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金丝铁线腹部作五道委角 釉面满布不规则开片纹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2-01 13:53:58 分类:生活 浏览:61


哥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

然而到现在未找到确切窑址。

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

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合称为“五大名窑”。

故宫博物院是现收藏传世“五大名窑”瓷器数量最多、质量最精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且多数藏品属于原清宫旧藏,可谓流传有绪、自成体系。

为了对“五大名窑”瓷器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所自2010年至2015年先后举办了官窑、定窑、钧窑、汝窑瓷器特展,今年又推出此系列展的最后一个“金丝铁线——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

本展览共展出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哥窑和仿哥窑(釉)瓷器113件(套),以及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龙泉青瓷博物馆、山东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六家文博单位商借的57件(套)传世或出土的与哥窑相关的瓷器和瓷片标本、修复品,以期较全面地反映哥窑瓷器的风貌。

展览分三个单元,分别为:累世遗珍——传世与出土哥窑、哥(官)窑型瓷器,窑址之谜——哥窑与老虎洞窑、龙泉窑的关系,余韵绵长——哥窑瓷器对后世的影响。

展出的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哥窑灰青釉胆式瓶、灰青釉凸弦纹瓶、灰青釉鱼耳簋式炉、米黄釉葵花式洗、灰青釉菊花式盘、灰青釉葵花式盘、明代宣德仿哥釉碗、清代雍正仿哥釉五岳花插,上海博物馆藏传世哥窑米黄釉五足炉、任氏墓出土灰青釉贯耳瓶,山东博物馆藏传世哥窑灰青釉浅盘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仿哥釉葵花式尊

高15.5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8. 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尊呈六瓣葵花式。

撇口、阔颈、中腰凸起、胫部外撇、浅圈足。

口部镶铜銣。

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灰青色釉,釉面清亮,遍布开片纹,有黑色长开片和浅褐色短开片两种。

足端表面呈黑褐色。

外底有六个铁褐色支烧钉痕。

这件器物系清宫旧藏品。

查《故宫物品点查报告》,这件器物被存放于坤宁宫。

点查时,该器物内放置“破笔五支、 破扇一把”,因此当时定名为笔筒。

宜兴窑灰白釉饕餮纹双耳四足鼎

高18.3厘米, 口横15.3厘米, 口纵11.7厘米,底横14. 5厘米,底纵10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鼎长方体形,口沿外折、口上立有双耳、直壁、深腹、平底,底下承以四柱足。

通体施灰白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器身凸雕饕餮纹。

鼎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一种,原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后逐渐成为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一种礼器。

宜兴窑灰白釉八卦纹琮式瓶

高29.8厘米,口径11. 5厘米,足径1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仿玉琮造型。

唇口、短颈、平肩、方形直腹、折底、圈足。

腹部四面均凸雕八卦纹。

通体施灰白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

无款。

仿哥釉象棋

清乾隆

棋子高1厘米,直径2. 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棋子呈圆饼形。

红字、蓝字各16枚,共32枚,均施仿哥釉,外底均有5个细小的“芝麻挣钉”痕。

做工精细,釉面光滑。

象棋与围棋(奕博)为中国古代文人雅好之一。

因奕博之术可以修身养性、参哲悟理,遂成为古代帝、后生活的一部分。

宫廷用瓷质象棋并不多见。

雍正款仿哥釉胆式瓶

清雍正

高20.5厘米,口径2. 4厘米,足径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呈胆式。

直口、尖圆唇、直颈、斜肩、垂腹、圈足。

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灰青色仿哥釉,釉层较厚,釉面满布细密黑色开片纹。

圈足较矮,足端平整,施一周黑褐色釉。

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仿哥釉葵花式碗

清康熙

足径8.5厘米、高7.6厘米,口径18. 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碗呈八瓣葵花形。

敞口、深弧腹、圈足。

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灰青色仿哥釉,釉层较厚,釉面具有玻璃质感,且满布浅棕色细密开片纹。

口沿及足端呈酱褐色。

无款。

雍正款仿哥釉贯耳瓶

清雍正

高16.2厘米,口径2. 2厘米,足径4. 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直口、长直颈、垂腹、圈足。

颈上部对称置管形贯耳,耳上端与瓶口沿平齐。

通体施灰青色仿哥釉, 釉面满布不规则开片纹。

足端刷黑褐色护胎釉。

外底署吉花篆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仿哥釉长颈瓶

清康熙

高19.6厘米,口径6. 3厘米,足径7. 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撇口、圆唇、直斜颈微曲、圆腹、矮圈足。

瓶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灰白色仿哥釉,釉层较厚,釉面满布细密的浅棕色开片纹,口沿处开片较大,外底心开片最密。

圈足矮而窄,足端无釉,露灰白色胎体。

无款

仿哥釉杯

高3.7厘米, 口径7.5厘米,足径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杯敞口、深弧壁、圈足。

通体施仿哥釉, 釉面开有黑、黄色细密片纹,的“金丝铁线”效果。

口沿及足端露胎处涂刷酱褐色护胎釉。

无款识。

此杯造型、釉色、开片和口足特征等,均与传世哥窑瓷器相近,但釉面过于光亮,玻璃质感较强,缺少哥窑瓷器釉面滋润的效果。

仿哥釉盘

清乾隆

高3.6厘米,口径20厘米,足径11. 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盘撇口、浅弧壁、圈足。

通体施仿哥釉,釉色青灰,釉面开有大小不一的灰黑色片纹。

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

从实物资料看,景德镇御器(窑)厂仿烧哥釉瓷器始见于明代宣德朝,清代康熙以后各朝均有仿烧。

其中大部分仿品为白胎,为了模仿传世哥窑瓷器“紫口铁足”效果,往往在口沿和圈足露胎处涂刷一周酱釉或褐釉,但与真品色泽相差甚远。

仿哥釉鼠耳簋式炉

清雍正

高8厘米,口径12. 3厘米,足径8. 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炉呈簋式。

圆唇、撇口、弧腹、圈足。

腹部两侧对称置鼠形耳,鼠尖头、尖嘴、长尾。

鼠头与炉口沿平齐,鼠尾贴于近足处。

通体施米黄色仿哥釉,釉层肥腴,釉面满布不规则开片纹,大片纹呈黑褐色,小片纹呈浅褐色,系模仿传世哥窑瓷器“金丝铁线”开片效果。

足端刷黑褐色釉。

外底有三个凸起的圆形支烧钉痕,系为模仿传世哥窑瓷器支烧所留下的痕迹。

无款识。

附一木质伞形圆盖,盖钮已佚失。

明代宣德、成化朝已有仿哥釉产品,清代仿哥釉瓷当属雍正朝所仿最神似。

此件仿哥釉炉,釉面有传世哥窑瓷器釉面的油酥感,器底支烧钉痕较传世哥窑瓷器更大。

仿哥釉葵花式三足洗

清乾隆

高5.5厘米,口径21. 2厘米,底径16. 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洗呈葵花式。

口微撇、浅腹、内底微隆起、外底下承以三足。

内外施仿哥釉,釉面密布大小开片纹,外底开片纹较大,片纹呈黑色,犹如传世哥窑瓷器上的“铁线”纹。

足端呈黑褐色。

外底分布九个细小“芝麻挣钉”痕。

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仿哥釉笔山

清雍正

宽2.8厘米、高3.8厘米,长9. 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笔山呈五峰式,中央主峰最高,侧峰依次降低。

通体施青色仿哥釉,釉面满布黄色细碎开片纹。

外底可见不规则分布的五个圆形支烧钉痕。

无款识。

附随笔山底形紫檀木底座。

仿哥釉楸叶式洗

清乾隆

高2厘米,口横19厘米, 口纵13厘米

底横17厘米,底纵1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洗呈一片楸叶形,叶边自然上卷形成折沿,叶面成为洗的底部。

外底有八个芝麻细小支烧钉痕。

外底署肯花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釉面仿传世哥窑瓷器特点,所开黑色“铁线”纹与黄色“金丝”纹相互映衬,尤如楸叶的叶脉纹理相互交错。

外底部凸印的叶脉纹隐约可见。

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像生瓷制作技术水平达到鼎盛,仿烧动、植物栩栩如生。

此件楸叶式洗设计巧妙,以仿哥釉瓷器为质地, 以自然界中的楸叶为母本,将橄叶曲折弯转的自然形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尤如自然天成, 耐人寻味。

仿哥釉瓜棱胆式瓶

清雍正

高28厘米,口径3. 5厘米,足径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呈胆式。

直口、长直颈、瓜棱形腹、圈足。

通体施灰青色仿哥釉,釉面满布不规则开片纹。

足端刷褐色护胎釉。

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仿哥釉瓜棱式水丞

清乾隆

高4.5厘米,口径4厘米,足径4. 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水丞通体呈瓜棱式。

敛口、扁圆腹、圈足。

胎体较厚重。

无款。

内外施釉,釉面开细小片纹,釉色略泛灰。

口部呈酱黄色,足边刷一层酱褐色护胎釉,以模仿传世哥窑瓷器“紫口铁足”特征。

仿哥釉贯耳穿带扁方壶

清雍正

高47.5厘米,口横19. 7厘米,口纵16厘米,足横22. 5厘米,足纵17. 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横断面呈长方形。

唇口、束颈、垂腹、高圈足。

颈两侧对称置长方形贯耳。

内外和足内均施灰青色仿哥釉,釉层较厚,釉面满布细密的黑色开片纹。

双耳处一周雕刻仿青铜器饕餮纹,并施深棕色釉,其下出一周凸弦纹。

圈足外撇,足底规整,施黑褐色釉。

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该壶整体造型及装饰纹样均仿青铜器,体形较大,可能作为礼仪陈设器使用。

仿哥釉包袱式瓶

清雍正

高17.8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13. 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撇口、束颈、溜肩、弧腹、近底处下收、四瓣海棠形圈足。

颈、肩部塑贴包袱形系带,腹部作海棠形委角。

通体施灰青色仿哥釉,釉面满布不规则开片纹,片纹呈灰黑色。

足端刷黑褐色护胎釉。

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此瓶虽施仿哥釉,但器形为清代新创。

仿哥釉双陆瓶

清乾隆

高7厘米,口边长3. 8厘米,足边长9. 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呈四方形。

直口、长直颈、折肩、直腹、方形足。

通体施青色仿哥釉,釉面满布不规则细碎开片纹。

足端呈黑褐色。

无款识。

仿哥釉葫芦瓶

清乾隆

高24.5厘米,口径4. 4厘米,足径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呈宝葫芦形,卧足。

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灰青色仿哥釉,釉面开大小不一的片纹。

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仿哥釉香筒

清康熙

高13.8厘米,口径4. 5厘米,底径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香筒直口、圆唇、近直壁、平底。

内外均施青灰色仿哥釉,釉层较厚,釉面满布细密的棕色开片纹。

口沿呈酱褐色,底部无釉,露出黄褐色胎。

仿哥釉双耳四方瓶

清雍正

高34厘米,口边长8. 5厘米,足边长11. 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呈四方形。

方口微撇、长颈、鼓腹、圈足外撇。

颈部对称置螭龙形耳,高不过口沿。

肩部可见一道接坯所留下的凸起接痕。

胎质粗且胎体厚重。

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灰青色仿哥釉, 釉面有较强的玻璃质感,且满布不规则开片纹,片纹浸染成灰黑色,有“铁线”之效果。

足底刷黑褐色釉。

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仿哥釉壁瓶

清乾隆

高27厘米,

口横10.5厘米,口纵5. 5厘米,足横6.5厘米,足纵3. 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壁瓶呈竖向剖开的半体瓶式。

小口、短颈、丰肩、长腹、下承三足仿木底座。

背部平整,中心处有凹槽,便于悬挂。

通体施灰青色仿哥釉,釉面开细碎片纹。

外底自右向左署金彩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横排款。

壁瓶,又称挂瓶、轿瓶,多用于插花。

瓷质壁瓶始见于宋代龙泉窑青瓷, 盛行于明、清时期。

清代乾隆时期壁瓶的烧造达到了历史高峰,几乎涵盖了所有瓷器品种,充分反映出乾隆时期制瓷工艺所达到的高超水平。

仿哥釉灵芝式花盆

清乾隆

高7.3厘米, 口横31厘米,口纵22. 5厘米

底横21厘米,底纵13. 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花盆呈灵芝式。

花口、折沿、深腹、平底下承以四个如意头形足。

通体施仿哥釉,釉色青灰,釉面开细碎片纹。

底部开有两个圆形渗水孔,足端露胎处涂刷黑褐色护胎釉。

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仿烧哥釉瓷器颇为成功,产量较大,仿品造型袭古又创新,设计出不少新颖的器物,此器便是其中之一。

其造型新颖别致,具有长寿吉祥之寓意。

仿哥釉观音瓶

清康熙

高45.5厘米,口径12. 2厘米,足径13. 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撇口、圆唇、直颈、圆肩、斜直腹微曲、隐圈足。

瓶内、外和足内均施灰青色仿哥釉,釉层较厚,足内釉呈青灰色,口沿和肩部微泛黄,釉面具有较强玻璃质感。

釉面满布黑色和浅棕色开片纹,层次鲜明,纵向开片纹较长,横向和斜向开片纹交织其间。

无款。

仿哥釉鼓式罐

清乾隆

高18.8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11. 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罐呈鼓式。

敛口、鼓腹、 圈足。

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灰青色仿哥釉,釉面满布灰黑色开片纹。

足端露胎处涂刷黑褐色护胎釉,以仿传世哥釉瓷器“铁足”特征。

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仿传世哥窑瓷器主要有两类器物:第一类为摹古之作,仿品在造型和釉面开片及口足特征上,力求达到与哥窑瓷器相同的效果;第一类是在釉面和造型上保留鲜明的时代特征。

如此件鼓式罐造型即为本朝流行式样, 但所施釉为仿哥窑瓷器釉,釉面开有颇似哥窑瓷器的灰黑色纹片,只是釉面过于光亮, 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仿哥釉八卦纹琮式瓶

清咸丰

高28厘米,口径8. 8厘米,足径1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圆口、短颈、直壁、方柱形长身,圈足。

器身四面饰凸起的八卦纹。

通体施仿哥釉,釉色青中偏绿,釉面有不规则开片纹,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威丰年制”六字双行款。

足底涂黑褐色釉,以仿传世哥窑瓷器“铁足”特征。

仿哥釉八卦纹琮式瓶

清雍正

高24厘米,

口径8厘米,足径1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圆口、短颈、直壁、方柱形长身、圈足。

器身四面均饰凸起的八卦纹。

通体施灰青色釉,釉面满布细碎开片。

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此瓶式样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来。

内圆外方,取天圆地方之意。

最早的瓷质琮式瓶见于南宋时期。

琮式瓶作为清代大运瓷器中的一种,自雍正朝开始每年烧造,一直延续至宜统时期。

所谓大运瓷器,从字义上解释就是指大批运输的瓷器,从实际烧造情况看,系指御窑厂不用皇帝另外降旨烧造,而是按年例,每年年底在清宫内务府奏销、按固定的瓷样和定式烧造且统一运至 京城交付清宫瓷库的器物。

此瓶晚清时被置于紫禁城皇极殿内。

仿哥釉八卦纹琮式瓶

清同治

高28厘米, 口径8.7厘米,足径11. 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圆口、短颈、直壁、方柱形长身、圈足。

器身四面饰凸起的八卦纹。

通体施青釉,釉面有不规则开片纹。

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同治年制”六字双行款。

足底涂黑褐色釉,以仿传世哥窑瓷器“铁足”特征。

查阅清宫档案,此瓶标注为“哥釉四方八卦瓶”。

清咸丰时期,由于战乱,景德镇御窑厂坍塌,窑工四处逃散,同治时重建御器厂,招募窑工,但烧窑技艺大不如前,致使同治、光绪、宜统三朝仿哥釉器已烧不出哥釉的灰青色和酥光效果,其釉色均呈现冬青色。

仿哥釉八卦纹琮式瓶

清乾隆

高28厘米, 口径8.5厘米,足径1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圆口、短颈、直壁、方柱形长身,圈足。

器身四面均饰凸起的八卦纹。

通体施仿哥釉,釉面有不规则开片纹。

外底署有花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经核查清宫档案,可知此瓶晚清时曾被置于内务府。

仿哥釉八卦纹琮式瓶

清光绪

高28厘米,口径8. 5厘米,足径1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圆口、短颈、直壁、方柱形长身、圈足。

器身四面饰凸起的八卦纹。

通体施青釉,有不规则开片纹。

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款。

足底涂黑褐色釉,传世哥窑瓷器“铁足”特征。

仿哥釉八卦纹琮式瓶

清道光

高27.8厘米,口径8. 2厘米,足径10. 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圆口、短颈、直壁、方柱形长身,圈足。

器身四面饰凸起的八卦纹。

通体施仿哥釉,色呈灰绿色, 釉面有不规则开片纹,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款。

足底涂黑褐色釉, 以仿传世哥窑瓷器“铁足”特征。

仿哥釉八卦纹琮式瓶

清宜统

高27.5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10. 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圆口、短颈、直壁、方柱形长身、圈足。

器身四面饰凸起的八卦纹。

通体施青釉,釉面无开片。

贴有“哥釉四方八卦瓶”老签,与清代大运瓷器烧造清单所录名称一致。

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宣统年制”六字双行款。


标签:厘米故宫博物院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