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雕版印刷术由于画谱的可复制性 不似宋元政府那般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2-01 11:54:24 分类:生活 浏览:63


前言

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明代上承宋元传统、下开清代先河,是雕版印刷术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

饾版、拱花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明代及以后的雕版印刷复制、创作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

古人通过这一技术获得图文复制品,因而它自使用初始就与图画相关联、与绘画相似。

中国传统绘画深深影响着雕版印刷中的图画创作,但随着时间发展和技术进步,雕版印刷在明代开始对绘画产生影响。

一、雕版印刷术在明代的使用情况

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雕版印刷术发端于隋唐时期。

这一技术将图画或文字雕刻在在木料或者其他材质的版料上,然后进行印刷,从而可以获得图文复制品。

经过宋、元两朝的发展,雕版印刷技术在明代尤其在中后期的发展已趋于极盛。

明人将宋人的套色技术运用在版画制作上,生产出精美的套色彩印版画书籍。

因刻版板材形似饾饤,故这一技术被明人称为“饾版”,又被称之为木刻水印。

在印刷过程中,不仅要进行一遍又一遍的精准套印,而且要求掌握住水分的多少,从而使不同颜色自然融合,分出深浅和虚实,最终呈现出有阴阳向背之分、干湿浓淡相称的图像来。

“拱花”也产生在明代中后期,这一雕版印刷的技术以画稿为基准,以凸出的线条来表现花纹,从而得到凹凸纹理的效果。

与“饾版”相比,这一技术看似简单,但仍比现代印刷技术中类似的激凸工艺复杂精细得多。

在明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使得这一时期印刷作品的水平走向了历史巅峰、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由明入清之时,指画发展渐入顶峰,高其佩更是将以指作画的技法发扬光大,让指画成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开创了清初画坛中一个独特的新兴画派——指头画派。

由雕版印刷术复制的绘画作品就是版画。

在我国古代,人们一般会选取木材当作雕版印刷的版料,所以版画也被称之为“木刻画”。

雕版印刷术的使用初始就与图画联系在一起,而在所有种类的雕版印刷作品中与绘画作品最为贴近的形式就是插图本与画谱。

雕版印刷技术与印刷品均在明代走向发展巅峰。

按照传统分期方式,明初是指洪武到隆庆时期的153年时间。

二、雕版印刷与明代画家观念的转变

随着明代经济的多元发展,商业化的浪潮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风气也一改明前期的节省清俭。

明人开始满足自己物质上的需求,这种物质消费在他们的衣食住行、日常用具器物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社会的各个阶级都身处在消费文化的浪潮中,不管是高高在上的皇室贵族还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都在追逐带有享乐性质的消费。

这种奢侈的消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最终形成了明朝丰富的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极大地满足了明人物质上的需求,这种物质上的满足使得他们转而关注自己精神上的需求,是时人们对文化方面的消费空前关注。

所谓的文化消费是一种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消费的、将经济与文化结合的产物。

由于物质基础的不断积累,明代文化消费水平较高,文化消费在整个明代的消费活动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这种自上而下流行起来的消费方式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消费,而且是不同阶级间对权力角逐的另类方式。

士绅阶级为了区隔不同阶级、维护自己所在阶级的地位、重塑自己独特的身份,开始转向需要一定文化素养的精神消费。

这种能体现士绅阶级品位的、高雅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古玩、书画、器具等具有艺术气息的方面。

对文化的消费成为艺术生产的驱动力之一,它为艺术品带来了市场,让文化艺术消费走向了世俗化。

印刷出版业就是普通阶层实现文化消费的重要途径之一。

明代的印刷出版业是很繁荣的,这得益于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文化的形成、市镇的兴起和普通民众识字率的提高。

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动、思想上的日趋自由等因素也是出版业渐趋繁荣的关键原因。

明代掌权者基本上很少干涉印刷出版,对其实施的是一种较为宽松的举措,不似宋元政府那般,会对坊刻书籍进行审查。

虽然明政府也对出版业进行了限制,但是除了这些带有政治色彩的书籍之外,对其他种类的图书的出版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限制的。

特别在明中后期,除历书外各类图书都有刻印发行。

到明中后期,虽有禁止出版某类或某人书籍的禁令,但却未曾真正实施。

也正是因为这种较为宽松舒适的政治氛围,使得明代出版业发展得更为蓬勃多样,比起前朝,明代的出版物也更具有多样性,给人以更多的选择。

出版物所面对的主要对象是中下阶层的普通民众,数量上的增加以及价格的下降使得普通阶层可以轻松地消费。

面对价格高昂的书画消费,普通阶层还是难以承受的,但是大量梓行插图本以及画谱可以在某些方面代替书画,成为书画作品的平替,完成普通阶层对于文化资源的占有。

刻工在明代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官府对工匠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是刻工群体提升社会地位的基本前提。

明初期对普通工匠的管理沿袭了唐代的服役制度,实施“住坐”、“轮班”,徭役沉重。

这种制度是终身制的,极大地限制了工匠们的人身自由,而且工匠的后代也需要终身服役,没有选择的余地。

所以明初工匠还是和前朝一样,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很低。

到明中叶,这种情况有所改变。

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是时“物”的崛起和对文化的消费越来越盛行,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竞相风雅的大环境。

工匠作为造物的提供方,他们在这种消费活动中的作用是越来越重要的。

文化消费离不开工匠的制作,他们的地位也就逐渐被人们重视。

明人精神上的解放、思想上传统“四民观”的松动同样是明代刻工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虽然这种阶级间的松动是有限的,但是也使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不再像以往那样泾渭分明,主流对惟士独尊的看法也逐渐淡化。

刻版是雕版印刷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刻版的工匠在雕版印刷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明代雕版印刷作品的大放异彩在很大程度上赖以刻工高超的雕版水平,以及画家与刻工的合作互动。

较之于前朝,明代刻工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他们对于自己的工匠身份是认同并且满意的。

虽然雕版印刷术早在唐朝就已被发明,但分属两个不同阶级的人群的合作现象在前朝却未曾有过。

虽然在明朝刻工的地位已有所提升,但是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与画家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需要有一个中间人作为桥梁促使刻工与走进市井生活的画家走到一起,从而进行艺术上的合作。

明代工匠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身份地位、钻研自己的技艺本领,得以有与文人、画家交往的机会。

随着两个群体的愈发普遍的交往,文人和画家看待工匠的观念也产生了变化。

他们对待工匠的态度往往是较为亲善的,在合作时,以相互探讨、商议为主,文人、画家并没有因为彼此身份的不同而看低刻工,而是对工匠持有看重、尊重的态度。

三、雕版印刷对明代绘画创作的影响

虽然仿古画谱可以很好地对原作的主题、构图及画风进行复制,但是原作笔墨的独到是画谱所不能及的。

在画家徒手临摹时,卷轴画作的笔意可以通过皴擦勾染的方式重现,但以刀刻的形式去模仿原作笔法却是很难实现的。

只有以传统的文人摹古形式才能很好地将只能以毛笔传递的笔墨意趣表现出来,因为对笔墨的欣赏和技法的掌控,往往需要画家倾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遍览名画,并且进行大量的临摹写生,这样才有可能自主勾勒出精妙的笔墨。

再加上文人们将原作尺寸缩小并制成图册,将大小设定在便于观赏携带的范围之内,使之在形制上可与集古画谱抗衡。

仿古图册有了笔墨的加持,更是比集古画谱更胜一筹,以董其昌为首的文人群体用绘制仿古图册的形式完成了对雕版印刷作品流行的回应。

四、雕版印刷对明代绘画接受的影响

,随着它被大量刊行,画谱中的经典画作得到广泛传播,这让普通阶层也可以接触到以往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的经典画作。

画谱的出现为普通消费者提供了接触经典画作的新方式,帮助普罗大众对高雅的绘画原作进行接受与欣赏。

由于女性群体的特殊性,关于女性对雕版印刷作品接受的具体情况在文献中很难搜寻到。

好在明代文学作品中描述了很多女性对于插图本的接受情形。

雕本带给明代女性的不只是单纯的审美体验,更是引发了女性的思考,启蒙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为女性提供了除服从封建礼教教化之外的新选择。

虽然这一新现象的出现没能改变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凝视的视角,没有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女性的觉醒萌芽没有冲破封建礼教与男权社会的樊笼,女性因受时代限制也没能走向真正的自我。

但不管女性出于自觉还是非自觉的心态,这一时期仍产生了许多女性文学艺术家,她们为我们展示了明代女性的思考,这种新现象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女性文化史的发展与进步。

文士阶级对雕版印刷的接受态度可以从当时的画论中窥探一二。

中国绘画批评发展史在明代进入了总结时期,这一时期的画论批评既有对古人画评的梳理继承,也有对当朝绘事的反思创新。

明代达到雕版印刷作品不管是数量质量还是接受情况都可以说是历朝之最,但文人对于雕版印刷作品的点评却仅限于通俗小说,插图、画谱这类绘画复制品从来没有成为他们直接研究、批评的对象。

总结

雕版印刷技术在明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套色印刷的流行,饾版、拱花技艺的出现,都为雕版印刷作品的质量提供了技术保证。

画家对雕版印刷的认可态度以及他们亲自参与绘稿的经历也体现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之中,从绘画的主题、布局、画面中器物的选择,再到画家对线条的运用、黑白关系的处理,都暗含着源自雕版印刷的影响。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

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标签:印刷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