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屋 > 正文

钟荐勤 足迹遍及四大洲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7 10:58:03 分类:书屋 浏览:118


每年清明,中国维和部队军人都会来到位于黎巴嫩南部的边陲小镇,把一杯来自祖国的酒洒在碑前,以此纪念牺牲在这片异国土地的中国“蓝头盔”。

中国参加维和行动数十年,先后有16名维和军人牺牲在异国他乡。

这些“蓝头盔”的任务之一,就是前往极端混乱恶劣的地区维护和平。

在那里的街头,人们甚至不敢收殓地上的尸体,因为随时会有人伺机从隐蔽的角落里打冷枪……

01

守护“太阳”的中国蓝

2000年1月12日,15名中国警察第一次身着中国警服,头戴蓝色贝雷帽,代表中国走出国门,飞往南太平洋岛国——东帝汶,中国警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序幕从此揭开。

训练中的中国维和队员

四年后,海地政局突变,一场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迅速形成。

应联合国的要求,中国公安部于2004年5月着手组建中国首支成建制维和警察防暴队。

同年10月17日清晨,94名中国防暴队员搭乘联合国专机从北京出发奔赴海地任务区。

内乱不断,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得海地这个美丽的岛国伤痕累累。

第一支赴海地维和防暴队队长刘国长:虽然说在国内就进行了海地的一些知识的恶补,包括对它局势有些了解,结果到了那以后四处垃圾成堆、蚊蝇满飞,甚至还经常见到尸体,还有狗吃着人的尸体。

作为第一支赴外维和的队伍,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

维和队员清理仓库营地污水

他们到达海地后并没有现成的营地,而是被安排在工业园区内一个废弃的仓库里,四周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更缺少基础的水电供应。

第一支赴海地维和防暴队队长刘国长:我们当时去,就是临时给了一个仓库的营地,就什么都没有。

四壁空空的正规营地,大家就全睡到水泥地上。

第一支赴海地维和防暴队副队长邵伟民:我队里就记得有8个战斗队员,那天晚上我就排班守卫仓库两头这两个门,没有武器,我说你们两站岗的一人捡俩板砖。

但是那天晚上大家都没睡好,一个时差问题,(另一个)当天晚上就有枪战,把我们那个仓库的墙就打漏了。

艰苦的条件尚且可以克服,而此后来自战乱的威胁和恐怖则是更大的挑战。

在距驻地一侧约2公里处,是当地人都不敢轻易涉足的致命地带。

它令不少维和部队为之头疼,被称为“难啃的骨头”。

太阳城城区

它就是海地人眼中的死亡之城——太阳城。

太阳城城区路面狭窄,到处是垃圾路障和烧毁的汽车,残垣断壁随处可见,该城由原海地总统的支持者武装犯罪团伙“火龙集团”和多个非法武装组织控制,他们甚至曾占领当地警察局驱逐警察。

维和警察进入任务区初期,当地已经连续发生多起非法武装犯罪,暴徒杀害本地警察60多人,并多次对维和部队发起攻击。

2004年11月18日上午,太阳城地区发生大规模游行和骚乱,非法武装分子之间不但火并,而且还与执勤警察激烈交火。

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接到任务,赶赴交火区平息骚乱。

第一支赴海地维和防暴队队长 刘国长

第一支赴海地维和防暴队队长刘国长:我们当时选人的时候就说,选结了婚的、年龄大的、心理成熟点的。

当时有些小伙子也在积极踊跃地报名,我说不行,你们还没结婚呢,我说最起码我们还留了后了,你们这没留后,你还别争。

跳上装甲车,这些和平年代里成长起来的中国战士们开始了行动。

在太阳城一处码头附近,维和队员和非法武装正面交战,电影中虚构的场面如今真实地出现在了他们的眼前。

第一支赴海地维和防暴队队长刘国长:到了码头上之后,开始四处响枪声,外面那枪声就跟鞭炮声一样,咱们队员当时意识还是“哪放鞭炮啊”,感觉到有子弹飞过来的声音他才感觉“哦,这是开枪了”。

第一支赴海地维和防暴队副队长 邵伟民

第一支赴海地维和防暴队副队长邵伟民:当时我就带着两个队员开皮卡车,摸索着往里面开,越开那条路上就感觉越瘆得慌,有的地方是刚刚发生了枪战、有的轮胎还在烧。

大白天的那个地方旁边是贫民窟,那个地方人烟越来越少,甚至还有看见尸体,刚烧焦的尸体、无头尸体给扔到路当中来。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交火,非法武装最终撤退,骚乱得以平息。

在当天的交火中有5名平民死亡,一名当地警察在驾车时被非法武装分子伏击,被打断双手。

第一支赴海地维和防暴队队长刘国长:首先要确保我们队员的自身安全,因为这个任务我今天即使收不了,我明天可能还可以,完成任务是绝对没问题的,我唯一担心的就是队员的疏忽大意,或者说什么意外造成的流弹伤亡,这点是我的底线,是不能接受的。

训练中的维和队员

在平息了太阳城大规模骚乱之后,刘国长和他的队友们又接受了无数大大小小的任务,随着一次次走上战场,一次次穿行在生死边缘,这些首次走出国门执行任务的年轻“蓝头盔”变得更加成熟。

,恶劣的环境和武装分子的挑衅时刻威胁着中国“蓝头盔”,而更大的灾难也意外来袭……

02

“历史长河里的水滴”

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海地太子港发生里氏7.3级地震,造成二十多万人死亡。

地震袭来时,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总部大楼瞬间粉碎性坍塌。

震后搜救

正在大楼内开会的第八支赴海地维和防暴队新闻官钟荐勤、联络官和志虹以及公安部工作组共8人在地震中殉职。

在地震中殉职的新闻官钟荐勤已是第二次参加海地维和任务。

在防暴队的每一项高危行动中,都有他的身影。

钟荐勤

钟荐勤1993年入伍,在到海地执行维和任务前,他已在国内干了6年的新闻宣传工作。

原赴海地第四、六、八支维和防暴队队员杨天宇:当时(钟荐勤)也随着李钦参谋长去老缅泰、金三角这些地方,包括抓捕韩永万这个国际大毒枭,这个过程当中他都拍摄过,所以也是经历过很多实战的锻炼。

第六支防暴队驻扎海地的8个月期间,钟荐勤在各大媒体共发稿286篇,其中播发电视专题14部,积累的素材267个小时,照片6万余张,他还根据自己和战友的经历写了一本纪实文学《唯有情牵》。

钟荐勤

2008年8月第六支防暴队圆满完成任务回国,仅仅10个月后,钟荐勤作为第八支防暴队中的一员再次开赴海地。

抵达任务区的第4天,他的女儿出生。

原赴海地第四、六、八支维和防暴队队员杨天宇:他牺牲的时候,都没有(当面)见过他孩子一面,都是通过视频,而且他给孩子许诺了很多的梦,他有很多很多的期盼,回国以后要做什么事。

我甚至看到他还做了一件小迷彩服,他准备带着这个迷彩服回去给他孩子穿。

如果不是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钟荐勤在几个月后就可以见到自己的女儿,并亲手为她穿上这件衣服。

地震后的第五天,救援人员挖出了一个照相机,接着发现了新闻官钟荐勤的遗体。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手中的摄像机还在录像,却唯独没有自己的身影。

地震发生时,代表团和联合国正在商谈回撤的事宜,钟荐勤、和志虹按要求要记录会议的整个过程。

进行翻译工作的和志虹

和志虹是防暴队的联络官,主要负责对外交往和翻译。

在去往会场的路上,队员和伟记住了她生前的一个小细节。

原赴海地第六、八支维和防暴队队员和伟:公安部代表团从国内带了几份礼品,托运的时候边角被磨损缺了一小块。

和姐把那个礼品拿到之后,在车上就说这个缺了一小角怕不是太好,毕竟这是要送给联海团的,也是代表中国的形象。

然后她就一直在车上拿着一些工具在那修补,到最后我们到了联海团的时候,我看都修补得挺精美的了,基本上看不出什么缺点。

和志虹

和志虹还是第六支防暴队女兵小队的队长。

这支小队有8名女队员,除两名护士外,其余6人都在指挥中心执勤,主要负责翻译报送、勤务记录、上传下达的工作。

原赴海地第四、六、八支维和防暴队队员杨天宇:作为女性的队员,(和志虹)在整个队伍里面的作用非常重要,比如像我们在处置一些女性人群的时候,由女同事去给她解释,气氛会更加缓和。

和志虹曾在日记中写到:“于历史长河我也许是一滴水珠,但我也要以水珠的执着追寻生命的浪花。

于苍穹社会我也许只是一棵小草,但我也要以小草的方式向春天展现生命的绿色。

于大千世界我也许只是一根羽毛,但我也要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心愿。

也许,这写出了每一位维和警察的心声。

22年来,中国先后向亚洲的东帝汶、阿富汗,欧洲的波黑、科索沃、塞浦路斯,非洲的利比里亚、苏丹、南苏丹和美洲的海地等11个任务区,以及联合国总部派遣了2600余人次,足迹遍及四大洲。

时至今日,走出国门的中国维和警察创造并保持了“无一遣返、无一违纪、无一战斗伤亡”的纪录,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为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履行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誓言。

敬请观看凤凰大视野

《蓝头盔——中国维和行动纪实》

编辑:王鼎尧、朱嘉欣


标签:中国


最新推荐

关灯