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镇魂评价 同样作为文字工作者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8 09:44:00 分类:生活 浏览:138


  邓林之阴初见昆仑君,惊鸿一瞥,乱我心曲。

  镇生者之魂,安死者之心。

赎未亡之罪,轮未竟之回。

  以三生之石,封西方白山。

未老已衰之石。

  以山河之精,封北方黑水。

未冷已冻之水。

  以善恶之源,封东方青苍。

未生已死之身。

  以神祇之魂,封南方大火。

未灼已化之魂。

  就这短短几行字,引无限遐思绮想。

读这套书之前,我读的是大P的《默读》,然后我还买了大P的几套书,无他,因为《默读》。

  一位作者,写过了一种文字,并且写出了一定的水平,大部分的作者就会在该领域开始作深耕了,因为我们都知道,精力何其有限,能在某个领域里作出成绩其实并不简单,所以好不容易出了成绩,那便说明我们在这信领域里有天分,有运气,不深耕的话,我们不知道自己还能走多远。

  正是因为这样,一般读某位作者的作品,如果喜欢的话,一般来说我会把他相关的著作也一并买下来,其实是大差不差的,这许多年,我似乎也是一直这样买书读书的,基本上也没有翻船,而大P,似乎要颠覆我的这种认知了。

  《镇魂》与《默读》,不能说风不马不相及,但是说它们完全是两种属性,可能谁都不会有意见,在我看来,大P所选择深耕的方向,莫不是在耽美这个领域,《镇魂》与《默读》唯一的相同就是大篇幅的耽美描写,而除了这个之外,估计完全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了。

  我既非耽美读者,我亦非神怪魔幻读者,所以这套书读下来的感受,也许就可想而知了。

老婆大人刚刚读完大P的《大哥》,刚刚开始读《残次品》,她的评价依旧是《默读》与《镇魂》,说《大哥》属于劝不看系列。

我看《有匪》的介绍,似乎是武侠……那么,大P的创作方向是不是每一套书都有一个方向呢。

  同样作为文字工作者,我确实佩服大P旺盛的创造力与天马行空的尝试,每部作品一个风格,这不是一般的作者能做到的。

有勇气走出舒适圈,勇敢尝试新的领域与方向,我佩服作者在折腾方面的精力与能力。

至于写得如何,那是另一个范畴里讨论的问题。

  回到这套书上来,卷一读《轮回晷》的时候,总让我想起早年的一部剧——《动物管理局》,特殊调查处,是不是就是一个动物管理局呢;事实证明,还是我想得太简单了。

  整套书读下来,大P几乎创造了一个世界。

当然,这个故事在许多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上古神话故事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太易未见气,虚无寂静;太初气之始,至太始方见形;形变而有质,方有太素。

虽有形有质,然气形质三者浑然一体,便有了混沌,盘古孕育于混沌,一万八千岁,后盘古醒,避开混沌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天地阴阳二仪,则有太极。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女娲抟土造人,共工与颛顼大战,撞不周山倒,天崩地隐,则女娲采石补天。

神农尝百草,伏羲画八卦,而民始知五谷,识天意。

  …………

  至此,基本上都是上古神话传说的原意了。

大P在这里,多造了一位昆仑君。

而整个故事的大框架,便是昆仑君与无魂无魄的幽冥鬼王之间万千年来无数次轮回的纠葛了。

  熟知上古神话故事的话,我们的整个神话体系相对于西方很多神话体系来说是比较松散的,所以其实在这许多的故事里,藏私货般地塞进去一两个故事,只要能把故事编好,可能真叫人看不太多破绽。

但是其实问题也出在这里,就是因为我们的神话体系相对松散,所以如何去圆融它们,难度并不小。

  我记得我最爱的诗人海子,就曾有过这样的宏图,他往上古神话里的意象取材,写一部真正属于中华文化的史诗——奈何,诗人已逝,而残稿未竞。

所以在我的印象里,敢于对上古神话动念想的,勇猛无敌可封上将军。

  勇猛归勇猛,写得好不好,那是另一说。

  这套书我自己的评分,如果是十颗星的话,大概是五星半吧。

无它,口味问题,在我看来,感觉其实还不如之前读过的《默读》,我读大P的书,以及买大P的书,是因为我第一套读的就是《默读》,而我前面也说过,读某位作家的书,如果喜欢的话,一般来说我会把他相关的著作也一并买下来——所以读《镇魂》,买了大P的许多书,因为我读了《默读》。

  主观上来说,我以为大P是一位侦探悬疑类的小说作者,所以……

  当然,这套书也有一些关于侦探悬疑类的部分,怎么说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个叫做特殊调查处工作的,所以他们的工作是调查,这自然是多少带着侦探悬疑的味道在里面吧。

可是换个说话,大部分喜欢这部小说的书友们,谁会把这部小说当成了侦探悬疑类的小说在读呢。

  所以,我对这套书有一个先天性的排斥感,因为它与我对它的期许,的确是有很大差距的。

  综上两条——上古神话的松散框架,松散到千疮百孔的那种,缝缝补补其实难以修整;加上先天性的排斥,并且我对文中的耽美篇幅还有一种生理上的不适,这套书能在我这里得个五星半,其实很不容易,也就是说,其实大P写得好,很好,让人佩服。

  当然,某豆上,这套书的两本评分都很高,7.9和8.3,殊为不易。

当然,我不清楚喜欢这套书的读者们,他们是否认真研究过上古的神话,如果不曾,其实听着大P讲故事,是件很幸福的事,至少大P讲故事总是那么娓娓道来,总是那么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文笔精美,在不显眼处放光芒。

其实大P的故事的确讲得好,就算我想要的,大P没有给我,但是这依旧无法否认,大P确实是个讲故事的好手。

  正如我喜欢《默读》里的《Part.2:亨伯特·亨伯特》,这套书,我也有一个最喜欢的故事——《轮回晷》,纵然它的篇幅很短,可能在整个故事里所占的比重也不大,甚至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故事,但是我依旧喜欢。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所以,纵然是如同慈爱的祖母,呵护着她长大了之后,轮回晷换给她的寿命她还能享用,但是她却渐渐地不识人,如同孩儿一般……我不太记得女孩是什么时候杀死了她的祖母,但是就那个病情发展下去,祖母慢慢地会失去一切运动的能力,然后缠绵病榻,一粥一饭,一水一米,一屎一尿,都需要亲人去料理……可是,女孩甚至都没能坚持到那个时候。

  记得爷爷开始有那个症状的时候,我就去查过了这个病,当时搜索到的结果是:这是一个不可逆的病症,所以一旦患上,便不会痊愈,目前也没有任何办法能够去医治,现代医学有的办法,仅仅只是推迟延缓这个病的发展,然后自发病到病人最终死亡,大概需要八到十二年左右。

最后,爷爷离开的时候,我数了一下日子,大概就是发病后的十二三年,而那段日子,我基本上是陪在爷爷身边的,所以我知道,那是个怎样可怕的病。

  女孩最终杀死了与她相依为命的祖母,我记得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胸口几乎是一紧,眶中有泪。

但是祖母的亡魂为了保护这个杀死了自己的孙女,最终烟消云散的时候,那才是我最无力自抑的时候。

  记得爷爷离开前的最后那几天,爷爷其实已经忘记我是谁很久了,但是那几天他似乎是突然记起来,然后突然喊了我的名字,然后问了我一些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我那时候很惊叹,并且我没想过,那一问,便是爷爷留给我的最后印象了。

所以,患这病症的病人,在离开的最后,是不是回光返照呢,突然就记起了一切,纵然他记起的,哪怕是许多年前的旧事,然后这依旧让我热泪盈眶。

  读书中祖母复救孙女的那一段,着实让我感动——是的,我想起了我的爷爷。

  《山河锥》、《功德笔》以及《镇魂灯》,原谅我其实并没有那么喜欢。

  《山河锥》是一个爱情故事,《功德笔》是蝴蝶效应,《镇魂灯》则是一个人口失踪案。

读完全书我在想,为何我最喜欢的是第一个故事呢,也许,是因为它跟作者所要讲述的那个大故事的框架,离得最远,也许,它是唯一一个纯粹的故事。

越往后走,其实主线上看到的所谓故事,都愈是往那个上古神话上去靠拢,也就是说,表面上的故事不过都只是引子,真正内里的故事,是藏在这几个引子后面的更大框架的故事。

  我给它的评分不高,是因为我不怎么喜欢这个大故事。

说到《功德笔》的蝴蝶效应,我们其实也应该聊聊这整个大框架故事里的蝴蝶效应,比如说,在上古神话体系里,加一个昆仑君和幽冥鬼王的话,最终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这也许,也是我无法十分喜欢这套书的原因吧。

蝴蝶效应的可怕之处不在于蝴蝶,而在于大洋彼岸的超级飓风——在我看来,大P纵然优秀,但是依旧没能把蝴蝶效应的链条以及最后的飓风给捕捉了再展现给我们。

  自这个故事的框架拉到那么大,其实我想看到的就不是赵沈二人万千年来的情感纠葛了,当然说起来似乎挺生猛,但是其实说破了天,依旧还是两个人,围绕着两个人之间的种种,这跟之前读《默读》时,费骆二人的纠葛,其实没有任何区别。

  我之所以不够喜欢这套书,因为它把框架造得那么大之后,其实作者驾驭不了那么大的框架,依旧还是回到作者最舒适的那个写法里去,这是我对这套小说最失望的地方。

我佩服大P写了这个故事,但是我也失望,因为既然有勇气去动这个题材,并且把架构都做出来了,最终却没有能够完成一个写手到一个作者的蜕变。

  没有人想过,在《功德笔》里,在路上捡一个苹果吃,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但是作者是否曾想过,如果在整一个神话体系里,加插进一位大神君,会在后来的整个链锁反应里,产生多大的震撼呢。

昆仑君的存在,就如同《功德笔》中的那个不起眼的苹果,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原谅我,这个设定,我其实喜欢不了,感觉甚至还不如只写小框架,作者会更加游刃有余。

  我是期望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大P的,但是我发现,全书读完,我还是读了同一个大P,没有突破,没有太多的变化。

换一个题材,换一个框架,换一对主角,换一些故事;同样的底蕴,还是那个熟悉的配方,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2023-04-12 17:24:03;农历二月廿二。


标签:故事一个其实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