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屋 > 正文

赛珍珠王家三年由贫变富 以后光宗耀祖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30 14:14:54 分类:书屋 浏览:93


说到美国女作家赛珍珠,自然要说到她的代表作"大地三部曲”,包括了先后完成的《大地》《儿子》《分家》三部小说。

而《大地》有34章,是其中写得最好的一部。

01.赛珍珠这个名字和《大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1931年,赛珍珠的《大地》在纽约出版轰动全美,到了第二年,销售量更飙升到了百万册,成为当年最畅销的小说。

同年,《大地》改编成剧本在纽约上演,反映也不错。

1936年《大地》还被拍成了同名电影,剧中扮演王龙妻子阿兰的女演员路易丝.雷恩娜,因该片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

大地三部曲”被译成了多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很广,一度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必读书。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赛珍珠,颁奖理由是:"她对中国农民生活进门了史诗般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为中国题材小说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02.赛珍珠作为外国人,虽不可避免地让《大地》带有主观色彩,但她精确地把握住了中国人对于土地的信仰。

《大地》就是这样的故事,一个中国农民和土地有关的奋斗史。

安徽青年农民王龙因家庭贫困,婚事办得相当潦草:新郎官一个人到大户黄家,接回未曾谋面的丫头阿兰作了媳妇。

当天,新婚夫妇对着土地庙拜了三拜,晚上吃了顿有鱼有肉的晚饭,就成了亲。

阿兰勤俭持家,王龙也是个种地的好手。

老话说人勤地不懒,他们结婚之后,艰辛的劳动换来了好收成。

不仅解决了一家人的温饱问题,王龙还把多余的粮食换成了银圆,从黄家手里买下一块上好的水浇地。

几年风调雨顺的日子,两个儿子先后出生。

很多的孩子,很多的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似乎就在眼前,一切都让王农很满足。

奈何天有不测风云,转眼一场大旱让庄稼无收。

冬天粮食吃完后,野菜也被挖光。

他们不得不吃掉了视为伙伴的耕牛,灾荒仍在继续。

山穷水尽之际,王龙却不肯卖掉赖以生存的土地。

这时候阿兰却生下了第4个女孩,无力养活就把她掐死了。

王龙没有说话,多个孩子多张嘴,何况是个女孩。

留下来只有等死,无奈卖掉家当作盘缠,一家人背井离乡去逃荒。

在南方的城市里,王龙拉车出卖苦力,妻儿沿街乞讨为生,日子过得很艰难。

王龙因在一次混乱中浑水摸鱼,得了一笔意外之财,便迫不及待地与家人返回家乡,重新开始美好生活。

当王龙一家回故乡后,却发现留下的农具也不见了,原来附近闹土匪见啥抢啥,老房子也只剩下断垣残壁。

因此王龙第一件事就是置办农具,买下一头牛,重新开始种地生活。

年年丰收加上陆续将财宝变卖的钱,王龙买下黄家的全部土地,还搬进了他的大房子里。

有了土地,有了房产,有了雇工,阿兰又生了一对双胞胎,王家人财两旺,日子是越过越好,孩子们也受到了良好教育。

从此王龙从农民变成了王老爷,不再下地干活。

他开始嫌弃黄脸婆阿兰,先后娶了两房姨太太:一个是风尘女荷花,一个是小儿子中意的丫头梨花。

王龙发家后,对自己不识字没文化感到遗憾,希望儿子能好好读书经商,以后光宗耀祖。

老大聪明,念过私塾觉得自己比老师懂得还多,就吵闹着到南方去上新学,养成了挥霍浪费作风。

王龙给老大找了个城里女子当媳妇,没想到是个厉害的角色:老大虽然有钱,但农民的出生却让他在妻子面前,总有着深深的自卑。

老二话不多,喜欢做生意。

他精打细算,懂得规划自己的人生,觉得像大哥娶了城里的绣花枕头做媳妇太亏。

他要找能干会持家做饭的农村女子,漂亮倒是其次的,和父亲看法一致。

王龙替儿子在村里找了这样一个的女子为妻,让老二很满意。

老三虽然用墨不多,却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

他喜欢的丫头跟了自己的亲爹,一气之下当兵去了,后来还在军队里做了官。

随着孙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出生,王龙渐渐老了。

他离开城里的豪宅,回到简陋的老屋,唯一的心愿就是子孙能守住家业,自己死后埋在这片生他养他,活一辈子的土地上……

正如费孝通教授所说,在乡土社会里,“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是生活的常态,一块能用脚步丈量其长短的土地,可能就黏着一个家庭几代人的一生。

土地是农民的血肉,这是中国人传统的信仰。

王龙的故事证明了,中国农民对土地朴素的挚爱之情。

当初王龙一家吃掉了耕牛,卖掉了家具,但是种地的工具锄头和泥没有卖。

哪怕逃荒在繁华的城市,他们也念念不忘家乡的土地。

住在黄家大房子里的王老爷,大儿子当了大官,二儿子开着大粮行,但他仍然和父亲一样,爱吃玉米面粥,老年以后依旧想和土地亲近。

因为物质上的富足,虽然让虚荣心暂时得到了满足,但只有脚下的土地,能够给他提供平和安全的归宿。

每年春天到来的时候,王龙一定要去自己的土地里去看看,去他的土屋里去睡觉。

仁慈的土地不慌不忙地等着他,一直等到他应该回到土地上的时候。

大地母亲以无比宽厚的胸怀,接纳她的孩子们。

临终之际,王龙要求儿子们下葬之前,必须把他的尸体和棺材停放在乡下的土坯房子里,在那里办丧事。

他听到两个儿子商量卖地时,禁不止老泪纵横:

"当人们开始卖地时,那就是这个家庭的末日”他断断续续的地说:"我们是从土地上来的,还必须回到土地上去,如果你们守得住土地,你们能活下去,谁也不能把你们的土地抢走……如果你们把土地卖掉,那可就完了。

到了今天,这种土地情结,似乎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安居才能乐业,人们宁愿花掉人生中大部分时间来做房奴,只为了换取方寸安身立命之地,这也是土地信仰的一个表现。

赛珍珠通过《大地》塑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农民形象。

正如王龙从土地上出生,又历经磨难过上幸福生活,一生和土地息息相关。

而这却是当时中国作家,不屑于赞美和描写的,却引发了大洋彼岸农民的共鸣。

在上世纪初的美国人眼里,中国劳工的形象愚昧而肮脏,但通过《大地》他们发现,善良勤俭的中国农民和美国农民,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

因此,美国版电影《大地》,王龙扮演者尽管让中国人觉得别扭;路易丝.雷恩娜也与原著中大方脸的山东女子形象不合,但她对阿兰的演绎还是得到了西方观众的认可。

虽然书中有王龙的缺点不少,他和父亲一样,有时作为享有"父权""夫权"的压迫者,也有重男轻女的无情和愚昧,书中还有好吃懒做二叔夫妇等反面人物。

但总体上来说,主角王龙夫妇的形象还是很正面的:勤劳、善良、坚韧、吃苦耐劳。

尤其女主公阿兰除了木讷,是身上有着传统中国女性美德的代表。

应该说赛珍珠她对于中国人习性的观察描写,还是很细致成功的。

比如做人要谦虚,王龙结婚时热情地劝客,当有人赞扬阿兰的红烧鱼做得好,或称赞肉做得好吃时,王龙表现出中国式主人的客气:一遍又一遍地回答说“东西不多,做得也不好。

以及要随时保持父亲的严肃,不喜欢夸孩子,以及正话反说是父爱的另一种方式。

王龙怕人嫉妒他可爱的孩子,急忙解开外衣,把孩子的头塞进怀里大声说:

“我们的孩子是个没人要的女孩,脸上还长着小麻子,多可怜呀!还不如死了好呢。

03.但客观地讲,赛珍珠的《大地》不足也很明显。

其实每一个作家,毕生都是书写自己眼中的世界。

赛珍珠五个月时来到中国,她跟随父亲和丈夫一起观察中国农村,视中国为故乡。

1918年赛珍珠和农学家布克结婚后,迁居安徽宿县。

夫妻俩在宿县的这段生活经历,也为她《大地》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素材。

虽然她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但赛珍珠作为外国人,一直是在西方教育和家庭环境和下长大,始终隔着一层纱来看中国,大体上存在着先天不足。

首先,小说中添加了一些西方视角和叙事手法,文学艺术性不高。

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人看来,中国是神秘的。

他们对中国人的家庭生活一无所知,充满了好奇。

赛珍珠了解他们的口味,知道一部小说怎样写,才能引起美国人的好奇心,这也是美国学者对赛珍珠嘲讽抵制的原因之一。

比如王龙当上财主后,先后有了两个小妾荷花和梨花。

荷花贪图享乐,而梨花对老年王龙感激报恩,这些文字都显然不是中国农民的风格。

诸多王龙感情生活方面的描写,无疑是比较西式的。

而小说采用平铺直叙的写作手法,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显得比较单薄。

加上赛珍珠的语言表达夹杂着半生不熟的中英文,读起来不太流畅。

其次,故事的基础本身比较虚弱,回避了一些历史的真相。

小说固然不是历史,却离不开真实的背景。

因为王龙一样的自耕农,在上世纪中国初并不多,绝大部分是佃农,即便拥有小块土地的农民,在时局动荡的背景下很容易破产,却很难靠自身努力致富。

,买下大块土地的可能性很小,何况不停地生孩子,能够维持温饱就不错了。

相比之下,灾年一家六口去逃难,卖苦力乞讨为生这一情节还是比较真实的。

赛珍珠也认识到了这点,所以她用偶得财宝如中奖一般,让王龙发了财走上人生巅峰,买下黄家土地房屋。

如果靠租地的话,一辈子也实现不了。

但王龙这种侥幸的成功,显然并不具有代表意义。

尽管有斯诺、林语堂等支持赛珍珠,认为她写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状态,并非与现实不符,只是知识分子和平民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造成的。

而诸如王龙结婚当天才洗澡,安徽农民也不至于如此不讲卫生。

所以赛珍珠的《大地》一度被在国内遭到,包括鲁迅等不少中国作家的抵制,认为她是在抹黑和丑化中国人。

也许正如鲁迅批评赛珍珠时所说:要看清历史的真相,还得让中国人自己来作。

在今天的中国读者看来,《大地》这本小说,实在过于朴素了。

不可否认,赛珍珠的《大地》,与同时代鲁迅的《闰土》《祥林嫂》《阿Q》,萧红的《生死场》茅盾的《林家铺子》等,这些深刻反映中国现实的小说比起来,的确有着太大的差距。

相比之下,余华《活着》,陈忠实的《白鹿原》,梁鸿的《出梁庄记》等这些当代小说,可能更好书写了"乡土中国"的全貌,更能打动人心吧。


标签:土地中国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