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 > 正文

裹小脚有面子嫁得出去 常常为人们引用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8 09:33:47 分类:笔记 浏览:87


民俗文化中农提到中国女子的“缠足”。

“缠足”又称为裹小脚、缠小脚、裹脚、扎脚、扎脚等,它就是指拿一条布帛将女子的双脚缠裹起来,强迫双脚变成小而尖的小脚。

根据高洪兴《缠足史》考证众多史料证明,缠足起源于北宋,缠足风俗兴起于南宋。

缠足也很受宋朝文人的推崇,连苏轼、辛弃疾这样杰出的文豪都有歌咏和欣赏缠足的篇章。

苏轼《菩萨蛮》词中有“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句,辛弃疾《菩萨蛮》有:“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句,常常为人们引用。

所以“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这一个歇后语,讲述的就是裹小脚这一个旧时习俗。

只是,古时美丽的三寸金莲,并非如今人所言的那样,裹小脚之后会致使双脚变残。

试想,双脚若真残废,特意裹小脚的南唐舞者--窅娘,还能够再跳出令李煜心醉的曼妙舞姿吗?

“裹小脚”,古时的社会风气认定,裹了小足是足够吸引男性。

说也奇怪,“裹小脚”虽然令女子感到痛苦,却也让众多女子为之风靡。

它也曾让清代的皇帝头疼不已。

因为到了清朝,缠脚风俗更是蔓延至各个贫富阶层,甚至连位居西北、西南之遥的某些少数民族亦开始崇尚裹小脚这一风俗。

“以不裹小脚为耻”、“该娶小脚妻”的社会风气逐渐根深蒂固。

最终,连龙威惊人的皇帝下令禁止,也无法阻挡。

顺治皇帝曾下“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的严格禁令,却难达成功效。

直到乾隆屡次下旨严格禁止,这才止刹了一些旗人女子去缠脚。

“裹小脚”的起源与记载

关于“裹小脚”的起源,具体时间与发源地早已不可详究,虽然有传闻说是与夏禹之妻涂山氏的小脚(传说涂山氏为狐狸精,拥有一双小脚),以及殷商帝辛之后妲己以布帛包裹狐狸小脚有关,但这都仅只于是穿凿附会的民间传说,不足全信。

较可靠的说法是:蔚然成风是在五代,故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缠足。

明代文学家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十》中,即记载了关于缠足一事:缠足张邦基《墨庄漫录》云:“妇人之缠足,起于近世,前世书传,皆无所自。

”《南史》齐东昏侯为潘贵妃凿金为莲花以帖地,令妃行其上。

曰:“此步步生莲花。

”然亦不言其弓小也,如古乐府、玉台新咏,皆六朝词人纤艳之言,类多体状美人容色之姝丽,及言妆饰之华、眉目唇口要支手指之类,无一言称缠足者。

……惟道山新闻云:“李后主宫嫔窅娘,纤丽善舞。

后主作金莲,高六尺,饰以宝物细带缨络,莲中作品色瑞莲。

令窅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

素袜舞为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

唐镐诗曰:“莲中花更好,云裹月长新。

”因窅娘作也。

由是人皆效之。

以纤弓为妙。

以此知扎脚自五代以来方为之。

如熙宁元丰以前人犹为者少,近年则人人相效,以不为者为耻也。

《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三》则载:金莲杯杨铁崖耽好声色,每于筵间见歌儿舞女有缠足纤小者,则脱其鞋载盏以行酒,谓之金莲杯。

予窃怪其可厌。

说到缠足起因,大概说来有四个方面:审美的要求、两性隔离制度、宋明理学的推动、处女嗜好的促进等。

虽然裹小脚会令双脚变形,也往往被视为压迫女性的象征,但观赏着古代女子喜爱的三寸金莲、睡鞋、缠足布等古文物时,我们亦不可讳言,三寸金莲纤巧精美,确实足具令女子心醉的特点。

况且,我们也不能排除历经时代演变,致使裹小脚一事随之出现了变化,说不定后人变得越发过度追求“小脚”也说不定。

再者,裹小脚若真无用、尽是缺点,怎会风靡了历代一大票女子呢?况且,科学已经证实,裹小脚确实能令女子更容易怀孕、生产(因为小脚让女人在走路时,脚后跟得用力,因此间接地锻炼着髋部、大腿与臀部等处的肌肉)。

在以往那个生育不易的年代,的确具足意义。

梁启超于《新民丛报》(丙申)载《戒缠足会序》云:缠足不知所自始也,要而论之,其必起于污君、独夫、民贼、贱丈夫。

……嗟夫!天下事良法每惮奉行,而谬俗每易相袭,以此残忍酷烈轻薄猥贱之事,乃至波靡四域,流毒千年。

父母以此督其女,舅姑以此择其妇,夫君以此宠其妻。

龀齿未易,已受极刑。

骨节折落,皮肉溃脱,创伤充斥,脓血狼藉。

呻吟弗顾,悲啼弗恤,哀求弗应,嗥号弗闻。

数月之内,杖而不起;一年之内,舁而后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前进,缠足最终退出历史文化的舞台了。


标签:女子以此双脚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