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屋 > 正文

诚信为本 选择抛弃诚信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8 09:46:59 分类:书屋 浏览:143


诚心一直都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所在,在《资治通鉴》中一样记载了很多关于诚信体现的故事,其中最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商鞅的立木为信了。

故事是说商鞅为了让秦国的百姓接受变法,因此想了一个办法,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杆。

并且宣布只要有人把木杆从南门带到北门,那么就能够获得黄金十斤。

后来无人响应,因此商鞅又提高了价格,改为五十斤黄金。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搬动了木杆,而商鞅也遵守了自己的承诺给了赏金。

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呢?是百姓对商鞅充满了信任,而这也使得变法得以成功施行。

立木为信

司马光对这一段的讲解也十分精辟,他说:“夫信者。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这就话的意思是君主最大的武器是什么?是诚信。

国家的形成是需要百姓拥护的,而百姓是因为诚信才去拥戴。

如果说当君主都失去了诚信,那么就会无法驱使百姓,更加没办法驾驭国家。

之后司马光还说自古以来王天下者都是言而有信的,会管理国家的人不会欺骗百姓,善于齐家的人不骗亲朋好友。

司马光

实际上司马光所要表达的还远远不止诚信二字,还在于上下的次序和依托关系。

国家的组成是百姓,家庭的组成是亲戚,团队的组成是团队成员;而维系着一切关系平衡的就是诚信。

但总有人会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选择抛弃诚信,最终平衡被破坏,甚至上下离心事业破败。

而且商鞅本身不是并不是一个以信义著称的人物,同时战国时期的大环境也是一个非常诡谲多变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商鞅都不忘用诚信来团结百姓,可见诚信的重要性了。

曹沫劫盟

同时讲究诚信的并不只是商鞅,战国时期齐鲁交战,鲁国不敌齐国,没办法只能够签署屈辱条约。

此时的曹沫突然拔剑而上,劫持了齐桓公。

这时候齐桓公则是询问曹沫想要做什么?曹沫只是说齐国做法太过。

被逼无奈下齐桓公只好答应将鲁国的失地全部归还,这才让曹沫退了回去。

等到会盟结束之后,齐桓公就赶到反悔了,此时齐国的相国管仲则出言阻止。

许诺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兑现,因此鲁国收回了自己的土地。

管仲

看当下来说齐国吃了大亏,不但是齐桓公受到了屈辱,还把战果给拱手相送了。

但真的得不偿失了吗?这一件事结束之后,所有诸侯都认为齐桓公言而有信,因此都争相归附。

当然齐国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也许他能通过武力去征服其他诸侯,但恃力不如恃诚,这些归附的诸侯也一定比征服来的诸侯更加牢靠。

典型的案例就有着秦国,在武力征服一扫六合之后,虽然完成了一统壮举,但仅仅存在了十四年就烟消云散。

这背后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并非心悦诚服,而是遭受压迫实现的统一。

晋文公

同样的案例还有着晋文公的故事,晋文公曾经攻打原城,但是一直都没有办法打下来。

于是晋文公便下令说,如果三天还是没有办法攻下,那么就大军撤退原路返回。

三天之后果然还是没有办法打下原城,这时候晋文公宣布撤退。

然而此时原城中的间谍来报,原城即将投降,再耐心地等待一下。

谁知晋文公不为所动,坚持撤军。

在晋文公看来,一个原城并没有诚信来的重要,失去的信用是一个城池远远换不来的。

晋文公重耳

或许晋文公的案例放在现在来看,略显得不太变通,但诚信的确是立足天地的根本。

之所以这些历史人物将诚信看得那么重,也是因为明白诚信是联系上下关系的不二法门。

失信虽然可以获得眼前的利益,但同样会失去自己的伙伴。

往小了说,只是少一个朋友,占了一些便宜。

但往大了说,则是失信于人,再也没人相信,成了孤家寡人一个。

在日常生活里也是一样,很多人会为了眼前的芝麻绿豆而选择欺骗,更有甚至会打着善意的谎言来自圆其说。

实际上欺骗就是欺骗,没有对错之分。

尤其是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团体来说,诚信的作用更加需要重视。

假如老板欺骗员工,承诺的福利和薪水不到位,那么还有谁愿意为你奋斗呢?老板总是强调员工不够努力,不能为团体利益牺牲,不能坚持加班。

但老板是否有记得自己的承诺?总而言之空头支票不可取,既然承诺就要兑现。

资治通鉴

在我身边也有着很多类似的小老板,他们以剥削员工而感到自豪,并将压榨员工视为一种牟利的手段。

嘴上开着空头支票却一直不能兑现,即使是这般让人讨厌,可公司还是开得风生水起。

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不诚信的现象已经成为了大范围的现象,不管去哪一个公司都会面临不诚信,那么去哪里不是干呢?但最后还是强调一句话,品读《资治通鉴》的意义所在不是引发抱怨和评价他人,而是为了自我反省,思考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些坏习惯。

同时也能从自身开始做起,自己是否诚信,自己当了老板又会怎么做?放下眼前的利益得失,总有比钱还要珍贵的东西需要守护。


标签:一个百姓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