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玩乐 > 正文

迂回战术 志愿军各部队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2-01 11:55:01 分类:玩乐 浏览:100


在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阶段,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掌握着绝对的制海权、制空权。

拥有1000多辆坦克和1000多架作战飞机支援,实行的是陆、海、空军联合的、全方位的立体作战,是高度的现代化作战。

而中国人民志愿军既没有坦克参战,也没有空军支援。

在陆军装备上,美军一个军的编制有各种炮1428门,志愿军一个军的编制只有各种炮198门,火炮口径也不如敌军。

美军一个师就有各种车辆4000余辆,志愿军每个军只有几十辆。

总之,志愿军以“一军对三军”(即以陆军对付敌人的陆海空三军),又是以步兵为主对阵机械化装备之敌,敌我双方技术装备相差之悬殊却超过以往国内战争各个时期。

毛泽东主席在其《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 “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讲的就是打歼灭战思想。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志愿军一直以“分割包围,各个歼灭”作为作战指导,力求对强敌打歼灭战,为从根本上解决朝鲜问题创造条件。

穷则穿插迂回,富则火力覆盖。

志愿军经常采用的是传统的穿插迂回战术。

所谓的穿插迂回战术,就是将穿插、迂回两个动作结合起来,利用敌之间隙或者薄弱部位插入敌纵深或后方,或者是对敌实施翼侧运动,夺占纵深要点,打击后方目标,达到分割、包围敌人,打乱敌部署的目的,为各个歼敌创造条件。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穿插迂回作战行动却遇到一系列挑战:

敌人强大的航空兵完全控制了战区的上空,我军白天行动受到极大的限制;朝鲜又是一个狭长的半岛,战线短,纵深回旋余地小,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敌海空优势的发挥,而不利于我军像国内战争中那样大踏步进退;敌人拥有大量坦克和炮兵,步兵也全部实现了摩托化,突击力强,机动迅速,我军步兵以徒步行动往往难以抓住和歼灭敌人。

同时,我国拥有世界上最雄厚的人力资源,从战争一开始,志愿军在兵力对比上就对敌占有很大的优势;我军刚刚经历了持续二十多年的战争锻炼,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所进行的又是正义战争,士气高昂;我不怕后路被切断,可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动作。

因此,惊人的应变能力和克服一切困难的英勇气概,使志愿军在兵员数量和战斗精神上都压倒敌人。

敌人虽有现代化的装备,在行动上却要受地形、道路、天候等条件的更大制约,这又给我军寻找敌军弱点加以歼击的机会;从战区的地理条件看,朝鲜北部山多林密,较有利于我军隐蔽。

彭德怀总结讲,“一般在敌正面阵地从战术上分割敌人时,敌并不十分害怕,因其白天可恢复原状。

故最害怕的是威胁其战役供应线,渗入敌后方,首先打掉其火力阵地与指挥所。

因此,我志愿军穿插迂回作战行动有如下特点:

一是正面进攻与侧后穿插迂回相结合。

第二次战役,志愿军第39、第40军在美第9军的正面的攻击行动,分割了美军和南朝鲜军的作战部署,牵制住了美军主力,保障了第38军打开战役突破口和实施穿插迂回行动。

二是各级作战指导中贯穿着多重穿插迂回思想。

在达成战役分割包围的基础上,继续实施战术分割包围,使敌腹背受敌,轻则打乱其部署,重则被切断后路。

以加快我歼敌速度,避免硬碰硬的消耗。

在第一次战役的云山战斗中,志愿军第39军先是插入位置靠前的南朝鲜第15步兵团、美骑兵第1师第8团后方,构筑阻击阵地,切断其与美骑兵第1师其他部队的联系;尔后,又插入南朝鲜第15步兵团、美骑兵第1师8团之间,对其实施分割包围。

通过3天时间的围攻,南朝鲜第15步兵团和美骑1师8团3营被歼,美骑1师8团1营、2营在丢弃了大量装备后突围。

三是穿插迂回作战行动一般在夜间实施。

由于志愿军没有空军支援作战,又严重缺少对空作战武器,因此昼间行动极为困难,除在同“联合国军”部队作战形成胶着状态,美军飞机无法施展其成力的情况下,可进行昼间作战外,部队的运动,作战和运输活动,均在夜间或不利于飞机活动的气象恶劣的昼间进行。

这一特点决定了志愿军穿插迂回的距离,为一夜穿插迂回的距离,严重地限制了作战能力的充分发挥,许多时候坐失战机。

四是只能歼灭运动之敌或立足未稳之敌。

志愿军一般利用山地地形实施穿插迂回,在开进中严密伪装,严格保密,隐蔽战略战役企图。

缺乏重炮兵和反坦克兵器,弹药携行量小,甚至连炸药都不足。

由于火力不足,作战以夜间突袭为主,极少实施突破行动。

对预有准备防御之敌(以坦克组成的环形防御)则无把握(我无有效之反坦克兵器)。

如一夜不能解决战斗,则被围之敌白天在空军的掩护下逃脱。

五是通过打击纵深高价值目标和消灭有生力量。

穿插迂回至敌纵深和后方的志愿军部队,往往通过攻击敌炮兵阵地,削弱敌支援火力;打击指挥所和后方地域高价值目标,打乱其部署,破坏其持续作战能力。

并通过破路、炸桥、设障,尽可能地杀伤其有生力量,使其重装备无法撤退,对敌达成歼灭性打击。

然而,虽然志愿军有不少成功实施穿插迂回的战例,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志愿军哪怕是要歼灭美军团以上的单位也是困难的。

连彭德怀在其自述中承认,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唯一一次歼灭敌团级规模部队的战例,是第二次战役东线歼灭美第7师第31团级战斗队。

美第31团级战斗队的覆没是有其原因的,一开始是新兴里美军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遭到志愿军夜间突袭,对空联络官被打死了,炮兵阵地也被志愿军占领。

被拿掉了两大优势。

直到费思中校指挥的一个营从空峙洞退回到新兴里时,才建立起陆空联络,能够进行空中补给和提供火力支援。

新兴里的第31团级战斗队没有坦克,其坦克连配置在后浦,当志愿军27日夜发起攻击时,退回到下碣隅里。

再企图救援新兴里美军时,又被志愿军阻挡在后浦。

撤退前因天气原因,陆空联络不佳,未能通过空投解决补给问题。

由于油料、弹药缺乏,在撤退时唯一一门自行高炮也因油料消耗完后被抛弃了。

由于上述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美第31团级战斗队的覆没。

志愿军通过符合实际的战役指导和战法,官兵的英勇顽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却无法消除武器装备的差距。

第一、第二次战役时,“联合国军”没有估计到志愿军参战或没有估计到志愿军大规模参战,因而兵力分散,疯狂冒进,在部署上有空隙,并且是在运动中,志愿军发起进攻有隙可乘,又是打运动中之敌或立足未稳之敌。

第三次战役时,“联合国军”虽然形成了连贯的战役,并且是依托“三八线”既设阵地转入防御,但这时的“联合国军”完全是在失败情绪笼罩之下,严重缺乏战斗意志,因此,志愿军和人民军的穿插迂回作战也比较顺利。

但美军有计划的撤退行动,使我穿插迂回难以达成分割包围的目的。

彭德怀在做《三个战役的总结和今后任务》的主报告中,对穿插迂回战术进行了总结。

针对有的部队不讲战术,不求消灭敌军力量,只求将敌军赶跑的做法,指出:

三次战役的经验证明,敌军的装备虽然占优势,我军依靠灵活的战役指挥和勇敢顽强的步兵作战相结合,是可以胜利的。

但是完全忽视敌军优势装备的作用,以至不讲战术是不对的。

在装备悬殊的条件下,我军应力求夜战(但在渗入敌人纵深,或迂回敌后,或疏散的追击溃敌的条件下,白日作战仍是可能和必要的)。

力求大胆的迂回包抄分割,勇敢渗入敌之纵深和后方,同时组织精锐勇敢的小部队,袭击敌炮兵阵地和指挥所,捣乱敌之部署,乘胜全面猛攻,使敌四顾不暇。

实行这种战术,必须有重点地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火力,求得逐股歼灭敌军。

到第四次战役,“联合国军”主动发起进攻,志愿军在横城反击作战时,也有成功实施穿插迂回的战例,但要对美军达成分割包围,再行歼灭的难度大大增加。

由于志愿军机动能力不如美军,当美军以其装备优势,发展出“主力靠拢”、“等齐发展”、“磁性战术”后,在我打出去的情况下,穿插迂回战术的使用受到了相当限制。

出现了想打近战,却难以接近敌人;打夜战,当夜不能消化;求速决,往往相持不下的情况。

1951年4月11日,志愿军司令部就进行第五次战役下达《战役指导方针及战术思想指示》,进一步阐明了志愿军党委扩大会议所确定的作战指导方针,强调“只要我们能紧紧掌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消灭敌人’的原则,在战役上以足够兵力把并进之敌割裂为几个大块,同时在战术上,再把几个大块分割为几个小块,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火力,迅速分别歼灭,我们就一定取胜”。

根据“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战役布势纵深小(基本上只有战术纵深),其援兵主要来自横的方向的情况,决定:在战役指导上,实行战役分割与战术分割相结合、战役包围迂回同战术包围迂回相结合的方针。

而此时,“联合国军”已在第四次战役中恢复了战斗意志,对志愿军的进攻预有准备,由进攻转为防御,并在部署上齐头靠紧,没有间隙,这本身就给志愿军的进攻增加了难度。

志愿军进攻首先必须要实现突破,然后才能向纵深穿插和实行迂回包围。

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作战中,志愿军和人民军根据敌军的布势和战术特点,在作战指导上,采取了以一部兵力直捣敌军战役纵深,将敌整个部署分割为东西两大部分,对预期歼灭之敌实施两翼迁回,多钳合击,同时结合正面突击与战术上分割包围的战法,各个歼灭敌人。

此阶段作战,预定歼敌5个师另3个旅,其中美军3个师、英军2个旅、土耳其1个旅。

在志愿军第二番部队入朝后,因参战炮兵有所增加而过分地看重了志愿军力量的增强,对新参战部队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估计不足,对美军技术装备优势对志愿军作战的影响和美军在战术上的变化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战役歼敌目标上企图过大。

就当时志愿军的作战能力而言,一次战役是难以达成如此规模的歼灭任务的。

此阶段作战,志愿军各部队,在向纵深发展中包围美英军营、团规模的部队有10股之多,但多数因志愿军包围兵力单薄、攻击火力不足,而使被围之敌突围逃跑。

“联合国军”则利用志愿军白天作战和机动困难的弱点,以一部兵力与志愿军保持接触,掩护主力迅速后撤,建立新的阵地,并且依靠机械化和摩托化装备每次后撤的距离约为30公里,恰好是志愿军徒步追击的一夜行程。

当第二天早晨志愿军迫近时,早已占领新阵地,或再行后撤,而志愿军徒步行军疲劳,难以获得歼敌战果。

在五次战役后,也即是志愿军入朝作战半年多的时间,将战线推进到“三八线”附近。

此时,相对于入朝时所定的作战部署和方针,即“在平壤、元山铁路线以北德川、宁远公路线以南地区构筑两道至三道防御线”“在六个月以后再谈攻击问题”,志愿军适时地转入阵地战是有利的。

于是,“学会阵地攻坚与阵地防御”思想的提出、“坚决阻止敌人于海上”海岸防御方针的确立、东西海岸两个联合指挥机构的组成、战场部署的全面调整,为整个战场的作战并取得胜利作了战略上的必要筹划和准备。

在停战谈判达成关于军事分界线的协议后,从1951年12月开始,志愿军和人民军利用战场上相对平静的机会,在正面全线,展开了构筑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的大规模筑城活动。

至1952年5月底在西起临津江口东至东海岸的杆城,正面233公里、纵深15~20公里的第一线阵地,形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同各种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

在此基础上,志愿军又提出了“零敲牛皮糖”,打小歼灭战的思想,之后就不再大规模使用穿插迂回战术了。


标签:志愿军作战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