,上级会派咱们出航吗?咱“渤海一2”号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立过大功呢!差不多已经喊破了嗓子,才把全队的人催了上来。

当刘学最后一个爬上飞机平台时,平台已经倾斜得很快要直立起来了。

眼看站在边沿的几个人就要落下大海。

刘学大吼一声:“接住!”便嗖地将手中仅存的一根保险绳甩过去。

船倾斜得更厉害了,没有抓住东西的人从飞机平台的一端滑向另一端。

平台上已站不住人,人们纷纷掉进海里。

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海上掀起了擎天的巨澜……船上74人全部被抛入惊涛骇浪之中。

3点35分,“滨海282”号松掉缆绳,掉过船头,但已经看不到“渤海一2”号的灯光。

海面上,排山倒海的波涛在翻滚,在涌动……从宣布撤到飞机平台到翻沉,仅仅几分钟时间,幸存者王墨林在事隔多年之后说:“在翻沉之前,人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抢救国家财产,其实当时的一些抢救行动已经徒劳,但大家还想为保护国家财产尽最后一点力,而把自己救生的时间压到最低限度。

“渤海—2”号上有6只救生筏,每只救生筏能装15人,74人完全能装下,而且“滨海282”号拖轮离此很近。

在谈及为何不弃船逃生时,王墨林说:“我们那时受的教育是‘人在阵地在’,誓死保护国家财产,怎能为了活命而不顾国家财产呢!”

其实,当时应该打开全部的海底舱门。

可在这种思想观念下,船上领导又怎么可能下令打开所有舱门,让海水灌进各个底舱,使“渤海一2”号均匀下沉呢?尽管人们期望船体平稳下沉,而不倾倒,但谁下令主动打开海底舱门,谁就会背上“让国家财产沉入大海”的罪名。

因此,船上人员唯一的选择是,与国家财产共存亡。

国家财产高于一切。

那个时代的信念就是这样,财富比创造财富的人更重要。

四、72冤魂的悲剧

“渤海一2”号船上的74人,落入了咆哮的大海。

眼前一片黑暗,冰冷的海水像一根根钢针刺着他们的肌肤。

一座座小山般的大浪不时地将他们托直,抛下,摔得他们头晕目眩。

刘学艰难地从海浪中钻出头,用沙哑的嗓子喊道:“大家快靠拢,手挽着手……”听见队长的呼唤,人们挣扎着,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向一块儿聚拢。

一条条冻僵的臂膀伸过来,紧紧地挽上,围成一个圆圈。

这时,刘学却没有力量向大家靠拢了,他在水中触碰到了船体,挣扎着用一条绳索将自己紧紧地捆绑在船上。

挽在一起的人们在挣扎,他们咬紧牙关,以惊人的耐力支撑着,坚持着,等待着。

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

“渤海一2”号在翻沉前不是发出了国际呼救信号吗?后来有人问。

但是,只可惜“渤海一2”号使用的是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内部电台频率,其他行船和港务监督一概收不到。

局里的电台倒是收到了,可是没有指示“滨海282”号立即出发!

挽着胳膊的遇难者们,臂膀挽得更紧了,一个个奄奄一息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向一起紧缩着。

汹涌的海浪,夹杂着坚硬而锋利的冰块向他们砸来,似乎是永无休止地砸来……

11月25日凌晨4时50分,也就是“渤海一2”号钻井船翻沉40分钟以后,海洋石油勘探局的第一艘抢险船才从“三百吨”港口起锚。

6时30分,“渤海一2”号翻沉了3个小时以后,抢险指挥船离岸。

为何耽搁了3个小时呢?

因为准备衣物、药品,等候医务人员上船,再加上启航时锚链又偏偏发生了故障,因此,抢险指挥船3个小时后才启航!

同日清晨,北海舰队获悉发生海难,派出两艘军舰从秦皇岛全速赶往渤海救援。

民航也出动了,直升飞机贴着海面低低地飞行,寻找着遇难者的踪迹。

11月25日晚9时许,抢救的船只都已到达出事的海域。

一支支雪亮的探照灯光柱划过幽黑的海面,船上的人看见,深黛色的海面上,浮着黑压压的一片人头,随着海水的波动,上下起伏着。

“立即下海救人!”一名名骁勇健壮的海军战士跃入冰海,他们接近了遇难者。

他们费力地小心翼翼地掰开遇难者们紧挽着的僵硬的手臂,架着他们游向船只。

一个又一个遇难者被送上甲板。

他们的身体都已僵硬,差不多都弓着腰,形同硕大的“对虾”。

海军战士们噙着眼泪,脱下他们身上的橙红色救生衣。

救生衣早已被海水浸透,失去“救生”作用,像一只只冰冷的木枷。

事后有人提出,如果能够配备防寒救生衣,情况恐怕要好些。

遇难者们大睁眼睛,盼着抢救他们的亲人。

然而那一双双眼睛却已呆滞、僵死,张张面孔凝固着恐怖的阴影,仿佛在向亲人们诉说着昨夜的噩梦。

几乎所有遇难者的面部和头部都有伤痕,有的头部开裂,有的大张着嘴巴……

1980年7月22日,也就是“渤海—2”号翻沉8个月后,这场灾难才被新华社公诸于世。

这个迟来的报道,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

1980年8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处理‘渤海-2’号事故的决定”。

国务院将“渤海—2”号事故定性为“严重违章指挥造成的重大责任事故”。

国务院决定还指出“渤海—2”号翻沉是由于石油部领导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尊重科学,不重视安全生产,不重视职工意见造成的。

对此,国务院决定:一、解除石油部部长职务;二、给予国务院主管石油工业的副总理记大过处分。

1980年9月2日新华社特大新闻:上午8时15分,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判“渤海—2”号翻沉事故案件的直接责任者。

这是新中国成立第一次大张旗鼓地公开审判犯有渎职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当天下午,审判长宣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87条规定,以渎职罪判处马骥祥有期徒刑4年,判处王兆诸有期徒刑3年,判处张德经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判处蔺永志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

从调查、起诉到审判,历时10个月的“渤海—2”号钻井船翻沉事故案件,终于以法律的公正而宣告结束。

然而,那屈死的冤魂却永远沉睡在了冰冷的渤海之底。

他们死不瞑目……


标签:渤海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