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屋 > 正文

袁家沟然后进至蔡玉窑 一天赶了两个县的大集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2-01 12:13:29 分类:书屋 浏览:94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

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转移后,蒋介石以10多个师约20万人的兵力,继续对鄂豫皖边革命根据地进行“清剿”,妄图彻底消灭留在当地坚持斗争的红军,摧毁革命根据地。

1、红四方面军离开后的鄂豫皖

中共鄂豫皖省委为扭转危险局面,于11月20日在黄安檀树岗召开会议,决定重建红二十五军,作为坚持军事斗争的骨干力量。

30日,以留守根据地的5个团为基础组成红二十五军,辖第七十四、七十五师,吴焕先任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全军约7000人。

红二十五军组成后,在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下坚持根据地斗争。

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先后取得了郭家河、潘家河、长岭岗、斛山寨等战斗的胜利,但是根据地的形势仍然很严重。

鄂豫皖省委曾派成仿吾去中央汇报,准备实行战略转移,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1934年8月,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派程子华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并带来了党中央和周恩来的指示。

中央指示内容大意是:

“经过敌人四、五次‘围剿’,鄂豫皖根据地受到暂时的失败,人力、物力、粮食已空,红二十五军应离开老根据地,另找地区发展新根据地。

老根据地应留独立团、游击队、便衣队坚持。

红二十五军在哪地区开辟新根据地,中央不做决定(因中央不了解实际情况),由鄂豫皖负责同志根据以下3个条件自行选择:

第一,地形好,第二,敌人力量薄弱,第三,群众条件好。

周恩来口头指示的大意是:

根据地目前“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如果红军得不到人力物力的补充,继续削弱以致消灭,根据地也就没有了”,“红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根据地。

这样,部队就能得到发展,同时也能把敌人主力引走,减轻鄂豫皖根据地的压力。

根据地的敌军减少了,留下的部分武装就能够长期坚持,也就能够保存老根据地。

2、红二十五军的长征

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召开常委会。

根据党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和程子华传达的周恩来的口头指示,分析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2年来斗争的演变,郑重地讨论了今后行动大计。

会议一致同意红二十五军进行转移,创建新根据地,谋求新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大家认为,向鄂豫陕边区转移比较容易发展,那里是三省的边远地带和结合部,军阀割据,敌人统治薄弱,又都是山区,便于红军活动。

于是,“会议决定:

(1)省委立即率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为发展红军和创造新根据地而斗争;(2)以平汉铁路以西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和豫西伏牛山区为初步目标;(3)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扩大我党我军政治影响,行动中部队对外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4)留一部分武装再组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武装斗争。

13日,红二十五军进行整编,撤销师一级组织,军直辖3个步兵团、1个手枪团、共2980余人,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徐海东任副军长。

以红八十二师和地方武装组建红军第二十八军,高敬亭任政治委员(未设军长),继续坚持斗争。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

3、第一次战略转移

同时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

宣言指出了当前民族危机深重,揭露了蒋介石的卖国罪行,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红军北上抗日的义举;号召全国同胞,不分政治倾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号召国民党军队与红军订立协定共同抗日。

还严正声明:“北上沿途,国民党军队如加拦阻,本军将坚决扫除之”。

当时,张学良的东北军9个师和“鄂豫皖三省追剿队”由上官云相指挥的5个支队,共40多个团,已集结于鄂东北。

红军越过平汉路后,蒋介石急令“追剿队”5个支队和东北军一一五师,跟踪追击;令驻河南南阳、泌阳、方城、叶县一带的四十军和驻湖北老河口(光化)一带的四十四师迎面堵截,企图将红军围歼于桐柏山区。

11月26日,红二十五军在雨雪交加中行进,准备越过许(昌)南(阳)公路,直达伏牛山区。

下午1时许,在方城县独树镇附近,正要越过公路时,突然遭到敌四十军一一五旅和骑兵团的阻击,经过一番恶战,打退了敌人的进攻,红军发起冲击,以图冲过公路,但未能奏效。

激战至夜,红军绕道保安寨,穿过许南公路,翌日拂晓,进入伏牛山东麓。

12月8日,红二十五军从豫陕交界的铁锁关(又名箭杆岭)进入陕东南。

9日,进至庾家河。

敌第六十师突然奔袭而来。

经过20多次反复冲杀,终将敌人打垮,毙伤敌人800余名。

红军也受到很大伤亡,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等负伤。

至此,红二十五军粉碎了20余倍于己之敌的围追堵截,长驱1800余里,胜利完成了第一次战略转移。

4、粉碎第一次围剿

红二十五军进入鄂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后,12月10日,鄂豫皖省委在雒南(今陕西洛南)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议,研究在鄂豫陕边区创建新苏区问题。

会议认为:

“鄂豫陕边区一带地域在敌人薄弱的条件下,群众生活苦、容易发生斗争的条件下,无论如何是适应我们创建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

因此,省委决定:“立即建立鄂豫陕省委,为创建鄂豫陕苏区而斗争”。

1935年1月,蒋介石急调四十军一一五旅2个团,四十四师一三○旅3个团,配合陕军杨虎城部一二六旅、警二旅、警卫团等部,对红二十五军发动第一次“围剿”,企图在红军立足未稳时加以消灭。

1月下旬,陕军一二六旅、警二旅向红军进逼。

为了各个击破进攻之敌,红二十五军主力先北上袁家沟口,并以一部兵力袭占柞水县城,分散跟追之敌。

2月1日,红军在蔡玉窑以突然打击歼敌一二六旅1个多营。

5日,在兰田县文山岭,再歼该旅2个营。

2月下旬,得知红四方面军发动陕南战役。

为配合红四方面军作战,红二十五军西进,连克宁陕、佛坪2座县城,3月8日进到洋县华阳镇。

敌警二旅尾追而来,红二十五军在石塔寺附近设伏,10日拂晓打垮警二旅5个多营,击伤其旅长张飞生。

4月初,红二十五军返回商雒地区,4月9日在九间房设伏,将追敌警三旅大部歼灭。

至此,粉碎了蒋军的第一次“围剿”。

5、粉碎第二次围剿

红二十五军一边作战,一边建设根据地。

4月18日,红军攻克雒南县城。

接着,在雒南、商县、商南、卢氏等4县边区没收分配了地主的土地和财物,建立苏维埃政权。

同月,鄂豫皖省委在葛牌镇开会,总结了入陕4个月的经验,并改鄂豫皖省委为鄂豫陕省委,仍由徐宝珊任书记(徐于5月9日病逝,由吴焕先代理。

8月21日,吴在战斗中牺牲,由程子华代理)。

5月初,红二十五军发展到3700多人,地方游击师、抗捐军发展到2000多人,先后建立了10个区,46个乡,314个村的苏维埃政权,建成了鄂豫陕边游击根据地。

5月上旬,蒋介石集中东北军六十七军和九十五师、四十军、四十四师以及陕军一部,共30多个团的兵力,向鄂豫陕边游击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并限令3个月内将红二十五军全部消灭。

红二十五军采取的战略是“诱敌深入,先拖后打”。

6月初,红军由湖北郧西县北上陕西商县地区。

当敌向东南的矛头改为向北时,红军又掉头向东南,包围商南县城,打下富水关,把北去之敌又引向东南。

接着,经130里急行军,奔袭了敌后方补给站河南淅川县荆紫关,歼敌1个多营,缴获了大量物资,全军弹药物资,得到了补充。

迫使敌六十七军、四十四师和陕军警一旅等部,向荆紫关蜂拥而来。

这时,敌人已无斗志,疲惫不堪。

红二十五军从荆紫关出发,经4天急行军,共走了560里,25日,进入陕南山阳县的黑山街,将追兵远远甩在后面,并在此以逸待劳,等待迎击敌人。

提出:“哪个敌人先接近,就消灭哪个敌人”的口号。

29日下午,警一旅追到了黑山街附近,红二十五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将其诱入袁家沟口。

7月2日拂晓发起进攻,全歼该旅所辖2个团,毙伤300余,俘敌旅长唐嗣桐以下1400余人,缴枪千余支,从而粉碎了敌人消灭红二十五军的计划。

6、第二次战略转移的缘起

袁家沟战斗后,主力部队进行休整,游击师打扫战场,附近各村的群众,敲锣打鼓把猪羊送到军政治部,热情慰劳红军。

袁家沟口区苏维埃政府还召开了祝捷大会,军民共庆袁家沟口战斗的巨大胜利。

此战后,为继续掌握主动,把敌人调出根据地,寻机歼敌,同时补充兵员和物资,省委决定红二十五军再次转到外线作战,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

“六月十三,红军出山”。

这是当年流传在长安县引驾回等地区的一句民谣。

农历六月十三,正是公历7月13日。

这天,恰是蓝田县焦岱、长安县引驾回两地逢集之日。

来自四乡的农夫山民,提篮的,挑担的,推着小车的,一路上络绎不绝,潮水般地涌向集镇。

街面上人来人往,闹声嚷嚷。

也就在这一天,活跃在商雒山中的红二十五军及第四路游击师,以极其突然的行动,经由商县杨家斜、蓝田县石嘴子等地,北出终南山,横扫蓝田县焦岱和长安县引驾回两地民团,前锋直抵西安城南10余公里的韦曲、杜曲,威逼西安。

当地群众奔走相告:“红军出了终南山,一天赶了两个县的大集,老百姓都开眼啦。

此后,红二十五军在终南山附近的村庄暂时住下,军部设在终南山下子午峪北口的子午镇。

这个拥有百十户商号的峪口乡镇,又是进出终南山的必经之地,许多南来北往的商客,也多在此住宿。

红二十五军立即在引驾回、子午镇、秦渡镇一带,开展群众工作,发动贫苦群众分粮、分盐、分衣物,动员青壮年参军。

红二十五军这一出敌不意的行动,使省城西安大为震动。

谁也想象不到,这支刚在山阳县袁家沟口歼灭陕军警一旅的红军部队,置30多个团的“围剿”兵力于商雒山中,此时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北出终南山,直抵西安近郊。

这时,城内的敌人惶惶不安,正准备由西安开往天水的东北军第五十一军被迫停止了行动。

至此,蒋介石企图在三个月内消灭红二十五军的计划宣告彻底破产,红二十五军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威逼西安,红二十五军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在长安县引驾回捉住了一个敌区长,在区公所里徐海东等人看到了一张《大公报》,报上载有一条消息:

“红军一、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后,继续向北逃窜,先头部队到达松潘…”。

这一重要收获,对于红二十五军来说是十分难得的。

因为红二十五军自从撤离鄂豫皖根据地之后,由于没有电台联络,即与党中央失去联系。

中央红军到底到了哪里,无法知道,完全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

这一信息的获得,虽然是来自敌方,但为红二十五军提供了红一、红四方面军的大致行动方向。

恰在这时,红二十五军得到了更可靠的消息。

那是红军威逼西安的第三天,原鄂豫皖省委交通员石健民到达军部,带来了党中央数月前发出的几份文件,也带来了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动向的消息。

当晚,鄂豫陕省委在长安县丰峪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率红二十五军西出甘肃,尔后上陕北与那里的红军会合,以“配合主力红军在西北,迅速创造西北新的伟大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会议还确定将鄂陕、豫陕特委,合组成鄂豫陕特委,由郑位三任书记。

留下部分红军合编各游击武装力量为红军第七十四师,由郑位三、陈先瑞领导,在鄂豫陕游击根据地坚持斗争。

7月16日,红二十五军4000余人,踏上了继续长征的道路。

7、与西北红军的胜利会师

8月1日,占领双石铺。

从俘虏中和《大公报》上,证实了主力红军正在北上的消息。

红二十五军领导当即决定进入甘肃境内,打入敌人后方,配合主力红军行动。

8月初,蒋介石获悉红二十五军由陕南进至陕甘边境,乃令第三军王均部(辖第七、十二师)由河南移驻天水,扼要防堵,以防止红二十五军北上;又令新编第十四师鲁大昌部,扼守甘南岷县一带,以期防堵松潘方面红一、四方面军北上与红二十五军会合08月2日,红二十五军攻克两当。

接着,急行军进围天水,北渡渭河,占领秦安。

15日,进入兴隆镇。

17日,攻克隆德县城。

21日,由泾川县城以西越王母宫塬,徒涉讷河。

部队刚过了一半,山洪爆发,河水突涨。

蒋军三十五师二○八团突然袭击红军后卫部队。

已过河部队,无法回援。

后卫部队背水作战,形势十分危急。

吴焕先政委立刻带领军部交通队直插敌人腰部,将其后侧截成2段。

经过激战,击毙敌团长,敌军溃退。

吴焕先政委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吴焕先牺牲后,指战员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抬着他的遗体渡过泾河。

徐海东亲自为他擦洗了满身血迹,穿上他最心爱的呢大氅,当晚买来一口油漆棺材,把他埋葬在陇东高原。

随后,省委常委临时商定,由于程子华负伤未愈,军政委和省委书记均由徐海东兼任,待以后有机会再开省委扩大会议选举。

为了继续牵制和迷惑敌人,红二十五军直逼灵台方向。

敌人原以为这支“疲惫之师”在到达泾河两岸时,必然要夺路进入陕北,不想却掉头南下,进入灵台县境。

红二十五军的这一行动,使敌人错误地认为:扰乱之师,飘忽不定。

8月29日,杨虎城为“严堵该匪窜陕”,命令赵寿山部移驻宝鸡防堵。

红二十五军此时除以少数部队在灵台附近虚张声势之外,主力则在灵台与崇信之间的上良镇、梁原镇、赤城镇等地积极活动。

部队所到之地,徐海东每天都派手枪团到处搜集报纸,访问客商,从中打探有关红一、红四方面军北上的消息。

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又没有电台联络,关于红一、红四方面军的行动消息一无所获。

就在这时,敌情起了变化。

敌毛炳文部第六师第十七旅乘着汽车,从兰州到达泾川县城;敌第三十五师继续向泾川方向集结;陕甘边之敌第五十一军第一一三师,则由凤翔、清水向北推进到陇县、马鹿镇一带;敌第三军第十二师也由武山、甘谷等地向华亭方向尾追而来。

各路敌军日益逼近,对红二十五军形成合围夹击之势。

省委和军领导考虑到一时难以获得红一、红四方面军的确实消息,而敌军又步步紧逼,部队连日在大雨和泥泞中行军作战已很疲劳,伤病员也难以安置,继续在此孤军作战,又无后方依托,处境十分不利。

于是决定按照沣峪口、佛坪两次会议确定的北上方针,立即进入陕北与刘志丹率领的陕甘红军会合。

8月30日,红二十五军经华亭县安口窑转而北上。

31日晚,由平凉县城以东的四十里铺再渡泾河,继经镇原、庆阳县境,翻沟跨源,兼程前进。

这时,敌第三十五师骑兵团和步兵第二○一团,一路跟踪追击。

红二十五军先后在经过西峰镇和翻越赤城塬时,两次打退敌骑兵的尾追。

9月4日晨,红二十五军由合水县板桥镇出发时,担任后卫的第二二五团第三营遭到敌骑兵团突然袭击,在此危急时刻,徐海东从前卫赶到后尾,指挥该团第二营投入战斗,掩护第三营突围。

但因敌众我寡,也陷入敌人的包围之中。

恰在这时,第二二五团第一营,迅速抢占一座山头,以猛烈火力阻止了敌人的进攻,掩护徐海东飞马突出重围。

这次战斗,红二十五军损失200余人,第二二五团团长方炳仁壮烈牺牲。

此后,红二十五军在东华池、太白镇之间渡过葫芦河,沿陕甘边界的崇山峻岭继续向北前进。

由于这一带是红区和白区交界的地方,人烟稀少,沿途无粮可筹,部队饥疲不堪,许多同志走着走着就昏倒在路上。

不少营以上干部,把自己的坐骑杀掉,为战士果腹充饥。

正在十分困难之时,恰遇上一个赶有500多只羊的商贩,军领导和贩羊人商量一番,他便把羊卖给了红军。

幸亏这群羊,解除了红军面临的严重饥饿威胁,使部队得以继续前进。

9月7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保安(今志丹)的豹子川,鄂豫陕省委在此开会,决定徐海东任军长,程子华任政委。

9日,红二十五军进抵永宁山,陕北红军派习仲勋、刘景范等前来欢迎。

红二十五军在永宁山稍作休整后,即向延川县永坪镇开进。

一路上,人民群众送水送饭,送鞋送袜,到处看见的是根据地人民欢迎红二十五军的标语,听到的是亲切热烈的欢迎口号。

红二十五军的战士们更是精神焕发,喜气洋洋,一路行军一路歌,行军速度大大加快。

经过四天行军,于9月15日胜利到达永坪镇。

这天,永坪镇附近的红军和群众,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涌到永坪镇的河道上,十多里长的道路两旁,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欢迎的人群。

他们在翘首盼望着经过长途跋涉,冲破层层封锁,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

16日,红二十五军3400余人,到达延川县永坪镇,同刘志丹亲自率领前来的陕甘红军(即陕甘边和陕北红军)会师。

红二十五军,历时10个月,途经5个省,转战近万里,胜利完成了长征,成为红军长征中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队伍。

18日,召开永坪会议。

决定以朱理治、程子华、聂鸿钧3人成立中央代表团;改组西北工作委员会,成立陕甘晋省委,以朱理治、郭洪涛为正副书记;改组军事委员会,以聂鸿钧为主席;2支红军合编为红军第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高岗任政治部主任。

原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依次编为第七十五、七十八、八十一师,全军团共7600余人。

当天,在永坪镇举行红十五军团成立大会,并庆祝两军胜利会师。

红二十五军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转战到达陕北,完成了战略大转移。

这支英雄部队的远征,是可歌可泣的。

1936年《共产国际》第七卷第三期刊载的《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远征》一文,曾赞扬道:

“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的荣誉,犹如一颗新出现的明星,灿烂闪耀,光被四表!”

“最堪注意的就是这支队伍差不多没有年逾十八岁以上的战斗员。

从前的鄂豫皖苏区里,遭受异常残酷的白色恐怖,那些在战斗中栖牲者的孤儿,那些在一九三二年随红四方面军远征到四川的红军战斗员的子弟,便在这种恐怖条件下建立起游击队,从游击队变为现在以‘儿童军’著名的红二十五军。

“这一军大多数战斗员的年龄,只是从十三到十八岁,”就是这样一支年轻的红军队伍,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孤军奋战,英勇顽强,经过整整十个月的艰苦转战,行程近万里,途经四个省,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保存了红军的一支有生力量,并在战略上配合了红一、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对红军长征的胜利乃至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正如党中央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对徐海东、程子华所说:

红二十五军“为革命立了大功”。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标签:二十红军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