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观沧海教案 其中有很多佳作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8 09:29:07 分类:生活 浏览:60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诗歌,感受的韵律。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品析意象,知人论世,体会诗人的情感。

3.审美鉴赏与创造:联读整合,体悟诗人的精神格局。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用准确的语言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欣赏,学会运用感官欣赏散文,多角度品味和揣摩语言文字。

三、过程与方法: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于这一点,大家受到《三国演义》及其改编的电视剧影响是很深的,似乎达成了一致:即认为曹操是一个“奸雄”。

的确,就连清代的著名批评家毛宗岗总结评价三国人物时,也提到三国有“三绝”——“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以及一个“奸绝”:曹操。

的确,曹操在各类演义故事中,于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胁迫群雄;在生活上大造“铜雀台”,网罗天下美女。

甚至在将死之时,还要造“七十二疑冢”来疑惑后人。

乍一看来,曹操的确像是一个非常“奸诈”的人物,但就如孔子曾说过的:“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出自《论语·卫灵公》,同步大屏,并附加翻译:“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语(说得好)而推举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废弃他好的言论。

”)。

我们今天就来走进“奸雄”曹操的《观沧海》,让我们用作品来说话,等到学完之后我们再来讨论:你对曹操的印象有没有改变?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诗人。

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文学史上“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善诗歌,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

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2.介绍背景

走向人生巅峰的曹操——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战胜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后,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夏,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率师北征,一战告捷。

此刻曹操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特别是在他获胜之后,他最重要的谋士郭嘉因病去世,年仅37岁。

在官渡之战前,由于势力相差悬殊,曹操也曾经犹豫过,是郭嘉帮他分析了他与袁绍之间的优劣之势,坚定了他必胜的信心。

在进军北方的时刻,面对艰难的道路他也曾迟疑过,又是郭嘉敦促他不能给袁氏兄弟以喘息之机,最终使他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郭嘉的去世对曹操打击极大,在第二年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

这是他军事生涯中最惨重的失败,此前他虽然也失败过,但都能东山再起赢得胜利,可此战失利后,他曾几次进兵南下都无功而返,统一天下的机会就此失去。

赤壁之战败后,曹操就痛哭郭嘉,认为如果郭嘉还在自己不会如此惨败。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字音词义

1.正字音,强调字形。

碣jié 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哉zāi 沧 丛 茂 幸 咏。

2.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师点拨。

①临:到达,登上。

②何:多么。

③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④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⑤星汉:银河。

⑥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四、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朗读课文:

一读,从“整体感知”的角度理解诗歌

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层(1、2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

2 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

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过渡:这首诗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观)“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二读,从“情感变化”的角度理解课文

1.水何澹澹(动),山岛竦峙(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动)

动态:海水,洪波 静态:山岛,草木

动静结合,互相映衬,描绘出辽阔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若”是“好像”的意思,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过渡:所以,作者不仅仅写了大海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换句话说,表面写的是大海,实则表现的是诗人自己。

那作者究竟想借大海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们结合背景资料来理解一下。

五、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那么诗人在此之前描写了什么景物来衬托这一胸怀呢?请大家读诗歌的前八句,看看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归纳一下内容并思考这些描写与诗人宏大胸怀之间的联系。

(学生回答,总结)

提示:“日月之行”四句描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那么现实中是什么景象?“观沧海”这一题目在诗中如何点明?诗人脚下的碣石山什么样?

“东临……竦峙”交代观海的地点及环境。

2.全诗围绕着哪一个字来写,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意象又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明确:围绕“观”字来写。

出现了水波、山岛、树木、百草、日月星河等意象,这些意象有的抽象,有的具体。

3.“观”能否改成看呢?为什么?

明确:“观”在字典中的意思有“观看”的意思,还有“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的含义。

“观”并不是普通的“看”,而是一种带有审美、欣赏与品味。

面对波涛汹涌,“水何澹澹”的大海,曹操并没有如常人一般显出胆怯或敬畏的思想,而是将其当作一幅画、一件艺术品一样地去欣赏,这种气概,非同一般。

4.诗中哪些是远景,哪些是近景?哪几句是写现实的,哪几句又是想象的?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水波、山岛,是远景;树木、百草是近景。

水波、山岛、树木、百草这些景物,是作者亲眼所见而存在于现实之中的景物,在诗歌鉴赏中,我们把这类景物称之为“实景”。

日月、星辰这些景物并非作者当时所见,为想象中的“虚景”。

5.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明确:通过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来烘托曹操内心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这种写作手法叫借景抒情。

6.曹操为何会有如此宏大的志向和气魄?

明确: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小用计策。

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他将自己的伟大抱负融于所见的大海之中,他的英雄气概可见一斑。

六、群文阅读,走进作者

1. 用“你从曹操身上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学习曹操身上的可贵品质。

要有梦想,要有博大的胸怀,要从小立志,这些都是我们从曹操身上汲取到的精神营养。

曹操为了实现统一全国的梦想,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

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

有梦想,有努力,曹操用他的一生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

我们也要为了梦想,努力奋斗一生。

2.链接《龟虽寿》,进一步感受曹操的雄心壮志

曹操的一生,是雄心壮志的一生,雄心壮志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

虽届暮年,还是老当益壮。

让学生深情诵读《龟虽寿》

反复品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一句,小组选择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创意诵读,以演绎《龟虽寿》。

让学生再近距离感受曹操坚持不懈,追逐梦想的可贵品格。

3.品读《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沉吟至今”,他心心念念的是谁?

曹操引用《诗经·子衿》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

这样渴求贤才的博大胸襟,《观沧海》中_________句也有这样的意味。

我想曹操是海,他有大海一样博大的胸襟;包孕万物的胸怀;广纳人才的王者气度。

4.《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曹操在说什么?

曹操在说:不管寿命多长、本领多大,生命最终是要消亡的。

人生有限,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这样回答……如何让“譬如朝露”的人生活得有价值?曹操这样回答……(引导学生反复读原句): 我想,曹操是海,他自强不息、老当益壮;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永远热情洋溢。

这种热情和生机,《观沧海》中 句也有这样的意味。

5.隔着历史的烟尘和小说《三国演义》的抹黑,我们不太容易看清楚真是的曹操,但通过品读诗歌意象,我们读懂了诗人情怀,读出曹操的生命意义价值观。

我想曹操是海,他有吞吐日月的政治抱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我想曹操是海,他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我想曹操是海,他有招贤纳士的广博胸怀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我想曹操是海,他有心忧天下的王者之风

日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七、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这首乐府诗借大海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八、拓展延伸

1.诗歌的学习除了诵读和品味,还有其它的呈现方式。

如,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片尾曲中就引用了《观沧海》的诗句。

2.师讲解:1800年前,曹操写下这首诗的时候,看到的是: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心中油然而生的,是渴望统一中原的王者情怀。

时光跨越千年,《流浪地球》结尾,人类看到的是:浩瀚无垠的星辰大海,漫漫千年的未知旅程以及为了生存带着地球流浪的壮烈情怀。

余秋雨在《中国文脉》里提起曹操,极为推崇——诸葛亮的文句所写,是君臣之情;曹操的文句所写,是宇宙人生。

因此刘欢老师在创作《流浪地球》片尾曲时,就加入了曹操的《观沧海》,用特有的中国元素来描绘曾经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从而更加深刻反衬出为了生存要带着地球流浪的壮烈情怀。

所以,当《流浪地球》片尾曲响起时,我们听到了熟悉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时此刻,电影的情节,曹操的诗歌,人类的命运,地球的命运,在星河流转中不断变化,全部浑然一体。

九、课文总结

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一大乐事。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的《观沧海》,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能反复品味,让它融入我们的生命和灵魂,使我们的笔端也流淌出些许的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几多美丽飘逸。

十、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观沧海》。

2.推荐诵读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另外三章(《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深入体会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

教学反思

《观沧海》已经教过多次,我感觉到,作为一个政治家,曹操的诗歌与他本人的政治、军事生涯是无法割裂的。

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们了解曹操,对于理解诗歌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同时,曹操诗歌的风格大体是统一的,因此引用其它相关内容的诗歌,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中,朗读自然是重中之重。

在朗读时,我注意启发学生将朗读的高低起伏与诗歌中诗人心情的起伏对应,以此来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的朗读效果很好。

平时,我要求学生在早读时也要注意朗读语调的变化,坚持下去,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魅力。


标签:诗歌学生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