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 > 正文

随喜功德随喜乃是发动的身业 判别随喜与否的时候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30 10:57:46 分类:笔记 浏览:69


撰文:提舍

常常听见信佛的亲友说「随喜你捐款的功德」、「随喜你念佛的功德」云云。

心生疑问,有一天,便问起友人,「为什么你经常都会随喜别人呢?随喜有何用?」

友人向我解释,见到别人做善事、作善念,便随喜他,你所得的功德即如同那人所作善业功德。

相信很多人听到这个解释,心里必会生出更多疑问。

作为学佛者,对于佛所说的教法要坚信,但是亦不能失去寻根究底的精神,所以要了解「随喜」一词所隐藏的道理。

其实「随喜」在佛教的意义是什么?它是否属于修行法门?是否单单「出一张嘴」便能起作用?,而没有其他功用?文本将介绍「随喜法门」的意义,及自利利他的功用。

根据《佛光大辞典》:

随喜(梵语anumodana),「谓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

《法华经》卷六〈随喜功德品〉载,听闻经典而随喜,次次累积,功德至大。

《大智度论》卷六十一则谓,随喜者之功德,胜于行善者本人。

《四十二章经解》又云:

「佛言,覩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

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简单而言,随喜即是见人行善,即时随顺其行而心感到欢喜。

这些经论都指出,随喜功德如同行善者,甚至比之更大、更甚。

经典所证功德如是,那么其功德大之原因为何?在〈浅释普贤十大愿王〉中,指出随喜乃是一种佛教的修行法门,其功德

「乃指一切善……普贤菩萨所发之愿……皆要发愿随顺喜悦。

此有儒家「见贤思齐」的想法。

不过,凡夫能否容易做到吗?文本提到嫉妒心的阻碍,此心乃众生的小随烦恼之一,即是对于他人之善、美等生起不悦之精神作用,以致简单的随喜也难以实行。

然则,学习佛法是为了解脱烦恼,随喜能对治嫉心所,即是对治随瞋烦恼之一的嫉。

既然随喜是能断嫉障烦恼的法门,学者更应该奉持。

我们随顺别人所成就的善行,可以是简单的称赞、认同、鼓励他人的善行。

其实其深意是在显出自身意识认同他人善行,亦有学习菩萨喜、舍无量心的器量。

换言之,随喜中的平等喜心,即是平等地喜爱别人所作的善行(如己所作善行)、以舍无量心放弃了嫉妒憎恨的念头。

由此可见随喜乃一种具有意、语自利的修为。

难道随喜功德只有语、意的修为,而没有发动身业的可能吗?

笔者认为随喜并非只能对治嫉心,而是具有深谙「因缘果报」法则的智慧实践,更是转化闻、思为行的重要源力。

当下随喜别人善行的同时,我们能明白缘的重要性。

即是「时、地不与我时」,我未能如他人般亲力行善,但是这样并不代表「时、地与我」的情况下,我们也不去行善。

、实行的重要基石,换言之,有了随喜的意、语,便有发动行的增上缘。

再者,判别随喜与否的时候,也是修行智慧的好时机,对于一些似是而非的行为,不应随喜;对于一些见义勇为、慈悲众生的行为,不只认同,更要赞叹。

从某个程度而言,随喜法门也是爱语利他行。

佛教从不强迫众生作决定,而是让众生运用智慧去作抉择。

笔者认为佛所教之大智慧、大慈悲,是世间行为的善恶判准之一。

有些善行的因缘未成熟时,虽然未能随顺实践,但是我们可以随喜认同,不加以诋毁、恶言相向。

我们的认同对于行善者而言,是一种正面的肯定,鼓励他们继续自利利他、止恶行善。

待至因缘具备、成熟时,我们不止能够随喜,还能实践善行,便是「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标签:功德认同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