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玩乐 > 正文

装甲车图片 总功率191千瓦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8 10:37:24 分类:玩乐 浏览:89


前不久与大家交流了国产第一代轮式装甲输送车,本文将和大家一起谈谈我国最早的履带式装甲输送车——5872型。

一、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军工人就研制成功新中国第一台履带式装甲输送车“5872”(本文称“5872型”),填补了国家武器装备的一项空白。

网友们都知道,履带式装甲输送车是辅助坦克作战的重要技术兵器,与轮式装甲输送车相比,履带式装甲车尽管结构复杂,造价较高,行驶时履带对道路损坏较大,但越野能力更强,能够较轻易地通过松软地面和较大的坡坎、沟渠等障碍,世界各发达国家在装甲车辆发展上,都是坚持履带式和轮胎式并重。

英国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多用途装甲车

美国LVT系列两栖战车

在旧中国,由于国力贫弱,战争连绵,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发展是空白。

据记载,当时的国民党军队虽然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从英国、德国,后来又从苏联、美国购入了坦克,但对履带式装甲车缺乏重视,见诸记载的只有英国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多用途装甲车、美国LVT系列两栖战车等少数几种,且数量有限。

二战爆发后,机械化作战已经成为陆战的主要方式,有“陆战之王”之称的坦克,在发达国家陆军中装备数量越来越多。

战斗中步兵往往需要伴随坦克协同作战,步兵机动行进速度必须跟得上坦克,于是出现了步兵乘坐的装甲车辆,也就是装甲输送车。

新中国建立后,坦克机械化部队建设逐步展开,但限于工业化水平较低,装甲输送车预研工作开展得虽较多,但具体研制项目一直没有确定,直到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为坦克机械化部队研制配套的装甲输送车才终于提上日程。

1958年7月5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军事第五组召开第二次会议。

会议分析了核生化条件下反侵略战争的形势以及对装甲装备的影响,指出:考虑到在原子化学武器战争条件下,装甲坦克机械化部队必须装备装甲输送车及特种车辆。

会议形成了《关于对当前科学研究工作几项跃进措施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发展我国装甲输送车即特种车辆的问题。

由于当时我国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研制工作尚属空白,会议决定将研制任务作为尖端技术,集中力量组织攻关,争取1959年完成试制工作,1960年定型投入生产。

研制任务的代号就是“5872”。

二、研制历程

项目确定后,国家有关部门很快下达了装甲车战术技术任务书,要求:主要在华北平原地区使用,但也能适应南方水网地区作战的需要,也就是说可在水上浮渡,水上行进时靠履带划水。

5872型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车族化、通用化,要求在该车底盘可以发展出中型火炮牵引车、坦克修理工程车等车辆,部分零部件也要能与轻型坦克通用,便于组织工业化生产。

因此,5872型算得上是我国装甲车辆车族化的鼻祖。

研制任务下达后,由一机部30所承担装甲输送车总体设计方案。

据记载,当时共拿出了两种方案,一是一机部30所制定的方案,这一方案是采用液压传动装置、新型卧式发动机等新技术的全履带装甲车。

另一种是军事科学院提出的可变履带装置装甲输送车。

客观地说,这两种设计方案在当时都是比较先进的,也是很有特点的。

同年8月初,有关部门对此进行了认真研究,研究人员从我国实际工业水平出发,最终决定采用全履带装甲输送车方案。

据记载,在那个超英赶美的年代,研制工作也确定了赶超目标,那就是要求5872型装甲车在战术技术性能指标上,要超过美国装备部队不久的M59型装甲输送车。

M59型装甲输送车

美国M59型履带式装甲人员输送车,是美国食品机械化学公司根据美国陆军的要求,于1951年开始设计,1953年12月定型装备的新型装甲输送车,到1959年3月该车总产量已达4000多辆。

由于我国科研部门对M59型的发展已经追踪多年,情况也比较了解,各项指标自然要求向M59型靠拢,比如5872型的发动机功率要达到184千瓦,因为M59型装甲车就是采用两台通用汽车公司302型6缸直列水冷汽油机,单台功率93千瓦,总功率是186千瓦。

研制工作开始后,有关部门调集军委装甲兵技术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四系、一机部30所及60所等单位相关人员组成联合设计组,装甲兵技术部、一机部五局和苏联专家具体指导,负责整机和主要部件的方案论证和设计工作,并决定由一机部永定机械厂(也称618厂,现北方车辆集团)担任试制任务。

当时永定机械厂是以修理苏制坦克和自行火炮为主要业务的大修厂,维修的T34型坦克和СУ76型自行火炮参加过国庆5周年阅兵式。

但永定机械厂机械加工能力十分有限,厂房简陋、设备短缺、没有技术资料,甚至没有充足的水电供应,但创业者们从零开始,以昂扬的激情、满腔的热忱、无穷的干劲,边学习、边设计,在摸索中艰难前行。

据记载,5872型装甲车设计工作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58年8月初至9月底,由一机部30所根据军方要求,参照国外期刊杂志,对比当时苏联和美国的相关产品,为装甲兵技术部下达5872型技术战术指标提供依据,并完成装甲输送车整体方案和主要部件设计工作。

第二阶段。

1958年10月至12月,设计工作转至永定机械厂进行,完成样车30个组件设计工作,共绘制图纸2600张。

第三阶段。

1959年为试制阶段,制作了1:1木质模型,验证总体布置的合理性。

同年3月18日,永定机械厂完成了样车总装,并顺利原地发动。

随后进行了浮渡试验、217公里磨合试验,22项性能试验和行驶试验,总试验里程535公里。

5872型装甲输送车

1959年4月至5月,总参、军委装甲兵部和一机部五局多次对样车进行专题研究,认为符合军方要求,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水上浮力储备少、传动系统笨重不利总体布置、发动机水温过高、车辆噪音过大等,研制工作开始转入对5872型的发动机、变速箱、行走系统、操纵系统等重要部件进行重新设计,至此5872型装甲输送车研制工作宣告结束。

三、整体特色

【外观新颖】5872型车体采用高强度装甲钢板焊接而成,全封闭型结构,车长5.26米,重12吨。

该车外观设计新颖别致,有资料称其“车体像船,车首像刀”,车体上部向内收拢,从地面至车顶高1.89米,车体低矮,整车线条流畅,在当时国内外还没有如此简洁流畅的车体设计。

5872型全貌

【车体构造】5872型车体分前部、中部、后部三个部分:

一是首部。

布置动力装置和操作装置以及驾驶室和车长室,其中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车长位于右侧,驾驶员室和车长室顶部均设有一个向后开启的舱门,舱门后面各开一个可开闭的通风窗,与载员室换气扇配合使用,用于为车内通风换气。

二是中部。

为发动机舱,发动机采取车体前中部布置方式,使用一台苏联制造的2D6K型单排直列四冲程液冷6缸高速柴油机,总功率191千瓦。

行走部分有4个大负重轮。

三是后部。

发动机舱两侧及后部为载员室。

全车载员12人,除车体前方驾驶员和车长外,载员室有10个座位,即载员室两侧各设置一个三人座椅和一个单人座椅,乘员面对面乘坐;发动机两侧各设一个单人座椅。

车尾为两扇对开尾门,供人员上下,载员室未设置顶门。

载员室两侧车体装甲板各有两个简易射击孔,车尾两扇后门上各有一个,共六个射击孔,载员可使用随身携带的武器对外射击。

5872型具备浮渡功能,但准备时间长

【水陆两栖】5872型具备水陆两栖功能,在水上行驶时采用履带划水方式前进。

车首有大型防浪板和与防浪板一体化的浮囊,其中防浪板为铝板焊接结构,布置在车首前上甲板,通过装在前上甲板背面的蜗轮蜗杆机构进行操作,防止前进时激起的浪花涌入驾驶室;浮囊主要是增大浮力,防止因车辆重心偏前,浮渡时出现扎头问题,平时浮囊收起,使用时打开,准备时间较长。

据记载,5872型样车水上浮渡时曾出现车首下扎问题,曾是当时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后通过增设浮箱才算解决。

【观察设备】采用潜望镜和第一代主动红外夜视仪。

驾驶室前部设有2具昼间潜望镜,可在闭窗驾驶时对外观察,夜间行驶时可将其中1具潜望镜转换至成主动红外夜视仪,用于夜间观察。

车长室顶舱门装1具360度回转的坦克潜望镜,用于闭窗行驶时观察车外情况;夜间行驶时,车长主要靠车首大灯,当驾驶员使用夜视仪时,车长只能凭经验观察。

在无敌情的情况下,驾驶员、车长可将座椅适当调高,以便探出头来驾驶车辆。

【通讯设备】装1台P133型调频电台,使用4米天线时通讯距离18公里。

车内通话使用1套P120型车内通话器。

作为陈列品的5872型

5872型作为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履带式装甲输送车,虽然没有定型装备部队,但该车的诞生填补了我国履带式装甲车辆的空白。

此后,有关单位、厂家针对5872型试验中出现问题进行重新设计,特别改进车辆重心偏前的问题。

63式履带装甲输送车

经过艰难改进试验,至1963年各项问题基本解决,正式设计定型,命名为“63式履带装甲运输车”。

63式是我国第一种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装甲车辆,以此为基型车先后研制开发了自行火炮、指挥车、救护车等多种型号的系列产品,形成了枝繁叶茂的装甲车族,成为与美国M113型、苏联BMP型并列的世界三大装甲名车。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标签:装甲输送履带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