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屋 > 正文

郑小琼 令人惊喜的是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7 17:47:12 分类:书屋 浏览:82


引言

很多人在失败的时候便对自己的前途失去自信,但也有些人在生活的压榨下越变越强。

有这样一个女诗人,她所写的诗歌均来自于她自身的经历,都是底层工人的最真实的写照,是千万打工者内心的想法,她就是80后的打工妹,同时更是著名诗人郑小琼。

01

郑小琼,一个初中毕业就进入社会的打工妹,最开始到社会时做的是流水线,她做过的工作非常多,因为学历不足,她只能在社会的最底层做流水线工人,如果你要看她的简历,那就是辗转于各个制造业的工厂内,不论是塑料亦或是家具甚至包括五金等等,她都有从事过这些工作,但是除去她这个打工妹的身份,令人敬佩的是她另一个身份——诗人。

我透过寂静的白炽灯光,看见疲倦的影子投影在机台上,它慢慢的移动,转身,弓下来,沉默如一块铸铁啊,哑语的铁,挂满了异乡人的失望与忧伤,这些在时间中生锈的铁,在现实中战栗的铁。

这是郑小琼在五金厂工作时所作的诗歌,将没有生命的铁赋予了多彩的生命,有着不同寻常的美感,同时因为是发自内心的感想,旁人听了也感触万分。

02

郑小琼从2001年在东莞打工时就开始写诗,她喜欢在短暂的闲暇时间里通过诗歌记录人们干活的艰辛,原以为只是随便写写,未曾想时隔多年后却被人传颂。

2007年,郑小琼的诗歌同时获得了人民文学奖和荷花文学奖;后来又过了两年,也就是2009年的时候,她又成功获得了庄重的文学作品。

不仅仅如此,郑小琼还曾获得过优秀青年女诗人,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奖项,她曾和韩寒一同登上了“中国80后作家实力榜”。

她的诗歌是属于一个新奇的风格,都是一些做底层打工者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能够引发很多打工者的共鸣,她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名字叫《安慰》:

我在某个机台上打磨生活,涌动如潮汐的未来,我收集着爱,恨,青春,忧伤,正被流水线编排,装配,成为我无法捉摸的过去,理想,未来,它们与爱情,亲人纠缠”

这首诗能够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也不仅仅是因为能够引发劳动者的共鸣,她的诗歌也是非常富有诗歌的韵味,能够从诗歌中读出人生的哲理,细细品味也是值得深思的。

从她的诗歌里面,可以品出底层人们生活的不易,也能从中感悟到生活的可贵。

郑小琼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她没有读高中并不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只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初中毕业读了一个中专之后便前往深圳打工,第一份工作是在家具厂,她是怀着梦想而来,却未曾想只拿到了284块钱工资,和她心中所怀有的梦想截然不同。

03

后来,她离开了家具厂去往了很多的工厂干活,在中山,深圳待不下去后,她又前往东莞做起了流水线工人,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孩,干起流水线的工作后双手磨出茧子,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她,每次一下班就和其他工友一样立即睡觉休息。

然而她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诗人,就是因为她有一个记录生活的好习惯,不论是工作还是社交亦或是心情,她都喜欢一一记录下来。

有时候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比较好时,她会将自己的写作发给杂志社从中赚取一些稿费,令人惊喜的是,得到了伯乐的见识,杂志社的编辑找她长期合作。

后来因一首《打工,一个沧桑的词》闻名,这首诗歌是一首长诗,从打工者的角色入手,写出了打工环境的艰苦与人们的境遇,更写出了底层人们对金钱的渴望与追求,这些诗句句句入人心,引得人深思。

成名后的郑小琼备受关注,后来还受到了东莞作家协会的邀请,但是她并没有选择进入协会。

面对脱离苦难生活的机会,她选择放弃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她的诗歌都是源于生活,是通过最真实的经历感受出来的,如果进入作家协会离开了打工群体,她就会无法得到内心的真实感受,为了能够继续创作出这样的诗歌,她必须继续留在打工群体里面去真实感受。

结语

郑小琼的人生似乎非常的不幸,但又似乎很幸运,但其实都是生活的重担下建设出来的,面对生活的岔路口时,也是她理智选择的,她的成功并不是机缘巧合,在那样艰难的生活环境下她却坚持认真的记录着生活注定成就了如今备受诗坛关注的她。

一直在坚持梦想的路上努力着,相信她一定会在诗坛常驻,用诗歌感染每一个打工者。


标签:诗歌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